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榫按压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0813发布日期:2020-05-26 17:54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卡榫按压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按压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榫按压钳。



背景技术:

野营帐篷上所用的撑杆主要由内管体与外管体轴向的滑动套装而成,内管体外表面通过弹簧连接有卡榫,外管体的表面设置有与卡榫配合的榫孔,当卡榫卡放在榫孔内时,内管体与外管体之间固定安装,参见图8;当卡榫推出榫孔内时,内管体与外管体之间为滑动套装连接,通过卡榫与榫孔的配合来实现内管体与外管体的配合固定安装。目前,在搭建过程中,主要用手指或例如钥匙等比较尖锐的物品来按压卡榫,克服卡榫的弹簧压力,使得卡榫从榫孔内脱离,实现内管体与外管体的分离。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一、因卡榫弹簧的弹力较大,手指按压时难以到位,导致分离不成功,甚至挤压到皮肉,使用不安全;二、如果用钥匙等尖锐物品按压,因卡榫圆头的比较光滑,需要按压多次才能成功,导致效率较低。

因此,亟待需要一种可以方便按压卡榫的装置,使得内管体与外管体可以快递拆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省时省力、可实现快速方便拆装内管体与外管体的卡榫按压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卡榫按压钳,包括手持装置,所述手持装置上设置有可伸入至榫孔内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用于按压卡榫圆头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上设置有与卡榫圆头配合的内凹型卡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持装置包括两手持架,两所述手持架的上部通过连接销铰接,两所述手持架的上部均设置有延伸至顶端用于避让外管体的弧形避让区,所述支撑部分别对应安装在两所述弧形避让区的顶端内侧,两所述手持架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手柄,两所述手持架位于所述弧形避让区与所述手柄之间设置有自动撑开元件。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动撑开元件为设置在两所述手持架之间的撑开弹簧,所述撑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手持架的内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动撑开元件为设置在两所述手持架之间的弧形弹簧片,所述弧形弹簧片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手持架的内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动撑开元件为设置在两所述手持架之间的弧形弹簧片,所述弧形弹簧片的一端通过螺钉转动安装在其中一所述手持架的内侧,所述弧形弹簧片的另一端支撑在另一所述手持架的内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柄的外部包裹有手持防滑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持装置为佩戴在手指上的手持环,所述支撑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手持环的外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卡榫按压钳,包括手持装置,所述手持装置上设置有可伸入至榫孔内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用于按压卡榫圆头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上设置有与卡榫圆头配合的内凹型卡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将所述内凹型卡槽对准卡榫圆头,通过按压所述手持装置,使得所述支撑部伸入至榫孔内,即使得卡榫圆头缩回至外管体内壁以内,这样无需用力既可将内管体拔出,拆卸过程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省时省力,用于卡榫固定式套管的安装和拆卸,主要用于拆卸,通过按压卡榫,将内管体从外管体中拔出,有效避免因卡榫弹簧按压不到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挤压到皮肉等问题。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背景技术中内管体与外管体通过卡榫与榫孔配合安装效果图;

图中:1-外管体;2-内管体;3-榫孔;4-卡榫;5-支撑部;6-内凹型卡槽;7-手持架;8-连接销;9-弧形避让区;10-手柄;11-撑开弹簧;12-手持防滑套;13-弧形弹簧片;14-手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卡榫按压钳,包括手持装置,所述手持装置上设置有可伸入至榫孔3内的支撑部5,所述支撑部5上设置有用于按压卡榫4圆头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上设置有与卡榫4圆头配合的内凹型卡槽6,所述内凹型卡槽6为弧形内凹状,可以较好的与卡榫4圆头配合,保证按压时,卡榫4圆头不会从所述内凹型卡槽6内脱离,避免出现现有技术中由于卡榫4圆头光滑而出现无法对准的问题。使用时,将所述内凹型卡槽6对准卡榫4圆头,通过按压所述手持装置,使得所述支撑部5伸入至榫孔3内,即使得卡榫4圆头缩回至外管体1内壁以内,这样无需用力既可将内管体2拔出,拆卸过程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所述手持装置包括两手持架7,两所述手持架7的上部通过连接销8铰接,通过所述连接销8进行铰接连接,不仅强度高,而且可以使得两所述手持架7转动,利于实现所述手持架7的按压操作;两所述手持架7的上部均设置有延伸至顶端用于避让外管体1的弧形避让区9,由于外管体1为圆管,因此本实施例设置了弧形避让区9,这样左右两侧的弧形避让区9正好可以将外管体1的圆形外壁避开,不会对本实用新型的使用造成干涉;所述支撑部5分别对应安装在两所述弧形避让区9的顶端内侧,两所述手持架7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手柄10,两所述手持架7位于所述弧形避让区9与所述手柄10之间设置有自动撑开元件。

所述自动撑开元件为设置在两所述手持架7之间的撑开弹簧11,所述撑开弹簧11为压力弹簧,所述撑开弹簧1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手持架7的内侧。使用前,所述撑开弹簧11在弹簧作用下将两所述手持架7向两侧撑开,使用时,手部会施力将两所述手持架7向中间按压用于按压卡榫4,按压过程中,所述撑开弹簧11会在压力作用下压缩,而当按压完成后,手部放松不再施力,所述撑开弹簧11会发生复位,自动将两侧的所述手持架7向两侧撑开,实现自动撑开复位功能。

所述手柄10的外部包裹有手持防滑套12,所述手持防滑套12为塑料防滑套,不仅轻便而且利于手持,所述手持防滑套12上还可以设置与手指配合的防滑花纹。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使用时,将本实施例顶端的内凹型卡槽6对正帐篷撑杆的卡榫4,按压手柄10,其顶端的内凹型卡槽6将内管体2的卡榫4压缩到适当位置,然后拔出内管体2,致使外管体1与内管体2分离,从而实现快速方便拆卸帐篷撑杆。

当内管体2与外管体1的两侧设置有两相对的卡榫4结构用于固定时,使用时,将本实施例两所述手持架7上的内凹型卡槽6分别对正两侧的卡榫4进行同时按压,使得内管体2与外管体1的拆卸过程更加方便;当内管体2与外管体1仅在一侧设置有一卡榫4结构时,使用时,仅将本实施例一所述手持架7上的一个内凹型卡槽6对正卡榫4结构即可,另一所述手持架7将对准外管体1外壁进行支撑,然后按压卡榫4,将内管体2与外管体1拆卸。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省时省力,用于卡榫固定式套管的安装和拆卸,主要用于拆卸,通过按压卡榫4,将内管体2从外管体1中拔出,有效避免因卡榫4弹簧按压不到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挤压到皮肉等问题。

实施例二:

参见图4,实施二与实施一的区别在于所述自动撑开元件的结构不同,其他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撑开元件为设置在两所述手持架7之间的弧形弹簧片13,所述弧形弹簧片1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所述手持架7的内侧。使用前,所述弧形弹簧片13在将两所述手持架7向两侧撑开,使用时,手部会施力将两所述手持架7向中间按压用于按压卡榫4,按压过程中,所述弧形弹簧片13会在压力作用下向内发生变形,而当按压完成后,手部放松不再施力,所述弧形弹簧片13会发生复位,自动将两侧的所述手持架7向两侧撑开,实现自动撑开复位功能。

实施例三:

参见图5,实施三与实施一和实施二的区别在于所述自动撑开元件的结构不同,其他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撑开元件为设置在两所述手持架7之间的弧形弹簧片13,所述弧形弹簧片13的一端通过螺钉转动安装在其中一所述手持架7的内侧,所述弧形弹簧片13的另一端支撑在另一所述手持架7的内侧。在实施例二中,当不使用时,所述弧形弹簧片13仍然会将两所述手持架7始终向两侧撑开,此时所述手持装置占用空间大,收集与携带较麻烦,而在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弧形弹簧片13仅一端通过螺钉与其中一所述手持架7连接,并且所述弧形弹簧片13可以转动,当所述弧形弹簧片13转动至图5中实线状态,此时,所述弧形弹簧片13的另一端支撑在另一所述手持架7的内侧,此时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二中的相同,使用前,所述弧形弹簧片13将另一所述手持架7始终向外侧撑开,使用时,手部会施力将另一所述手持架7向内按压,用于按压卡榫4,按压过程中,所述弧形弹簧片13会在压力作用下向内发生变形,而当按压完成后,手部放松不再施力,所述弧形弹簧片13会发生复位,另一所述手持架7会自动向外撑开,实现自动撑开复位功能;当所述弧形弹簧片13转动至图5中虚线状态时,所述弧形弹簧片13的另一端与另一手持架7之间具有间隙,不再向外撑手持架7了,此时两手持架7的占用空间相对于实施例二较小,利于收集与携带;当所述弧形弹簧片13转动至图6中状态时,另一手持架7可以任意角度转动,此时可以折叠至最小状态,进一步的减小占用空间。

实施例四:

参见图7,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所述手持装置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持装置为佩戴在手指上的手持环14,所述支撑部5固定安装在所述手持环14的外周。使用时,将所述手持环14套在手指上,然后直接对卡榫4施力按压即可实现拆卸,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占用空间更小,更加利于携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