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8368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网版印刷机,尤指 一种由待印物件的底面进行吸附以 及移动的网版印刷机出料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各种新的机械设备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以常见 的网版印刷机械为例,随着印刷精密度的不断提升,使得其应用范围也不断的 扩展。
而一J&的网版印刷才几,主要是由进料机构、印刷才凡构以及出料机构所组成, 其中待印物件由进料机构负责送到印刷机构的下方,等到印刷机构执行完印制 的工作后再交由出料机构负责将已经印制完成的成品送出。而目前一般的网版 印刷机为了增加列印的速度,都会将进料机构与出料机构分成两个独立的机构, 以达到同步运作节省进出料所浪费的时间。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是传统的网版印刷机的外观示意图以及印刷与出 料流程示意图,主要是由进料机构A、印刷机构B以及出料机构C所组成,其 中,所述的进料机构A是一具有吸附功能的活动平台,其可以将待印物件D吸 附固定后,移动到印刷机构B下方的固定位置,而印刷机构B则是一可上、移 动的机构, 一旦进料机构A将待印物件D送到印刷机构B下方,所述的印刷机 构B就会自动下降到达预设的高度进行印刷后,再上升回到先前等待的位置, 以及待印物件D分离,同时可以避免被行动中的进料机构A产生碰撞。另外现 有的出料机构C,主要是由一水平移动平台E、至少二气压缸F, —垂直移动平 台G以及若干真空吸附头H所组成,其中,所述的水平移动平台E可以水平移 动,气压缸F则分别以垂直的方式设置在水平移动平台E的二端,而垂直活动 平台G则是固定在气压缸E的活动缸头上,而若干个真空吸附头H则是分布设 置在垂直活动平台G上所设置的若干条轨道I上,所述的真空吸附头H是可连 结真空泵(图中未示)。凭借前述的结构设计,当印刷机构B印制完成上升回到待列印的位置后,所述的出料机构C则可以利用水平移动平台E先行移动到印制
好的成品上方,然后利用气压缸F控制整个垂直活动平台G以及真空吸附头H 下降并启动真空吸附头H作动,将所述的印制完的成品吸附固定,然后再控制 气压缸F将整个垂直活动平台G以及真空吸附头H顶起上升,再利用水平移动 平台E移动到设定的出料口后,释放真空吸附头H的真空力量,令所述的吸附 在真空吸附头H上的成品可以顺利释放,达到运送出料的目的。
前述现有的出料机构C虽然可以将已经印制完成的成品送出,惟在实际的 使用操作上却仍有部分缺失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首先,现有的出料机构C 是利用真空吸附头H由成品的上方表面进行吸附固定,因此所述的成品的上方 必须预留给真空吸附头HH接触吸附的空间,由于成品的表面是印制面,本来 就比较难有空间可以提供给真空吸附头H进行吸附,况且有些产品是属于印刷 电路版,在讲究轻薄短小的3C产品中,要提供前述空间更是难上加难。而除了 前述空间不足的问题之外,现有出料机构C同时也存在步骤繁瑣浪费不必要时 间的缺失,由于现有的出料机构C,其必须等到印刷机构B印制完成上升回到 待列印的位置后,所述的出料机构C再依序进行水平移动到待印物件D上方-> 真空吸附头H下降->吸附待印物件D》真空吸附头H上升->水平移动到出口-> 真空吸附头H放开物件等六个步骤,不仅整个过程非常繁瑣,且为避免机构间 彼此发生碰撞,整个出料机构C必须等到印刷机构B回到原来等待的位置后方 可进行作动,因此会增加整个印刷流程的时间,相对的会令整个装置的产量受 到限制而无法有效提升,间接增加公司的制造成本。
有鉴于前述现有结构整个进料以及出料过程的步骤与过程,过在繁瑣与造 成不必要的时间的缺失,不仅增加整个出料机构C的稳定度与制造成本,同时 也会影响到整个网版印刷机的工作效率,因此,如何改善其出料的方式来节省 时间,提供印刷的效率就成了厂商亟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其 可以简化整个出料的过程步骤,达到缩短出料时程提升整体印刷效率。
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凭 借改变出料流程的设计,令所述的出料机构更为单纯而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功 效。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其 中,凭借简化出料的步骤可以提升出料机构的耐用性,降低故障发生的机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其主要设置在网版印刷机的出口,并 可与网版印刷机上的输送平台配合,所述的输送平台将一待印物件固定在其上, 并使待印物件略微凸出所述的输送平台靠近出料机构的一侧,所述的出料机构
主要包括有 一真空泵以及一可水平以及垂直移动的活动吸附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活动吸附座靠近输送平台一侧的顶部设有多数个与真空泵连接的真空 吸附孔,所述的活动吸附座能够直接位移到输送平台旁,让活动吸附座上所设 置的真空吸附孔位于待印物件的下方,启动真空泵,利用真空吸附孔将所述的 印制完成的物件吸附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凭 借改变出料机构的吸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现有结构必提供一定面积以供吸附 的困扰。


图1是网版印刷机与现有出料机构的外观示意图2是网版印刷机与现有出料机构的印刷与出料流程示意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外观图4A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动吸附座移动与输送平台间的示意图(接触前); 图4B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动吸附座移动与输送平台间的示意图(滚轮已接触 斜面);
图4C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动吸附座移动与输送平台间的示意图(二者接触); 图5是网版印刷机与现有出料机构的印刷与出料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A 进料机构;B 印刷机构;O出料机构;D 待印物件;E~ 水平移动平台;F 气压缸;G 垂直移动平台;H 真空吸附头;1 轨道;1~网版 印刷机;11 输送平台;111~斜面;112 突出块;12 印刷机构;2 出料机构; 21~真空泵;22 活动吸附座;221 真空吸附孔;222 滚轮;23 开关;24~输送 带;25 真空检知器;3 待印物件;4-空气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以 下将配合图示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网版印刷机1的出料机构2,凭借改变出料机 构2的吸附与作动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现有出料机构必提供一定面积以供吸附 的困扰,本实用新型的出料机构2主要设置在网版印刷机1的出口,并可与网 版印刷机上1的输送平台11以及印刷机构12配合,所述的输送平台11可将一 待印物件3固定在其上,并使待印物件3略微凸出所述的输送平台ll靠近出料 机构2的一侧,所述的出料机构2主要包括有 一真空泵21以及一可水平以及 垂直移动的活动吸附座22,其主要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活动吸附座22靠近输送 平台11 一侧的顶部设有多数的与真空泵21连接的真空吸附孔221,令所述的活 动吸附座22可以直接位移到输送平台11旁,让活动吸附座22上所设置的真空 吸附孔221可以位于待印物件3的下方,然后启动真空泵21作动,利用真空吸 附孔221将所述的待印物件3吸附固定后, 一但印刷机构12印制完成后,所述 的活动吸附座22会移动同时带动被其上真空吸附孔221吸附固定的待印物件3 回到原本出口的位置后,关闭真空泵21即可令真空吸附孔221的吸附力消失, 此时所述的印制完成的待印物件3即会因为重力的关系而自动落下,达到顺利 出料的目的。
前段所述的结构中,输送平台11以及活动吸附座22的水平传动方式采伺 服马达加上线性滑轨来达到水平移动的目的,同时在输送平台ll靠近活动吸附 座22的一侧设有至少一顶部具有斜面111的突出块112,同时配合于活动吸附 座22的底部相对位置i殳有一个以上相对应的滚轮222,令所述的活动吸附座22 位移到接近输送平台ll的时候, 一开始活动吸附座22的顶面是低于输送平台 的顶面(如图4A所示), 一旦活动吸附座22底面所设置的滚轮222接触并抵顶输 送平台11所i殳突出块112的斜面111,令所述的活动吸附座22可以由下往上ll 步上升的方式靠近输送平台ll(如图4B所示),直到二者靠近接触后其二者的顶 面可以在相同的高度(如图4C所示),不仅有助于活动吸附座22上真空吸附孔 221的吸附动作顺利完成,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所述的事先固定在输送平台11上 且略微凸出所述的输送平台11靠近出料机构2 —侧的待印物件3会在活动吸附 座22与输送平台11靠近接触的过程中而碰撞损坏的情形发生。
又,本实用新型在前述的结构中,所述的活动吸附座22上的真空吸附孔221 进一步可以连接一空气压缩机4,并利用一开关23来选择并控制其连接真空泵21或者空气压缩机4的时机,凭借前述结构的设计,令所述的活动吸附座22在
将印制完成的待印物件3拉到出料口时,除了关闭真空吸附孔221与真空泵21 的连结以停止所述的真空吸附孔221本身的吸附力量之外,凭借前述开关23的 设置,令空气压缩机4所产生的空气可以由同一真空吸附孔221反向喷出,破 坏其原本的真空状态,以帮助所述的输送已经印制完成的待印物件3与真空吸 附孔221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分离并自动落下,令其整个动作更为迅速、确实。 又本实用新型在前述的结构中,所述的出料机构2进一步更包括一输送带 24,所述的输送带24设置在活动吸附座22待机时下方的位置,令所述的输送 带24可以顺利承接所述的活动吸附座22所带来欲出料的物件。另外在活动吸 附座22上进一步包含有一真空检知器25,所述的真空检知器25可以侦测活动 吸附座22作动时的真空程度,达到自动侦测其是否有将待印物件3牢固的吸附 其上的目的。
凭借前述的设计,吾人可以清楚的发现,本实用新型是率先提出一种有别 在现有网版印刷机由"顶面"吸附固定待印物件的模式,采用一种由待印物件 "底面"吸附固定的全新方式,由于待印物件的底面本来就不是印刷的标的, 因此对于待印物件底面的吸附与固定位置,并没有任何需要回避的地方。因此 操作人员不仅不需针对不同的印制物件调整真空吸附头的位置,也不用再担心 是否会因为位置误差的问题导致真空吸附头碰触刚印刷完成的待印物件表面而 影响其合格率。因此不仅可以大幅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同时也使其操作更为简易。
此外,凭借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可以有效简化印刷机的整个出料流程,现 有的出料结构因为是由物件的上方进行吸附,为了避免与印刷机构碰撞产生不 必要的损坏,必须等到印刷机构印制完成上升回到待列印的位置后,所述的出 料机构再依序进行水平移动到物件上方_〉真空吸附头下降- >吸附物件- >真 空吸附头上升->水平移动到出口 - >真空吸附头放开物件等六个步骤。反观本 实用新型的设计,由于活动吸附座22是由输送平台ll的一侧略为下方移动, 因此所述的活动吸附座22的行径动作并不会与印刷机构12产生任何冲突,意 即当印刷机构12完成印制的动作后,所述的印刷机构12与活动吸附座22甚至 是输送平台11;三者都可以同步动作,印刷机构12、输送平台ll以及活动吸 附座22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时作动回到原点,分别进行下一次的送料、印刷、 出料准备工作(如图5所示),彼此的动作不会有任何冲突,因此可以大幅节省整个进料、印刷与出料的步骤与时程,大幅提升整个设备的产量,达到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商业市场上价格的竟争力,根据本实用新型设计人实际测 量的结果,使用现有出料机构的网版印刷机,平均每个待印物件的整体印制过 程约需12-13秒,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网版印刷机则可以将整体印刷出料的时间
缩短到8-9秒,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使用本实用 新型的网版印刷机其整体的产量至少可以提升百分之三十以上。且本实用新型 可以用于各种传统的网印机或是较为新型具有CCD镜头可以自动调整的CCD 网印机上,足见其在产业上的利用性是无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凭借提供一个相较于现有网版印刷机构完全不同作 动方式的出料机构,不仅可以简化整个进料、印刷与出料流程来提升其产量降 低制造成本。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出料机构的耐用度,且令其操作更为简 便。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 改、变化或等效,例如活动吸附座22的水平移动以及垂直移动机构的改变, 但这些修改、变化或等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其主要设置在网版印刷机的出口,并可与网版印刷机上的输送平台配合,所述的输送平台将一待印物件固定在其上,并使待印物件略微凸出所述的输送平台靠近出料机构的一侧,所述的出料机构主要包括有一真空泵以及一可水平以及垂直移动的活动吸附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活动吸附座靠近输送平台一侧的顶部设有多数个与真空泵连接的真空吸附孔,所述的活动吸附座能够直接位移到输送平台旁,让活动吸附座上所设置的真空吸附孔位于待印物件的下方,启动真空泵,利用真空吸附孔将所述的印制完成的物件吸附固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在输 送平台靠近活动吸附座的 一 侧设有至少 一 个顶部具有斜面的突出块,在活动吸 附座靠近输送平台 一 侧的底部设有 一 个以上相对应的滚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网版印刷才几的出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活动 吸附座上的真空吸附孔进一步连接一空气压缩机,并利用 一开关来选择并控制 真空吸附孔连接真空泵或者空气压缩机的时机。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出料 机构进一步包括一输送带,所述的输送带设置在活动吸附座待机时下方的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活动 吸附座上进一步包含有一真空检知器,所述的真空检知器能够侦测活动吸附座 作动时的真空程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改进的网版印刷机的出料机构,包括有一真空泵以及一可水平以及垂直移动的活动吸附座,其主要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活动吸附座靠近输送平台一侧的顶部设有多数的与真空泵连接的真空吸附孔,令所述的活动吸附座可以直接位移到输送平台旁,让活动吸附座上所设置的真空吸附孔可以位于待印物件的下方,然后启动真空泵作动,利用真空吸附孔将所述的印制完成的物件吸附固定,再令活动吸附座位移回到原本出口的位置后,关闭真空泵令所述的物件自动落下。凭借前述创新的吸附固定方式,不仅可以简化流程,增加产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有效提升其产品在商业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文档编号B41F15/14GK201432458SQ20092016173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1日
发明者林水吉 申请人:林水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