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油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8856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油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机构,尤其涉及喷绘机,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清洗各种喷绘机内油墨的装置,具体地是一种吸油墨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广告行业广泛使用喷绘机进行绘画,喷绘机在使用时需要先将油墨补充到喷绘机的喷头内,然后在油墨从喷头喷出以后,喷头处于负压供墨。现有技术中利用干湿两用吸尘器将喷绘机内的油墨抽吸到喷头中,但此类干湿两用吸尘器原设计是用于抽吸灰尘和水等物质,不是用于吸油墨;此类干湿两用吸尘器在工作过程中,灰尘直接进入机体电器部件,吸尘与电机散热在同一部位,而使用干湿两用吸尘器抽吸油墨时,油墨中含有有机溶剂,附着到吸尘器的电器部件以后,导致电器部件的绝缘受到腐蚀,随之而引起其绝缘性能被破坏,从而导致吸尘器的损坏,缩短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是由于现有技术中尚未出现专用的吸油墨装置,目前只能利用干湿两用吸尘器将喷绘机内的油墨抽吸到喷头中,但此类干湿两用吸尘器原设计是用于抽吸灰尘和水等物质,不是用于吸油墨;此类干湿两用吸尘器在工作过程中,灰尘直接进入机体电器部件,吸尘与电机散热在同一部位,而使用干湿两用吸尘器抽吸油墨时,油墨中含有有机溶剂,附着到吸尘器的电器部件以后,导致电器部件的绝缘受到腐蚀,随之而引起其绝缘性能被破坏,从而导致吸尘器的损坏,缩短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吸油墨器,所述的这种吸油墨器由一个塑料外筒体、一个塑料内筒体、一个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连接螺纹软管、储油墨筒和一个吸墨软管构成,其中,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具有一个底端壁,所述的塑料外筒体的底端壁中设置有一个出口,所述的出口处设置有一个第一阀门,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内固定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管,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下端穿出所述的塑料外筒体的底端壁,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位于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内,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设置有一个电机托盘,所述的电机托盘中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的通孔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出口相通,所述的塑料内筒体设置在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内并位于所述的电机托盘的上方,所述的塑料内筒体的外侧与所述的塑料外筒体的内侧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的塑料内筒体通过所述的隔离板与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固定,所述的隔离板下侧的塑料外筒体的圆周壁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设置在所述的塑料内筒体内,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的叶轮端设置在所述的塑料内筒体与所述的电机托盘之间,所述的塑料外筒体的上端设置有一个塑料端盖,所述的塑料端盖呈圆柱筒状,所述的塑料端盖的下侧与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的上端之间设置有一个隔离腔,所述的隔离腔的上端的塑料端盖部分中设置有进风孔,所述的塑料端盖的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的储墨筒体中设置有一个连接管,所述的连接管呈弯折状,所述的连接管具有一个吸入端管体和一个排出端管体,所述的连接管吸入端连接所述的吸墨软管,所述的排出端管体设置在所述的储油墨筒内,所述的吸入端管体穿出所述的储油墨筒的侧壁,所述的排出端管体的出口朝向所述的储油墨筒的底面,所述的储油墨筒的底面中设置有一个开口,所述的开口处设置有一个第二阀门,所述的储油墨筒的上端设置有一个第二连接管,所述的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通过所述的连接螺纹软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塑料端盖和所述的塑料外筒体的上端通过法兰结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管的吸入端连接所述的吸墨软管,所述的吸墨软管由波纹软管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隔离腔上端的塑料端盖部分的进风孔的开孔率大于或者等于百分之五十。
进一步的,所述的塑料端盖的圆周侧壁上的出风孔的数目为24个,所述的塑料端盖的圆周侧壁上的出风孔沿所述的塑料端盖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隔离板下侧塑料外筒体的圆周壁上的出风孔的数目为36个,所述的隔离板下侧塑料外筒体圆周壁上的出风孔沿所述的塑料外筒体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油墨筒的底面呈圆锥状。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管的吸入端管体的出口方向和排出端管体的出口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散热风扇。
进一步的,所述的塑料内筒体在所述的隔离板的上侧具有一个延伸的筒体部分,所述的延伸的筒体部分的圆周壁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的延伸的筒体部分圆周壁上的出风孔的数目为24个,所述的延伸的筒体部分圆周壁上的出风孔沿所述的延伸的筒体部分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技术,有关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技术方案已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吸墨软管的一端连接到喷绘机的喷头,启动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产生的抽吸压力使油墨补充到喷绘机的喷头中,同时,部分油墨随空气经过喷头连接管进入储油墨筒,部分油墨随空气进入储油墨筒以后,部分油墨依重力作用在储油墨筒中沉降,同时,油墨的粘性也使得后续空气中的油墨在储油墨筒底部滞留,通过储油墨筒底部的第二阀门可以放出积存的油墨,其余部分油墨继续混合在空气中经过储墨筒进入软管,通过软管进入第一连接管,并在电机托盘处在叶轮作用下进入塑料外筒体和塑料内筒体之间,然后空气从塑料外筒体圆周侧壁的出风孔排出,油墨依重力作用在塑料外筒体内沉降,通过塑料外筒体底部的第一阀门可以放出积存的油墨;电机轴上设置的散热风扇将空气从塑料端盖顶部的进风孔吸入电机体,气流经过电机体内的线圈和铁芯,进入塑料内筒体内,然后从塑料端盖的圆周侧壁上的出风孔排出,达到散热作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将油墨混合空气吸入储油墨筒和塑料外筒体,可以完成油墨和空气的分离,同时,电机设置在塑料内筒体中,塑料内筒体将电机与储油墨筒和塑料外筒体隔离,所以油墨不会进入电机,防止了对电机的损害,并且,塑料端盖和塑料内筒体之间设置单独的散热气流通道,可以对电机有效散热。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适合抽吸喷绘机喷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墨器中的塑料外筒体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墨器中的塑料外筒体的侧壁上的出风孔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墨器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塑料内筒体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墨器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塑料内筒体的侧壁上的出风孔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墨器中的塑料端盖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墨器中的塑料端盖的侧壁上的出风孔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墨器中的隔离腔上端的塑料端盖部分的进风孔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墨器中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墨器中的储墨筒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油墨器,由一个塑料外筒体3、一个塑料内筒体2、一个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4和一个吸墨软管20构成,其中,所述的塑料外筒体3具有一个底端壁,所述的塑料外筒体3的底端壁中设置有一个出口,所述的出口处设置有一个第一阀门6,所述的塑料外筒体3内固定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管12,所述的第一连接管12的下端穿出所述的塑料外筒体3的底端壁,所述的第一连接管12的上端位于所述的塑料外筒体3内,所述的第一连接管12的上端设置有一个电机托盘5,所述的电机托盘5中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的通孔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12的上端出口相通,所述的塑料内筒体2设置在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内3并位于所述的电机托盘5的上方,所述的塑料内筒体2的外侧与所述的塑料外筒体3的内侧之间设置有隔离板15,所述的塑料内筒体3通过所述的隔离板15与所述的塑料外筒体2固定,所述的隔离板15下侧的塑料外筒体3的圆周壁上设置有出风孔14,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4设置在所述的塑料内筒体2内,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4的叶轮端设置在所述的塑料内筒体2与所述的电机托盘5之间,所述的塑料外筒体3的上端设置有一个塑料端盖1,所述的塑料端盖1呈圆柱筒状,所述的塑料端盖1的下侧与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4的上端之间设置有一个隔离腔,所述的隔离腔通过一个管形构件17构成,所述的隔离腔的上端的塑料端盖部分中设置有进风孔19,所述的塑料端盖1的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孔18,所述的储墨筒体9中设置有一个连接管10,所述的连接管10呈弯折状,所述的连接管10具有一个吸入端管体和一个排出端管体,所述的连接管吸入端连接所述的吸墨软管20,所述的排出端管体设置在储油墨筒9内,所述的吸入端管体穿出所述的储油墨筒9的侧壁,所述的排出端管体的出口朝向所述的储油墨筒9的底面,所述的储油墨筒9的底面中设置有一个开口,所述的开口处设置有一个第二阀门11,所述的储油墨筒9的上端设置有一个第二连接管13,所述的第二连接管13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12通过一个连接螺纹软管7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13设置在一个筒盖8上,所述的筒盖设置在储油墨筒9的上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塑料端盖1和所述的塑料外筒体3的上端通过法兰结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管10的吸入端连接有一个吸墨软管20,所述的吸墨软管20由波纹软管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隔离腔上端的塑料端盖部分的进风孔19的开孔率大于或者等于百分之五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塑料端盖1的圆周侧壁上的出风孔18的数目为24个,出风孔18沿所述的塑料端盖1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隔离板15下侧的塑料外筒体3的圆周壁上的出风孔14的数目为36个,出风孔14沿所述的塑料外筒体3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储油墨筒9的底面呈圆锥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管10的吸入端管体的出口方向和排出端管体的出口方向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4的输出轴上设置有散热风扇。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塑料内筒体2在隔离板15的上侧具有一个延伸的筒体部分,所述的延伸的筒体部分的圆周壁上设置有出风孔16,出风孔16的数目为24个,出风孔16沿所述的延伸的筒体部分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权利要求1.一种吸油墨器,由一个塑料外筒体、一个塑料内筒体、一个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连接螺纹软管、储油墨筒和一个吸墨软管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具有一个底端壁,所述的塑料外筒体的底端壁中设置有一个出口,所述的出口处设置有一个第一阀门,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内固定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管,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下端穿出所述的塑料外筒体的底端壁,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位于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内,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设置有一个电机托盘,所述的电机托盘中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的通孔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出口相通,所述的塑料内筒体设置在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内并位于所述的电机托盘的上方,所述的塑料内筒体的外侧与所述的塑料外筒体的内侧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的塑料内筒体通过所述的隔离板与所述的塑料外筒体固定,所述的隔离板下侧的塑料外筒体的圆周壁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设置在所述的塑料内筒体内,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的叶轮端设置在所述的塑料内筒体与所述的电机托盘之间,所述的塑料外筒体的上端设置有一个塑料端盖,所述的塑料端盖呈圆柱筒状,所述的塑料端盖的下侧与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的上端之间设置有一个隔离腔,所述的隔离腔的上端的塑料端盖部分中设置有进风孔,所述的塑料端盖的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的储油墨筒中设置有一个连接管,所述的连接管呈弯折状,所述的连接管具有一个吸入端管体和一个排出端管体,所述的连接管吸入端连接所述的吸墨软管,所述的排出端管体设置在所述的储油墨筒内,所述的吸入端管体穿出所述的储油墨筒的侧壁,所述的排出端管体的出口朝向所述的储油墨筒的底面,所述的储油墨筒的底面中设置有一个开口,所述的开口处设置有一个第二阀门,所述的储油墨筒的上端设置有一个第二连接管,所述的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通过所述的连接螺纹软管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端盖和所述的塑料外筒体的上端通过法兰结构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油墨筒的连接管吸入端连接有所述的吸墨软管,所述的吸墨软管由波纹软管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腔上端的塑料端盖部分的进风孔的开孔率大于或者等于百分之五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端盖的圆周侧壁上的出风孔的数目为24个,所述的塑料端盖的圆周侧壁上的出风孔沿所述的塑料端盖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板下侧塑料外筒体的圆周壁上的出风孔的数目为36个,所述的隔离板下侧塑料外筒体圆周壁上的出风孔沿所述的塑料外筒体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油墨筒的底面呈圆锥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入端连接管的吸入端管体的出口方向和排出端管体的出口方向垂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叶轮吸液体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散热风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内筒体在所述的隔离板的上侧具有一个延伸的筒体部分,所述的延伸的筒体部分的圆周壁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的延伸的筒体部分圆周壁上的出风孔的数目为24个,所述的延伸的筒体部分圆周壁上的出风孔沿所述的延伸的筒体部分侧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专利摘要一种吸油墨器,由塑料外筒体、塑料内筒体、吸液电机连接螺纹软管、储油墨筒和吸墨软管构成,塑料外筒体上设有端盖,塑料内筒体设在塑料外筒体内并将塑料外筒体与端盖内腔隔离,电机设在塑料内筒体内,电机叶轮端通过连接螺纹管与连接管相通,塑料外筒体壁设有出风孔,端盖与电机间设有隔离腔,端盖顶部设有进风孔,端盖侧壁设有出风孔。电机产生抽吸压力使喷绘机中空气进入储油墨筒,通过连接软管进入电机叶轮,再进入塑料外筒体和塑料内筒体之间,空气从塑料外筒体侧壁出风孔排出,油墨在储油墨筒内沉降一次,再到塑料外筒体内二次沉降,电机轴上设散热风扇将空气从端盖顶部吸入电机体散热。塑料内筒体将电机隔离,阻止油墨进入电机造成损害。
文档编号B41J2/01GK2704480SQ20042003699
公开日2005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30日
发明者马国新 申请人:马国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