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滑门用滑轨、滑轨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13140发布日期:2020-01-17 19:15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车辆滑门用滑轨、滑轨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滑门用滑轨、滑轨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配置有电动滑门的车辆中,滑门的开启和关闭均由驱动机构驱动拉索往复运动,以带动滑门相对于中滑轨滑移。

目前,在拉索往复运动过程中,拉索与中滑轨之间会发生摩擦,长期使用后,拉索会出现磨损,易造成滑门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产生卡滞、异响等问题,影响滑门的正常启闭。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滑门用滑轨、滑轨装置和车辆,主要目的是降低拉索磨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滑门用滑轨,包括:

滑轨本体;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适于驱动滑门移动的拉索,所述支撑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滑轨本体的内侧,所述支撑件具有与所述滑轨本体的内表面间隔开预设距离的耐磨面。

具体地,所述支撑件具有底壁以及两个分别连接在所述底壁两侧的限位翻边,两个所述限位翻边在所述滑轨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对,所述耐磨面形成在所述底壁的背离所述滑轨本体的一侧。

具体地,两个所述限位翻边自底向顶逐渐靠近,且两个所述限位翻边呈弧形。

具体地,所述支撑件的耐磨面上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沿所述滑轨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支撑件的两端。

具体地,所述支撑件的材质为聚甲醛、聚苯酯、聚四氟乙烯或者聚酰亚胺。

具体地,所述支撑件具有在所述底壁的外侧与所述底壁连接的卡扣,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卡扣卡接于所述滑轨本体;

其中,所述卡扣与所述支撑件一体成型。

具体地,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沿所述滑轨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滑轨装置,包括:

拉索以及上述的车辆滑门用滑轨,所述拉索位于所述车辆滑门用滑轨的支撑件的耐磨面上;

用于安装所述滑轨本体的固定螺栓,所述支撑件的耐磨面高于所述固定螺栓。

具体地,所述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固定螺栓的旁侧;

所述固定螺栓沿所述滑轨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固定螺栓的旁侧均设置有所述支撑件。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滑轨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滑门用滑轨、滑轨装置和车辆,通过具有耐磨面的支撑件支撑驱动滑门移动的拉索,耐磨面将拉索与滑轨本体隔开,耐磨面与滑轨本体的内表面具有预设距离以使拉索不会接触滑轨本体以及滑轨本体内表面上的任意部件,从而避免滑轨本体以及其他部件等对拉索造成磨损,以减少滑门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的卡滞、异响现象,保证滑门的正常启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的剖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滑门用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滑门用滑轨,包括:滑轨本体1;支撑件3,支撑件3设置在滑轨本体1上,支撑件3用于支撑适于驱动滑门移动的拉索5,支撑件3可拆卸地连接于滑轨本体1的内侧,支撑件3具有与滑轨本体1的内表面间隔开预设距离的耐磨面32。

其中,在滑门启闭过程中,驱动机构4带动拉索5往复运动,拉索5位于滑轨本体1的内侧,支撑件3将拉索5与滑轨本体1的内表面隔开,以避免拉索5与滑轨本体1之间摩擦。

拉索5位于支撑件3的耐磨面32上,以减少对拉索5的磨损。当滑轨本体1的内表面上有凸出的螺栓或其他部件时,则可将支撑件3的耐磨面32设计为高于滑轨本体1内表面上凸出的部件,以将拉索5与滑轨本体1上任意部件均隔开,从而防止滑轨本体1及滑轨本体1上的部件对拉索5造成磨损。

耐磨面32可设计为平行于滑轨本体1的内表面,以保证拉索5顺利的往复运动。耐磨面32可通过采用耐磨且自润滑性较好的材料制成,或者也可通过在支撑件3的表面上设置润滑涂层或通过精磨加工等方式使支撑件3具有耐磨面32,此处暂不作限定。

支撑件3可设计成沿滑轨本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一整条结构,或者也可设计成多个间隔设置的结构,此处暂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滑门用滑轨,通过具有耐磨面32的支撑件3支撑驱动滑门移动的拉索5,耐磨面32将拉索5与滑轨本体1隔开,耐磨面32与滑轨本体1的内表面具有预设距离以使拉索5不会接触滑轨本体1以及滑轨本体1内表面上的任意部件,从而避免滑轨本体1以及其他部件等对拉索5造成磨损,以减少滑门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的卡滞、异响现象,保证滑门的正常启闭。

具体地,参见图3,支撑件3具有底壁以及两个分别连接在底壁两侧的限位翻边31,两个限位翻边31在滑轨本体1的宽度方向相对,耐磨面32形成在底壁的背离滑轨本体的一侧。其中,两个限位翻边31沿滑轨本体1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且两个限位翻边31朝向远离滑轨本体1的方向延伸,以阻挡拉索5窜出支撑件3的耐磨面32,保证拉索5不会接触到滑轨本体1或滑轨本体1上的其他部件,从而有效避免滑轨本体1以及其他部件等对拉索5造成磨损。

具体地,两个限位翻边31自底向顶逐渐靠近,且两个限位翻边31呈弧形。其中,两个限位翻边31向相互相对的方向延伸,两个限位翻边31分别为弯曲形状,两个限位翻边31相对的侧面为凹弧形面,更好地保证拉索5不会窜出支撑件3的耐磨面32。

具体地,支撑件3的耐磨面32上设置有弧形凹槽33,弧形凹槽33沿滑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贯穿支撑件3的两端。其中,弧形凹槽33使拉索5陷入,弧形凹槽33可与拉索5相适配,以减少拉索5的径向窜动,从而减少拉索5的摩擦,更好地降低拉索5磨损。

具体地,支撑件3的材质为聚甲醛(pom)。pom材料具有耐疲劳、耐蠕变、耐磨、耐热、耐冲击等优良的性能,且摩擦系数小,具有非常好的自润滑性,因此支撑件3采用pom材料制成,既能保证支撑件3耐磨,又具有润滑性,相比在支撑件3的表面上设置润滑涂层或通过精磨加工等方式,由pom材料制成的支撑件3不易磨损,可保证长久的润滑,从而降低拉索5磨损。

或者,支撑件3还可以采用聚苯酯、聚四氟乙烯或者聚酰亚胺材料。其中,聚苯酯耐高温,可作为无油润滑件。聚四氟乙烯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和几乎所有的环境气氛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化学安定性、热稳定性以及润滑性。聚酰亚胺具有优良的耐摩擦、耐磨损性能和尺寸稳定性。以上材料均可用来制成支撑件3,以保证拉索5在支撑件3上保持润滑的往复运动,降低磨损。

具体地,支撑件3具有在底壁的外侧与底壁连接的卡扣34,支撑件3通过卡扣34卡接于滑轨本体1;其中,卡扣34与支撑件3一体成型。卡扣34的卡接方式操作便捷,方便支撑件3在滑轨本体1上的拆装更换。卡扣34与支撑件3支撑一体成型结构,则保证卡扣34不易脱落,从而加强支撑件3与滑轨本体1的连接稳固性。

具体地,支撑件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件3沿滑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该设计方式相比沿滑轨本体1长度方向设置一整条结构的设计方式节省材料,方便加工和装配。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滑轨装置,包括:拉索5以及上述的车辆滑门用滑轨,拉索5位于车辆滑门用滑轨的支撑件3的耐磨面32上;用于安装滑轨本体1的固定螺栓2,支撑件3的耐磨面32高于固定螺栓2,也就是说,支撑件3的耐磨面32相比固定螺栓2远离滑轨本体1。

其中,在安装滑轨本体1时,通常采用固定螺栓2将滑轨本体1安装于车上,固定螺栓2的头部凸出于滑轨本体1的内表面,支撑件3的耐磨面32高于固定螺栓2,则使拉索5不会接触到固定螺栓2,从而避免固定螺栓2对拉索5造成磨损。

车辆滑门用滑轨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支撑件3设置在固定螺栓2的旁侧;固定螺栓2沿滑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支撑件3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固定螺栓2的旁侧均设置有支撑件3。这样设计可以更好的保证支撑件3将拉索5与固定螺栓2之间隔开,避免拉索5与固定螺栓2接触发生摩擦,且相比支撑件3覆盖于固定螺栓2,支撑件3设置在固定螺栓2的旁侧更方便支撑件3与滑轨本体1的连接,固定螺栓2不会妨碍支撑件3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轨装置,通过具有耐磨面32的支撑件3支撑驱动滑门移动的拉索5,耐磨面32将拉索5与滑轨本体1隔开,耐磨面32与滑轨本体1的内表面具有预设距离以使拉索5不会接触滑轨本体1以及滑轨本体1内表面上的任意部件,从而避免滑轨本体1以及其他部件等对拉索5造成磨损,以减少滑门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的卡滞、异响现象,保证滑门的正常启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滑轨装置。

其中,滑轨装置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滑轨装置,用于带动车辆的滑门启闭。其中,参见图1至图4,通过具有耐磨面32的支撑件3支撑驱动滑门移动的拉索5,耐磨面32将拉索5与滑轨本体1隔开,耐磨面32与滑轨本体1的内表面具有预设距离以使拉索5不会接触滑轨本体1以及滑轨本体1内表面上的任意部件,从而避免滑轨本体1以及其他部件等对拉索5造成磨损,以减少滑门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的卡滞、异响现象,保证滑门的正常启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