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挡用地面侧构件和门挡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763530阅读:来源:国知局
销22的螺钉孔224。由此,能够在固定侧支承部20A内,使销22和销侧引导构件26一体化。销22与销侧引导构件26的一体化部件在固定侧支承部20A内自然落下,销侧引导构件26的下端264与固定侧支承部20A的下部凸缘213的上表面接触,载置于下部凸缘213上。然后,若使销侧引导构件26的销侧卡定部261卡定于固定侧支承部20A的山形状的突起219,则顶端销223来到与地面侧构件10的销出入口 11相对应的位置(准备位置)。接着,使螺旋弹簧24自上部凸缘212的开口 215进入,并利用止动螺钉23进行固定。由此,若在销22和销侧引导构件26的一体化部件被弹簧向下方施力的同时横向的外力作用于顶端销223,则销22和销侧引导构件26的一体化部件能够自由地转动直到预定的角度。若在将销22类安装于固定侧支承部20A之后安装罩20B,接着将固定侧支承部20A安装于门表面,则门侧构件20的安装结束(图9)。
[0072]接下来,说明门挡50的使用方法。在门挡50的使用方法中包括:捕捉工序,其用于保持开门,且在该捕捉工序中,销22卡定于地面侧构件10 ;以及释放工序,在该释放工序中,解除被捕捉于地面侧构件10的销22的卡定来关门。接下来,参照图10?图13说明捕捉工序。在图10?图13中,对与图1?图9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主要说明不同点。捕捉工序首先通过开门的操作开始(图10)。此时,顶端销223向销出入口 11前进。此时,即使少许外力作用于销22而顶端销223稍微横向振动,固定侧支承部20A的山形状的突起219与销侧引导构件26的销侧卡定部261的卡定也能够复原,维持原来的卡定。接着,顶端销22进入销出入口 11 (图11)。
[0073]接着,进一步门91被推向地面侧构件10侧。此时,顶端销223不在存在最终端的壁44的第4路4中前进,而在第I路I中前进。第I路I的通路的两侧成为引导壁111、112,并且顶端销223以主轴221为中心转动自如,并且即使进一步上升倾斜,销22也能够克服弹簧24的弹簧施力而上升,从而顶端销223在第I路I中顺利地前进,到达第I捕捉位置12(图12)。此时,第I捕捉位置12相对于第I路I成为凹坑,并且通过弹簧施力,喀擦这样的声音或者触感被传递至操作者。接着,向关门91的方向拉门91。自第2路2到第I捕捉位置12几乎没有高度差,通过拉门91,顶端销22进入第2路2。第2路2的通路的两侧成为引导壁113、114,并且顶端销223以主轴221为中心转动自如,因此顶端销223在第2路2中顺利地前进,并到达最终捕捉位置14 (图13)。此时,最终捕捉位置14相对于第2路2成为凹坑,并且通过弹簧施力,喀擦这样的声音或者触感传递至操作者。如此,捕捉工序通过进行推门的操作和拉门的操作这两个操作而结束。
[0074]接下来,参照图14?图15说明释放工序。在图14?图15中,对与图10?图13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主要说明不同点。释放工序自顶端销223嵌于最终捕捉位置14的状态开始。首先推门91。此时,自最终捕捉位置14到第3路3几乎不存在高度差。另外,由于第2路2的最终端成为壁面,因此顶端销223不在第2路2中前进,而在第3路3中前进。第3路3的通路的两侧成为引导壁115、116,并且顶端销223以主轴221为中心转动自如,顶端销223在第3路3中顺利地前进,并到达第2捕捉位置13 (图14)。此时,第2捕捉位置13相对于第3路3成为凹坑,并且通过弹簧施力,喀擦这样的声音或者触感被传递至操作者。接着,进行拉门91的操作。由于第3路3的最终端成为壁面,因此顶端销223不在第3路3中前进,而在第4路4中前进。另外,自第4路4到第2捕捉位置13几乎没有高度差,通过拉门91,顶端销22进入第4路4。第4路4的通路的两侧成为引导壁117、118,并且顶端销223以主轴221为中心转动自如,因此顶端销223在第4路4中顺利地前进,到达销出入口 11,最终自销出入口 11向外脱离(图15)。如此,与捕捉工序同样地,释放工序通过进行推门91的操作和拉门91的操作这两个操作而结束。
[0075]接下来,说明门挡50的另一使用方法。例如,在顶端销223进入销出入口 11之前碰到障碍物,销侧引导构件26与固定侧支承部20A的止挡部217接触,顶端销223较大程度地(例如,自正常位置转动90° )偏心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该状态下进入到捕捉工序。即,以使顶端销223与地面侧构件10的缓冲件保持座1B的外壁相碰撞的方式推入顶端销223。此时,由于存在固定侧支承部20A的止挡部217,因此销22不进一步转动。因此,顶端销223越过缓冲件保持座1B的外壁而进入第I路I或者第4路4。接着,若进行推门91或者拉门91的操作,则顶端销223进入到销出入口 11或者最终捕捉位置14,从而结束捕捉工序或者结束释放工序。此外,在本例中,设想了这样的越过外壁的操作,而使缓冲件保持座1B的前方部的外壁的倾斜比后方部的外壁的倾斜缓和。
[0076]本发明的地面侧构件和门挡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能够采用各种变形。在门侧构件20中,销22和销侧引导构件26不限于如上述那样通过螺钉固定来将各个构件一体化,也可以从开始就是一体的。此时,为了能够自上方插入到固定侧支承部20A内,只要将固定侧支承部20A的上方凸缘212的开口 215变大即可。另外,在门侧构件20中,销侧引导构件26的销侧卡定部261、固定侧支承部20A的止挡部217也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虽然顶端销223以主轴221为中心转动360°,或者无法将顶端销223的少许横向振动自动复原,但顶端销223的位置通过手动进行修正即可。即使是这样的变形例,也能够产生与实施方式例相同的效果。另外,在圆筒构件26A的下方,圆周方向上的180°程度的部分成为部分圆筒体,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圆周方向上的120°以上且小于180°的部分圆筒体。
[0077]产业h的可利用件
[0078]采用本发明,在开门的捕捉工序和关门的释放工序中,都进行推门的操作和拉门的操作,并且此时顶端销喀擦地嵌于第I捕捉位置、第2捕捉位置或者最终捕捉位置,因此门被打开并被保持的捕捉感、门被解除保持的释放感可靠地传递至操作者。
【主权项】
1.一种门挡用地面侧构件,其用于捕捉门侧的销,其特征在于, 该门挡用地面侧构件具有: 第I路,其自销出入口到第I捕捉位置的入口为止,且向上倾斜,该第I捕捉位置位于比销最终捕捉位置靠与销出入口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第2路,其自该第I捕捉位置到该销最终捕捉位置为止; 第3路,其自该销最终捕捉位置到第2捕捉位置的入口为止,且向上倾斜,该第2捕捉位置位于比该销最终捕捉位置靠与销出入口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以及第4路,其自第2捕捉位置到销出入口为止, 该第I路和该第2路与该第3路和该第4路以将该销出入口的中心与该销最终捕捉位置的中心连结起来的线为界,彼此位于相反侧, 该第I路和该第2路是在门的捕捉工序中供销通过的路, 该第3路和该第4路是在门的释放工序中供销通过的路, 该第I路?该第4路分别俯视呈弯曲状并且具有两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挡用地面侧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门挡用地面侧构件的高度为10_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挡用地面侧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销最终捕捉位置在俯视下位于该门挡用地面侧构件的大致中央。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挡用地面侧构件,其特征在于, 由该第I路?该第4路所形成的俯视形状为心形。5.一种门挡,其特征在于, 该门挡包括: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挡用地面侧构件;以及 门侧构件,其具有销,该销能够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且该销被弹性力向下方施力并在外力的作用下上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挡,其特征在于, 该销包括: 主轴,其沿铅垂方向延伸; 臂部,其自主轴的顶端弯曲而沿横向延伸;以及 顶端销部,其自该臂部的顶端弯曲而向下方延伸。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门挡,其特征在于, 在该门侧构件具有用于支承该销的固定侧支承部,在该销的上部具有销侧引导构件,该销侧引导构件形成有将该销定位于与该销出入口相对应的位置的定位用的凹状或者凸状的销侧卡定部,在该固定侧支承部形成有用于与该销侧卡定部卡定的凸状或者凹状的固定侧卡定部。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门被打开并被保持的捕捉感、门被解除保持的释放感可靠地传递至操作者的门挡用地面侧构件以及一种使用了该门挡用地面侧构件的门挡。本发明提供一种门挡用地面侧构件以及一种包括该门挡用地面侧构件的门挡,该门挡用地面侧构件具有:第1路,其自销出入口到第1捕捉位置的入口为止,且向上倾斜;第2路,其自第1捕捉位置到销最终捕捉位置为止;第3路,其自销最终捕捉位置到第2捕捉位置的入口为止,且向上倾斜;以及第4路,其自第2捕捉位置到销出入口为止,第1路与第2路是门的捕捉工序中的路,第3路和第4路是门的释放工序中的路,第1路~第4路分别在俯视时呈弯曲状并且具有两侧壁,该门挡用地面侧构件在俯视时为心形。
【IPC分类】E05C17/46
【公开号】CN105525811
【申请号】CN201510686569
【发明人】尾苗则彰
【申请人】河淳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1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