一种自动装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9904发布日期:2019-07-13 08:24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装扣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扣机,特别涉及一种自动装扣机,属于服装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的窗帘安装在窗户上都是通过窗帘扣环与一条绳索配合来实现窗帘的伸缩,而窗帘的扣环安装都是通过装扣机进行挤压上环,现有的窗帘使用的装扣机结构都比较复杂,上环过程很麻烦,窗帘扣环不容易上料,同时压环过程不够严谨性,依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更多的是将窗帘布匹需要安装扣环的孔事先在另一个设备上切好,再放置在装扣机上进行装扣,造成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工作程序更加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自动装扣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装扣机,包括机座、装扣筒和装扣台,所述机座下表面四角均垂直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机座一侧面固定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机座一端下表面通过机架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机座且位于机座上表面一端水平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外侧套有送料外壳,所述送料外壳底面固定连接在机座上表面,所述送料外壳一端设有出料口,所述第一转轴位于转盘上表面一端水平活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外侧面水平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远离套筒一端固定连接在送料外壳内侧面的出料口一边缘,所述送料外壳外侧且位于出料口一端水平设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两端均通过传送架固定连接在机座上表面,所述传送带靠近送料外壳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在第二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连接在机座上表面,所述传送带两端的传送架上均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机座上表面远离送料外壳一端垂直固定连接有L型立柱,所述传送带和两个挡板均穿过L型立柱,所述L型立柱上表面通过机架水平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凸轮,所述凸轮下表面水平相切有压板,所述压板下表面与L型立柱上表面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压板下表面且位于复位弹簧内圈垂直固定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穿过L型立柱且位于L型立柱下表面一端水平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侧面固定连接有智能传感器,所述L型立柱位于智能传感器对应侧面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急停按钮,所述连接板下表面且位于智能传感器对应纵面固定连接有装扣筒,所述连接板下表面远离装扣筒一端固定连接有切环刀,所述连接板正下方设有装扣台,所述装扣台底面固定连接在机座上表面,所述装扣台上表面且位于装扣筒正下方固定连接有定位销,所述装扣台上表面内部且位于切环刀正下方设有切环槽,所述机座上表面且位于装扣台的切环槽一端固定连接有防皱夹板,所述防皱夹板内部设有防皱槽,所述防皱夹板位于防皱槽上侧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压紧球,所述PLC控制器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智能传感器以及急停按钮均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PLC控制器为西门子S7-200型PLC控制器,所述智能传感器为ZX2-LD50L型智能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传送带外表面设有多个防滑小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L型立柱下端且位于传送带和两个挡板穿过的侧面内部设有凹形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销的直径等于装扣筒的内筒直径,所述切环槽的直径等于切环刀的直径,且所述装扣筒的外圈直径大于切环刀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皱夹板底面到防皱槽内底面的高度等于装扣台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两个电机的驱动,使得送料外壳内的转盘可以带动窗帘扣环可以活动起来,在传送带的传送下,方便进行窗帘扣环的上料;2:同样通过电机的驱动,在凸轮与复位弹簧的配合下,可实现装扣筒与切环刀上下升降,实现压制窗帘扣环与窗帘布匹的结合以及窗帘布匹的切孔工作,装扣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设置有防皱夹板,便于对窗帘布匹进行夹持,避免起皱后的窗帘布匹装扣和切环时造成不匹配或是间距大小发生错误,可尽可能减小误差。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送料外壳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传送带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右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装扣台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防皱夹板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座;2、支架;3、PLC控制器;4、第一电机;5、第一转轴;6、送料外壳;7、第二电机;8、第二转轴;9、传送带;10、挡板;11、L型立柱;12、凹形孔;13、第三电机;14、第三转轴;15、凸轮;16、压板;17、顶杆;18、复位弹簧;19、连接板;20、装扣筒;21、智能传感器;22、急停按钮;23、装扣台;24、定位销;25、防皱夹板;26、转盘;27、套筒;28、隔板;29、出料口;30、防滑小豆;31、切环刀;32、切环槽;33、防皱槽;34、压紧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一种自动装扣机,包括机座1、装扣筒20和装扣台23,机座1下表面四角均垂直固定连接有支架2,机座1一侧面固定连接有PLC控制器3,机座1一端下表面通过机架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穿过机座1且位于机座1上表面一端水平固定连接有转盘26,转盘26外侧套有送料外壳6,送料外壳6底面固定连接在机座1上表面,送料外壳6一端设有出料口29,第一转轴5位于转盘26上表面一端水平活动连接有套筒27,套筒27外侧面水平固定连接有隔板28,隔板28远离套筒27一端固定连接在送料外壳6内侧面的出料口29一边缘,送料外壳6外侧且位于出料口29一端水平设有传送带9,传送带9两端均通过传送架固定连接在机座1上表面,传送带9靠近送料外壳6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8,第二转轴8固定连接在第二电机7的输出端,第二电机7固定连接在机座1上表面,传送带9两端的传送架上均固定连接有挡板10,机座1上表面远离送料外壳6一端垂直固定连接有L型立柱11,传送带9和两个挡板10均穿过L型立柱11,L型立柱11上表面通过机架水平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13,第三电机13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有第三转轴14,第三转轴14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凸轮15,凸轮15下表面水平相切有压板16,压板16下表面与L型立柱11上表面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18,压板16下表面且位于复位弹簧18内圈垂直固定连接有顶杆17,顶杆17穿过L型立柱11且位于L型立柱11下表面一端水平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9,连接板19一侧面固定连接有智能传感器21,L型立柱11位于智能传感器21对应侧面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急停按钮22,连接板19下表面且位于智能传感器21对应纵面固定连接有装扣筒20,连接板19下表面远离装扣筒20一端固定连接有切环刀31,连接板19正下方设有装扣台23,装扣台23底面固定连接在机座1上表面,装扣台23上表面且位于装扣筒20正下方固定连接有定位销24,装扣台23上表面内部且位于切环刀31正下方设有切环槽32,机座1上表面且位于装扣台23的切环槽32一端固定连接有防皱夹板25,防皱夹板25内部设有防皱槽33,防皱夹板25位于防皱槽33上侧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压紧球34,PLC控制器3与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7、第三电机13、智能传感器21以及急停按钮22均电性连接。

PLC控制器3为西门子S7-200型PLC控制器3,智能传感器21为ZX2-LD50L型智能传感器21,传送带9外表面设有多个防滑小豆30,便于窗帘环扣可以被传送带9传送,L型立柱11下端且位于传送带9和两个挡板10穿过的侧面内部设有凹形孔12,便于上料,定位销24的直径等于装扣筒20的内筒直径,切环槽32的直径等于切环刀31的直径,且装扣筒20的外圈直径大于切环刀31的直径,便于先切孔再装扣,防皱夹板25底面到防皱槽33内底面的高度等于装扣台23的高度,避免窗帘布匹移动时会起皱,造成切孔和装扣的错误,影响质量。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通过PLC控制器3来启动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7,同时控制急停按钮22和智能传感器21,然后操作者需要先将窗帘扣环平整且不能重叠的摆好在转盘26上,将需要装扣环的窗帘卷好后从防皱夹板25的防皱槽33中穿过,一只手拿住窗帘布匹的一边,当转盘26在第一电机4的带动下转动,在隔板28的限制下,窗帘扣环会通过出料口29移动至传送带9上,第二电机7带动传送带9往复转动,窗帘扣环会在防滑小豆30的摩擦下向着装扣台23方向移动,当窗帘扣环移动到装扣台23一侧时,操作者的另一只手需要将窗帘扣环拿起卡在定位销24上,手拿开后智能传感器21感应到手已经拿开,会将信息传输给PLC控制器3,PLC控制器3启动第三电机13带动凸轮15转动,凸轮15压缩顶杆17使得装扣筒20和切环刀31下压,装扣筒20压制窗帘扣环使得可以钉在切好孔的窗帘布匹上,而切环刀31可以继续切好一个扣环孔,便于为下一个窗帘扣环进行上扣,这样重复装扣切孔,实现了窗帘布匹自动化装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