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615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该装置包括打印头,其用于向输送至打印头的记录介质的表面层上喷涂墨水;和加热部件,其用于加热所述记录介质,使由打印头喷涂在表面层上的墨水固定在其固定层上。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ei.10-297197中披露了与上述技术领域相关的典型传统技术。根据上述技术,金属基底包括染色底层,其也用作防锈层;在染色底层上形成的用作透光树脂层的透明树脂层,所述树脂层由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等制成;和喷墨接收层,其形成在树脂层上并且例如可以由多孔氧化铝制成。当通过喷墨打印在喷墨接收层上喷涂升华墨水或颜料后,升华颜料在加热炉中或通过热压机受到加热,因而喷墨接收层中的升华颜料升华至透明树脂层。随后,喷墨接收层被除去,从而获得装饰性金属体,其具有固定地形成在透明树脂层中的彩色图案。
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1-105638披露的另一种技术,升华墨水被从墨带转移至打印片材表面。为了对墨水进行加热并将其固定在打印片材上,打印片材被送入加热箱中,其中打印片材在相对设置并且之间具有很小间隙的卷压辊与加热辊之间前进并受到加热,或者在加热辊与沿加热辊外围表面一部分设置的传送带之间前进并受到加热,随后打印片材被立即从加热箱中排出。
另外,在织物印花领域,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ei.08-311782披露的典型技术,通过喷墨印刷方法将染料喷涂在织物上。随后,为了增强染料的固定并改善其色彩显影,织物被送入加热器装置并在其中受到加热。随后,织物被立即从装置中排出并在常温下冷却。
另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ei.10-16188披露了一种成像装置。根据这项技术,首先,例如可以通过喷墨打印机在热传导片材上形成原像。随后,具有原像的所述热传导片材覆盖在记录片材上,并且这些片材一起受到挤压和加热,因而形成在热传导片材上的图像(墨水)会受热升华并转移至记录片材的墨水固定层上,从而在其上形成副像。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获得精致的印刷制品。
从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ei.10-230589中可以获知另一种成像装置。根据这项技术,在记录片材的墨水固定层上预先设置了层压材料层。随后,例如可以通过喷墨打印机在层压材料层上形成图像。随后,产生的片材通过加热辊受到挤压和加热,从而使层压材料层变得透明并将墨水颜料固定在固定层上。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获得精致的印刷制品。
使用这些成像装置,升华墨水相对记录介质排出,所述记录介质通常是沿次扫描方向输送,因此其上形成的图像具有墨滴(此处将称作“未升华打印点”)。在随后的热固定步骤中,这些墨滴被加热升华,因此升华墨水颜料(此处称作“升华打印点”)固定在记录介质的固定层中,因而获得的由升华打印点形成的最终打印图像具有鲜艳的色彩。
为了能不论打印尺寸多大都使打印制品保持精致制品的良好质量,最重要的是要以适当的时间用合适的加热方式对喷涂了墨水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处理。在这一点上需要指出,这些类型的成像装置通常是安装在打印店或摄影店中,因此设备要尽可能制造得简洁。

发明内容
考虑到所述技术的上述状态,以前述成像装置作为其原始技术,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紧凑的成像装置,其能够以平稳的方式对从打印部件传送的各种记录介质进行适当的加热处理,所述记录介质包括标准海报尺寸的记录介质至长度超过10米用于制造大型商业广告牌等的超长记录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具有打印头的打印部件,所述打印头能向传送至其上的记录介质的表面层上喷涂墨水;环路形成部件,其能够暂时存储从打印部件排出的记录介质;加热部件,其用于加热从环路形成部件供给的记录介质,使喷涂在表面层上的墨水固定在其固定层上,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加热区域,它们受调整具有不同的加热温度。
使用上述结构,被引入加热部件中的记录介质在调整得具有不同温度的至少两个加热区域中受到加热。因此,记录介质要经受一个主加热条件,其中介质在墨水固定温度被加热,使墨水升华(通常在150℃或更高),记录介质还要经受一个辅助加热条件,其中介质被加热至一个低于墨水固定温度的温度。即,通过适当地避免迅速冷却或迅速加热,有可能缓和记录介质所承受的热负荷。尤其是当加热部件能够在主加热之前进行辅助加热时,记录介质首先被加热至低于墨水固定温度的温度,然后被加热至墨水固定温度,因而在记录介质被加热至墨水固定温度时可以避免温度发生迅速增加。结果,由于有效地消除了迅速加热产生的缺点,因此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精致打印制品。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为了在加热部件内产生有利的加热条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初级加热子部件,其用于将记录介质从常温水平加热至墨水固定温度水平;主加热部件,其用于在墨水固定温度水平上加热记录介质;和缓慢冷却子部件,其用于缓慢地使记录介质冷却至常温水平。使用这种结构,在加热部件中受到加热的记录介质通过缓慢冷却子部件从墨水固定温度(通常在150℃或更高)缓慢冷却至常温(室温)。结果,可以限制记录介质中发生变形(例如褶皱)。而如果记录介质从加热部件中突然排出至外界,由于其从墨水固定温度迅速冷却至室温,则可能会发生变形。因此,这样可以获得具有最小褶皱的高质量的精致打印制品。
优选地,所述每个子部件包括输送引导件,其用于与记录介质进行表面接触;和加热器,其设置得能够将其热量传递至所述输送引导件。使用这种结构,记录介质在被输送时能够以尽可能均匀的温度分布受到加热。尤其是在使用初级加热子部件或缓慢冷却子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安排加热器的布局,按照这样的方式为其输送引导件提供热量,即输送引导件的表面温度沿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从环境温度(室温)和缓地升至墨水固定温度,或者表面温度沿相同方向从墨水固定温度和缓地降至室温,从而能够以均匀和连续的方式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为了容易地实现这种有效的加热器布局,用导电金属丝形成加热器,并使该导电金属丝的排列密度沿输送方向逐渐增加(在初级加热子部件的情况下)或逐渐减小(在缓慢冷却子部件的情况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打印部件包括用于输送记录介质的第一输送机构,而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用于输送记录介质的第二输送机构;并且所述环路形成部件能够缓冲第一输送机构与第二输送机构之间的输送速度差异。使用这种结构,从所述打印部件中排出的记录介质能够暂时存储在环路形成部件中。因此,可以在获得高质量图像所需的适当时间将记录介质引入加热部件中,还可以从各种范围内选择加热部件中的记录介质的保留时间。并且,记录介质从打印部件中的排出速度不需要是固定的。相反,该排出速度可以独立于加热部件中的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这些都为按照需要设计和调整打印部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从相反方向考虑,加热部件中的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和/或保留时间可以进行最优设置,独立于记录介质从打印部件的排出速度。
如果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速度设定得高于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速度,即使为了增加记录介质的保留时间从而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而将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速度设置得很低,打印部件也能够以高速进行打印操作。尤其是在处理非常长的记录介质时,可以避免在打印过程中进行中断等不便之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打印部件内或在打印部件与环路形成部件之间设置了用于切割记录介质的切割器。使用所述切割器可以按照用途需要从以卷形保存在打印部件中的长型记录介质中切割出需要长度的介质。因此,这种结构有益地提供了处理各种长度记录介质的能力。由于切割器设置在打印部件内或打印部件与环路形成部件之间,在切割操作过程中记录介质可以经过环路形成部件连续地送入加热部件中,而所述切割操作过程需要暂时保持记录介质静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打印部件、环路形成部件和加热部件可拆卸地相互连接。所述环路形成部件和加热固定部件可以集成在可拆卸地连接在打印部件上的单一记录介质处理单元中。采用这种结构,能够用一个不同的部件取代所述部件,所述不同部件的环路形成部件使不同长度的环路能够积聚,并且其加热部件具有长度不同的加热区域。另外,还可以从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和用作标准打印机的所述部件上将打印部件单独地拆卸下来,所述标准打印机用于在不需要通过加热进行固定的传统片材等记录介质上进行打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环路形成装置包括中间输送机构,其用于将从打印部件接收的记录介质发送至加热部件中;并且所述中间输送机构形成第一存储部分和第二存储部分,每个存储部分都能在形成环路时存储记录介质。优选地,所述第一存储部分和第二存储部分沿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接连设置。采用两个存储部分连续放置的方式,能够在打印部件与加热部件之间连续地输送多个记录介质。在这里,优选地,中间输送机构包括夹挤输送辊装置和进给辊装置,第一存储部分制成在打印部件记录介质出口与夹挤输送辊装置之间,第二存储部分制成在夹挤输送辊装置与进给辊装置之间。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根据夹挤输送辊装置相对面上的夹挤输送辊装置的运动形成记录介质环路。因此,不论存储容量多大,环路形成部件都能够制造得很紧凑。另外,在记录介质相对较短能够容纳在一个第一存储部分中时,在打印程序完成之后通过夹挤输送辊装置将全部介质立即输送至第二存储部分,第一存储部分清空,能够接收下一个记录介质。结果,打印部件的处理速度可以得到提高。
有利地,所述夹挤输送辊装置适合充当卷曲改正辊,用于减轻记录介质的卷曲趋势。采用这种方式,由于记录介质在输送至打印部件之前是以缠绕在轴上的形式保存的,如果输送至夹挤输送辊装置的记录介质因此而具有卷曲趋势,那么也能充当卷曲改正辊的夹挤输送辊装置能够消除或者至少减小记录介质的卷曲趋势,随后记录介质被输送至加热部件。因此,这样能够避免发生不适当输送(包括需要避免的记录介质在输送机构中发生堵塞的情形),而如果送至加热部件中的记录介质仍具有卷曲趋势的话就可能发生上述不适当输送。为了实现这种结构,所述夹挤输送辊装置可以由具有较大直径的旋转辊和多个辅助辊构成,所述多个辅助辊沿所述旋转辊的外围表面以间隔关系设置。采用这种结构,由于总体结构很紧凑,该结构使记录介质在可靠地保持在所述结构中的同时以精确的曲率半径旋转。为了减小记录介质的卷曲趋势,记录介质对于旋转辊的缠绕角度优选超过100度。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下面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他的特征将更为清楚。


图1是说明了由本发明进行处理的记录介质实施例的截面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外观视图;图3是说明了所述成像装置的打印站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说明了所述打印站中包含的打印部件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说明了环路形成部件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6A说明了使用由布料制成的储料器板的透视图;图6B说明了使用由布料制成的储料器板的透视图;图7是说明了加热固定部件和缓慢冷却子部件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8是说明了卷压辊机构结构的放大截面示意图;图9是说明了缓慢冷却引导件中设置的导电金属丝布局的透视图;图10是说明了卷压辊机构和缓慢冷却子部件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1是说明了缓慢冷却引导件中设置的导电金属丝另一个布局的透视图;图12是说明了根据另外一个实施方式的缓慢冷却引导件中设置的导电金属丝布局的透视图;图13是说明了控制器各种功能的功能框图;图14是说明了中间输送机构运转的流程图,所述中间输送机构用于将从打印部件PU发出的记录介质1供给至加热固定部件HU,同时形成介质环路;图15是图14的流程图所述过程之后的过程的流程图;图16是图15的流程图所述过程之后的过程的流程图;图17是说明了在不同用途中中间输送机构运转的流程图;图18是说明了在不同用途中中间输送机构运转的流程图;
图19是说明了加热部件典型加热方式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将参照图1对本发明处理的记录介质1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记录介质1包括由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制成的基底10;由例如聚氨酯树脂制成的固定层11,其设置在基底10的表面以在那里固定墨水即墨水颜料;和表面层12,其设置在固定层11的表面上并充当渗透层,允许墨水能够渗透。如果基底10的表面的特性能使墨水颜料直接固定在其上,则可以去掉固定层11。在使用时,使用例如喷墨打印机等将升华墨滴喷涂在记录介质1的表面层12上,以在其上形成由未升华打印点构成的打印图像,随后,当加热至适当温度时,喷涂在表面层12上的墨滴(未升华打印点)开始升华并渗透过表面层12到达下面的固定层11,从而墨水颜料(现在作为升华打印点)固定在固定层11中。因此,通过除去或“剥离”表面层12,将获得作为最终打印制品100的图像记录片材页,其具有很好的光泽和高分辨率,由固定层11中的升华打印点形成的打印图像。即,在此加热升华过程中,作为未升华打印点喷涂在表面层12上的墨水颜料渗透过表面层12而到达固定层11,在那里作为升华打印点的颜料形成打印图像。附带提一下,在最后阶段,由于记录介质要求从固定层11或基底10上除去表面层12,因此在其间最好设置释放剂。
下面将参照图2和图3说明使用上述记录介质1产生最终打印制品100的典型成像装置。如图所示,此成像装置主要由打印站PS和操作者站OS构成。
所述打印站PS包括喷墨型打印部件PU;用于暂时支撑记录介质1的环路形成部件LU,记录介质1具有通过打印部件PU由未升华打印点形成的打印图像;加热固定部件HU,其向从环路形成部件LU送出的记录介质1上施加热能,从而产生由升华打印点形成的打印图像。加热固定部件HU包括初级加热子部件PR,其用于以适当的温度梯度将记录介质1加热至升华固定温度;主加热子部件R,其用于在升华固定温度加热记录介质1;和缓慢冷却子部件CU,其用于将从主加热子部件R中排出的记录介质1缓慢冷却至常温(室温)。
附带提一下,设置在打印部件PU与加热固定部件HU之间的环路形成部件LU用于缓冲由加热固定部件HU提供的记录介质1的较低输送速度与打印部件PU提供的记录介质1的较高平均输送速度之间的速度差异。
打印部件PU、环路形成部件LU和加热固定部件HU是单独的部件,其可拆卸地相互连接。缓慢冷却子部件CU连接在加热固定部件HU上。
如图4所示,在打印部件PU内,片材输送机构6A输送记录介质1,同时将来自未示出的卷片材盒的记录介质1展开,记录介质1以卷的形式存储在卷片材盒内,方式是记录介质的表面层12即打印表面邻近作为打印头实施例的喷墨式打印头2的墨水排出口。打印头2通过打印头头输送机构3沿横过记录介质1输送方向的方向(即沿主扫描方向)往返移动。由于记录介质1沿次扫描方向输送,打印头2的每一次运动使墨水通过其墨水排出口排至记录介质1的表面层12上,打印图像接连制成。打印头2包括多个排出口模块,其能够分别排出不同主色的墨水,从而形成彩色打印图像。例如,如果需要摄影质量的彩色打印图像,通常将使用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等主色的墨水以及同种类型的浅色的墨水。打印头2可以是传统喷墨打印机中使用的标准打印头。因此,进一步的说明将略去。在从打印头2排出的墨滴2a在表面层12上形成打印图像之后,记录介质1从打印部件PU排出并进入环路形成部件LU。
记录介质1在制造时就形成长片形。因此需要将其切割成打印图象的尺寸。为了这个目的,设置了片材切割器装置5。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切割器装置5包括刀片体51,其能够在所述刀片体相对打印头2向记录介质1伸出的位置与所述刀片体从记录介质1缩回的另一位置之间转换;和转换电机52,其通过例如凸轮进给或螺旋进给机构(未示出)在上述两个位置之间转换刀片体51。
如图2所示,环路形成部件LU包括连接在打印部件PU与加热固定部件HU之间的外壳体300。构成环路形成部件LU的各种元件连接并支撑在外壳体300上。从图3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打印部件PU的出口与加热固定部件HU的入口之间,即在第一输送机构6A与第二输送机构6B之间,设置了中间输送机构30。中间输送机构30包括夹挤输送辊装置31,其设置在打印部件PU的出口与加热固定部件HU的入口之下;和进给辊装置32,其邻近加热固定部件HU的入口设置。第一输送机构6A的出口与夹挤输送辊装置31之间的输送线不包括驱动辊等,并设置为第一存储部分30A,记录介质在那里可以形成环路。类似地,夹挤输送辊装置31与进给辊装置32之间的输送线设置为第二存储部分30B。
从图5可以看出,第一存储部分30A包括第一引导机构35,第二存储部分30B包括第二引导机构36。第一引导机构35包括固定导向板35a和活动导向板35b,记录介质1可以从其间通过。当设置在输送方向下游的活动导向板35b打开时,记录介质1从那里开始向下形成环路。类似地,第二引导机构36包括固定导向板36a和活动导向板36b,记录介质1可以从其间通过。当设置在输送方向下游的活动导向板36b打开时,记录介质1从那里开始向下形成环路。即,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从第一存储部分30A伸出,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从第二存储部分30B伸出。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由储料器板41限定界限,储料器板41由经过防静电处理的布料制成。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由树脂制成的储料器箱42限定界限。
形成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边界面的储料器箱42包括具有底面、四个侧壁和敞开的顶部的矩形箱,并在其中形成不可变形的矩形积聚空间。在另一方面,形成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边界面的储料器板41包括矩形布料板,其悬挂在相对端,从而在其间形成曲面以充当定界面。此积聚空间的相对侧面是完全敞开的。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其结构,如图3所示,纵向布料储料器板41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侧面上的储料器箱42侧壁的顶部,而其另一端以比板长的杆43终止。由于充当固定工具的杆43的相对端钩连在挂钩44上,挂钩44设置在打印部件PU的外壳的底面上,从而形成积聚空间,其只在将要积聚的记录介质1的输送方向和向下的方向定界,而在垂直于输送方向的侧面完全敞开。并且,由于边界面由储料器板41形成,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非常柔软(参看图6A)。另外,当杆43从挂钩44移走时,储料器放置在地板表面上,将形成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其还沿记录介质1的输送方向在一侧敞开,从而可以暂时存储长度很大的记录介质1(参看图6B)。
附带提一下,纵向布料储料器板41的一端与储料器箱42的连接可以在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侧面上的储料器箱42侧壁的任何需要高度位置进行。无论如何,将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与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隔开的分隔壁由储料器箱42的侧壁或储料器板41的一部分或两者一起形成。
如图5所示,夹挤输送辊装置31包括由步进电机M1驱动的旋转辊31a和三个与旋转辊31a的外围表面加压接触的辅助辊31b。旋转辊31a的外直径大约为60毫米,而三个辅助辊31b的外直径大约为30毫米。所述三个辅助辊31b是张力调节辊(free roller),其沿旋转辊31a的外围表面相互间隔。并且这些辅助辊具有将记录介质挤压在旋转辊31a的外围表面上的功能,方式是记录介质以大约125度的卷绕角度围绕在旋转辊31a的外围表面上。采用这种挤压动作,记录介质1可以通过旋转辊31a可靠地输送,同时,如果记录介质1中存在向上凸出的卷曲趋势,这样也能够被消除或者至少得到减小。即,夹挤输送辊装置31也充当“卷曲改正”辊,用于缓解记录介质1中的卷曲。由于这种卷曲改正功能将根据旋转辊31a的外直径和辅助辊31b相对旋转辊31a的设置而变化,因此要根据记录介质1的卷曲趋势适当地确定这些因素。附带提一下,虽然未在图5中示出,在相邻的辅助辊31b之间设置了引导件,其用于防止记录介质1的前端由于其本身具有硬度和卷曲趋势而意外地从辅助辊与旋转辊之间退出。
另外,记录介质1由夹挤输送辊装置31的输送速度可以在第一速度(低速80毫米/分)、第二速度(中速300毫米/分)与第三速度(高速18000毫米/分)之间转换,第一速度大大低于第一输送机构6A的最小输送速度,第二速度略高于第一输送机构6A的正常输送速度,第三速度大大高于第一输送机构6A的输送速度。
第一引导机构35包括第一固定导向板35a,其与从打印部件PU排出的记录介质1的表面相对设置,即大体上沿在打印部件PU出口与夹挤输送辊装置31之间直线延伸的输送线伸展;和第一活动导向板35b,其围绕与记录介质1的宽度平行延伸的轴X1枢轴旋转。受电机M2的驱动,第一活动导向板35b在大体垂直的关闭位置(图5中实线所示)与开启位置(图5中虚线所示)之间枢轴旋转,所述关闭位置相对第一固定导向板35a形成导向空间,所述空间具有楔形截面,其宽度沿输送方向朝下游侧逐渐变窄,所述开启位置朝向打印部件PU的底面倾斜,从而将记录介质1的一侧打开为输送释放区域。在其关闭位置,第一活动导向板35b与第一固定导向板35a合作以将记录介质1的前端引导至夹挤输送辊装置31,尤其是位于输送方向最上游的旋转辊31a与辅助辊31b之间的夹挤位置。为了将来自电机M2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第一活动导向板35b的枢轴旋转运动,第一扇区35c固定在第一活动导向板35b的枢轴上,并且在第一扇区35c外围表面中制成的弧形齿条与固定在电机M2的驱动轴上的小齿轮啮合。附带提一下,由于第一引导机构35形成大体垂直的输送线,设置了枢轴式引入导向件34,用于将记录介质1平稳地输送至形成水平输送线的第一输送机构6A。
类似地,第二引导机构36相对记录介质1的表面设置。第二引导机构36包括第二固定导向板36a,其大体上沿在夹挤输送辊装置31与加热固定部件HU入口之间直线延伸的输送线伸展;和第二活动导向板36b,其围绕与记录介质1的宽度平行延伸的轴X2枢轴旋转。受电机M3的驱动,第二活动导向板36b在大体垂直的关闭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枢轴旋转,所述关闭位置相对第二固定导向板36a形成切口,所述切口使记录介质可以通过,所述开启位置朝向加热固定部件HU倾斜,从而将记录介质1的一侧(下侧)打开为输送释放区域。在其关闭位置,第二活动导向板36b与第二固定导向板36a合作以将记录介质1的前端从夹挤输送辊装置31引导至进给辊装置32,尤其是,从位于输送方向最下游的旋转辊31a与辅助辊31b之间的夹挤位置。为了将来自电机M3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第二活动导向板36b的枢轴旋转运动,第二扇区36c固定在第二活动导向板36b的枢轴上,并且在第二扇区36c外围表面中制成的弧形齿条与固定在电机M3的驱动轴上的小齿轮啮合。
附带提一下,通常进给辊装置32由步进电机M4以与加热固定部件HU的加热输送机构54的输送速度同步的输送速度驱动。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中间输送机构30,当记录介质1被从第一输送机构6A的最后的排出辊进一步送至中间输送机构30时,记录介质的前端受夹挤输送辊装置31夹挤,第一活动导向板35b转换至第二状态,记录介质1将以环路的形式伸入第一存储部分30A。另外,当记录介质1被夹挤输送辊装置31进一步输送时,记录介质1的前端受进给辊装置32夹挤,第二活动导向板36b转换至第二状态,记录介质1将以环路的形式伸入第二存储部分30B。
为了将记录介质1从打印部件PU输送至加热固定部件HU,同时分别在第一存储部分30A和第二存储部分30B中形成环路,需要以适当的时间控制中间输送机构30的各个驱动元件。为了达到此目的,中间输送机构30具有由光学元件、限位开关等组成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例如包括第一传感器S1,其用于检测记录介质1出现在旋转辊31a的略微上游(出现为“开”,没有为“关”);第二传感器S2,其用于检测记录介质1出现在输送方向最上游的辅助辊31b与下一个辅助辊31b之间(出现为“开”,没有为“关”);第三传感器S3,其用于检测记录介质1出现在中间输送机构30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出现为“开”,没有为“关”);第四传感器S4,其用于检测第一活动导向板35b的关闭位置(关闭位置为“开”,否则为“关”);第五传感器S5,其用于检测第一活动导向板35b的开启位置(开启位置为“开”,否则为“关”);第六传感器S6,其用于检测第二活动导向板36b的关闭位置(关闭位置为“开”,否则为“关”);第七传感器S7,其用于检测第二活动导向板36b的开启位置(开启位置为“开”,否则为“关”);第八传感器S8,其用于检测记录介质1出现在中间输送机构30的输送方向的最上游(出现为“开”,没有为“关”);和第九传感器S9,其用于检测进入第一存储部分30A的记录介质1中的松弛量(松弛超过阈值为“开”,松弛低于阈值为“关”)。附带提一下,用作松弛检测传感器的第九传感器S9建造为光学元件或限位开关,其用于检测记录介质1中由于出现松弛而产生的输送方向垂直凸出部分。
在图3中示意性显示、在图7中详细显示的加热部件HU包括初级加热子部件PR、主加热子部件R和缓慢冷却子部件CU。主加热子部件R在其主外壳50内包括加热外壳51,其由绝缘材料制成用于加热记录介质1;吹风器外壳52,其也由绝缘材料制成,设置在加热外壳51上面,用于为加热外壳51提供热空气;和用于支撑主外壳50的支柱53。初级加热子部件PR设置得邻近主加热子部件R的入口,并且缓慢冷却子部件CU设置得邻近主加热子部件R的出口。在初级加热子部件PR和主加热子部件R中,设置了用于输送记录介质1的加热输送机构54,其作为构成片材输送机构6的第二输送机构6B的一部分。加热输送机构54包括一对夹挤式引入辊54a,其邻近加热固定部件HU的入口设置,即在初级加热子部件PR中;输送辊机构54b,其通过使两个辊与记录介质1的正面接触并使一个辊与记录介质1的背面接触,从而在主加热子部件R中输送记录介质1;单一引导件54c,其设置在初级加热子部件PR中,与记录介质1的底面相接触,将热量传递至记录介质1;多个顶面接触辊54d,其设置在引导件54c上,与记录介质1的顶面接触,向那里施加输送力;压辊机构58,其设置得邻近主加热子部件R的出口;和卷曲输送部分59,其紧靠压辊机构58的输送方向下游设置。
如图8和图9所示,压辊机构58包括第一辊58a,其与记录介质1的背面接触;第二辊58b,其设置在第一辊58a输送方向上游,与记录介质1的正面接触;第三辊58c,其设置在第一辊58a输送方向下游,与记录介质1的正面接触;和托架58e,其可旋转地支撑这些辊的辊轴58d。第三辊58c的辊轴58d插入至托架58e中限定的垂直导向孔58f,因而第三辊58c由于其重量在第三辊与第一辊58a之间挤压记录介质1。压辊机构58的每个这些辊的长度比记录介质1的最大宽度长,并且所述辊包括表面上层压有泡沫树脂的金属鼓轮。并且,对第三辊58c的重量进行设置,从而当所述辊以第一辊58a挤压其间的记录介质1时会产生熨平效果,将记录介质在加热固定过程中产生的褶皱等弄平。虽然可以根据辊的长度通过试验确定所述重量,还可以通过附件的重量对此重量进行调整。无需说明,还可以通过弹簧等为第三辊58c提供朝向记录介质1的推力。如图9所示,第三辊58c的轴从第一辊58a的轴相对输送方向朝下游侧偏移,因而记录介质1在此区域略微卷曲,从而增强施加在那里的熨平效果。
附带提一下,构成加热输送机构54的全部辊子都通过未示出的传动带直接地或间接地受到驱动。此处,虽然第三辊58c使其辊轴58d移向或离开记录介质1,此第三辊58c可以由具有已知的拉力调节滑轮等的传送机构来驱动。
另外,卷曲输送部分59包括具有导面的引导体,用于引导记录介质1,使其具有图像的表面朝向外侧。因此,当记录介质1与引导体59的表面接触并移动时,在介质的正表面产生拉力,该拉力能展平其中细小的表面褶皱。
在从顶面接触辊54d向下设置的引导件54c的底面上设置了主加热片材加热器55、用于加热引导件54c的初级加热片材加热器55a和设置在片材加热器55的中心用于测量引导件54c温度的固定温度传感器41。如果需要,构成卷曲输送部分59的引导体也可以包括片材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从而能够进行反馈控制。
在吹风器外壳52内设置了多个杆形式的电加热器56和交叉流动风扇57,风扇57用于围绕与记录介质1的宽度平行伸展的轴驱动风扇叶片从而供给热空气。吹风器外壳52在其底面限定了出口52a,其紧靠在风扇57之下以排出热空气;和入口52b,其位于经加热输送机构54的记录介质1的输送通道上游。邻近出口52a的孔径设置了与风扇57相应的空气传感器S20。
初级加热子部件PR也包括电加热器56a,但没有风扇。无须说明,如故需要,初级加热子部件PR也可以包括风扇。
当记录介质1被加热时,在初级加热子部件PR中,其内部温度通过电加热器56a保持在预定值。然而,在主加热子部件R中,电加热器56和交叉流动风扇57受到驱动,从而将在吹风器外壳52内加热的空气通过出口52a供给至加热外壳51内的记录介质1的输送方向下游的位置,供给宽度大于记录介质1的全部宽度,因而热空气沿记录介质1的输送通道朝输送方向上游流入加热空间。随后,空气在需要由电加热器56加热的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游位置通过入口52b进入吹风器外壳52。然后,加热空气供应至风扇57。按照这种方式,加热空气循环流动。
根据典型加热温度控制方案,为各个电加热器56、56a和各个片材加热器55、55a供电,因而固定温度传感器S10能够检测大约180℃的温度,初级加热子部件PR内的固定温度传感器S10能够检测大约100℃的温度,主加热子部件R中的输送方向上游固定温度传感器S10能够检测大约130℃的温度,而主加热子部件R中的输送方向下游固定温度传感器S10能够检测大约180℃的温度。
如图7和图8所示,缓慢冷却子部件CU包括缓慢冷却引导件92,其充当记录介质1的输送导向架;缓慢冷却中间输送辊对94;和旋转导向器95,排出辊对96和这些元件一起构成缓慢冷却输送机构90。缓慢冷却输送机构90设置在由缓慢冷却外壳91大体关闭的缓慢冷却空间中。用于在加热固定部件HU内输送记录介质1的第二输送机构6B包括加热输送机构54和缓慢冷却输送机构90。
缓慢冷却引导件92以超过记录介质1最大宽度的宽度延伸,从而形成能够与记录介质1相接触的倾斜导面。倾斜导面相对垂直轴的倾斜角度在20度至60度范围内。在缓慢冷却引导件92的背面安装了用作加热器的导电金属丝93,其能够将热量传递至缓慢冷却引导件92。
对从导电金属丝93传递至缓慢冷却引导件92的热量进行调整,使缓慢冷却引导件92的记录介质1入口处的温度大体上等于主加热子部件出口处的温度,并且缓慢冷却引导件92的记录介质出口处的温度大体上等于室温,而且其间的温度梯度形成尽可能平缓的曲线。这样,在冷却过程中记录介质1发生变形(例如褶皱)的情况将得到有效的限制。
为了达到此目的,如图10所示,导电金属丝93的设置方式在输送方向上游侧相对缓慢冷却引导件92提供了相对较高的排列密度,而在输送方向下游侧提供了相对较低的排列密度。为了使获得的温度梯度具有尽可能平缓的曲线,如图11所示,也可以采用具有连续可变排列间距的弯曲布局。在图10和图11的实施方式中,导电金属丝93包括单一金属丝。因而,通过改变导电金属丝93的供电功率,缓慢冷却引导件92中的温度能够相应地上升或下降。
由于为导电金属丝93提供了预定电流,在缓慢冷却引导件92中,产生了上述能够有效限制褶皱产生的温度梯度,例如从大约180℃至20℃的温度梯度。利用直接设置在缓慢冷却引导件92中间区域或设置在导面上面的缓慢冷却温度传感器S30的检测信号作为反馈,通过控制器7可以精确地控制导电金属丝93的供电功率。
作为按照需要调节输送方向的缓慢冷却引导件92中的温度梯度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按照从邻近记录介质入口的区域至邻近记录介质出口的区域的顺序,导电金属丝93可以被分为第一导电金属丝93a、第二导电金属丝93b、第三导电金属丝93c和第四导电金属丝93d等等,从而能够独立地控制各个金属丝的供电功率。在这种情况下,与各个金属丝93a、93b、93c、93d…相对应的位置,将设置多个缓慢冷却温度传感器S30a、S30b、S30c、S30d…,从而各个金属丝将分别受到反馈控制,因而在缓慢冷却引导件92中整体上可以产生需要的温度梯度。在固定温度根据采用的记录介质1而极大地变化和室温在各个季节变化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变换的结构尤其有利。
为了接收从缓慢冷却部件CU中排出的记录介质1,如图2和图3所示,设置了储料器ST。储料器ST包括箱形件,箱形件的宽度大于能够处理的记录介质1的最大宽度。并且,储料器ST的内部设有交织了具有传导性的碳素纤维的内衬片,用以消除静电。另外,由于从缓慢冷却部件CU中排出的记录介质1具有一定量的卷曲趋势,于是,通过利用此卷曲趋势,记录介质不需要芯体就可以缠绕在储料器ST中并存储在其中。在存储在储料器ST的记录介质1中,形成其打印图像的墨水(颜料)已经固定在固定层11中。随后,通过除去表面层12,可以获得具有清晰显色图像的精致的打印制品100。
附带提一下,初级加热子部件PR的引导件41C也可以采用缓慢冷却引导件92中所使用的加热器结构,以获得适当的温度梯度。
控制器7充当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的控制部件,其包括设置在操作者站OS中的第一控制器7A和设置在打印站PS中的第二控制器7B,两个控制器7A和7B通过通信电缆相互连接,从而在其间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因此两个控制器7A和7B能够像单一控制器一样进行运转。
如图2所示,操作者站OS包括通用计算机80,其也用作第一控制器7A;监视器81;键盘82;鼠标83;胶片扫描器85,其用于将冲洗出的银盐型摄影胶片F进行光电转换,转换为彩色图像数据;图象读取部件84(在本情况下此部件安装在计算机80内),其用于从数据存储介质(CD、CD-R、MO或任何类型的半导体存储装置,例如Compact-Flash或Smart-Media,以及包括数据通信线的任何通信介质)中读取或获取彩色图像数据。在这种成像装置中,由胶片扫描器85或者图像读取部件84获取并随后传送至第一控制器7A的图象数据将进行各种必要的数据处理过程,随后处理过的图像数据将作为源打印数据传送至第二控制器7B,从而在打印站PS将打印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1上,并在其上受到加热并固定。
如上所述,控制器7包括第一控制器7A和第二控制器7B,控制器7A和7B每个都包括具有CPU、ROM、RAM、I/O接口电路等微型计算机系统作为主要元件。如图13所示,第一控制器7A通过I/O接口电路连接有图像读取部件84和胶片扫描器85等外设。第二控制器7B通过I/O接口电路连接有安装在打印站PS中的外设,包括喷墨打印头2、打印头进给机构3、电加热器56、56a、交叉流动风扇57和记录介质输送机构等。另外,设置了记录介质类型检测传感器S40,用于检测在卷曲片材盒上或在支撑卷曲状态围绕其上的记录介质1的轴件上设置的ID代码,并且此传感器将其类型检测信号传递至控制器7,从而控制器7基于检测信号可以识别出装载的记录介质1的类型。第一控制器7A和第二控制器7B能够通过各自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例如,由第一控制器7A进行图像处理和调整处理的图像数据将转换为最终的打印数据,其将通过通信模块74a、74b传送至第二控制器7B,随后例如可以用于在记录介质1上喷涂升华墨水。
控制器7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和/或软件实现。下面请参看与本发明有关的那些功能元件,下列部分是提供的典型实施例,即图像数据输入部分71,其用于在由图像读取部件84或胶片扫描器85获取的图像数据上进行预处理,例如格式转换或分辨率转换;图像数据处理部分72,其用于在从图像数据输入部分71传输来的图像数据上进行图像调整,例如修整或颜色调整;打印数据产生部分73,其用于通过采用二元法(例如误差扩散法)从最终图像数据产生源打印数据供打印头2随后使用;打印控制部分75,其用于根据传送的打印数据驱动打印头2通过出口排出墨滴,并控制记录介质1的间歇进给与打印头2沿打印部件PU内的主扫描方向上的运动同步;输送控制部分76,其用于控制加热固定部件HU内的记录介质1的输送;加热控制部分77,其用于控制片材加热器55和55a、电加热器56和56a、加热固定部件HU的交叉流动风扇57以及用于缓慢冷却引导件92加热器的导电金属丝93(93a…)的供电;存储控制部分78,其用于控制环路形成部件LU的各个驱动元件;和记录介质类型识别部分79,其基于记录介质类型检测传感器S40读出的ID代码获得装载的记录介质1的类型数据。附带提一下,存储控制部分78能够控制导电金属丝93(93a…)的供电,如果需要,还能考虑控制关于由记录介质类型识别部分79获取的记录介质类型信息和室温的附加信息。
下面将说明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部件制造最终打印制品的典型程序。
1.打印图像形成阶段首先,由图像读取部件84从MO盘读取的JPEG格式的图像数据被作为成像装置的图像源传递至图像数据输入部分71。在图像数据输入部分71,JPEG图像数据映射为8位RGB彩色图像数据,并随后传递至图形处理部分72。随后,根据由操作者通过键盘82或鼠标83输入的打印尺寸、修整设置指令和颜色调整指令等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在预定图像处理完成之后,图像数据将被传送至打印数据产生部分73。附带提一下,由于RGB彩色图像数据已经在其他图像处理之后或之前的适当的阶段被转换为CMYK彩色图像数据,因此传送至打印数据产生部分73的图像数据是CMYK彩色图像数据。在打印数据产生部分73,CMYK彩色图像数据被转换为二进制CMYK打印数据,该数据随后传递至打印控制部分75。如前面所述,打印控制部分75由传送的二进制CMYK打印数据为打印头2产生驱动脉冲信号,从而打印头2的驱动元件受控驱动,以墨点在记录介质1上形成图像。
2.记录介质存储阶段下面将参照图14、图15和图16说明通过环路形成部件LU暂时存储或保持记录介质1的方式。
首先,过程等待记录介质1从打印部件PU排出。在此等待或待机条件下,第一活动导向板35b和第二活动导向板36b保持在其各自的关闭位置。两个活动导向板35b和36b的关闭位置可以分别通过第四传感器S4和第六传感器S6的“开”状态确认(#00)。随后,由于第八传感器S8的状态从“关”变为“开”,过程确认记录介质1的前端从第一输送机构6A被引入中间输送机构30(#02)。由于第一传感器S1的状态从“关”变为“开”,基于预定期间(例如5秒)过去,确认记录介质1的前端随后引入夹挤输送辊装置31(#04)。当记录介质1的前端进入夹挤输送辊装置31后,用于旋转辊31a的电机M1低速驱动,从而通过旋转辊31a和辅助辊31b启动记录介质1的低速输送(80毫米/分)(#06)。
在记录介质1通过夹挤输送辊装置31低速输送的过程中,速度低于第一输送机构6A的输送速度,第一存储部分30A中的记录介质1中开始产生松弛,并且介质开始在相对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凸出。当松弛量(凸出)超过预定阈值时,此状态通过第九传感器S9的状态从“关”变为“开”得到确认。在检验此松弛时(#08),如果发现松弛量超过阈值,用于旋转辊31a的电机M1转换至中速驱动,从而通过旋转辊31a和辅助辊31b启动记录介质1的中速输送(300毫米/分)(#10),因此松弛逐渐减小。在另一方面,如果松弛量低于阈值,用于旋转辊31a的电机M1再次转换至低速驱动,从而通过旋转辊31a和辅助辊31b的记录介质1的夹挤输送转换为低速输送(80毫米/分)(#11)。
按照这种方式,在由第一输送机构6A和夹挤输送辊装置31同时输送中,当能够负面影响打印质量的第一存储部分30A的记录介质1中的松弛(其从输送线的移动)最小化时,通过夹挤输送辊装置31的记录介质1的输送速度转换至低速,从而防止施加在从打印部件PU排出的记录介质上的负载负面影响打印质量。
当过程基于第二传感器S2的状态从“关”变为“开”确认记录介质1的前端到达一个位置,在此位置所述介质在旋转辊31a与辅助辊31b之间被有效压紧(#12),则用于旋转辊31a的电机M1停止,从而暂停通过旋转辊31a和辅助辊31b的记录介质1的夹挤输送(#14)。同时,电机M2驱动使第一活动导向板35a旋转至其打开位置(#16)。随着第一引导机构35打开并且记录介质1保持在夹挤输送辊装置31,由第一输送机构6A引入的记录介质1将由于其自身重量而以环路的形式逐渐积聚在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中(#18)。
随着记录介质1的上述环路积聚继续前进至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中,第八传感器S8的状态最终从“开”变为“关”。这样,过程确认记录介质1的后端到达中间输送机构30(#20),为了将积聚在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中的记录介质1的环路输送至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用于旋转辊31a的电机M1以中速驱动,从而通过夹挤输送辊装置31恢复中速输送(300毫米/分)(#22)。同时,电机M4驱动,以保持进给辊装置32的驱动辊和辅助辊旋转(#24)。
当过程基于第三传感器S3的状态从“开”变为“关”确认记录介质1的前端穿过进给辊装置32已经完成时(#26),电机M4停止,从而由进给辊装置32保持记录介质1的前端(#28)。同时,电机M3驱动使第二活动导向板36a旋转至其打开位置(#30)。随着第二引导机构36打开并且记录介质1的前端由进给辊装置32保持,由以中速连续驱动的夹挤输送辊装置31供给的记录媒体1将开始形成环路。由以中速驱动的夹挤输送辊装置31进行的记录媒体1的环路积聚持续10至20秒,从而形成稳定的环路(#32)。随后,用于旋转辊31a的电机M1以高速驱动,从而由夹挤输送辊装置31进行记录介质1的高速输送(18000毫米/分)(#34)。这样,积聚在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中的记录介质1的环路将被迅速传递至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中的环路(#36)。
在基于第二传感器S2的状态从“开”变为“关”确认记录介质1的后端到达夹挤输送辊装置31后,过程等待大约5秒,并确认或假定记录介质1的末端已经通过夹挤输送辊装置31(#38)。随后,过程恢复驱动进给辊装置32,从而开始将以环路形式积聚在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中的记录介质1供给至加热固定部件HU中(#40)。
这样,记录介质1将由加热输送机构54和进给辊装置32输送。在此过程中,虽然加热输送机构54和进给辊装置32设定了相同的输送速度,但在其间也会产生输送速度差异,该差异将对记录介质1施加微小的拉力。但是,由于记录介质1只暴露于加热固定部件HU中的热量,因此这不会导致严重问题。
为了对接收从打印部件PU排出的记录介质1做好准备,过程驱动电机M2使第一活动导向板35b旋转至其关闭位置(#42)。
在基于第三传感器S3的状态从“开”变为“关”确认记录介质1的后端已经完全通过进给辊装置32后(#44),进给辊装置32停止(#46),并且第二活动导向板36b旋转至器关闭位置(#48)。
如果完成了将记录介质1从打印部件PU输送至加热固定部件HU同时形成介质环路的上述过程,记录介质1能够有效地容纳在由布料储料器板4限定的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中,记录介质1的相对端钩连在所述布料储料器板4上。但是,如果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不能容纳整个记录介质1,布料储料器板4一端制成的杆43将从挂钩44上移走并放置在地板表面上,从而形成改进的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其在记录介质1输送方向上的一侧完全敞开。下面将说明记录介质1的环路形成输送过程,其中只有某些部分与上述过程不同。
根据一个实施例,如图17的流程图所示,进给辊装置32的驱动一开始,(#24),过程直接继续进行将记录介质1供给到加热固定部件HU,而在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没有集聚记录介质1。这意味着过程从图8所示流程图中的步骤#24跳到图9所示流程图中的步骤#40。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夹挤输送辊装置31传送的记录介质输送速度需要设定得实质上等于由进给辊装置32传送的记录介质输送速度。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如图18的流程图所示,过程以高速驱动旋转辊31a(#34)并开始驱动进给辊装置32(#40)。随后,当记录介质1在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中开始积聚时,过程启动记录介质1供给至加热固定部件HU,从而将记录介质1供给至加热固定部件HU,同时记录介质1在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中积聚了一定长度。这意味着将图15的流程图中的步骤#40放在步骤#36之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夹挤输送辊装置31的记录介质输送速度能够设定得高于通过进给辊装置32的记录介质输送速度,程度是不会导致记录介质1在第二环路积聚空间J2过分积聚,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比上述方法更快清空第一环路积聚空间J1。
3.图像固定形成阶段当在环路形成部件LU进行必要的定时调整后,表面层12上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1通过具有适当温度调节的初级加热子部件PR和主加热子部件R,在此过程中介质暴露于热能下并产生相对热升华,从而表面层12上形成的图像转移(固定)至固定层11。随后,经历了此加热固定处理的记录介质1将通过设置在加热固定部件HU出口并充当施压装置的压辊机构58的熨平效果对在加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褶皱进行展平。另外,记录介质的表面将由卷曲输送部分59拉伸并整形,并被引入缓慢冷却部件CU。
此后,被引入缓慢冷却部件CU的记录介质1将沿缓慢冷却引导件92的表面被向下输送,并由缓慢冷却中间输送辊对94挤压。随后,介质1将由倾斜向下设置的旋转导向器95和排出辊对96返回大体水平的姿态并排出。随后,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将表面层12从介质上除去,可以获得具有清晰彩色显影的精致打印制品100。
下面将参照图19对记录介质在缓慢冷却部件HU中经受的典型加热方式进行说明。
此处用曲线表示加热方式。曲线沿水平方向(水平轴)标志记录介质1的通过点F0至F9,沿垂直方向(垂直轴)表示在各个通过点的加热温度。通过点F1和F2属于初级加热子部件PR中。通过点F3至F6属于主加热子部件R中。通过点F7和F8属于缓慢冷却子部件CU中。其他的过点F0和F9在加热部件HU之外,其温度为常温(室温)。
在通过点F3至F6的加热温度施墨水升华并固定的温度。初级加热子部件PR用于将记录介质1的温度从常温升至升华固定温度。缓慢冷却子部件CU用于将记录介质1的温度从升华固定温度降至常温。换言之,初级加热子部件PR和缓慢冷却子部件CU的温度低于使升华墨水升华所需温度。因此基本上不产生升华。在这种典型加热方式中,升华固定温度Tn设定为180℃。并且记录介质1通过主加热子部件R的通过时间设定为大约2分钟。虽然基于各种打印条件(例如所采用的记录介质1的类型)实际的加热方式可以改变,但在图19中用虚线表示另一种加热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具有打印头的打印部件,所述打印头能向传送至其上的记录介质的表面层上喷涂墨水;环路形成部件,其能够暂时存储从打印部件排出的记录介质;和加热部件,其用于加热从环路形成部件供给的记录介质,使喷涂在表面层上的墨水固定在其固定层上;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加热区域,它们受调整具有不同的加热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初级加热子部件,其用于将记录介质从常温水平加热至墨水固定温度水平;主加热部件,其用于在墨水固定温度水平上加热记录介质;和缓慢冷却子部件,其用于缓慢地使记录介质冷却至常温水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每个子部件包括输送引导件,其用于与记录介质进行表面接触;和加热器,其设置得能够将其热量传递至所述输送引导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缓慢冷却子部件的加热器包括导电金属丝,该导电金属丝的排列密度从记录介质入口至缓慢冷却子部件的记录介质出口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打印部件包括用于输送记录介质的第一输送机构,而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用于输送记录介质的第二输送机构;并且所述环路形成部件能够缓冲第一输送机构与第二输送机构之间的输送速度差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速度设定得高于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打印部件内或在打印部件与环路形成部件之间设置了用于切割记录介质的切割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打印部件、环路形成部件和加热部件可拆卸地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环路形成部件包括中间输送机构,其用于将从打印部件接收的记录介质发送至加热部件中;并且所述中间输送机构形成第一存储部分和第二存储部分,每个存储部分都能在形成环路时可操作存储记录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存储部分和第二存储部分沿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接连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中间输送机构包括夹挤输送辊装置和进给辊装置,第一存储部分制成在打印部件的记录介质出口与夹挤输送辊装置之间,第二存储部分制成在夹挤输送辊装置与进给辊装置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夹挤输送辊装置适合充当卷曲改正辊,用于减轻记录介质的卷曲趋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夹挤输送辊装置可以由具有较大直径的旋转辊和多个辅助辊构成,所述多个辅助辊沿所述旋转辊的外围表面以间隔关系设置。
全文摘要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具有打印头的打印部件,所述打印头能向传送至其上的记录介质的表面层上喷涂墨水;环路形成部件,其能够暂时存储从打印部件排出的记录介质;和加热部件,其用于加热从环路形成部件供给的记录介质,使喷涂在表面层上的墨水固定在其固定层上。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初级加热子部件,其用于将加热部件从常温水平加热至墨水固定温度水平;主加热部件,其用于在墨水固定温度水平上加热记录介质;和缓慢冷却子部件,其用于缓慢地使记录介质冷却至常温水平。
文档编号B41J15/00GK1438123SQ03104129
公开日2003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14日
发明者志摩和伸, 西川英利, 石川正纯, 新井清孝, 山本有治, 永长和夫, 中元正树, 井下胜功, 船濑公资 申请人: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