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9928发布日期:2018-09-25 21:1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亚麻纤维是一种生物质纤维(天然纤维素纤维),也是一种稀有天然纤维, 其产量仅占天然纤维总量的1.5%左右。亚麻纤维纺织品具有良好的凉爽感、挺括感和洁净感、且具有透气性和导湿性好、耐霉、耐虫蛀、抗紫外、抗静电等优良性能及功能,这是其它天然纤维所不具备而且无法取代的,更不是化学纤维无法比拟的。

我国亚麻纺织工业的整体规模和产品总量已居世界亚麻纺织业的首位。但是,由于我国的现代亚麻纺织行业整体起步较晚,亚麻纺织的科技力量和水平与世界亚麻纺织业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亚麻纺织品主要以纯纺为主,品种单一,且纯亚麻湿纺纱僵硬,难以针织应用;由于亚麻纤维粗,分裂度低,只能生产较粗糙的面料,产品档次低,销售的季节性强;亚麻纤维由于原料昂贵、可纺性差和加工流程长等因素,产品价格较高,且亚麻纤维的固有缺陷如易皱、染色差等也限制了其面料的外观和服用性能。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亚麻制品的应用和亚麻产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亚麻的应用,通常采用空心锭包缠纺纱工艺将亚麻与其它纤维混纺来生产复合结构纱线。其中,空心锭包缠纺纱工艺是一种专门生产复合结构纱线的工艺,该工艺通过一根纱线螺旋状缠绕到另一根纱线上,从而形成具有包缠结构的复合纱线。图1所示为现有一种空心锭包缠纺纱工艺的示意图,在图1中,芯纱卷绕于芯纱卷101,芯纱卷101设于一对喂入辊102上,喂入辊102按预设速度积极回转,从而摩擦传动芯纱卷101装回转退绕,芯纱穿过导丝钩103后,在导丝辊104上绕1.5圈,形成导丝辊104对芯纱的握持,导丝辊104按预设速度积极回转,将芯纱向上喂入,从下端进入空心锭105的中心管,锭管106中心设有空心锭105,锭管106与空心锭105一起回转,锭管106上卷绕有外包缠纱,当锭管106随空心锭105高速回转时,锭管106上卷绕的外包缠纱便退绕下来,在导纱钩107处与芯纱汇合并缠绕到芯纱上形成包缠纱;包缠纱由引纱辊108引导输出,并绕过导纱杆109,穿过位于横动导纱杆110上的导纱瓷眼,导纱瓷眼随横动导纱杆110按预设频率左右横动,引导包缠纱卷绕至回转的筒管111上完成卷绕成形。其中,筒管111由卷绕辊112摩擦传动。在整个纺纱流程中,有以下几个工艺参数可以调整:(1)芯纱的预牵伸倍数,即导丝辊的喂入速度与芯纱卷装的退绕速度之比;(2)引纱辊引纱速度。由于空心锭速度恒定,改变引纱速度即可改变包缠捻度,其中,包缠捻度=锭管转速/引纱速度;(3)卷绕张力,卷绕辊的卷绕速度与引纱辊的引纱速度之比,决定卷绕张力大小。

然而,由于亚麻芯纱弹性较差,现有采用空心锭包缠纺纱工艺将亚麻与其它纤维混纺来生产复合结构纱线的工艺中,亚麻芯纱在退绕喂入过程的张力波动较大,造成芯纱与外包缠纱交会点不断变化,当芯纱张力小时,在外包缠纱张力作用下,交会点会偏离会和导纱钩,此时芯纱和外包缠纱形成交捻,而非包缠;当张力过小,在空心锭上部芯纱与外包缠纱交会点会严重偏离,在离心力作用下造成张力突变而断头,从而影响包缠的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芯纱筒、第一导纱杆、退绕张力稳定装置、弹簧式张力装置、第二导纱杆、空心锭、锭管、导纱钩、引纱辊、第三导纱杆、横动导纱杆、导纱辊、筒管;

所述芯纱筒上卷绕有芯纱,所述第一导纱杆设于所述芯纱筒上方,所述退绕张力稳定装置、所述弹簧式张力装置和所述第二导纱杆依次平行设于所述第一导纱杆的一侧,其中,所述退绕张力稳定装置包括第一导柱、第二导柱和第三导柱,且所述第一导柱、第二导柱和第三导柱呈“品”字型排列,所述第一导柱的高度、所述第三导柱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导柱的高度;所述空心锭设于所述第二导纱杆的上方,所述空心锭外部套有锭管,所述锭管通过锭帽固定于所述空心锭,所述锭管卷绕有外包缠纱;所述导纱钩、所述引纱辊、所述第三导纱杆、所述横动导纱杆、所述筒管依次设于所述空心锭上方,所述导纱辊与所述筒管可传动相接;

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空心锭在锭带的摩擦传动下进行预设速率的高速回转,并带动所述锭管进行预设速率的高速回转,所述筒管在所述导纱辊摩擦传动作用下按预设速率回转,所述横动导纱杆按预设频率左右横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横动导纱杆上导纱瓷眼的孔径从瓷眼入口处至瓷眼中段处呈预设弧度逐渐减小,从瓷眼中段处至瓷眼出口处呈预设弧度逐渐增大,所述导纱瓷眼的内壁横截面为一对向内对称的光滑弧形凸起。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纱杆、所述第二导纱杆、所述第三导纱杆、所述第一导柱、所述第二导柱和所述第三导柱上均设有环状的光滑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显著减少织物毛羽,提高亚麻纱可织性。因亚麻纤维抱合性差,其纱线毛羽多,会给后续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如织造时经纱相互纠缠、开口不清造成织疵,还会影响织物布面质量,造成布面纹理不清。刚硬的纤维毛羽,还会在贴身穿着织物时,引起皮肤刺痒感。

通过退绕张力稳定装置、弹簧式张力装置的协同设计,可以使得亚麻纱在与其他纱线一同制备包缠复合纱时,亚麻纱受到的张力波动较为稳定,从而使得制备得到的包缠复合纱的挺度和表面较为平整,从而改善织物的表面品质和服用性能。

(2)提高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的整体强度和纺织效率,降低了成品的次品率。由于亚麻纱弹性差,在退绕喂入过程中张力波动较大,造成亚麻纱张力的较大波动,影响包缠的稳定进行,因为芯纱张力波动,会造成芯纱与外包缠纱交会点的不断变化,当芯纱张力小时,在外包缠纱张力作用下,交会点会偏离导纱钩,此时芯纱和外包缠纱形成交捻,而非包缠。如果张力过小,在空心锭上部芯纱与外包缠纱交会点会严重偏离,在离心力作用下造成张力突变而断头。本实用新型采用退绕张力稳定装置来减少芯纱退绕张力的波动,并用弹簧式张力装置调整亚麻芯纱张力,从而使得彩色涤纶网络丝包缠至亚麻纱的过程稳定,亚麻纱的断头率较低,从而保障制备得到的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的整体强度较高且质量优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该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包括芯纱筒、第一导纱杆、退绕张力稳定装置、弹簧式张力装置、第二导纱杆、空心锭、锭管、导纱钩、引纱辊、第三导纱杆、横动导纱杆、导纱辊、筒管,通过空心锭包缠纺纱设备中退绕张力稳定装置和弹簧式张力装置的协同设计,使得亚麻纱在退绕喂入过程中张力波动稳定,避免了亚麻纱芯纱的断头现象,提高了包缠复合纱的整体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显著减少纱线及其织物的表观毛羽,从而改善织物的表面品质和服用性能,提高亚麻纱及其织物产品质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现有一种空心锭包缠纺纱工艺的示意图。

图2是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心锭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纱瓷眼的内壁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亚麻纱的纱线黑板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缠复合纱线的纱线黑板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缠复合纱线的纱线黑板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的装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但不限于所举实施例)与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的具体方法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受实施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应用中可以作各种形态与结构的修改与变动,这些基于本实用新型基础上的等价形式同样处于本实用新型申请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201中,以亚麻纱为芯纱,采用消极喂入方式,将亚麻纱从芯纱筒上退绕,芯纱筒卷绕有亚麻纱。

在步骤202中,将退绕后的亚麻纱从第一导纱杆上方绕入,经过退绕张力稳定装置进行张力稳定,退绕张力稳定装置包括第一导柱、第二导柱和第三导柱,且第一导柱、第二导柱和第三导柱呈“品”字型排列,第一导柱的高度、第三导柱的高度低于第二导柱的高度,从导纱杆的下方导出的亚麻纱依次绕过第一导柱下方、第二导柱上方、第三导柱下方后,导入弹簧式张力装置。

亚麻纱在经过退绕张力稳定装置时,亚麻纱依次绕过第一导柱下方、第二导柱上方、第三导柱这三根导柱,在这个过程中,亚麻纱的张力波动在经过第一导柱下方、第二导柱上方、第三导柱时依次变小直至稳定;之后,再采用弹簧式张力器调整亚麻纱的张力,使亚麻纱的张力满足制备工艺所需的张力范围,使芯纱和外包缠纱的交会点稳定保持在导纱钩处。

在步骤203中,将从弹簧式张力装置导出的亚麻纱从第二导纱杆下方绕入后,从空心锭下方穿入,并从空心锭上方穿出,穿入设于空心锭上方的导纱钩,其中,空心锭外部套有锭管,锭管通过锭帽固定于空心锭,锭管卷绕有外包缠纱,外包缠纱为彩色涤纶网络丝。

在步骤204中,空心锭在锭带的摩擦传动下进行预设速率的高速回转,并带动锭管进行预设速率的高速回转,从而将彩色涤纶网络丝从锭管上退绕,并将退绕后的彩色涤纶网络丝在导纱钩处与亚麻纱汇合,并将彩色涤纶网络丝呈螺旋线状包缠于亚麻纱,得到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

空心锭在车床上,并在锭带的传动下回转,如图3所示,锭带a由装在车床的电机驱动的锭盘b传动回转。电机转向的改变, 可以改变空心锭c的转向,锭管d插在空心锭c上,与空心锭c一起回转。

在步骤205中,将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从导纱钩上方穿出,经过引纱辊的引导作用下从第三导纱杆下方绕入,穿过设于第三导纱杆上方的横动导纱杆上的导纱瓷眼,然后卷绕至筒管完成卷绕成型,其中,筒管在导纱辊摩擦传动作用下按预设速率回转,横动导纱杆按预设频率左右横动。

横动导纱杆的左右横动的频率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彩色涤纶网络丝线密度小于或等于亚麻纱线密度的50%,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中亚麻纱的含量大于或等于70%。

涤纶纱的线密度越大,纱线的综合性能越好,但复合纱会损失部分亚麻纱的风格特征,因此,本实施例合理选择彩色涤纶网络丝线密度与亚麻纱线密度以及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中亚麻纱的含量,可以在保证包缠复合纱线的强度和色度的同时,还能够保留亚麻纱的原有风格特征,赋予织物特殊的粗犷风格。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芯纱筒上亚麻纱的捻向与彩色涤纶网络丝包缠于亚麻纱的包缠捻向相同。

亚麻纱在喂入过程中穿过空心锭中心管,不可避免会受到中心管底端和管孔内壁的摩擦而产生假捻效应,如果假捻捻向与亚麻芯纱捻向相反,会造成亚麻芯纱的解捻,导致纱线断头增加。本实施例中,外包缠纱的包缠捻向与亚麻纱捻向相同,此时,空心锭中心管回转对亚麻纱的假捻捻向与亚麻纱原有捻向一致,不会造成亚麻纱的解捻、断头。即如果亚麻纱为Z捻,包缠捻向也应该为Z捻。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横动导纱杆上导纱瓷眼的孔径从瓷眼入口处至瓷眼中段处呈预设弧度逐渐减小,从瓷眼中段处至瓷眼出口处呈预设弧度逐渐增大,导纱瓷眼的内壁横截面为一对向内对称的光滑弧形凸起。

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在穿过横动导纱杆的导纱瓷眼后,由于横动导纱杆按预设频率左右横动,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不可避免会受到导纱瓷眼入口处和出口处凸起棱角在垂直方向上不停变化的剪切力,从而使得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容易断裂,且复合纱线表面的织物风格结构受刀破坏而受损,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导纱瓷眼的孔径从瓷眼入口处至瓷眼中段处呈预设弧度逐渐减小,从瓷眼中段处至瓷眼出口处呈预设弧度逐渐增大,可以使得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进入导纱瓷眼入口处和导出导纱瓷眼出口处时受到的剪切力减小,从而保障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的表面织物结构的同时,避免断线的发生,从而提高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的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流程的维护成本。

其中,横动导纱杆上导纱瓷眼的内壁横截面如图4所示。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纱杆、第二导纱杆、第三导纱杆、第一导柱、第二导柱和第三导柱上均设有环状的光滑凹槽。

环状的光滑凹槽用于引导纱线的输送方向,避免由于张力波动而导致的纱线左右滑动的现象发生,进一步避免纱线在生产过程中的断裂现象发生。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亚麻纱为长麻纺漂白纱,亚麻纱的线密度为33.3tex,彩色涤纶网络丝的规格为167dtex/36F,网络节点密度为140个/m。

其中,该亚麻纱和彩色涤纶网络丝规格的选择,制备得到的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成纱,可更好地保留亚麻纱的优异特性和彩色涤纶网络丝的色彩及强度优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通过空心锭包缠纺纱设备中退绕张力稳定装置和弹簧式张力装置的协同设计,使得亚麻纱在退绕喂入过程中张力波动稳定,避免了亚麻纱芯纱的断头现象,提高了包缠复合纱的整体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芯纱选用亚麻纱,外包缠纱选用彩色涤纶网络丝,并选择合理的包缠流程中亚麻纱与彩色涤纶网络丝的丝线密度和配比,可改善亚麻织物的抗皱性,并显著减少纱线及其织物的表观毛羽,从而改善织物的表面品质和服用性能,赋予纱线及其织物色彩外观,去除织物染色造成的污染和染料消耗以及能耗,达到赋予纱线、面料色彩外观,提高亚麻纱及其织物产品质量的效果。

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缠复合纱的制备方法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主要如下:

(1)亚麻纱的选择。亚麻纱选择长麻纺漂白纱,即粗纱经过煮练和漂白后纺制成的亚麻纱,纱线具有足够的白度且清洁。

(2)外包缠纱的选择。外包缠纱选择原液着色或纤维染色的彩色涤纶网络丝,可避免外包缠纱从锭管上退绕时,复丝中的单丝松散、相互嵌入、纠缠引起断头,复丝须先经网络化处理;选择的彩色涤纶网络丝高强低伸型,以使涤纶纤维拉伸断裂性能与亚麻纱差异不会过大,复合纱的强伸性相对比优化。

(3)彩色涤纶网络丝线密度的选择。彩色涤纶网络丝线密度越大,纱线的综合性能越好,但复合纱会损失部分亚麻纱的风格特征。选择涤纶丝的线密度不大于亚麻纱线密度的50%,保证复合纱中亚麻含量不低于70%。

(4)复合纱的颜色控制。确定彩色涤纶网络丝的颜色后,复合纱的颜色深浅主要通过彩色涤纶网络丝的线密度和包缠捻度进行调整,彩色涤纶网络丝的线密度越大,包缠捻度越大,复合纱的颜色越深。包缠捻度越大,纱线色块分割越细致,混色效果越好。

(5)亚麻纱张力控制。由于亚麻纱弹性差,在退绕喂入过程中张力波动较大,造成亚麻纱张力的较大波动,影响包缠的稳定进行,因为芯纱张力波动,会造成芯纱与外包缠纱交会点的不断变化,当芯纱张力小时,在外包缠纱张力作用下,交会点会偏离导纱钩,此时芯纱和外包缠纱形成交捻,而非包缠。如果张力过小,在空心锭上部芯纱与外包缠纱交会点会严重偏离,在离心力作用下造成张力突变而断头。本实用新型采用退绕张力稳定装置来减少芯纱退绕张力的波动,并用弹簧式张力装置调整亚麻芯纱张力。退绕张力稳定装置采用三根导柱,亚麻纱依次绕过三根导柱,即可减少张力波动。调整弹簧式张力装置,使芯纱和外包缠纱的交会点稳定保持在导纱钩处即可,张力过大,也会导致芯纱断头。

(6)外包缠纱包缠捻向与亚麻芯纱捻向的配合。亚麻纱在喂入过程中穿过空心锭中心管,不可避免会受到中心管底端和管孔内壁的摩擦而产生假捻效应,如果假捻捻向与亚麻纱捻向相反,会造成亚麻纱的解捻,导致纱线断头增加。为此,外包缠纱的包缠捻向应与亚麻纱捻向相同,此时,空心锭中心管回转对亚麻纱的假捻捻向与亚麻纱原有捻向一致,不会造成亚麻纱的解捻、断头。即如果亚麻芯纱为Z捻,包缠捻向也应该为Z捻。

为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所带来的技术效果,还示出了实施例A和实施例B进行说明。

实施例A

1)原料选择:

(a)芯纱的选择:在本实施例中,芯纱为长麻纺(湿纺)漂白亚麻纱,线密度30Nm(33.3tex)(注:Nm为公支;tex为特数,号数),筒子纱,该芯纱的纱线黑板图如图5所示,从纱线黑板图可以明显看出,该亚麻纱线条干均匀度很差,毛羽多。

其中,该亚麻纱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条干CV%值(均值)155.82%(条干测试按GB/T 3292.2-2009标准测试,下同);

断裂强力(均值)736.76cN,断裂伸长率(均值)5.52%(拉伸断裂性能按GB/T 3916-2013标准测试,下同);

毛羽(均值),1-2mm,386.8;3mm以上,88.0(毛羽测试按FZ/T 01086-2000标准测试,下同)。

(b)外包缠纱的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外包缠纱为咖啡色涤纶网络丝,该咖啡色涤纶网络丝的规格为167dtex/36F,网络节点密度140个/m,筒子纱。

2)主要上机工艺:

空心锭锭速:15435r/min;

引纱速度:22.2m/min;

包缠捻度:695.2捻/m,捻向Z捻;

亚麻芯纱张力(均值)45.5gf(克力)。

3)成纱外观与性能

得到的包缠复合纱成纱外观如图6所示,从图6中可以看出:包缠复合纱成纱成纱呈咖啡色涤纶纱和白色亚麻纱的混色,即整体为特殊的咖啡色,用其加工成的织物也就具有特殊的咖啡色外观;亚麻纱经包缠加工后,条干有所改善,毛羽有所减少;亚麻纱粗节处,包缠螺旋间距大,颜色浅,有竹节效应,使纱线、织物较好保留亚麻风格;纱线表面部分被涤纶纤维覆盖,同时仍有部分苎麻纤维暴露在纱线表面,即可改善织物触感,又可保留苎麻快速吸湿、导湿、放湿的优良性能。

其中,成纱性能指标如下:

条干CV%值(均值)69.45%;

断裂强力(均值)957.00cN,断裂伸长率6.92%;

毛羽(均值),1-2mm,207.8;3mm以上,49.3。

从成纱质量指标可以看出,成纱的条干和毛羽改善显著,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可显著改善对织物弹性。

实施例B

1)原料选择:

(a)芯纱的选择:在本实施例中,芯纱为长麻纺(湿纺)漂白亚麻纱,线密度30Nm(33.3tex)(注:Nm为公支;tex为特数,号数),筒子纱,该芯纱的纱线黑板图如图5所示,从纱线黑板图可以明显看出,该亚麻纱线条干均匀度很差,毛羽多。

其中,该亚麻纱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条干CV%值(均值)155.82%(条干测试按GB/T 3292.2-2009标准测试,下同);

断裂强力(均值)736.76cN,断裂伸长率(均值)5.52%(拉伸断裂性能按GB/T 3916-2013标准测试,下同);

毛羽(均值),1-2mm,386.8;3mm以上,88.0(毛羽测试按FZ/T 01086-2000标准测试,下同)。

(b)外包缠纱的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外包缠纱为藏青色涤纶网络丝,规格的规格为167dtex/36F,网络节点密度140个/m,筒子纱。

2)主要上机工艺

锭速:15435r/min;

引纱速度:35.6m/min;

包缠捻度:424捻/m,捻向Z捻;

亚麻芯纱张力(均值)45.5gf(克力)。

3)成纱外观与性能

得到的包缠复合纱成纱外观如图7所示,从图7中可以看出:包缠复合纱成纱成纱呈藏青色涤纶纱和白色亚麻纱的混色,即整体为特殊的藏青色,用其加工成的织物也就具有特殊的咖啡色外观;亚麻纱经包缠加工后,条干有所改善,毛羽有所减少;亚麻纱粗节处,包缠螺旋间距大,颜色浅,有竹节效应,使纱线、织物较好保留亚麻风格;纱线表面部分被涤纶纤维覆盖,同时仍有部分苎麻纤维暴露在纱线表面,即可改善织物触感,又可保留苎麻快速吸湿、导湿、放湿的优良性能。

其中,成纱性能指标如下:

条干CV%值(均值)74.95%;

断裂强力(均值)859.54cN,断裂伸长率5.92%;

毛羽(均值),1-2mm,195.5;3mm以上,33.1。

根据实施例A和实施例B制备得到的包缠复合纱线的纱线性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包缠捻度不同,成纱包缠效果和结构不同,成纱的性质会有所差异,但条干和毛羽的改善是显著的,包缠复合纱线的制备过程中,亚麻纱线的断头率也相较现有亚麻纱线包缠工艺较低了许多,制备得到的包缠复合纱线的整体强度较高,可避免不同部分的包缠复合纱线的强度不均,导致包缠复合纱线易断裂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方法,通过空心锭包缠纺纱设备中退绕张力稳定装置和弹簧式张力装置的协同设计,使得亚麻纱在退绕喂入过程中张力波动稳定,避免了亚麻纱芯纱的断头现象,提高了包缠复合纱的整体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芯纱选用亚麻纱,外包缠纱选用彩色涤纶网络丝,并选择合理的包缠流程中亚麻纱与彩色涤纶网络丝的丝线密度和配比,可改善亚麻织物的抗皱性,并显著减少纱线及其织物的表观毛羽,从而改善织物的表面品质和服用性能,赋予纱线及其织物色彩外观,去除织物染色造成的污染和染料消耗以及能耗,达到赋予纱线、面料色彩外观,提高亚麻纱及其织物产品质量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包缠复合纱的制备方法所使用的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如图8所示。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的装置图,如图8所示,该装置包括芯纱筒1、第一导纱杆2、退绕张力稳定装置3、弹簧式张力装置4、第二导纱杆5、空心锭6、锭管7、导纱钩9、引纱辊10、第三导纱杆11、横动导纱杆12、导纱辊14、筒管15。

所述芯纱筒1上卷绕有芯纱,所述第一导纱杆2设于所述芯纱筒1上方,所述退绕张力稳定装置3、所述弹簧式张力装置4和所述第二导纱杆5依次平行设于所述第一导纱杆2的一侧,其中,所述退绕张力稳定装置3包括第一导柱30、第二导柱31和第三导柱32,且所述第一导柱30、第二导柱31和第三导柱32呈“品”字型排列,所述第一导柱30的高度、所述第三导柱32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导柱31的高度;所述空心锭6设于所述第二导纱杆5的上方,所述空心锭6外部套有锭管7,所述锭管7通过锭帽固定于所述空心锭6,所述锭管7卷绕有外包缠纱8;所述导纱钩9、所述引纱辊10、所述第三导纱杆11、所述横动导纱杆12、所述筒管15依次设于所述空心锭6上方,所述导纱辊14与所述筒管15可传动相接。

亚麻纱在经过退绕张力稳定装置3时,亚麻纱依次绕过第一导柱30下方、第二导柱31上方、第三导柱32这三根导柱,在这个过程中,亚麻纱的张力波动在经过第一导柱30下方、第二导柱上方31、第三导柱32时依次变小直至稳定;之后,再采用弹簧式张力器4调整亚麻纱的张力,使亚麻纱的张力满足制备工艺所需的张力范围,使芯纱和外包缠纱的交会点稳定保持在导纱钩9处。

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空心锭6在锭带的摩擦传动下进行预设速率的高速回转,并带动所述锭管7进行预设速率的高速回转,所述筒管15在所述导纱辊14摩擦传动作用下按预设速率回转,所述横动导纱杆12按预设频率左右横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横动导纱杆12上导纱瓷眼的孔径从瓷眼入口处至瓷眼中段处呈预设弧度逐渐减小,从瓷眼中段处至瓷眼出口处呈预设弧度逐渐增大,所述导纱瓷眼的内壁横截面为一对向内对称的光滑弧形凸起。

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在穿过横动导纱杆12的导纱瓷眼后,由于横动导纱杆12按预设频率左右横动,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不可避免会受到导纱瓷眼入口处和出口处凸起棱角在垂直方向上不停变化的剪切力,从而使得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容易断裂,且复合纱线表面的织物风格结构受刀破坏而受损,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导纱瓷眼的孔径从瓷眼入口处至瓷眼中段处呈预设弧度逐渐减小,从瓷眼中段处至瓷眼出口处呈预设弧度逐渐增大,可以使得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进入导纱瓷眼入口处和导出导纱瓷眼出口处时受到的剪切力减小,从而保障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的表面织物结构的同时,避免断线的发生,从而提高亚麻-涤纶包缠复合纱线的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流程的维护成本。

其中,导纱瓷眼的横截面示意图如图4。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纱杆2、所述第二导纱杆5、所述第三导纱杆11、所述第一导柱30、所述第二导柱31和所述第三导柱32上均设有环状的光滑凹槽。

环状的光滑凹槽用于引导纱线的输送方向,避免由于张力波动而导致的纱线左右滑动的现象发生,进一步避免纱线在生产过程中的断裂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该包缠复合纱的制备装置包括芯纱筒、第一导纱杆、退绕张力稳定装置、弹簧式张力装置、第二导纱杆、空心锭、锭管、导纱钩、引纱辊、第三导纱杆、横动导纱杆、导纱辊、筒管,通过空心锭包缠纺纱设备中退绕张力稳定装置和弹簧式张力装置的协同设计,使得亚麻纱在退绕喂入过程中张力波动稳定,避免了亚麻纱芯纱的断头现象,提高了包缠复合纱的整体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显著减少纱线及其织物的表观毛羽,从而改善织物的表面品质和服用性能,提高亚麻纱及其织物产品质量的效果。

虽然,前文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进行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的实用新型的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