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同轴装配件的弹性支撑件及装配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86059发布日期:2021-07-23 14:4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同轴装配件的弹性支撑件及装配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同轴装配件的弹性支撑件及具有该弹性支撑件的装配组件。



背景技术:

对于同轴装配的组件,如净水器中的滤芯、增压泵等,要求同轴配合,实现内部零件与外部零件的弹性支撑,但又要保证性能。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橡胶件或弹簧进行缓冲支撑,其中,橡胶件,如橡胶圈多直接套设在周轴装配的两个零部件之间,且稳定性、抗跌落、抗冲击能力较差;同时由于橡胶件采用紧密包围结构,影响散热性能,存在温度过高的风险;且若橡胶件结构设计不合理,会影响缓冲性能;同时橡胶件的成本较高。

弹簧支撑结构可参考申请号为cn202010256168.4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用于薄壁零件打磨的支撑装置》(申请公布号为cn111421343a)中弹性伸缩杆的结构、专利号为zl201420261252.5的实用新型专利《螺杆钻具用缓冲扶正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203822192u)中缓冲弹簧的结构,采用弹簧支撑存在缓冲性能较好的优点,但抗跌落、抗震动能力较差,极易造成零部件移位,同时存在结构复杂、装配难度大、成本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提高抗冲击性能的用于同轴装配件的弹性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装配的用于同轴装配件的弹性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弹性支撑件的装配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同轴装配件的弹性支撑件,包括具有环形壁的支撑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的内周壁上沿周向间隔凸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弹性件,所述支撑主体的外周壁上沿周向间隔凸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弹性件。

各弹性件可为弹簧等,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或第二弹性件为弹片,弹片的第一端与支撑主体相连,第二端为沿远离支撑主体的环形壁方向延伸的自由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支撑主体运动而发生弹性形变。

进一步地,所述弹片的横截面呈弧形,该弹片的第一端连接在支撑主体的环形壁上,第二端沿着支撑主体的环形壁周向延伸并弯曲。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位于支撑主体同一侧的各个弹片的第二端沿着支撑主体的环形壁周向上的同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延伸。位于支撑主体两侧上的弹片的延伸方向可一致也可相反。如此,当需要将弹性支撑件装配至轴状、筒状等零件上时,只需将弹性支撑件的一端套设在零部件上,并沿着弹片延伸方向转动弹性支撑件,同时推动弹性支撑件,使其沿着零部件的轴向运动,即可装配到位,使得装配时更加快捷。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主体的内周壁或/和外周壁上对应弹片的位置形成有凹槽,所述弹片的第一端设置在各自对应的凹槽上,至少局部的弹片在径向上露于凹槽之外,且弹片的第二端在外力作用下能抵接在凹槽的槽壁上。凹槽的设置不影响弹片正常工作的同时,还能对弹片起到限位作用,使得弹片的第二端在外力作用下能抵接在凹槽的槽壁上,此时如果外力较大,则弹片可进一步变形,提高支撑和缓冲效果。且与凹槽相邻的支撑主体的环形壁相对凹槽呈凸起状态,当弹片形变至极限时,凸起状态的环形壁能进一步起到支撑作用。且凹槽的设置能节省空间。

在上述各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在周向上相互错开布置。以提升缓冲和支撑效果。

为实现弹性支撑件的限位,避免其在使用时相对零件的轴向产生位移,所述支撑主体沿轴向延伸,其一端的边缘沿径向向内延伸而形成挡部。

所述挡部有至少两个并沿周向间隔分布。

优选地,所述支撑主体与弹片一体连接。支撑主体和弹片的材料可选用现有的复合材料,保证弹性的同时,还有较高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弹性支撑件的装配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件和外部件,所述内部件具有环形的外壁,所述外部件呈筒状并具有环形的内壁,所述外部件套设在内部件上并与内部件同轴分布,所述弹性支撑件套设在内部件上并位于内、外部件之间,且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内部件的外壁相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外部件的内壁相抵接。

优选地,该装配组件为过滤用的滤芯,该滤芯包括圆柱状的过滤件和筒状的壳体,所述过滤件为上述内部件,所述壳体为上述外部件并套设在过滤件的外周上。

同样优选地,该装配组件为增压泵,该增压泵包括筒状的增压泵主体和套设于增压泵主体外周上的筒状的外壳,所述增压泵主体为上述内部件,所述外壳为上述外部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具有环形壁的支撑主体,并在支撑主体的内周壁上间隔设置第一弹性件,在支撑主体的外周壁上间隔设置第二弹性件,如此,第一、第二弹性件与支撑主体共同作用,能支撑内、外零件并使零件保持同轴装配,在受到侧向冲击碰撞时,各弹性件受力变形进行缓冲,当弹性件缓冲至极限后,环形的支撑主体起到最终的支撑作用,进而具有双重防撞效果。同时,本申请结构简单,便于实施。具有本申请的弹性支撑件的装配组件能实现内、外部件弹性支撑的同时,还能保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弹性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弹性支撑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具有弹性支撑件的装配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弹性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弹性支撑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具有弹性支撑件的装配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同轴转配件的弹性支撑件及具有该弹性支撑件的装配组件的优选实施例一,该弹性支撑件包括一体连接的支撑主体1、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

其中,支撑主体1为具有环形壁的结构,其具有内周壁11和外周壁12,且支撑主体1沿轴向延伸。支撑主体1的内、外周壁上沿周向分别间隔开设有三个凹槽10,且位于外周壁12上的凹槽10与位于内周壁11上的凹槽10在周向上相互错开布置。内、外周壁上的凹槽10沿轴向延伸。

上述第一弹性件2有三个并分别设置在支撑主体1内周壁11的各个凹槽10上,各第一弹性件2均为弧形的弹片,弹片的第一端连接在凹槽10的一侧上,第二端为沿远离支撑主体1的环形壁方向延伸的自由端,本实施例中自由端沿着支撑主体1的环形壁周向延伸并弯曲,与凹槽10的另一侧相对,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支撑主体1运动而发生弹性形变。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弹片正常工作,局部弹片在径向上露于凹槽10之外,且弹片的第二端在外力作用下能抵接在凹槽10另一侧的槽壁上。为便于装配,位于内周壁11上的各个弹片的第二端均沿着支撑主体1环形壁周向上的顺时针方向延伸。

上述第二弹性件3也有三个并分别设置在支撑主体1外周壁12的各个凹槽10上,各第一弹性件3也为弧形的弹片,其结构及分布方式与第一弹性件2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位于外周壁12上的各个弹片的第二端均沿着支撑主体1环形壁周向上的逆时针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装配组件为现有的增压泵4,该增压泵4包括筒状的增压泵主体41和套设于增压泵主体41外周上的筒状的外壳42,外壳42与增压泵主体41同轴分布(增压泵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上述弹性支撑件套设在增压泵主体41上并位于增压泵主体41和外壳42之间,且第一弹性件2与增压泵主体41的外壁相抵接,第二弹性件3与外壳42的内壁相抵接。(当然,装配组件也可为现有的过滤用的滤芯,滤芯包括圆柱状的过滤件和筒状的壳体,过滤件和壳体同轴分布,上述弹性支撑件套设在过滤件上并位于过滤件和壳体之间,且第一弹性件与过滤件的外壁相抵接,第二弹性件与壳体的内壁相抵接;装配组件也可为其它结构。)

装配时,将弹性支撑件的一端对准增压泵主体41的外端,然后顺时针转动增压泵主体41并沿轴向运动,即可将弹性支撑件套设在增压泵主体41上(当然,也可增压泵主体41不动,而逆时针转动弹性支撑件并沿轴向运动,也可两者同时运动);再按照同样的方法,将外壳42套设在弹性支撑件上即完成装配。

使用时,当受到侧向冲击时,弹片受力变形,其自由端会顶到支撑主体1上,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此时如果冲击力较大,则弹片可进一步变形,然后支撑主体1会与外壳42的内壁或者增压泵主体41的外壁接触,起到最终的支撑作用,进而起到双重防撞保证。

实施例二:

如图4~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同轴转配件的弹性支撑件及具有该弹性支撑件的装配组件的优选实施例二,该弹性支撑件及其装配组件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及其凹槽10有6组,第二弹性件3及其凹槽10也有6组;同时支撑主体1的一端的边缘沿径向向内延伸而形成挡部13,该挡部13有6个并沿周向间隔分布,各挡部13的位置与第二弹性件3的位置相一一对应。当装配到位时,挡部13能抵接在增压泵主体41的外端面上,以防止弹性支撑件在使用时产生位移。具体请参见图6。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