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1892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传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传送装置,具备传送片材的传送部、和支撑传送部所传送的片材的排出托盘,其中,排出托盘具备:第一托盘,具有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导轨部,这些导轨部在与沿排出片材的排出朝向的传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并沿传送方向分别延展;第二托盘,配置于第一托盘的下侧,并通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导轨部可滑动地支撑。第一导轨部和第三导轨部的相对于第二导轨部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反。第一导轨部具有沿排出朝向延伸的第一肋条、和从第一肋条向沿宽度方向的第一朝向突出而支撑第二托盘的第一突出部,第二导轨部具有沿排出朝向而延伸的第二肋条、和从第二肋条向与第一朝向相反朝向的第二朝向突出而支撑第二托盘的第二突出部。
【专利说明】传送装置
[0001]本申请基于2013年8月7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 — 164506而主张优先权,参照其公开的内容的全部并引用于此。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具备对片材进行传送的传送部、和以层叠状态对该传送部所传送的片材进行支撑的排出托盘的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0003]打印机等的图像记录装置具备对进行了图像记录的记录用纸等的片材进行传送的传送装置。传送装置具备对排出的片材以层叠状态进行支撑的排出托盘。
[0004]具备传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一方面期望小型化,另一方面希望能够传送较大尺寸的片材。为了满足这些期望,公知有如下结构:即排出托盘由多个托盘构成,片材的尺寸较小时多个托盘成为重叠的状态而成为紧凑的排出托盘,片材的尺寸较大时成为将多个托盘顺次拉出而将支撑面扩大后的排出托盘(例如,参照特开2011 - 235986号公报)。
[0005]在特开2011 - 235986号公报的记录装置中,构成排出托盘的多个托盘例如由导轨构造相互连接而能够滑动。导轨构造例如在排出托盘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与上侧的托盘以及下侧的托盘卡合,从而对上侧的托盘以及下侧的托盘进行支撑,但是在这种导轨构造中,若在多个托盘赋予重量,则存在托盘弯曲而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卡合脱离的忧虑。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目的为提供一种导轨构造,其即使构成排出托盘的多个托盘因片材的重量、外力而弯曲也不会脱离。
[0007]根据本发明的方式,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具备传送片材的传送部、和对所述传送部所传送的片材以层叠状态进行支撑的排出托盘,其中,所述排出托盘具备:
[0008]第一托盘,具有第一导轨部、第二导轨部、以及第三导轨部,所述第一导轨部、所述第二导轨部、以及所述第三导轨部在与沿着所述传送部排出片材的排出朝向的传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并且沿所述传送方向分别延展;以及第二托盘,配置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侧,并通过所述第一导轨部、所述第二导轨部、以及所述第三导轨部能够滑动地支撑在第一位置、和所述排出朝向的前端的位置比所述第一托盘更靠所述排出朝向的下游侧的第二位置之间,所述第一导轨部和所述第三导轨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二导轨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反,所述第一导轨部具有沿所述排出朝向延伸的第一肋条、和从所述第一肋条向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一朝向突出而对所述第二托盘进行支撑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导轨部具有沿所述排出朝向而延伸的所述第二肋条、和从所述第二肋条向与所述第一朝向相反朝向的第二朝向突出而对所述第二托盘进行支撑的第二突出部。
[0009]第一导轨部的第一突出部向第一朝向突出而对第二托盘进行支撑,第二导轨部的第二突出部向第二朝向突出而对第二托盘进行支撑,因此,即使假设第二托盘在宽度方向上弯曲,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这双方对第二托盘的支撑也不会脱离。
[0010]在根据本发明的方式的传送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导轨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导轨部更接近所述第一托盘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所述第一突出部也可以从所述第一肋条向所述第一朝向突出的长度比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第二肋条向所述第二朝向突出的长度更长。
[0011]位于第二托盘中的宽度方向的端侧的第一突出部较长地突出,因此第二托盘更难以脱离。
[0012]在根据本发明的方式的传送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由所述第一托盘所覆盖,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成为从所述第一托盘向所述排出朝向突出的状态,所述第一导轨部、所述第二导轨部、以及所述第三导轨部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具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中将所述第二托盘定位为,成为所述排出朝向的下游侧的所述第二托盘的前端比成为所述排出朝向的上游侧的所述第二托盘的基端更靠上方的姿势。
[0013]在第二位置中,第二托盘的排出朝向的前端侧成为比基端侧更靠上方,因此从第二托盘吐出的片材不易于下垂。
[0014]在根据本发明的方式的传送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第二导轨部设置所述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也可以具有: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托盘的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前端侧向下方突出;第二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与所述第一凸部在上下方向相对的面,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凸部卡合从而禁止所述第二托盘向所述排出朝向的移动;第三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表面相对的面的比所述第二凸部更靠前端侧,并向上方突出;以及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表面,在所述第二位置中与所述第三凸部抵接并将所述第三凸部向下方引导。
[0015]由此,能够以简易的构造切实地使第二位置中的第二托盘的排出朝向的前端侧成为比基端侧更靠上方的姿势。
[0016]在根据本发明的方式的传送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托盘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和所述第二托盘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相同。
[0017]由此,能够防止第二托盘中排出的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下垂。
[0018]在根据本发明的方式的传送装置,也可以是还具备供送托盘,所述供送托盘配置于所述排出托盘的下方,对所述传送部所传送的片材进行支撑,所述第一托盘以及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第二托盘也可以将所述供送托盘的上侧沿所述宽度方向进行覆盖。
[0019]由此,能够抑制尘埃进入供送托盘。
[0020]在根据本发明的方式的传送装置中,所述第一托盘也可以还具有第四导轨部,所述第四导轨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导轨部、所述第二导轨部、和所述第三导轨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并且沿所述传送方向而延展,所述第三导轨部也可以具有沿所述排出朝向延伸的第三肋条、和从所述第三肋条向所述第二朝向突出而对所述第二托盘进行支撑的第三突出部,所述第四导轨部也可以具有沿所述排出朝向而延伸的第四肋条、和从所述第四肋条向所述第一朝向突出而对所述第二托盘进行支撑的第四突出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导轨部的位置和所述第三导轨部的位置的中央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导轨部的位置和所述第四导轨部的位置的中央一致。
[0021]由此,第二托盘更难以脱离。
[0022]根据本发明,即使构成排出托盘的第二托盘弯曲,第一导轨部和第二导轨这双方的支撑也不会脱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复合机的立体图。
[0024]图2是将排出托盘拉出后的状态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0025]图3是将供送托盘以及排出托盘拉出后的状态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0026]图4是表示打印机部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0027]图5是将第二托盘、第三托盘、以及第四托盘重叠于第一托盘后的状态的排出托盘的立体图。
[0028]图6是从第一托盘拉出第二托盘、第三托盘、以及第四托盘后的状态的排出托盘的立体图。
[0029]图7是从第一托盘拉出第二托盘、第三托盘、以及第四托盘后的状态的排出托盘的俯视图。
[0030]图8是从下方观察第一托盘后立体图。
[0031]图9A是从下方观察第二托盘的立体图,图9B是从上方观察第二托盘的立体图。
[0032]图1OA是从下方观察第三托盘的立体图,图1OB是从上方观察第三托盘的立体图。
[0033]图1IA是从下方观察第四托盘的立体图,图1IB是从上方观察第四托盘的立体图。
[0034]图12是表示图7的XII — XII剖面的剖视图。
[0035]图13是表示图7的XIII — XIII剖面的剖视图。
[0036]图14是表示图7的XIV — XIV剖面的剖视图。
[0037]图15是表示图7的XV — XV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0038]图16是表示图7的XVI — XVI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0039]图17是表示图7的XVII — XVII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不用说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适宜进行变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将复合机10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而对上下方向7进行定义,将设置有开口 13 —侧作为近前侧(正面)而对前后方向8进行定义,从近前侧(正面)观察复合机10而对左右方向9进行定义。
[0041]<复合机10的整体构成>
[0042]如图1所示的那样,复合机10(本发明的装置的一例)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复合机10在其上部具备扫描仪部11,其利用图像传感器对在记录用纸等原稿上记录的图像进行读取而取得图像数据。复合机10在其下部具备打印机部12,其基于上述图像数据等,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用纸15 (本发明的片材的一例,参照图4)。
[0043]扫描仪部11由所谓平板(flatbed)扫描仪而构成,这里,省略扫描仪部11的内部构成的详细的说明。打印机部12具有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在正面形成开口 13的打印机框体14。
[0044]如图1、2、3所示的那样,在打印机部12中的打印机框体14的内部,供送托盘20以及排出托盘21设置为从开口 13沿前后方向8能够插拔。在供送托盘21的内部容纳记录用纸15。排出托盘21在供送托盘20的上侧与供送托盘20重叠而设置,与供送托盘20作为一体而能够从打印机框体14卸下。在将供送托盘20插入开口 13的状态下,排出托盘21构成开口 13的底面。
[0045]如图4所示的那样,在打印机框体14的内部,配置将容纳于供送托盘20的记录用纸15沿传送路径23传送的传送辊对63和排出辊对66 ;以及在传送路径径23中传送的记录用纸15上记录图像的记录部24等。记录了图像后的记录用纸15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1上,多个记录用纸15以层叠状态被排出托盘21所支撑。利用传送路径23、传送辊对63、排出辊对66、以及排出托盘21,构成传送装置。
[0046]〈传送路径23>
[0047]如图4所示的那样,传送路径23是以供送托盘20的后端部为基点,从下方向上方延伸并以U字状折返,此后向朝前方向延伸而到达排出托盘21的通路。传送路径23是由隔着预定间隔而相互相对的第一导向部材31以及第二导向部材32构成的空间。将记录用纸15从供送托盘20供送到传送路径23,在传送路径23中,以图4的虚线的箭头所示的供送朝向16以及排出朝向17传送。沿排出朝向17的方向与传送方向相当,传送方向与前后方向8是相同方向。
[0048]<传送辊对63以及排出辊对66 >
[0049]如图4所示的那样,在比传送路径23中的记录部24更靠供送朝向16的上游侧,设置由传送辊61以及夹送辊62构成的传送辊对63。夹送辊62由弹簧等的弹性部材(未图示)被压接在传送辊61的辊面。在比传送路径23中的记录部24更靠供送朝向16的下游侧,设置由排出棍64以及齿盘65构成的排出棍对66。齿盘65被弹簧等的弹性部材(未图不)压接于排出棍64的棍面。传送棍61以及排出棍64通过从传送用电动机(未图不)传递驱动力而旋转,夹送辊62以及齿盘65之间分别夹持记录用纸15,同时向排出朝向17传送。传送棍对63以及排出棍对66与传送部相当。
[0050]〈记录部24 >
[0051]如图4所示的那样,记录部24配置于传送路径23的上侧。记录部24具备设置于能够与传送路径23相对的位置的记录头37、和搭载记录头37的托架38。在记录头37形成用于将从墨盒(未图示)供给的墨水向传送路径23喷出的多个喷嘴36。托架38在左右方向9能够往复移动地构成。一边使托架38向左右方向9往复移动,一边从喷嘴36向沿传送路径23传送的记录用纸15喷出墨水滴。由此,在记录用纸15记录图像。
[0052]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记录部24在记录用纸15上记录图像的方式是喷墨记录方式,但是记录部24在记录用纸15记录图像的方式不限于喷墨记录方式,也可以是例如电子照相方式等。
[0053]〈供送托盘20>
[0054]如图5、6所示的那样,供送托盘20具备底板74、从底板74的左右端上朝向竖立设置的一对侧板75、和从底板74的后端上朝向竖立设置的前板76。在底板74载置有记录用纸15。在底板74载置的记录用纸15由给纸辊25 (参照图4)向传送路径23供送。
[0055]省略详细的构成的说明,但是供送托盘20分为前后方向8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而相互地沿前后方向8可滑动地连接。若以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接近的方式滑动,则如图5所示的那样,供送托盘20的前后方向8的尺寸成为最小。该状态的供送托盘20,例如适合对A4尺寸的记录用纸15以使其短边沿着前后方向8的状态进行支撑。若以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离的方式进行滑动,则如图6所示的那样,供送托盘20的前后方向8的尺寸成为最大。该状态的供送托盘20例如适合对A3尺寸的记录用纸15以使其长边沿着前后方向8的状态进行支撑。
[0056]〈排出托盘21>
[0057]如图6、7所示的那样,排出托盘21具备第一托盘81、第二托盘82、第三托盘83、第四托盘84、以及第五托盘85。第一托盘81由供送托盘20的一对侧板75可旋动地支撑。第二托盘82由第一托盘81的下方所支撑,能够沿排出朝向17即沿前后方向8从第一托盘81拉出以及推入。第三托盘83由第二托盘82的下方所支撑,能够沿排出朝向17即沿前后方向8从第二托盘82拉出以及推入。第四托盘84由第三托盘83的下方所支撑,能够沿排出朝向17即前后方向8从第三托盘83拉出以及推入。第五托盘85由第四托盘84的上方可旋动地支撑,能够在重叠于第四托盘84的上方的姿势和从第四托盘84向排出朝向17突出的姿势之间进行旋动。
[0058]图5示出了将从第二托盘82到第五托盘85的四个托盘推入到第一托盘81的下方的状态。图6、7示出了从第二托盘82到第四托盘84的三个托盘从第一托盘81的下方沿排出朝向17被拉出,此外,第五托盘85从第四托盘84向排出朝向17突出的状态。即,本实施方式中,各托盘的拉出朝向是从后方向前方的朝向(前朝向),推入朝向是从前方向后方的朝向(后朝向)。用户根据由排出托盘21排出的记录用纸15的大小而进行各托盘的推入、拉出、乃至旋动。
[0059]〈第一托盘81 >
[0060]如图5、6、7、8所示的那样,第一托盘81是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比前后方向8的外形尺寸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第一托盘81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与供送托盘20的一对侧板75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第一托盘81的上表面86是沿着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的平面。在第一托盘81中的前后方向8的后侧且左右方向9的两侧,支轴87、88沿着左右方向9向外侧突出。支轴87、88分别由供送托盘20的一对侧板75的上端侧所支撑,从将第一托盘81与供送托盘20的上侧可旋动地连接。在第一托盘81中的前后方向8的前端且左右方向9的中央,设置矩形的切口部89。前后方向8与沿着排出朝向17的传送方向相当,左右方向9与宽度方向相当。
[0061]在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设置分别沿前后方向8延展的第一导轨部91、第二导轨部92、第三导轨部93、以及第四导轨部94。第一导轨部91、第二导轨部92、第三导轨部93、以及第四导轨部94在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中的左右方向9的配置不同。详细地说,分别将第一导轨部91以及第三导轨部93比第二导轨部92以及第四导轨部94配置于更靠近于第一托盘81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的位置。左右方向9上的第一导轨部91的位置和第三导轨部93的位置的中央与第二导轨部92的位置和第四导轨部94的位置的中央一致,该一致的位置是第一托盘81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图8中的单点划线)。
[0062]第一导轨部91具有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第一肋条95、和从第一肋条95向左右方向9的左朝向5突出的第一突出部96。第一肋条95从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沿上下方向7向下方突出。第一突出部96具有从第一肋条95中的左右方向9的左侧的面向左朝向5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延展。
[0063]如图12所示的那样,第一突出部96的上表面和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二托盘82的突片131进入到下表面90和第一突出部96的上表面之间。左朝向5与第一朝向相当。
[0064]第二导轨部92具有沿前后方向8而延伸的第二肋条97和从第二肋条97向左右方向9的右朝向6突出的第二突出部98。第二肋条97从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沿上下方向7向下方突出。第二突出部98具有从第二肋条97中的左右方向9的右侧的面向右朝向6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而延展。第二突出部98从第二肋条97向右朝向6突出的长度比第一突出部96从第一肋条95向左朝向5突出的长度短。
[0065]如图12所示的那样,第二突出部98的上表面和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进入到下表面90和第二突出部98的上表面之间。右朝向6与第二朝向相当。
[0066]第三导轨部93具有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第三肋条99、和从第三肋条99向左右方向9的右朝向6突出的第三突出部100。第三肋条99从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沿上下方向7向下方突出。第三突出部100具有从第三肋条99中的左右方向9的右侧的面向右朝向6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而延展。
[0067]如图12所示的那样,第三突出部100的上表面和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二托盘82的突片132进入到下表面90和第三突出部100的上表面之间。
[0068]第四导轨部94具有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第四肋条101、和从第四肋条101向左右方向9的左朝向5突出的第四突出部102。第四肋条101从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沿上下方向7向下方突出。第四突出部102具有从第四肋条101中的左右方向9的左侧的面向左朝向5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延展。第四突出部102从第四肋条101向左朝向5突出的长度比第三突出部100从第三肋条99向右朝向6突出的长度短。
[0069]如图12所示的那样,第四突出部102的上表面和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进入到下表面90和第四突出部102的上表面之间。
[0070]〈第二托盘82 >
[0071]如图6、7、9所示的那样,第二托盘82是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比前后方向8的外形尺寸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第二托盘82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与第一托盘81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大致相同。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的上表面106是沿着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的大致平面。在平板105的上表面106中的左右方向9的两侧部分,沿着上下方向7以及前后方向8的台阶面107、108向下方延展,从台阶面108、107进一步向左右方向9的朝外方向,平板105的上表面109、110与上表面106构成台阶而扩展。
[0072]在平板105中的前后方向8的前端且左右方向9的中央设置矩形的切口部111。在将第二托盘82向第一托盘81的下方按压进入的状态下,切口部111与第一托盘81的切口部89重叠。
[0073]如图9所示的那样,在平板105的上表面106从前后方向8的后端沿前后方向8形成狭缝112、113。狭缝112、113配置在相对于平板105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而对称的位置,位于比后述的第六导轨部142以及第八导轨部144稍靠中央侧。在狭缝112插通第一托盘81的第二导轨部92的第二肋条97。在狭缝113插通第一托盘81的第四导轨部94的第四肋条101。
[0074]在狭缝112、113的前后方向8的后端侧,分别形成将狭缝幅宽扩大后的宽幅部114、115。宽幅部114的宽度比设置于第一托盘81的第二导轨部92的沿第二突出部98的左右方向9的长度宽,宽幅部115的宽度比设置于第一托盘81的第四导轨部94的沿第四突出部102的左右方向9的长度宽。因此,第一托盘81的第二突出部98通过宽幅部114从平板105的上表面106侧向下表面116侧进入。第一托盘81的第四突出部102通过宽幅部115从平板105的上表面106侧向下表面116侧进入。由此,如图12所示的那样,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进入到第一托盘81的第二突出部9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90之间。另夕卜,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进入到第一托盘81的第四突出部10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90之间。
[0075]在宽幅部114、115的底面117、118,分别设置向上下方向7的上朝向突出的凸部119、120。凸部119、120的沿前后方向8的剖面形状是顶点为朝上的三角形。凸部119、120配置在与左右方向9上第一托盘81的凸部123、124对应的位置。凸部119、120与第二凸部相当。
[0076]在宽幅部114、115各自中的第二托盘82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侧的边缘且比凸部
119、120更靠前后方向8的后侧,分别设置从上表面106向上下方向7的上朝向突出的凸部121、122。凸部121、122的沿着前后方向8的剖面形状是顶点为朝上的三角形。凸部121、122配置在左右方向9上第一托盘81的与导向沟槽125、126对应的位置。凸部121、122与第三凸部相当。
[0077]如图8所示的那样,在第一托盘81的第二突出部98以及第四突出部102,分别设置向上下方向7的下朝向突出的凸部123、124。凸部123、124,在第一托盘81的前后方向8上,配置在比切口部89稍靠后侧。凸部123、124是沿着前后方向8的剖面为W字形状,两个顶点在前后方向8排列,该两个顶点之间以上朝向而凹入。在各凸部123、124中的两个顶点之间的凹陷处,凸部119、120分别进入的状态是凸部123、124和凸部119、120卡合的状态。通过凸部119、120与凸部123、124卡合,对将第二托盘82从第一托盘81最大拉出的位置进行定位。凸部123、124与第一凸部相当。
[0078]如图8所示的那样,在第一托盘81的下表面90且沿第二肋条97以及第四肋条101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侧的边缘,分别设置导向沟槽125、126。导向沟槽125、126从下表面90向上下方向7的上朝向凹入。导向沟槽125、126从下表面90的前后方向8的后端向比凸部123、124更靠后侧的位置延伸。第二托盘82的凸部121、122进入到导向沟槽125、126。
[0079]如图8、15所示的那样,在导向沟槽125、126的前后方向8的前端,形成面向前端沟槽的深度变浅的倾斜面127、128。第二托盘82的凸部121、122能够抵接于倾斜面127、128。倾斜面127、128与抵接部相当。凸部119?124通过导向沟槽125、126、以及倾斜面127、128而构成定位部。
[0080]如图9所示的那样,在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设置从平板105向上下方向7的下朝向突出的突片129、130。突片129、130仅从平板105的两端的前后方向8的一部分向下方突出。在供送托盘20的前后方向8的尺寸最小且排出托盘21最大限拉伸的状态下,突片129、130抵接于供送托盘20的侧板75的上端,防止第二托盘82在供送托盘20的上方向下方弯曲。
[0081]突片131、132从平板105的台阶面107、108的上下方向7的上端向左右方向9的朝外方向突出。突片131、132仅从台阶面107、108的前后方向8的后侧的一部分突出。如图12所示的那样,突片131进入到第一托盘81的第一突出部9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90之间。突片132进入到第一托盘81的第三突出部1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90之间。
[0082]如图12所示的那样,第一托盘81的第一突出部96在前后方向8可滑动地对第二托盘82的突片131进行支撑,第一托盘81的第二突出部98在前后方向8可滑动地对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进行支撑。另外,第一托盘81的第三突出部100在前后方向8可滑动地对第二托盘82的突片132进行支撑,第一托盘81的第四突出部102在前后方向8可滑动地对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进行支撑,因此在第一托盘81的下方,第二托盘82在前后方向8可滑动地被支撑。
[0083]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中,将从突片131到狭缝112的部分配置于第一托盘81的第一肋条95和第二肋条97之间,将从突片132到狭缝113的部分配置于第一托盘81的第三肋条99和第四肋条101之间。
[0084]由此,第二托盘82能够在由第一托盘81对平板105的排出朝向17的前端(前后方向8的前端)进行覆盖的第一位置(图5参照)、和平板105的前端从第一托盘81向排出朝向17的下游侧最大地突出的第二位置(图6参照)之间沿前后方向8滑动。
[0085]在第二位置中,第二托盘82的凸部119、120成为进入到第一托盘81的凸部123、124中的两个顶点之间的凹陷处而卡合的状态。由此,不会将第二托盘82相对于第一托盘81向排出朝向17相比于第二位置进一步拉出。
[0086]如图15所示的那样,在第二位置中,第二托盘82的凸部121、122抵接于第一托盘81的导向沟槽125、126的倾斜面127、128。由此,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按照以凸部119、120为支点将凸部121、122向上下方向7的下方压下的方式旋动。其结果为,将第二托盘82维持在成为排出朝向17的下游侧的平板105的前端比成为排出朝向17的上游侧的平板105的基端更靠上下方向7的上方的姿势。
[0087]与基于这种第一托盘81的第二托盘82的支撑同样,第三托盘83由第二托盘82所支撑,另外,第四托盘84由第三托盘83所支撑。以下,针对这些的支撑构造进行详述。
[0088]在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的下表面140,设置分别沿前后方向8延展的第五导轨部141、第六导轨部142、第七导轨部143、以及第八导轨部144。第五导轨部141、第六导轨部142、第七导轨部143、以及第八导轨部144在平板105的下表面140中的左右方向9的配置不同。详细地说,第五导轨部141以及第七导轨部143分别配置在比第六导轨部142以及第八导轨部144更接近平板105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的位置。左右方向9上的第五导轨部141的位置和第七导轨部143的位置的中央,与第六导轨部142的位置和第八导轨部144的位置的中央一致,该一致的位置是平板105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图9中的单点划线)。
[0089]第五导轨部141具有在平板105的下表面140侧沿前后方向8而延伸的台阶面145、和从台阶面145向左右方向9的左朝向5突出的第五突出部146。台阶面145是在平板105的下表面140中沿上下方向7以及前后方向8的平面。台阶面145与台阶面107处于表里的关系。第五突出部146是从台阶面145向左朝向5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延展。另外,台阶面145也可以是与台阶面107不形成表里的独立的第五肋条的面。
[0090]如图13所示的那样,第五突出部146的上表面和平板105的下表面140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三托盘83的突片181进入到下表面140和第五突出部146的上表面之间。
[0091]第六导轨部142具有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第六肋条147、和从第六肋条147向左右方向9的右朝向6突出的第六突出部148。第六肋条147是从平板105的下表面140沿上下方向7向下方突出的肋条。第六突出部148是从第六肋条147中的左右方向9的右侧的面向右朝向6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而延展。第六突出部148从第六肋条147向右朝向6突出的长度比第五突出部146从台阶面145向左朝向5突出的长度短。
[0092]如图13所示的那样,第六突出部148的上表面和平板105的下表面140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进入到下表面140和第六突出部148的上表面之间。
[0093]第七导轨部143具有在平板105的下表面140侧沿前后方向8延伸的台阶面149、和从台阶面149向左右方向9的右朝向6突出的第七突出部150。台阶面149是在平板105的下表面140沿着上下方向7以及前后方向8的平面。台阶面149与台阶面108处于表里的关系。第七突出部150是从台阶面149向右朝向6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延展。另外,台阶面149也可以是与台阶面108不形成表里的独立的第七肋条的面。
[0094]如图13所示的那样,第七突出部150的上表面和平板105的下表面140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三托盘83的突片182进入到下表面140和第七突出部150的上表面之间。
[0095]第八导轨部144具有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的第八肋条151、和从第八肋条151向左右方向9的左朝向5突出的第八突出部152。第八肋条151是从平板105的下表面140沿着上下方向7向下方突出的肋条。第八突出部152是从第八肋条151中的左右方向9的左侧的面向左朝向5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延展。第八突出部152从第八肋条151向左朝向5突出的长度比第七突出部150从台阶面149向右朝向6突出的长度短。
[0096]如图13所示的那样,第八突出部152的上表面和平板105的下表面140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进入到下表面140和第八突出部152的上表面之间。
[0097]〈第三托盘83>
[0098]如图6、7、10A以及1B所示的那样,第三托盘83是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比前后方向8的外形尺寸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第三托盘83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与第二托盘82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大致相同。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的上表面156是沿着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的大致平面。在平板155的上表面156中的左右方向9的两侧部分沿着上下方向7以及前后方向8的台阶面157、158向下方延展,从台阶面157、158进一步向左右方向9的朝外方向,平板155的上表面159、160与上表面156构成台阶而扩展。
[0099]在平板155中的前后方向8的前端且左右方向9的中央设置矩形的切口部161。切口部161在与将第三托盘83向第二托盘82的下方按压入的状态下,与第二托盘82的切口部111重叠。
[0100]如图1OB所示的那样,在平板155的上表面156,从前后方向8的后端沿前后方向8形成狭缝162、163。狭缝162、163配置在相对于平板155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而对称的位置,位于比后述的第十导轨部192以及第十二导轨部194稍靠中央侧。在狭缝162插通第二托盘82的第六导轨部142的第六肋条147。在狭缝163插通第二托盘82的第八导轨部144的第八肋条151。
[0101]在狭缝162、163的前后方向8的后端侧,分别形成狭缝幅宽扩大后的宽幅部164、165。宽幅部164的宽度比设置于第二托盘82的第六导轨部142的第六突出部148的沿左右方向9的长度更宽,宽幅部165的宽度比设置于第二托盘82的第八导轨部144的沿第八突出部152的左右方向9的长度更宽。因此,第二托盘82的第六突出部148通过宽幅部164从平板155的上表面156侧向下表面166侧进入。另外,第二托盘82的第八突出部152通过宽幅部165从平板155的上表面156侧向下表面166侧进入。由此,如图13所示的那样,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进入到第二托盘82的第六突出部14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140之间。另外,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进入到第二托盘82的第八突出部15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140之间。
[0102]在宽幅部164、165的底面167、168,分别设置向上下方向7的上朝向突出的凸部169、170。沿着凸部169、170的前后方向8的剖面形状是顶点为朝上的三角形。凸部169、170配置在与左右方向9上第二托盘82的凸部173、174对应的位置。
[0103]在宽幅部164、165各自的第三托盘83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侧的边缘且比凸部169、170更靠前后方向8的后侧,分别设置从上表面156向上下方向7的上朝向突出的凸部171a、172a。沿着凸部171a、172a的前后方向8的剖面形状是顶点为朝上的三角形。凸部171a、172a配置在左右方向9上与第二托盘82的导向沟槽175a、176a对应的位置。另外,在左右方向9上与台阶面157、158大致相同的位置且在前后方向8的后侧的边缘,也设置凸部 171b、172b。
[0104]如图9A所示的那样,在第二托盘82的第六突出部148以及第八突出部152,分别设置向上下方向7的下朝向突出的凸部173、174。凸部173、174在第二托盘82的前后方向8上,配置在比切口部111稍靠后侧。凸部173、174的沿前后方向8的剖面为W字形状,两个顶点沿前后方向8排列,该两个顶点之间以上朝向而凹入。凸部169、170分别进入到各凸部173、174中的两个顶点之间的凹陷处的状态,是凸部173、174和凸部169、170相卡合的状态。通过凸部169、170与凸部173、174卡合,将第三托盘83定位于从第二托盘82最大地拉出的位置。
[0105]如图9A所示的那样,在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的下表面140且沿着第六肋条147以及第八肋条151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侧的边缘,分别设置导向沟槽175a、176a。导向沟槽175a、176a从下表面140向上下方向7的上朝向凹入。导向沟槽175a、176a从下表面140的前后方向8的后端延伸到比凸部173、174更靠后侧的位置。另外,在第二托盘82的平板105的下表面140且沿台阶面145、149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侧的边缘,分别设置同样的导向沟槽175b、176b。第三托盘83的凸部171b、172b分别进入到导向沟槽175b、176b。
[0106]如图9A、16所示的那样,在导向沟槽175b、176b的前后方向8的前端,分别形成沟槽的深度向前端变浅的倾斜面177、178。第三托盘83的凸部171b、172b能够分别抵接于倾斜面 177、178。
[0107]如图1OA所示的那样,在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设置从平板155向上下方向7的下朝向突出的突片179、180。突片179、180仅从平板155的两端的前后方向8的一部分向下方突出。如图3以及图6所示的那样,在供送托盘20的前后方向8的尺寸最大的状态下,若将排出托盘21最大限拉伸,则突片179、180抵接于供送托盘20的侧板75的上端。由此,能够防止第三托盘83在供送托盘20的上方向下方弯曲。
[0108]如图1OB所示的那样,突片181、182从平板155的台阶面157b、158b的上下方向7的上端向左右方向9的朝外方向突出。突片181、182仅从台阶面157、158的前后方向8的后侧的一部分突出。如图13所示的那样,突片181进入到第二托盘82的第五突出部146的上表面和平板105的下表面140之间。突片182进入到第二托盘82的第七突出部150的上表面和平板105的下表面140之间。
[0109]如图13所示的那样,第二托盘82的第五突出部146在前后方向8对第三托盘83的突片181可滑动地进行支撑,第二托盘82的第六突出部148在前后方向8对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可滑动地进行支撑。另外,第二托盘82的第七突出部150在前后方向8对第三托盘83的突片182可滑动地进行支撑,第二托盘82的第八突出部152在前后方向8对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可滑动地进行支撑,因此在第二托盘82的下方,在前后方向8上对第三托盘83可滑动地进行支撑。
[0110]在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中,从突片181到狭缝162的部分配置在第二托盘82的台阶面145和第六肋条147之间,从突片182到狭缝163的部分配置在第二托盘82的台阶面149和第八肋条151之间。
[0111]由此,第三托盘83能够在由第二托盘82对平板155的排出朝向17的前端(前后方向8的前端)进行覆盖的第一位置(参照图5)和平板155的前端从第二托盘82向排出朝向17的下游侧最大地突出的第二位置(参照图6)之间,沿前后方向8滑动。
[0112]在第二位置中,第三托盘83的凸部169、170成为进入到第二托盘82的凸部173、174中的两个顶点之间的凹陷处而卡合的状态。由此,不会将第三托盘83向排出朝向17拉出到超过第二位置。
[0113]如图16所示的那样,在第二位置中,第三托盘83的凸部171b(172b)抵接于第二托盘82的导向沟槽175b (176b)的倾斜面177 (178)。由此,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按照以凸部169(170)为支点将凸部171b (172b)向上下方向7的下方压下的方式进行旋动。其结果为,能够将第三托盘83维持在成为排出朝向17的下游侧的平板155的前端比成为排出朝向17的上游侧的平板155的基端更靠上下方向7的上方的姿势。
[0114]如图1OA所示的那样,在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的下表面166,设置分别沿前后方向8延展的第九导轨部191、第十导轨部192、第^ 导轨部193、以及第十二导轨部194。第九导轨部191、第十导轨部192、第^ 导轨部193、以及第十二导轨部194在平板155的下表面166中的左右方向9的配置不同。详细地说,第九导轨部191以及第十一导轨部193分别配置在比第十导轨部192以及第十二导轨部194更接近平板155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的位置。左右方向9上的第九导轨部191的位置和第十一导轨部193的位置的中央与第十导轨部192的位置和第十二导轨部194的位置的中央一致,该一致的位置是平板155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图10中的单点划线)。
[0115]第九导轨部191具有在平板155的下表面166侧中沿前后方向8而延伸的台阶面195、和从台阶面195向左右方向9的左朝向5突出的第九突出部196。台阶面195是在平板155的下表面166中沿着上下方向7以及前后方向8的平面。台阶面195与台阶面157处于表里的关系。第九突出部196是从台阶面195向左朝向5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延展。另外,台阶面195也可以是与台阶面157不形成表里的独立的第九肋条的面。
[0116]如图14所示的那样,第九突出部196的上表面和平板155的下表面166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四托盘84的突片231进入到下表面166和第九突出部196的上表面之间。
[0117]第十导轨部192具有沿前后方向8而延伸的第十肋条197、和从第十肋条197向左右方向9的右朝向6突出的第十突出部198。第十肋条197是从平板155的下表面166沿上下方向7向下方突出的肋条。第十突出部198是从第十肋条197中的左右方向9的右侧的面向右朝向6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延展。第十突出部198从第十肋条197向右朝向6突出的长度比第九突出部196从台阶面195向左朝向5突出的长度短。
[0118]如图14所示的那样,第十突出部198的上表面和平板155的下表面166,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四托盘84的突片214进入到下表面166和第十突出部198的上表面之间。
[0119]第H^一导轨部193具有在平板155的下表面166侧沿前后方向8而延伸的台阶面199、和从台阶面199向左右方向9的左朝向5突出的第i^一突出部200。台阶面199是在平板155的下表面166中沿着上下方向7以及前后方向8的平面。台阶面199与台阶面158处于表里的关系。第十一突出部200是从台阶面199向右朝向6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而延展。另外,台阶面199也可以是与台阶面158不形成表里的独立的第十一肋条的面。
[0120]如图14所示的那样,第i^一突出部200的上表面和平板155的下表面166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四托盘84的突片232进入到下表面166和第i^一突出部200的上表面之间。
[0121]第十二导轨部194具有沿前后方向8而延伸的第十二肋条201、和从第十二肋条201向左右方向9的左朝向5突出的第十二突出部202。第十二肋条201是从平板155的下表面166沿上下方向7向下方突出的肋条。第十二突出部202是从第十二肋条201中的左右方向9的左侧的面向左朝向5突出的肋条形状,沿前后方向8而延展。第十二突出部202从第十二肋条201向左朝向5突出的长度比第i^一突出部200从台阶面199向右朝向6突出的长度短。
[0122]如图14所示的那样,第十二突出部202的上表面和平板155的下表面166在上下方向7分离,第四托盘84的突片215进入到下表面166和第十二突出部202的上表面之间。
[0123]<第四托盘84>
[0124]如图6、7、IlA以及IlB所示的那样,第四托盘84是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比前后方向8的外形尺寸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第四托盘84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与第三托盘83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大致相同。第四托盘84的平板205的上表面206是沿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的大致平面。在平板205的上表面206中的左右方向9的两侧部分,沿上下方向7以及前后方向8的台阶面207、208向下方延展,从台阶面207、208进一步向左右方向9的朝外方向,平板205的上表面209、210与上表面206形成台阶而扩大。
[0125]在平板205中的前后方向8的前端且左右方向9的中央设置矩形的凹部211。凹部211是容纳第五托盘85的空间。因此,凹部211比第五托盘85的外形稍大,且比第五托盘85的厚度稍深。
[0126]如图1lB所示的那样,在平板205的上表面206,从前后方向8的后端沿前后方向8而形成沟槽212、213。沟槽212、213配置在相对于平板205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对称的位置。在沟槽212中插入设置于第三托盘83的第十导轨部192的第十肋条197。在沟槽213中插入设置于第三托盘83的第十二导轨部194的第十二肋条201。
[0127]突片214、215从沟槽212、213的前后方向8的后端侧的上端向左右方向9的中央突出。如图14所示的那样,突片231进入到第三托盘83的第九突出部196的上表面和平板155的下表面166之间。另外,第四托盘84的突片232进入到第三托盘83的第i^一突出部200的上表面和平板155的下表面166之间。
[0128]在沟槽212、213的底面217、218,分别设置向上下方向7的上朝向突出的凸部219、220。沿凸部219、220的前后方向8的剖面形状是顶点为朝上的三角形。凸部219、220配置在与左右方向9上第三托盘83的凸部223、224对应的位置。
[0129]在左右方向9上与台阶面207、208大致相同位置且前后方向8的后侧的边缘,分别设置从上表面216向上下方向7的上朝向突出的凸部221、222。沿着凸部221、222的前后方向8的剖面形状是顶点为朝上的三角形。凸部221、222配置在与左右方向9上第三托盘83的导向沟槽225、226对应的位置。
[0130]如图1OA所示的那样,在第三托盘83的第十突出部198以及第十二突出部202,分别设置向上下方向7的下朝向突出的凸部223、224。凸部223、224在第三托盘83的前后方向8上配置在比切口部161稍靠后侧。凸部223、224的沿前后方向8的剖面是W字形状,两个顶点沿前后方向8排列,该两个顶点之间以上朝向凹入。凸部219、220分别进入到各凸部223、224中的两个顶点之间的凹陷处的状态是凸部223、224和凸部219、220卡合的状态。通过凸部219、220与凸部223、224卡合,将第四托盘84定位在从第三托盘83被最大地拉出的位置。
[0131]如图1OA所示的那样,在第三托盘83的平板155的下表面166且沿台阶面195、199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侧的边缘,分别设置导向沟槽225、226。导向沟槽225、226从下表面166向上下方向7的上朝向凹入。导向沟槽225、226从下表面166的前后方向8的后端延伸到比凸部223、224更靠后侧的位置。第四托盘84的凸部221、222分别进入到导向沟槽 225、226。
[0132]如图10A、17所示的那样,在导向沟槽225、226的前后方向8的前端,形成朝向前端沟槽的深度变浅的倾斜面227、228。第四托盘84的凸部221、222能够抵接于倾斜面227、228。
[0133]如图1lB所示的那样,突片231、232从平板205的台阶面207、208的上下方向7的上端向左右方向9的朝外方向突出。突片231、232仅从台阶面207、208的前后方向8的后侧的一部分突出。如图14所示的那样,突片231进入到第三托盘83的第九突出部196的上表面和平板155的下表面166之间。突片232进入到第三托盘83的第i^一突出部200的上表面和平板155的下表面166之间。
[0134]如图14所示的那样,第三托盘83的第九突出部196在前后方向8对第四托盘84的突片231可滑动地进行支撑,第三托盘83的第十突出部198在前后方向8对第四托盘84的突片214可滑动地进行支撑。另外,第三托盘83的第十一突出部200在前后方向8对第四托盘84的突片232可滑动地进行支撑,第三托盘83的第十二突出部202在前后方向8对第四托盘84的突片215可滑动地进行支撑,因此在第三托盘83的下方,在前后方向8对第四托盘84可滑动地进行支撑。
[0135]在第四托盘84的平板205中,将从突片231到沟槽212的部分配置在第三托盘83的台阶面195和第十肋条197之间,将从突片232到沟槽213的部分配置在第三托盘83的台阶面199和第十二肋条201之间。
[0136]由此,第四托盘84能够在由第三托盘83对平板205的排出朝向17的前端(前后方向8的前端)进行覆盖的第一位置(参照图5)、和平板205的前端从第三托盘83向排出朝向17的下游侧最大地突出的第二位置(参照图6)之间,沿前后方向8滑动。
[0137]在第二位置中,第四托盘84的凸部219、220成为进入到第三托盘83的凸部223、224中的两个顶点之间的凹陷处并卡合的状态。由此,不会将第四托盘84相比于第二位置更向排出朝向17拉出。
[0138]如图17所示的那样,在第二位置中,第四托盘84的凸部221、222抵接于第三托盘83的导向沟槽225、226的倾斜面227、228。由此,第三托盘83的平板205按照以凸部219、220为支点将凸部221、222向上下方向7的下方压下的方式进行旋动。其结果为,将第四托盘84维持在成为排出朝向17的下游侧的平板205的前端比成为排出朝向17的上游侧的平板205的基端更靠上下方向7的上方的姿势。
[0139]<第五托盘85>
[0140]如图6、7所示的那样,第五托盘85是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比前后方向8的外形尺寸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第五托盘85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比第四托盘84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短,比第四托盘84的凹部211的左右方向9的外形尺寸稍短。在第五托盘85中的左右方向9的两侧,支轴235、236沿左右方向9向外侧突出。支轴235、236分别被支撑在第四托盘84的凹部211中的前后方向8前端附近,从而第五托盘85与第四托盘84的上侧可旋动地连接。
[0141]第五托盘85能够在重叠于第四托盘84上的位置、和从第四托盘84向前后方向8的前侧且斜上方突出的位置之间,绕支轴235、236周围旋动。如图5所示的那样,若第五托盘85重叠在第四托盘84上,则第五托盘85被容纳在第四托盘84的凹部211的空间内。在该状态下,第五托盘85与第四托盘84 —起向第三托盘83的下方重叠。
[0142]如图6、7所示的那样,在将第四托盘84从第三托盘83拉出的状态下,第五托盘85以从凹部211被拉出的方式旋动,从第四托盘84向前后方向8的前侧且斜上方突出。
[0143][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0144]如前述那样,第一托盘81的第一导轨部91的第一突出部96以及第四导轨部94的第四突出部102向左朝向突出而对第二托盘82进行支撑,第二导轨部92的第二突出部98以及第三导轨部93的第三突出部100向右朝向突出而对第二托盘92进行支撑,因此例如通过由第二托盘92的平板105对多个记录用纸15进行支撑,即使平板105以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分向下方下降的方式弯曲,第一突出部96、第二突出部98、第三突出部100以及第四突出部102的全都不会从第二托盘92脱离。
[0145]另外,第一导轨部91配置在比第二导轨部92更接近第一托盘81的左右方向9的端部的位置,第一突出部96从第一肋条95向左朝向突出的长度比第二突出部98从第二肋条97向右朝向突出的长度更长,因此第二托盘82更难以从第一托盘91进一步脱离。
[0146]同样,第三导轨部93配置在比第四导轨部94更接近第一托盘81的左右方向9的端部的位置,第三突出部100从第三肋条99向右朝向突出的长度比第四突出部102从第四肋条101向左朝向突出的长度长,因此第二托盘82更难以从第一托盘91进一步脱离。
[0147]另外,第二导轨部92以及第四导轨部94,在第二托盘92处于第二位置时,以成为排出朝向17的下游侧的第二托盘82的前端比成为排出朝向17的上游侧的第二托盘82的基端更靠上方的姿势定位,因此从第二托盘82向排出朝向17吐出的记录用纸15难以向下方下垂。
[0148]另外,由于第一托盘81的左右方向9的最大尺寸和第二托盘82的左右方向9的最大尺寸相同,因此第二托盘82上能够防止排出的记录用纸15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向下方下垂。
[0149]另外,从第一托盘81向排出朝向17拉出的状态的第二托盘82遍及左右方向9对供送托盘20的上侧进行覆盖,因此能够抑制尘埃进入供送托盘20。
[0150][变形例]
[0151]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托盘81设置四个导轨部,这些四个导轨部中如果至少设置三个导轨部,则能够达到与前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0152]另外,不仅第一托盘81对第二托盘82进行支撑的结构,第二托盘82对第三托盘83进行支撑的结构,乃至第三托盘82对第四托盘84进行支撑的结构中,也能够达到与前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传送装置,具备传送片材的传送部、和以层叠状态对所述传送部所传送的片材进行支撑的排出托盘,其中, 所述排出托盘具备: 第一托盘,具有第一导轨部、第二导轨部、以及第三导轨部,所述第一导轨部、所述第二导轨部、以及所述第三导轨部在与沿着所述传送部排出片材的排出朝向的传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并且沿所述传送方向分别延展;以及 第二托盘,配置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侧,并通过所述第一导轨部、所述第二导轨部、以及所述第三导轨部能够滑动地支撑在第一位置、和所述排出朝向的前端的位置比所述第一托盘更靠所述排出朝向的下游侧的第二位置之间, 所述第一导轨部和所述第三导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导轨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反, 所述第一导轨部具有沿所述排出朝向延伸的第一肋条、和从所述第一肋条向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一朝向突出而对所述第二托盘进行支撑的第一突出部, 所述第二导轨部具有沿所述排出朝向延伸的第二肋条、和从所述第二肋条向与所述第一朝向相反朝向的第二朝向突出而对所述第二托盘进行支撑的第二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导轨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导轨部更接近所述第一托盘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 所述第一突出部从所述第一肋条向所述第一朝向突出的长度比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第二肋条向所述第二朝向突出的长度更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第一位置由所述第一托盘覆盖,在所述第二位置成为从所述第一托盘向所述排出朝向突出的状态, 所述第一导轨部、所述第二导轨部、以及所述第三导轨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将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第二位置定位为以下姿势:成为所述排出朝向的下游侧的所述第二托盘的前端比成为所述排出朝向的上游侧的所述第二托盘的基端更靠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导轨部设置所述定位部, 所述定位部具有: 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托盘的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前端侧向下方突出; 第二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托盘中与所述第一凸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面,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凸部卡合从而禁止所述第二托盘向所述排出朝向的移动; 第三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托盘中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表面相对的面的比所述第二凸部更靠前端侧,并向上方突出;以及 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表面,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凸部抵接并将所述第三凸部向下方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托盘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和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还具备供送托盘,所述供送托盘配置于所述排出托盘的下方,对所述传送部所传送的片材进行支撑, 所述第一托盘以及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第二托盘沿所述宽度方向覆盖所述供送托盘的上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托盘还具有第四导轨部,所述第四导轨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导轨部、所述第二导轨部、和所述第三导轨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并且沿所述传送方向延展, 所述第三导轨部具有沿所述排出朝向延伸的第三肋条、和从所述第三肋条向所述第二朝向突出而对所述第二托盘进行支撑的第三突出部, 所述第四导轨部具有沿所述排出朝向延伸的第四肋条、和从所述第四肋条向所述第一朝向突出而对所述第二托盘进行支撑的第四突出部, 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导轨部的位置和所述第三导轨部的位置的中央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导轨部的位置和所述第四导轨部的位置的中央一致。
【文档编号】B41J13/00GK104339886SQ201410381392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7日
【发明者】鹫野善行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