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619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棘轮扳手。
习式的具有换向功能的棘轮扳手虽具有正向扳动、反向空转的操作功能,却仍存在诸多缺失,如美国第1,957,462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请配合参阅


图14、15,该专利主要是为一般葫芦型的棘轮扳手,其主要利用一底部具方形驱动头934的棘轮转体924与一换向块925产生齿与齿的啮合,而分别将二者置于葫芦型头部的容置空间923、926中,其中换向块925的一侧受弹性装置941、942的顶推,并于换向块925的表面固设一拨钮958,藉由该拨钮958的拨动使得换向块925能弹性的于容置空间926进行正、逆向的旋摆,藉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该专利案可谓市面上相当普遍的棘轮换向结构,但是此一装置的拨钮958与换向块925同步旋动,所以换向块925必须大幅度左右侧摆,而使得容置空间926必须大于换向块925的摆动旋径,以供换向块925的摆动,所以此一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而且其换向块925与棘轮转体924之间的啮合仅有两齿,故棘轮转体924其四方驱动头所承受的扳动扭力,仅有两齿的啮合能力明显不足,此为该专利案的致命缺失,若扳动扭力过大,棘轮转体924与换向块925之间会发生跳齿的状况,将导致换向块925于容置空间926发生跳动移位的不当操作,而失去棘轮扳手的功能。
如美国第4,328,720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请配合参阅
图16、17,该专利案为一具六角形驱动头的棘轮转体830与一换向块850产生齿与齿的啮合,而分别将二者置于葫芦型头部的容置空间852中,其中换向块850是枢固于容置空间852上,其一侧则更枢固设有一拨钮853,藉由该拨钮853的拨动使得换向块850能于容置空间852进行正、逆向的旋摆,藉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专利案可谓市面上相当普遍的棘轮换向结构,其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换向棘动能力,但是此一装置是以拨钮853拨动换向块850才使得换向块850与棘轮转体830间接产生啮合转动,如此以间接连动的操作方式易造成构件之间彼此的作动不确实,更因拉长了构件容置空间,亦相当占空间造成头部过大,更因过多的构件造成装配上的不易及费时的制程,而且其换向块850与棘轮转体830之间的啮合仅有两齿,故棘轮转体830在驱动过程中所承受的扳动扭力明显不足,是该专利案的严重缺失,若扳动扭力过大,棘轮转体830与换向块850之间会发生跳齿的状况,而失去棘轮扳手的换向功能。
又如美国专利第5,626,062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请配合参阅
图18,该专利案亦为一般葫芦型的棘轮扳手,但其底部具驱动头722的棘轮转体750是为一中心透空式的结构,该棘轮转体750是与一换向块760产生齿与齿的啮合,而分别将二者置于葫芦型头部的容置空间774中,其中换向块760的一侧设有弹性装置776的推顶,并于换向块760的表面则固设一拨钮7102,藉由该拨钮7102的拨动使得换向块760能弹性的于容置空间774进行正、逆向的旋摆,藉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该专利案可谓市面上相当普遍的棘轮换向结构,其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换向棘动能力,但是此一装置以拨钮7102与换向块760同步旋动,所以换向块760必须大幅度左右侧摆,而使得容置空间774必须大于换向块760的摆动旋径,以供换向块760的摆动,所以此一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而且其换向块760与棘轮转体750之间的啮合仅有两齿,故棘轮转体750其驱动头722所承受的扳动扭力明显不足,是该专利案的缺失,若扳动扭力过大,棘轮转体750与换向块760之间会发生跳齿的状况,而导致换向块760于容置空间774发生跳动位移的不当操作,而失去棘轮扳手的功能。
如美国专利第4,762,033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请参阅
图19、20所示,该专利案为圆头型的棘轮扳手,其中圆型头部630之内缘壁环设有齿面642,而一底部具方形驱动头的棘轮转体634与一具齿面的换向块皆容置于头部630中,并皆与头部630的齿面642产生齿与齿的啮合,其中换向块与棘轮转体的上方表面装设有一旋盖660,并与该旋盖660与棘轮转体及换向块之间环设有一桃心簧6120,藉由旋盖660的旋动使得换向块能具有弹性的旋摆,藉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该专利案可谓追求高扭力但却无法单手换向的棘轮换向结构,其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换向棘动能力,而其增加换向块与齿面642的啮合达到五齿具有提高承受扭力的功能,但是此一装置必须双手操作旋盖660的旋动,而失去原本棘轮扳手具有单手换向操作的功能,再者由其图示可明显看出该习式结构构件相当复杂繁多,造成加工及装配上的不易及费时,而且其为了卡合多齿必须使换向块的摆动行程加大,所以换向块必须大幅度位移,此点不但因其位移过大易发生卡死的状态,更会使得头部630必须很大以供换向块的大幅位移,所以此一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630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而且其藉由桃心簧6120达到弹性的换向,却造成其变形量过大,容易产生弹性疲劳,此点为该专利案的严重缺失,一旦失去弹性即无法有效的弹性掣动换向块的换向功能,亦即这是一种追求高扭力但却无法单手换向的棘轮换向结构,换向能力亦因其桃心簧6120易于疲劳而造成构件的故障率偏高。
如美国第4,520,697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请配合参阅图21、22、23,该专利案亦为另一种圆头型的棘轮扳手,其中圆型头部522之内缘壁环设有齿面530,而一底部具方形驱动头536的棘轮转体532与一具齿面560的换向块554皆容置于头部522中,并皆与头部522的齿面530产生齿与齿的啮合,其中棘轮转体532的上方表面装设有一旋盖570,并于该旋盖570的两侧分别设有销体574与棘轮转体532及换向块554产生连动,藉由旋盖570的旋动使得销体574带动换向块554旋摆,藉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该专利案承受扭力的能力偏低而且又无法单手换向,而其换向块554与齿面的啮合仅有两齿,不但没有提高扭力的功能,还要双手操作旋盖的旋动,再者由其图示可明显看出该习式结构所使用的构件相当复杂繁多,造成加工及装配上的不易及费时,亦因其构件过多而使得头部必须很大以供容置所有的构件,所以此一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
如美国第3,337,014号棘轮扳手之发明专利案,请配合参阅图24所示,该专利案亦为另一种圆头型棘轮扳手,其中圆形头部410之内缘壁环设有齿面415,其主要利用一掣动体与一具齿面之换向块426皆容置于头部410中,而换向块426即与头部410之齿面415相啮合,其中掣动体与换向块426之间设有弹性装置438、440,而于掣动体之上方再盖设一旋盖,藉由旋盖带动掣动体转动,而使换向块426能弹性的进行正、逆向之旋摆,藉此达到换向啮合之功能;该专利案承受扭力之能力偏低而且又无法单手换向,而其换向块426与齿面415之啮合仅有三齿,不但没有提高扭力之功能,还要双手操作旋盖之旋动,再者由其图示可明显看出该习式结构所使用之构件相当复杂繁多,造成加工及装配上的不易及费时,亦因其构件过多而使得头部410必须很大以供容置所有的构件,所以此一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410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
如美国第5,144,869号双头式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请配合参阅图25、26所示,该专利案主要是两端皆为可供换向的棘轮扳手,其主要利用一中心穿透的棘轮转体312与一换向块320产生齿与齿的啮合,而分别将二者置于两端的头部中,其中换向块320的一侧被弹片326顶推,而两对应弹片326的中间部位则接设一旋盘330,藉由该旋盘330的旋动而达到推动弹片326的变形使得换向块320能弹性的进行正、逆向的旋摆,藉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该专利案其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双头换向的棘动能力,但是此一装置是旋盘330压迫弹片变形,才藉由弹片的顶推间接使换向块320产生转向,此点造成间接操作换向块320易发生构件彼此之间的作动不确实,而且此一结构的重点完全取决于弹片326的掣动能力,而其藉弹片326达到摆动的设计使得弹片326被压迫的变形量过大,相当容易使弹片326发生弹性疲劳,一旦弹片326发生弹性疲劳即使整体换向操作处在停摆状态,立即失去换向的功能,再者该习用结构虽以两端皆设有换向棘轮装置,但是由于柄部中间必须容置许多构件,而导致其柄部是全部掏空,导致整支工具的强度不佳,而且该专利案其换向块320与棘轮转体312之间的啮合仅有两齿,故棘轮转体312所承受的扳动扭力 明显不足,是该专利案的致命缺失,一旦扳动扭力过大,棘轮转体312与换向块320之间会发生跳齿的状况,而导致换向块320及弹片326发生跳动移位之不当操作,而失去棘轮扳手之功能。
如台湾第359205号棘轮扳手的转向切换结构改良专利案,请参阅图27所示,该专利案主要是为增加齿面啮合的能力而达到承受高扭力的结构,该结构其主要设有一转向推块240,该转向推块240的上、下端设有凸杆2411,其分别容置于封盖270的定位孔271及扳手头部211的定位孔213内,而一转向拨片242的延伸杆2421是由扳手头部211的底部容入转向推块240的穿孔内并予以铆合连动,该转向推块240的一端设呈V形状的转向推面2414,转向推面2414的另端中央设有一让槽弧面2415,该让槽弧面2415之两端设有推面2416,一拉力弹簧250,其一端呈圆弧状的封密端是套置于转向推块240的凸杆2411内,另端的两延伸端251是穿置于扭力迫块230的容置孔232内,并使扭力迫块230产生向转向推块240移位的弹力,扳手头部211底端的容置槽2123,其底端设有一容簧孔214,该容孔214内容置一压缩弹簧261以及一钢珠262,该钢珠262是藉由压缩弹簧261之推顶而抵于转向推块240的转向推面2414上,令转向推块240产生弹力而施于扭力迫块230上,使得扭力迫块230能弹性的进行正、逆向的旋摆,藉此达到换向啮合的功能;该专利案可谓是提高扭力的棘轮换向结构,其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多齿啮合的换向棘动能力,但是此一装置是转向拨片242与扭力迫块230同步旋动,所以扭力迫块230必须大幅度左右侧摆,而且其中转向推块240并非直接对扭力迫块230产生掣动,而是配合一拉力弹簧250套设于转向推块240及扭力推块230之间,藉由拉力弹簧250之顶推间接使扭力迫块230产生转向,此点造成间接操作扭力迫块230使得原本的能量损失易发生构件彼此之间的作动不确实,而且此一结构必须限制在拉力弹簧250的掣动能力,而其藉拉力弹簧250达到摆动的设计使得拉力弹簧250被压迫的变形量过大,相当容易使拉力弹簧250发生弹性疲劳,一旦拉力弹簧250发生弹性疲劳即使整体换向操作处在停摆状态,立即失去换向的功能,更因该习用的结构使用过多构件的连动关系造成操作上故障率易较高,而且必须于扳手头部中形成三个容置槽2121、2122、2123才具有足够的空间分别容置所有的构件,所以此一装置较占空间,而导致整个头部很大,操作范围受到相当多的限制。
上述的各式习用换向棘轮装置,大多都因其啮合齿数较少,导致操作扭力上的不足,更有追求高扭力者增加啮合齿数而增加了复杂的构件,导致头部变得很大,在小空间的工作环境中无法使用,因之在小空间的使用上专业级的使用人士会使用复合扳手或双开口或梅花扳手,再者习用的棘轮扳手因换向块的摆动过大,所以在理论上驱动头空转状态时每一棘齿啮合到下一齿即代表驱动头转动了5°,但实际上习用的棘轮扳手皆无法达到完全准确的5°理论值,其皆大于该角度,此点更为提高质量所欲突破要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可以大幅提高操作时所能承受的扭力值,整个头部的体积不太大,其结构简单,构件相当少,不但在制造时及装配上更加省时省成本,较少构件亦较不易发生故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棘轮扳手,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包括一头部及一握柄,其特征在于该头部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一驱动体容置于头部的第一容置空间中,该驱动体的外缘环设有棘齿;一换向块容置于头部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换向块一侧形成弧形状齿面,齿面分布数齿与驱动体外缘的棘齿保持高度啮合状态;一弹性顶掣装置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并顶推于换向块的不具齿面的另一端面;一盖体,固设于头部上;一换向开关,枢设于盖体上方,其底端穿过盖体与换向块相枢接。
所述的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第二容置空间靠近握柄的内侧向内凹形成一个容置弹性顶掣装置的容槽。
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换向块不具齿面的另一端设有一顶推面,该顶推面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尖突的分隔端,该分隔端的两侧则形成斜向的平直面。
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换向块的中间部位设有一掣动槽。
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弹性顶掣装置包括一钢珠及一顶推钢珠的弹性体。
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换向开关底部形成一承座,该承座的底面偏心设有一拨杆,该换向开关的承座穿过盖体,使换向开关枢固于盖体上,换向开关的承座容入第二容置空间,而该拨杆则伸入第二容置空间内于换向块的的中间部位纵向凹设的掣动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和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扳手,其中换向块的弧形齿面与驱动体的棘齿之间至少可实施为十二齿以上的啮合程度,此一高度啮合的能力足以大幅提高操作时所能承受的扭力值,而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的弹性顶掣装置,其中弹性体推出钢珠位于换向块的顶推面,为一斜向力量可以将换向块完全向前推而紧密的与驱动体的棘齿产生啮合,藉此使换向块与驱动体一直保持在高啮合度的状态,该斜向力量更使换向块的左侧壁面一直保持与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壁面完全接触贴平的状态,使换向块承受的扭力即能顶靠在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壁面被抵消,而具有最坚强的承受高扭力状态,此点为习式结构中完全无法达到的超高扭力结构,具有相当明显的进步性。
(2)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扳手,所使用构件相当简易,而且作动相当确实,其中换向开关与换向块之间的移位是藉其拨杆于掣动槽同时产生相对运动,故与习用一体旋动的带动方式大不相同,因其产生相对运动所以换向块不须产生大幅度的旋摆及移位即可达到换向的操作,因之容置换向块的第二容置空间即不需要有过大的摆动空间,造成空间上的浪费,头部亦不须制造得过大,而且小幅的旋摆及位移更能使构件之间的作动较确实,换向块与驱动体才能立刻保持在高扭力状态,故本实用新型在整个头部的体积不须过大,此点更突破以往换向的棘轮扳手构件很多导致头部很大的缺失,更为一相当具有产业利用性的功效。
(3)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扳手,构件相当少,不但在制造及装配上更加省时省成本,较少构件的作动亦较确实而不易发生故障,此点相当具有产业上的经济效益。
(4)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扳手,在空转状态时换向块的弧形齿面上最外侧的齿完全脱离驱动体的棘齿后,受到弹性顶掣装置的推动使弧形齿块马上与驱动体的棘齿啮合于最紧密度的状态,而其左侧壁面亦因弹性顶掣装置的斜向力量立刻贴靠于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壁面上,而维持在最佳的承受扭力状态,由分解的作动图示可以清楚看到本实用新型确实可以达到理论值的5°值,此点更为习式结构所无法达到的。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功效、特征及目的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示说明于后。
附图图面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常状态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头旋转1°的状态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头旋转2°的状态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头旋转3°的状态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头旋转4°的状态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头旋转5°的状态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换向前的状态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换向中的状态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换向后的状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4、15为美国第1,957,462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结构示意图;
图16、17为美国第4,328,720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美国第5,626,062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9、20为美国第4,762,033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图21、22、23为美国第4,520,697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美国第3,337,014号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图25、26为美国第5,144,869号双头式棘轮扳手的发明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台湾第359205号棘轮扳手的转向切换结构改良专利案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棘轮扳手,请先参阅
图1、2所示,其包括一本体100,其由一头部10及一握柄101所组成,其中头部10包括一较大圆径的第一容置空间11及较小空间的第二容置空间12,该第一容置空间11与第二容置空间12相连通,其中第二容置空间12靠近握柄101的内侧向内凹陷一个容槽13,另外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1及第二容置空间12的上缘形成一凹陷部14,并于该凹陷部14的两侧壁面上分别设有螺孔141,其中凹陷部14靠近握柄101的一端与第二容置空间12接设形成一承缘15;一驱动体20容置于头部10的第一容置空间11中,而该驱动体20概呈套环状,其中间形成一六角形状的套合部位21,该驱动体20的外缘壁面则分布环设有棘齿22;一换向块30,其主要是容置于头部10的第二容置空间12内,该换向块30主要是概呈一近似扇形的块体,其中换向块30面对驱动体20的一侧其上形成一凹弧状的弧形齿面31,其中弧形齿面31是分布数齿311藉由该弧形齿面31与驱动体20外缘面上的棘齿22产生高度啮合,亦因弧形齿面31上的每一齿皆能与驱动体20的棘齿22产生高度啮合,故啮合齿数至少可以达到十二齿以上,可谓在倍增换向块30的操作扭力值,其中换向块30的另一端则设有概呈两个连续波纹弧度的顶推面32,其中顶推面32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尖突的分隔端33,该分隔端33的两侧则形成斜向的平直面34,而该顶推面32恰好对应于第二容置空间12内壁面的容槽13,另外换向块30的中间部位纵向凹设有一概呈长条形状的掣动槽35;一弹性顶掣装置40,由一钢珠41及一弹性体42所组合而成,其中弹性体42及钢珠41是依序容入第二容置空间12的容槽13中,藉由弹性体42对钢珠41的顶推而抵掣于换向块30凹弧状的顶推面32上;一盖体50,其对应头部10的形状并容置于头部10上缘的凹陷部14中,该盖体50主要是设有一第一容置孔51及第二容置孔52,而于第一容置空间11与第二容置空间12的中间部位并对应头部10的螺孔141而设有两穿孔53;一换向开关60,其主要是概呈水滴状的钮体,该换向开关60的底部形成一圆状的承座61,该承座61的外缘则环设有一凹环槽62,其中承座61的底面偏心设有一拨杆63,使该换向开关60的承座61穿过盖体50的第二容置孔52,并藉由一C型扣环64扣固于换向开关60承座61上的凹环槽62,使换向开关60枢固于盖体50的第二容置孔52中而得以产生旋摆,再将盖体50盖合于头部10上缘的凹陷部14上,使得换向开关60的承座61能容入第二容置空间12上的承缘15,而承座61底部偏心设置的拨杆63则伸入第二容置空间12内换向块30的掣动槽35中,再藉由螺丝54穿过盖体50的穿孔53并螺入凹陷部14上的螺孔141,将盖体50锁固于头部10上。
请继续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换向块30的弧形齿面31与驱动体20的棘齿22之间至少可实施为十二齿以上的啮合程度,此一高度啮合的能力足以大幅提高操作时所能承受的扭力值,而位于第二容置空间12内的弹性顶掣装置40,其中弹性体42推出钢珠41位于换向块30的顶推面32,即如图示中所标示的斜向箭头表示其顶出方向,为一斜向力量可以将换向块30完全向前推而紧密的与驱动体20的棘齿22产生啮合,藉此使换向块30与驱动体20一直保持在高啮合度的状态,该斜向力量更使换向块30的左侧壁面一直保持与第二容置空间12的内壁面完全接触贴平的状态,藉此使换向块30承受的扭力即能顶靠在第二容置空间12的内壁面被抵消,而具有最坚强的高扭力状态。
请再配合参阅图4、5、6、7、8,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体20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并呈现空转状态的分解动作图,在空转状态每一棘齿22啮合到下一齿即代表驱动头20转动了5°,而由图4中可看出驱动头20旋转1°时连动换向块30的顶推面32对弹性顶掣装置40的钢珠41产生推动,而换向开关60的拨杆63亦会于换向块30的掣动槽35中产生相当微小的相对位移,其中换向块30的弧形齿面31仅有一半的齿311与驱动头20的棘齿22产生些微的间隙,而有的齿311仍保持在紧密啮合状态,其换向块30的左侧壁面亦逐渐离开第二容置空间12的内壁面,朝向第二容置空间12的右侧移动;再看图5为驱动体20旋转了2°时连动换向块30的顶推面32对弹性顶掣装置40的钢珠41更向内产生推动,而换向开关60的拨杆63亦会于换向块30的掣动槽35中产生相当微小的相对位移,由图示中即显示出换向块30的弧形齿面31几乎所有的齿311与驱动头20的棘齿311即逐渐产生较大的间隙;再由图6为驱动体20旋转了3°时连动换向块30的顶推面32接近中心的斜度对弹性顶掣装置40的钢珠41产生推动,而换向开关60的拨杆63亦会于换向块30的掣动槽35中产生相当微小的相对位移,由图示中即显示出换向块30的弧形齿面31所有的齿311皆与驱动头20的棘齿22产生较大间隙,而弧形齿面31上最右侧的齿311即有一半脱离驱动体20的棘齿22;而再由图7为驱动体20旋转了4°时连动换向块30的顶推面32接近尖端中心对弹性顶掣装置40的钢珠41产生推动,而换向开关60的拨杆63亦会于换向块30的掣动槽35中产生相当微小的相对位移,由图示中即显示出换向块30的弧形齿面31所有的齿311皆与驱动头20的棘齿22产生较大间隙,而弧形齿面31上最右侧的齿311几乎完全脱离驱动体20的棘齿22,此时换向块30的左侧壁面是脱离开第二容置空间12的内壁面最大,而一待弧形齿面31上最右侧的齿311完全脱离驱动体20的棘齿22后,受到弹性顶掣装置40的推动使换向块30马上与驱动体20的棘齿22啮合于最紧密的状态,而其左侧壁面亦因弹性顶掣装置40的斜向力量立刻贴靠于第二容置空间12的内壁面上,而维持在最佳的承受扭力状态,由分解的作动图示可以清楚看到本实用新型确实可以达到理论值的5°角,此点更为习式结构所无法达到的。
请继续参阅图9、10、11为本实用新型的换向操作状态,其中图9是为驱动体20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为往复空转的状态,该驱动体20上的棘齿22与换向块30可产生啮动,故其驱动体20朝向顺时针方向的操作即为施工时会产生扭力的扳动状态,因之当施工者欲换向操作时,其中换向开关60原是居于换向块的右侧,因之当操作者向左侧拨动换向开关60产生旋摆,该换向开关60藉其承座61上的偏心拨杆63于换向块30的掣动槽35中产生相对运动;此一相对运动请配合参阅
图10所示的作动状态图,其中换向开关60的拨杆63在拨动过程由原本位于掣动槽35的下方改变成上方,而使换向块30藉其相对运动而移位至其分隔端33与弹性顶掣装置40的钢珠41相对,其中换向开关60旋摆至换向块30的中间部位后,而换向块30抵压弹性顶掣装置40进入容槽13中,使换向块30整个朝向容槽13的方向产生位移,故使换向块30的齿面31整个脱离与驱动体20上棘齿22的啮合,才得以使换向块30在不受啮合限制的状态下产生小幅度的侧移;再如
图11所示的拨动状态,将整个换向开关60整个拨向换向块30的左侧,换向块与换向开关60之间藉由拨杆63而带动至右侧,更因拨杆63的偏心设置使得该拨杆63在旋摆过程中由原本位于掣动槽35的上方而逐渐回复到掣动槽35的下方,所以弹性顶掣装置40亦会顶于另一侧的顶推面32上,而产生另一方向斜向力量,而将换向块30再度与驱动头20产生高度啮合,并使换向块30的右侧壁面贴靠于第二容置空间12的内壁面上,即完成换向的操作,其中换向开关60与换向块30之间的移位是藉其拨杆63于掣动槽35同时产生相对运动,故与习用一体旋动的带动方式大不相同,因其产生相对运动所以换向块30不须产生大幅度的旋摆及移位即可达到换向的操作,因之容置换向块30的第二容置空间12即不需要有过大的摆动空间,造成空间上的浪费,头部亦不须制造得过大,而且小幅的旋摆及位移更能使构件之间的动作较确实,换向块30与驱动体20才能立刻保持在高扭力状态。
请再参阅
图12、1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其包括有一本体100’,由一头部10’及一握柄101’所组成,其中头部10’包括一较大圆径的第一容置空间11’及较小圆径的第二容置空间12’,该第一容置空间11’与第二容置空间12’是相连通,其中第二容置空间12’靠近握柄101’的内侧向内凹陷一个容槽13’,其中头部10’的顶面分别设有一第一透孔16’及一第二透孔17’,该第二透孔17’的外缘并形成一概呈三角状凹陷状态的摆槽18’,另外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1’及第二容置空间12’的底缘则形成一凹陷部14’,并于该凹陷部14’的两侧壁面上分别设有螺孔141’;一驱动体20’,其容置于头部10’的第一容置空间11’中,而该驱动体20’的中间部位向下延伸设有一四角形状的操作杆21’,该驱动体20’的外缘壁面则分布环设有棘齿22’;一换向块30’,其容置于头部10’的第二容置空间12’内,该换向块30’主要是概呈一近似扇形的块体,其中换向块30’面对驱动体20’的一侧其上形成一凹弧状的弧形齿面31’,其中弧形齿面31’是分布数齿311’藉由该弧形齿面31’与驱动体20’外缘面上的棘齿22’产生高度啮合,亦因弧形齿面31’上的每一齿311’皆能与驱动体20’的棘齿22’产生高度啮合,故啮合齿数至少可以达到十二齿以上,可谓在倍增换向块30’的操作扭力值,其中换向块30’的另一端则设有概呈两个连续波纹弧度的顶推面32’,其中顶推面32’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尖突的分隔端33’,该分隔端33’的两侧则形成斜向的平直面34’,而该顶推面32’恰好对应于第二容置空间12’内壁面的容槽13’,另外换向块30’的中间部位纵向凹设有一概呈长条形状的掣动槽35’;一弹性顶掣装置40’,其主要是由一个钢珠41’及一弹性体42’所组合而成,其中弹性体42’及钢珠41’是依序容入第二容置空间12’的容槽13’中,藉由弹性体42’对钢珠41’的顶推而抵掣于换向块30’上凹弧状的顶推面32’上;一盖体50’,其对应头部10’的形状并容置于头部10’底缘的凹陷部14’中,该盖体50’主要是设有一容置孔51’,供驱动体20’的操作杆21’穿出,而于盖体50’的中间部位并对应头部10’的螺孔141’而设有两穿孔52’;一换向开关60’,为一概呈水滴状的钮体,该换向开关60’的底部形成一圆状的承座61’,该承座61’的外缘则环设有一凹环槽62’,其中承座61’的底面偏心设有一拨杆63’,使该换向开关60’的承座61’穿过本体100’头部10’的第二透孔17’,并藉由一C型扣环64’扣固于换向开关60’承座61’上的凹环槽62’,使换向开关60’枢固于本体100’的第二透孔17’中,使得换向开关60’的承座61’能容入第二容置空间12’,而换向开关60’端部偏心设置的拨杆63’则伸入第二容置空间12’内换向块30’的掣动槽35’中,再将盖体50’盖合于头部10’底缘的凹陷部14’上,藉由螺丝54’穿过盖体50’的穿孔52’并螺入凹陷部14’上的螺孔141’,将盖体50’锁固于头部10’上,如此即组装成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棘轮扳手的实施例,同样具有高扭力且头部小、结构组装简易的优点。
权利要求1.一种棘轮扳手,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包括一头部及一握柄,其特征在于该头部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一驱动体容置于头部的第一容置空间中,该驱动体的外缘环设有棘齿;一换向块容置于头部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换向块一侧形成弧形状齿面,齿面分布数齿与驱动体外缘的棘齿保持高度啮合状态;一弹性顶掣装置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并顶推于换向块的不具齿面的另一端面;一盖体,固设于头部上;一换向开关,枢设于盖体上方,其底端穿过盖体与换向块相枢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第二容置空间靠近握柄的内侧向内凹形成一个容置弹性顶掣装置的容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换向块不具齿面的另一端设有一顶推面,该顶推面的中间部位形成一尖突的分隔端,该分隔端的两侧则形成斜向的平直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换向块的中间部位设有一掣动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弹性顶掣装置包括一钢珠及一顶推钢珠的弹性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换向开关底部形成一承座,该承座的底面偏心设有一拨杆,该换向开关的承座穿过盖体,使换向开关枢固于盖体上,换向开关的承座容入第二容置空间,而该拨杆则伸入第二容置空间内于换向块的的中间部位纵向凹设的掣动槽中。
专利摘要一种棘轮扳手,包括一头部及一握柄,该头部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间及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一驱动体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一换向块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内,换向块一侧形成一弧形齿面与驱动体外缘环设的棘齿保持高度啮合状态,而换向块的另一端则设有顶推面;一弹性顶掣装置,抵顶于该换向块折顶推面,一换向开关底端穿过盖体与换向块相枢接。
文档编号B25B13/46GK2388011SQ99243938
公开日2000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1999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1999年8月30日
发明者凌万权, 端木献忠 申请人:利益得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