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6024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缓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楼防火逃生用的缓降装置。
技术背景在高层建筑林立的今天,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如何能够迅速的逃离危险现场,是一个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一般情况下,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人们会利用防火通道逃生,或者等待救援人员利用云梯等救援工具救出被困人员。但是,当大楼里的防火通道因杂物堵塞或者浓烟弥漫而不能使用,同时前来救援的救护人员未能及时赶到现场,身处高层被困的人如何逃生自救呢?面对这个问题,人们设计了多种缓降器的逃生装置。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在大楼里的防火通道不能使用和救援人员未能及时赶到现场的情况下,人们就可以利用缓降器进行逃生自救,避免伤亡。例如,中国专利号为CN96208912的专利就公开了一种名称为“高楼救生缓降器”的装置。该装置是这样的在框架箱里的上、中、下位置,分别横向设置有一根转轮轴、一根阻杆轴、一根挡杆杠杆,处在下面位置的挡杆杠杆由于支点作用能作左、右翘起运动,挡杆杠杆上固定着左、右两个挡杆和左、右两根垂索,每根垂索的底端挂着一个三角环套;处在中间位置的、水平设置的阻杆轴上固定着从动齿轮,轴上固定着阻面相差180°的左、右两个阻杆,当挡杆杠杆处于水平位置时,其挡杆能挡住与阻杆轴同时转动的阻杆,当挡杆杠杆的哪一端翘起时,哪一端的挡杆便会脱离其挡着的阻杆;处在上面的、水平设置的转轮轴上,固定着传动齿轮和卷绕着的吊索,其传动齿轮与阻杆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在框架箱外底上还固定有一个圆环。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在人体重力作用下,卷绕着的吊索被绕开,并使转轮轴及其上面的传动齿轮转动,传动齿轮又带动从动齿轮乃至阻杆轴转动,从而使阻杆轴上的左、右两个阻杆同时转动。当人体重心在左脚时,挡杆杠杆左端下沉,左阻杆脱离左挡杆,人体逐渐下落,但阻杆轴转动180°后,右阻杆被右挡杆挡住,人体下落运动中止,这时只要将人体中心移至右脚,使挡杆杠杆右端下沉,右阻杆便脱离右挡杆,人体继续下降,依次反复循环。
上述的缓降器存在的缺点是其组成的部件繁多,结构复杂,而且操作繁琐,使用起来十分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的缓降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降器,它包括外壳,绳鼓,钢丝绳,转轴,摇杆,其上带孔的空心拉杆,一端带卡齿的连接板和绑带,所说的绳鼓通过与之轴心相固定的转轴可转动地架设于外壳中部,转轴的一端与摇杆固定相连,所说的连接板的未带卡齿的一端固定在外壳上,而带有卡齿的一端与空心拉杆的一端铰接,同时它们之间形成一条钢丝绳的通道,所说的钢丝绳缠绕在绳鼓上,其一端固定于绳鼓上,另一端则从空心拉杆的下开口处穿入,穿过由连接板带卡齿的一端与空心拉杆的一端铰接后形成的钢丝绳通道,再从空心拉杆上的孔穿出,所说的绑带设于外壳的背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缓降器,平时应放置于逃生处,如高层建筑的窗口或者阳台附近,其钢丝绳的一端,即从缓降器的空心拉杆上的孔穿出的一端应与室内的某梁柱或墙固定,该梁柱或墙应保证能承受人的负荷。当发生火灾等危急情况需要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降器时,逃生者可通过缓降器上的绑带将缓降器绑于胸前而后从窗口或阳台处逃生。逃生时,逃生者一只手拉住空心拉杆,另一只手则握住摇杆。当逃生者向自身方向拉动空心拉杆时,此时的空心拉杆将撤除其将钢丝绳压于连接板卡齿上所产生的制动力,使钢丝绳能够在由连接板带卡齿的一端与空心拉杆的一端铰接后形成的钢丝绳通道中滑动,与此同时,逃生者只要转动摇杆,便可以实现缓降,从而逃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降器,与已有技术相对比,组成的零件少,因而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成本低廉;同时它操作起来十分方便,省气省力。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缓降器,人们只需稍经练习便会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缓降器其局部剖视的右视图;图3为图2所示缓降器局部经剖视的一种工作状态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降器带有保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保险装置的B-B视图,该保险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图6为保险装置处于保险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降器包括外壳1,绳鼓2,钢丝绳3,转轴4,摇杆5,其上带孔7的空心拉杆6,一端带卡齿的连接板9和绑带。所说的绳鼓2通过与之轴心相固定的转轴4可转动地架设于外壳1中部,转轴4的一端与摇杆5固定相连,当转动摇杆5时,通过转轴4可带动绳鼓2在外壳1上转动。所说的连接板9,其未带卡齿的一端固定在外壳1上,而带卡齿的一端则与空心拉杆6的一端铰接相连,同时它们之间形成一条钢丝绳通道,使钢丝绳可以在该通道上穿过。所说的钢丝绳3缠绕在绳鼓2上,其一端固定于绳鼓2上,另一端则从空心拉杆6的下开口处穿入,穿过由连接板9带齿的一端与空心拉杆6的一端铰接后形成的钢丝绳通道,再从空心拉杆6上的孔7穿出。所说的绑带固定安装在缓降器外壳1的背面,用于逃生者方便将整个缓降器捆绑于胸前。
实施例2,如图4、图5、图6所示,为了增加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降器的安全性,在该缓降器的一侧设置有保险装置10。该保险装置10包括挡杆11,带槽口14的套筒12和带限位栓15的销轴13。所说的套筒12的一端与转轴4固定相连,可随转轴4一起转动;销轴13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套筒12内,与销轴13固定相连的限位栓15则设置在套筒12的槽口14内,以限制销轴13在套筒12内的滑动距离;所说的挡杆11与外壳1固定相连,且位于当销轴13随转轴4高速旋转并完全伸出时可与销轴13顶端接触的位置。
该保险装置10的工作原理是当逃生者逃生时出现操作失误,即一只手未抓住摇杆5,同时另一只手又仍旧拉住空心拉杆6的情况发生时,完全失去了空心拉杆6将钢丝绳3压于连接板9上所产生的制动力将完全丧失,此时,逃生者将与缓降器一起急剧下坠,但由于与转轴4固定相连的套筒12的转速加剧,其内设置的销轴13将克服与套筒12之间的摩擦力而被甩出,如图6所示,当它碰到挡杆11后,绳鼓2便立即停止转动,从而防止了继续下坠。
实施例3,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降器,其绑带分有为腰绑带8-1和腿绑带8-2为佳,这样利用缓降器逃生,不但舒适,而且更安全。
权利要求1.一种缓降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外壳(1),绳鼓(2),钢丝绳(3),转轴(4),摇杆(5),其上带孔(7)的空心拉杆(6),一端带卡齿的连接板(9)和绑带,所说的绳鼓(2)通过与之轴心相固定的转轴(4)可转动地架设于外壳(1)中部,转轴(4)的一端与摇杆(5)固定相连,所说的连接板(9)的未带卡齿的一端固定在外壳(1)上,而带有卡齿的一端与空心拉杆(6)的一端铰接,同时它们之间形成一条钢丝绳的通道,所说的钢丝绳(3)缠绕在绳鼓(2)上,其一端固定于绳鼓(2)上,另一端则从空心拉杆(6)的下开口处穿入,穿过由连接板(9)带卡齿的一端与空心拉杆(6)的一端铰接后形成的钢丝绳通道,再从空心拉杆(6)上的孔(7)穿出,所说的绑带设于外壳(1)的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保险装置(10),该保险装置(10)包括挡杆(11),带槽口(14)的套筒(12)和带限位栓(15)的销轴(13),所说的套筒(12)的一端与转轴(4)固定相连,销轴(13)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套筒(12)内,与销轴(13)固定相连的限位栓(15)则设置在套筒(12)的槽口(14)内,所说的挡杆(11)与外壳(1)固定相连,且位于销轴(13)随转轴(4)高速旋转并完全伸出时可与销轴(13)顶端接触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绑带,包括腰绑带(8-1)和腿绑带(8-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缓降器,它包括外壳,绳鼓,钢丝绳,转轴,摇杆,其上带孔的空心拉杆,一端带卡齿的连接板和绑带,所述的绳鼓通过与之轴心相固定的转轴可转动地架设于外壳中部,转轴的一端与摇杆固定相连,所述的连接板的未带卡齿的一端固定在外壳上,而带有卡齿的一端与空心拉杆的一端铰接,同时它们之间形成一条钢丝绳的通道,所述的钢丝绳缠绕在绳鼓上,其一端固定于绳鼓上,另一端则从空心拉杆的下开口处穿入,穿过由连接板带卡齿的一端与空心拉杆的一端铰接后形成的钢丝绳通道,再从空心拉杆上的孔穿出,所述的绑带设于外壳的背面。该缓降器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成本低廉;同时它操作起来十分方便,省气省力。
文档编号A62B1/00GK2863173SQ200520068050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4日
发明者麦文波 申请人:麦文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