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向的梅花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6196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不换向的梅花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不换向的梅花扳手。
习式的棘轮扳手虽可往复操作,却仍存在诸多缺失,如美国第3,838,614号棘轮扳手之发明专利案,请配合参阅图9,该专利案公开的一种不换向之棘轮扳手,其主要利用一顶块922斜向设置与棘轮926啮合,使弹性体920斜向顶推顶块922来弥补其仅有三齿啮合所不足以承受的扭力,如此产生相当大的缺点,首先其将顶块922斜置虽可产生一斜向力量,但是却造成其置放孔必须斜向钻设,增加制造上的困难。
美国第4,991,468号棘轮扳手之发明专利案,请配合参阅


图10所示,其主要是由侧壁面置入一顶块940与棘轮917产生啮合,此一装置所产生的推力方向不够正确,容易使顶块940发生卡死的情形,而且其以侧壁面钻孔势必影响头部910之结构强度,再者其以塞子919塞于弹性体918及顶块940之外侧,容易发生塞子919塞入深度无法得到准确的控制,因之塞子919塞入的深度势必影响顶块940之顶推能力,更加容易造成卡死现象。
德国第8318475U1号棘轮扳手之新型专利案,请配合参阅
图11、12所示,其主要是于顶块812之斜侧设一弹簧813,使顶块812与棘轮88相啮合,此一设置在实施上实属不易,因其弹簧813与头部81之间无任何固着点,容易产生脱落及移位,再者弹簧813与顶块812之间更无任何接固点,更容易与顶块812脱离,而导致顶块812发生跳齿之危险,最后其顶块812在作空转时移动的行程过大,所以回程时容易造成卡死之严重缺失,再加上构件彼此之间没有定位,更使得该专利案无法据以实施。
美国第5,636,557号棘轮扳手之发明专利案,请配合参阅
图13、14所示,其主要是于顶块714之斜侧设一弹簧716,使顶块714与棘轮720相啮合,而弹簧716配合一弹簧座715定位,藉此一装置虽无须钻孔,但是为了增加一个弹簧座715,反而造成装配上之不易,而且顶块714移动的行程过大,较易产生卡死现象,更因移动行程大,故其顶块714容置空间713大,相对头部会增大。
台湾第328751号棘轮扳手之新型专利案,请配合参阅
图15所示,其主要藉由滚柱的卡掣方式取代原有的棘轮之啮合功能,此一装设由图示即可看出其所使用之构件繁多而且复杂,在装配上不具有任何进步性,再者其以滚柱之啮合取代棘轮之功效,实际上却无法达到棘轮操作上的顺畅,而且其在扭力上无法像齿般的紧密咬合,故所得到的扭力承受值偏低,相当不具有产业上的利用性。
台湾第295009号棘轮扳手之新型专利案,请配合参阅
图16所示,其主要藉由挡柱6221设置于棘轮62与齿611之间,而达到啮合,观该专利案之设计明显看出挡柱6221之尺寸太小,所以扭力偏抵不足,再者构件太多组配上更加不易。
台湾第291727号棘轮扳手之新型专利案,请配合参阅
图17所示,其主要是于顶块511之底侧设一缺口5113,该缺口5113并设有一弹簧513,藉该弹簧513顶推顶块511,使顶块511与棘轮520相啮合,此一设置在实施上实属不易,因其弹簧513与头部之容置空间531之间无任何固着点,容易产生脱落及移位之缺失,再者弹簧513与顶块511之间更无任何接固点,更容易与顶块511脱离,而导致顶块511发生跳齿之危险,更因构件彼此之间没有定位,扭力当然不足,更令该专利案无法实施。
台湾184421号棘轮扳手之新型专利案,请配合参阅
图18所示,其主要是以棘轮402与顶块432单齿啮合,并于顶块432之后侧设有弹簧顶推,其缺失在于其以单齿啮合扭力不足,仅产生一正向力,无法产生有效的棘轮功能,卡死机率增大。
上述之各式习用棘轮装置,大多都因其啮合齿数较少,导致操作扭力上的不足,更因有追求高扭力者增加啮合齿数而增加了复杂的构件,导致头部变得很大,以棘轮扳手而言,其内部构件复杂,其头部必然很大,在小空间之工作环境中无法使用,再者习用的棘轮扳手其因掣动块之摆动过大,所以在理论上驱动头空转状态时每一齿啮合到下一齿即代表驱动头转动了5°,但实际上习用的棘轮扳手皆无法达到准确的5°理论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可以大幅提高操作时所能承受的扭力值,且其构件相当少,不但在制造及装配上更省时省成本,而且不易发生故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包括一本体,其由一头部及一握柄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该头部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一驱动体容置于头部之第一容置空间中,该驱动体之外缘壁面分布环设有齿;一掣动块容置于头部之第二容置空间内,该掣动块一侧形成一齿面,该齿面分布数齿与驱动体之齿紧密啮合,而掣动块之另一端则设有顶推部位;一弹性顶掣装置,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之中间部位并持续斜向顶推掣动块之顶推部位。
所述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容置空间靠近握柄之内侧向内凹陷一个容置弹性顶掣装置的容槽。
所述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顶推部位之一侧形成斜向的平直面。
所述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弹性顶掣装置包括一钢珠及一顶推钢珠的弹性体。
所述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顶推部位为偏心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其中掣动块的弧形齿面与驱动体的齿之间至少可实施为十二齿以上的啮合程度,此一高度啮合的能力足以大幅提高操作时所能承受的扭力值,而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的弹性顶掣装置,其中弹性体推出钢珠位于掣动块之顶推部位,为一斜向力量可以将掣动块完全向前推而紧密的与驱动体之齿产生啮合,藉此使掣动块与驱动体一直保持在高啮合度之状态,该斜向力量更使掣动块之左侧壁面一直保持与第二容置空间之内壁面完全接触贴平的状态,藉此使掣动块承受之扭力即能顶靠在第二容置空间之内壁面被抵消,而具有最坚强的承受高扭力状态,此点为习式结构中完全无法达到之超高扭力结构,具有相当明显之进步性。
(2)本实用新型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其所运用之构件相当少,足以证明本实用新型在结构改良上的精进,不但在制程及装配上更加省时省成本,较少构件之作动亦较确实而不易发生故障,此点相当具有产业上之经济效益。
(3)本实用新型之不换向之梅花扳手,在空转状态时掣动块之弧形齿面上最外侧的齿完全脱离驱动体之齿后,受到弹性顶掣装置之推动使弧形齿面马上与驱动体之齿啮合于最紧密的状态,而其左侧壁面亦因弹性顶掣装置之斜向力量立刻贴靠于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壁面上,而维持在最佳的承受扭力状态,由分解的作动图示可以清楚看到本实用新型确实可以达到理论值的5°角,此点更为习式结构所无法达到的。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功效、特征及目的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示说明于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常状态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头旋转1°之状态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头旋转2°的状态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头旋转3°的状态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头旋转4°的状态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头旋转5°的状态图;图9为美国专利第3,838,614号棘轮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美国专利第4,991,468号棘轮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2为德国专利第8318475u1号棘轮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14为美国第5,636,557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台湾第328751号棘轮扳手的新型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台湾第295009号棘轮扳手的新型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台湾第291727号棘轮扳手的新型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台湾第184421号棘轮扳手的新型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不换向之梅花扳手,请先参阅
图1、2所示,其包括一本体100,其包括一握柄101,于其两端分别设有一开口扳手102及一头部10,其中头部10包括一圆形的第一容置空间11及较小的第二容置空间12,其中第二容置空间12凹设于第一容置空间之内壁面,该第一容置空间11与第二容置空间12相连通,其中第二容置空间12靠近握柄101之内侧向内凹陷一个容槽13,另外于第一容置空间11的底部形成一承缘14;一驱动体20,其容置于头部10之第一容置空间11中,而该驱动体20呈套环状,其中间形成一具有十二角形状之套合部位21,该驱动体20之外缘壁面则分布环设有齿22,其于该驱动体底部之外缘环设有一凹环槽23,供套设一C型扣环24,藉由该C型扣环24将该驱动体20固设于头部10之第一容置空间11内,其底部并受到承缘14之止挡;
一掣动块30,其容置于头部10之第二容置空间12内,该掣动块30是呈近似扇形之块体,其中掣动块30面对驱动体20之一侧上形成一凹弧状之弧形齿面31,弧形齿面31分布数齿311藉由该弧形齿面31与驱动体20外缘面上的齿22紧密啮合,亦因弧形齿面31上的每一齿皆能与驱动体20的齿22紧密啮合,故啮合齿数至少可以达到十二齿以上,可倍增掣动块30之操作扭力值,其中掣动块30之另一端则偏心设有一向内凹陷弧度之顶推部位32,顶推部位32之一侧并形成一个斜向的平直面321;一弹性顶掣装置40,其由一钢珠41及一弹性体42所组合而成,其中弹性体42及钢珠41依序容入第二容置空间12的容槽13中,藉由弹性体42对钢珠41的顶推而抵掣于掣动块30的凹弧状之顶推部位32上。
请继续参阅图3,掣动块30的弧形齿面31与驱动体20的齿22之间至少可实现十二齿以上的啮合程度,此一高度啮合的能力足以大幅提高操作时所能承受的扭力值,而位于第二容置空间12内的弹性顶掣装置40其中弹性体42推出钢珠41位于掣动块30之顶推部位32,即如图示中所标示的斜向箭头表示其顶出方向为一斜向力量,此一斜向推力与掣动块30之顶推部位32上的平直面321呈现九十度角的垂直状态,故可以将掣动块30完全向前推而紧密的与驱动体20之齿22产生啮合,藉此使掣动块30与驱动体20一直保持在高啮合度之状态,该斜向力量更使掣动块30之左侧壁面301一直保持与第二容置空间12之内壁面121完全接触贴平的状态,藉此使掣动块30承受之扭力即能顶靠在第二容置空间12之内壁面121被抵消,而具有最坚强的承受高扭力状态。
请再配合参阅图4、5、6、7、8,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体20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并呈现空转状态之分解动作图,在空转状态每一齿22啮合到下一齿即代表驱动体20转动了5°,而由图4中可看出在驱动体20旋转1°时连动掣动块30之顶推部位32对弹性顶掣装置40之钢珠41产生推动,而掣动块30之弧形齿面31仅有一半的齿与驱动体20之齿22产生些微的间隙,而仍有一半的齿面保持在紧密啮合状态,掣动块30之左侧壁面亦逐渐离开第二容置空间12的内壁面121,朝向第二容置空间12之右侧移动;再看图5为驱动体旋转了2°时连动掣动块30之顶推部位32对弹性顶掣装置40之钢珠41更向内产生推动,由图示中即显示出掣动块30之弧形齿面31几乎所有的齿与驱动体20之齿22产生间隙,而弧形齿面31上趋于右侧的齿即逐渐产生较大的间隙;再由图6为驱动体20旋转了3°时连动掣动块30之顶推部位接近中心的斜度对弹性顶掣装置40之钢珠41产生推动,由图示中即显示出掣动块30之弧形齿面31所有的齿皆与驱动体20之齿22产生较大间隙,而弧形齿面31上最右侧的齿即有一半脱离驱动体20之齿22;而再由图7为驱动体旋转了4°时连动掣动块30之顶推部位32接近尖端中心对弹性顶掣装置40之钢珠41产生推动,由图示中即显示出掣动块30之弧形齿面31所有的齿皆与驱动体20之齿22产生较大间隙,而弧形齿面31上最右侧的齿几乎完全脱离驱动体20之齿22,此时掣动块30之左侧壁面301系脱离开第二容置空间12的内壁面121最大,而一待弧形齿面31上最右侧的齿完全脱离驱动体20之齿22后,受到弹性顶掣装置40之推动使掣动块30马上与驱动体20之齿22啮合于最紧密的状态,而其左侧壁面301亦因弹性顶掣装置40之斜向力量立刻贴靠于第二容置空间12的内壁面121上,而维持在最佳的承受扭力状态,由分解的动作图示可以清楚看到本实用新型确实可以达到理论值的5°角,此点更为习式结构所无法达到的。
权利要求1.一种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包括一本体,其由一头部及一握柄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该头部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一驱动体容置于头部之第一容置空间中,该驱动体之外缘壁面分布环设有齿;一掣动块容置于头部之第二容置空间内,该掣动块一侧形成一齿面,该齿面分布数齿与驱动体之齿紧密啮合,而掣动块之另一端则设有顶推部位;一弹性顶掣装置,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之中间部位并持续斜向顶推掣动块之顶推部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容置空间靠近握柄之内侧向内凹陷一个容置弹性顶掣装置的容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顶推部位之一侧形成斜向的平直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弹性顶掣装置包括一钢珠及一顶推钢珠的弹性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其特征在于该顶推部位为偏心设置。
专利摘要一种可产生高扭力的不换向的梅花扳手,包括一头部及握柄,该头部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一驱动体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一掣动块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内,掣动块一侧形成齿面,与驱动体外缘面环设的齿保持高度啮合状态,而掣动块之另一端被弹性顶掣装置所顶推。
文档编号B25B13/46GK2388010SQ9924393
公开日2000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1999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1999年8月30日
发明者凌万权, 端木献忠 申请人:利益得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