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码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5813发布日期:2019-05-31 20:4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码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锁具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密码锁。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出行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出行都会携带行李箱以便携带物品,在使用行李箱时,目前较为常见的密码锁是采用密码锁对行李箱进行管理,但是现有的密码锁均为直线分布,则使得密码锁的外形受到密码轮组直线分布的限制,密码锁外形较为单一,且整体密码锁的体积较大,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密码锁,该密码锁占用空间小。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密码锁,包括壳体,壳体内安装有密码锁组件和活动片,上锁状态时,密码锁组件限制活动片的运动,活动片为环形设置,密码锁组件包括多个密码轮组,多个密码轮组绕环形活动片分布,解锁时,密码轮组的密码正确,密码锁组件解除对活动片的运动的限制。

其中,还包括挡块和用于手动按压的按钮,挡块的一端与活动片可活动连接,另一端能够挡止所述按钮的朝向解锁方向移动,当输入的密码正确时,活动片转动能够带动挡块移动,以使挡块解除对按钮的限制,手动按压按钮使得按钮朝向解锁方向移动,实现密码锁的解锁。

其中,所述活动片上设有凸块,密码轮组包括密码轮和与其卡接的调码轮,调码轮随密码轮一起转动,调码轮上设有凹槽,当输入的密码正确时,活动片的凸块插入到凹槽内,使得活动片能够转动。

其中,所述活动片还设有卡槽,所述挡块的端部朝向卡槽内延伸有第一卡块,当活动片转动时,由于第一卡块嵌入到卡槽内,活动片转动能够带动挡块移动。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面壳,所述面壳的中部向上延伸有柱体,所述活动片套设在柱体的外围,活动片的侧边还设有第二卡块,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套设在第二卡块的外围,另一端抵在面壳上。

其中,所述面壳的内壁向上凸伸一滑块,所述挡块的底部凹陷形成有滑槽,滑块插入滑槽内,使得挡块能够相对滑块滑动;所述滑块的侧壁凸伸有定位块,滑槽的一侧壁凹陷形成有定位槽,定位块凸伸入定位槽内,用于限制挡块的滑动。

其中,还包括锁扣,所述按钮包括主体部和按压部,按压部的一端连接主体部,按压部另一端凸伸出壳体外,主体部的自由端朝向按压部的方向延伸有锁块,面壳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凹陷形成有锁槽,锁扣位于锁槽内,锁块凸伸进锁槽内并插入到锁扣中,实现密码锁的上锁,当按压所述按压部时,将锁块推离锁槽,锁块解除对锁扣的限制,从而实现密码锁的解锁。

其中,还包括锁绳,锁绳安装在壳体内,锁绳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活动端,活动端和固定端上均设有限位槽,按钮包括主体部和按压部,按压部的一端连接主体部,按压部另一端凸伸出壳体外,主体部上设有第一插槽、与第一插槽连通的第二插槽,第二插槽的内径r2大于第一插槽的内径r1,活动端的端部的外径为r3,且r1<r3<r2,当按压所述按压部时,使得锁绳的活动端从第一插槽移动到第二插槽内,从而实现锁绳的解锁。

其中,所述主体部的自由端上设有第三卡块,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套设在第三卡块的外围,另一端抵在面壳上。

其中,所述面壳对应固定端处设有容纳其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侧壁朝向其对应侧的侧壁凸伸有第四卡块,第四卡块将第一容纳槽一分为二,固定端由上而下插入到第一容纳槽内时,第四卡块凸伸入限位槽内。

其中,还包括钥匙锁组件,所述钥匙锁组件安装在所述活动片的环形空腔内,活动片的顶部向上凸伸有第五卡块,钥匙锁组件包括锁芯和离合块,所述离合块连接所述锁芯,离合块连接有拨块,所述拨块用于与所述第五卡块配合,当转动锁芯时,锁芯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离合块转动,离合块上的拨块推动第五卡块转动,从而带动活动片转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密码锁,将活动片设置为环形,密码轮组围绕活动片环形分布,相比传统的直线型活动片,本实施例中设置环形的活动片,占用空间小,能够使得密码锁的体积变得更小,且结构简单,且密码锁的外形不像现有技术一样受到密码轮组的直线分布的限制,本发明的密码锁的外形可以设置成为各种形状的密码锁。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密码锁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密码锁的仰视图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的密码锁的面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密码锁的活动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密码锁的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密码锁的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密码锁的锁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密码锁的另一实施例中的面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密码锁的另一实施例中的面壳与按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密码锁的另一实施例中的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10中包括有:

壳体1,面壳10,底壳11,容纳空间12,柱体13,滑块14,第一容纳槽15,第四卡块150,第二容纳槽16,第三容纳槽17,定位柱18,定位块19,密码锁组件2,密码轮20,调码轮21,调码开关22,调码孔23,凹槽24,第一弹性件30,第二弹性件31,第三弹性件33,钥匙锁组件4,锁芯40,离合块41,拨块42,锁控组件5,活动片50,延伸部500,凸出部501,第二卡块502,凸块503,卡槽504,第五卡块505,挡块51,主体510,第一卡块511,第一限位块512,滑槽513,按钮6,按压部60,主体部61,第一插槽62,第二插槽63,第三卡块64,第二限位块65,第六卡块66,锁块67,锁绳7,固定端70,活动端71,限位槽72,锁槽8,缺口80。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的一种密码锁的具体实施方式,该密码锁适用于挂锁或者其他密码锁,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密码锁组件2、钥匙锁组件4、锁控组件5和按钮6,壳体1由面壳10和底壳11组成,面壳10和底壳11连接在一起,其两者之间具有容纳空间12(如图2所示),密码锁组件2、钥匙锁组件4、锁控组件5和按钮6均位于容纳空间12内。

如图3所示,面壳10的内壁中部向上延伸有柱体13,该主体13为中空设置,该柱体13连通面壳10的内部和外部,面壳10的内壁上还设有滑块14、第一容纳槽15、第二容纳槽16、第三容纳槽17和多个定位柱18,多个该定位柱18围绕柱体13环形分布。该滑块14自面壳10的内壁向上凸伸形成,滑块14的侧壁设有自其侧壁向外凸伸的定位块19。第一容纳槽15和第二容纳槽16相互平行,且相邻设置,第一容纳槽15的开口、第二容纳槽16的开口均贯穿面壳10的侧壁,第一容纳槽15的两个侧壁均朝向且对应侧壁凸伸有第四卡块150,两个第四卡块150位置相互对应,且两个第四卡块150将第一容纳槽15一分为二,两个第四卡块150的底部相互连接,形成一个u型块,该u型块安装在第一容纳槽15内。第三容纳槽17从第二容纳槽16穿过,将第二容纳槽16一分为二,且第三容纳槽17的开口贯穿面壳10侧壁的侧壁。

如图2所示,密码锁组件2包括多个密码轮组,每一密码轮组均包括密码轮20、调码轮21、调码开关22,密码轮20、调码轮21、调码开关22依次安装在定位柱18上,调码轮21与密码轮20卡接,调码轮21随密码轮20一起转动,调码轮21的自由端凸伸入调码开关22的调码孔23内,调码轮21上设有凹槽24,当转动密码轮20时,密码轮20转动带动调码轮21转动,使得凹槽24转动。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锁控组件5包括活动片50和挡块51,上锁状态时,密码锁组件限制活动片50的运动,活动片50为中空环形,且活动片50套设在柱体13的外围,该活动片50的中心轴线与柱体13的中心轴线重合,多个调码轮21环形分布在活动片50的外围,活动片50包括有延伸部500、凸出部501和第二卡块502,该延伸部500设有三个,三个延伸部500均自活动片50的外侧壁朝向外凸伸形成,且三个延伸部500分别朝向三个不同的方向延伸,每一延伸部500的同一侧上均设有凸块503,多个该凸块503的凸伸方向均相同,三个该凸块503分别与其位置对应的调码轮21上的凹槽24相配合,当密码轮20的密码输入正确时,每一凸块503能够插入与其对应侧的调码轮21上的凹槽24内,第二卡块502和凸出部501都自活动片50的侧壁朝向外凸伸形成,凸出部501上设有卡槽504,卡槽504自凸出部501的底部朝向上凹陷形成,凸出部501连接在其中一个延伸部500的侧边,第二卡块502、三个延伸部500分别安装在活动片50的四个角,一第一弹性件30的一端套设在第二卡块502的外围,另一端抵在面壳10上,当密码不正确或者未解锁时,凸块503与凹槽24错开,第二卡块502弹性抵压第一弹性件30,使得第一弹性件30处于压缩状态,当密码正确时,凸块503插入到凹槽24内,使得活动片50转动,活动片50转动带动第二卡块502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30弹性恢复。活动片50的顶部向上凸伸有第五卡块505。将活动片50设置为中空环形,调码轮21围绕活动片50环形分布,相比传统的直线型活动片50,本实施例中设置环形的活动片50,占用空间小,能够使得密码锁的体积变得更小,且结构简单,且密码锁的外形能够不受到密码轮20或活动片50直线分布的限制,可以设置成为各种形状的密码锁。

如图2和图3所示,钥匙锁组件4安装在柱体13的中空内部,钥匙锁组件4的锁芯40的中心轴线与活动片50的中心轴线、柱体13的中心轴线均重合,且钥匙锁组件4包括锁芯40和离合块41,离合块41连接锁芯40,离合块41连接有拨块42,当插入钥匙转动锁芯40时,锁芯40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离合块41转动,则离合块41上的拨块42推动第五卡块505转动,从而带动活动片50转动。将钥匙锁组件4安装在活动片50的环形空腔内,充分利用了活动片50的中空的内部,无需设置其他部位用来安装钥匙锁组件4,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整体的密码锁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加小,更加符合现在小型化的密码锁发展。

如图2和图3所示,挡块51包括主体510,主体510的一端的端部的顶部向上延伸有第一卡块511,另一端上设有第一限位块512,第一卡块511插入到卡槽504内,主体510的底部设有滑槽513,该滑槽513自底部凹陷形成,面壳10的滑块14与滑槽513配合,滑块14插入到滑槽513内,使得挡块51的滑槽513能够在滑块14上移动滑动,带动挡块51相对滑块14滑动,滑槽513的一侧壁凹陷形成有定位槽,定位块19能够凸伸入定位槽内,用于限制挡块51在滑块14上随意滑动,只能当有外力推动挡块51移动时,外力带动定位槽从定位块19中脱离,使得挡块51能够相对滑块14滑动。

如图3和图6所示,按钮6放置在第三容纳槽17内,按钮6包括按压部60和主体部61,按压部60的一端连接主体部61,按压部60的另一端凸伸出面壳10外,主体部61位于第三容纳槽17内,主体部61上设有第一插槽62、第二插槽63,第一插槽62与第二插槽63连通,且第二插槽63的内径为r2,第一插槽62的内径为r1,r2>r1,主体部61的自由端上设有第三卡块64,一第二弹性件31(如图2所示)的一端套设在第三卡块64的外围,另一端抵在面壳10上,当按压按钮6时,第二弹性件31处于弹性压缩,松开按钮6,第二弹性件31弹性恢复;按压部60的内侧上设有第二限位块65,该第二限位块65的位置与第二限位块65对应,当未解锁时,第一限位块512抵住第二限位块65,使得按钮6不能朝向解锁的方向按压,限制按钮6的移动,当活动片50转动带动挡块51移动时,使得位于挡块51上的第一限位块512与按钮6上的第二限位块65错开,此时能够按压按压部60朝向解锁方向移动。

如图2、图6和图7所示,密码锁还包括锁绳7,锁绳7安装在壳体1内,锁绳7的一端为固定端70,另一端为活动端71,活动端71和固定端70上均设有限位槽72,固定端70位于第一容纳槽15内,且固定端70固定在壳体1内,将固定端70由上而下安装在第一容纳槽15内时,固定端70的限位槽72安装在u型块之间,从而将固定端70固定在壳体1内,活动端71位于第二容纳槽16(如图3所示)内,且活动端的71端部连接有弹性件(未图示),该弹性件对活动端具有一定的弹性压力,活动端71的端部外径为r3,r1<r3<r2,活动端71的端部能够穿过第二插槽63,当活动端71的限位槽72位于第一插槽62中时,由于活动端71的端部的外径大于第一插槽62的内径,则弹性件不能将活动端71从第一插槽62中抵出,此时为上锁状态,当活动片50转动带动挡块51中的第一限位块512与按钮6中的第二限位块65错开后,此时按压按钮6,按钮6朝向解锁方向移动,使得与活动端71的限位槽72配合的插槽从第一插槽62滑进第二插槽63内,由于活动端71的端部外径小于第二插槽63的内径,则弹性件利用弹性力将活动端71从第二插槽63中脱离,从而实现锁绳7的解锁。

如图2和图3所示,底壳11上设有多个与定位柱18相配合的定位孔(未图示),定位柱18插入到定位孔内,将面壳10和底壳11固定在一起。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其他结构与上述结构一致,不一致的结构如下,密码锁还包括锁扣(未图示),面壳10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凹陷形成有锁槽8,锁扣位于锁槽8内,锁槽8的一个侧壁上设有缺口80。按钮6放置在第三容纳槽17内,按钮6包括按压部60和主体部61,按压部60的一端连接主体部61,按压部60的另一端凸伸出面壳10外,主体部61位于第三容纳槽17内,主体部61与按压部60连接的一端上设有第六卡块66和第三弹性件33,第三弹性件33的一端套设在第六卡块66的外围,另一端弹性抵接锁槽8的另一个侧壁,当按压按钮6时,第三弹性件33弹性收缩,当解除对按钮6的按压后,第三弹性件33弹性恢复,带动按钮6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主体部61的自由端朝向按压部60的方向延伸有锁块67,锁块67自缺口80凸伸进锁槽8内并插入到锁扣内,且第一限位块512抵住第二限位块65,使得按钮6不能朝向解锁的方向按压,限制按钮6的移动,此时密码锁为上锁状态,当活动片50转动带动挡块51移动时,使得位于挡块51上的第一限位块512与按钮6上的第二限位块65错开,此时能够按压按压部60朝向解锁方向移动,按钮6移动能够将锁块67推离锁槽8内,使得锁块67解除对锁扣的限制,此时实现密码锁的解锁。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