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3737发布日期:2022-04-07 08:49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启闭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尤其是涉及一种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


背景技术:

2.在火电厂中都设置有大型机组用于发电供电,在机组的设备中阀门是使用最多的部件之一,但是由于阀门大小不一,并且阀门本身质量较重且在设备中需要承载的压力较大,操作人员无法直接通过握持操作对阀门进行启闭的转动操作,都需要借助不同规格的辅助工具来完成对阀门的启闭操作。
3.目前生产维护中主要常用的阀门启闭助辅助工具为f型扳手,f型扳手的开口与握杆组合呈f型,在使用时将开口倾斜卡在阀门外圈把手上,通过向外发力带动阀门转动,但是扳手开口总是与阀门外圈握持杆的宽度存在间隙,最终导致开关阀门时,施加在开口夹持杆的力的方向偏离扳手支点的切线方向,扳手开口和阀门边缘宽度间隙越大,偏离越远,操作越费力,并且开口夹持杆之间的间距固定,以至于一把f扳手只能适用于部分阀门,阀门太大或太小均会导致扳手不适用,在巡检维修时,操作员必须携带多把不同型号的f型扳手,不易携带且增加操作员的负担,而且在高处作业时存在一定的高空坠物风险。
4.现有的f型扳手进行改进,将固定间距的开口改为活动式扳手,通过调整对阀门进行夹持启闭操作,改进后虽然适用范围比较固定式f型扳手宽,减轻了携带负重,但是在操作不同阀门时,总是需要多次调整扳手开口大小,活动机构在多次操作调整中或造成磨损,导致调整卡涩及夹持转动时开口松脱的问题,增加了活动调整机构,结构复杂,使用寿命短。
5.有鉴于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方便携带,高通用性高的的阀门扳手来解决现有现有f型阀门扳手在施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f型扳手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操作省力,适用范围广,装拆容易的新型结双头阀门扳手。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包括夹持杆和握持杆,所述夹持杆向下设置在握持杆前端,所述握持杆后端连接安装有y型阀门夹持杆,所述夹持杆底部设有向内弯曲的防脱卡钩,通过防脱卡钩能够能够起到防止阀门扳手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松脱的问题。
9.优选地,所述夹持杆包括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所述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组合形成倒v型结构,在所述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中间形成夹持卡口。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的截面为内凹圆弧形,所述内凹圆弧形的弧度与阀门把手的弧度相同,实现夹持杆与阀门外圈把手贴合,使夹持杆卡设在阀门外圈把手能保证握持杆始终位于阀门的径向延伸位置且前端部指向阀门圆心。
11.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夹持杆和所述第二夹持杆的夹持内壁上对称连续设有夹持凸齿,所述夹持凸齿用于咬合固定阀门外圈把手。
12.优选地,所述y型阀门夹持杆前端设有连接杆,所述y型阀门夹持杆后端设有由夹持臂组成的夹持爪部,所述夹持臂的内壁连续设有卡位凸齿,两个外扩设置的所述夹持臂与连接杆形成y型结构,所述夹持臂末端部设有卡位弯钩部。
13.优选地,所述夹持凸齿包括第一夹持凸齿、第二夹持凸齿和第三夹持齿,所述第一夹持凸齿、第二夹持凸齿和第三夹持齿为阶梯状排列,所述第一夹持凸齿设置在第二夹持凸齿下方,所述第一夹持凸齿用于固定较大宽度的阀门外圈把手,所述第二夹持凸齿用于固定较小宽度的阀门外圈把手,所述第三夹持齿连续设置在第一夹持凸齿的上方和第二夹持凸齿的上方,通过第三夹持齿能够将阀门外圈把手牢固更紧密的夹持在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内,同时也能够使用更多宽度的阀门外圈把手。
14.优选地,相邻所述夹持凸齿之间设有咬合凹槽,相邻所述卡位凸齿之间卡位凹槽,所述咬合凹槽将阀门把手限制卡设在咬合凹槽内部,所述卡位凹槽将齿轮型阀门凸起部限制卡设在卡位凹槽内部,给阀门扳手带动阀门转动提供更大的助力。
15.优选地,所述夹持凸齿和所述卡位凸齿的接触端面为圆弧形,让阀门能够更加容易地卡装到夹持凸齿和卡位凸齿内。
16.优选地,所述握持杆后端开有连接导孔,所述连接导孔内侧设有连结部,所述y型阀门夹持杆的连接杆外壁设有组合部,所述y型阀门夹持杆通过连接杆安装在连接导孔上,所述组合部与连结部配合。
17.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导孔的连结部为连接内螺纹,所述连接杆的组合部为连接外螺纹,所述连接外螺纹与所述连接内螺纹配合。
1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导孔的连结部为l型限位槽,所述连接杆的组合部为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l型限位槽配合。
19.进一步的,所述l型限位槽包括直线引导槽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连接设置在直线引导槽的一侧,所述固定部进口出设有卡位凸起。
20.优选地,所述握持杆中间套设有握持套,通过设置握持套,避免手掌与握持杆刚性接触,解决了在发力转动阀门时,握持杆对手掌集中应力过大的问题,同时在所述握持套前后两侧设有握持凹槽,所述握持凹槽对称设置在握持杆左右两侧,左右两侧各设置有四个握持凹槽,方便操作人员在发力转动阀门时通过外侧辅助手握持发力,推动阀门的转动。
21.优选地,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凸齿的间距设置为3-5cm,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凸齿的间距设置为1-2.5cm,对向设置的所述卡位凸齿之间的最宽间距为4-8cm。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增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一般的f型扳手和活动扳手,操作同种类型的阀门,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尺寸更小,材料更省,质量更轻,更易携带。相对于同尺寸的 f扳手,本实用新型通过内凹圆弧形的夹持杆设计,可实现扳手和阀门边缘无缝咬合,操作更稳妥,让夹持杆紧密地贴合在阀门外圈把手,保持握持杆在转动的时候始终位于阀门的径向延伸位置且前端部指向阀门圆心,阀门扳手施加在阀门的有效力矩更大,操作更省力,咬合更稳妥,相对不易脱扣。
24.本实用新型采用倒v型结构形成的夹持卡口,在夹持卡口内侧壁设有阶梯状设置的夹持凸齿能够自适应卡设咬合不同型号的阀门外圈把手部,适用范围广,到施工现场操作时只需携带一把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能够对工作区域内的所有不同型号阀门的进行开合操作,有效解决操作不同型号的阀门需频繁更换不同型号的f扳手的问题。
25.本实用新型在后端部增设的y型阀门夹持杆,能够随时对施工现场不同型号的小型阀门进行快速开合操作,y型阀门夹持杆部还具有体积小巧,拆装方便,操作容易,结合牢固,可选择规格多,易存放携带的优点。
26.本实用新型在握持杆上套增设握持套,结合两侧的握持凹槽,使得操作人员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阀门扳手转动开合阀门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发力,同时保护操作人员手掌内部免受刚性压力作用。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阀门扳手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杆a-a向剖面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y型阀门夹持杆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现有f扳手使用时受力分析。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阀门扳手使用时受力分析。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y型阀门夹持杆使用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导孔的连结部示意图。
3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的组合部示意图。
36.附图标号说明:
37.夹持杆-1,握持杆-2,y型阀门夹持杆-3,防脱卡钩-4,第一夹持杆-5,第二夹持杆-6,夹持卡口-7,夹持凸齿-8,第一夹持凸齿-9,第二夹持凸齿-10,第三夹持齿-11,咬合凹槽-12,连接导孔-13,连接杆-14,夹持臂-16,卡位凸齿-17,卡位凹槽-18,握持套-20,握持凹槽-21,卡位弯钩部22,组合部-23,连结部-24。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40.为了使审查委员能对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及功能有更进一步了解,以下结合
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41.请参阅图1-9,本实用新型系为一种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包括夹持杆1和握持杆2,所述夹持杆1向下设置在握持杆2前端,所述握持杆2后端连接安装有y型阀门夹持杆3,所述夹持杆1底部设有向内弯曲的防脱卡钩4,通过防脱卡钩4能够能够起到防止阀门扳手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松脱的问题。
42.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所述夹持杆1包括第一夹持杆5和第二夹持杆 6,所述第一夹持杆5和第二夹持杆6组合形成倒v型结构,在所述第一夹持杆 5和第二夹持杆6中间形成夹持卡口7,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夹持杆5和第二夹持杆6的截面为内凹圆弧形,所述内凹圆弧形的弧度与阀门把手的弧度相同,实现夹持杆1与阀门外圈把手贴合,使夹持杆1卡设在阀门外圈把手能保证握持杆2始终位于阀门的径向延伸位置且前端部指向阀门圆心。
43.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夹持杆5和所述第二夹持杆6的夹持内壁上对称连续设有夹持凸齿8,所述夹持凸齿8用于咬合固定阀门外圈把手。
44.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y型阀门夹持杆3前端设有连接杆14,所述y 型阀门夹持杆3后端设有由夹持臂16组成的夹持爪部,所述夹持臂16的内壁连续设有卡位凸齿17,两个外扩设置的所述夹持臂16与连接杆14形成y型结构,所述夹持臂16末端部设有卡位弯钩部22,通过卡位弯钩部22能够防止转动时由于卡位不紧导致小型齿轮阀门从夹持爪部脱出造成空转。
45.优选地,所述夹持凸齿8包括第一夹持凸齿9、第二夹持凸齿10和第三夹持齿11,所述第一夹持凸齿9、第二夹持凸齿10和第三夹持齿11为阶梯状排列,所述第一夹持凸齿9设置在第二夹持凸齿10下方,所述第一夹持凸齿9用于固定较大宽度的阀门外圈把手,所述第二夹持凸齿10用于固定较小宽度的阀门外圈把手,所述第三夹持齿11连续设置在第一夹持凸齿9的上方和第二夹持凸齿 10的上方,通过第三夹持齿11能够将阀门外圈把手牢固更紧密的夹持在第一夹持杆5和第二夹持杆6内,同时也能够使用更多宽度的阀门外圈把手。
46.优选地,相邻所述夹持凸齿8之间设有咬合凹槽12,相邻所述卡位凸齿17 之间卡位凹槽18,所述咬合凹槽12将阀门把手限制卡设在咬合凹槽12内部,所述卡位凹槽18将齿轮型阀门凸起部限制卡设在卡位凹槽18内部,给阀门扳手带动阀门转动提供更大的助力。
47.优选地,所述夹持凸齿8和所述卡位凸齿17的接触端面为圆弧形,让阀门能够更加容易地卡装到夹持凸齿8和卡位凸齿17内。
48.优选地,所述握持杆2后端开有连接导孔13,所述连接导孔13内侧设有连结部24,所述y型阀门夹持杆3的连接杆14外壁设有组合部23,所述y型阀门夹持杆3通过连接杆14安装在连接导孔13上,所述组合部23与连结部24配合。
4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导孔13的连结部24为连接内螺纹,所述连接杆14的组合部23为连接外螺纹,所述连接外螺纹与所述连接内螺纹配合。
50.进一步的,如图8-9所示,所述连接导孔13的连结部24为l型限位槽,所述连接杆14的组合部23为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l型限位槽配合。
51.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l型限位槽包括直线引导槽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连接设置在直线引导槽的一侧,所述固定部进口出设有卡位凸起。
52.优选地,所述握持杆2中间套设有握持套20,通过设置握持套20,避免手掌与握持杆2刚性接触,解决了在发力转动阀门时,握持杆2对手掌集中应力过大的问题,同时在所述
握持套20前后两侧设有握持凹槽21,所述握持凹槽21 对称设置在握持杆2左右两侧,左右两侧各设置有四个握持凹槽21,方便操作人员在发力转动阀门时通过外侧辅助手握持发力,推动阀门的转动。
53.优选地,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凸齿9的间距设置为3-5cm,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凸齿10的间距设置为1-2.5cm,对向设置的所述卡位凸齿17之间的最宽间距为4-8cm。
54.进一步的,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凸齿9的间距设置为3cm,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凸齿10的间距设置为1cm。
55.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凸齿9的凸出厚度为0.25-0.5cm,所述第二夹持凸齿10的凸出厚度为0.2-0.4cm,所述辅助夹持齿11的凸出厚度为0.1-0.2cm。
56.实施例1:
57.在前往施工操作现场前,先选择对向设置在最前端的卡位凸齿17之间的最大距离为5cm的y型阀门夹持杆3,再将连接杆14旋转安装到握持杆2后端开有连接导孔13内,通过连接导孔13的连接内螺纹的连结部24与所述连接杆14 的连接外螺纹的组合部23结合进行紧固组合安装。
58.在本实施例中选用夹持杆1的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凸齿9的间距设置为3cm,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凸齿10的间距设置为1cm,的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进行对阀门的开合操作。
59.到现场使用时,将夹持卡口7对准需要操作的阀门外圈把手,然后通过握持杆2将第一夹持杆5和第二夹持杆6下压,使得夹持内壁的夹持凸齿8逐个经过阀门外圈把手的边缘,直至适合宽度的咬合凹槽12卡设咬合在阀门外圈把手的两侧面,当需要对阀门外圈把手直径为3cm的阀门进行操作时,只需将第一夹持凸齿9及第一夹持凸齿9上方的第三夹持齿11压合在阀门外圈把手的边缘,通过第一夹持凸齿9与第三夹持齿11之间的咬合凹槽12将阀门外圈把手固定,再结合内凹圆弧形的第一夹持杆5和第二夹持杆6,使得夹持杆1紧密牢固的贴合在阀门外圈把手外壁,完成初步安装。
60.当需要对阀门外圈把手直径小于3cm的阀门进行操作时,只需继续下压,直至夹持凸齿8之间的咬合凹槽12卡设咬合在阀门外圈把手外壁即可。
61.接着一只手握住在握持套20上,另一只手把握在握持杆2外侧的握持凹槽 21内,将手指分别贴合在握持凹槽21,向阀门开启方向发力带动阀门转动,完成阀门的开启,操作完成后通过向上轻摇握持杆2便可将阀门把手取下。
62.当在转动过程出现阀门外圈把手从咬合凹槽12内脱出时,通过设置在夹持杆1底部的防脱卡钩4能够将阀门外圈把手卡住,避免阀门扳手出现转动脱出的问题,通过重新调整快速让阀门外圈把手与咬合凹槽12恢复贴合,继续上进行开启阀门操作。
63.当需要关闭阀门时,只需重复上述步骤,沿着阀门关闭的方向反向用力,使阀门沿关闭方向转动至闭合处即可。
64.在遇到施工现场一些直径较小的齿轮型阀门时,如图7所示,可以将y型阀门夹持杆3的夹持爪部15横向卡放在齿轮外壁,向内推y型阀门夹持杆3,使得夹持臂16内侧的卡位凸齿17卡设在齿轮凸起处,将卡位凹槽18与齿轮凸起实现咬合,在通过握住握持杆2,向前发力,打开齿轮型阀门即可进行后续施工,在施工完毕后,重复上述步骤,利用y型阀门夹持
杆3带动齿轮型阀门转动至闭合工位即可。
65.当在操作齿轮型阀门时出现咬合不到位导致松脱的时候,通过y型阀门夹持杆3的夹持臂16末端部设有卡位弯钩部22将齿轮型阀门凸起部再次钩住,防止 y型阀门夹持杆3从齿轮型阀门脱离,随后再次前推将y型阀门夹持杆3的卡位凹槽18咬合在齿轮型阀门凸起部继续完成阀门的开闭操作。
66.实施例2:
67.在前往施工操作现场前,先选择对向设置在最前端的卡位凸齿17之间的最大距离为8cm的y型阀门夹持杆3,再将连接杆14安装到握持杆2后端开有连接导孔13内,如图8-9所示,通过连接导孔13的限位凸起的连结部24沿着所述连接杆14的连l型限位槽的组合部23向内推进安装,直至限位凸起接触到l 型限位槽的转弯部,沿着固定部转动,使限位凸起通过卡位凸起卡设在l型限位槽的固定部内,完成卡设组合安装。再选择对向设置在最前端的卡位凸齿17之间的最大距离为4cm的y型阀门夹持杆3进行携带。
68.在本实施例中选用夹持杆1的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凸齿9的间距设置为5cm,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凸齿10的间距设置为2.5cm,的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进行对阀门的开合操作。
69.到现场使用时,将夹持卡口7对准需要操作的阀门外圈把手,然后通过握持杆2将第一夹持杆5和第二夹持杆6下压,使得夹持内壁的夹持凸齿8逐个经过阀门外圈把手的边缘,直至适合宽度的咬合凹槽12卡设咬合在阀门外圈把手的两侧面,当需要对阀门外圈把手直径为5cm的阀门进行操作时,只需将第一夹持凸齿9及第一夹持凸齿9上方的第三夹持齿11压合在阀门外圈把手的边缘,通过第一夹持凸齿9与第三夹持齿11之间的咬合凹槽12将阀门外圈把手固定,再结合内凹圆弧形的第一夹持杆5和第二夹持杆6,使得夹持杆1紧密牢固的贴合在阀门外圈把手外壁,完成初步安装。
70.当需要对阀门外圈把手直径小于5cm大于2.5cm的阀门进行操作时,只需继续下压,直至第一夹持凸齿9和第二夹持凸齿10之间的咬合凹槽12卡设咬合在阀门外圈把手外壁即可。
71.当需要对阀门外圈把手直径小于2.5cm的阀门进行操作时,只需继续下压,直至第二夹持凸齿10与上方的第三夹持齿11之间的咬合凹槽12卡设咬合在阀门外圈把手外壁即可。
72.接着一只手握住在握持套20上,另一只手把握在握持杆2外侧的握持凹槽 21内,将手指分别贴合在握持凹槽21,向阀门开启方向发力带动阀门转动,完成阀门的开启,操作完成后通过向上轻摇握持杆2便可将阀门把手取下。
73.当在转动过程出现阀门外圈把手从咬合凹槽12内脱出时,通过设置在夹持杆1底部的防脱卡钩4能够将阀门外圈把手卡住,避免阀门扳手出现转动脱出的问题,通过重新调整快速让阀门外圈把手与咬合凹槽12恢复贴合,继续上进行开启阀门操作。
74.当需要关闭阀门时,只需重复上述步骤,沿着阀门关闭的方向反向用力,使阀门沿关闭方向转动至闭合处即可。
75.在遇到施工现场一些直径小于4cm的齿轮型阀门时,可以将y型阀门夹持杆 3的夹持爪部15横向卡放在齿轮外壁,向内推y型阀门夹持杆3,使得夹持臂 16内侧的卡位凸齿17卡设在齿轮凸起处,将卡位凹槽18与齿轮凸起实现咬合,在通过握住握持杆2,向前发力,打
开齿轮型阀门即可进行后续施工,在施工完毕后,重复上述步骤,利用y型阀门夹持杆3带动齿轮型阀门转动至闭合工位即可。
76.当需要操作直径大于4cm的齿轮型阀门时,只需将安装好的最大间距为4cm 的y型阀门夹持杆3沿着l型限位槽的路径转动拔出后,再将卡位凸齿17之间的最大距离为8cm的y型阀门夹持杆3取出,通过连接杆14的限位凸起的组合部23沿着所述连接导孔13的连l型限位槽的连结部24向内推进安装,直至限位凸起接触到l型限位槽的转弯部,沿着固定部转动,使限位凸起卡设到l型限位槽的固定部内,完成y型阀门夹持杆3的替换安装,继续对齿轮型阀门进行启闭操作。
77.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夹持杆1采用倒v型结构,在第一夹持杆5和第二夹持杆6形成的夹持卡口7内侧壁设有阶梯状的夹持凸齿 8,在夹持凸齿8之间设置咬合凹槽12,用于夹持咬合不同尺寸的阀门外圈把手,在第一夹持凸齿9和第二夹持凸齿10上方增设有凸出厚度较小的第三夹持齿11,以适应更多尺寸阀门的咬合需求,在夹持凸齿8之间的间距设置有逐级递减的咬合尺寸,匹配需要操作的不同型号阀门的外边宽度,结合内凹圆弧形涉及的第一夹持杆5和第二夹持杆6,实现对阀门的稳妥咬合,夹持凸齿8及置咬合凹槽12 之间和阀门外圈把手边缘两侧实现无缝贴合,让本实用新型的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的握持杆2始终指向阀门圆心,使得操作员加推在阀门上的有效力矩达到最大。
78.本实用新型的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和现有f型扳手有效力矩分析对比:
79.如图5所示,为使用现有f型扳手在操作阀门时,阀门转盘的受力分析:现有f型扳手施加在阀门上的有效扭转力矩:p1=f*cosα*r,
80.其中,f表示操作员加之与扳手握持杆的力,r表示阀门外圈的半径,α表示操作员加之与扳手握持杆的力与阀门圆形指向扳手的径向所形成的夹角。
81.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在操作阀门时,阀门转盘的受力分析:本实用新型的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施加在阀门上的有效扭转力矩:p2=f*r。
82.并且由于f型扳手的夹持杆均为圆形,f型扳手夹持阀门外圈的把手后无法保持指向阀门圆心,所以cosα<1,所以p2>p1;
83.综上分析可得,即用同样力度作用在同一个阀门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通用便携省力双头阀门扳手比现有f型扳手所产生有效扭转力矩更大,更加省力。
84.本实用新型的握持杆2和一般f型扳手的形状相仿,但是本实用新型在握持杆2上设置握持套20,使得操作人员在握住握持杆2进行转动操作时不会出现打滑,还有效避免手掌与握持杆2刚性接触,解决了在发力转动阀门时,握持杆 2对手掌集中应力过大的问题,同时在握持套20前后两侧设置握持凹槽21,能够更加方便操作人员在发力转动阀门时通过外侧辅助手握持发力,推动阀门的转动。
85.本实用新型的扳手的制作:可根据适用场所的要求,采用铜或者优质实心钢条制作。
86.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
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