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刷机械,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凸版印刷机。
背景技术:
凸版印刷机的印刷机构一般包括有机架、送料机构14、版辊11、墨辊12和承载机构13,其中承载机构13和版辊11相互配合对承印物15进行印刷,而墨辊12负责给印刷版辊11上墨,送料机构14则负责给承载机构13和版辊11运送承印物15。目前一般凸版印刷机的墨辊12都是采用独立的电机带动转动,而版辊11也是通过独立的电机带动转动,由于其中的两个辊都是由独立的电机驱动,因此这种方式很难保持辊的同步,从而影响到产品的印刷质量。再者目前的承载机构13是若干间隔设置在版辊11下方的转动杆(如图1所示),承印物15在被送料机构14输送至承载机构13和版辊11之间时,间隔设置的转动杆之间是有间隙的,容易让承印物15下陷和松动,从而使得版辊11印刷的不够清晰,极大的影响了印刷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凸版印刷机,该种印刷机在印刷的时候承印物不会被悬空,不会漏印或者少印,有效的保证了印刷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凸版印刷机,包括机架、送料机构、版辊、墨辊和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为承载辊,所述承载辊与版辊上下平行安装于机架上,所述承载辊与版辊趋于相切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用于印刷承印物的进料间隙,所述送料机构对应送料间隙设置,所述承载辊联动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承载辊与版辊齿轮联动,所述版辊与墨辊齿轮联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送料机构为双缸气缸,所述送料机构上固定设有用于放置承印物的承载件。
所述承载辊为长型直线轴承,所述驱动电机、承载辊、版辊以及墨辊的齿轮规格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承载机构由原来的若干转动杆改为承载辊,使得承印物进入到承载辊和版辊之间时,是由两者硬性抵触并压紧印刷的,能够清晰有效的在承印物上印刷,且承载辊和版辊之间时趋于相切的,所以两者之间的接触是稳定的一线接触的,承印物在印刷的时候不会被悬空,不会漏印或者少印,有效的保证了印刷质量;版辊、墨辊和承 载辊共用一个驱动电机,使得三者之间的同步性更高,进一步保证了印刷品质;且三辊共用同一个电机能够节省安装成本和安装位置,减小了印刷机的整体使用面积,节省了运输和储藏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部分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凸版印刷机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2、机架;3、承载辊;4、版辊;5、墨辊;6、承印物;7、驱动电机;8、送料机构;9、承载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2对本实用新型凸版印刷机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凸版印刷机,包括机架2、送料机构8、版辊4、墨辊5和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为承载辊3,所述承载辊3与版辊4上下平行安装于机架2上,所述承载辊3与版辊4趋于相切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用于印刷承印物6的进料间隙,所述送料机构8对应送料间隙设置,所述承载辊3联动连接有驱动电机7,所述承载辊3与版辊4齿轮联动,所述版辊4与墨辊5齿轮联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承载机构由原来的若干转动杆改为承载辊3,使得承印物6进入到承载辊3和版辊4之间时,是由两者硬性抵触并压紧印刷的,能够清晰有效的在承印物6上印刷,且承载辊3和版辊4之间时趋于相切的,所以两者之间的接触是稳定的一线接触的,承印物6在印刷的时候不会被悬空,不会漏印或者少印,有效的保证了印刷质量;版辊4、墨辊5和承载辊3共用一个驱动电机7,使得三者之间的同步性更高,进一步保证了印刷品质;且三辊共用同一个电机能够节省安装成本和安装位置,减小了印刷机的整体使用面积,节省了运输和储藏空间。
如图所示,此处以半自动印刷机为例,为了保证送料机构8能够送料,并返回让工作人员持续放入承印物6,设置所述送料机构8为双缸气缸,所述送料机构上固定设有用于放置承印物6的承载件9,印刷的时候承印物6放置在承载件9上,由承载件9运送至送料间隙即可,这样送料机构8能够快捷方便的直线往返运送承印物6。承载件9可以是L型的板,通过螺栓等方式固定在气缸的缸体上即可。
为了进一步增强承载辊3的牢固度,优选所述承载辊3为长型直线轴承,这样承载辊3的承载力更强,与版辊4之间的配合度更高。为了保证承载辊3、版辊4和墨辊5之间 的同步传输和有效印刷,在设置时应当让所述驱动电机7、承载辊3、版辊4以及墨辊5的齿轮规格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