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破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3468发布日期:2019-02-12 21:4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破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破窗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破窗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生车祸的时候,最需要挽救的是生命,但很多时候,人们无法快速方便的从车内逃离,例如,汽车落水时,由于水的压力原因,人们无法击碎玻璃或打开车门进行逃生。已经有很多新闻报道,车内受困人员因无法及时击碎车窗玻璃而错失逃生机会。因此,对于车辆而言,随车配备破窗装置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对于汽车司机而言,尤其是临时停车时,需要将车主的联系方式备注在车上,以备他人在需要挪车或在紧急情况下联系到车主。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在纸上写下联系方式,然后将纸张放置在车窗内。这种留联系方式的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是其并不美观,而且开窗时容易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既可方便破窗,又可方便备注用户联系方式,并可保护用户隐私的破窗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破窗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体、导向筒、破窗件及第一弹性件,所述基体设有滑动腔;所述导向筒设于所述基体的滑动腔处,并可沿所述滑动腔的轴向进行移动;所述导向筒呈筒状,其一端敞口并朝向所述滑动腔,其另一端上设有破窗通孔;所述破窗件活动设于所述滑动腔内,其破窗端与所述导向筒抵接,在默认状态下,所述破窗件的中心轴线相对所述破窗通孔的中心轴线偏置呈夹角;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破窗件上,并与所述破窗件相抵接;当所述导向筒沿滑动腔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所述破窗件的破窗端被所述导向筒推动而抬升至与所述破窗通孔相对,从而可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沿破窗通孔方向弹出进行破窗。

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滑动腔内,其一端与所述基体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导向筒抵接。

所述破窗件呈长条状,其一端与所述基体活动连接,其另一端为破窗端,该破窗端呈尖锐状,在所述破窗件的外壁上设有用于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凸部,所述破窗件可沿所述滑动腔的轴向活动。

在所述滑动腔的内壁上设有导向用的斜楔面,所述破窗件在所述导向筒的推动下可沿所述斜楔面移动而活动至其破窗端与所述破窗通孔相对的位置处。

所述滑动腔一端敞口,一端封闭,在其封闭端设有装设所述破窗件的安装孔,所述导向筒设于所述滑动腔的敞口端,且所述导向筒部分位于所述滑动腔内,部分位于所述滑动腔外。

在所述滑动腔内设有抵接所述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有倾斜状的导向面,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安装槽内,该第一弹性件在所述导向面的作用下而保持其中心轴线与所述破窗通孔的中心轴线偏置呈夹角状。

在所述导向筒的朝向所述滑动腔的一端端部上设有缺口,所述破窗件的破窗端在默认状态下抵接于所述缺口处。

在所述基体的外侧表面上设有号码牌。

其还包括可遮盖所述号码牌的遮挡盖和与所述基体可拆卸连接的安装座,所述遮挡盖套装于所述基体外,其可相对所述号码牌移动而遮盖住所述号码牌的全部或局部部位。

当所述导向筒沿所述滑动腔轴向移动至最大距离时,所述导向筒的与所述破窗件移动路径相对应的内壁与所述滑动腔的内壁共面。

所述遮挡盖与所述安装座分体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滑动扣位,所述滑动扣位包括竖直设于所述安装座上的支撑部与设于所述支撑部自由端上的限位部,在所述基体上设有长条形的滑动孔,在所述滑动孔的一端内壁上设有与之侧壁相间隔的翼部,所述滑动扣位可在所述滑动孔内活动,且其支撑部可挤入所述翼部与该滑动孔的侧壁之间。

所述遮挡盖与所述安装座一体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设有长条形的限位条,在所述限位条上设有限位柱,在所述基体上设有长条形的导向槽,在所述导向槽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形状与所述限位柱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限位条可沿导向槽的延伸方向插入至所述导向槽内,并可沿导向槽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破窗装置,其可方便破窗,而且其设有号码牌,可方便备注留下用户的联系方式,而且,其还设有遮挡盖,可方便用户在必要时遮挡住联系方式,以保证用户的隐私。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破窗装置,一物多用,并且小巧便携,其不仅可以方便的装放在车上,而且可以方便的拿取下来进行破窗,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结构原理剖视图,其示出了破窗件30未弹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结构原理剖视图,其示出了破窗件30弹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其中,基体10、主基体10A、基板10B、平面区域11、滑动腔12、斜楔面121、第一壁面122、第二壁面123、第一定位部13、安装孔14、安装槽15、导向面151、滑动孔16、翼部161、导向槽17、限位槽171、导向筒20、第二定位部21、破窗通孔22、缺口23、破窗件30、第一杆体部31、第二杆体部32、第三杆体部33、第四杆体部34、导向部35、凸部36、第一弹性件40、第二弹性件50、号码牌60、遮挡盖70、安装座80、滑动扣位81、支撑部811、限位部812、限位条82、限位柱8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破窗装置不仅可方便的用于破窗,而且可用于显示用户的电话号码,并且可在必要时遮盖住电话号码以保护用户隐私,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破窗装置,一物多用,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具体的,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破窗装置包括基体10、导向筒20、破窗件30、第一弹性件40和第二弹性件50。进一步的,其还包括号码牌60、遮挡盖70和安装座80。

如图1~图4所示,所述基体10的外形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为方便装设号码牌60,提示用户的联系方式,所述基体10的外侧表面上设有一平面区域11,其用于粘贴所述号码牌60。所述平面区域11的大小及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区域11呈矩形凹槽状,所述号码牌60为矩形平板,该平面区域11可嵌设所述号码牌60,使得所述号码牌60的表面与所述基体10的该侧表面平齐。

如图1~图4所示,在所述基体10内设有滑动腔12。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腔12沿基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滑动腔12不完全贯通所述基体10的内部,其位于所述基体10的一端,从而使得所述滑动腔12的一端敞口,一端封闭。所述滑动腔12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与所述导向筒20的形状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腔12整体呈圆柱形,其他实施例中,其也可整体呈矩形体状。为方便所述导向筒20相对所述基体10活动,在所述滑动腔12的侧壁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定位部13。所述第一定位部13用于限位引导所述导向筒20移动,该第一定位部13的形状及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滑动腔12的侧壁上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定位部13,该第一定位部13为突出形成于所述滑动腔12侧壁上的长条形凸条。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13也可为凹陷形成于所述滑动腔12侧壁上的长条形凹槽。

如图1~图4所示,为方便活动装设所述破窗件30,在所述滑动腔12的封闭端设有安装孔14。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4为通孔。所述安装孔14的形状及大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4为圆形孔,其中心轴线与所述滑动腔12的中心轴向平行或重合。

如图1~图4所示,为方便装设所述第一弹性件40,在所述滑动腔12的封闭端设有安装槽15,该安装槽15朝向所述滑动腔12,其与所述滑动腔12的中心轴线基本垂直。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15位于所述安装孔14的外圈,即,所述安装孔14位于所述安装槽15的中心位置处。所述安装槽15的侧壁上设有倾斜状的导向面151,其可使得装入该安装槽15内的第一弹性件40偏置,使得第一弹性件40的中心轴线不与所述安装孔14或滑动腔12的中心轴线平行或重合,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弹性件40的中心轴线与安装孔14及滑动腔12的中心轴线偏离一定角度。

如图1~图4所示,为方便破窗件30自动弹出,在所述滑动腔12的侧壁上设有导向的斜楔面121。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楔面121位于所述滑动腔12的中部位置处。所述滑动腔12的内壁以所述斜楔面121所在的位置分界,靠近敞口端的内壁为第一壁面122,靠近封闭端的内壁为第二壁面123,所述第一壁面122和第二壁面123不共面,其之间由所述斜楔面121过渡。所述斜楔面121的倾斜方向,是朝向所述滑动腔12的封闭端,其用于引导所述破窗件30滑动,使破窗件30可由第一壁面122处滑向第二壁面123处,从而抬升该破窗件30端部的高度,使破窗件30利于自动弹出。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破窗件30呈长条状,其一端与所述基体10活动连接,其另一端呈尖锐状,即破窗端,其用于破窗。为方便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40,在所述破窗件30的外壁上设有凸部36。为方便与所述基体10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破窗件30的端部上设有锥形的导向部35。所述导向部35与所述破窗件30一体成型,该导向部35的最小尺寸小于所述安装孔14的尺寸,该导向部35的最大尺寸略大于所述安装孔14的尺寸,从而使得所述破窗件30可通过该导向部35而顺向插入至所述安装孔14内,并通过该导向部35而被限制住,无法从所述安装孔14内逆向脱出。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也可设置成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例如,与破窗件30可分离的塞头,当破窗件30的端部插入至所述安装孔14后,可将塞头连接在破窗件30的端部以防止破窗件30从安装孔14内脱出。所述破窗件30的杆体尺寸应使得所述破窗件30可在所述安装孔14内来回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破窗件30的杆体依次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杆体部31、第二杆体部32、第三杆体部33和第四杆体部34。所述第一杆体部31的端部设有所述导向部35,该第一杆体部31的尺寸小于所述安装孔14的尺寸,其可在所述安装孔14内来回移动;所述第二杆体部32的尺寸大于所述安装孔14的尺寸,其可用于限制所述破窗件30的移动范围;所述第三杆体部33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杆体部32的尺寸,其与第二杆体部32之间形成台阶,其用于限位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40,所述第三杆体部33便形成了所述凸部36。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杆体部33的尺寸优选为可根据所述安装孔14与第二壁面123之间的距离进行设置:当所述第三杆体部33位于所述第二壁面123上时,所述破窗件30应处于摆正状态,其中心轴线应与所述安装孔14的中心轴线平行或重合,从而可方便破窗件30自动向前弹出。当然,所述第三杆体部33的尺寸也可不必须满足上述条件。所述第四杆体部34的尺寸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尺寸小于所述第三杆体部33,其端部呈尖锐状,从而利于破窗。

如图1~图4所示,所述导向筒20用于带动所述破窗件30自动弹出进行破窗,其呈筒状,并设于所述滑动腔12的敞口端位置处。所述导向筒20的外形与所述滑动腔12的形状相匹配,本实施例中,其呈圆柱形筒状。为保证限位移动,在所述导向筒20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定位部21。所述第二定位部21的位置及形状与所述第一定位部13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部21为凹陷形成于所述导向筒20外壁上的长条形凹槽,其间隔设有若干条,其与所述第一定位部13相互镶嵌而可保证所述导向筒20的限位移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部21也可为长条形凸条。

如图1~图4所示,所述导向筒20呈筒状,其内部中空,其一端敞口,其另一端上设有破窗通孔22,其用于穿过所述破窗件30的端部进行破窗。所述导向筒20的敞口端插入至所述滑动腔12内,并可沿滑动腔12的轴向移动;所述导向筒2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滑动腔12的外部。所述破窗通孔22的大小可根据所述破窗件30的端部尺寸而进行设置,其应不阻碍所述破窗件30的破窗端由该破窗通孔22弹出。所述破窗通孔22的中心轴线优选为与所述安装孔14的中心轴线重合,从而使得所述破窗件30可自动弹出。当然,所述破窗通孔22的位置,应根据所述破窗件30自动弹出时的路径特征进行设置,其利于所述破窗件30弹出即可。所述导向筒20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长度优选为大于所述第一壁面122的长度。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导向筒20的敞口端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23,其缺口23位置对应所述斜楔面121,其用于抵接所述破窗件30,从而可推动所述破窗件30同步移动。所述导向筒20的壁厚,应根据第一壁面122与第二壁面123之间的距离进行设置,当所述导向筒20的敞口端位于所述滑动腔12内时,所述导向筒20的与所述破窗件30滑动路径相对应的内壁应与所述第二壁面123平齐,从而可方便所述破窗件30沿着滑动腔12及导向筒20的内壁进行滑动而自动弹出。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第一弹性件40为弹簧,其套设于所述破窗件30上,其一端抵接于所述安装槽15内,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破窗件30的凸部36上,即本实施例的第三杆体部33上。由于所述安装槽15的侧壁上设有导向面151,因而在默认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件40处于偏置状态,其中心轴线不与所述安装孔14的中心轴线平行或重合,而与安装孔14的中心轴线偏置呈一定夹角。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第二弹性件50为弹簧,其设于所述滑动腔12内,其用于与所述导向筒20抵接,使所述导向筒20复位。所述第二弹性件50的一端与所述基体10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导向筒20的敞口端相抵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50套设于所述第二弹性件50外,其自然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弹性件40的自然长度。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破窗件30、第一弹性件40、第二弹性件50、导向筒20的连接关系及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图4所示,所述导向筒20设于所述滑动腔12的敞口端,其通过第二定位部21与第一定位部13的配合而可相对相对所述滑动腔12限位移动。所述导向筒20最大移动至所述斜楔面121所在位置处,其无法移动至所述斜楔面121上。所述第二弹性件50设于所述基体10与所述导向筒20的敞口端之间。所述破窗件30设于所述滑动腔12内,其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孔14内,其另一端朝向所述导向筒20,并伸入至导向筒20内,而抵接在所述导向筒20的缺口23处。所述第一弹性件40套设在所述破窗件30外,其一端与所述安装槽15抵接,其另一端与破窗件30上的凸部36抵接,该第一弹性件40在所述安装槽15的导向面151的作用下而呈偏置状态。由于所述第一弹性件40在默认状态下呈偏置状态,因而所述破窗件30在默认状态下也呈偏置状态,其中心轴线不与所述安装孔14的中心轴线平行或重合,而抵接在所述导向筒20的缺口23处,无法向外弹出。当所述导向筒20压迫玻璃时,所述导向筒20相对所述滑动腔12而向内移动,导向筒20便会带动所述破窗件30、第一弹性件40和第二弹性件50同步的向内移动,使得第一弹性件40和第二弹性件50被压缩。当所述导向筒20移动至斜楔面121时,所述破窗件30便在导向筒20的推动下而顺着所述斜楔面121移动,此时,破窗件30的凸部36便会由第一壁面122处抬升至第二壁面123上,而导向筒20的内壁与第二壁面123共面,当破窗件30被抬升至第二壁面123处时,其便会失去导向筒20的阻挡,此时,在第一弹性件40的作用下,所述破窗件30便会沿着导向筒20的内壁朝破窗通孔22方向移动,从而自动的从破窗通孔22处弹出,对玻璃施加瞬时压力,从而可击碎玻璃进行破窗。当破窗完成后或取下所述多功能破窗装置时,所述导向筒20失去阻挡,其在第一弹性件40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即朝远离滑动腔12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进行复位;同理,所述破窗件30破窗后,所述第一弹性件40复位,其会迫使所述破窗件30保持偏置状态,从而使得导向筒20复位后,所述破窗件30的凸部36可以自然的卡入所述导向筒20的缺口23内,与所述导向筒20抵接,从而方便进行下一次的破窗操作。

为提高该多功能破窗装置的实用性,该多功能破窗装置不仅可用于破窗,还可用于提示用户的联系号码。

如图1~图4所示,为方便将该多功能破窗装置放置在车上使用,其还设有安装座80。该安装座80与所述基体10可拆卸连接,从而可方便的将基体10从安装座80上拆取下来用于破窗,并可在不用破窗时将其固定在车上提示用户的联系号码。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0包括主基体10A和基板10B,基板10B与主基体10A之间固定连接。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0B与所述主基体10可构造成一体。对于本实施例而言,所述滑动腔12设于所述主基体10A上;为方便与安装座80连接,在所述基板10B上设有滑动孔16,在所述安装座80上设有突出的滑动扣位81,所述滑动扣位81与所述滑动孔16的结构、位置相对应,所述基板10B与所述安装座80通过该滑动孔16与滑动扣位81的配合而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扣位81设有两个,其间隔设置,其包括竖直突出于安装座80上的支撑部811和设于支撑部811自由端上的限位部812;所述支撑部811、限位部812、安装座80一体成型;所述两个滑动扣位81的限位部812相向设置;所述滑动孔16设有两个,其间隔设置,其为长条形孔,其使得所述滑动扣位81可沿滑动孔16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为实现滑动孔16与滑动扣位81的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滑动孔16的一端内壁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翼部161,所述两个翼部161相互平行,且各个翼部161分别与该滑动孔16的两侧侧壁相间隔,从而使得所述翼部161具有一定的弹性而可被挤压;为方便所述滑动扣位81的支撑部挤入所述翼部161与滑动孔16的侧壁之间,所述翼部161的自由端设置成斜楔状,其使得翼部161的自由端端部与其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两个支撑部811之间的距离而方便所述支撑部811挤入;翼部161的其他部位与侧壁之间的距离应略小于或等于所述两个支撑部之间的距离,从而方便胀紧所述支撑部811,使滑动扣位81与滑动孔16不易分离。

如图1~图4所示,使用时,将所述滑动孔16对准所述滑动扣位81进行安装,使所述滑动扣位81位于所述滑动孔16的与翼部161相对的一端,然后相对所述安装座80滑动所述基体10,使所述滑动扣位81相对所述滑动孔16而朝翼部16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滑动扣位81的支撑部811可挤入至翼部161与滑动孔16的侧壁之间而被夹紧,而限制部812则可进一步防止所述支撑部811由所述滑动孔16内脱出,这样,便可将所述基体10安装在所述安装座80上。而当需要将所述基体10从所述安装座80上分离下来时,推动所述基体10,使所述翼部161远离所述滑动扣位81,便可使得所述滑动扣位81从所述滑动孔16内脱出,从而可拿取下所述基体10。

如图1~图4所示,所述安装座80可通过公知的方式固定在车上,例如,可在所述安装座80的底部设置粘胶,将安装座80粘贴在车上使用。

如图1~图4所示,所述号码牌60上的号码,既可以是固定设置的,也可以是可更换的。例如,其可以是磁性数字吸附在该号码牌60上,也可以是粉笔、油性笔等书写在该号码牌60上的,也可以是定制的带有固定数字的号码牌60。

为保护用户的隐私,还可设置遮挡盖70。所述遮挡盖70用于活动的遮挡所述号码牌60上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其主要原理是相对所述号码牌60进行移动,以遮盖所述活动号码牌60上的内容。本实施例中,所述遮挡盖70套设于所述基体10外,其上设有穿插所述基体10的通孔71,所述通孔71的大小,应至少使得所述导向筒20可自由穿过。所述遮挡盖70套设于基体70上,其可沿所述号码牌60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优选为可移动1~2个数字的距离。当需要显示号码牌60的全部内容时,所述遮挡盖70可朝远离号码牌60的方向移动,当需要遮挡号码牌60的部分内容时,所述遮挡盖70可朝号码牌60的方向移动,这样,通过移动遮挡盖70来遮挡局部内容,便可方便用户在遮挡与不遮挡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可方便的显示用户的联系方式,并可在必要时保证用户的隐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基体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实施例1中的安装座80与遮挡盖70是分体设置,而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安装座80与所述遮挡盖70是一体设置。此外,所述基体10与所述安装座8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也不同于实施例1。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遮挡盖70呈壳状,其可套设于基体10上,其上设有通孔71,其一体成型于所述安装座80的一端端部上。

如图5所示,在所述安装座80的朝向遮挡盖70的一侧设有限位条82。所述限位条82与所述安装座80一体成型,其沿安装座8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与号码牌60的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条82共设有两条,其平行间隔,其均突出于所述安装座80的表面。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条82的一端位于所述遮挡盖70的遮挡范围内。在所述限位条82上设有限位柱821。所述限位柱82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在各限位条82上各设有一个限位柱821。所述限位柱821与所述限位条82一体成型,其突出于所述限位条82的侧壁上,其呈凸柱状。

如图5所示,在所述基体10的朝向安装座80的底部上设有相应的导向槽17。所述导向槽17的位置及形状与所述限位条82相匹配,其为长条形凹槽,其一端敞口,从而可方便所述限位条82插入至该导向槽17内。为更方便所述限位条82插入至所述导向槽17内,所述导向槽17的开口端设置成扩口状。在所述导向槽17上设有限位槽171。所述限位槽171的形状与所述限位柱821的形状相匹配,其呈半圆柱状,其具有定位作用,其半圆柱状的形状利于所述限位柱821滑入滑出。所述限位槽17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在每条导向槽17上各设有2个限位槽171,其中一个限位槽171为默认位置,另一个限位槽171用于控制滑动距离。

如图5所示,安装时,将所述基体10上的导向槽17与所述安装座80上的限位条82对应上,然后沿导向槽17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使所述限位柱821滑入至第一个限位槽171内,从而实现限位连接;当需要遮挡号码牌时,推动所述基体10,使所述限位条82相对所述导向槽17移动,使限位柱821滑入至另一限位槽171内,从而遮挡住所述号码牌的部分区域,以保证用户隐私;而当需要将所述基体10从所述安装座80上拿取下来时,推动所述基体10,使限位条82相对导向槽17移动,最终使两者分离即可。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