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锁把手换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85382发布日期:2020-02-11 09:33阅读:9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锁把手换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门锁把手换向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门锁把手换向结构通过设置换向座、扭簧和盖体等组件构成换向组件,只需将换向螺钉拆卸,然后转动把手,换向组件转动180度,然后将换向螺体螺合即可,但由于设置较多换向组件,导致门锁面板的厚度较大,增加了成本,且影响美观;另外,若用于指纹把手,则需要把手和换向组件上设置过线孔,当连接导线的线径较大时,需要增大过线孔的面积,但若过线孔的面积过大,会导致把手连接轴的刚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门锁面板可设置更薄的一种门锁把手换向结构。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门锁把手换向结构,包括门锁把手、换向组件、扭簧及门锁面板;

所述换向组件及所述扭簧设在所述门锁面板内,所述换向组件穿过所述门锁面板与所述门锁把手相连;

所述门锁面板的内侧开设有两个限位槽,两个所述限位槽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扭簧的伸出柱分别设在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所述换向组件在所述门锁把手的带动下转动,所述换向组件包括把手连接轴和把手换向盘,所述把手换向盘设在所述把手连接轴的周向,所述把手换向盘设有限位柱及限位件,所述限位件抵住所述扭簧的第一伸出柱,所述扭簧的第一伸出柱可在所述把手换向盘的带动下在所述限位槽内转动,所述扭簧的第二伸出柱抵住所述限位槽。

转动门锁把手时,限位件抵住扭簧的第一伸出柱,扭簧的第二伸出柱抵住限位槽的一端,当需对门锁把手换向时,卸下限位件,然后转动门锁把手,使门锁把手逆时针转动180°后,装上限位件,换向后的门锁把手转动时,限位件抵住扭簧的第二伸出柱,扭簧的第一伸出柱抵住另一侧限位槽,实现换向操作;通过卸下限位件和转动把手,即可实现门锁把手的转向,结构简单,且节省空间,可使门锁面板的厚度更小。

优选的,两个所述限位槽的中部均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抵住所述限位柱。

限位槽的中部均设有限位块,用于对限位柱的限位,换向时,转动门锁把手直到限位块抵住限位柱,即说明已转动到位,即可装上限位件,方便换向时的操作。

优选的,所述换向组件还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所述把手连接轴的前端。

第一轴承套设在把手连接轴的前端,用于支撑把手连接轴的旋转,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使门锁把手的转动更顺畅。

优选的,所述换向组件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设在所述把手连接轴的后端。

第二轴承套设在把手连接轴的后端,用于支撑把手连接轴的旋转,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使门锁把手的转动更顺畅。

优选的,所述后盖板设在所述换向组件的后侧,所述后盖板抵住所述第二轴承。

后盖板设在换向组件的后侧,用于抵住扭簧及换向组件,后盖板与门锁面板的内壁通过螺丝连接,结构简单,便于换向时的拆卸与安装。

优选的,所述门锁把手上设有指纹识别头,所述门锁把手的转动端开设有第一过线孔。

门锁把手上设有指纹识别头,便于用户在握住门锁把手转动时,即可用指纹解锁,解锁方便,门锁把手的转动端开设有第一过线孔,便于指纹识别头的连接导线穿过第一过线孔后伸到门锁面板内部,与门锁面板内的控制主板电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把手换向盘上开设有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过线孔与所述第一过线孔对应,所述第二过线孔的一侧开设有凹槽。

第二过线孔的一侧设有凹槽,适用于连接导线为电子圆线的指纹门锁,由于连接导线在把手连接轴转动的过程中,连竖直通过第二过线孔后,需折弯后在门锁面板内水平设置,连接导线会与第二过线孔的边缘触碰,造成对连接导线的磨损,因此第二过线孔的一侧开设凹槽,便于折弯位置的定位,把手连接轴转动时,连接导线卡于凹槽内,减少连接导线的折弯位置与第二过线孔的边缘触碰的幅度,利于延长连接导线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过线孔的底部倒圆角。

凹槽与第二过线孔的底部倒圆角,使连接导线的折弯位置与第二过线孔底部接触的位置更光滑,减少门锁把手扭动时,第二过线孔对连接导线的折弯位置磨损。

优选的,还包括面板后盖,所述面板后盖扣合与所述门锁面板的后侧,所述面板后盖开设有两个换向孔,两个所述换向孔对称设置,其中一个所述换向孔与所述限位件对应。

面板后盖设有换向孔,用于卸下或装上限位件,无需卸下面板后盖和后盖板,即可实现对门锁把手的换向操作。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为螺栓。

限位件为螺栓,通过螺栓与把手换向盘的螺纹连接,实现限位件与把手换向盘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转动门锁把手时,限位件抵住扭簧的第一伸出柱,扭簧的第二伸出柱抵住限位槽的一端,当需对门锁把手换向时,卸下限位件,然后转动门锁把手,使门锁把手逆时针转动180°后,装上限位件,换向后的门锁把手转动时,限位件抵住扭簧的第二伸出柱,扭簧的第一伸出柱抵住另一侧限位槽,实现换向操作;通过卸下限位件和转动把手,即可实现门锁把手的转向,结构简单,且节省空间,可使门锁面板的厚度更小。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把手换向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把手换向盘的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门锁面板与换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门锁面板与换向组件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门锁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门锁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门锁把手1、换向组件2、扭簧3、门锁面板4、限位槽41、把手连接轴21、把手换向盘22、限位柱221、限位件222、第一伸出柱31、第二伸出柱32、限位块411、第一轴承23、第二轴承24、后盖板42、指纹识别头11、第一过线孔12、第二过线孔223、凹槽224、面板后盖43、换向孔4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一种门锁把手换向结构,包括门锁把手1、换向组件2、扭簧3及门锁面板4;

所述换向组件2及所述扭簧3设在所述门锁面板4内,所述换向组件2穿过所述门锁面板4与所述门锁把手1相连;

所述门锁面板4的内侧开设有两个限位槽41,两个所述限位槽41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扭簧3的伸出柱分别设在两个所述限位槽41内;

所述换向组件2在所述门锁把手1的带动下转动,所述换向组件2包括把手连接轴21和把手换向盘22,所述把手换向盘22设在所述把手连接轴21的周向,所述把手换向盘22设有限位柱221及限位件222,所述限位件222抵住所述扭簧3的第一伸出柱31,所述扭簧3的第一伸出柱31可在所述把手换向盘的带动下在所述限位槽41内转动,所述扭簧3的第二伸出柱32抵住所述限位槽41。

转动门锁把手1时,限位件222抵住扭簧3的第一伸出柱31,扭簧3的第二伸出柱32抵住限位槽41的一端,当需对门锁把手2换向时,卸下限位件222,然后转动门锁把手1,使门锁把手1逆时针转动180°后,装上限位件222,换向后的门锁把手1转动时,限位件222抵住扭簧3的第二伸出柱32,扭簧3的第一伸出柱31抵住另一侧限位槽41,实现换向操作;通过卸下限位件222和转动把手1,即可实现门锁把手1的转向,结构简单,且节省空间,可使门锁面板4的厚度更小。

优选的,两个所述限位槽41的中部均设有限位块411,所述限位块411抵住所述限位柱221。

限位槽41的中部均设有限位块411,用于对限位柱221的限位,换向时,转动门锁把手1直到限位块411抵住限位柱221,即说明已转动到位,即可装上限位件222,方便换向时的操作。

优选的,所述换向组件2还包括第一轴承23,所述第一轴承23套设在所述把手连接轴21的前端。

第一轴承23套设在把手连接轴21的前端,用于支撑把手连接轴21的旋转,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使门锁把手1的转动更顺畅。

优选的,所述换向组件2还包括第二轴承24,所述第二轴承24套设在所述把手连接轴21的后端。

第二轴承24套设在把手连接轴21的后端,用于支撑把手连接轴21的旋转,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使门锁把手的转动更顺畅。

优选的,还包括后盖板42,所述后盖板42设在所述换向组件2的后侧,所述后盖板42抵住所述第二轴承24。

后盖板42设在换向组件2的后侧,用于抵住扭簧3及换向组件2,后盖板42与门锁面板4的内壁通过螺丝连接,结构简单,便于换向时的拆卸与安装。

优选的,所述门锁把手1上设有指纹识别头11,所述门锁把手1的转动端开设有第一过线孔12。

门锁把手1上设有指纹识别头11,便于用户在握住门锁把手1转动时,即可用指纹解锁,解锁方便,门锁把手1的转动端开设有第一过线孔12,便于指纹识别头的连接导线穿过第一过线孔12后伸到门锁面板4内部,与门锁面板4内的控制主板电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把手换向盘22上开设有第二过线孔223,所述第二过线孔223与所述第一过线孔12对应,所述第二过线孔223的一侧开设有凹槽224。

第二过线孔223的一侧设有凹槽224,适用于连接导线为电子圆线的指纹门锁,由于连接导线在把手连接轴21转动的过程中,连竖直通过第二过线孔后,需折弯后在门锁面板4内水平设置,连接导线会与第二过线孔23的边缘触碰,造成对连接导线的磨损,因此第二过线孔223的一侧开设凹224槽,便于折弯位置的定位,把手连接轴21转动时,连接导线卡于凹槽224内,减少连接导线的折弯位置与第二过线孔224的边缘触碰的幅度,利于延长连接导线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凹槽224与所述第二过线孔223的底部倒圆角。

凹槽224与第二过线孔223的底部倒圆角,使连接导线的折弯位置与第二过线22孔底部接触的位置更光滑,减少门锁把手1扭动时,第二过线孔223对连接导线的折弯位置磨损。

优选的,还包括面板后盖43,所述面板后盖43扣合与所述门锁面板4的后侧,所述面板后盖43开设有两个换向孔431,两个所述换向孔431对称设置,其中一个所述换向孔431与所述限位件222对应。

面板后盖43设有换向孔431,用于卸下或装上限位件222,无需卸下面板后盖43和后盖板42,即可实现对门锁把手1的换向操作。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222为螺栓。

限位件222为螺栓,通过螺栓与把手换向盘22的螺纹连接,实现限位件222与把手换向盘22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