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杆韧皮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5770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棉杆韧皮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棉秆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棉杆韧皮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产棉大国,每年种植棉花6000余万亩,全年可产棉秆1500多万吨;棉秆的主要处理方法是焚烧,焚烧不但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棉秆资源的严重浪费,棉秆经机械化剥皮后提供两种新材料:棉杆韧皮和棉秆芯,棉杆韧皮占棉秆的20%,每吨棉秆可生产棉杆韧皮200kg,经脱胶后可生成棉杆韧皮纤维100kg。

棉杆韧皮纤维是一种韧皮纤维,具有麻类纤维的特征和风格,棉杆韧皮纤维含纤维素42.27%,半纤维素18.11%,木质素18.95%,其物理机械性能是:单根纤维长度为2.26mm,纤维细度1.86tex,标准回潮率9.68%,断裂强度42.53CN/tex,断裂伸长度4.18%,棉杆韧皮纤维属高强低伸型纤维,具有优良的吸湿性能,纤维长度和细度同大麻、黄麻接近,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棉杆韧皮纤维纺织品具有价格低廉,穿着舒适,吸湿透气,抗菌保健性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棉杆韧皮纤维平均长度为0.83mm,长宽比为30,壁腔比为0.28,柔性系数为68.2,是一种优质的韧皮长纤维,也是一种良好的纸浆生产原料。

棉秆芯占棉秆的50%,每吨棉秆可生产棉秆芯500kg,棉秆芯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综纤维素64.24%,木质素16.55%,聚戍糖19.33%,纤维的长宽比为30,壁腔比为0.28,柔性系数为68.2,同阔叶林的杨树接近,是造纸和人造板的好材料;棉秆芯中的粗纤维含量为41.1%,粗蛋白4.9%,粗脂肪0.7%,和玉米秸秆相近,可用来生产饲料;我国每年生产棉秆1500万吨,如果充分开发利用,可生产纺织纤维150万吨,棉秆芯1125万吨,这是一个巨大的再生资源宝库,对发展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棉杆韧皮分离装置,可以便捷、高效地分离棉秆的韧皮和棉秆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棉杆韧皮分离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挤压装置、分离辊、集物板、第一分离筛和第二分离筛;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入口,所述壳体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出口上方;所述壳体外部的所述入口处设置有输送带;所述挤压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所述入口处;多个所述分离辊依次设置于所述挤压装置之后;所述集物板倾斜设置于所述挤压装置和所述分离辊下方;所述集物板底部设置有第一振动器;所述第一分离筛设置于多个所述分离辊与所述第一出口之间,所述第一分离筛底部设置有第二振动器;所述第二分离筛设置于多个所述分离辊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所述集物板的较低端与所述第二分离筛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分离辊上固定设置有多个钩刺,所述钩刺包括竖直杆、多个横刺和一个斜刺,所述多个横刺交错设置在所述竖直杆的周向上,所述一个斜刺设置在所述竖直杆顶端且与所述竖直杆不在同一轴线上。

可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分离辊轴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钩刺顶部到所述钩刺所在分离辊轴心的距离的2倍。

可选的,所述分离辊上的全部所述斜刺设置方向相同,且所述斜刺的倾斜方向与所述分离辊的转动方向相同。

可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分离辊上的所述钩刺交错设置。

可选的,所述多个分离辊沿直线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的,所述多个分离辊沿直线方向水平设置。

可选的,所述挤压装置包括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压辊位于所述第二压辊的正上方,且所述第一压辊与所述第二压辊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压辊的上顶点与所述输送带上表面平齐。

可选的,所述第二分离筛包括筛网和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筛网上方且与所述筛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棉杆韧皮分离装置主要结构包括挤压装置和分离辊,棉秆通过挤压装置的挤压,棉秆由杆状变为扁平状,棉秆芯初步露出,棉秆韧皮变为若干条,再利用分离辊上的钩刺,将棉秆韧皮划破,使棉秆韧皮变为长纤维,同时棉秆芯与棉秆韧皮分离,经分离筛筛分,将棉秆韧皮和棉秆芯最终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棉杆韧皮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棉杆韧皮分离装置中分离辊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棉杆韧皮分离装置中分离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棉杆韧皮分离装置中第一分离筛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棉杆韧皮分离装置中第二分离筛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输送带;2、入口;3、第一压辊;4、分离辊;5、壳体;6、第一分离筛;7、第一出口;8、第二出口;9、第二振动器;10、第二分离筛;11、集物板;12、第一振动器;13、第二压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棉杆韧皮分离装置,以实现棉秆韧皮和棉秆芯的充分分离,达到充分利用棉秆的目的。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棉杆韧皮分离装置,其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挤压装置、分离辊、集物板、第一分离筛和第二分离筛;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入口,所述壳体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出口上方;所述壳体外部的所述入口处设置有输送带;所述挤压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所述入口处;多个所述分离辊依次设置于所述挤压装置之后;所述集物板倾斜设置于所述挤压装置和所述分离辊下方;所述集物板底部设置有第一振动器;所述第一分离筛设置于多个所述分离辊与所述第一出口之间,所述第一分离筛底部设置有第二振动器;所述第二分离筛设置于多个所述分离辊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所述集物板的较低端与所述第二分离筛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依次设置的分离辊,分离辊之间的钩刺相互交错,能有效将棉秆韧皮刺穿并进行剥离,使棉秆芯与棉秆韧皮分离,在经过筛分,将棉秆芯与棉秆韧皮分别进行收集,以便于后期对棉秆芯与棉秆韧皮的分别加工应用。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棉杆韧皮分离装置,包括壳体5和设置于所述壳体5内部的挤压装置、分离辊4、集物板11、第一分离筛6和第二分离筛10;所述壳体5一侧设置有入口2,所述壳体5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出口7和第二出口8,所述第一出口7位于所述第二出口8上方;所述壳体5外部的所述入口2处设置有输送带1;所述挤压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5内部的所述入口2处;3个所述分离辊4依次设置于所述挤压装置之后;所述集物板11倾斜设置于所述挤压装置和所述分离辊4下方;所述集物板11底部设置有第一振动器12;所述第一分离筛6设置于3个所述分离辊4与所述第一出口7之间,所述第一分离筛6底部设置有第二振动器9;所述第二分离筛10设置于3个所述分离辊4与所述第二出口8之间,所述集物板11的较低端与所述第二分离筛10相连接。

棉秆从入口2送入,被挤压装置压扁后通过分离辊4将棉秆韧皮和棉秆芯进行分离,棉秆韧皮从第一出口7排出,棉秆芯从第二分离筛10下方排出。分离辊4上掉落的棉秆韧皮和棉秆芯掉落到集物板11上,在第一振动器12的作用下,棉秆韧皮和棉秆芯沿集物板11下滑至第二分离筛10,由于集物板11与第二分离筛10相连接,第一振动器12产生的震动引起第二分离筛10的震动,第二分离筛10对棉秆韧皮和棉秆芯进行分离,棉秆芯从筛网掉落,棉秆韧皮从第二出口8排出。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分离辊4上固定设置有多个钩刺,所述钩刺包括竖直杆、多个横刺和一个斜刺,所述多个横刺交错设置在所述竖直杆的周向上,所述一个斜刺设置在所述竖直杆顶端且与所述竖直杆不在同一轴线上;相邻两个所述分离辊4轴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钩刺顶部到所述钩刺所在分离辊4轴心的距离的2倍,且相邻两个所述分离辊4上的所述钩刺交错设置,使棉秆能够顺利的被相邻的两个分离辊4上的钩刺钩住,通过两个分离辊4的同向转动,将棉秆韧皮刺破并分离成细长纤维;所述挤压装置包括第一压辊3和第二压辊13,所述第一压辊3位于所述第二压辊13的正上方,且所述第一压辊3与所述第二压辊13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压辊13的上顶点与所述输送带1上表面平齐,通过输送带1送入的棉秆,被所述第一压辊3和所述第二压辊13挤压,使棉秆由杆状变为扁平状,同时棉秆分裂成多股,便于分离辊4对棉秆进行分离;所述第二分离筛10包括筛网和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筛网上方且与所述筛网间隔设置,凸起能够防止棉秆韧皮堵塞筛网。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采用第一压辊3和第二压辊13将棉秆压扁,三个依次设置的分离辊4将棉秆韧皮和棉秆芯剥离,第一分离筛6和第二分离筛10将棉秆韧皮和棉秆芯进行筛分,从而实现对棉秆韧皮和棉秆芯的连续分离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分离辊的数量和具体结构形式不以本实施例为限,为实现本实用新型中分离棉秆韧皮和棉秆芯的目的,采用两个以上分离辊即可,同样,压辊的数量及位置设置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只要能实现对棉秆的挤压即可;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振动器的设置位置不以本实施例为限,以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中引起分离筛和集物板的震动为限。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