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标双面凹印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1432发布日期:2019-05-31 21:11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布标双面凹印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标签印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布标双面凹印印刷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追踪服装产品及防盗的电子便签,通常贴合于纸质底板上,通过吊牌悬挂于服装产品上,容易被破坏及丢失,因此申请人设计一种布袋式电子智能标签,通过缝制的方式与服装缝制在一起,不易破坏及丢失。制作完成后需要在布袋式电子智能标签的两面均印刷预定的图案或文字,现有的印刷设备只能进行单面印刷,若需要两面印刷则完成一面印刷后再用另一个印刷设备印刷另一面;另外印刷时需要印刷多个图案、多种处文字等,且不同的图案及文字还可能需要印刷不同的颜色,因此现有的印刷方式非常繁琐,需要多台印刷设备协作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进行双面凹印、进行多种图案或文字、多种颜色,提高工作效率的布标双面凹印印刷机,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布标双面凹印印刷机,包括机台(10)、放卷轮(20)、若干导向辊,第一凹印单元(40)、第一干燥板(50)、第二凹印单元(60)、第二干燥板(70)及收卷轮(80),放卷轮(20)与机台(10)的底部的一侧连接,第二凹印单元(60)设置于机台(10)的侧面中部,第一凹印单元(40)设置于第二凹印单元(60)靠近放卷轮(20)的一侧,第一干燥板(50)设置于第二凹印单元(60)的上方,第二干燥板(70)的一端连接于机台(10)上第二凹印单元(60)远离放卷轮(20)的一侧,第二端伸出于机台(10)的顶部外侧,收卷轮(80)设置于第一凹印单元(40)的上方,第一凹印单元(40)及第二凹印单元(6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抵接转轮(61)、凹印转辊(62)、第二上墨辊(63)及导向辊(64),凹印转辊(62)及第二上墨辊(63)均分布于抵接转轮(61)的圆周外侧,凹印转辊(62)与抵接转轮(61)可活动地转动抵接,第二上墨辊(63)与凹印转辊(62)转动抵接,凹印转辊(62)的圆周外侧设有突出的凸模。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辊的圆周外侧均设有若干定位凸环(311)。

进一步地,所述机台(10)上设有第一长条孔(312),至少一个导向辊活动地位于第一长条孔(312)内。

进一步地,所述机台(10)的中部上方还固定连接有连接块(72),连接块(72)的顶部设有托举件,托举件连接第二干燥板(70)伸出于机台(10)的顶部外侧的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放卷轮(20)及收卷轮(80)的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个。

进一步地,其中两个导向辊分别位于第一干燥板的两端,靠近第二凹印单元(60)的导向辊的下方还转动设有调节杆(35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印单元(40)及第二凹印单元(60)中的一个包括若干抵接辊(41)、若干凹印转轮(42)、若干第一上墨辊(43)、若干导向辊,挡板(47)及操作单元,凹印转轮(42)与抵接辊(41)可活动地转动抵接,第一上墨辊(43)与凹印转轮(42)转动抵接,标签带穿过凹印转轮(42)与抵接辊(41)之间的间隙,挡板(47)位于抵接辊(41)、凹印转轮(42)及第一上墨辊(43)的一侧,挡板(47)上设有第三长条孔(48),凹印转轮(42)可滑动地位于第三长条孔(48)内,操作单元具有操作杆(49),操作杆(49)与凹印转轮(42)连接,凹印转轮(42)的圆周外侧设有突出的凸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干燥板(50)具有发热板。

进一步地,第二干燥板(70)上设有若干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布标双面凹印印刷机包括机台(10)、放卷轮(20)、若干导向辊,第一凹印单元(40)、第一干燥板(50)、第二凹印单元(60)、第二干燥板(70)及收卷轮(80),放卷轮(20)与机台(10)的底部的一侧连接,第二凹印单元(60)设置于机台(10)的侧面中部,第一凹印单元(40)设置于第二凹印单元(60)靠近放卷轮(20)的一侧,第一干燥板(50)设置于第二凹印单元(60)的上方,第二干燥板(70)的一端连接于机台(10)上第二凹印单元(60)远离放卷轮(20)的一侧,第二端伸出于机台(10)的顶部外侧,收卷轮(80)设置于第一凹印单元(40)的上方,第一凹印单元(40)及第二凹印单元(6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抵接转轮(61)、凹印转辊(62)、第二上墨辊(63)及导向辊(64),凹印转辊(62)及第二上墨辊(63)均分布于抵接转轮(61)的圆周外侧,凹印转辊(62)与抵接转轮(61)可活动地转动抵接,第二上墨辊(63)与凹印转辊(62)转动抵接,凹印转辊(62)的圆周外侧设有突出的凸模。如此可进行双面凹印、进行多种图案或文字、多种颜色,操作简单,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标双面凹印印刷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第一凹印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第二凹印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标双面凹印印刷机包括机台10、放卷轮20、若干导向辊31、32、33、34、35、36、37,第一凹印单元40、第一干燥板50、第二凹印单元60、第二干燥板70及收卷轮80。

放卷轮20通过第一固定杆22与机台10的底部一侧连接,若干导向辊31、32、33、34、35、36,第一凹印单元40、第一干燥板50、第二凹印单元60均设置于机台10的一个侧面上。

第二凹印单元60设置于机台10的侧面中部,第一凹印单元40设置于第二凹印单元60靠近放卷轮20的一侧,第一干燥板50设置于第二凹印单元60的上方,第二干燥板70的一端连接于机台10上第二凹印单元60远离放卷轮20的一侧,第二端伸出于机台10的顶部外侧,收卷轮80设置于第一凹印单元40的上方。

标签带绕设于放卷轮20上且其外侧端依次绕过导向辊31、32、33、第一凹印单元40、导向辊34、第一干燥板50、导向辊35、第二凹印单元60、导向辊36、第二干燥板70、导向辊37,并与收卷轮80连接。

导向辊31、32、33、34、35、36、37的圆周外侧均设有若干定位凸环311,机台10上设有第一长条孔312,至少一个导向辊活动地位于第一长条孔312内,通过改变导向辊在第一长条孔312内的位置,可调节标签带的张紧度。

机台10的中部上方还固定连接有连接块72,连接块72的顶部设有托举件,托举件连接第二干燥板70伸出于机台10的顶部外侧的部分。导向辊37通过连接杆372与机台10的顶部连接,连接杆372的底部设有第二长条孔,一螺丝穿过第二长条孔并与机台10的顶部连接,通过改变螺丝在第二长条孔内的位置可调节标签带的张紧度。

本实施方式中,放卷轮20及收卷轮80的数量为大于或等于2个,其中一个收卷轮80通过第二固定杆82与机台10的顶部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导向辊34、35分别位于第一干燥板50的两端,导向辊34靠近第一凹印单元40,导向辊35靠近第二凹印单元60。导向辊35的下方还转动设有调节杆352,调节杆352用于调节标签带与第二凹印单元60的连接方向及张紧度。

请参考图2,第一凹印单元40包括若干抵接辊41、若干凹印转轮42、若干第一上墨辊43、导向辊45、46,挡板47及操作单元。

凹印转轮42与抵接辊41可活动地转动抵接,第一上墨辊43与凹印转轮42转动抵接,标签带穿过凹印转轮42与抵接辊41之间的间隙,挡板47位于抵接辊41、凹印转轮42及第一上墨辊43的一侧,挡板47上设有第三长条孔48,凹印转轮42可滑动地位于第三长条孔48内,操作单元具有操作杆49,操作杆49与凹印转轮42连接。第一上墨辊43用于将油墨涂覆于凹印转轮42的圆周外侧,凹印转轮42的圆周外侧设有突出的凸模,当凹印转轮42与抵接辊41转动抵接时,凹印转轮42通过凸模将油墨印刷在标签带的外侧面。

请参考图3,第二凹印单元60包括抵接转轮61、凹印转辊62、第二上墨辊63及导向辊64,凹印转辊62及第二上墨辊63均分布于抵接转轮61的圆周外侧,凹印转辊62与抵接转轮61可活动地转动抵接,第二上墨辊63与凹印转辊62转动抵接,标签带绕过导向辊64并绕设于抵接转轮61的圆周侧面上,使得标签带的内侧面朝向抵接转轮61,第二上墨辊63用于将油墨涂覆于凹印转辊62的圆周外侧,凹印转辊62的圆周外侧设有突出的凸模,当凹印转辊62与抵接转轮61转动抵接时,凹印转辊62通过凸模将油墨印刷在标签带的内侧面。

本实施方式中,抵接转轮61的直径大于等于第二上墨辊63或凹印转辊62的直径的5倍。进一步地,第二上墨辊63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凹印转辊62的2倍。

第一干燥板50具有发热板,用于烘干标签带,第二干燥板70上设有若干通孔,便于对标签带进行风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布标双面凹印印刷机,其中一个凹印单元包括抵接转轮61、凹印转辊62、第二上墨辊63及导向辊64,凹印转辊62及第二上墨辊63均分布于抵接转轮61的圆周外侧,凹印转辊62与抵接转轮61可活动地转动抵接,第二上墨辊63与凹印转辊62转动抵接,凹印转辊62的圆周外侧设有突出的凸模。如此可进行双面凹印、进行多种图案或文字、多种颜色,操作简单,效率较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