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反射材料及具备该减反射材料的电子图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668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反射材料及具备该减反射材料的电子图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反射材料及具备该减反射材料的电子图像显示装置。本发明的减反射材料可使视感度波长范围(光线波长500650nm)内的反射率固定(以下,称为反射率的平缓化),抑制涂布层的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显示器被广泛用于电视、监视器。尤其是显示器进一步薄型化、大型化,电浆显示器(PD)、液晶显示器(LCD)、有机EL显示器(OELD)等倍受瞩目。为提高视认性而对该等大型显示器实施防反射处理的同时,为解决色彩重现性问题还需要采用着色少的减反射材料。例如,提出有可显示无多余影像及着色、高画质的诊断图像的医疗用显示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医疗用显示器所采用的防反射膜具有透明支持体、设置在其上的保护层以及设置在该保护层上的防反射层,该防反射层由3层形成,自透明支持体侧开始,依次为中折射率层、高可挠性层及低可挠性层。CIE标准光源D65下正反射光的色彩度"*值、M值)等被设定在特定范围内。再者,本专利申请人提出有如下减反射材料,即在透明树脂薄膜上设置保护层,再在该保护层上设置减反射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若采用该减反射材料,光线波长500650nm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被设定为1%以下,C正标准光源D65下视感度反射率被设定为2%以下,CIE标准光源D65下ab色度Cah^二((a*)2+(b*)2}1/2被设定为10以下。日本特开2004-295055号公报(第2页、第5页及第18页)[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16754号公报(第2页、第3页及第12页)然而,专利文献l所揭示的防反射膜中,防反射层(减反射层)为3层结构,减反射特性优秀,但视感度波长范围内反射率变化较大,不固定(平缓)。即,防反射层易发生膜厚变动,该膜厚变动会造成着色不均,无法充分发挥减少着色的效果。又,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减反射材料中,减反射层由高折射率层与低折射率层构成时,两者膜厚比为1.01.1(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4及实施例7)。因此,若采用专利文献2的减反射材料,视感度波长范围内相对于光线波长的反射率的光谱变动变大,难以使反射率固定。由于此种差异,导致无法抑制减反射材料的着色不均。
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反射材料及具备该减反射材料的电子图像显示装置,该减反射材料可使视感度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固定,抑制涂布层的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减反射材料是在透明树脂薄膜上至少依次层叠有保护层、第1光学干涉层、第2光学干涉层。其技术要点在于上述第1光学干涉层的折射率高于保护层的折射率,两者折射率之差为0.010.05,且第2光学干涉层的折射率低于第1光学干涉层的折射率,第1光学干涉层的膜厚/第2光学干涉层的膜厚的比率为1.61.8。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减反射材料是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中,光线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为1%以下,且基于JISZ8720的CIE标准光源D65下,基于JISZ8729的ab色度Cab*={(a*)2+(b*)2}1/2为5以下。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减反射材料是在本发明的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基于JISZ8720的CIE标准光源D65下,基于JISZ8701的视感度反射率Y为1.5%以下。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电子图像显示装置是在显示器前面具备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减反射材料。根据本发明,可发挥如下效果。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减反射材料,第1光学干涉层的折射率高于保护层的折射率,两者折射率之差为0.010.05,且第2光学干涉层的折射率被设定为低于第1光学干涉层的折射率,第1光学干涉层的膜厚/第2光学干涉层的膜厚的比率被设定为1.61.8。因此,可使视感度波长范围内减反射材料的反射率(反射光谱)接近固定(平缓化),抑制相对于光线波长的反射光谱的变动。从而可使视感度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固定,抑制涂布层的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减反射材料,光线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为1%以下,且基于JISZ8720的CIE标准光源D65下,基于JISZ8729的ab色度Cal^二《(a*)2+(b*)2}1/2为5以下。因此,除具备第1技术方案的效果外,还可有效抑制透明树脂薄膜与保护层的折射率差引发的干涉不均,并可抑制由包含第1光学干涉层及第2光学干涉层的减反射层的结构带来的着色。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减反射材料,基于JISZ8720的C正标准光源D65下,基于JISZ8701的视感度反射率Y为1.5%以下。因此,除具备第l或第2技术方案的效果外,由于视感度反射率低,故可提供可视性更优秀的减反々m'i-iu第4技术方案的电子图像显示装置是在显示器前面具备上述减反射材料。因此,可在电子图像显示装置中发挥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减反射材料的效果。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减反射材料的结构的概要剖面图。图2是表示减反射材料的其他方式的概要剖面图。图3(a)是表示实施例1的光线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光谱图;图3(b)是表示比较例l的光线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光谱图;图3(c)是表示实施例2的光线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光谱图;图3(d)是表示比较例2的光线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光谱图;图3(e)是表示实施例3的光线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光谱图;图3(f)是表示比较例3的光线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光谱图;图3(g)是表示实施例4的光线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光谱图;图3(h)是表示比较例4的光线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光谱图;图3(0是表示实施例5的光线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光谱图;图3(j)是表示比较例5的光线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的光谱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减反射材料11:透明树脂薄膜12:保护层13:减反射层13a:第l光学干涉层13b:第2光学干涉层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详述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减反射材料〕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减反射材料10是在透明树脂薄膜11上至少依次层叠有保护层12、作为减反射层13的第1光学干涉层13a、同样作为减反射层13的第2光学干涉层13b。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折射率高于保护层12的折射率,两者折射率之差为0.010.05,且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折射率低于第1光学千涉层13a的折射率,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膜厚/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膜厚的比率为1.61.8。使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折射率高于保护层12的折射率,将两者折射率之差设定为0.010.05,且使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折射率低于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折射率,将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膜厚/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膜厚的比率设定为1.61.8。通过该结构,可抑制反射率的变动,实现反射率的平缓化,抑制着色不均。从而可有效抑制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再者,减反射材料10在视感度波长范围(光线波长500650nm)的区域内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较好的是1%以下,更好的是0.5%以下。若该最大值大于1%,则由透明树脂薄膜11与保护层12的折射率差所产生的干涉不均明显,难以抑制着色不均,故不理想。另夕卜,该最大值的下限值为0.1%左右。且,基于JISZ8720的CIE标准光源D65下,基于JISZ8729的ab色度(3北*二{(a*)2+(b*)2}1/2较好的是5以下,更好的是4以下。若该值超过5,则难以抑制着色不均,故不理想。另外,该值的下限值为O.l左右。此外,基于JISZ8720的CIE标准光源D65下,减反射材料10基于JIS6Z8701的视感度反射率Y较好的是1.5%以下,更好的是1.0%以下。若视感度反射率Y超过1.5y。,则反射变大,电子图像显示装置的图像可视性降低,故不理想。另外,视感度反射率Y的下限值为0.1。/。左右。如图2所示,作为减反射材料10,也可为在透明树脂薄膜11与保护层12之间设有黏着层14的结构。(透明树脂薄膜ll)首先,针对透明树脂薄膜11进行说明。该透明树脂薄膜11较好的是折射率(n)在1.451.70范围内。作为形成折射率稍低(1.451.55)的透明树脂薄膜ll的透明树脂基材,可列举出例如三醋酸纤维素(TAC、n=1.48)等醋酸纤维素(乙酸纤维素)、丙烯酸树脂(AC、n=1.50)等。又,作为折射率稍高(1.551.70)的透明树脂基材,可列举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n=1.65)等聚酯树脂、聚碳酸酯(PC、n=1.59)、聚芳酯(PAR、n=1.60)及聚醚砜(PES、n=1.65)等。其中,出于成形容易性及获取容易性方面考虑,作为折射率稍低的透明树脂薄膜U,较好的是TAC薄膜,作为折射率稍高的透明树脂薄膜ll,较好的是PET薄膜。又,透明树脂薄膜ll的膜厚较好的是25400um,更好的是40200ym。若其膜厚低于25um或超过400um,则在制造及使用减反射材料10时,使用性降低,故不理想。上述透明树脂薄膜ll中可含有各种添加剂。作为该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稳定剂、可塑剂、润滑剂、阻燃剂等。(保护层12)继而,针对保护层12进行说明。保护层12的折射率较好的是在1.451.70范围内。若保护层12的折射率低于1.45或超过1.70,贝l」由透明树脂薄膜11与保护层12的折射率差所产生的干涉不均会显著显现出来,故不理想。又,保护层12的膜厚较好的是110um。若保护层12的膜厚低于1um,则无法获得充分的表面强度,故不理想。另一方面,若膜厚超过IOym,会产生保护层12的耐挠性降低等问题,故不理想。上述保护层12的折射率及膜厚若在上述范围内,则无特别限制。作为形成保护层12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四乙氧基硅烷等反应性硅化合物等的硬化物。在此,(甲基)丙7烯酸酯包括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酯两者。以下,即便化合物发生变化,同样包括两者。其中,出于兼顾生产性及硬度的观点考虑,尤其好的是含有紫外线硬化性多官能丙烯酸酯的组合物的聚合硬化物。作为含有紫外线硬化性多官能丙烯酸酯的组合物,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出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1,6-双(3-丙烯醯氧基-2-羟基丙氧基)己烷等多官能醇的丙烯酸系衍生物、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及市场上销售的作为紫外线硬化性保护材料等。含有紫外线硬化性多官能丙烯酸酯的组合物中通常还包含其他成分,该其他成分并无特别限制。作为其他成分,例如可列举出无机或有机微粒状填充剂、无机或有机微粒状颜料以及其他无机或有机微粒、聚合物、聚合引发剂、聚合禁止剂、氧化防止剂、分散剂、界面活性剂、光稳定剂及均染剂等添加剂等。又,湿式涂布法中,若在成膜后实施干燥处理,则可添加任意量的溶媒。保护层12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制,使用有机材料时,可利用滚筒式涂布法或挤压式涂布法等常用的湿式涂布法而形成。所形成的层可根据需要,通过加热或紫外线、电子束等活性能量线的照射,进行硬化反应。减反射材料10可通过调整(控制)第1光学干涉层13a与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折射率及膜厚,实现反射率的平缓化,较好的是进一步将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设为1%以下。以此,可减少由透明树脂薄膜11与保护层12的折射率差所产生的干涉不均,从而可进一步发挥本发明的效果,即可抑制涂布层的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为此,较好的是进而满足以下必需条件。在此,针对作为代表性透明树脂薄膜11的TAC薄膜与PET薄膜的情形进行说明。使用TAC薄膜时,重要的是保护层12的折射率应在(TAC薄膜的折射率)±0.03范围内。更好的是,保护层12的折射率在(TAC薄膜的折射率)±0.02范围内。若保护层12的折射率超过(透明树脂薄膜ll的折射率)±0.03,则干涉不均较明显,故不理想。利用湿式涂布法在TAC薄膜上形成保护层12时,若单独使用或在任意溶媒中混合使用可侵蚀TAC薄膜表面的溶媒,例如甲基乙基酮、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等时,TAC薄膜与保护层12的界面混乱,TAC薄膜与保护层12的8界面的千涉效果被抑制。因此,除上述折射率差的效果外,可更有效地抑制干涉不均。(黏着层14)使用PET薄膜时,较好的是在PET薄膜上,自透明树脂薄膜11侧开始依次层叠黏着层14及保护层12,以此减少干涉不均。较好的是PET薄膜、黏着层14及保护层12的折射率满足如下关系PET薄膜的折射率>黏着层14的折射率〉保护层12的折射率。此时,较好的是依据所用保护层12的折射率,调整黏着层14的折射率及膜厚。保护层12的折射率为1.451.60时,黏着层14的折射率在{(PET薄膜的折射率)X(保护层12的折射率)}1/2土0.03范围内调整,且膜厚在70130nm范围内调整。黏着层14的折射率较好的是在上述范围内,更好的是在{(PET薄膜的折射率)X(保护层12的折射率)}1/2±0.02范围内。黏着层14的折射率为{(PET薄膜的折射率)X(保护层12的折射率)}1/2时,最适宜减少干涉不均。又,保护层12的折射率为1.611.70时,较好的是使黏着层14的膜厚为20nm以下。黏着层14的膜厚更好的是10nm以下。若黏着层14的膜厚超过20nm,干涉不均明显,故不理想。上述黏着层14含有高分子黏合剂与微粒。出于赋予良好的黏着性的观点考虑,高分子黏合剂较好的是聚酯树脂及含有恶唑啉基与聚垸醚链的丙烯酸树脂的混合体。高分子黏合剂较好的是可溶或可分散在水中的,也可使用可溶于含有少许有机溶剂的水中的。构成黏着层14的高分子黏合剂的聚酯树脂在黏着层14中的含有比例较好的是595质量%,更好的是50卯质量%。构成黏着层14的高分子黏合剂、含有恶唑啉基与聚烷醚链的丙烯酸树脂在黏着层14中的含有比例较好的是595质量%,更好的是1050质量%。若聚酯树脂超过95质量%,或含有恶唑啉基与聚烷醚链的丙烯酸树脂低于5质量%,则黏着层14的凝集力降低,与保护层12的黏着性或黏着层14的黏着力显现不充分,故不理想。若含有恶唑啉基与聚垸醚链的丙烯酸树脂超过95质量%,或聚酯树脂低于5质量%,则与聚酯薄膜的附着性降低,与保护层12的黏着性不充分,或黏着层14的黏着力显现不充分。作为构成上述黏着层14的微粒,较好的是使用二氧化硅与二氧化钛的复合无机粒子。该二氧化硅与二氧化钛的复合无机粒子可任意调整折射率,且容易调整折射率。黏着层14的高分子黏合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较好的是在0.02以内,更好的是在0.01以内。若该折射率之差超过0.02,则光线会因高分子黏合剂与微粒的边界处折射率之差而大幅度地发生散射,黏着层14的浊度变高,透明性变差,故不理想。微粒的平均粒径较好的是40120nm范围。该平均粒径大于120nm时,微粒易发生脱落,另一方面,平均粒径小于40nm时,有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润滑性及耐损伤性,故不理想。黏着层14中微粒的含量较好的是0.110质量%。若该含量低于0.1质量%,则无法获得充分的润滑性及耐损伤性,另一方面,若超过10质量%,则黏着层14的凝集力降低,黏着性降低,故不理想。黏着层14中较好的是含有脂肪族蜡,其含量较好的是0.530质量%,更好的是110质量%。若其含量少于0.5质量%,则黏着层14的表面有可能无法获得润滑性,故不理想。若多于30质量%,则与透明树脂薄膜ll或保护层12的黏着性有可能不充分,故不理想。作为脂肪族蜡的具体例,较好的是巴西棕榈蜡、堪地里拉蜡、米糠蜡、木蜡、棕榈蜡、褐煤蜡、地蜡、白蜡、石蜡、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水分散性或水溶性蜡类。对透明树脂薄膜11的单面或双面上涂布上述涂布液,从而将黏着层14设置在透明树脂薄膜11上。可在任意阶段实施涂布,但较好的是在透明树脂薄膜ll的制造过程中实施,效率较好。作为涂布方法,可采用众所周知的任意涂布法。例如可列举出凹版印刷涂布法、滚动清刷法、喷涂法、气动刮刀涂法、线棒涂法、浸渍涂布法等。(减反射层13)继而,针对减反射层13进行说明。该减反射层13由第1光学干涉层13a与第2光学干涉层13b构成。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折射率被设定为高于保护层12及第2光学干涉层13b,且第1光学干涉层13a与保护层12的折射率差被设定为0.010.05。该折射率差较好的是0.010.03。若该折射率差小于0.01,则保护层12与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界面的反射光过弱,故不理想。另一方面,若折射率差大于0.05,则保护层12与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界面的反射光过强,无法实现反射率的平缓化,故不理想。进而,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折射率被设定为低于第1光学干涉层13a10的折射率,其折射率较好的是1.281.45。若该折射率低-T1.28,则难以充分地形成硬层,另一方面,若折射率超过1.45,则尤其是在使用湿式涂布法时难以获得充分的减反射效果。继而,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膜厚与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膜厚的比率被设定为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膜厚/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膜厚=1.61.8。若该膜厚的比率低于1.6及超过1.8,则膜厚变动引发的反射光谱的变化变大,无法实现反射率的平缓化,故不理想。减反射层13的形成方法并无特别限制,可采用例如干式涂布法、湿式涂布法等方法。该等方法中,出于生产性及生产成本方面考虑,特别好的是湿式涂布法。可采用众所周知的湿式涂布法,可列举出例如滚筒式涂布法、旋转涂布法及浸渍涂布法等代表性方法。其中,出于生产性方面考虑,更好的是滚筒式涂布法等可连续地形成减反射层13的方法。构成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制,可使用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作为无机材料,可列举出例如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铈、氧化铝、氧化钽、氧化钇、氧化镱、氧化锆、氧化铟锡、含锑氧化锡等微粒。特别好的是氧化铟锡、含锑氧化锡等导电性微粒,可降低表面电阻率,并可赋予抗静电功能。另一方面,作为有机材料,可使用例如将含有聚合性单体的组合物聚合硬化的材料等,且该聚合性单体具有莽骨架。作为构成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材料,可使用氧化硅、氟化镧、氟化镁、氟化钸等无机物、含氟有机化合物或其混合物、或者含有含氟有机化合物的聚合物的组合物。又,可将不含氟的单体(简称非氟系单体)或聚合物用作黏合剂。其中,特别好的是氧化硅系微粒、尤其是中空氧化硅系微粒或含氟有机化合物,其折射率低。作为中空氧化硅系微粒,可列举出例如外壳内部具有空洞的、多孔质二氧化硅微粒。微粒的平均粒径较好的是不要过多地超过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膜厚,特别好的是O.lum以下。若平均粒径变大,会发生散射,浊度上升,不适宜用作减反射材料10。又,可根据需要,利用各种偶合剂等对微粒表面进行修饰。作为各种偶合剂,例如可列举出经有机取代的硅化合物、铝、钛、锆、锑等金属烷氧化物、有机酸盐等。尤其是,可通过(甲基)丙烯醯基等反应性基对表面进行修饰,从而形成高硬度膜。上述含氟有机化合物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出例如含氟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含氟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含氟衣康酸酯、含氟马来酸酯、含氟硅化合物等单体及该等聚合物等。其中,出于反应性观点考虑,较好的是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出于硬度及折射率方面考虑,最好的是含氟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使该等含氟有机化合物硬化,即可形成低折射率且高硬度的第2光学干涉层13b。作为含氟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列举出例如1-(甲基)丙烯醯氧基-l-全氟垸基甲烷、1-(甲基)丙烯醯氧基-2-全氟垸基乙烷等。全氟烷基可列举出碳数18的直链状、分支状或环状的。作为含氟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较好的是含氟2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含氟3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及含氟4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含氟2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列举出例如1,2-二(甲基)丙烯醯氧基-3-全氟垸基丁烷、2-羟基-lH,lH,2H,3H,3H-全氟烷基-2',2'-双{(甲基)丙烯醯氧甲基}丙酸酯、a,o)-二(甲基)丙烯醯氧甲基全氟链烷等。全氟烷基为碳数lll的直链状、分支状或环状的,全氟垸基较好的是直链状的。使用时,该等含氟2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单独使用或作为混合物使用。作为含氟3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的例,例如可列举出2-(甲基)丙烯醯氧基-lH,lH,2H,3H,3H-全氟垸基-2',2'-双((甲基)丙烯醯氧甲基}丙酸酯等。全氟烷基较好的是碳数111的直链状、分支状或环状的。作为含氟4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的例,较好的是a,0,v,o)-四((甲基)丙烯醯氧基卜aH,aH,卩HjH,YH,5cH,xH,i(/H,(oH,coH-全氟链垸等。全氟链垸基较好的是碳数114的直链状的。使用时,含氟4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单独使用或作为混合物使用。作为含氟硅化合物的具体例,较好的是(lH,lH,2H,2H-全氟垸基)三甲氧基硅垸等。全氟垸基较好的是碳数110的直链状、分支状或环状的。作为上述含氟有机化合物的聚合物或其他含氟系单体的聚合物,可列举出上述含氟单体的均聚物、共聚物或与非氟系单体的共聚物等直链状聚合物、链中包含碳环或杂环的聚合物、环状聚合物、梳型聚合物等。作为上述非氟系单体,可使用众所周知的。例如,可列举出单官能或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或四乙氧基硅烷等硅化合物等。除上述化合物以外,在不影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也可在减反射层13中含有其他成分。其他成分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出例如无机或有机颜料、聚合物、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聚合禁止剂、氧化防止剂、分散剂、界面活性剂、光稳定剂、均染剂等添加剂等。又,湿式涂布法中,若在成膜后实施干燥处理,则可添加任意量的溶媒。利用湿式涂布成膜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紫外线、电子束等活性能量线的照射或加热,进行硬化反应,从而形成减反射层13。利用活性能量线进行的硬化反应较好的是在氮、氩等惰性气体环境下进行。减反射材料10可在透明树脂薄膜11的与上述保护层12及减反射层13相反侧的面上形成黏着层。该黏着层所用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出例如丙烯酸树脂系黏着剂、聚硅氧系黏着剂、紫外线硬化型黏着剂、热硬化型黏着剂等。可对该黏着层赋予特定波长区的光线遮断、对比度提高、色调校正等功能中的一种以上。例如,当减反射材料10的透射光带黄色等,不理想时,可添加色素等进行色调校正。(电子图像显示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减反射材料10适宜用于需要具备提高色彩重现性的效果、抑制光线干涉不均的效果、以及减反射效果的用途。尤其是,可用于电子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器前面。作为电子图像显示装置,可列举出例如电浆显示器、液晶显示器、阴极射线管等。减反射材料10可在该显示器(画面)表面直接使用或于显示器前面所配置的板上通过黏着层附着使用。〔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总括〕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减反射材料10,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折射率高于保护层12的折射率,两者的折射率差为0.010.05,且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折射率被设定为低于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折射率,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膜厚/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膜厚的比率被设定为1.61.8。因此,可实现减反射材料10在视感度波长范围内反射率的平缓化。平缓波长范围内的颜色望之混杂,看上去不像经着色发白。另外,若反射光谱呈V字形,则可看见V字底部波长的补色的颜色。因此,伴随第1光学干涉层13a及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膜厚变动,反射光谱亦发生变动,其V字底部波长发生偏移,由此,有可能会看见各种颜色,产生着色不均的现象。因此,采用减反射材料1310,可使视感度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固定,抑制涂布层的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又,根据减反射材料IO,光线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为1%以下,且基于JISZ8720的C正标准光源D65下,基于JISZ8729的ab色度Cab*={(a*)2+(b*)2}1/2为5以下。因此,可有效抑制透明树脂薄膜11与保护层12的折射率差造成的干涉不均,并可抑制由包含第1光学干涉层Ba及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减反射层13的结构带来的着色。再者,根据减反射材料10,基于JISZ8720的CIE标准光源D65下,基于JISZ8701的视感度反射率Y为1.5%以下。由于视感度反射率较低,因此可提供可视性更优秀的减反射材料10。电子图像显示装置是在显示器前面具备上述减反射材料10。因此,在电子图像显示装置中,可发挥上述减反射材料10的效果。故适宜将减反射材料10用于电浆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中。以下,列举制造例、实施例及比较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上述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该等实施例的范围。另外,制造例所调制的减反射层13用涂液的硬化物的折射率由以下所示方法测定。(1)在折射率1.49的丙烯酸树脂板〔商品名「DELAGLASA」、旭化成化学(株)制〕上,利用浸渍涂布机((株)杉山元医理器制〕分别涂布减反射层13用涂液,并调整层厚,以使干燥的光学膜厚为550nm左右。(2)溶媒干燥后,根据需要,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岩崎电气(株)制〕,在氮气环境下使用120W高压水银灯,照射400mJ的紫外线,使减反射层13用涂液硬化。(3)用砂纸磨擦丙烯酸树脂板背面使之粗糙,全部涂上黑色涂料,用分光光度计〔「U-BestV560」、日本分光(株)制〕测定其在400650nm区域的5°、-5°正反射率,读取其反射率的极小值或极大值。(4)根据反射率的极值,并利用以下公式,计算折射率。式1反射率的极值(%)={(丙烯酸柳旨板附斤射率)-p浙射率〖fxl00U丙烯酸树脂板的折射率)+(层的折射率)J14按照以下方法评价所得的减反射材料io的物性。1)分光反射率用砂纸磨擦减反射材料10的背面(透明树脂薄膜11的背面)使之粗糙,全部涂上黑色涂料,用分光光度计〔「U-BestV560」、日本分光(株)制〕测定其在光线波长380780nm区域的5。、-5°正反射光谱。以此,可测定减反射层13的反射光谱。2)视感度反射率Y:使用上述测定的光线波长380780nm区域的分光反射率与基于JISZ8720的CIE标准光源D65的相对分光分布,计算JISZ8701规定的XYZ表色系统中反射的物体色的三剌激值Y(%)。3)光线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从通过上述分光反射率测定所获得的反射光谱,读取光线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4)ab色度Cab使用由上述l)所测定的光线波长380780nm区域的分光反射率与基于JISZ8720的CIE标准光源D65的相对分光分布,计算JISZ8729规定的色空间CIE1976I^a吒承表色系统,根据计算出的a承值、b*值,计算ab色度Cal^二((a*)2+(b"2}1/2。5)着色抑制效果在大小为纵10cm、横10cm的玻璃板的单面上使用丙烯酸树脂系黏着片,粘贴减反射膜,在另一面上粘贴黑色膜,制作样品。在非三波长萤光灯的萤光灯〔例如,松下电器产业(株)制Palook(FL20SSD/18)〕下观察该样品,评价涂布层的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的情形,并在三波长萤光灯〔例如,松下电器产业(株)制Palook(FL20SSEX-N/18))下观察该样品,评价干涉不均的情形。作为评价基准,以既未发现干涉不均亦未发现着色不均的情形为,以发现干涉不均但未发现着色不均的情形为〇,以无论有无发现干涉不均皆发现着色不均的情形为X,进行评价。〔制造例1、形成黏着层14的涂布液(以下,称为黏着层涂布液)的调制〕(1)聚酯1的合成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47质量份、间苯二甲酸二甲酯9质量份、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5质量份、乙二醇36质量份、二乙二醇3质量份装入反应器中,并添加四丁氧基钛0.05质量份,在氮气环境下将温度调整为23(TC并加热,馏去生成的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继而,将反应系温度缓慢上升至15255°C,对系内减压133Pa(1mmHg),进行縮聚反应,获得聚酯1(Tg=71°C、质量平均分子量]6000)。(2)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的合成向四口烧瓶中装入离子交换水302质量份,在氮气流中升温至6(TC,接着添加过硫酸铵0.5质量份、亚硝酸氢钠0.2质量份作为聚合引发剂,再用3小时滴入甲基丙烯酸甲酯23.3质量份、2-异丙烯基-2-恶唑啉22.6质量份、聚氧化乙烯(n=10)甲基丙烯酸酯40.7质量份、丙烯醯胺13.3质量份的混合物作为单体,同时调整液温至6070。C。滴加结束后,在该温度范围内保持2小时,并搅拌,使之继续进行反应,继而冷却,获得固体成分为25质量%的丙烯酸树脂的水分散体(Tg=50°C)。(3)二氧化硅及二氧化钛的复合无机粒子的合成向带搅拌叶、内容积为4升的玻璃制反应容器中装入甲醇140质量份、异丙醇260质量份及氨水(25质量%)IOO质量份,调制反应液,将反应液的温度保持为4(TC并进行搅拌。接着,向3升的三角烧瓶中装入四甲氧基硅〔Si(OMe)4、COLCOAT(株)、商品名;甲基硅酸酯39〕542质量份,搅拌并添加甲醇195质量份与0.1质量°/。盐酸水溶液(用水将35质量%盐酸、和光纯药工业(株)稀释为1/1000)28质量份,搅拌约10分钟。继而,添加用异丙醇634质量份对四异丙氧基钛〔Ti(0-i-Pr)4、日本曹达(株)、商品名;A-1(TPT)〕300质量份进行稀释的稀释液,获得透明、均匀的溶液(四烷氧基硅与四烷氧基钛的共聚物)。分别用2小时将上述均匀溶液1699质量份与氨水(25质量%)480质量份同时滴入上述反应液中,使开始时的滴加速度缓慢,然后缓慢加快速度直至滴加结束。滴加结束后,过滤所获得的共水解产物,在5(TC下干燥有机溶媒,之后,使其分散于水中,获得浓度10质量%、折射率1.56的二氧化硅及二氧化钛的复合无机粒子(平均粒径100nm)。(4)黏着层涂布液的调制对聚酯167质量份、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20质量份、二氧化硅及二氧化钛复合无机粒子3质量份、作为添加剂的巴西棕榈蜡(中京油脂(株)制商品名Serozol524〕5质量份以及作为湿润剂的聚氧乙烯(n=7)月桂基醚(三洋化成工业(株)制、商品名NaroactyN-70)5质量份进行混合,获得黏着16层涂布液。〔制造例2、涂液(N-O的调制〕对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70质量份、1,6-双(3-丙烯醯氧基-2-羟基丙氧基)己烷3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产品名「IRGACURE184」、日本汽巴(株)制)4质量份及异丙醇100质量份混合,调制涂液(N-l)。该涂液(N-l)的聚合硬化物(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m2的紫外线硬化)的折射率为1.52。〔制造例3、涂液(N-2)的调制〕对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50质量份、二氧化硅有机溶胶〔商品名「IPA-ST」、日产化学工业(株)制〕166质量份、甲基乙基酮20质量份及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184」、日本汽巴(株)制〕4质量份混合,调制涂液(N-2)。该涂液(N-2)的聚合硬化物(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n^的紫外线硬化)的折射率为1.49。〔制造例4、涂液(N-3)的调制〕对掺杂锑于二氧化锡的30质量%甲基乙基酮分散液〔商品名「SNS-10M」、石原产业(株)制〕233质量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30质量份及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184」、日本汽巴(株)制〕5质量份混合,调制涂液(N-3)。该涂液(N-3)的聚合硬化物(于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n^的紫外线硬化)的折射率为1.64。〔制造例5、涂液(N-4)的调制〕对掺杂锑于二氧化锡的30质量%甲基乙基酮分散液(商品名「SNS-10M」、石原产业(株)制)100质量份、四羟甲基甲烷三丙烯酸酯7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KAYACUREBMS」、日本化药(株)制〕5质量份及丁醇830质量份混合,调制涂液(N-4)。该涂液(N-4)的聚合硬化物(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n^的紫外线硬化)的折射率为1.54。〔制造例6、涂液(N-5)的调制〕对氧化锆(商品名「NanoUseZR-30AL」、日产化学工业(株)制〕283质量份、四羟甲基甲垸三丙烯酸酯15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KAYACUREBMS」、日本化药(株)制〕5质量份及丁醇702质量份混合,调制涂液(N-5)。该涂液(N-5)的聚合硬化物(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r^的紫外线硬化)的折射率为1.68。〔制造例7、涂液(N-6)的调制〕对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40质量份、中空二氧化硅溶胶(商品名「NY-1016SIV」、固体成分浓度20质量%、平均粒径60nm、触媒化成工业(株)制〕30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KAYACUREBMS」、日本化药(株)制〕5质量份混合,调制涂液(N-6)。该涂液(N-6)的聚合硬化物(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i^的紫外线硬化)的折射率为1.35。〔制造例8、涂液(N-7)的调制〕对1,10-二丙烯醯氧基-2,2,3,3,4,4,5,5,6,6,7,7,8,8,9,9-十六氟癸烷40质量份、中空二氧化硅溶胶〔商品名「NY-1016SIV」、固体成分浓度20质量%、平均粒径60nm、触媒化成工业(株)制)30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KAYACUREBMS」、日本化药(株)制)5质量份混合,调制涂液(N-7)。该涂液(N-7)的聚合硬化物(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n^的紫外线硬化)的折射率为1.32。(实施例1)在膜厚为100u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商品名「A4100j、东洋纺织(株)制)中未形成易黏着层的面上,利用凹版印刷涂布法涂布制造例1的黏着层涂布液,并调整层厚,使黏着层14的膜厚为40nm。利用线棒涂布机在其上涂布上述涂液(N-l),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3iim,干燥后,在大气下利用400mJ/cn^的紫外线硬化,获得保护层。接着,在该保护层12上制作第1光学干涉层13a,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4),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70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m2的紫外线硬化。进而,在其上制作第2光学干涉层13b,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6),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00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m2的紫外线硬化,制作出减反射材料IO。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如图1所示,在透明树脂薄膜11上设有保护层12,在该保护层12的表面设有作为减反射层13的第1光学干涉层13a及第2光学干涉层Bb。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的视感度反射率、光线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ab色度CaM及着色抑制效果的评价结果分别如表l所示。减反射材料10的分光反射率的光谱如图3(a)所示。图3(a)中,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表示为X。又,图3(a)中,表示反射率光谱的波浪中心的连线用虚线表示,根据该虚线判断平缓化程度。其结果如图3(a)所示,可知在视感度波长范围(光线波长500650nm)内,与比较例1〔图3(b)所示)相比,本实施例1的光谱中心线非常平缓。(实施例2)在膜厚为100u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商品名「A4100」、东洋纺织(株)制〕中未形成易黏着层的面上,利用凹版印刷涂布法涂布制造例1的黏着层涂布液,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85nm。利用线棒涂布机在其上涂布涂液(N-l),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3lim,干燥后,在大气下利用400mJ/ci^的紫外线硬化,获得保护层12。接着,在该保护层12上制作第1光学干涉层13a,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4),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70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m2的紫外线硬化。进而,在其上制作第2光学干涉层13b,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7),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00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m2的紫外线硬化,制作出减反射材料10。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如图2所示,在透明树脂薄膜ll上,隔着黏着层14设有保护层12,在该保护层12的表面设有作为减反射层13的第1光学干涉层13a及第2光学干涉层13b。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的视感度反射率、光线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ab色度CaM及着色抑制效果的评价结果分别如表l所示。减反射材料10的分光反射率的光谱如图3(c)所示。图3(c)中,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表示为X。如图3(c)所示,可知在视感度波长范围内,与比较例2〔图3(d)所示〕相比,实施例2的光谱中心线非常平缓。(实施例3)在膜厚为80um的三醋酸纤维素(TAC)薄膜(商品名「KC8UY」、KonicaMinoltaOpto(株)制)上,利用线棒涂布机涂布涂液(N-2),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3um,利用400mJ/ci^的紫外线硬化,获得保护层12。接着,在该保护层12上制作第l光学干涉层13a,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4),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60nm,千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n^的紫外线硬化。进而,在其上制作第2光学干涉层13b,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6),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95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i^的紫外线硬化,制作出减反射材料IO。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的视感度反射率、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ab色度CaM及着色抑制效果的评价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减反射材料10的分光反射率的光谱如图3(e)所示。如图3(e)所示,可知在视感度波长范围内,与比较例3〔图3(f)所示〕或比较例4〔图3(h)所示〕相比,实施例3的光谱中心线更加平缓。(实施例4)除使用涂液(N-7)作为第2光学干涉层13b以外,其他均与实施例3一样,制作减反射材料10。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的视感度反射率、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ab色度Cab+及着色抑制效果的评价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减反射材料10的分光反射率的光谱如图3(g)所示。如图3(g)所示,可知在视感度波长范围(光线波长500650nm)内,与比较例4(图3(h)所示)相比,实施例4的光谱中心线更加平缓。(实施例5)在膜厚为100P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商品名「A4100」、东洋纺织(株)制)中未形成易黏着层的面上,利用凹版印刷涂布法涂布黏着层涂布液,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0nm。利用线棒涂布机在其上涂布涂液(N-3),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3um,干燥后,在大气下利用400mJ/cm2的紫外线硬化,获得保护层12。接着,在该保护层12上制作第1光学干涉层13a,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5),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55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m2的紫外线硬化。进而,在其上制作第2光学干涉层13b,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7),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96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m2的紫外线硬化,制作出减反射材料IO。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的视感度反射率、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ab色度CaM及着色抑制效果的评价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减反射材料10的分光反射率的光谱如图3(i)所示。如图3(i)所示,可知在视感度波长范围(光线波长500650nm)内,与比较例5〔图3(j)所示〕相比,实施例5的光谱中心线良好地实现了平缓化。(比较例1)在膜厚为100u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商品名「A4100」、东洋纺织(株)制〕中未形成易黏着层的面上,利用线棒涂布机涂布涂液(N-2),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3ym,干燥后,在大气下利用400mJ/cW的紫外线硬化,获得保护层12。接着,在该保护层12上制作第1光学干涉层Ba,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4),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00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r^的紫外线硬化。进而,在其上制作第2光学干涉层13b,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6),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00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m2的紫外线硬化,制作出减反射材料10。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的视感度反射率、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ab色度CaM及着色抑制效果的评价结果分别如表i所示。减反射材料10的分光反射率的光谱如图3(b)所示。(比较例2)除使用涂液(N-2)作为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涂液以外,其他均与实施例2—样,制作减反射材料10。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的视感度反射率、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ab色度CaM及着色抑制效果的评价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减反射材料10的分光反射率的光谱如图3(d)所示。(比较例3)除涂布时调整层的膜厚,使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膜厚为100nm以夕卜,其他均与实施例3—样,制作减反射材料10。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的视感度反射率、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ab色度CaM及着色抑制效果的评价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减反射材料10的分光反射率的光谱如图3(f)所示。(比较例4)除涂布时调整层的膜厚,使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膜厚为260nm以夕卜,其他均与实施例3—样,制作减反射材料10。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的视21感度反射率、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ab色度CaW及着色抑制效果的评价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减反射材料10的分光反射率如图3(h)所示。(比较例5)在膜厚为80um的三醋酸纤维素(TAC)薄膜〔商品名「KC8UY」、KonicaMinoltaOpto(株)制〕上,利用线棒涂布机涂布涂液(N-l),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3ym,利用400mJ/cr^的紫外线硬化,获得保护层12。接着,在该保护层12上制作第l光学干涉层13a,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3),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00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n^的紫外线硬化。进而,在其上制作第2光学干涉层13b,即利用旋转涂布机涂布涂液(N-6),并调整层厚,使膜厚为100nm,干燥后,在氮气环境下利用400mJ/cr^的紫外线硬化,制作出减反射材料10。所获得的减反射材料10的视感度反射率、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ab色度CaM及着色抑制效果的评价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减反射材料10的分光反射率的光谱如图3(j)所示。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3</column></row><table>表1所示的结果表明,实施例1所制作的减反射材料io通过控制保护层12、第1光学千涉层13a及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折射率与膜厚,使视感度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固定,涂布层的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不明显。再者,实施例2及5中,设置有折射率及膜厚适当的黏着层14及保护层12,又,实施例3及4中,使用了折射率为(TAC薄膜的折射率)土0.02以内的保护层12。因此,光线波长500650nm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为0.5%以下,除反射率的平缓化以外,也可减少干涉不均,更有效地减少涂布层的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又,任一减反射材料在CIE标准光源D65下的ab色度CaM为5以下,视感度反射率Y为1.5%以下,兼具优秀的外观与低反射率。与此相比,在比较例2中,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折射率低于保护层12,在比较例1及比较例35中,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膜厚/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膜厚的比率在1.61.8范围之外,故视感度波长范围内光谱不平缓,ab色度Ca^值亦超过5。此外,比较例1中无黏着层14,故光线波长500650nm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超过1.0%,保护层12的干涉不均较多,减反射层13表面出现浮油状模样。进而,在任一比较例中,涂布层的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明显。另外,也可将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如下变更并实施。*也可如下构成在形成上述保护层12的组合物中添加具有羧基、胺基等的单体,提高保护层12与透明树脂薄膜11的附着性。,也可使保护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吸收剂等,使保护层12发挥近红外线吸收效果或紫外线吸收效果,或者使透明树脂薄膜11中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吸收剂等,使其发挥近红外线吸收效果或紫外线吸收效果。再者,由上述实施方式可获得的技术思想如下所述。〇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减反射材料的技术要点在于上述透明树脂薄膜由聚酯树脂或醋酸纤维素形成。若采用此种结构,除具备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外,成形容易且亦容易获得,并且可将透明树脂薄膜设定为高或低折射率。〇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减反射材料的技术要点在24于上述透明树脂薄膜与保护层之间形成有黏着层。若采用此种结构,除具备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外,也可提高透明树脂薄膜与保护层之间的附着性,并且可减少减反射材料的干涉不均。〇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减反射材料的技术要点在于上述保护层为含有紫外线硬化性多官能丙烯酸酯的单体的聚合硬化物。若采用此种结构,除具备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外,也可提高保护层的硬度,并且可提高减反射材料的生产性。〇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减反射材料的技术要点在于上述第2光学干涉层的折射率为1.281.45。若采用此种结构,除具备第1至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外,也可使第2光学干涉层为充分硬之层,并且可获得充分的减反射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减反射材料,在透明树脂薄膜上至少依次层叠有保护层、第1光学干涉层、第2光学干涉层,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光学干涉层的折射率高于保护层的折射率,两者折射率之差为0.01~0.05,且第2光学干涉层的折射率低于第1光学干涉层的折射率,第1光学干涉层的膜厚/第2光学干涉层的膜厚的比率为1.6~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材料,其特征在于,光线波长500650nm区域的反射率振幅之差的最大值为1%以下,且基于JISZ8720的CIE标准光源D65下,基于JISZ8729的ab色度Cal^二((a*)2+(b*)2}1/2为5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反射材料,其特征在于,基于JISZ8720的CIE标准光源D65下,基于JISZ8701的视感度反射率Y为1.5%以下。4.一种电子图像显示装置,其中,在显示器前面具备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反射材料。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反射材料及具备该减反射材料的电子图像显示装置。本发明的减反射材料(10)是在透明树脂薄膜(11)上至少依次层叠保护层(12)、第1光学干涉层(13a)、第2光学干涉层(13b)而构成。且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折射率高于保护层(12)的折射率,两者折射率之差被设定为0.01~0.05。再者,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折射率低于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折射率,第1光学干涉层(13a)的膜厚/第2光学干涉层(13b)的膜厚的比率被设定为1.6~1.8。本发明的减反射材料可使视感度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固定,抑制涂布层的膜厚变动引发的着色不均。文档编号B32B7/02GK101551475SQ20091012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申请日期2009年3月19日优先权日2008年3月31日发明者山本昌纪,矢野裕史,野岛孝之申请人:日油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