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供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5916发布日期:2018-07-31 19:37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颜色自动供墨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复制出与印版相同的印刷品。传统的印刷机供墨都采用人工将油墨倒入到油墨槽中,容易造成浪费,操作不便。

公告号CN20655169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多颜色自动供墨系统,包括多个存储不同颜色的第一储料桶、第二储料桶和第三储料桶;所述的第一储料桶、第二储料桶和第三储料桶分别设置有与印刷机连接的第一供墨管道、第二供墨管道和第三供墨管道;所述的第一供墨管道、第二供墨管道和第三供墨管道分别设置有与其相对应的第一真空泵、第二真空泵、第三真空泵;所述的印刷机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供墨管道、第二供墨管道和第三供墨管道相对应的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和第三放料装置,所述的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和第三放料装置分别设置有相同的自动补墨单元,所述的自动补墨单元包括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或第三放料装置的墨位高度,并输出检测电压;基准装置,根据预设的最低液位高度输出一基准电压;比较装置,分别与所述的检测装置和基准装置耦接,当所述的基准电压大于所述的检测电压后输出驱动信号;驱动装置,控制所述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或第三放料装置相对应的第一真空泵、第二真空泵、第三真空泵进行工作。该多颜色自动供墨系统可以同时对印刷机进行多种颜色的墨的供给。但是该自动供墨系统中,由于第一真空泵、第二真空泵、第三真空泵不能进行升降,当第一储料桶、第二储料桶及第三储料桶内的油墨的液位下降后,将不利于油墨的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印刷机提供多种不同颜色的油墨且便于油墨输送的自动供墨系统,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自动供墨系统,包括第一供墨单元、第二供墨单元、第三供墨单元和第四供墨单元;

第一供墨单元、第二供墨单元、第三供墨单元和第四供墨单元均包括储墨桶、油墨泵和升降机构;

第一供墨单元、第二供墨单元、第三供墨单元和第四供墨单元的储墨桶中放置的油墨的颜色各不相同;

储墨桶内设有压板,压板的外径略小于储墨桶的内径,压板能够沿着储墨桶的内壁上、下滑动;

油墨泵固定连接于压板上,油墨泵的进墨口穿过压板,进墨口能够通过输墨管与储墨桶连通;

印刷机上设有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第三放料装置和第四放料装置;

第一供墨单元中的油墨泵的出墨口能够通过输墨管与第一放料装置连通;

第二供墨单元中的油墨泵的出墨口能够通过输墨管与第二放料装置连通;

第三供墨单元中的油墨泵的出墨口能够通过输墨管与第三放料装置连通;

第四供墨单元中的油墨泵的出墨口能够通过输墨管与第四放料装置连通;

升降机构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第一立柱上设有第一气缸,第二立柱上设有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之间设有横梁;

横梁的一端与第一气缸的推杆固定连接,横梁的另一端与第二气缸的推杆固定连接;

横梁上设有一对相对且平行设置的升降杆,升降杆位于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之间,升降杆的底端与压板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供墨系统可以同时对印刷机进行多种颜色的油墨的供给,且通过油墨泵将油墨输送至印刷机处,可以大大节约人力成本,不易造成油墨的浪费与污染。此外,通过在储墨桶内设置压板,可以阻挡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储墨桶内,污染储墨桶内的油墨。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升降机构,将压板固定在升降杆的底端,由此,可通过控制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使第一气缸的推杆和第二气缸的推杆同步伸长或缩短,从而带动横梁上升或下降,升降杆随着横梁的上升会将压板及油墨泵抬起,升降杆随着横梁的下降会带动压板及油墨泵朝向储墨桶的桶底移动,由此可以在储墨桶内的油墨液位不断下降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压板及油墨泵所处的高度,以顺利通过油墨泵将储墨桶内的油墨输送至对应的放料装置中。当需要更换新的储墨桶时,只需通过升降机构将压板抬起并脱离旧的储墨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第三放料装置和第四放料装置的上方均设有喷头组件,喷头组件与油墨泵的出墨口通过输墨管连通,喷头组件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喷头。由此,通过设置均匀分布有多个喷头的喷头组件,可以使得流入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第三放料装置和第四放料装置中的油墨更加均匀,从而可以提高印刷机的印刷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杆的底部设有第一外螺纹,压板上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安装块,安装块上设有螺纹孔,安装块与升降杆之间为螺纹连接。由此,此种设计可以便于升降杆与压板的连接,简化安装工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杆的顶部设有第二外螺纹,升降杆与横梁通过螺母相连。由此,此种设计可以便于升降杆的安装与拆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横梁上设有滑槽,升降杆能够在滑槽内水平移动。由此,通过在横梁上设置滑槽,可以便于根据压板的尺寸,调整两升降杆的位置,以扩大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压板上设有泄压阀。由此,通过在压板上设置泄压阀,可以控制储墨桶内的压力,避免因储墨桶内的压力过大而发生爆炸,引发安全隐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杆的外表面设有镀铬层。由此,通过在升降杆的外表面设置镀铬层,可以提高升降杆的耐磨性与抗腐蚀性,进而提高升降杆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之间设有向外凸出设置的加强件。由此,通过在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之间设置加强件,可以起到加强作用,进而提高升降机构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底部均设有支撑块,支撑块的底部设有防滑垫。由此,通过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底部设置支撑块,可以便于升降机构的安放,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在支撑块的底部设置防滑垫,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供墨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自动供墨系统中的储墨桶、油墨泵和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自动供墨系统中的升降机构中的横梁的俯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自动供墨系统中的升降机构中的加强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至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自动供墨系统。如图所示,该自动供墨系统包括第一供墨单元1、第二供墨单元2、第三供墨单元3和第四供墨单元4。其中,第一供墨单元1、第二供墨单元2、第三供墨单元3和第四供墨单元4均包括储墨桶5、油墨泵6和升降机构7;第一供墨单元1、第二供墨单元2、第三供墨单元3和第四供墨单元4的储墨桶5中放置的油墨的颜色各不相同。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供墨系统可以同时对印刷机进行多种颜色的油墨的供给。

储墨桶5内设有压板51,压板51的外径略小于储墨桶5的内径,压板51能够沿着储墨桶5的内壁上、下滑动。由此,通过在储墨桶5内设置压板51,可以阻挡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储墨桶5内,污染储墨桶5内的油墨。

油墨泵6固定连接于压板51上,油墨泵6的进墨口61穿过压板51,进墨口61能够通过输墨管8与储墨桶5连通,印刷机上设有第一放料装置91、第二放料装置92、第三放料装置93和第四放料装置94,第一供墨单元1中的油墨泵6的出墨口62能够通过输墨管8与第一放料装置91连通,第二供墨单元2中的油墨泵6的出墨口62能够通过输墨管8与第二放料装置92连通,第三供墨单元3中的油墨泵6的出墨口62能够通过输墨管8与第三放料装置93连通,第四供墨单元4中的油墨泵6的出墨口62能够通过输墨管8与第四放料装置94连通。由此可以通过油墨泵6将油墨输送至印刷机处,可以大大节约人力成本,不易造成油墨的浪费与污染。

升降机构7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71和第二立柱72,第一立柱71上设有第一气缸73,第二立柱72上设有第二气缸74,第一气缸73和第二气缸74之间设有横梁75,横梁75的一端与第一气缸73的推杆固定连接,横梁75的另一端与第二气缸74的推杆固定连接,储墨桶5位于横梁75的下方。由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气缸73和第二气缸74,使第一气缸73和第二气缸74的推杆同步伸长或缩短,从而带动横梁75上升或下降。

横梁75上设有一对相对且平行设置的升降杆76,升降杆76位于第一气缸73和第二气缸74之间,升降杆76的底端与压板51相连。由此,升降杆76随着横梁75的上升会将压板51及油墨泵6抬起,升降杆76随着横梁75的下降会带动压板51及油墨泵6朝向储墨桶5的桶底移动,由此可以在储墨桶5内的油墨液位不断下降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压板51及油墨泵6所处的高度,以顺利通过油墨泵6将储墨桶5内的油墨输送至对应的放料装置中。当需要更换新的储墨桶5时,只需通过升降机构7将压板51抬起并脱离旧的储墨桶5。

第一放料装置91、第二放料装置92、第三放料装置93和第四放料装置94的上方可均设有喷头组件95,喷头组件95与油墨泵6的出墨口62通过输墨管8连通,喷头组件95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喷头951。由此,通过设置均匀分布有多个喷头951的喷头组件95,储墨桶5中的油墨先经油墨泵6输送至喷头组件95中,然后通过喷头组件95上设置的喷头951将油墨均匀地喷洒至放料装置中,由此使得流入第一放料装置91、第二放料装置92、第三放料装置93和第四放料装置94中的油墨更加均匀,从而可以提高印刷机的印刷效果。

升降杆76的底部可设有第一外螺纹761,压板51上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安装块511,安装块511上设有螺纹孔,安装块511与升降杆76之间为螺纹连接。由此,此种设计可以便于升降杆76与压板51的连接,简化安装工序。

升降杆76的顶部可设有第二外螺纹762,升降杆76与横梁75通过螺母77相连。由此,此种设计可以便于升降杆76的安装与拆卸。

进一步地,横梁75上可设有滑槽751,升降杆76能够在滑槽751内水平移动。由此,通过在横梁75上设置滑槽751,可以便于根据压板51的尺寸,调整两升降杆76的位置,以扩大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压板51上可设有泄压阀512。由此,通过在压板51上设置泄压阀512,可以控制储墨桶5内的压力,避免因储墨桶5内的压力过大而发生爆炸,引发安全隐患。

为了提高升降杆76的力学性能,升降杆76的外表面可设有镀铬层。由此,通过在升降杆76的外表面设置镀铬层,可以提高升降杆76的耐磨性与抗腐蚀性,进而提高升降杆76的使用寿命。

第一气缸73和第二气缸74之间可设有向外凸出设置的加强件78。由此,通过在第一气缸73和第二气缸74之间设置加强件78,可以起到加强作用,进而提高升降机构7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第一立柱71和第二立柱72的底部可均设有支撑块79,支撑块79的底部设有防滑垫791。由此,通过在第一立柱71和第二立柱72的底部设置支撑块79,可以便于升降机构7的安放,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在支撑块79的底部设置防滑垫791,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