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热层压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44529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薄片热层压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热层压装置,包括第一压合滚轮、第二压合滚轮、第一发热元件以及设置于第一发热元件与第一压合滚轮之间的第一双金属结构,第一发热元件用以提供热能予第一压合滚轮,且由于第一双金属结构会依据环境温度而产生形变,故第一双金属结构可推动第一发热元件离开第一压合滚轮或使第一发热元件接近第一压合滚轮。
【专利说明】薄片热层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一种热层压装置,尤其关于将二热塑性胶膜薄片与包覆其中的文件进行 热压合动作的薄片热层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日常生活中,薄片热层压装置,亦即俗称的热塑机,经常被用来形成,如文件或照 片等纸张的保护。使用者利用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将文件覆其中,再将胶膜薄片送入热塑机 内进行热压合(即俗称的热塑)动作,以便在文件表面形成保护胶膜,达到保护文件的效 果。
[0003]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薄片热层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薄片热层压装置1包括发热 装置10、压合滚轮11以及传送通道12,且发热装置10用以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通过空气 的热传导而使压合滚轮11的温度上升;其中,当上下皆包覆有热塑性胶膜薄片的文件(未 标示于图中)由传送通道12的入口进入薄片热层压装置1时,已吸收热能的压合滚轮11 可对两热塑性胶膜薄片进行热压合的动作,使得二热塑性胶膜薄片受热软化,以进而令文 件被固定于二热塑性胶膜薄片之间。
[0004] 若要提升热塑品质,使用者需先依据欲热塑文件的厚度,而将薄片热层压装置1 调整至相对应的热压合温度,因此若是欲热塑文件的厚度太厚,使用者就必须耗费许多时 间等待压合滚轮预热到相对应的温度,才能够将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及其中的文件馈送进入 传送通道12,以供压合滚轮进行压合动作,此将造成使用者的诸多不便。因此,如何缩短薄 片热层压装置1的预热时间是一亟待研究的课题。
[0005] 特别说明的是,当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及其中的文件馈送进入传送通道12后,两压 合滚轮11中的至少一个会移动而使两压合滚轮11之间具有间隙(约为两热塑性胶膜薄片 及其中文件的厚度),如此一来,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及其中的文件就能通过两压合滚轮11 之间,同时两压合滚轮11会共同夹持两热塑性胶膜薄片及其中的文件;而为了避免移动后 的压合滚轮11挤压到发热装置10,发热装置10所设置的位置与压合滚轮11所设置的位置 之间必须有足够的间隔距离D,也就是说,间隔距离D至少要大于压合滚轮11所能够移动的 最大距离。
[0006] 然而, 申请人:于创作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发热装置10与压合滚轮11之间的间隔距 离D过大,造成发热装置10的热能无法有效率地传导至压合滚轮11,因此成为了薄片热层 压装置1的预热时间无法有效缩短的关键因素。故,如何兼顾薄片热层压装置1的预热速 度以及避免移动后的压合滚轮11挤压到发热装置10是本案所欲解决的问题所在。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薄片热层压装置,尤其关于一种高预热速度且成本 低廉的薄片热层压装置。
[0008]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薄片热层压装置,包括:一主结构体,具 有呈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框架以及一第二框架;一第一压合滚轮,其二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 框架以及该第二框架;一第二压合滚轮,相对应于该第一压合滚轮,且其二端分别枢接于该 第一框架以及该第二框架;其中,该第二压合滚轮与该第一压合滚轮的转动方向相反,用以 压合穿过该第一压合滚轮与第二压合滚轮之间的至少二薄片;至少一第一发热元件,邻近 于该第一压合滚轮的一侧,并用以提供热能予该第一压合滚轮;至少一第一双金属结构,设 置于该第一发热元件以及该第一压合滚轮的间,其依据该第一发热元件所提供的热能而产 生形变,以推动该第一发热元件远离该第一压合滚轮。
[0009] 由此,本案不但可于启动薄片热层压装置的初期缩短第一压合滚轮202与第一发 热元件的距离以及第二压合滚轮与第二发热元件的距离,以达到提升薄片热层压装置的预 热速度的效果,还可避免向上移动后的第一压合滚轮挤压到第一发热元件及/或向下移动 后的第二压合滚轮挤压到第二发热元件,以及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 图1 :为现有薄片热层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 :为本发明薄片热层压装置于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3 :为图2所示的薄片热层压装置的部分结构侧视图。
[0013] 图4 :为图2所示的薄片热层压装置于预热前的状态示意图。
[0014] 图5 :为图2所示的薄片热层压装置于预热后的状态示意图。
[0015]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16] 1薄片热层压装置2薄片热层压装置
[0017] 10发热装置11压合滚轮
[0018] 12传送通道201主结构体
[0019] 202第一压合滚轮203第二压合滚轮
[0020] 204第一发热元件205第二发热元件
[0021] 206第一双金属结构207第二双金属结构
[0022] 208第一托架209第二托架
[0023] 210第一热匣211第二热匣
[0024] 213驱动马达214驱动齿轮组
[0025] 215传送通道2011第一框架
[0026] 2012第二框架2061第一金属层
[0027] 2062第二金属层2071第三金属层
[0028] 2072第四金属层2081第一收纳槽
[0029] 2082第一托架孔2091第二收纳槽
[0030] 2092第二托架孔D间隔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请参阅图2与图3,图2为本发明薄片热层压装置于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薄片热层压装置的部分结构侧视图,其中,为了能够更清楚示意本案的技 术内容,部分元件(如主结构体、驱动马达、驱动齿轮组等)并未于图3中显示出来。
[0032] 薄片热层压装置2包括一主结构体201、一第一压合滚轮202、一第二压合滚轮 203、二个第一发热元件204、二个第二发热元件205、四个第一双金属结构206、四个第二双 金属结构207、二个第一托架208、二个第二托架209、一第一热匣210、一第二热匣211、一驱 动马达213、一驱动齿轮组214以及一传送通道215,且主结构体201具有有第一框架2011 以及相对于第一框架2011的第二框架2012 ;其中,第一压合滚轮202以及第二压合滚轮 203呈相对设置关系,且第一压合滚轮202的二端以及第二压合滚轮203的二端皆分别枢接 于第一框架2011以及第二框架2012 ;此外,传送通道215是位于第一压合滚轮202以及第 二压合滚轮203之间。
[0033]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二个第一发热元件204以及该二个第二发热元件205皆为 发热管,且该二个第一发热元件204是邻近于第一压合滚轮202的上侧,而该二个第二发热 元件205则邻近于第二压合滚轮203的下侧;又,第一热匣210以及第二热匣211皆呈一 N 字型,且第一热匣210包覆该二个第一发热元件204以及部分第一压合滚轮202,而第二热 匣211则包覆该二个第二发热元件205以及部分第二压合滚轮203,如此一来,该二个第一 发热元件204以及该二个第二发热元件205所产生的热能就不容易向外逸散,也就是说,由 于第一热匣210的开口是朝向第一压合滚轮202,故该二个第一发热元件204所产生的热 能大部分都能够传导至第一压合滚轮202,同样地,由于第二热匣211的开口是朝向第二压 合滚轮203,故该二个第二发热元件205所产生的热能大部分都能够传导至第二压合滚轮 203。
[0034] 其中,驱动马达213用以提供动力以驱动驱动齿轮组214,以进一步驱动第一压合 滚轮202以及第二压合滚轮203进行转动,且第一压合滚轮202的转动方向相反于第二压 合滚轮203的转动方向;再者,当上下皆包覆有热塑性胶膜薄片的文件(未标示于图中) 由传送通道215的入口进入薄片热层压装置2时,已吸收热能的第一压合滚轮202以及第 二压合滚轮203中的至少一会移动而使第一压合滚轮202与第二压合滚轮203之间具有 间隙,如仅第一压合滚轮202向上移动,或仅第二压合滚轮203向下移动,或第一压合滚轮 202与第二压合滚轮203分别向上移动与向下移动,如此一来,包覆有热塑性胶膜薄片的文 件就能通过两压合滚轮11之间,同时两压合滚轮11会共同夹持二热塑性胶膜薄片及其中 的文件,并进行热压合的动作,使得二热塑性胶膜薄片受热软化,以进而令文件被固定于二 热塑性胶膜薄片之间。
[0035] 接下来说明本案的发明精神,即该二个第一发热元件204可依据其所在位置处的 温度变化而靠近第一压合滚轮202或远离第二压合滚轮203 ;同样地,该二个第二发热元件 205可依据其所在位置处的温度变化而靠近第二压合滚轮203或远离第二压合滚轮203。
[0036] 详言之,请同步参阅图4与图5,图4为图2所示的薄片热层压装置于预热前的状 态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的薄片热层压装置于预热后的状态示意图。每一第一双金属结构 206是由第一金属层2061以及第二金属层2062所层压组成,且第一金属层2061的热膨胀 系数小于第二金属层2062的热膨胀系数,故于环境温度变化时,因为第一金属层2061以及 第二金属层2062的膨胀程度与收缩程度不同,第一双金属结构206会产生形变而向上弯曲 或向下弯曲;其次,每一第二双金属结构207是由第三金属层2071以及第四金属层2072所 层压组成,且第三金属层2071的热膨胀系数小于第四金属层2072的热膨胀系数,故于环境 温度变化时,因为第三金属层2071以及第四金属层2072的膨胀程度与收缩程度不同,第二 双金属结构207会产生形变而向上弯曲或向下弯曲;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2061 与第三金属层2071是由相同材质所制成,而第二金属层2062与第四金属层2072是由相同 材质所制成,但并不以此为限。
[0037] 再者,每一第一发热兀件204的两端分别被二个第一双金属结构206支撑,且每一 第一双金属结构206的第二金属层2062是位于第一金属层2061以及第一压合滚轮202之 间,而每一第二发热元件205的两端分别被二个第二双金属结构207支撑,且每一第二双金 属结构207的第三金属层2071是位于第四金属层2072以及第二压合滚轮203之间。
[0038] 又,该二个第一托架208分别固定于第一框架2011以及第二框架2012内侧,且 每一第一托架208具有二个第一收纳槽2081以及二个第一托架孔2082 ;其中,第一收纳槽 2081用以容置第一双金属结构206,而第一托架孔2082用以供第一发热元件204的一端穿 过,并可于第一托架孔2082中上下移动。
[0039] 又,该二个第二托架209分别固定于第一框架2011以及第二框架2012内侧,且 每一第二托架209具有二个第二收纳槽2091以及二个第二托架孔2092 ;其中,第二收纳槽 2091用以容置第二双金属结构207,而第二托架孔2092用以供第二发热元件205的一端穿 过,并可于第二托架孔2092中上下移动。
[0040] 其中,当薄片热层压装置2尚未运作时,每一第一双金属结构206呈一向上弯曲的 弧形曲线,且每一第二双金属结构207呈一向下弯曲的弧形曲线,其如图4所示。又,当薄 片热层压装置2被启动时,每一第一双金属结构206会因为接收到第一发热元件204所产 生的热能而逐渐升温,且当第一双金属结构206的温度到达一临界温度时,即形变为呈一 向下弯曲的弧形曲线,同样地,每一第二双金属结构207亦会因为接收到第二发热元件205 所产生的热能而逐渐升温,且当第二双金属结构207的温度到达一临界温度时,即形变为 呈一向上弯曲的弧形曲线,其如图5所示。
[0041] 由图4与图5可知,薄片热层压装置2尚未运作时,被第一双金属结构206所支撑 的第一发热元件204是较靠近第一压合滚轮202,而被第二双金属结构207所支撑的第二发 热元件205则较靠近第二压合滚轮203,故薄片热层压装置2于预热的初期,第一压合滚轮 202以及第二压合滚轮203能够较快速地接收第一发热元件204以及第二发热元件205所 产生的热能,使得第一压合滚轮202以及第二压合滚轮203的温度能够迅速上升。
[0042] 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在薄片热层压装置2预热的过程中,每一第一双金属结构206 以及每一第二双金属结构207会产生形变,故被第一双金属结构206所支撑的第一发热元 件204会在到达临界温度时远离第一压合滚轮202,且被第二双金属结构207所支撑的第二 发热元件205亦会在到达临界温度时远离第二压合滚轮203,如此一来,依据包覆有热塑性 胶膜薄片的文件被馈送进入传送通道215而向上移动的第一压合滚轮202便不会挤压到第 一发热元件204,同样地,依据包覆有热塑性胶膜薄片的文件被馈送进入传送通道215而向 下移动的第二压合滚轮203亦不会挤压到第二发热元件205。
[0043] 其次,由于被第二双金属结构207所支撑的第二发热元件205在到达临界温度时 可更加远离第二压合滚轮203,故还能够防止当热塑性胶膜薄片卷到第二压合滚轮203时, 因碰到第二发热元件205所引起的冒烟、起火等危险事件。
[0044] 由此,本案不但可于启动薄片热层压装置2的初期缩短第一压合滚轮202与第一 发热元件204的距离以及第二压合滚轮203与第二发热元件205的距离,以达到提升薄片 热层压装置2的预热速度的效果,还可避免向上移动后的第一压合滚轮202挤压到第一发 热元件204及/或向下移动后的第二压合滚轮203挤压到第二发热元件205,以及避免危险 事件的发生,实为一亟具产业价值的发明。
[0045] 补充说明的是,虽然通过电子控制的方式,如马达,亦能够驱动第一发热元件204 靠近或远离第一压合滚轮202,以及驱动第二发热元件205靠近或远离第二压合滚轮203, 然而,相对于本案而言,如此电子控制的方式会使得薄片热层压装置2的制造成本大为增 加。
[0046] 当然,上述仅为一实施例,熟悉本技术的人士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进行任何均 等的变化设计。举例来说,可变更设计为薄片热层压装置2中的第一压合滚轮202以及第 二压合滚轮203仅其中一者有发热元件提供热能;又,亦可变更设计为薄片热层压装置2仅 具有单一个第一发热元件204提供热能予第一压合滚轮202,或仅具有单一个第二发热元 件205提供热能予第二压合滚轮203 ;又,亦可变更设计为以单一个第一双金属结构206支 撑多个第一发热元件204,或以单一个第二双金属结构207支撑多个第二发热元件205 ;又, 亦可变更设计为将第一托架208以及第二托架209固定于非第一框架2011以及第二框架 2012的其他元件上。
[0047] 再举例来说,可变更设计为当薄片热层压装置2尚未运作时,每一第一双金属结 构206呈一非弯曲的直线状,且每一第二双金属结构207呈一非弯曲的直线状,也就是说, 在薄片热层压装置2预热的过程中,每一第一双金属结构206由非弯曲的直线状形变为呈 一向下弯曲的弧形曲线状,而每一第二双金属结构207由非弯曲的直线状形变为呈一向上 弯曲的弧形曲线状;或是可变更设计为在薄片热层压装置2预热的过程中,每一第一双金 属结构206是由向上弯曲的弧形曲线状形变为非弯曲的直线状,而每一第二双金属结构 207是由向下弯曲的弧形曲线状形变为非弯曲的直线状。此外,上述举例中的各种变更设计 亦可相互组合应用。
[〇〇4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因此 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案的权利要 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薄片热层压装置,包括: 一主结构体,具有呈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框架以及一第二框架; 一第一压合滚轮,其二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框架以及该第二框架; 一第二压合滚轮,相对应于该第一压合滚轮,且其二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框架以及该 第二框架;其中,该第二压合滚轮与该第一压合滚轮的转动方向相反,用以压合穿过该第一 压合滚轮与第二压合滚轮之间的至少二薄片; 至少一第一发热元件,邻近于该第一压合滚轮的一侧,并用以提供热能予该第一压合 滚轮; 至少一第一双金属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发热元件以及该第一压合滚轮之间,其依据该 第一发热元件所提供的热能而产生形变,以推动该第一发热元件远离该第一压合滚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托架,固定于该第一框架 或该第二框架上,且该至少一第一托架具有一第一收纳槽,用以容置该至少一第一双金属 结构。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其中该至少一第一发热元件为发热管,且该 至少一第一托架包括一第一托架孔,用以供该发热管的一端穿过并于该第一托架孔中移 动。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还包括一第一热匣,用以包覆该至少一第一 发热元件以及部分该第一压合滚轮。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其中该第一压合滚轮位于该第二压合滚轮的 上方,且每一该第一双金属结构是由一第一金属层以及一第二金属层所层压组成;其中,该 第二金属层位于该第一金属层以及该第一压合滚轮之间,且该第一金属层的热膨胀系数大 于该第二金属层的热膨胀系数。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还包括: 一第二发热元件,邻近于该第二压合滚轮的一侧,并用以提供热能予该第二压合滚 轮; 一第二双金属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发热元件以及该第二压合滚轮之间,其依据该第二 发热元件所提供的热能而产生形变,以推动该第二发热元件远离该第二压合滚轮。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第二托架,固定于该第一框架 或该第二框架上,且该至少一第二托架具有一第二收纳槽,用以容置该至少一第二双金属 结构。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其中该至少一第二发热元件为发热管,且该 至少一第二托架包括一第二托架孔,用以供该发热管的一端穿过并于该第二托架孔中移 动。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还包括一第二热匣,用以包覆该至少一第二 发热元件以及部分该第二压合滚轮。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其中每一该第二双金属结构是由一第三金 属层以及一第四金属层所层压组成;其中,该第三金属层位于该第四金属层以及该第二压 合滚轮之间,且该第四金属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该第三金属层的热膨胀系数。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其中该第一金属层相同于该第三金属层, 而该第二金属层相同于该第四金属层。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热层压装置,还包括一驱动马达,固定于该第一框架上, 用以驱动该第一压合滚轮以及该第二压合滚轮进行转动。
【文档编号】B32B37/06GK104097380SQ201310117195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7日
【发明者】李焰德 申请人: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