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无人机载荷舱的自动闭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8562发布日期:2020-08-05 00:52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无人机载荷舱的自动闭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的机载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无人机载荷舱的自动闭合装置。



背景技术:

无人机具有超低空快速机动能力、战场后勤保障能力、低空纵深突防作战能力。从一般情报收集、监视和侦察,到摧毁敌军防空系统、电子战,再到舰船演习、信息传递,无人机的能力在不断扩展,所搭载的载荷也日趋多样化。有些载荷在完成任务后要求脱落,以减轻无人机重量,从而延长无人机的留空时间,而载荷脱落所用的通道会引起无人机载荷舱大开口的缺陷,破坏了气动外形的完整性,传统应用中,主要靠控制裕度来补偿该外形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应用于无人机载荷舱的自动闭合装置,该装置允许无人机载荷舱内有脱落要求的载荷完成功能任务后,在外力作用下打开该装置,从该闭合装置处脱落,随后该装置将自动闭合,避免了无人机载荷舱在载荷脱落后大开口的问题,从而保证无人机气动外形的完整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一种应用于无人机载荷舱的自动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支座(5)、拉簧固定座(6)和堵盖(3);

所述舱体支座(5)为具有中心开口的平板结构,所述开口用于穿过无人机载荷舱中的可脱落载荷;在舱体支座(5)的中心开口边缘布置有两个连接耳片,连接耳片上具有同轴通孔;所述舱体支座(5)布置在无人机载荷舱舱体下部,且舱体支座(5)外表面与无人机载荷舱舱体下部外表面共形;

所述拉簧固定座(6)为空心圆台结构,在拉簧固定座(6)的内端面上布置有两个拉簧挂耳;所述拉簧固定座(6)安装在无人机载荷舱舱体内部,与舱体支座(5)内侧固定连接;

所述堵盖(3)为形状与舱体支座(5)中心开口形状一致的平板结构;所述堵盖(3)的一侧具有缺口,缺口内有连接单耳;所述连接单耳与舱体支座(5)中心开口边缘布置的两个连接耳片通过转轴(1)配合;所述堵盖(3)外表面与无人机载荷舱舱体下部外表面共形;

所述堵盖(3)内表面还布置有两个拉簧挂耳,与拉簧固定座(6)内端面上布置的两个拉簧挂耳对应配合,分别安装有一个拉簧(4);所述拉簧(4)能够拉动堵盖(3)绕转轴(1)转动,将舱体支座(5)的中心开口封闭;且两根拉簧(4)不与无人机载荷舱中的可脱落载荷干涉。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一种应用于无人机载荷舱的自动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支座(5)中心开口边缘为斜面,所述堵盖(3)的边缘为斜面;当堵盖(3)与舱体支座(5)内环贴合时,舱体支座(5)内环边缘斜面与堵盖(3)的边缘斜面接触,将无人机载荷舱开口封闭。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一种应用于无人机载荷舱的自动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一端具有锁销(2),将转轴(1)轴向限位。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带有堵盖(3)的舱体支座(5),确保了无人机载荷舱内可脱落载荷脱离后,堵盖(3)受拉簧(4)驱动能够封闭舱体支座(5)的中心开口;而且堵盖(3)和舱体支座(5)与无人机载荷舱舱体下部外表面共形保持了无人机载荷舱整体气动外形的完整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装置的打开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装置的闭合示意图;

图4是堵盖结构示意图;

图5是舱体支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拉簧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无人机ⅰ载荷舱自动闭合装置;(a)轴侧视图1,(b)轴侧视图2,(c)详图a;

图8是无人机ⅱ载荷舱自动闭合装置;(a)轴侧图,(b)无人机ⅱ脱落载荷9完成任务前,(c)无人机ⅱ脱落载荷9脱落中,(d)无人机ⅱ脱落载荷9脱落后。

其中,1、转轴;2、锁销;3、堵盖;4、拉簧;5、舱体支座;6、拉簧固定座;7是无人机ⅰ脱落载荷;8是局部舱体;9是无人机ⅱ脱落载荷。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的一种应用于无人机载荷舱的自动闭合装置包括舱体支座5、拉簧固定座6和堵盖3。

如图5所示,所述舱体支座5为具有中心开口的平板结构,所述开口用于穿过无人机载荷舱中的可脱落载荷;在舱体支座5的中心开口边缘布置有两个连接耳片,连接耳片上具有同轴通孔;所述舱体支座5布置在无人机载荷舱舱体下部,且舱体支座5外表面与无人机载荷舱舱体下部外表面共形。

如图6所示,所述拉簧固定座6为空心圆台结构,在拉簧固定座6的内端面上布置有两个拉簧挂耳;所述拉簧固定座6安装在无人机载荷舱舱体内部,与舱体支座5内侧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堵盖3为形状与舱体支座5中心开口形状一致的平板结构;所述堵盖3外表面与无人机载荷舱舱体下部外表面共形;所述堵盖3的一侧具有缺口,缺口内有连接单耳。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连接单耳与舱体支座5中心开口边缘布置的两个连接耳片通过转轴1配合,所述转轴1一端具有锁销2,将转轴1轴向限位。

如图1所示,所述堵盖3内表面还布置有两个拉簧挂耳,与拉簧固定座6内端面上布置的两个拉簧挂耳对应配合,分别安装有一个拉簧4;所述拉簧4能够拉动堵盖3绕转轴1转动,将舱体支座5的中心开口封闭;且两根拉簧4不与无人机载荷舱中的可脱落载荷干涉。

所述舱体支座5中心开口边缘为斜面,所述堵盖3的边缘为斜面;当堵盖3与舱体支座5内环贴合时,舱体支座5内环边缘斜面与堵盖3的边缘斜面接触,将无人机载荷舱开口封闭。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7所示,无人机ⅰ脱落载荷7与舱内载荷(未示出)插接,未完成任务前处于图7(a)状态,堵盖3打开且与无人机ⅰ脱落载荷7外侧接触;无人机ⅰ脱落载荷7完成任务后接收到电信号与舱内载荷(未示出)断开连接并脱落,堵盖3闭合。

具体过程如下所述:

步骤1:舱体支座5(材料为航空铝合金)与局部舱体8(材料为碳纤维或玻璃纤维)通过模具加温加压固化成型;

步骤2:拉簧固定座6固定在舱体支座5上;

步骤3:堵盖3和舱体支座5通过转轴1连接,锁销2插在转轴1上;

步骤4:拉簧4有两个,每个拉簧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拉簧固定座6和堵盖3的挂耳上;本步骤需注意:拉簧固定座6和堵盖3的挂耳位置设计时应注意避让无人机ⅰ脱落载荷7,不得使拉簧4与无人机ⅰ脱落载荷7干涉,影响其正常脱落;

步骤5:无人机ⅰ脱落载荷7完成任务前,堵盖3处于图7(a)所示位置;

步骤6:无人机ⅰ脱落载荷7完成任务并接收到电信号后与舱内载荷(未示出)断开连接,随后在重力作用下脱落;

步骤7:堵盖3在拉簧4的拉力作用下绕转轴1向舱体方向转动,直至堵盖边缘的斜角与舱体支座5对应斜角接触,堵盖3停止转动;

步骤8:该无人机载荷舱段闭合,符合气动外形的设计要求。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无人机ⅱ脱落载荷9未完成任务时在载荷舱内部,与其他载荷(未示出)插接,堵盖3闭合;无人机ⅱ脱落载荷9完成任务并接收电信号后与其他载荷(未示出)断开连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往下掉落,途经堵盖,堵盖3打开后又闭合。

具体过程如下所述:

步骤1:舱体支座5(材料为航空铝合金)与局部舱体8(材料为碳纤维或玻璃纤维)通过模具加温加压固化成型;

步骤2:拉簧固定座6固定在舱体支座5上;

步骤3:堵盖3和舱体支座5通过转轴1连接,锁销2插在转轴1上;

步骤4:拉簧4有两个,每个拉簧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拉簧固定座6和堵盖3的挂耳上;本步骤需注意:拉簧固定座6和堵盖3的挂耳位置设计时应注意避让无人机ⅱ脱落载荷9,不得使拉簧4与无人机ⅱ脱落载荷9干涉,影响其正常脱落;

步骤5:无人机ⅱ脱落载荷9完成任务前,堵盖3处于图8(b)所示闭合位置;

步骤6:无人机ⅱ脱落载荷9完成任务并接收到电信号后与其他载荷(未示出)断开连接,随后在重力作用下脱落,碰触到堵盖3,堵盖3在该接触力作用下绕转轴1向远离舱体方向转动,无人机ⅱ脱落载荷9彻底脱出;

步骤7:堵盖3在拉簧4的拉力作用下绕转轴1向舱体方向转动,直至堵盖边缘的斜角与舱体支座5对应斜角接触,堵盖3停止转动;

步骤8:该无人机载荷舱段闭合,符合气动外形的设计要求。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