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挡用地面侧构件和门挡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763530阅读:来源:国知局
20的顶端销223的正常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以比顶端销223的宽度尺寸稍大的宽度尺寸对外周壁15进行切除而成,并且是使底板部的厚度尽量薄的部分。由此,易于使顶端销223进入。销出入口 11与第I路I之间的分界501几乎没有高度差(图2和图3)。
[0063]在本例中,第I路I是俯视时朝向顺时针方向的稍微弯曲状(弧状)。通过使第I路I向上倾斜,能够将第I捕捉位置12设为深度较浅的凹坑形状。第I路I的路宽度比顶端销223的直径稍大,并且在路的两侧具有作为引导壁的两侧壁111、112。另外,顶端销223以主轴221为中心转动自如。由此,仅通过将门推入的操作,顶端销223就通过第I路I。第I捕捉位置12位于比销最终捕捉位置14稍微靠里侧(与销出入口 11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能够实施捕捉工序中的返回工序(拉门的操作)。
[0064]第2路2是自第I捕捉位置12到销最终捕捉位置14为止的、供顶端销223通过的通路。销最终捕捉位置14是在俯视角度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位于大致中央、能容纳顶端销223的部位。另外,为了使顶端销223通过向关门的方向拉门而容纳于销最终捕捉位置14,在销最终捕捉位置14的销出入口侧形成止挡壁16。止挡壁16呈包围销最终捕捉位置14的销出入口侧的半周的形状。由此,即使强力地拉门,顶端销223也不脱离。销最终捕捉位置14的深度比第I捕捉位置12的深度深。因此,经过了第2路2的顶端销223落入到销最终捕捉位置14。第2路2的路宽度比顶端销223的直径稍大,并且具有作为引导壁的两侧壁113、114。由于第2路2比第I路I深,因此侧壁113的第I路I的端面成为壁。另外,侧壁114是缓冲件1A的外壁。另外,顶端销223以主轴221为中心转动自如。由此,通过向关门的方向拉门,顶端销223被两侧壁113、114引导而通过第2路2。在本例中,第2路2呈在俯视角度下朝向顺时针方向的轻微的弯曲状(弧状),几乎没有少许的向上倾斜或梯度。另外,第2路2的长度比第I路I的长度小。由此,在捕捉工序中,拉门的操作比推门的操作短,能够使操作者识别推门的操作与拉门的操作的差异。在图4中,第I路I和第2路2以将销出入口 11的中心与销最终捕捉位置14的中心连结起来的线为界位于下方侧,成为在门的捕捉工序中供销通过的路。
[0065]第3路3是自销最终捕捉位置14到第2捕捉位置13的入口为止的向上倾斜的、供顶端销223通过的通路。第2捕捉位置13位于比销最终捕捉位置14靠与销出入口所在侧相反侧的位置。在本例中,第3路3是俯视时朝向顺时针方向的稍微弯曲状(弧状)。通过使第3路3稍微向上倾斜,能够将第2捕捉位置13设为深度较浅的凹坑形状。第3路3的向上倾斜梯度与第I路I的倾斜梯度相同为佳。第3路3的路宽度比顶端销223的直径稍大,并且具有作为引导壁的两侧壁115、116。侧壁115是缓冲件1A的外壁,侧壁116是止挡壁116。由此,在释放工序中,仅通过推门的操作,顶端销223就被两侧壁115、116引导而通过第3路3。另外,第3路3的长度比第4路4的长度小。由此,在释放工序中,推门的操作比拉门的操作短,能够使操作者识别拉门的操作与推门的操作的差异。另外,第2捕捉位置13位于比销最终捕捉位置14稍微靠里侧(与销出入口 11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能够实施释放工序中的返回工序(向关门的方向拉门的操作)。销最终捕捉位置14与第3路3之间的分界502几乎没有高度差(图2和图3)。
[0066]第4路4是自第2捕捉位置13到销出入口 11为止的、供顶端销223通过的通路。在本例中,第4路4呈在俯视角度下朝向顺时针方向的稍微弯曲状(弧状),几乎没有少许的向上倾斜或梯度。由此,能够使销出入口 11相对于第4路4成为凹坑。第4路4与第I路I大致长度相同,第4路4的路宽度比顶端销223的直径稍大,并且具有作为引导壁的两侧壁117、118。侧壁117是止挡壁116,侧壁118是缓冲件1A的外壁。由此,仅通过拉门的操作,顶端销223被两侧壁117、118引导而通过第4路4。销出入口 11自第4路4凹陷。即,第4路4的最终端成为销出入口 11的壁44(参照图1)。因此,在捕捉工序的推入门的工序中,顶端销223不进入到第4路4。第3路3和第4路4以将销出入口 11的中心与销最终捕捉位置14的中心连结起来的线为界位于与第I路I和第2路2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在图4中,上方侧),成为在门的释放工序中供销通过的路。S卩,第I路I和第2路2、与第3路3和第4路4以将销出入口 11的中心与销最终捕捉位置14的中心连结起来的线为界,互相位于相反侧。
[0067]本发明的门挡50包括地面侧构件10和门侧构件20。参照图5?图9说明门侧构件20。门侧构件20具有销22,该销22的顶端销223能够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且该销22在弹性力的作用下被朝下方施力而在外力的作用下上升。销22包括:主轴221,其沿铅垂方向延伸;臂部222,其自主轴221的顶端弯曲而沿横向延伸;以及顶端销223,其自臂部222的顶端弯曲而朝下方延伸。如此,通过使顶端销部223相对于主轴221的位置在俯视时偏心,能够使顶端销部223以主轴221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转动。另外,若进行如下这样的设定,即:使顶端销223的顶端不与地面接触、而与销出入口 11的底面相接触,则当开门时顶端销223的顶端进入销出入口 11,之后,利用对门进行推拉的操作,顶端销223能够在按压第I路I?第4路4的底面的同时以画出心形形状的方式移动。
[0068]门侧构件20具有:销22 ;弹簧构件24,其对销22朝下方施力;固定侧支承部20A,其用于支承销22 ;以及壳20B,其用于覆盖除顶端销223之外的固定侧支承部20A的部分。固定侧支承部20A具有:圆筒部211,其内部容纳与销22相关的构成零件;上部凸缘212,其用于堵塞圆筒部211的上端,在中央具有开口 215 ;下部凸缘213,其用于堵塞圆筒部211的下端,在中央具有开口 ;以及背板部214,其固定于门表面。上部凸缘212的开口 215切割有供止动螺钉23螺纹接合的内螺纹,该止动螺钉23用于对线圈弹簧24的上端进行固定,下部凸缘213的开口 216成为供销22的主轴221通过的开口。
[0069]固定侧支承部20A是固定于门表面的构件,在圆筒部211的下方内周面并且是地面侧构件10侧的中央形成有与销侧卡定部261卡定的山形状的突起(凸状)219(参照图8)。另外,在固定侧支承部20A的圆筒部211的下方内周面,在与地面侧构件10所在侧相反侧的中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止挡部217(参照图8)。山形状的突起219同销侧的与山形形状相对应的凹状的缺口部261卡定,例如,在释放工序的最后,顶端销223从销出入口 111出来了之后,销22产生轻微的横向振动,但形成突起的山的一侧的表面与形成缺口的山的一侧的表面相抵接,并且,销22被弹簧向下方施力,因此销22的横向振动被纠正,销22返回至正面位置。当销22转动时,板状的止挡部217通过与销侧引导构件26的半圆筒部的侧端面262接触而限制转动。在本例中,顶端销223以主轴221为中心转动180°程度,而不转动180°程度以上。即,将顶端销223的转动抑制在地面侧构件10侧的180°的理由如下所述。例如在捕捉工序的初始阶段,即使销顶端223进入销出入口 11之前,由于小孩儿的脚等的障碍物而使销顶端223自中心转动了 90°,只要在该状态下继续爬上地面侧构件10即可。此时,即使顶端销223不经由销出入口 11,爬上并进入第I路I或者第3路3,只要通过在此之后的操作来推门或者使门返回,在该状态下,顶端销223也进入最终捕捉位置14或者返回至销出入口 11。
[0070]在固定侧支承部20A,销22和销侧引导构件26被弹簧向下方施力,并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销22和销侧引导构件26利用螺钉25 —体化。将销22和销侧引导构件26在固定侧支承部20A内一体化的理由如下,由于销22的臂部222的最小长度比上部凸缘212的开口 215的直径和下部凸缘213的开口 216的直径大,并且销侧引导构件26的径向的最小长度比下部凸缘213的开口 216的直径大,因此在固定侧支承部20A外一体化了之后无法安装于固定侧支承部20A内。销侧引导构件26是图6和图7所示的构造,圆筒构件26A的下方且是后方侧被切除,由此,在圆筒构件26A的下方,圆周方向上的180°程度的部分成为部分圆筒体,形成周向上的端面262。在销22以主轴为中心转动时,该端面262通过抵接于固定侧支承部20A的止挡部217来防止销22振动过度(转动过度)。在圆筒构件26A的上部形成有较短圆筒突起26B,该较短圆筒突起26B形成有螺钉孔263。另外,较短圆筒突起26B支承螺旋弹簧24的一端。附图标记27是O型密封圈。
[0071]说明将销22类安装于固定侧支承部20A的方法。使销22位于固定侧支承部20A的下方,并使主轴221自下部凸缘213的开口 216进入。接下来,使销侧引导构件26位于固定侧支承部20A的上方,并自上部凸缘212的开口 215落入。此外,销侧引导构件26的最大外径比上部凸缘212的开口 215的直径小。销22与销侧引导构件26以将销22的定位卡定部225和销侧引导构件26的定位卡定部263进行卡定的方式成为一体化。接着,使螺钉25自上部凸缘212的开口 215进入,拧入螺钉25直到到达销侧引导构件26的螺钉孔263和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