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拆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17703发布日期:2020-07-17 15:4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拆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拆卸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轴承拆卸装置,属于机械专用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机在维修过程中需要将电机定子轴承拆下,而轴承一般安装较紧,目前多采用手动或半自动装置进行拆卸。手动拆卸的工具一般为三爪拉马,不但速度慢,使拆卸轴承的效率非常低,而且容易造成力偏载的问题。半自动拆卸一般采用电机驱动丝杠螺母形式实现,但不具备调整电机丝杠轴线与待拆卸电机定子轴线同轴度功能,易产生偏载力,拆卸时造成轴承内圈划伤及电机定子表面划伤。同时,设备安装后,不适应于各种尺寸的电机定子轴承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利于保证动力中心轴线与待拆卸电机轴线同轴度,避免产生偏载力的轴承拆卸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轴承拆卸装置,包括工作台、动力传动机构及用于夹持待拆轴承的卡爪组件,动力传动机构安装在工作台上,所述卡爪组件安装在动力传动机构上,还包括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安装在工作台上并同时支撑待拆电机,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被配置成垂直高度和/或水平位移可调。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和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柱和第二支撑座,待拆电机放置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安装在工作台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装置被配置成垂直高度可调,所述第二支撑装置被配置成水平位移可调。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一支撑座之间通过升降调节组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升降调节组件包括可调螺母,所述第一支撑柱具有中心孔,至少中心孔的顶部具有螺纹,可调螺母与第一支撑柱螺纹连接,第一支撑座安装在可调螺母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撑座与第二支撑柱的顶部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柱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工作台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工作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被配置成与工作台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被配置成与工作台之间沿水平方向移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底部与第一轴承连接,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工作台和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杆、第二轴承、第二轴承座和紧定螺栓,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底部与第二轴承连接,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紧定螺栓和第二轴承座固定连接,紧定螺栓与工作台之间螺纹连接,旋转紧定螺栓调节第二支撑柱的水平位移。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之间通过定向连接件连接,定向连接件包括弹簧和定向筒,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连接,所述定向筒套装在弹簧的外部并固定在工作台上。

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轴承拆卸装置,通过动力传动机构及卡爪组件夹紧轴承实现轴承拆卸,通过两个可调节垂向高度和水平位移的支撑装置支撑电机,不但可以实现不同尺寸电机定子轴承拆卸,而且有利于保证动力中心轴线与待拆卸电机轴线同轴度,降低拆卸偏载力矩,保证轴承拆卸时,电机定子轴与轴承内圈不因拆卸力偏载导致划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动力传动机构的侧向视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至图4所示,电机1,轴承2,工作台3,动力传动机构4,卡爪组件5,第一支撑装置6,第二支撑装置7,驱动电机8,丝杠9,丝杠螺母10,丝杠支撑座11,驱动电机安装座12,联轴节13,卡爪14,连杆15,连杆座16,第一支撑柱17,第一支撑座18,第二支撑柱19,第二支撑座20,可调螺母21,工作腔22,底板22a,挡板22b,第一连接杆23,第一轴承24,第一轴承座25,第二连接杆26,第二轴承27,第二轴承座28,弹簧29,紧定螺栓30,定向筒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承拆卸装置,用于拆卸电机1的轴承2,拆卸装置包括工作台3、动力传动机构4、用于夹持待拆轴承2的卡爪组件5及第一支撑装置6和第二支撑装置7。动力传动机构4、第一支撑装置6和第二支撑装置7安装在工作台3上,卡爪组件5安装在动力传动机构4上,第一支撑装置6和第二支撑装置7同时支撑待拆电机1。其中,第一支撑装置6和第二支撑装置7被配置成垂直高度和/或水平位移可调,用于根据不同规格的电机1调节第一支撑装置6和第二支撑装置7之间的距离,同时调节电机1的安装高度,以使电机1的中心轴线与动力传动机构4的中心轴线重合,降低拆卸偏载力矩,保证轴承拆卸时,电机定子轴与轴承内圈不因拆卸力偏载导致划伤。

动力传动机构4包括驱动电机8、丝杠9、丝杠支撑座11、驱动电机安装座12及联轴节13。驱动电机8通过联轴节13与丝杠9连接,由驱动电机8带动丝杠9旋转,在丝杠9靠近前端的位置通过丝杠支撑座11支撑,丝杠支撑座11的底部固定在工作台3上。驱动电机安装座12为l形,底边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3上,待拆电机1通过螺栓安装在侧边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卡爪组件5包括至少两个卡爪14、两个连杆15和连杆座16,连接座16与丝杠螺母10固定连接,丝杠螺母10安装在丝杠9上,两个连杆15连接在连杆座16的两侧,每个连杆15的前端连接卡爪14。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旋转时带动丝杠9旋转,此时在丝杠螺母10的作用下连杆座16向电机1的方向移动,连杆15和卡爪14随之向前移动,利用卡爪14夹紧轴承2,再使驱动电机8反转,连接座16沿丝杠9向后移动,在力的作用下将轴承2从电机1上拆卸下来。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将第一支撑装置6配置成垂直高度可调的结构,将第二支撑装置7配置成水平位移可调的结构。其中,第一支撑装置6包括第一支撑柱17和第一支撑座18,第二支撑装置7包括第二支撑柱19和第二支撑座20。待拆电机1放置在第一支撑座18和第二支撑座20上,第一支撑装置6用于支撑电机1的前端部(图1中的左侧),第二支撑装置7用于支撑电机1的后端部(图1中的右侧)。

第一支撑柱17与第一支撑座18之间通过升降调节组件连接。升降调节组件包括可调螺母21,第一支撑柱17具有中心孔,至少中心孔的顶部具有内螺纹,可调螺母21与第一支撑柱17中心孔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第一支撑座18固定安装在可调螺母21的上方,旋转可调螺母21即可调节第一支撑座18的高度,实现电机轴在垂直方向的上位移调节,从而实现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中心线与丝杠9的中心线的同轴度。

第一支撑座18呈u形,u形的弧度与电机1的外圆周弧度相匹配,以保证稳定支撑电机1。

第二支撑柱19的顶部向上凸出一具有外螺纹的安装部19a,第二支撑座20具有中心通孔,中心通孔内具有内螺纹,第二支撑座20与第二支撑柱19的顶部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旋转第二支撑座20可以实现电机1后端支撑点高度的微调。不同规格的电机1也可以选择厚度不同的第二支撑座20。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17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工作台3连接,第二支撑柱19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工作台3连接。优选,在工作台3的台面上向下凹陷一工作腔22,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落在工作台3下方的工作腔22内安装。工作腔22由底板22a及两侧的挡板22b组成。

其中,第一连接组件被配置成与工作台3之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23、第一轴承24、第一轴承座25,第一轴承24安装在第一轴承座25内,第一轴承座25采用半轴承座,第一支撑柱17的底部与第一轴承23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22的一端与第一轴承座25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22的另一端与工作台3该侧的挡板22b固定连接。

第二连接组件被配置成与工作台3之间沿水平方向移动连接,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杆26、第二轴承27、第二轴承座28、紧定螺栓30,第二轴承27安装在第二轴承座28内,第二轴承座28采用半轴承座,第二支撑柱19的底部与第二轴承27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26的一端与第二轴承座28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26的另一端与紧定螺栓30固定连接,紧定螺栓30通过螺纹安装在工作台3该侧的挡板22b上。旋转紧定螺栓30,即可带动第二连接杆26、第二轴承座28在水平方向上左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支撑座19在水平方向上左右移动。

第一轴承座25和第二轴承座28之间通过定向连接件连接,定向连接件包括弹簧29和定向筒31,弹簧29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承座25和第二轴承座28固定连接,定向筒31套装在弹簧29的外部并固定在工作台3的底板22a上,通过调节紧定螺钉30调节弹簧29的有效行程实现第一支撑柱17和第二支撑柱19之间的水平间距,定向筒31可以保证第二支撑柱19与第一支撑柱17在同一轴线上平移。

拆卸时,调节第一支撑座18和第二支撑座20的高度,同时通过调节紧定螺栓30以调节第二支撑柱19的水平位置,将电机1放置在第一支撑座18和第二支撑座20上,启动驱支电机8,带动丝杠9旋转,进而带动卡爪组件5向电机1的方向移动,移动到位后,操作人员通过操作两个卡爪14将需要拆卸的轴承2夹紧,再控制驱动电机8反向旋转,带动卡爪组件5向后移动,在力的作用下将轴承2从电机1上拆卸下来。

该装置不但方便根据不同规格尺寸的电机1调节第一支撑柱17和第二支撑柱19之间的水平间距,同时,可以保证电机1的中心轴线与丝杠9的中心轴线的同轴度,降低拆卸偏载力矩,保证轴承拆卸时,电机定子轴与轴承内圈不因拆卸力偏载导致划伤。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