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纸浆模塑模具自动定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37254发布日期:2019-07-24 08:47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纸浆模塑模具自动定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纸浆模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纸浆模塑模具自动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两段式纸模包装生产设备的生产工艺过程中,其依次涉及定型工艺以及成型工艺。首先,在成型工艺中,成型上模需与捞浆模合模,实现对浆液的压滤,实现纸浆模塑产品初步成型;然后,成型上模侧移与定型下模合模动作,实现了将成型的产品转移至定型模具中,最后由定型上模和定型下模合模,提供高温环境,实现水分蒸发,干燥成型。

为提高效率,定型过程与成型过程同步,即转移前,成型模具和定型模具应同时合模,同时要求产品转移过程中,成型上模与定型下模合模。

而现有技术中,成型上模在行架上的初始位置以及末端位置,是由气缸机构以及机械机构确定的,即两位置为固定位置。因此,纸浆模塑制品,对装模位置精度要求很高,其具有繁琐的架模工艺要求,操作复杂,调整困难。

因此,急需一种能对纸浆模塑的模具部件,进行自动定位的设备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纸浆模塑模具自动定位系统,以解决现有纸浆模塑设备中,机械定位适用范围小,装模对位复杂的问题。

具体方案如下:一种纸浆模塑模具自动定位系统,包括成型机台,该成型机台上设有行架,该行架上设有第一滑轨,该第一滑轨上活动安装有成型上模以及定型上模,该行架上还设有用于驱动该成型上模和定型上模联动移动的气缸;

该行架上还包括平行于该第一滑轨的第二滑轨,该第二滑轨上活动安装有用于抵触限位成型上模和/或定型上模的活动定位块;

该行架的一端还设有电控限位装置,该电控限位装置通过伺服驱动模组连接至该活动定位块,以用于调整该活动定位块在该第二滑轨上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该伺服驱动模组为伺服丝杆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该第一滑轨上设有一活动连接板,该成型上模以及定型上模均设于该活动连接板上;且该气缸的一端铰接于该活动连接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该活动连接板上对应该活动定位块的位置设有抵触部,以用于抵触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该抵触部为液压缓冲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纸浆模塑模具自动定位系统,通过在成型机台的行架上,设置第二滑轨,且通过伺服驱动模块,驱动该第二滑轨上的活动定位块的移动,实现了对成型上模以及定型上模移动位置的实时调整,以及高精度机械抵触定位。解决了原有技术中,定型上模和定型下模其末端位置固定不可调的问题,因此,架模过程中,将合模后的定型模具和成型模具同时架设,且无需调整二者间距位置,即可实现定型上模的高精度转移合模,解决了现有纸浆模塑设备中,机械定位适用范围小,装模对位复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纸浆模塑模具自动定位系统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所示,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模具自动定位系统,其包括成型机台,该成型机台下端具有浆液池4,且该成型机台上部还设有行架1,该行架上设有设于该行架1下侧面上的第一滑轨。

该第一滑轨上设有一活动连接板,该成型模具5的成型上模以及定型模具6的定型上模均固定地设于该活动连接板上,进而实现了该第一滑轨上活动安装有成型上模以及定型上模;而后,一气缸2的一端铰接于该活动连接板上,另一端交接于行架1的框架结构上,以驱动该成型上模和定型上模联动移动。

同时,该行架1上还包括平行于该第一滑轨的第二滑轨,该第二滑轨上活动安装有用于抵触限位成型上模和/或定型上模的活动定位块31;该行架1的一端还设有电控限位装置3,该电控限位装置3通过伺服驱动模组连接至该活动定位块31,在该实施例中,该伺服驱动模具为平行于第二滑轨的伺服丝杆模组,以用于精确可控地调整该活动定位块在该第二滑轨上的位置。

该活动连接板上对应该活动定位块31的位置设有抵触部,在该实施例中,该抵触部为液压缓冲器,以用于抵触定位过程中的减震。

该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首先,架模过程中,将定型模具6以及成型模具5分别架设,即将定型上模以及成型上模均锁合于活动连接板上;

在成型工艺完成后,活动连接板整体上移,而后在气缸2作用下沿第一滑轨侧移至定型下模上方,且活动定位块31伺服调整位置,以抵触活动连接板上,将成型上模定位于定型下模的竖直上方位置,实现其精确定位。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