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438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能够通过供给口来补充液体的罐的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打印机,该打印机具备能够补充墨液的多个罐及将从罐供给的墨液从喷嘴喷出而向纸张记录图像的记录头(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51306号公报)。当罐内的墨液被消耗后,使用者能够从设于罐的供给口补充积存在瓶中的墨液。



技术实现要素:

在将各罐安设于打印机的情况下,关于各罐至少会产生公差量的位置偏离。于是,在将多个罐安设于打印机时,位置偏离的最大值成为各罐的公差乘以罐的数量而得到的值。

这样的位置偏离能够通过将使多个罐一体化而得到的罐单元向打印机安设来减小。由此,能够将位置偏离抑制成一个罐单元的公差的值。在日本特开2012-51306号公报所公开的打印机中,各罐构成为仅在一对面中的一方粘贴有膜。因此,容易将多个罐构成为能够一体化。

然而,在以在一对面的双方粘贴膜的方式构成各罐的情况下,难以在维持膜的粘贴容易度的同时将多个罐构成为能够一体化。

另外,如上所述的位置偏离能够通过将多个罐以无间隙地排列的状态向打印机安设来减小。由此,能够将位置偏离抑制成一个罐的公差的值。

然而,在以在一对面的双方粘贴膜的方式构成各罐的情况下,若将多个罐以无间隙地排列的状态向打印机安设,则相邻的罐的膜彼此会接触而可能会导致膜破损。因此,在相邻的罐之间,希望将间隙确保为即使向打印机施加了输送或落下的冲击,膜也不会相互接触的程度。

另外,罐相对于打印机的壳体而定位,与例如具有通向记录头的墨液流路的连结部连结。由此,从罐向记录头供给墨液。若罐及连结部相对于壳体未准确地定位,则在罐与连结部之间会产生间隙,墨液可能会从该间隙泄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将在一对面的双方粘贴膜而构成的罐以排列多个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各罐的位置偏离的供给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罐相对于连结部准确地定位而使其支承于壳体的供给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提供一种供给装置,其中,具备:罐,形成有液体积存室、供给口以及液体供给部,该液体积存室由在第一方向上对向的一对第一面、将该一对第一面连结的第二面及在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从上述第二面离开的第三面划定,该供给口用于向该液体积存室供给液体,该液体供给部具有从上述液体积存室向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液体流路;保持构件,构成为从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保持上述罐的一部分;连结构件,具有连结部,该连结部从上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与上述罐的上述液体供给部连结而使上述液体积存室内的上述液体流通;及壳体,支承上述保持构件及上述连结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上述第二面及上述第三面由罐主体构成,上述一对第一面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由粘贴于上述罐主体的膜构成,上述保持构件具有抵接部及第一卡合部,该抵接部从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与上述罐主体抵接,该第一卡合部以使上述罐能够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上述罐主体卡合。

在罐的液体供给部与连结构件的连结部连结的状态下,保持构件的抵接部从第二方向的一方与罐主体抵接。由此,能够防止罐向第二方向的一方移动而导致液体供给部与连结部的连结解除。而且,在罐主体与保持构件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罐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因此,以液体供给部与连结部的连结位置为基准将罐相对于第一方向进行定位。

在上述第一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罐可以是多个罐中的一个,上述多个罐可以具有包含上述液体供给部的多个液体供给部,上述连结构件可以具有包含上述连结部的多个连结部,上述保持构件可以具有包含上述第一卡合部的多个第一卡合部,上述多个连结部可以与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排列的上述多个罐的上述多个液体供给部分别连结,上述多个第一卡合部可以将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排列的上述多个罐以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互空出间隙的方式卡合。

通过与各连结部连结的各罐与各第一卡合部卡合,能够抑制各罐的膜彼此接触。

在上述第一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连结构件可以具有以使上述罐能够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上述罐主体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通过罐主体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能够进一步抑制罐的膜彼此接触。

在上述第一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保持构件可以以使上述罐能够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收容上述罐主体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以液体供给部与连结部的连结位置为基准,将罐相对于第三方向进行定位。

在上述第一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壳体可以分别支承上述保持构件及上述连结构件。

在上述第一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连结部可以具有插入到上述液体流路的管。

在上述第一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保持构件可以具有使上述罐主体的一部分在上述第二方向上露出的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保持构件覆盖罐主体的一部分的状态下,也能通过开口目视确认由具有透光性的材质形成的罐主体的一部分。由此,使用者能够目视确认积存于液体积存室的液体。

在上述第一形态的供给装置中,在通过上述保持构件的开口而露出的上述罐主体的一部分可以设有第一标记及第二标记,该第一标记设置在与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液体为第一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该第二标记设置在与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液体为比上述第一量少的第二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提供一种供给装置,其中,具备:多个罐,分别具有液体积存室及供给口,该液体积存室由在第一方向上对向的一对第一面划定,该供给口用于向该液体积存室供给液体;保持构件,将上述多个罐以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保持;及壳体,支承上述保持构件,上述一对第一面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由膜构成,上述保持构件具有多个抵接部,该多个抵接部与上述多个罐分别抵接而将上述多个罐以在上述第一方向上相互空出间隙的方式进行定位。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保持构件保持多个罐而将多个罐一体化。由此,在保持构件支承于壳体的状态下,能够减少罐间的位置偏离。

在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壳体可以具备侧壁,该侧壁具有第一开口,上述多个罐可以分别以使连结上述一对第一面的第二面能够从上述壳体的外部通过上述第一开口而接近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壳体内,上述保持构件可以覆盖上述多个罐各自的上述第二面。

保持构件将多个罐以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状态保持。在此,各罐的第二面能够从壳体的外部通过第一开口而接近。即,各罐的第二面可能会向壳体的外部露出。然而,根据上述结构,保持构件覆盖各罐的第二面。

这样,由于保持构件覆盖各罐的第二面,因此也覆盖相邻的罐的第二面之间的间隙。由此,即使构成第一面的膜从该间隙伸出或者通过该间隙能够目视确认,该膜也被保持构件覆盖。即,该膜不向壳体的外部露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膜的破损的可能性。

在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保持构件可以具备使上述多个罐各自的上述第二面的一部分露出的第二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在利用具有透光性的材质形成了具有第二面的壁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通过第二开口目视确认积存于液体积存室的液体。

在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中,在上述第二面可以设有第一标记及第二标记,该第一标记设置在与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液体为第一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该第二标记设置在与积存于上述液体积存室的液体为比上述第一量少的第二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

在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保持构件可以具备使上述多个罐各自的上述供给口露出的第三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在保持构件保持着多个罐的状态下,使用者能够通过第三开口接近供给口来向液体积存室供给液体。

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可以还具备多个盖,上述多个盖分别可以与上述供给口对应地设置,可以是能够移动到将上述供给口密封的密封位置及从上述供给口分离的分离位置,上述保持构件可以具备供上述多个盖安装的多个盖安装部。

在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壳体可以具备侧壁,该侧壁具有第一开口,上述多个罐分别可以以能够从上述壳体的外部通过上述第一开口而接近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壳体内,上述供给装置可以还具备罩,该罩能够移动到将上述第一开口闭塞的闭塞位置和将该第一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上述罩可以具备多个肋,该多个肋在上述闭塞位置下位于上述密封位置的上述多个盖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在多个盖中的至少一个处于从密封位置向第一方向偏离的位置的情况下,该偏离的盖与肋发生接触,因此无法使罩移动到闭塞位置。即,根据罩是否能够移动到闭塞位置,能够识别盖是否处于不合适的位置。

在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壳体可以具备侧壁,该侧壁具有第一开口,上述多个罐分别可以以能够从上述壳体的外部通过上述第一开口而接近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壳体内,上述供给装置可以还具备罩,该罩能够移动到将上述第一开口闭塞的闭塞位置和将该第一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上述罩可以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设置在与上述密封位置的上述多个盖抵接的位置或上述密封位置的上述多个盖附近的位置,限制上述多个盖各自从密封位置的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多个盖中的至少一个从密封位置移动成了靠近分离位置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在多个盖中的至少一个未充分地插入供给口的情况下,该盖与限制部发生接触,因此无法使罩成为闭塞位置。即,根据罩是否能够移动到闭塞位置,能够识别盖是否处于不合适的位置。

在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多个罐可以具备与上述保持构件卡合的多个卡合部,上述保持构件可以具备与上述多个卡合部分别卡合的多个被卡合部,可以通过上述多个卡合部与上述多个被卡合部分别卡合,上述多个罐在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被定位。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保持于保持构件的各罐在第二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离。

在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保持于上述保持构件的上述多个罐可以包括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最外侧的第一罐及第二罐,上述保持构件可以覆盖上述第一罐的上述一对第一面中距离第二罐较远的一方的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述保持构件可以覆盖上述第二罐的上述一对第一面中距离第一罐较远的一方的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保持构件来覆盖保持构件所保持的多个罐中位于第一方向的两端的罐的一对第一面中的位于第一方向的最外侧的第一面。因此,即使在位于第一方向的最外侧的第一面上存在膜,也能够降低该膜破损的可能性。

在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多个抵接部分别可以与上述多个罐各自的上述膜以外的部分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与抵接部抵接引起的膜的破损。

在上述第二形态的供给装置中,上述第一方向可以与水平方向平行,上述多个罐各自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可以比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且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二方向的尺寸及铅垂方向的尺寸短。

附图说明

图1a是罩为闭塞位置的复合机的外观立体图,图1b是罩为开放位置的复合机的外观立体图,图1c是罐组和闭塞位置的罩的立体图,图1d是罐组和开放位置的罩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印机部的内部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滑架及罐组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a是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前方立体图,图4b是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后方立体图。

图5a是黑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前方立体图,图5b是黑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后方立体图。

图6是罐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保持构件的上方立体图,图7b是保持构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8是壳体和保持构件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9a是连结构件的前方立体图,图9b是连结构件的后方立体图。

图10是连结构件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保持于保持构件的各墨液罐向连结构件组装前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将保持于保持构件的各墨液罐向连结构件组装时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将保持于保持构件的各墨液罐向连结构件组装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4是墨液罐、保持构件和罩的纵剖视图。

图15是变形例的墨液罐的侧视图。

图16a是变形例的保持构件的后方立体图,图16b是变形例的保持构件及罐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这一点自不必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复合机10及安设于复合机10的墨液罐100以能够使用的方式设置于水平面的姿势(图1a、1b的姿势)记为“使用姿势”。以使用姿势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以复合机10的设置有开口13的面为前表面来定义前后方向8(第二方向的一例)。从前面观察复合机10来定义左右方向9(第一方向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姿势下,上下方向7相当于铅垂方向,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相当于水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朝上是上下方向7的一个分量,朝下也是上下方向7的一个分量。同样,朝左、朝右分别是左右方向9的一个分量。朝前、朝后分别是前后方向8的一个分量。

<复合机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a、1b所示,复合机10(供给装置的一例)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复合机10的下部设有以喷墨记录方式向纸张12(参照图2)记录图像的打印机部11。打印机部11具有壳体14。在壳体14的前壁14a形成有开口13。如图2所示,在壳体14的内部配置有供送部15、供送托盘20、排出托盘21、运送辊部54、记录部24、排出辊部55、台板42、罐组99、保持构件120(参照图1)和连结构件200(参照图6)。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及打印功能等各种功能。

<供送托盘20、排出托盘21>

在复合机10的前表面中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13。如图1a、1b所示,供送托盘20由使用者通过开口13而相对于复合机10在前后方向8上插拔。如图2所示,供送托盘20能够支承层叠的多个纸张12。排出托盘21配置在供送托盘20的上方,能够与供送托盘20的插拔无关地相对于供送托盘20独立地伸缩。排出托盘21支承由排出辊部55从记录部24与台板42之间排出的纸张12。

<供送部15>

供送部15将支承于供送托盘20的纸张12向运送路径65供送。如图2所示,供送部15具备供送辊25、供送臂26和轴27。供送辊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供送臂26的顶端。供送辊25通过运送电动机(未图示)的反转而以将纸张12向运送朝向16运送的方式旋转。以下,将供送辊25、运送辊60及排出辊62向将运送纸张12向运送朝向16运送的朝向的旋转记为“正旋转”。供送臂2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轴27,轴27支承于打印机部11的框架。供送臂26通过自重或弹簧等的弹性力而以向供送托盘20侧转动的方式受到施力。

<运送路径65>

如图2所示,运送路径65是从供送托盘20的后端部向打印机部11的后方延伸,在打印机部11的后方处一边向上方延伸一边向前方进行u形转弯,经过记录部24与台板42之间的空间而到达排出托盘21的路径。运送路径65的一部分是在打印机部11的内部通过以规定间隔对向的外侧引导构件18及内侧引导构件19而形成的空间。如图2及图3所示,运送路径65的运送辊部54与排出辊部55之间的部分设置在复合机10的左右方向9上的大致中央部,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运送路径65内的纸张12的运送朝向16在图2中由单点划线的箭头表示。

<运送辊部54>

如图2所示,运送辊部54配置于比记录部24靠运送朝向16的上游处。运送辊部54具有彼此对向的运送辊60及夹送辊61。运送辊60由运送电动机驱动。夹送辊61伴随于运送辊60的旋转而旋转。纸张12由通过运送电动机的正转而进行正旋转的运送辊60及夹送辊61夹持着向运送朝向16运送。

<排出辊部55>

如图2所示,排出辊部55配置于比记录部24靠运送朝向16的下游处。排出辊部55具有彼此对向的排出辊62及刺辊63。排出辊62由运送电动机驱动。刺辊63伴随于排出辊62的旋转而旋转。纸张12由通过运送电动机的正转而进行正旋转的排出辊62及刺辊63夹持着向运送朝向16运送。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记录部24配置在运送朝向16上的运送辊部54与排出辊部55之间。记录部24以隔着运送路径65而与台板42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的方式配置。记录部24具备滑架23和记录头39。

如图3所示,滑架23在前后方向8上分离配置,分别支承于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设置的导轨43、44。导轨43、44支承于打印机部11的框架。滑架23与设于导轨44的公知的带机构连结。带机构由滑架电动机(未图示)驱动。与带机构连结的滑架23通过滑架电动机的驱动而沿着左右方向9往复移动。如图3的单点划线所示,滑架23的移动范围到达运送路径65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侧。

从滑架23延伸出墨液管32和柔性扁平线缆33。

墨液管32将罐组99与记录头39连接。墨液管32将构成罐组99的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有时将它们总称而记为“墨液罐100”)中积存的墨液(液体的一例)向记录头39供给。墨液罐100是罐的一例。详细而言,黑色、品红色、青色、黄色的墨液流通的四根墨液管32b、32y、32c、32m分别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延伸出,它们以捆扎的状态与滑架23连接。有时将四根墨液管32b、32m、32c、32y总称而记为“墨液管32”。

柔性扁平线缆33将安装有控制部(未图示)的控制基板与记录头39电连接。柔性扁平线缆33将从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号向记录头39传递。

如图2所示,滑架23搭载有记录头39。在记录头39的下表面配置有多个喷嘴40。多个喷嘴40的顶端从记录头39的下表面露出。记录头39将墨液以微小的墨液滴的形式从喷嘴40喷出。在滑架23移动的过程中,记录头39朝向支承于台板42的纸张12喷出墨液滴。由此,向纸张12记录图像。而且,由此,积存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墨液被消耗。

<台板42>

如图2及图3所示,台板42在运送朝向16上配置于运送辊部54与排出辊部55之间。台板42以隔着运送路径65而与记录部24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的方式配置。台板42从下方支承由运送辊部54运送的纸张12。

<罩70>

如图1b所示,在壳体14的前壁14a的右部形成有开口22。罩70以覆盖开口22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4。罩70能够在闭塞开口22的闭塞位置(图1a所示的位置)与开放开口22的开放位置(图1b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

在壳体14中的开口22的下端附近形成有一对凸部(未图示)。一对凸部在左右方向9上对向。一对凸部中的右侧的凸部朝向左侧的凸部而向左突出。一对凸部中的左侧的凸部朝向右侧的凸部而向右突出。

如图1d所示,在罩70形成有一对凸部。在一对凸部形成有孔。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d仅示出了一对凸部及孔中的左侧的凸部83及孔85。一对凸部及孔中的右侧的凸部及孔位于由侧壁88遮住的部分。通过将壳体14的一对凸部向形成于罩70的孔插入,罩70以能够绕着在壳体14的下端附近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转动轴线70a转动的方式由壳体14支承。

如图1c及图1d所示,罩70具备主壁87、一对侧壁88、上壁89和突壁90。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罩70的结构的说明中,以罩70的闭塞位置为基准来表示各方向。

主壁87是在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扩展的壁。如图1d所示,在主壁87的后表面形成有第一壁91、第二壁92(限制部的一例)、肋93及开口97。

第一壁91、第二壁92及肋93从主壁87向后方突出。第一壁91及第二壁92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第一壁91位于主壁87的上端部。第二壁92位于比第一壁91靠下方处。第一壁91及第二壁92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肋93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肋93以在左右方向9上空出间隔的方式配置有五条。肋93将第一壁91与第二壁92连结。由此,形成四个空间94。各空间94由主壁87、第一壁91、第二壁92及肋93划定。各空间94的后端开放。

开口97位于比第二壁92靠下方处。在罩70处于闭塞位置时,能够通过开口97从外部目视确认墨液罐100及保持构件120各自的一部分。

如图1c及图1d所示,一对侧壁88从主壁87的右端及左端向后方突出。一对侧壁88在左右方向9上对向。一对侧壁88在其下端部具备包含上述的左侧的凸部83的一对凸部。

上壁89从主壁87的上端向后方突出。

突壁90从上壁89向上方突出。在突壁90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凸部95。在罩70为闭塞位置的状态下,凸部95插入形成于壳体14的凹部(未图示)。由此,罩70被保持在闭塞位置。

在壳体14的内部中的开口22的后方扩展有空间。在该空间配置后述的罐组99。空间的前端由闭塞位置的罩70划定。空间的后端由在罩70的后方与罩70对向而配置的里壁(未图示)划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罩70通过转动而向闭塞位置和开放位置移动,但闭塞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的移动形态并不局限于转动。例如,罩7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4拆装。这种情况下,装配于壳体14的状态的罩70是闭塞位置的罩70,从壳体14拆下的状态的罩70是开放位置的罩70。

<罐组99>

罐组99积存向记录头39供给的墨液。如图6所示,罐组99具备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保持构件120和连结构件200。

在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中分别积存不同颜色的墨液。具体而言,在墨液罐100b中积存黑色墨液,在墨液罐100y中积存黄色墨液,在墨液罐100c中积存青色墨液,在墨液罐100m中积存品红色墨液。但是,墨液罐100的数量及墨液的颜色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关于各墨液罐100的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保持构件120及连结构件200将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以沿着左右方向9排列成一列的状态保持。关于保持构件120及连结构件200的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沿着左右方向9配置成一列。在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之中,墨液罐100b配置在最右侧,墨液罐100m配置在最左侧。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配置位置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黑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b的尺寸、尤其是左右方向9的宽度比彩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y、100c、100m大。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尺寸的大小关系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墨液罐100b的墨液的容许积存量比其他的墨液罐100y、100c、100m多。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容许积存量的大小关系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如图1a、1b所示,罐组99安设在壳体14的内部的右前部。换言之,罐组99以无法从复合机10容易拆卸的方式固定于复合机10。需要说明的是,“无法容易拆卸”例如是指使用者无法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复合机10的壳体14容易拆卸罐组99,熟练的修理者为了修理罐组99而将其从复合机10的壳体14拆卸的情况除外。因此,只要使用者无法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复合机10的壳体14容易拆卸罐组99即可。

<墨液罐100>

以下,详细说明墨液罐100的结构。彩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将墨液罐100y、100c、100m中的一个称为墨液罐100而说明其结构。而且,黑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b的结构与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类似,因此,在说明了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之后,说明与墨液罐100y、100c、100m不同的部分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对于在墨液罐100b和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中虽然形状稍有差异但具有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复合机10及安设于复合机10的墨液罐100就是使用姿势。

如图4所示,墨液罐100由形成墨液罐的外形的壳体140构成。壳体140具备罐主体141和两张膜142、143。

罐主体141整体为左右方向9的尺寸短且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的尺寸比左右方向9的尺寸长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而且,前后方向8的尺寸比上下方向7的尺寸长。

罐主体141由树脂形成,该树脂具有能够从墨液罐100的外部目视确认墨液室111内的墨液的程度的透光性。罐主体141例如由聚丙烯形成。罐主体141例如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一体成型。罐主体141的刚性比膜142、143的刚性高。

需要说明的是,罐主体141也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构成。而且,罐主体141也可以是将多个构件组合而成的结构。

罐主体141具备前壁101、左壁103、上壁104、下壁105、后壁110和内壁107。

前壁101由立壁102和倾斜壁106构成。立壁102在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扩展。倾斜壁106将立壁102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端连结。倾斜壁106相对于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倾斜。

各墨液罐100中的立壁102的前表面102a及倾斜壁106的前表面106a、即各墨液罐100的罐主体141的前表面(第二面的一例)经由罩70的开口97及壳体14的开口22而向复合机10的外部露出。即,各墨液罐100的罐主体141的前表面朝向壳体14的外方。即,各墨液罐100以能够从壳体14的外部通过开口22及开口97而接近罐主体141的前表面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4内。通过这样的结构,各墨液罐100的罐主体141的前表面能够从复合机10的前方目视确认,使用者能够确认积存于各墨液罐100的墨液的剩余量。

左壁103从前壁101的左端向后方延伸。左壁103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部连接。左壁103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前部连接。换言之,左壁103将前壁101的左端、上壁104的前部的左端以及下壁105的前部的左端连结。即,左壁103仅设置在罐主体141的前部,而未设置在罐主体141的后部。

上壁104从前壁101的上端(倾斜壁10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上壁104的前部与左壁103的上端连接。

下壁105从前壁10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下壁105从上壁104向下方离开而形成。如上所述,下壁105的前部与左壁103的下端连接。

内壁107在由前壁101、左壁103、上壁104、下壁105及后壁110围出的空间中配置有多个。

如图4a所示,罐主体141的右表面开放。通过在前壁101、下壁105、后壁110、上壁104及内壁107的右表面熔敷膜142,而将罐主体141的右表面密封。

如图4b所示,罐主体141的左表面的后部开放。通过在下壁105、后壁110、上壁104及内壁107的左表面熔敷膜143,而将罐主体141的左表面密封。

罐主体141的前表面(立壁102的前表面102a及倾斜壁106的前表面106a)由罐主体141的右表面的前端和罐主体141的左表面的前端连结。罐主体141的后表面(后壁110的后表面110a)由罐主体141的右表面的后端和罐主体141的左表面的后端连结。罐主体141的后表面110a与前表面102a在前后方向8上分离。后表面110a是第三面的一例。罐主体141的右表面与罐主体141的左表面在左右方向9上对向。罐主体141的右表面及左表面是一对第一面的一例。

如图4a所示,前壁101的立壁102的前表面102a具备第一线146(第一标记的一例)和第二线147(第二标记的一例)。

第一线146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第一线146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在复合机10的使用姿势下容许的最大量(第一量的一例)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即,第一线146设置在与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为最大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146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并不局限于与该最大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

第二线147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第二线147位于比第一线146靠下方处。详细而言,第二线14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在复合机10的使用姿势下比上述最大量少的量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14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需要补充墨液的最小量(第二量的一例)的墨液积存于墨液室111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即,第二线147设置在与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为最小量时的液面对应的位置。

如图4a所示,在上壁104形成有凸部108。凸部108由板部121和肋122构成。板部121具有向后上方延伸的倾斜面123。肋122以将板部121与上壁104连结的方式配置。肋122形成于比板部121靠前方处。肋122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肋122在左右方向9上比板部121短。通过这样的结构,凸部108通过朝向后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方的朝向的力作用于倾斜面123而向下方挠曲。

如图4b所示,在下壁105形成有凸部109。凸部109由板部124和肋125构成。板部124具有向后下方延伸的倾斜面126。肋125以将板部124与下壁105连结的方式配置。肋125形成于比板部124靠前方处。肋125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肋125在左右方向9上比板部124短。通过这样的结构,凸部109通过朝向后方和上方中的至少一方的朝向的力作用于倾斜面126而向上方挠曲。

在上壁104形成有凸部131、132。凸部131形成于比凸部108靠前方处。凸部132形成于比凸部108靠后方处。凸部131、132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

在下壁105形成有凸部133。凸部133形成于副下壁105a。副下壁105a形成于下壁105的前部,位于比下壁105靠上方处。

在下壁105形成有凸部134。凸部134形成于比凸部109靠后方处。凸部134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

在副下壁105a形成有凸部135。凸部135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35从凸部133向右侧及左侧延伸。凸部135向下的突出长度比凸部133向下的突出长度短。即,凸部135的突出顶端位于比凸部133的突出顶端靠上方处。

在上壁104形成有凸部136。凸部136形成于比凸部108及凸部132靠后方处。凸部136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

<墨液室111>

如图4所示,壳体140在其内部具有墨液室111(液体积存室的一例)。墨液室111是墨液罐100的内部空间,积存墨液。墨液室111由前壁101、左壁103、上壁104、下壁105、后壁110、内壁107、膜142及膜143区划。即,墨液室111由膜142所构成的罐主体141的右表面及左壁103和膜143所构成的罐主体141的左表面区划。墨液室111被内壁107分割成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由膜142的左表面划定。即,墨液室111的右表面全部由膜142构成。而且,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由膜143的右表面及左壁103的右表面区划。即,墨液室111的左表面的一部分由膜143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墨液室111的右表面也可以由膜142和壁划定。即,也可以是墨液室111的右表面的一部分由膜142构成。而且,墨液室111的左表面也可以仅由膜143划定。即,也可以是墨液室111的左表面全部由膜143构成。

在复合机10的使用姿势下,换言之,在上壁104构成墨液罐100的上部且下壁105构成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第一量的一例)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是与第一线146相同的高度。

在复合机10的使用姿势下,换言之,在上壁104构成墨液罐100的上部且下壁105构成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需要补充墨液的最小量(第二量的一例)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是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

<墨液流出路114>

如图4b所示,壳体140具备墨液流出路114。墨液流出路114是用于使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向墨液罐100的外部流出的连通路。

墨液流出路114的一端经由形成于下壁105与后壁110的交界的开口149、开口150(参照图11)而与墨液室111连通。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经由形成于后壁110的开口156(参照图11)而与突出部157(液体供给部的一例)连通。开口156位于比开口149、150靠上方处。

突出部157从后壁110的后表面110a(第三面的一例)的开口156的周围部分向后方、即墨液罐100的外方突出。在此,在罐组99安设于复合机10的壳体14的内部的状态下,后壁110的后表面110a朝向壳体14的内方。即,突出部157向壳体14的内方突出。突出部157是中空的。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的前端通过开口156与墨液流出路114连通。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的后端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

如图11所示,在突出部157的突出端设有密封构件160。密封构件160是橡胶等具有弹性的圆盘形状的构件。密封构件160与突出部157的突出端液密地接触。在密封构件160的中心形成有贯通孔。在墨液罐100安设于壳体14的内部的状态下,向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插入连结构件200的墨液针223(管的一例)。墨液针223直接或间接地与墨液管32连接。由此,从墨液流出路114通过开口156进入到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的墨液通过墨液针223向墨液管32流出。

在突出部157的下方形成有从下壁105的后端向下方突出的凸部137。在墨液罐100与连结构件200连结时,凸部137进入槽210(参照图9)。

如以上那样,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经由墨液流出路114、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墨液针223及墨液管32而与记录头39的喷嘴40连通。

<大气连通路170>

如图4a所示,壳体140具有大气连通路170。大气连通路170将墨液室11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换言之,大气连通路170使墨液室111向大气开放。

大气连通路170的一端经由开口144、145与墨液室111连通。大气连通路170的另一端与形成于上壁104的大气开放口187连通。

在大气连通路170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以闭塞大气连通路170的方式粘贴有半透膜183。半透膜183是隔断墨液的通过并容许气体的通过的具有微小的孔的多孔质膜。例如,半透膜183由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等氟树脂构成。由此,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被半透膜183阻挡而无法通过大气开放口187向墨液罐100的外部流出。另一方面,空气能够在墨液室111内与墨液罐100的外部之间自由移动。

如图4b所示,在大气连通路170的粘贴半透膜183的位置与大气开放口187之间形成有迷宫路179。迷宫路179是通过在前后方向8上并列设置多个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隔壁186,而一边反复进行上下方向7的u形转弯一边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的连通路。

<供给口112>

如图4a及5a所示,在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倾斜壁106分别形成有用于向墨液室111注入墨液的供给口112。供给口112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倾斜壁106,使墨液室11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

通过使罩70位于开放位置,倾斜壁106及供给口112经由开口22向复合机10的外部露出。通过供给口112向墨液室111注入墨液时的墨液罐100的姿势(注入姿势)为使用姿势。即,在墨液罐100处于使用姿势时,通过供给口112向墨液室111注入墨液。

<墨液罐100b>

以下,参照图5a、5b说明墨液罐100b的结构。如图5a、5b所示,墨液罐100b在左右方向9上比墨液罐100y、100c、100m(参照图4)长。

以下,关于墨液罐100b,说明与墨液罐100y、100c、100m不同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墨液罐100b中,关于与墨液罐100y、100c、100m相同结构的部分,在标注了与图4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省略其说明。而且,在墨液罐100b的规定部分的结构和墨液罐100y、100c、100m的与该规定部分对应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仅在于墨液罐100b的规定部分的结构在左右方向9上较长这一点时,对于墨液罐100b的与该规定部分对应的部分,在标注了与图4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省略其说明。

如图5a、5b所示,墨液罐100b不具备墨液罐100y、100c、100m所具备的左壁103(参照图4b),而具备右壁159。右壁159从前壁101的右端向后方延伸。右壁159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部连接。右壁159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前部连接。换言之,右壁159将前壁101的右端、上壁104的前部右端及下壁105的前部右端连结。即,右壁159仅设置在罐主体141的前部,而未设置在罐主体141的后部。

<保持构件120>

如图6所示,保持构件120将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从前后方向8的前方以在左右方向9上排列成一列的状态保持。

如图7a、7b及图8所示,保持构件120具备前壁71、右壁72、左壁73、上壁74和下壁75。

前壁71由立壁76和倾斜壁77构成。立壁76在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扩展。倾斜壁77将立壁76的上端与上壁74的前端连结。倾斜壁77相对于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倾斜。

右壁72从前壁71的右端向后方延伸。左壁73从前壁71的左端向后方延伸。上壁74从前壁71的上端(详细而言是倾斜壁77的上端)向后方延伸。上壁74的右端与右壁72的上端连接。上壁74的左端与左壁73的上端连接。下壁75从前壁7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下壁75的右端与右壁72的下端连接。下壁75的左端与左壁73的下端连接。

在下壁75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圆筒形状的凸部78。凸部78分别形成于下壁75的右端部及左端部。如图8所示,凸部78向在打印机部11的壳体14的底板161形成的孔162插入。

在上壁74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圆筒形状的凸部84。凸部84形成在上壁74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附近。如图8所示,凸部84向在打印机部11的壳体14的中板163形成的孔164插入。这样,保持构件120以保持着墨液罐100的状态固定并支承于壳体14。

如图7a、7b所示,通过前壁71、右壁72、左壁73、上壁74和下壁75而形成保持构件120的内部空间127。如图6所示,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从后方朝向内部空间127插入。由此,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前部占据内部空间127。

如图7b所示,在上壁74的后部形成有多个开口79。多个开口79与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分别对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四个开口79。在各墨液罐100插入了内部空间127的状态下,各开口79形成在与各墨液罐100的凸部108(参照图4a、图5a)对应的位置。

如图7a所示,在下壁75的后部形成有多个开口80。多个开口80与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分别对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四个开口80。在各墨液罐100插入了内部空间127的状态下,各开口80形成在与各墨液罐100的凸部109(参照图4、图5)对应的位置。

在下壁75形成有多个开口69。多个开口69与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分别对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四个开口69。四个开口69分别形成于比四个开口80靠前方处。各开口69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在各墨液罐100插入了内部空间127的状态下,各开口69形成在与各墨液罐100的凸部133(参照图4b、图5b)对应的位置。

在墨液罐100向内部空间127插入的过程中,凸部108的板部121与上壁74的下表面74a抵接而受到按压,从而向下方挠曲。而且,凸部109的板部124与下壁75的上表面75a抵接而受到按压,从而向上方挠曲。当进一步将墨液罐100插入时,肋122及板部121向开口79插入。而且,肋125及板部124向开口80插入。由此,凸部108、109的挠曲消除。墨液罐100在保持构件120的内部空间127中能够在凸部108、109挠曲的范围内在上下方向7上稍微移动。

在该状态下,凸部108与开口79卡合,凸部109与开口80卡合。凸部108及凸部109是卡合部的一例。而且,开口79及开口80是被卡合部及第一卡合部的一例。

在凸部108与开口79卡合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前方移动,则凸部108与区划开口79的前端的前缘面79a抵接。由此,墨液罐100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而且,在凸部108与开口79卡合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后方移动,则凸部108与区划开口79的后端的后缘面79b抵接。由此,墨液罐100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不过,在前后方向8上,开口79的外形比凸部108的外形稍大。因此,在凸部108与开口79卡合的状态下,墨液罐100相对于保持构件120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稍微移动。

在凸部109与开口80卡合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前方移动,则凸部109与区划开口80的前端的前缘面80a抵接。由此,墨液罐100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而且,在凸部109与开口80卡合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后方移动,则凸部109与区划开口80的后端的后缘面80b抵接。由此,墨液罐100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不过,在前后方向8上,开口80的外形比凸部109的外形稍大。因此,在凸部109与开口80卡合的状态下,墨液罐100相对于保持构件120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稍微移动。

如以上那样,通过凸部108与开口79的缘面抵接且凸部109与开口80的缘面抵接,墨液罐100被定位成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稍微移动。

另外,在凸部108与开口79卡合且凸部109与开口80卡合的状态下,凸部131、132与上壁74的下表面74a抵接,凸部134、135与下壁75的上表面75a抵接。由此,墨液罐100在上下方向7上被定位。不过,在凸部131、132与面74a之间存在大致公差量的间隙,而且,在凸部134、135与面75a之间也存在大致公差量的间隙。因此,墨液罐100由保持构件120定位成能够在上下方向7上稍微移动。

另外,在凸部108与开口79卡合且凸部109与开口80卡合的状态下,肋122插入开口79。在肋122插入了开口79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右方移动,则肋122与区划开口79的右端的右缘面79c抵接。而且,在肋122插入了开口79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左方移动,则肋122与区划开口79的左端的左缘面79d抵接。不过,在左右方向9上,开口79的外形比肋122的外形稍大。因此,在肋122与开口79卡合的状态下,墨液罐100相对于保持构件120能够在左右方向9上稍微移动。

另外,在凸部108与开口79卡合且凸部109与开口80卡合的状态下,凸部133插入开口69。在凸部133插入了开口69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右方移动,则凸部133与区划开口69的右端的右缘面69a抵接。而且,在凸部133插入了开口69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向左方移动,则凸部133与区划开口69的左端的左缘面69b抵接。不过,在左右方向9上,开口69的外形比凸部133的外形稍大。因此,在凸部133与开口69卡合的状态下,墨液罐100相对于保持构件120能够在左右方向9上稍微移动。这种情况下,开口69的各缘面69a、69b是抵接部的一例。

如以上那样,通过肋122与开口79的缘面抵接且凸部133与开口69的缘面抵接,墨液罐100被定位成能够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在左右方向9上稍微移动。开口79、69是第一卡合部的一例。

如图6所示,在左右方向9上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在相邻的墨液罐100之间形成有间隙98。如以上那样,保持构件120如图10所示那样将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以沿着左右方向9排列成一列的状态保持。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配置顺序是从右侧起依次为墨液罐100b、墨液罐100y、墨液罐100c及墨液罐100m。

如图11所示,在保持构件120保持着墨液罐100的状态下,前壁71覆盖墨液罐100的前壁101,上壁74覆盖墨液罐100的上壁104的前部,下壁75覆盖墨液罐100的下壁105的前部。

另外,在保持构件120保持着墨液罐100的状态下,右壁72覆盖四个墨液罐100中配置于最右侧的墨液罐100b的右表面的前部(右壁159),左壁73覆盖四个墨液罐100中配置于最左侧的墨液罐100m的左表面的前部(左壁103)。即,保持构件120覆盖所保持的多个墨液罐100中位于左右两端的墨液罐100b、100m的右表面及左表面中的、位于左右方向9的外方的面(墨液罐100b的右表面及墨液罐100m的左表面)的一部分。

由以上可知,保持构件120在保持着墨液罐100的状态下覆盖墨液罐100的前部。

如图7b所示,在保持构件120的前壁71的立壁76形成有多个开口81。多个开口81在左右方向9上空出间隔而形成。多个开口81分别与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对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四个开口81。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开口81的形状为矩形,但也可以是矩形以外的形状。

如图11所示,在保持构件120保持着各墨液罐100的状态下,各墨液罐100的前壁101的立壁102经由开口81向保持构件120的外部露出。详细而言,立壁102的前表面102a及形成于该前表面102a的第一线146及第二线147露出。而且,如图1a所示,在保持构件120保持着各墨液罐100且罩70为闭塞位置的状态下,各墨液罐100的立壁102经由保持构件120的开口81及罩70的开口97向打印机部11的外部露出。

在各开口81的周缘的上下部分分别形成有朝向保持构件120的内部空间127突出的凸部81a(抵接部的一例)。在保持构件120保持着各墨液罐100的状态下,各墨液罐100的前壁101的立壁102与开口81的周缘的凸部81a抵接。由此,相对于保持构件120决定各墨液罐100的前方的位置。

如图7b所示,在保持构件120的前壁71的倾斜壁77形成有多个开口82。多个开口82在左右方向9上空出间隔而形成。多个开口82分别与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对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四个开口82。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开口82的形状为圆形,但也可以是圆形以外的形状。

如图11所示,在保持构件120保持着各墨液罐100的状态下,各墨液罐100的供给口112经由开口82向保持构件120的外部露出。

如图7a所示,在保持构件120的上壁74的前部形成有供后述的盖113安装的盖安装部15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所示,盖安装部155由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肋151、152和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多个肋153来划定。肋152形成在肋151的后方。在肋151的多个部位形成有间隙154。各间隙154形成在各开口82的后方。各间隙154的左右方向9的位置与各开口82的左右方向9的位置相同。各肋153将肋151与肋152连接。各肋153形成在各间隙154的左右方向9的两外方。

需要说明的是,盖安装部155只要是能够供盖113安装的结构即可,并不局限于具备前述的肋151、152、153的结构。

<连结构件200>

如图6所示,连结构件200将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以在左右方向9上排列成一列的状态从后方保持。连结构件200具有支承主体201及连结部202。如图9所示,通过从支承主体201的后方组合连结部202而构成连结构件20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主体201及连结部202作为分体的构件而构成,但支承主体201及连结部202也可以形成为一体。

如图9a、9b所示,支承主体201具有基体部203、立起部204及顶板部205。立起部204从基体部203的后端部向上方立起。顶板部205从立起部204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

基体部203是大致矩形的平板。在基体部203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四个槽210。各槽210的前端向前方开放。各槽210的左右方向9的宽度比各墨液罐100的宽度稍大。在一体地保持于保持构件120的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与连结构件200连结时,各墨液罐100的凸部137(参照图4、图5)进入各槽210。由此,各墨液罐100在左右方向9上被定位,且在前后方向8上滑动而被引导。

在基体部203的与槽210不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两个凹部211、212。凹部211、212配置于在左右方向9上分离的位置。在凹部211、212分别形成有在上下方向7上贯通基体部203的贯通孔213、214。通过将插通于贯通孔213、214的螺纹件与壳体14的螺纹孔螺合且将螺钉的头与凹部211、212抵接,来将基体部203固定、支承于壳体14。

立起部204的左右方向9的宽度与基体部203的宽度大致相同。在立起部204的与各槽210的后端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前后方向8上贯通的开口215(参照图6)。通过开口215,连结部202的引导筒222从立起部204的后方向前方突出。

在左右方向9上,在各开口215之间设置有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分隔板216。各分隔板216抑制在连结部202的相邻的墨液针223之间墨液飞散而附着的情况。

在各开口215的上方分别设有朝向前方突出的杆217。通过各墨液罐100的后壁110与各杆217的前端抵接,来决定各墨液罐100的后方的位置。

顶板部205的左右方向9的宽度与立起部204的宽度大致相同。在顶板部205的顶端且在各槽210的上方,在上下方向7上贯通顶板部205的开口218(第二卡合部的一例)向后方延伸。

如图10所示,在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与连结构件200连结的状态下,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凸部136插入开口218。在凸部136插入了开口218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连结构件200向右方移动,则凸部136与区划开口218的右端的右缘面218a抵接。而且,在凸部136插入了开口218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连结构件200向左方移动,则凸部136与区划开口218的左端的左缘面218b抵接。不过,在左右方向9上,开口218的外形比凸部136的外形稍大。因此,在凸部136与开口218卡合的状态下,墨液罐100相对于连结构件200能够在左右方向9上稍微移动。

在顶板部205的上表面,多个凸部219向上方突出。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各凸部219通过与壳体14的中板163卡合而将连结构件200相对于壳体14进行定位。

如图9a、9b所示,连结部202具有连结板221、引导筒222、墨液针223、墨液流路224及接头225。

连结板221是左右方向9的宽度比立起部204窄的平板形状。连结板221通过螺纹件226而相对于立起部204进行固定。由此,支承主体201与连结部202固定成一体。

引导筒222是从连结板221向前方突出的圆筒形状。引导筒222通过立起部204的开口215而从立起部204的后方向槽210的上方延伸。四个引导筒222与四个槽210分别对应地在左右方向9上排列配置。各引导筒222能够将各墨液罐100的突出部157收容于其内部空间。在各墨液针223向各墨液罐100的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插入时,各引导筒222收容各突出部157。由此,各墨液针223和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被定位。

在各引导筒222的内部空间配置有与该引导筒222同轴线的墨液针223。墨液针223是从连结板221向前方突出的管。墨液针223的前端处于与引导筒222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通过将墨液针223向墨液罐100的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插入,墨液针223的前端进入墨液流出路114。由此,墨液针223的内部空间与墨液流出路114连通。墨液针223的后端在连结板221的后表面开口。

在连结板221的后表面形成有四个墨液流路224。四个墨液流路224与四个墨液针223分别对应地构成为独立的流路。通过由未图示的膜将在连结板221的后表面形成的槽的开口面(后表面)密封,来形成墨液流路224。各墨液流路224与各墨液针223的后端的开口连续。而且,四个墨液流路224与在连结板221的上部形成的四个接头225分别连续。在四个接头225上分别连结四根墨液管32。由连结部202构成从各墨液罐100的墨液流出路114向各墨液管32连通的墨液流路。

<盖113>

如图6、图10所示,墨液罐100具备盖113b、113y、113c、113m(有时将它们总称而记为“盖113”)。墨液罐100与墨液罐100的四个供给口112b、112y、112c、112m对应地具备四个盖113b、113y、113c、113m。

各盖113通过如橡胶、弹性体那样能够弹性变形的原料而成型。各盖113具备盖部115、弹性变形部116和安装部117。需要说明的是,各盖113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以下说明的结构。

盖部115是从大致圆盘形状的圆盘部115a的中央突出有凸部115b的外形。

弹性变形部116为带形状。弹性变形部116的一端与盖部115连接。弹性变形部116的另一端与安装部117连接。弹性变形部116在未从外部被施加力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为大致笔直地延伸的状态。在弹性变形部116的一端形成有凸部116a。凸部116a隔着弹性变形部116而与盖部115相反地突出。

安装部117是从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矩形部117a突出有凸部117b的外形。矩形部117a与凸部117b的交界变细。凸部117b是与盖安装部155的形状(由肋151、152、153区划的区域)对应的形状。即,凸部117b能够与盖安装部155嵌合。而且,在凸部117b与盖安装部155嵌合的状态下,矩形部117a与凸部117b的交界进入间隙154。即,通过凸部117b与盖安装部155嵌合而将盖113安装于保持构件120。

盖113在安装于保持构件120的状态下,能够向图11的实线所示的密封位置和虚线所示的分离位置移动。密封位置的盖113通过盖部115的凸部115b与划定供给口112的周缘的壁面紧贴而将供给口112液密地密封。在盖113位于密封位置的状态下,弹性变形部116呈圆弧状地弯曲。在盖113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盖部115从供给口112分离。由此,供给口112开放。其结果是,能够通过供给口112向墨液室111注入墨液。在盖113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弹性变形部116弹性复原而大致笔直地延伸。

如图14所示,在盖113位于密封位置的状态下罩70转动到了闭塞位置的情况下,形成于罩70的肋93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邻的盖113的盖部115的凸部116a之间。换言之,在沿着左右方向9的视角下,肋93与凸部116a的一部分彼此重叠。

另外,在盖113位于密封位置的状态下罩70转动到了闭塞位置的情况下,形成于罩70的第二壁92位于盖部115的圆盘部115a的上方附近。由此,圆盘部115a与第二壁92抵接,盖113无法从密封位置朝向分离位置移动。即,第二壁92限制盖113从密封位置的移动。

<罐组99的安装方法>

以下,说明将罐组99向壳体14安装的方法。连结构件200预先通过螺纹件而固定于壳体14。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以安装于保持构件120而成为了一体的状态向连结构件200组装。

如图11所示,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安装于保持构件120。如前所述,通过保持构件120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卡合,具体而言,通过凸部108与开口79的卡合、凸部109与开口80的卡合、肋122与开口79的卡合及凸部133与开口69的卡合,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相对于保持构件120被定位成能够在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上稍微移动。而且,在安装于保持构件120的各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之间形成有间隙98,抑制了相互的接触。

安装于保持构件120的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从连结构件200的前方向连结构件200组装。此时,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凸部137进入连结构件200的槽210。由此,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沿着槽210被向后方引导,并且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突出部157与连结构件200的引导筒222及墨液针223对向。

如图12所示,当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沿着槽210被进一步向后方引导时,突出部157向引导筒222的内部空间进入。由此,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和墨液针223被定位于大致相同轴线。

如图13所示,当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墨液针223进入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由此,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墨液流出路114与墨液针223的内部空间连通。通过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后壁110分别与杆217的前端抵接,使用者认识到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已移动至后方的位置。而且,虽然在该图中未示出,但通过将凸部78向在壳体14的底板161形成的孔162插入且将凸部84向在壳体14的中板163形成的孔164插入,保持构件120以保持着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状态固定并支承于壳体14。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墨液针223进入了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的状态下,保持构件120的开口81周缘的凸部81a从前方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前壁101抵接。因此,即使假设由于墨液针223进入时的密封构件160的弹性变形而对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作用了向前方移动的力,也能防止墨液针223从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拔出。

另外,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在与保持构件120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在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上稍微移动。因此,以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与墨液针223的连结位置为基准,来定位各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由此,能够防止密封构件160的贯通孔与墨液针223的轴线偏离。

另外,通过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与保持构件120的卡合,能够抑制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膜142、143相互接触。

另外,通过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与连结构件200的卡合,具体而言,通过凸部136与开口218的卡合,能够进一步抑制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膜142、143相互接触。

另外,在保持构件120覆盖了各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前方的状态下,通过开口81能够目视确认第一线146及第二线147。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保持构件120保持多个墨液罐100而将多个墨液罐100一体化。由此,在保持构件120支承于壳体14的状态下,能够减少各墨液罐100间的位置偏离。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多个墨液罐100以在左右方向9上相互空出间隙98的状态保持于保持构件120。由此,能够防止相邻的墨液罐100的膜142、143彼此的接触。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膜142、143的破损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保持构件120将多个墨液罐100以在左右方向9上排列的状态保持。在此,各墨液罐100的框架141的前表面能够从复合机10的壳体14的外部通过开口22而接近。即,各墨液罐100的框架141的前表面可能会向复合机10的壳体14的外部露出。然而,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保持构件120覆盖各墨液罐100的框架141的前表面。

这样,保持构件120覆盖各墨液罐100的前表面,因此也覆盖相邻的墨液罐100的框架141的前表面之间的间隙98。由此,即使构成各墨液罐100的框架141的右表面及左表面的膜142、143从间隙98伸出或者通过间隙98能够目视确认,膜142、143也被保持构件120覆盖。即,膜142、143不向壳体14的外部露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膜142、143的破损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利用具有透光性的材质形成了墨液罐100的前壁101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开口81目视确认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使用者能够在保持构件120保持着多个墨液罐100的状态下,通过开口82而接近供给口112来向墨液室111供给墨液。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多个盖113中的至少一个处于从密封位置向左右方向9偏离了的位置的情况下,该偏离的盖113与罩70的肋93发生接触。因此,无法使罩70移动到闭塞位置。即,根据罩70是否能够移动到闭塞位置,能够识别盖113是否处于不合适的位置。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多个盖113中的至少一个从密封位置移动成了靠近分离位置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在多个盖113中的至少一个未充分地插入于供给口112的情况下,该盖113与罩70的第二壁92发生接触。因此,无法使罩70移动到闭塞位置。即,根据罩70是否能够移动到闭塞位置,能够识别盖113是否处于不合适的位置。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将凸部108、109与开口79、80卡合而对保持构件120进行定位。由此,能够防止保持于保持构件120的各墨液罐100在前后方向8上发生位置偏离。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保持构件120来覆盖保持构件120保持的多个墨液罐100中位于右端的墨液罐100b(第一墨液罐的一例)的右表面的前部(右壁159)及保持构件120保持的多个墨液罐100中位于左端的墨液罐100m(第二墨液罐的一例)的左表面的前部(左壁103)。由此,即使墨液罐100b的右表面的后部的膜142延伸至墨液罐100b的右表面的前部,或者墨液罐100m的左表面的后部的膜143延伸至墨液罐100m的左表面的前部,保持构件120也能覆盖延伸出的膜142、143。因此,能够降低膜142、143的破损的可能性。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部108与开口79卡合,凸部109与开口80卡合。然而,这些卡合部分的形状、配置、数量等为一例,可以适当变更。

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各墨液罐100的上壁104形成凸部130。凸部130形成于比凸部108靠前方处,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并且,如图16a所示,也可以在保持构件120的上壁74形成多个开口68。各开口68可以从各开口79进一步向前方延伸。即,开口68可以形成四个。在各墨液罐100插入了内部空间127的状态下,各开口68形成在与各墨液罐100的凸部130对应的位置。

并且,在凸部108与开口79卡合且凸部109与开口80卡合的状态下,如图16b所示,凸部130插入开口68。在凸部130插入了开口68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结合构件120向右方移动,则凸部130与区划开口68的右端的右缘面68a抵接。而且,在凸部130插入了开口68的状态下,若墨液罐100要相对于结合构件120向左方移动,则凸部130与区划开口68的左端的左缘面68b抵接。这种情况下,开口68的各缘面68a、68b是抵接部的一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液罐100的凸部108、109是卡合部的一例,保持构件120的开口79及开口80是被卡合部的一例,开口69的各缘面69a、69b是抵接部的一例。然而,以具有将墨液罐100定位的功能为条件,卡合部、被卡合部及抵接部也可以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例如,抵接部也可以是从上壁74向下方突出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肋及从下壁75向上方突出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肋。这些肋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邻的墨液罐100之间。通过这些肋与墨液罐100抵接而将墨液罐100在左右方向9上定位。而且,在墨液罐100被定位了的状态下,在相邻的墨液罐100之间形成与这些肋的左右方向9的长度相当的间隙9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构件120的开口69的各缘面69a、69b即抵接部与墨液罐100的凸部133抵接。然而,抵接部所抵接的也可以是墨液罐100中的凸部133以外的部分。但是,抵接部所抵接的部分仅限于墨液罐100中的膜142、143以外的部分。

与墨液罐100抵接而将墨液罐100在左右方向9上定位的部分即抵接部不与墨液罐100的膜142、143抵接。因此,能够防止与抵接部的抵接引起的膜142、143的破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构件120及连结构件200都固定于壳体14,但也可以是保持构件120和连结构件200中的仅一方固定于壳体14。例如,可以是连结构件200固定于壳体14,而保持构件120固定于连结构件20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墨液为液体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即,在印刷时先于墨液向记录纸张喷出的前处理液或为了防止记录头39的喷嘴40的干燥而向记录头39的喷嘴40附近喷雾的水等也是液体的一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