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的热转印膜及方法和真彩色图像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40225发布日期:2018-11-24 10:24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的热转印膜、一种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的方法和一种真彩色图像。

背景技术

已知用效果颜料涂覆基材,所述效果颜料为观察者提供特别鲜艳的颜色和色彩效果、特别是与观察和/或照明角度相关的光学可变的效果。这是因为效果颜料在用白光照射时能够起到一种光谱滤光器的作用并且仅反射和/或透射入射白光的一部分光谱。在此产生鲜艳的色彩印象。

在此的困难在于,借助数字打印方法(例如静电打印方法或喷墨打印方法)来打印上含漆的效果颜料。这之所以是有困难的,是因为要打印的效果颜料的相对大的直径导致相应的打印设备的供给线路的堵塞。这导致生产停止和随之而来的高财务负担。另外要注意效果颜料在储存容器和相应打印机的供给线路中的沉积趋势。按照所使用的效果颜料的类型和几何结构,相应的打印设备必须匹配于效果颜料的可预期的沉积趋势,从而由此导致高的且无法估量的研发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的方法、一种可用于此的热转印膜以及一种由此提供的真彩色图像。

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热转印膜来实现。

所述目的还通过根据权利要求42的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的方法来实现。

所述目的还通过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6的真彩色图像来实现。

这种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的热转印膜的特征在于:热转印膜具有至少一个效果颜料层和载体膜,其中,所述效果颜料层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包括第一效果颜料。

这种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借助一个热转印打印头将一个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的形成为光栅点的子区域或者借助一个或多个热转印打印头将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的构成为光栅点的子区域施加于基材的第一表面上以用于形成真彩色图像。

这种真彩色图像的特征在于:真彩色图像包括施加到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的多个光栅点,其中,光栅点由一个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的多个子区域或由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的多个子区域形成。

由此提供如下的真彩色图像,该真彩色图像提供了在制造技术方面的优点并且对于观看者来说提供了鲜艳的色彩印象、尤其是与观察和/或照明角度相关的鲜艳的光学可变的色彩印象。因此,通过本发明可以实现:将包含非常精细形成的光栅点的效果颜料个性化,并且将其直接基于电子或数字形式的打印原样在没有固定预定的且须额外制造的打印模具(例如打印辊、打印丝网或打印用毡)的情况下(换句话说通过“无模打印”或者“无板打印”)施加到基材上,并且在此避免上述缺点。这意味着,热转印打印头基于电子或数字形式的打印原样被直接操控,由此能实现效果颜料层的数字打印。

在此还进一步令人意想不到地表明,可以基本上独立于所使用的效果颜料的尺寸地来选择各个光栅点的尺寸。

此外,研究表明,相对于借助打印方法(例如特别是喷墨打印)施加含漆的效果颜料,由此也可以实现多种其它优点:因此可以以预定义的方式并且逐光栅点不同地设计颜料在光栅点内的分布以及还有效果颜料的取向或者说效果颜料的取向的分布,这在以液体介质施加时是不可能的。由此可以实现大量的新型的光学效应。

此外还表明,通过相应上下相叠且彼此并排地施加这种光栅点(所述光栅点包含不同效果颜料、效果颜料的不同分布和/或效果颜料的不同取向)通过相应的加法混色和减法混色和以及各效果的视觉叠加而能够产生复杂的光学可变的多色图像。

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效果颜料层的第一区域优选包括效果颜料层的面积的和/或载体膜的面积的至少90%。如果热转印膜被用于为高生产能力而设计的热打印方法中,则这是特别有利的。在这样的方法中有利的是,使用了多个热转印膜并且各个热转印膜分别整面地显现出同一的光学效应。因此就此而言也可行且有利的是,效果颜料层的第一区域占据效果颜料层的整个面积和/或载体膜的面积。然而在此也还可行的是,效果颜料层的第一区域包括这样的子区域,在所述子区域中第一效果颜料以不同的颗粒面密度和/或取向设置,并且因此所述子区域的突出之处在于不同的光学效应。

根据另一实施方案,效果颜料层可以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中包括第二效果颜料和/或在一个或多个第三区域中包括第三效果颜料和/或在一个或多个第四区域中包括第四效果颜料。在此,第一效果颜料、第二效果颜料、第三效果颜料和/或第四效果颜料可以在它们的光学效应方面、尤其是在它们的色彩效果和/或它们的取向方面是不同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区域可以参照由效果颜料层限定的平面彼此并排设置。彼此并排此处可以表示: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区域可以直接彼此相邻或者可以在它们之间存在间距或间隙地设置。可行的是,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区域参照效果颜料层的纵向延伸以迭代序列设置。因此,例如效果颜料层可以具有彼此并排的并以该次序沿着一个方向重复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区域。

这些类型的转印膜尤其在使用针对低打印生产能力而设计的热转印打印方法时是有利的。因此可以通过使用一个或仅几个热转印膜就实现大的色彩空间和多种多样的光学可变的效果,并因此也可以以非常有利的成本制造单个图像或小批量的单个图像。

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和/或第四区域的总面积相应包括效果颜料层的面积的和/或载体膜的面积的至少25%。

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的“颗粒面密度”优选在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区域上基本恒定。由此产生的优点是,由热转印打印产生的真彩色图像特别忠于原状地再现打印原样,换言之,通过效果颜料的由此实现的保持均匀且相同的特性可以实现同样保持均匀且相同的光学效应质量。

“颗粒面密度”理解为在可具有确定层厚的面状区域中每面积单位的颜料数量或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数量。在此,各个效果颜料的颗粒面密度也可以在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区域上呈现统计学波动。因此,“基本上恒定的颗粒面密度”也理解为在相应区域中的颗粒面密度分布,该颗粒面密度分布以小于30%、尤其小于20%、更优选小于10%的标准差存在。

在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区域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的颗粒面密度分别处于30%至100%之间、尤其50%至100%之间、优选70%至100%之间。

在此,效果颜料在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区域中所具有的颗粒面密度也可以不同。因此,例如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具有第一颗粒面密度,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具有第二颗粒面密度等,所述第一颗粒面密度和第二颗粒面密度被单独选择,使得例如第一颗粒面密度不同于第二颗粒面密度。

优选地,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在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区域上的取向基本上是恒定的,然而或者特别是具有关于基本上恒定的平均取向的统计学变化。优选地,在此不仅平均的取向而且取向的分布都基本上在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区域上是恒定的。由此产生的优点是可以制造打印原样的特别忠于原状的(亦即以保持均匀且相同的光学效应质量形成的)复制品,并且另外也可以通过热转印打印来实现多种光学可变的效果。

“效果颜料的取向”可理解为在效果颜料的剖面上的面法线,所述剖面相对于效果颜料的其余剖面的特点在于最大的面尺寸。因此,在片状效果颜料的情况下,该剖面由平行于片的主面的剖面确定。

“基本上恒定的取向”可理解为如下的取向,在该取向中,相应的效果颜料在相应区域上的取向改变不超过30°、优选不超过20°、更优选不超过10°。

“基本上恒定的平均取向”是指这样的取向,在该取向中,面区域的效果颜料的相应取向相对于面区域的效果颜料的相应的平均取向改变不超过15°、尤其不超过10°、优选不超过5°。

此外,“基本上恒定的取向”还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取向,在该取向中,取向关于平均取向的统计学分布具有小于15%、优选小于10%、更优选小于5%的标准差。

“取向关于平均取向的基本上恒定的统计学变化”理解为如下的统计学变化,其各个标准差相差不超过10%。

此外有利的是,效果颜料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和/或第四区域中的平均取向和/或取向分布不同,优选相差超过15%。由此可以通过热转印打印来实现令人感兴趣的光学可变的效果,这是因为效果颜料彼此略微不同的取向会对于每个不同取向的效果颜料导致不同的视觉外观或导致不同的光学效应,这对于特别的光学效应例如轻微的闪光效果而言会是有利的。

载体膜优选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载体膜优选具有3μm至30μm、尤其是3μm至15μm的层厚。因此,载体膜的层厚例如可以是5.7μm。这种载体膜特别柔性地构成。此外可以设想,载体膜是可延展的和/或能够卷绕。载体膜的层厚和/或材料优选设置为,使得载体膜在热转印打印期间足够快地引导足够的热量从热转印打印头到要加设到基材上的层上。

效果颜料层优选借助装饰性漆在使用涂层方法如凹版印刷、柔版印刷或丝网印刷的情况下制造在载体膜上。装饰性漆优选包含一种或多种以下材料类的粘合剂: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酯、聚苯乙烯以及前述各材料类的共聚物。此外,装饰性漆还包含一种或多种溶剂,在其中溶解所述粘合剂。这些溶剂例如可以是酮,如丙酮、环己酮或甲基乙基酮。此外,这些溶剂可以是酯,例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此外,溶剂可以是烃,例如甲苯、矿油等。还可以想到的是醇,如乙醇、2-丙醇、1-丙醇或1-丁醇。同样可以想到使用水性分散体或乳液。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优选嵌入相应的粘合剂中。尤其是,效果颜料层的固体的高达80重量百分比(重量百分比=基于总重量的重量百分数)由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想到,在作为效果颜料层存在的固体中效果颜料的填充度高达80重量百分比。作为效果颜料层的另外的组分可以设置流变添加剂。

在此,流变添加剂尤其可以由页硅酸盐例如膨润土组成。流变添加剂可抑制或防止效果颜料的沉积和/或沉降和/或压实。就此而言可以说效果颜料的沉降由流变添加剂抑制或防止。

效果颜料在液体介质(例如在上述溶剂中的上述粘合剂的溶液)中的沉淀是会常遇到的且重大的技术难题,其必须通过装饰性漆的合适的配方、亦即合适的组成来解决,以防止装饰性漆供给线路或装饰性漆储存容器堵塞。因此,在液体粘合剂中作为固体的效果颜料的尺寸和/或形状和/或特别是与上述粘合剂相比的高密度导致了相对于装饰性漆在相应进料管线或储罐容器中的停留持续时间的快速沉降和/或快速沉淀。因此,不同于作为效果颜料层的装饰性漆的组成部分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对于可能具有球形形状和/或具有小于5μm、特别是小于1μm的直径的白色颜料而言,沉降和/或沉淀的问题显得不是很大。

包含在装饰性漆中的效果颜料的沉降速率不仅可以取决于粘合剂和/或流变添加剂的尺寸、形状和/或密度,而且还可以取决于或仅取决于粘合剂和/或流变添加剂的粘度和/或极性。效果颜料的沉降持续时间可以在几天到几小时的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搅拌和/或摇晃而使装饰性漆保持运动,以使其中包含的效果颜料不沉降。还可以设想这样一种组合,其包括摇晃和/或搅拌装饰性漆和添加一种或多种上述流变添加剂特别是页硅酸盐和/或膨润土。页硅酸盐和/或膨润土是特别有利的流变添加剂,因为它们保持效果颜料的可能的沉淀物柔软且体积大,使得这种效果颜料沉淀物通过搅拌和/或摇晃而可以再次溶解。

如果效果颜料层另外还提供底漆层和/或粘合剂层的功能,则是特别有利的。由此,一方面不再要求热转印膜还具有相应的附加的底漆层或粘合剂层,该附加底漆层或粘合剂层确保效果颜料层在施加到基材上之后的附着。此外还显示,通过效果颜料层的相应设计,可以改善视觉结果并且还可以改善防伪安全性,这是因为在没有损失光学信息的情况下使得所施加的光栅点的分离变得困难。

为了能实现效果颜料层的这种双重功能,已经证明有利的是,将相应的可通过热和/或uv辐射而活化和/或固化的粘合剂添加给效果颜料层。所述活化特别是也可以产生或引发在效果颜料层的粘合剂中的交联反应。因此由效果颜料层形成的粘合剂层以此构成粘合剂层,该粘合剂层尤其是通过加热和/或uv辐射(uv辐射=来自电磁辐射的光谱的紫外线部分的电磁辐射或来自电磁辐射的光谱的紫外线部分中的一个或多个子区域的电磁辐射)可固化和/或可活化的粘合剂层。效果颜料层的粘合剂的附加的固化可以优选通过uv辐射在如下的工艺步骤(后固化)中发生,该工艺步骤就时间而言在借助加热进行激活之后发生。

此外,效果颜料层附加地可以在效果颜料层的背离载体膜的一侧上具有一个或多个底漆层和/或粘合剂层。

优选地,将用于在热转印膜的载体膜上形成效果颜料层的装饰性漆借助印刷方法、特别是借助凹版印刷方法、丝网印刷方法、柔版印刷方法、胶版印刷方法或移印印刷方法施加到载体膜上。在此,装饰性漆尤其是可以具有有机溶剂或粘合剂或者是水基的。

另外,可以在效果颜料层和热转印膜的载体膜之间设置分离层,在此可以借助印刷方法、尤其是借助凹版印刷方法、丝网印刷方法、柔版印刷方法、胶版印刷方法、喷墨印刷方法或者移印印刷方法将分离层施加到载体膜上。分离层特别是完全或部分地由树脂(优选硅树脂)和至少一种粘合剂(特别是丙烯酸酯)和/或一种或多种蜡组成。分离层的层厚优选处于0.1μm至3μm之间的范围内、尤其处于0.25μm至0.75μm之间的范围内。

效果颜料层的层厚在0.5μm至5μm之间、特别是在1μm至3μm之间、优选在1.5μm至2.5μm之间。效果颜料层例如可以以2μm的层厚提供,其中,上述层厚尤其参照效果颜料层的期望的装饰效果和打印清洁度而提供最佳值。相比于层厚小于1.0μm的效果颜料层,虽然大于2.5μm的效果颜料层较大层厚起到视觉更鲜艳的效果和/或产生对于观看者而言可见的较强的色彩效果或色彩变化效果,但在随后的热转印打印期间在特别是以光栅点的形式施加效果颜料层时,所述效果颜料层较大层厚为此也具有较大的不清洁性。

此外,效果颜料层还可具有吸收性的无机和/或有机的染料和/或颜料,所述染料和/或颜料始终通过吸收入射光的部分光谱来提供染料和/或颜料的色彩。在此,吸收性的颜料在全部颜料量中的重量份额优选低于20%、尤其低于5%、优选低于1%。

“效果颜料”优选理解为任何形成的干涉颜料,其优选是透明的并且片状的,并且尤其具有至少一个干涉层。

“片状”是指这样的主体,其两个最大的面基本上彼此平行设置。因此,片状的效果颜料尤其可以具有如下特点:效果颜料的两个最大的相对置的表面彼此平行取向。

在透明的效果颜料的情况下,入射到效果颜料上的光的第一部分被效果颜料反射,并且入射光的第二部分传输透过效果颜料,在此优选仅可忽略的一部分入射光被吸收。

“透明”在此优选理解为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超过50%,优选超过80%,更优选超过90%。

但效果颜料的一个或多个层或组分也可以是半透明的。在此,特别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入射辐射或入射光被吸收。

“半透明”在此理解为在可见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在10%至70%之间,更优选在10%至50%之间。

“干涉颜料”在此理解为一种颜料,所述颜料借助照射到颜料上并被再次反射和/或透射的光的干涉而产生光学效应。因此,干涉颜料例如可以用作干涉滤色器,并且在此可以在透射和/或反射中产生一种或多种颜色、特别是彼此不同的颜色。特别优选的是,在此,由干涉颜料在可见波长范围内产生与视角或光入射角相关的色移效应。

不透明的效果颜料例如是具有不透明层的效果颜料,特别是例如由铝或不透明彩色颜料组成的金属层。虽然金属效果颜料特别是具有强烈的干涉效果和/或色彩效果,但是不透明的。

优选地,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或全部是透明或半透明的。

此外,效果颜料优选具有辅助载体,特别是片状的辅助载体。在此,辅助载体至少在一侧具有至少一个干涉层。辅助载体优选地由一个或多个干涉层全面地包围,其中,干涉层可以彼此并排和/或彼此相叠地设置。在辅助载体和一个或多个所述干涉层之间的界面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辅助层。在背离辅助载体的一个或多个侧面和/或表面上优选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辅助层。

所述至少一个辅助载体的层厚度、尤其是平均层厚度在100nm与2000nm之间、特别是在300nm与700nm之间。提高相应效果颜料的机械承载能力的辅助载体优选由以下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天然云母、合成云母、氧化铝al2o3、二氧化硅sio2、硼硅酸盐玻璃、镍、钴。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辅助层优选由氧化锡sno2组成并且特别是在形成金属氧化物层或干涉层时用作结晶辅助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辅助层用作防止与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的环境发生化学和/或物理相互作用的保护层。

所述至少一个干涉层的层厚度在50nm与500nm之间、特别是在70nm与250nm之间,其中,干涉层优选由一种或多种金属氧化物、金属卤化物或金属硫化物等组成。在此例如可以从氧化铁fe2o3、硫化锌zns、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钛tio2中尤其是金红石型变体的二氧化钛、优选锐钛矿型变体的二氧化钛、进一步优选板钛矿型变体的二氧化钛,和/或氟化镁mgf2中选择。

效果颜料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干涉层例如可以在入射光下提供干涉效果、例如色变效果。在此,这些干涉效果通过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干涉层提供的入射光的路径差产生。特别地,基于金属氧化物/粘合剂和/或辅助载体/金属氧化物边界层处的干涉的色变效果在此具有与入射光的视角和/或照射角度的相关性。因此,入射光的一部分光谱被相消干涉消除,而对此入射光的另一部分光谱被相长干涉增强。这种效果为观察者在入射光在相应效果颜料的干涉层上反射时提供色彩效果。对于这种色彩效果或色变效果,优选使用特别是具有比空气更大的折射率nd的材料来形成效果颜料的干涉层。在此,优选使用一种或多种以下材料:mgf2(nd=1.38)、sio2(nd=1.42至1.47)、金红石或tio2(nd=2.6至2.9)。干涉层特别是具有在1.2和4.0之间的折射率、特别是在1.38和2.9之间。

第一效果颜料、第二效果颜料、第三效果颜料和/或第四效果颜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或全部可以选自以下颜料:红色干涉颜料、绿色干涉颜料、蓝色干涉颜料、白色干涉颜料、白色效果颜料、黑色效果颜料。这里,“红色”、“绿色”、“蓝色”、“白色”和“黑色”表示相应配设的效果颜料或干涉颜料在入射光、尤其是白光下对于普通观察者的眼睛的色彩效果。

此外,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或全部可具有球形、片状、立方形、六面体状、环形、盘状、块状或不规则的形状,其中白色效果颜料特别是具有直径优选小于5μm、特别是小于1μm的球形。在此,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或全部具有最小直径、特别是平均最小直径,所述最小直径特别是小于5μm、优选小于2μm。

一种或多种或全部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可以具有处于2μm至200μm之间、特别是5μm至35μm之间的最大直径、特别是平均最大直径。在具有三个彼此不同大小的半轴a、b和c的椭球形效果颜料的情况下,例如a>b>c,半轴a对应于效果颜料的最大直径,以及半轴c对应于效果颜料的最小直径。

在此透明或半透明效果颜料的使用已被证明是有利的,因为由于入射光的低吸收或缺少吸收以及进一步在透射中出现的光学效应使得可以获得特别鲜艳的颜色和颜色混合效果。此外,在使用这两种效果、即反射和透射中的光学效应下也是这种情况。

在相应第一、第二和/或第三区域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的大小优选基本上恒定或具有基本上恒定的效果颜料大小分布。

效果颜料层的、特别是在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区域中的效果颜料的效果颜料大小分布优选如下选择:

效果颜料大小分布的50%分位数的值这样划分效果颜料大小分布,使得50%的效果颜料大小分布的值低于50%分位数的值颜料大小,剩余50%的效果颜料大小分布的值高于50%分位数的值。代替50%分位数,可以选择任意一种分位数、例如90%分位数或10%分位数。50%分位数也经常被标记为d50。d50也可以说明平均效果颜料大小。d50意味着50%的效果颜料大小小于设定值。其他重要参数是作为最小效果颜料大小的量度d10(10%的颗粒小于所述设定值)和d90(90%的颗粒小于所述设定值)。d10和d90越接近,效果颜料大小分布越窄,反之亦然。

效果颜料大小分布的90%分位数在此优选小于35μm和/或效果颜料大小分布的50%分位数优选小于20μm和/或效果颜料大小分布的10%分位数优选小于12μm。效果颜料大小的35%至45%优选处于在6μm与20μm之间的范围内、特别是在10μm与18μm之间的范围内。

研究表明,通过上述对效果颜料大小及其分布的选择,所应用的光栅点的光学效应特别好地表现出来。

有利的是,第一、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效果颜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或全部可以在反射光中、特别是在具有白光的反射光中具有第一色彩印象,并且特别是在透射光中提供不同的色彩印象、例如与第一色彩印象互补的第二色彩印象。在透射光中的互补的色彩印象通过如下方式产生:效果颜料在空气/干涉层和/或干涉层/辅助载体界面上反射入射光的特定部分或范围的光谱并且这部分光谱不能透过所述效果颜料。在多个干涉层的情况下,入射光也可以在干涉层/干涉层界面上被反射,在此,干涉层/干涉层界面的数量是干涉层的数量减去一。

例如,效果颜料在白光入射下的反射光中可以在反射中消除入射白光的光谱中除了绿色以外的所有颜色或光谱成分,从而观察者在反射光中感知到绿色的效果颜料。如果观察者观察透射光中的效果颜料,则观察者将感知与此互补的颜色,即红色至品红色。原始白光的其余波长范围通过效果颜料的层结构内的相消干涉而消除。

此外,载体膜的背离效果颜料层的侧面和/或表面可以具有背侧涂层、特别是光滑的背侧涂层,因为载体膜的表面通常不具有足够的光滑性,以允许热转印打印头在载体膜上滑动。

背侧涂层可借助印刷工艺、特别是借助凹版印刷、丝网印刷、柔版印刷、胶版印刷、喷墨印刷或移印印刷工艺施加到载体膜上或载体膜的背离效果颜料层的侧面和/或表面上。背侧涂层优选包含一种或多种聚酯树脂或由一种或多种聚酯树脂组成。除了所述的组分之外,背侧涂层还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溶剂、例如有机溶剂,所述一种或多种溶剂在涂布后蒸发。此外,背侧涂层也可以是水基涂层。背侧涂层可以特别包含一层或多层相同或不同的油漆。背侧涂层优选包含一种或多种聚酯树脂或由一种或多种聚酯树脂组成。背侧涂层的层厚度优选处于在大于或等于0.05μm至小于或等于3μm的范围内、特别是在大于或等于0.2μm至小于或等于0.8μm的范围内,并且背侧涂层的涂布重量优选处于在大于或等于0.05g/m2至小于或等于3g/m2的范围内、优选大于或等于0.2g/m2至小于或等于0.8g/m2的范围内。

真彩色图像可以由多个真彩色域组成,所述真彩色域在照射时在反射光观察和/或透射光观察中显示配设的真彩色。

真彩色在此可理解为特别是通过由一种或多种光谱颜色组成的颜色混合而形成的颜色。真彩色图像和真彩色域在照射时显示至少一种真彩色。

真彩色图像的真彩色域在此优选具有在400μm和50μm之间的横向延伸。优选地,两个横向尺寸选择为在300μm与50μm之间的范围内,并且因此特别是300μm、250μm或200μm。在此,优选如此选择彩色区域的大小,使得在所选择的观察距离下,彩色区域位于人眼的分辨率极限处,并且因此所述彩色区域在观察者的方面感知为无法再分辨的色彩或色彩范围。

优选地,在至少10%的真彩色域中、优选在超过40%的真彩色域中借助一个或多个热转印打印头施加两个或更多个光栅点。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光栅点在此由各效果颜料层的子区域形成,各效果颜料层在效果颜料的光学效应和/或取向方面不同。这些光栅点在此以这样的方式施加,即通过在相应的真彩色域中施加的光栅点的加法混色和/或减法混色在照射时产生配设的真彩色。

优选地,在每个所述真彩色域中,两个或更多个所述光栅点被彼此并排地和/或彼此相叠地和/或彼此搭接地施加在基材的第一表面上。因此,真彩色图像优选具有彩色区域,在所述彩色区域中两个或更多个光栅点并排地和/或部分地和/或完全地在彼此相叠和/或搭接地施加。这些光栅点在此可以由热转印膜的同一效果颜料层的子区域和/或多个不同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的子区域形成。此外,这些光栅点可以由具有不同效果颜料、不同效果颜料取向和/或不同效果颜料面密度的一个或多个效果颜料层的子区域形成。优选地,通过在相应真彩色域中相应布置两个或更多个光栅点,基于在相应的真彩色域中由光栅点产生的光学效应的由此形成的视觉叠加而为观察者产生相应个性化的综合的光学效应。根据所使用的效果颜料、效果颜料的取向和面密度,以及施加的方式:彼此相叠、彼此并排或彼此搭接而产生加法和/或减法混色效果以及取决于视角的特定外观。因此,借助所述实施方式,可以由这种真彩色域构成真彩色图像,这一方面覆盖宽的色彩空间,并且还具有个性化的、复杂地选择的光学可变外观。

光栅点优选具有至少一个在40μm和100μm之间范围内的横向尺寸,其中光栅点的横向尺寸优选为效果颜料的横向尺寸的2倍和5倍之间。

研究表明,在选择这种光栅点大小时,在光栅点的细度和由相应光栅点产生的光学效应的鲜艳度之间达到良好的折衷。

为了制作真彩色图像,优选实施以下步骤:

首先提供优选不透明的基本图案、更具体地以数字形式的基本图案。

要转换为真彩色图像的基本图案可以任意构成。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多色基本图案而且可用于单色基本图案。单色或多色基本图案或者单色或多色基本图案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可以特别是由照片、图像、字母数字符号、标识、微型文本、肖像和/或象形文字组成。例如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基本图案选择任意的数字原样。例如,可以将基本图案的原样以png格式(png=便携式网络图形)或jpeg格式(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或fits格式(fits=灵活图像传输系统)或tiff格式提供作为图像文件(tiff=标记图像文件格式)。在此,有利的是,基本图案的原样至少具有与作为真彩色图像打印的基本图案相同的分辨率。如果基本图案的原样的分辨率较大,特别是为作为真彩色图案打印的基本图案的两倍,则可以提供更好质量的真彩色图像。

随后在基本图案的数字原样中选择两个或更多个颜色通道,并且确定配设给相应颜色通道的灰度图像。例如,确定配设给红色通道的第一灰度图像、配设给绿色通道的第二灰度图像和配设给蓝色通道的第三灰度图像。

“灰度图像”在此应理解为一种图像,所述图像将以配设的颜色通道的相应的灰度值或亮度值的形式的相应颜色值配设给基本图案的相应像素。

颜色通道的划分或颜色通道的选择在此根据相应在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中设置的效果颜料以及其在反射或透射中的效果实现,即,在此是否通过加法混色、减法混色以及加法和减法混色来实现混色。

此外也可能的是,分别对于彩色图像的观察空间的不同空间区域确定两个或更多个颜色通道。这特别是当在一个或多个效果颜料层中设置这样的区域时是特别有利的,在所述区域中效果颜料具有不同的空间取向或取向分布并且因此在所选的空间区域中具有相应不同的光学效应。

随后借助相应的算法和计算方法、例如借助专门为此设计的rip(rip=光栅像处理器),将相应的灰度图像转换为由多个光栅点组成的相应光栅像。这优选基于频率调制的光栅和/或周期调制的或幅度调制的光栅来实现。

随后,一个或多个热转印打印头被如此操纵,使得效果颜料层的形成为光栅点的子区域根据光栅像的光栅点的大小和布置而转印到基材的第一表面上。

在此,优选地,每个所述灰度图像或颜色通道配设热转印膜或热转印膜的区域,例如第一灰度图像配设一个和/或多个第一区域、第二灰度图像配设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第三灰度图像配设一个或多个第三区域和/或第四灰度图像配设一个和/或多个第四区域、如上所述。

光栅像优选地基于具有两个或更多个不同光栅角度和/或两个或更多个不同光栅点形状的周期性光栅化来提供。

光栅点形状优选选自以下形状:点状,菱状,十字状。但是,也可以使用不同构成的光栅点形状。

光栅的栅格宽度优选在35lpi和70lpi之间的范围内选择。

有利地,热塑性基材如pvc、pet、pp、pe、pa或pen用于热转印打印。纸和纸板箱同样构成这里所述的热转印打印的有利基材。此外,对于基材使用具有合成纤维、天然纤维或混纺纤维的织物还被表明是有利的。如此选择基材的成分,使得热转印膜在施加之后特别是借助热转印打印附着在基材上。

基材可以提供为透明基材,使得入射光能够透过基材,其中,透明基材特别是利用与第一表面相对置的表面施加到深色或黑色背景、特别是施加到彩色的背景上。

此外,热转印打印也能镜像相反到透明基材上。随后将优选黑色/深色背景施加到透明基材的打印侧上。以这种方式,透明基材保护设置在透明基材和黑色背景之间的印刷。

已经证明有利的是,黑色和/或深色和/或不透明的基材和/或黑色和/或深色和/或不透明的基材的表面特别是借助热转印打印用热转印膜进行打印。“不透明”在此特别理解为:不透光或仅有可忽略量的光透过不透明材料。

已经表明,用包含第一效果颜料、第二效果颜料、第三效果颜料和/或第四效果颜料的热转印膜打印的尤其是强烈反光的尤其是浅色和/或白色的基材减少了效果颜料的色彩效果。这意味着,与使用黑色和/或深色和/或不透明基材相比,对于观察者而言,打印到白色和/或浅色基材上的效果颜料的色彩效果和/或色移效应可以较难地被检测到。

此外,可以在基材的第一表面上和/或与第一表面相对的表面上施加一个或多个保护层,其中,可以唯一地和/或组合地从透明套印、层压体、塑料片、玻璃片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保护层。

此外,基材可以在基材的与基材的第一表面相对置的第二表面上具有底色,其中底色由至少一个有色漆层形成。在由指定互补色的坐标轴a*和b*以及由指定色调亮度的坐标轴l*限定的色彩空间中、特别是在cielab色彩空间中,可以在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90的l*的范围内提供至少一个有色漆层的可见固有色的颜色值。

有利地,有色漆层可以具有一种或多种染料和/或一种或多种颜料、特别是一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其中,一种或多种所述颜料特别选自以下颜料:光学可变颜料、尤其是包括产生依赖于视角或照射角的色移效应的薄膜层和/或液晶层的颜料、有机颜料、无机颜料、发光添加剂、uv-荧光添加剂、uv-磷光添加剂、ir-磷光添加剂,ir上转换剂(upconverter)、热致变色添加剂。所选择的ir(红外)上转换剂优选是当其暴露于红外辐射时特别是在光的可见波长范围内发光的添加剂。

在至少一种有色漆层中使用颜料的情况下,已证实有效的是通过颜料着色量pz来确定颜料淀积,颜料着色量优选处于在大于或等于1.5cm3/g且小于或等于120cm3/g、特别是大于或等于5cm3/g且小于或等于120cm3/g的范围内。颜料着色量可以通过以下等式来定义:

mp=有色漆层中颜料的质量,单位为克,

mbm=优选恒定;有色漆层中粘合剂的质量,单位为克,

ma=优选恒定;有色漆层中添加剂的固体质量,单位为克,

特别是根据din53199,

d=颜料的密度,特别是根据din53193,

x=运行变量,对应于有色漆层中不同颜料的数量。

尤其是也可以:在将真彩色图像施加到基材之前和/或之后,可以将另外的层或层序列施加到基材上,这些层或层序列尤其是与真彩色图像的基本图案一起共同构成总体基本图案。所述另外的层或层序列同样可以通过热转印膜或者也借助于其他方法、例如凹版印刷、柔版印刷、丝网印刷、移印印刷、喷墨印刷、热印、冷印或者其他已知的方法来施加到基材上。

所述另外的层或层序列例如可以构成为:透明和/或半透明和/或不透明的颜色层;透明和/或半透明和/或不透明的金属层(通过气相喷镀和/或溅镀和/或印刷);具有衍射和/或折射浮雕结构的敞开或嵌入的复制层,其尤其是具有设置在其上的透明和/或半透明和/或不透明的、作为薄金属层和/或作为具有高折射率的hri层(hri=高折射率)和/或作为具有低折射率的lri层(lri=低折射率)的反射层;体积全息图;尤其是根据法布里-珀罗的具有吸收层、间隔层和反射层的或其他已知的层或层序列的透明和/或半透明和/或不透明的薄膜结构。

借助在施加效果颜料层之前和/或之后施加的这样的层,例如可以使真彩色图像的各个子区域突出强调或者减弱。真彩色图像的轮廓或子区域例如可以相应不同地设计。真彩色图像例如可以借助在之前和/或之后施加的这种层嵌入或插入整体基本图案和/或整体图案中,从而真彩色图像与所述之前和/或之后施加的层相邻地设置。

在真彩色图像和另外的层或层序列之间的第一和/或第二方向、优选热转印膜和/或基材的进给方向和/或垂直于该进给方向的方向上的套准公差在此约为±0.15mm、优选在±0.05mm至±0.5mm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多个实施例示例性地阐述本发明。

图1示出热转印膜的示意图;

图2示出热转印膜的示意图;

图3示出热转印膜的示意图;

图3a示出具有层厚度的效果颜料层的示意图;

图4示出效果颜料的示意图;

图5示出色彩空间的示意图;

图6示出热转印打印设备的示意图;

图7示出光栅化的示意图;

图8示出光栅化的示意图;

图9示出光栅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热转印膜1的原理性的层结构。

热转印膜1具有载体膜12和效果颜料层11。在此,该热转印膜1就其层结构以及各个层的设计而言设计为,使得效果颜料层11可以借助热转印方法并且尤其是借助热转印打印头局部地施加到基材的表面上。为此要求:效果颜料层11的区域在借助热转印打印头局部引入热量时能够从载体膜12上分离并且通过热量的帮助相应地粘附在基材表面上。

为此,热转印膜1优选如下所述地构成:

除了载体膜12之外,热转印膜1优选具有背侧覆层14、分离层13和粘合剂层15。

载体膜12优选由层厚在3μm和30μm之间的塑料膜构成。特别是已经证明:使用pet膜,并且尤其是使用3-15μm、例如5.7μm的层厚的pet膜作为载体膜12。通过对载体膜12的层厚的这种选择确保了:足够的热量可以从打印头透过载体膜12传输,以便实现将随后的层转移到基材的表面上。

此外,在此特别有利的是使用背侧覆层14。这是因为常规塑料载体膜的表面通常太粗糙或太钝而不能足够好地在热转印印刷机的印刷头上滑动。因此,背侧覆层14优选由具备滑动性的漆构成,所述漆优选以0.05μm至3μm之间的、尤其是约0.3μm的层厚施加到载体膜12上。在此,背侧覆层14优选借助凹版印刷施加。背侧覆层14优选具有一种或多种聚酯树脂或由一种或多种聚酯树脂构成。

可选地设置的分离层13在热转印期间改善效果颜料层11从载体膜12上的分离性能。分离层13优选具有在0.1μm至3μm之间的、进一步优选在0.25μm至0.75μm之间的层厚。在此,分离层13优选由树脂,尤其是由硅树脂构成,所述树脂带有粘合剂、尤其是丙烯酸酯。此外,分离层13也可以由蜡构成,或者可以将一种或多种蜡添加到分离层13中。在这种情况下,分离层13优选借助印刷方法、尤其是借助凹版印刷、丝网印刷、柔版印刷,胶版印刷、喷墨印刷或移印施加到载体膜12上。

效果颜料层11具有优选嵌入到粘合剂基质中的效果颜料。效果颜料层11优选具有在0.5μm至5μm之间、尤其是在1μm至3μm之间、进一步优选在1.5μm至2.5μm之间的层厚。

如上面已经说明的那样,效果颜料层除了效果颜料之外,优选还具有下列物质类别中的一种或多种粘合剂: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酯、聚苯乙烯以及上述物质类别的共聚物。此外,效果颜料层11优选添加有添加剂、尤其是流变添加剂、尤其是页硅酸盐、优选一种或多种膨润土。

效果颜料层11优选具有效果颜料的高填充度,尤其是在固体中具有超过30的重量百分比、优选50的重量百分比至70的重量百分比、例如60的重量百分比的填充度。

在此,添加上述流变添加剂对于装饰性漆的形成是特别重要的,借助该装饰性漆,借助涂层方法在分离层13上构成效果颜料层11。除了所述组分之外,该装饰性漆还进一步具有一种或多种溶剂、例如有机溶剂,所述溶剂在涂层后蒸发。此外也可能的是,装饰性漆是水基装饰性漆。已被证明的涂布方法尤其是印刷方法、尤其是凹版印刷、丝网印刷、柔版印刷或胶版印刷。

通过将流变添加剂添加到装饰性漆中减少了效果颜料在装饰性漆中的沉降。与通常用于印刷油墨的具有直径小于5μm、尤其是小于1μm的近似球形结构吸收性颜料(例如白色颜料)相比,效果颜料通常具有特别大的块状结构。由于材料的这种尺寸和高的密度,颜料的沉淀速度相对快,并且这种沉淀物被压实。沉淀速度一方面取决于颗粒形状,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介质与粘度、密度、极性等有关的性质,并且可能在几天到几小时的范围内变化。只要打印介质保持在运动中,通过摇动或晃动,弥散通常保留。相反,在静止的漆中,沉淀通常是无法长久地避免的。如果出现这种沉淀物,关键的是该沉淀物是否是软的、体积大的沉淀物(该沉淀物例如可以通过轻微的搅动或摇动而破碎),或者所述沉淀物是否这样压实地存在,使得颗粒之间的作用力不容易通过搅拌或摇动来解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以这种方式压实的打印介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的使用是几乎不可能的或完全不可能的。

为了获得软并且体积大的形式的沉淀物,添加上述流变添加剂已被证明是有利的。这些添加剂优选以1至10的、优选2至8的、进一步优选3至5的重量百分比添加至装饰性漆中。通过相应地添加该添加剂以及此外可选地还通过在将装饰性漆供给到印刷机构中时相应伴随的措施,可以改善效果颜料的沉淀特性,并且由此也通过相应地施加装饰层来有针对性地调节效果颜料层11内的颗粒面密度以及调整效果颜料层11的效果颜料的取向。

此外也可能的是:效果颜料层11除了效果颜料之外还附加地具有吸收性的无机和/或有机染料和/或颜料。在此,这些染料和/或颜料优选吸收入射可见光的部分光谱并且由此产生相应染料或颜料的颜色。此外,效果颜料层11还可以附加地与磷光或荧光颜料和/或染料混合。

优选,吸收性的颜料在全部颜料中的份额低于20%、尤其是低于5%、进一步优选低于1%。

此外已被证明可行的是:这样选择效果颜料层11的成分,使得效果颜料层11同时提供粘合剂层的功能。由此可以弃用粘合剂层15。这尤其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使用可以热活化、例如具有热塑特性或者可以通过热和/或紫外线辐射交联的粘合剂作为效果颜料层11的粘合剂或粘合剂组分。也可能的是:所述活化也可能在效果颜料层11的粘合剂中产生或引发交联反应。效果颜料层11的粘合剂的附加的固化可以在时间上在热活化之后进行的一个工艺步骤中通过紫外线辐射实现(后固化)。

在效果颜料层11中优选使用透明的、片状干涉层颜料作为效果颜料。如上所述,在这种透明干涉层颜料的情况下,一方面入射光的一部分优选在干涉层颜料的多个界面上反射,并且另一部分光透射过颜料。光的透射部分优选于是被底色吸收和/或反射。这种透明干涉层颜料优选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具有超过30%、优选超过50%的透明度。

例如在图4中示出了这种效果颜料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具有干涉层22、辅助载体20、第一辅助层21和第二辅助层23的效果颜料2。此外,效果颜料2具有片状的形状,其中,效果颜料2具有直径c和厚度或者说高度d。干涉层22此外具有层厚a并且辅助载体20具有层厚b。

辅助载体20主要用于提高颜料的机械承载能力。辅助载体20优选由天然或合成云母、氧化铝、二氧化硅、硼硅酸盐玻璃或镍或钴构成。辅助载体20的层厚d优选在100nm和1000nm之间的范围内。

干涉层22优选由氧化铁、硫化锌、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不仅金红石型变体而且锐钛矿型变体和板钛矿型变体的二氧化钛)、氟化镁构成。

干涉层22的层厚a优选选择为,使得干涉效应发生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为此,干涉层22的光学厚度优选被选择为使得其满足可见光区域中的波长λ的λ/2或λ/4条件。

光学厚度应理解为指物理厚度与层的折射率的乘积。亦即,具有较高折射率的层必须相应地较薄,以便产生与具有较低折射率的层相同的光学厚度。

λ/2或λ/4条件应理解为指入射光的两个或更多个相干波之间的路程差、亦即路径区别(路径差)。这种路径区别对干涉现象的发生至关重要。如果具有相同幅度的两个相同波长λ的波之间的路程差正好是波长的一半(加上波长的任意整数倍),则两个子波彼此抵消。这种强度衰减称为相消干涉。如果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则两个子波的幅度相加。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相长干涉。在值处于这两种情况之间时发生部分抵消。

因此,根据干涉层22使用的材料的折射率,层厚a优选位于50nm与500nm之间的范围内。通过干涉层的相应层厚,效果颜料作为滤色器作用,该滤色器尤其是根据光的入射角反射或透射预定的色谱。此外,由此根据光的入射角得到或多或少明显的颜色变化。当选择具有低折射率的用于干涉层22的物质时,该颜色变化特别显著地显现,而对于具有高折射率的物质而言,该颜色变化仅微弱地显现。

可选的第一辅助层21优选用作结晶助剂,以便以特别有利的晶体改性产生金属氧化层并且例如可以由二氧化锡构成。

可以设置可选的第二辅助层23,以便保护效果颜料2免受环境影响。尤其是,该层避免或最小化效果颜料与周围粘合剂基体的化学和/或物理的相互作用。此外,还可以使用有色的金属氧化物作为第二辅助层23,以便以适当的方式修改效果颜料的颜色。

如已经在上面说明的那样,效果颜料2优选构成为片状的。“片状”在此优选应理解为:效果颜料2的上侧和下侧大致彼此平行地取向。此外,效果颜料2的高度或厚度d也远小于其直径c。就是说,效果颜料2的高度d优选小于1μm,而直径c在2μm和200μm之间、优选在5μm和35μm之间。然而,除了片状效果颜料(尤其是效果颜料2)的盘状设计之外,任何其他的形状、尤其是不规则形状、有角形状或椭圆形状的片状效果颜料都是可能的。

与吸收性颜料相反,这种效果颜料的色彩印象基本上基于干涉现象。该现象是由在效果颜料的界面上的多次反射引起的,所述界面例如是干涉层22的前侧和背侧上的界面。在此也可能的是:效果颜料2不仅具有一个干涉层22,而是具有偶数或奇数数量的折射率不同的干涉层,由此能够相应更窄带地调节效果颜料的过滤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选择干涉层22的层厚,入射的包含可见光谱的所有波长的白光的一部分被相消干涉消除,并且另一部分被相长干涉增强,由此在反射中形成相应的色彩印象。此外,于是在透射中形成与之互补的对应色彩印象。

通过将效果颜料层11的效果颜料构成为透明的效果颜料,入射光谱的一大部分可以透射过相应的效果颜料并且可以与背景或与效果颜料层的相邻效果颜料相互作用。此外,由此还确保:即使光栅点在基材上重叠时,也存在由不同光栅点的效果颜料提供的光学效应的视觉叠加。

为了确保这种效果,此外也有利的是:效果颜料层11的粘合剂也被选择为,使得其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是透明的或基本上透明的,并且尤其是在可见波长范围中具有相对于效果颜料层11的层厚中的构成大于30%、进一步优选大于50%、进一步优选大于80%的透射率。

效果颜料的尺寸分布优选被选择为,使得效果颜料就效果颜料的最长延伸长度而言具有在约1μm至35μm之间的横向延伸长度。进一步被证明可行的是,如上所述,分配器的dx值是另一重要的变量,其中x代表小于预定值的颗粒的百分比。颗粒的优选范围尤其是d90≤35μm、d50<20μm、d10<12μm。这意味着只有很小部分的效果颜料大于35μm,而40%处于12μm和20μm之间的中间范围中。由此能实现效果颜料层11的光泽度和遮盖力之间的特别良好的折衷,并且还能通过热转印打印头实现光栅点的足够的适用性。

例如可以使用来自merck公司的以商标名称iriodin、spectraval或pyrisma提供的效果颜料作为效果颜料。

为了制作真彩色图像,可以使用多个热转印膜,或者仅使用一个特别设计的热转印膜。

在此,所使用的热转印膜原则上可以一方面构成为,使得所述热转印膜具有一个或多个包括第一效果颜料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优选地可以包括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的面积和/或载体膜的面积的至少90%,或者也可以完全包括载体膜的效果颜料层的整个面积。

这种实施例在图2中示出:

图2示例性地示出多个热转印膜,即第一热转印膜1a、第二热转印膜1b和第三热转印膜1c。热转印膜1a、1b和1c如根据图1的实施例那样构成并且分别具有带有第一、第二和第三效果颜料211、212和213的效果颜料层11。热转印膜1a、1b、1c的进给方向100用箭头标出,该箭头优选地还提供热转印薄膜1a、1b、1c的纵向延伸方向。

在此,热转印膜1a的效果颜料层11在效果颜料层11或载体膜12的整个面积或至少90%的面积上相同地构成,并且例如在该区域中构成包括第一效果颜料211的第一区域111。热转印膜1b和1c相应地构成,使得它们的效果颜料层11构成其中设有第二效果颜料212或第三效果颜料213的第二区域112或第三区域113。

因此,在最简单的情形中,热转印膜1a的效果颜料层11仅包含一种颜料、即第一效果颜料211。第二热转印膜1b同样仅包含唯一一种效果颜料、即第二效果颜料212。在最简单的情形中,热转印膜1c同样仅具有一种效果颜料、即效果颜料213。

第一效果颜料211、第二效果颜料212和第三效果颜料213优选在其光学效应方面、尤其是在其色彩效果和/或取向方面进行区分。在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中,例如,第一效果颜料211由具有红色色彩印象的干涉颜料形成,第二效果颜料212由具有绿色色彩印象的干涉颜料形成,并且第三效果颜料213由具有蓝色色彩印象的干涉颜料形成。

此外也可能的是:区域111、112和113分别不仅包括一种效果颜料,而且还包括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效果颜料的混合,并且因此热转印膜1a、1b和1c的效果颜料层分别包含两种或更多种效果颜料的混合。在此,相应的效果颜料的混合优选地选择为,使得区域111、112和113在其光学效应方面、尤其在其色彩效果方面进行区分。从而例如可以这样选择区域111、112和113中的效果颜料的相应混合,使得在一个相应预定的观察/照明情况中,区域111产生红色的色彩印象,区域112产生绿色的色彩印象,区域113产生蓝色的色彩印象。

此外也可能的是:热转印膜不仅包括一个区域,而且包括多个上述区域,并且因此包括多个分别具有不同的光学效应的区域。

因此,例如根据图3的实施例示出如根据图1的热转印膜那样构造的热转印膜1d的局部图。在这种情况下,该转印膜分别具有多个第一区域111、第二区域112、第三区域113,这些区域特别是迭代布置地设置在热转印膜1d上。在所述区域111、112和113的每一个区域中,通过效果颜料层生成相应配设的光学效应,其中,第一区域111的光学效应不同于第二区域112和第三区域113的光学效应。相应地,效果颜料层11在区域111、112和113中相互不同地构造。热转印膜1d的进给方向100由箭头标记,该箭头优选也提供热转印膜1d的纵向延伸的方向。

这优选通过在区域111、112和113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效果颜料和/或不同的效果颜料混合物来实现。

通过在区域111、112和113中使用不同的效果颜料或不同的效果颜料混合物,特别是在这些区域中产生效果颜料层的不同的光学色彩效果,如已经在上面借助图2解释的那样。

此外也可能的是,效果颜料的粒子面密度在区域111、112和113中不同和/或效果颜料的取向在区域111、112和113中不同地选择。

特别是通过效果颜料在区域111、112和113中的不同取向能够进一步在利用热转印膜1d或热转印膜1a、1b和1c制成的真彩色图像中实现吸引人的光学效应:

因此例如可能的是,效果颜料在区域111、112和113中的取向通过如下方式不同,即,所述取向分别与由热转印膜限定的平面具有不同的角度或者效果颜料的平均取向具有相应不同的角度。这可能导致效果颜料具有相应不同的光学可变外观,并且因此例如在不同的空间区域中对于观察者呈现特定的色彩效果和/或其他光学效应。

此外也有可能的是,效果颜料的取向具有关于区域111、112和113中的平均取向的不同统计分布。由此实现,例如空间角度范围(在该空间角度范围中相应的色彩效果是可见的)是不同的。此外,通过相应地选择的统计分布一方面可以生成特定的闪光效果和类似效果,并且通过相应的平行取向另一方面可以在区域111、112和113中生成加强的色彩切换效果。

效果颜料在区域111、112和113中的不同取向可以通过借助于不同的打印机构对这些子区域进行相应地施加并且进一步可选地通过借助于机械工具、特别是压制工具和/或借助于电场和/或磁场对效果颜料的取向施加相应的影响而产生,它们在打印过程期间或在载体膜上的装饰性漆硬化期间相应地被加设。

图3a示出具有层厚度e的效果颜料层11,所述颜料层包括具有效果颜料尺寸c或最大直径c的效果颜料2。效果颜料2相对于由效果颜料层限定的表面或平面倾斜角度α地设置。在此,效果颜料2分别贴靠在效果颜料层11a的第一表面和效果颜料层11b的第二表面上。效果颜料层11a的第一表面和效果颜料层11b的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优选地对应于效果颜料层11的层厚度e。角度γ对应于在由效果颜料层11限定的表面和由效果颜料层11限定的表面上的法线之间的角度。

在使用具有效果颜料尺寸为1μm至35μm的效果颜料时,相应的效果颜料尺寸分布的d90值(90%-分位数)位于例如26μm至32μm之间、d50值(50%-分位数)位于在14μm至19μm之间、d10值(10%-分位数)位于7μm至11μm之间。优选效果颜料尺寸的最大部分位于10μm至30μm之间。漆层e、特别是干燥的漆层的层厚度例如位于2μm至5μm之间。如果漆层e的层厚度小于或小于等于效果颜料的效果颜料尺寸,则优选地,与效果颜料尺寸相关地效果颜料的取向平行于由基材限定的表面。

角度α由正弦定律以得出。

如果角度γ=90°、层厚度e=2μm并且效果颜料尺寸c=30μm,则角度α例如为最大3.8°。如果角度γ=90°、层厚e=5μm并且效果颜料尺寸c=30μm,则角度α例如为最大9.6°。如果角度γ=90°、层厚e=2μm并且效果颜料尺寸c=10μm,则角度α例如为最大11.5°。如果角度γ=90°、层厚e=5μm并且效果颜料尺寸c=10μm,则角度α例如为最大30°。

最大角度α可以提供在效果颜料层11中包括的一种或多种效果颜料2的倾斜的度量。在此,相应的效果颜料2的最大可能的倾斜受效果颜料层11的层厚度e和/或效果颜料尺寸c限制。

效果颜料2在效果颜料层11中的取向在统计学上进行并且角度α的最大值优选给出单个颜料沿着三维轴线的最大取向差异。通过相邻颜料的影响,这个值可能进一步降低。

效果颜料2平行于由效果颜料层11限定的表面的接近平面平行的取向、特别是平面平行的取向是优选的。效果颜料2在效果颜料层11中的接近平面平行或平面平行的取向对于尽可能具有照片真实感地再现图像是有利的,其中,特别是避免观察者的与视角相关地改变的色彩印象。

效果颜料2在效果颜料层11中的取向可通过具有预定参数的生产工艺、使用预定基材与尽可能薄的效果颜料层11相结合地而特别有利地预给定。

优选地,效果颜料2的90%具有小于10°的角度α和/或效果颜料2的50%具有小于5°的角度α。

此外有可能的是,在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的方法中使用的热转印膜不仅包括在图2中示出的热转印膜,而且包含根据图3的热转印膜,并且此外在图2中示出的热转印膜也局部地具有与在根据图3的热转印膜中不同的取向或颗粒面密度。

特别有利的是,效果颜料在相应的区域111、112、113中的颗粒面密度在相应的区域的面积上观察是基本上恒定的。特别是为此优选的是,在这些相应的区域的面积上的颗粒面密度的标准差优选小于30%、优选小于20%、进一步优选小于10%。此外,这相应地适用于在相应的区域111、112和113中效果颜料的取向和/或与在区域111、112和113中的效果颜料的取向的分布有关地适用。由此保证,在相应的区域111、112和113中分别生成同类的恒定的光学印象并且由此在方法中实现已经在上面阐述的优点。

如上面特别是根据图1至图4构造的热转印膜优选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一个热转印打印头将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的构造为光栅点的子区域或借助于一个或多个热转印打印头将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的构造为光栅点的子区域施加到基材的表面上以构成真彩色图像。因此,例如在使用具有一个或多个热转印打印头的热转印打印机的情况下使用其中一个或多个转印膜1a、1b、1c和1d,以产生真彩色图像。

为此可使用的热转印打印机的基本构造示例性地在图6中示出。

图6示出热转印打印机3,其具有热转印打印头35、加热元件35a、压紧辊36、热转印膜卷绕装置37、转向辊34和热转印膜退绕装置32的。此外,在图6中示出热转印膜1,其由热转印膜退绕装置32展开并且通过转向辊34供应给打印头35,并且然后又卷绕在热转印膜卷绕机37上。此外,图6示出基材31。基材31从基材退绕装置30上展开并且然后供应给在压紧辊36和打印头35或加热元件35a之间的间隙。热转印膜退绕装置32、热转印膜卷绕装置37、压紧辊36和/或基材退绕装置30以及打印头35由未在图6中示出的控制装置这样操控,使得借助于打印头35或加热元件35a将热转印膜1的效果颜料层11的构造为光栅点的子区域转移到基材31的面向打印头35的表面上。

打印头35优选构造为“平头”打印头。在这种情况下,打印头35的加热元件35a(热电偶)的位置(在该位置上实现效果颜料层的子区域施加到基材31上)优选与特别是陶瓷的支承板的边缘隔开5mm至10mm之间的距离。在此,加热元件35a特别是构造为加热条,在该加热条上,加热元件35a成一直线地彼此紧密地并排设置。热转印膜1的载体膜12连同效果颜料层11的未施加的剩余部分优选经由还附加的在图6中未示出的另外的转向板和/或附加的辊从基材36向上引离。在载体膜12和基材31之间的分离在通过打印头35释放热量之后以一定的时间的和空间的延迟实现。时间的和空间的延迟可以是有利的,以便在基材31上的所施加的效果颜料层11在这个时间间隔内构成较大的附着并且之后载体膜12才从所施加的效果颜料层11上脱离。

此外可能的是,热转印打印机使用“近边缘”热转印打印方法。在该打印方法中,打印头35的加热元件35a(热电偶)的位置非常接近支承板的边缘。在这里,加热元件35a也特别是构造为加热条,在该加热条上,热元件35a成一直线地密集地并排设置。热转印膜1的载体膜12连同效果颜料层11的未施加的剩余部分以锐角从基材31向上引离而无附加转向,如这在图6中示出。因此,在借助于通过打印头35局部加热热转印膜1而将效果颜料层11的子区域从载体膜12转移到基材31上之后立即实现载体膜12与基材31的分离。在这个变型方案中有利的是,由此能够实现较高的打印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热转印膜1的层、特别是效果颜料层11和可选择地设置的分离层13或粘合剂层15在中间层附着性或对基材31的粘附力方面优选如下设定:

通过由在相应的方法中使用的打印头35的加热元件35a对热转印膜1局部地加热,引起这个层系统的特性的改变:在区域中(在这样的区域中与基材31接触的转印膜1不被打印头35的加热元件35a加热),效果颜料层11和载体膜12之间的中间层附着性高于效果颜料层11和基材31之间的附着力。在区域中(在这样的区域中与基材31接触的热转印膜1被打印头35的加热元件35a加热),通过可热活化的粘合剂层15和/或可热活化的效果颜料层11的相应的活性引起效果颜料层11与基材31之间的附着力的增大,并且可选地效果颜料层11与载体膜12之间的附着力的降低通过这两个层的减小的附着力引起,例如通过分离层13的熔化。

在这种情况下,在效果颜料层11和基材31之间的附着力的增大这样设定,使得在这些区域中效果颜料层11和基材31之间的附着力高于效果颜料层11和载体膜12之间的附着力。以这种方式,将效果颜料层11的借助于打印头35的加热元件35a被热加载的子区域施加到基材31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的是,效果颜料层和/或粘合剂层15可以暂时地熔化并且因此可以与基材31进入特别紧密的连接。

如上所述,通过热转印膜1的层的附着力的这种设定由此进一步引起,在热转印膜1从基材31脱离时效果颜料层11的被打印头35的加热元件35a加热的子区域保留在基材31上并且效果颜料层11的其余子区域与载体膜12从基材31脱离。

如已经在上面述及的那样,热转印打印机3不仅可以具有一个打印头35,而且可以具有多个打印头35。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的是,给多个打印头35中的每个打印头配设所使用的多个热转印膜中的一个热转印膜,或者也给多个打印头35供应相同的热转印膜。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一个或多个打印头35、一个或多个热转印膜1的供应以及基材31的供应与所使用的热转印膜以及待制造的真彩色图像相关地优选如下所述地被控制:

在打印准备时,打印原样首先被分解成其颜色通道,所述打印原样如上所述优选为单色或多色的待形成为真彩色图像的基本图案。

如已经在上面说明的那样,颜色通道取决于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的一个或多个热转印膜。因此,优选给具有不同光学效应的一个或多个转印膜的可供使用的区域的每个区域都配设一个颜色通道。

因此,这些颜色通道可以是常规颜色模型的颜色通道、例如rgb、亦即红色通道、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由此,由热转印膜的相应的区域通过在那里设置的效果颜料产生相应的颜色通道的相应的颜色。

此外然而也可能和有利的是,在这里确定和规定相应的颜色通道,这些颜色通道除了色彩效果之外考虑在预定的视角范围内的光学的色彩效果或者附加的光学效应、例如闪光效果等等。因此,同一颜色例如可以配设多个颜色通道,例如关于在第一视角范围内的相应色彩效果的第一颜色通道、关于在另一个视角范围内的相同色彩效果的第二颜色通道和同样在特定的视角范围内的具有相应色彩效果的第三颜色通道、但例如由闪光效果叠加。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基于关于基本图案的期望的光学可变效果的其他信息或者也可选地基于基本图案的三维表示将基本图案相应地分解成颜色通道。

对于每个所述颜色通道,在基本图案的数字原样中和可选地可供使用的其他信息中确定所配设的灰度图像。因此,在一个优选的情况下存在用于红色通道的第一灰度图像、用于绿色通道的第二灰度图像和用于蓝色通道的第三灰度图像。

然后,相应的灰度图像借助于相应的算法和计算方法、例如借助于为此特定设计的rip(rip=光栅像处理器)转换成由许多光栅点组成的相应的光栅像。这些光栅点的尺寸优选对应于可以由所使用的打印头分辨的单个像素的尺寸。这种光栅像例如可以由二进制黑白位图构成。

在这种转换中,灰度图像优选分解成光栅单元。每个光栅单元包括一定数量的二进制像素、亦即光栅点。通过在相应的光栅单元中设置的光栅点模拟相应的颜色通道的灰度或色度。

在这种情况下,灰度图像向相应的光栅像的转换可以借助于不同的光栅化方法实现。

例如通过利用光栅单元的幅度调制的光栅化,以确定的尺寸和以确定的光栅宽度、即周期对依次相继的光栅单元进行光栅化。因此,各单个光栅点包括能由打印头35实现的单像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光栅单元的内部借助于各个光栅点的可变尺寸模拟相应的灰度。光栅点在其尺寸方面可变并且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点形、菱形、十字形)。因此,通过光栅的大小、光栅单元内部的光栅点的面积占比和因光栅的色度或灰度级被确定。

另一种方法是频率调制的光栅化,其具有固定地预给定的光栅点尺寸,但沿x和y方向和/或沿基材的进给方向并且垂直于进给方向具有可变的光栅点间距。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光栅点的尺寸对应于可由打印头35实现的单像素的尺寸。在这里,优选产生光栅点之间的间距的一定程度上随机的分布,因此,这种光栅化也可以称为随机光栅化。

在确定光栅化的参数时一方面要权衡显示应当具有何种精细度、特别是对于精细的图像细节而言必需的精细度,另一方面要权衡相应的颜色应被显示的等级。光栅宽度选择得越细,精细图像细节的表示就越好。光栅宽度选择得越细,然而所产生的光栅单元也就越小并且在相应的光栅单元中可用的用于改变光栅点的像素就越少。因为在相应的光栅单元的内部应模拟颜色通道的相应的灰度或色度,所以有利的是尽可能多的像素可供使用用于模拟尽可能多的细的灰度级。在光栅单元中包含的像素越少,在光栅单元中可以模拟的色度也就越少。可供使用的色度越少,真实色彩图像效果就显得越不逼真或者说自然、特别是由于色调分离效果(所谓的多色调分色或posteration)。

如果真彩色图像例如以300dpi的分辨率(dpi=每英寸的像素数)实施,则已经证明的是,颜色通道的光栅化分别以35lpi至70lpi(lpi=每英寸的行数)的光栅宽度特别是幅度调制地进行。由此,得到在8×8个像素(35lpi)和约4×4个像素(70lpi)之间的尺寸的光栅单元。利用8×8个像素可以表示每个颜色通道的64个灰度。利用每个颜色通道的4×4个像素可以表示每个颜色通道的16个色度。

在图8中现在示出用于其中一个颜色通道的光栅像的局部图,该光栅像借助于上述幅度调制的光栅化的方法由具有50%灰度或色度的面确定:

因此,示图5示出光栅像的一个这样的面局部图;示图50示出示图5的放大500%的局部图;并且示图500示出示图5中的再次放大500%的局部图,此时表示单个的光栅单元502。这基于上面解释的具有70lpi的光栅宽度的示例。在这里,示图500示例性地表明光栅单元502,其包括4×4个像素并且具有光栅点501,所述光栅点由以白色构造的像素的面积形成。

图9示出用于上述35lpi的光栅宽度的光栅像中的相应的局部图。示图5示出所述光栅像中的局部图。示图50示出放大500%的局部图并且示图500示出由此再次放大500%的具有光栅单元502的局部图,所述光栅单元包括8×8个像素并且具有光栅点501。

此外也可能的是,使用其他用于确定光栅像的光栅化方法。因此,例如可以使用不具有固定的光栅单元的频率调制的光栅化。在这种情况下,光栅化仅基于具有单像素或光栅点的相应自由定位的打印分辨率300dpi进行。

图7示例性地示出按照50%的灰度级或色度级的光栅像的一个这样的以借助于频率调制的光栅化(也称为“扩散抖动”)进行光栅化的局部图的示图4。视图40示出由此放大500%的局部图,其具有各单个的光栅点或各单个的像素501。

600×600dpi的分辨率尤其是对应于42μm×42μm的像素大小,并且300×300dpi的分辨率尤其是对应于84μm×84μm的像素大小。如果效果颜料的平均最大直径例如处于1μm至35μm之间,则有利地得出:在一个像素内多种效果颜料能够部分地或完全地以及相叠地和/或并排地布置,以便对于每个像素(并且因此对于每个颜色通道)产生尽可能明亮的光学效应。所使用的效果颜料越小,则尤其是在一个像素内能够布置的效果颜料越多并且优选可产生的典型的珠光效果越小。所述效果颜料越大,则尤其是所述珠光效果越强烈并且优选在一个像素内能够布置的效果颜料越少。例如,在一个像素内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地以及相叠地和/或并排地布置约1种至约7000种效果颜料、优选约10种至约1000种效果颜料、特别优选约10种至约500种效果颜料。

为了由颜色通道的光栅像在基材上产生真彩色图像,各颜色通道必须通过相应地在基材上施加光栅点来这样相互组合,使得通过光栅点的加法和/或减法混色而产生真彩色图像并且尤其是产生所选的真彩色图像或基本图案。这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这样操控打印头和/或进给装置,使得配属于所述颜色通道的光栅像和因此光栅点相应地彼此套准精确地被施加到基材上。这样能够实现相应局部的混色。

套准或对准或者说套准精度或对准精度应被理解为两个或更多个元件和/或层相对于彼此的位置精度。在此,套准精度应该在预定的公差内波动并且在此应该尽可能小。同时,多个元件和/或层彼此间的套准精度对于提高过程可靠性是重要的特征。在此,位置精确的定位尤其是可以借助能传感地、优选光学地探测的对准标记或套准标记来实现。在此,这些对准标记或套准标记可以构成特定的单独的元件和/或区域和/或层,或者这些对准标记或套准标记本身可以是要定位的元件和/或区域和/或层的一部分。

相应的操控在此尤其是这样实现,使得真彩色图像具有多个真彩色域,这些真彩色域当在反射光和/或透射光下照明和观察时向人类观察者显示所配属的真彩色。该真彩色相应地在照明时尤其是通过在相应真彩色域中施加的光栅点的加法和/或减法的混色而产生。

利用上面说明的每颜色通道包括8×8个像素并且每颜色通道包括64个色阶的光栅单元,则例如在三个颜色通道的情况下产生64×64×64=262144个色调。利用上面说明的每颜色通道包括4×4个像素并且每颜色通道包括16个色阶的光栅单元,在三个颜色通道的情况下产生16×16×16=4096个色调,这对于相应的真彩色图像可使用。利用该大量的色调,能够产生具有真实和自然效果的真彩色图像。

此外已经被证明为有利的是,不太过精细地选择光栅化(分辨率),以便尤其是选择在上面说明的在35lpi至70lpi之间的范围内的光栅化。因此已经被证明的是:在像素或光栅点过于精细时,出现减少的细节再现并且出现单个像素的不准确成形,这使得颜色再现失真。

上面说明的方法优选借助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来实施,该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在打印机3的控制器上实现或者单独地在外部计算机上实现。

因此,基于如上所阐明的针对各个颜色通道所确定的光栅像,可以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操控打印机3以实施所述方法:

如果打印机3仅具有一个横向于进给方向布置的打印头35(即打印行横向于进给方向),则建议如下的过程:

因此一方面可能的是,使用不同的热转印膜,所述热转印膜分别被全面地涂覆具有统一光学外观的效果颜料层。这些热转印膜中的每个热转印膜被配置给所述颜色通道之一。因此,这些热转印膜例如可以是借助图2阐述的热转印膜1a、1b和1c。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膜的效果颜料层在照明时(并且在预定的角度下)显示红色的色彩印象,而所述热转印膜的第二热转印膜显示绿色的色彩印象并且所述热转印膜的第三热转印膜显示蓝色的色彩印象。

首先,此时将配属于第一热转印膜的颜色通道、例如红色通道的光栅像发送给打印机的控制器。该控制器这样操控打印头35,即:借助打印头35将配属于该光栅像的光栅点(所述光栅点包括(用于红色通道的)第一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的子区域)施加到基材31上、尤其是施加到黑色的基材31上。在所述施加之后,用(用于绿色通道的)第二热转印膜替换第一热转印膜。将所述基材31再次向初始位置移动。随后将配属于第二颜色通道、例如绿色通道的光栅像发送给打印机的控制器。接着,借助打印头35以相同的方式通过相应地施加第二热转印膜的效果颜料层的子区域来施加所配属的光栅点。这以相同的方式在第三步骤中利用第三热转印膜和第三颜色通道(例如针对蓝色通道)重复。

在此,优选借助控制基材进给的步进马达来将基材31定位到初始位置上。这里有两种已被证明的变型方案:

在第一变型方案中,基材31在至少一个边缘区域中具有穿孔,相应的保持凸起部嵌接到该穿孔中。然后,通过该机械啮合使基材31向前和向后运动。

在第二变型方案中,基材31不具有穿孔。在此,所述基材在两个辊之间被机械地夹紧并且在那里在整个进给过程期间向前和向后被固定,从而向前行程是已知的并且能够相应地再次往回运动。

在此,沿进给方向和/或垂直于进给方向的套准公差大约为±0.15mm、优选处于±0.05mm至±0.5mm范围内。

此外也可能的是,在这种打印机中仅使用一个唯一的热转印膜,该唯一的热转印膜包括多个具有不同光学效应、特别是色彩效果的区域。例如,该热转印膜可以如根据图3的热转印膜1d那样构成。因此,该热转印膜例如具有区域111、112和113的重复布置,这些区域分别被配属给所述颜色通道中的一个不同颜色通道并且例如在照明时分别再现红色、绿色或蓝色。在此,所述区域的大小优选取决于要打印的图像或要打印的基本图案的连续长度该唯一的的热转印膜可以附加地还具有另外的区域,例如用于附加的白色或黑色或另外的彩色或者光学可变的颜色或光学可变的层序列或者用于保护漆的区域,所述保护漆在施加真彩色图像之后部分地或全面地被施加到所述真彩色图像上。

各个颜色通道以与上面所说明的相同的方式依次通过将相应配属的光栅像相应地传输到打印机的控制器而被打印并且在相应地打印一个颜色通道之后将所述基材31再次移动到初始位置中。如上面说明的那样,由于所述热转印膜的特殊设计,在此取消热转印膜的更替。

此外有利的是,打印机具有多个单独的打印头35,所述打印头具有相应配属的转印膜。优选地,在此针对每个所述颜色通道设置一个具有配属的热转印膜1的打印头35。各打印头35在此相继地被定位,从而各个颜色通道的光栅点被相继地施加到基材35上,而不必使基材35再次向初始位置移动。在此优选地,各打印头35在打印机中的距离是已知的并且是固定的并且在打印时相应地被考虑。在此,沿进给方向和/或垂直于进给方向的套准公差为大约±0.1mm、优选处于±0.05mm至±0.5mm之间的范围内。

此外也可能的是,打印机具有一个打印头35,其纵向于进给方向布置,即打印行纵向于进给方向布置。在这种布置结构中有利的是,使用多个不同的热转印膜。优选地,针对每个所述颜色通道使用一个所配属的热转印膜,所述热转印膜如已经在上面说明的那样分别构成为全面地具有效果颜料层,该效果颜料层显示配属于相应颜色通道的光学效应。所述打印头35根据打印头宽度打印基材35的相应条带,在此优选具有所有颜色通道。所述基材31保持定位,直到全部颜色通道都已经被打印。此后使基材31移动一个预定值(打印头宽度)。在此优选自动进行热转印膜的更替。在此,沿进给方向和/或垂直于进给方向的套准公差为大约±0.1mm、优选处于±0.05mm至±0.5mm之间的范围内。

如已经在上面所阐明的那样,真彩色图像的光学外观也由基材31确定。关于所使用的基材、尤其是基材31,尤其是得出下列有利的设计变型方案:

因此可能的是,所述基材31构成为黑色的或深色的和/或所述基材被施加在黑色或深色的表面上。基于由所述基材这样形成的黑色或深色的底色,未被效果颜料反射的光被吸收或大部分被吸收。由此在反射中,基本上仅由效应颜料反射的部分光谱是可见的,由此引起非常纯的和强烈的色彩印象。

此外也可能的是,所述基材具有强烈反射的特性、例如具有金属层或具有白色层或白色面。由此引起:通过光栅点的效果颜料透射的光的一部分在所述底色上反射。由此能够实现有吸引力的色彩效果。这是因为在使用透明效果颜料时如上所阐述的那样在透射和反射中的色谱不同,并且因此与角度相关地,由效果颜料在透射中或在反射中生成的颜色变得可见。

此外也可能的是,所述基材构成一个彩色底色或具有多个彩色区域,所述彩色区域例如仅反射一部分入射光谱。由此,结合处于上方的的在光栅点中设置的效果颜料能够实现有针对性地改变色彩印象。

因此,所述基材优选具有至少一个有色漆层,所述至少一个有色漆层可以全面地或图案状地设置在所述基材上。所述至少一个有色漆层的亮度l*优选处于0至90的范围内。在此,所述亮度l*优选根据cielab公式l*a*b*在以下条件下测量:

按照几何结构:根据din5033和iso2496,扩散/8度;测量口径的直径:26mm;光谱范围:根据din6174,360nm至700nm;标准光源:d65。

图5在图5的上部中示出了由坐标轴a*和b*形成的二维坐标系,该二维坐标系在此被称为“a*、b*色度图”。在此,在轴a*上的颜色值从在a*的可能值的负区域中的绿色(“green”)延伸直至在a*的可能值的正区域中的红色(“red”)。此外,在轴b*上的颜色值从在b*的可能值的负区域中的蓝色(“blue”)延伸直至在b*的可能值的正区域中的黄色(“yellow”)。

此外,图5在图5的下部中示出了由坐标轴l*、a*和b*形成的三维坐标系,该三维坐标系也包括由轴a*和b*形成的二维坐标系。在此,在轴a*上的颜色值从在a*的可能值的负区域中的绿色(“green”)延伸直至在a*的可能值的正区域中的红色(“red”)。此外,在轴b*上的颜色值从在b*的可能值的负区域中的蓝色(“blue”)延伸直至在b*的可能值的正区域中的黄色(“yellow”)。此外,在轴l*上的亮度值从在l*的可能值的负区域中的黑色(“black”)延伸直至在l*的可能值的正区域中的白色(“white”)。

在此,各个有色漆层可以利用染料和/或颜料来着色。颜料在此基于通常较高的遮盖力而优选于染料。

为了颜料的着色而有利的是,这样选择对所述至少一个有色漆层的颜料着色,使得颜料着色量pz处于1.5cm3/g至120cm3/g、尤其是5cm3/g至120cm3/g的范围内。在此,如已经在上面所阐明的那样计算所述颜料着色量pz。

如已经在上面所阐明的那样,在真彩色图像的色彩效果方面有利的是,所述基材构成为黑色的或深色的或具有相应黑色或深色的层。

然而也可能的是,将基材的上述实施备选方案彼此组合。因此,例如可以设有如下的基材,该基材局部构成为黑色的或深色的、局部被强烈反射或者构成为白色的并且局部设有不同地着色的色漆层。通过基材的相应设计和/或预打印,真彩色图像的光学外观能够被进一步影响并且由此能够生成进一步的光学可变的效果,这些光学可变的效果非常难能通过其它方法来模仿。

尤其是也可以:在将真彩色图像施加到基材之前和/或之后,可以将另外的层或层序列施加到基材31上,这些层或层序列与真彩色图像的基本图案一起共同构成总体基本图案。所述另外的层或层序列同样可以通过热转印膜或者也借助于其他方法、例如凹版印刷、柔版印刷、丝网印刷、移印印刷、喷墨印刷、热印、冷印或者其他已知的方法来施加到基材31上。

所述另外的层或层序列例如可以构成为:透明和/或半透明和/或不透明的颜色层;透明和/或半透明和/或不透明的金属层(通过气相喷镀和/或溅镀和/或印刷);具有衍射和/或折射浮雕结构的敞开或嵌入的复制层,其尤其是具有设置在其上的透明和/或半透明和/或不透明的、作为薄金属层和/或作为具有高折射率的hri层(hri=高折射率)和/或作为具有低折射率的lri层(lri=低折射率)的反射层;体积全息图;尤其是根据法布里-珀罗的具有吸收层、间隔层和反射层的或其他已知的层或层序列的透明和/或半透明和/或不透明的薄膜结构。

借助这样的之前和/或之后施加的层,例如能够对真彩色图像的个别子区域进行着重地强调亦或减弱。真彩色图像的轮廓或子区域例如能够因此被相应不同地设计。例如,真彩色图像可以借助在这样的之前和/或之后施加的层被嵌入或者说被插入整体基本图案和/或整体图案中,使得真彩色图像能够与所述之前和/或之后施加的层相邻地布置。

例如,借助这样的之前或之后施加的层也可以事后将功能层(例如以透明的用于给真彩色图像蒙护的保护漆的形式)施加到真彩色图像上,尤其是借助热转印、热印或冷印来施加。同样可能的是,在施加真彩色图像之前将增附剂层或底漆层施加到基材上。

在此,在真彩色图像与所述另外的层或层序列之间的沿进给方向和/或垂直于进给方向的套准公差为大约±0.15mm、优选处于±0.05mm至±0.5mm范围内。

此外也可能且有利的是,在所述方法中除了上面说明的具有效果颜料层的转印膜之外还使用具有不含效果颜料的转印颜色层的一个或多个热转印膜。因此例如可能的是,附加地借助打印机将具有染料和/或颜料的光栅点施加到基材上,所述染料和/或颜料基于对入射光的吸收。因此例如可能的是,附加地使用具有由白色漆层形成的转印层的热转印膜。

此外也可能的是,在打印基材之后还实施用于制造真彩色图像的进一步工艺步骤。

因此例如可能的是,所述基材是透明基材,该透明基材的正面利用打印机3打印。随后,所述基材以背面被施加到优选黑色/深色的背景上并且所述背面在另一过程中被打印,以便尤其是如上面所阐明的那样提供多色背景。

此外也可能的是,所述打印利用打印机3镜像相反地实现到所述透明基材上。随后,将优选黑色/深色的背景施加到所述透明基材的被打印的一侧上。由此,所述透明基材保护在透明基材与黑色背景之间设置的打印部。

为了改善稳定性,用打印机3打印的基材也可以在一面或两面利用附加的透明套印、层压制品、塑料或玻璃片来进一步保护。

附图标记列表

1热转印膜

1a第一热转印膜

1b第二热转印膜

1c第三热转印膜

1d第四热转印膜

11效果颜料层

11a效果颜料层的第一表面

11b效果颜料层的第二表面

12载体膜

13分离层

14背侧涂层

15粘合剂层

100进给方向

111第一区域

112第二区域

113第三区域

114第四区域

2效果颜料

20辅助载体

21第一辅助层

22干涉层

23第二辅助层

211第一效果颜料

212第二效果颜料

213第三效果颜料

214第四效果颜料

3热转印打印机

30基材退绕机构

31基材

32热转印膜退绕机构

34转向辊

35热转印打印头

35a加热元件

36压紧辊

37热转印膜卷绕机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