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制作人造长丝、线、纤维的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吹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纤生产过程中,纺丝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纺丝需要冷却,长期以来化纤长丝生产都采用侧吹风作为冷却方式,能源消耗占到长丝生产成本的很大部分,进入 21 世纪,随着人们对化学纤维性能和品质要求日益提高,细纤度涤纶、锦纶、丙纶长丝,复合超细海岛长丝等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纤长丝新产品的开发向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方向发展,从而开发了环吹风装置。
参考图1,现有的环吹风装置包括机架1A、设于机架1A上的车轮1B,机架1A上设有环吹头1C、落丝桶,环吹头1C上设有导杆1F,机架1A上设有导向套1D,环吹头1C通过导杆1F于导向套1D内轴向滑移,机架1A上具有气缸1E,提供环吹头1C升降动力。环吹头1C的一端连接有进风弯管1 H和升降风管1G,升降风管1G需要升降,因此进风弯管1 H和升降风管1G之前通过软管1J连接,在机架1A上还设有用于压紧升降风管1G的压杆机构,压杆机构需要通过手柄1L转动,这种压杆机构的手柄1L转动动作是机械执行动作,需要手动操作,压紧效果差、自动化程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吹风装置,其具有升降风管自动下压且自动抬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环吹风装置,包括机架、位于机架上的环吹头,所述环吹头其中一端软接升降风管,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升降所述升降风管的下压装置,所述下压装置包括杠杆机构,杠杆机构包块设于机架的铰接柱、铰接至铰接柱上的转动杆,转动杆一端连接驱动转动杆绕铰接柱转动的第二线性驱动装置,另一端与升降风管联动连接。
如此设置,转动杆转动于铰接柱上,一端与升降风管连接,另一端则连接第二线性驱动装置,第二线性装置线性在线性推出或收回运动时,推动转动杆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由第二线性驱动装置下压或抬升升降风管,自动化程度高,压紧效果更好。
进一步设置:所述转动杆靠近升降风管一侧的端部设有贴于升降风管外圈的卡环,升降风管的外侧设有径向的固定轴,卡环上设有供固定轴穿设的横向滑槽;所述机架上还设有位于升降风管两侧的侧板,侧板上设有供固定轴穿设用于引导升降风管升降的竖向滑槽。
如此设置,卡环固定至转动杆上,卡环上具有与固定轴套设连接的横向滑槽,保证转动杆与升降风管联动,在联动的同时,侧板上的竖向滑槽对固定轴做引导作用,竖向转动杆转动联动升降风管做升降运动。
进一步设置:所述机架上设有第三支撑座,第二线性驱动装置铰接至第三支撑座上。
如此设置,使第二线性驱动装置在输出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一个径向位移补偿,避免直线输出过于刚硬,则避免第二线性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件崩断。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线性驱动装置为气缸,气缸的输出轴上设有丝杆,转动杆靠近气缸一侧铰接有螺纹套设至丝杆上的连杆。
如此设置,连杆和丝杆螺纹配合,可以调节气缸输出轴连接至转动杆上的长度,根据杠杆原理,可以调节所需推出的力的大小。
进一步设置:所述卡环呈“U”型设置,横向滑槽分别位于卡环的开放端的侧壁上,且固定轴与横向滑槽位置对应。
如此设置,卡环呈“U”型,具有一个开放端,方便升降风管在升降转动,给升降风管转动留有空间。
进一步设置:所述卡环的开放端的端头可拆卸连接有插板,卡环上的横向滑槽延伸至插板上。
如此设置,插板可以拆除,便于固定轴套设至卡环的横向滑槽上,再进行封闭横向滑槽。
进一步设置:所述固定轴包括与横向滑槽抵触的内段、与竖向滑槽抵触的外段,内段的直径大于或小于外段的直径,横向滑槽的槽宽与内段相适配、竖向滑槽的槽宽与外段相适配。
如此设置,固定轴在轴向方向上分两直径不相等的两段,避免在运动过程中,侧板与卡环相互干涉影响。
进一步设置:所述转动杆连接至卡环的对称线上。
如此设置,使转动杆转动提升或下压升降风管时,力均作用在升降风管的中心,下压效果更佳。
进一步设置:所述转动杆沿铰接柱往线性驱动装置一侧的臂长与转动杆沿铰接柱往升级风管一侧的臂长的长度比为1:3。
如此设置,根据杠杆原理,上述的臂长的长度比,在第二线性驱动装置在下降联动升降风管提升的时候,会较为费力,但是,在推出联动升降风管下降的时候则会轻松许多,升降风管的下压效果达到最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纤维制备生产线,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纤维制备生产线,带有上述的环吹风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上述环吹风装置的纤维制备生产线,使用方便,节省了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纺丝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升降装置的导杆、导向套示意图;
图4是升降装置的驱动装置示意图;
图5是升降装置的导杆、导向套、驱动装置的分布图;
图6是下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滚轮分布示意图;
图8是滚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挡块结构示意图。
图中,1A、机架;1B、车轮;1C、环吹头;1D、导向套;1E、气缸;1F、导杆;1 H、进风弯管;1G、升降风管;1J、软管;1L、手柄;1、机架;2、环吹头;3、落丝筒;4、进风弯管;5、升降装置;6、第一支撑座;7、导杆;8、导向套;9、第二支撑座;10、第一线性驱动装置;11、下压装置;12、地面接口;13、侧板;14、竖向滑槽;15、固定轴;16、第三支撑座;17、第二线性驱动装置;18、连杆;19、支撑板;20、铰接柱;21、转动杆;22、卡环;23、横向滑槽;24、插板;25、滚轮;26、挡块;261、固定部;262、阻挡部;27、底座;28、升降风管;29、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环吹风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环吹头2,环吹头2横置于机架1的上端,且轴线保持水平,环吹头2上设有沿机架1下侧延伸的落丝筒3,落丝筒3轴线呈竖直设置且与环吹头2连通。
环吹头2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进风口一侧套设有进风弯管4,进风弯管4经过弯折段之后,另一端接口与进风口形成90°夹角,因此,进风弯管4具有呈竖直的接口,该接口连接升降风管28,升降风管28呈分段设置,两段通过软管29连接。
因为环吹头2需要升降,机架1上设有驱动环吹头2升降的升降装置5,如图3所示,升降装置5包括设置在机架1侧边的第一支撑座6,第一支撑座6上固定连接有呈竖直的导杆7,在环吹头2的底部设有嵌设至导杆7外圈的导向套8,导向套8套设在导杆7外轴向滑移。
如图4所示,在机架1的侧边还设有第二支撑座9,第二支撑座9上设有驱动环吹头2升降的第一线性驱动装置10,该线性驱动装置优选为气缸,气缸的输出轴连接至环吹头2的底部,气缸在顶出或收回时,环吹头2随气缸的输出轴一并运动,从而升降,在升降过程中,环吹头2通过导向套8于导杆7上往复,保证升降平稳性。
气缸的底部铰接至第二支撑座9上,通过铰接设置,使气缸的输出轴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一个径向位移补偿,避免直线输出过于刚硬,导致输出轴崩断。
如图5所示,在升降装置5中,导杆7和导向套8至少设有两组,当为两组时,分别位于机架1的两侧,第一线性驱动装置10的数量为一个,设于两导杆7的中线位置处,进一步增加升降平稳性与位置精度。
如图6所示,环吹风装置的升降风管28,需要下压地面接口12,在机架1上设有自动供给升降风管28下压动作的下压装置11,下压装置11的具体结构请参考图6,下压装置11包括安装至机架1上呈竖直的侧板13,侧板13设有块且呈对称设置,侧板13上设有竖向滑槽14,升降风管28的侧边设有水平的固定轴15,固定轴15嵌设至竖向滑槽14内竖向滑移,因此升降风管28随固定轴15的竖向滑移而升降。
升降风管28升降需要提供驱动力,因此,在机架1上还设有第三支撑座16,第三支撑座16上铰接连接有第二线性驱动装置17,第二线性驱动装置17优选为气缸,气缸的输出轴螺纹连接一连杆18,连杆18的高度与固定轴15的高度齐平,在第二线性驱动装置17与固定轴15之间的机架1上设有支撑板19,支撑板19上设有铰接柱20,铰接柱20的高度与连杆18的高度齐平,铰接柱20上铰接有转动杆21,转动杆21的轴线指向气缸和固定轴15两侧,转动杆21一端铰接至连杆18上,另一端设置有卡环22,卡环22呈“U”型设置,转动杆21连接至卡环22的圆周的中点上,卡环22的两个开放侧壁上设有横向滑槽23,横向滑槽23套设至固定轴15上水平滑移。
转动杆21沿铰接柱20往线性驱动装置一侧的臂长与转动杆21沿铰接柱20往升级风管一侧的臂长的长度比为1:3,根据杠杆原理,上述的臂长的长度比,在第二线性驱动装置17在下降联动升降风管28提升的时候,会较为费力,但是,在推出联动升降风管28下降的时候则会轻松许多,升降风管28的下压效果达到最佳。
卡环22的开放端的端头可拆卸连接有插板24,卡环22上的横向滑槽23延伸至插板24上,插板24可以拆除,便于固定轴15套设至卡环22的横向滑槽23上,再进行封闭横向滑槽23。
固定轴15包括与横向滑槽23抵触的内段、与竖向滑槽14抵触的外段,内段的直径大于或小于外段的直径,横向滑槽23的槽宽与内段相适配、竖向滑槽14的槽宽与外段相适配,固定轴15在轴向方向上分两直径不相等的两段,避免在运动过程中,侧板13与卡环22相互干涉影响。
根据上述下压装置11的结构,气缸的输出轴推出,将连杆18顶升,因铰接柱20的位置固定不动,转动杆21根据铰接柱20转动,在连杆18上升的过程中,转动杆21另一端的卡环22下降,因为固定轴15嵌设至横向滑槽23当中,在卡环22下降的时候,联动升降风管28下压,从而下压至地面接头上,反之,气缸缩回则联动升降风管28抬升。
如图4所示,机架1上转动连接有滚轮25,地面上设置有与滚轮25配合的导轨,参考图5,导轨上设置有限制滚轮25运动的挡块26,参考图7,导轨位于机架1底侧分布有两条,挡块26于每条导轨上线性分布有若干个,且每条导轨上的挡块26位置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挡块26便于在每个位置上进行限制滚轮25的转动,使机架1能停在各个位置,为了使挡块26不影响滚轮25的行进,对挡板的结构做改进。
如图8和图9所示,挡板底部设有底座27,底座27安装至导轨的侧壁上,挡块26呈“L”型设置,分为固定部261和阻挡部262,固定部261铰接至底座27上,阻挡部262根据固定部261的旋转置于导轨的上侧,刚好位于滚轮25行进方向的前侧。在需要调整机架1的整体位置时,可以先将挡块26的阻挡部262旋转脱离导轨的上侧,将阻挡部262旋转至导轨的左侧或右侧,方便机架1大距离调整。
实施例2:一种纤维制备生产线, 包括实施例1。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