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9894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降低成本且具有较佳光均匀性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
背景技术
一般液晶显示装置主要是包括一液晶显示单元以及一背光模组,其中背光模组大致又可分为直下型背光模组以及侧光型背光模组两种类型。
不论是何种型态的背光模组,均需要藉由至少一驱动电路板来加以驱动背光模组中的发光单元,目前最常作为发光单元的是冷阴极萤光灯管,而用以驱动发光单元的乃是经由驱动电路板所提供的一高压驱动讯号来加以驱动。
请参照图1所示,为使一发光单元11(冷阴极萤光灯管)以及驱动电路板13能顺利连接以及组装,业者会于发光单元11的电极端111电连接一耐高压且具有一连接端子121的连接线12,并于另一电极端112藉由一连接线14电连接至耐高压的连接端子121,再经由连接端子121连结于驱动电路板13的一连接端子131。此时,驱动电路板13所输出的高压驱动讯号即可经由连接端子131、连接端子121以及连接线12而传送至发光单元11并加以驱动发光单元11。由于发光单元11及驱动电路板13之间必须藉由连接线12、14连接,因此在组装时必须藉助人工,换言之,即是无法自动化生产。又由于连接线12以及连接端子121、连接端子131均必须要是能耐高压,因此必须花费较高的成本。
就上述背光模组而言,当发光单元11是使用冷阴极萤光灯管时,由于冷阴极萤光灯管的特性关系,一般在接收高压驱动讯号的一端的亮度是高于另一端的亮度。换言之,请参照图2所示,当应用于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2中而使用数量较多的冷阴极萤光灯管时,则会造成液晶显示装置于接收高压驱动讯号的一侧S1的亮度明显高于另一侧S2的亮度,使得液晶显示装置产生亮度不平均的现象,进而影响显示的品质。
承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可降低成本且具有较佳光均匀性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实属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现有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降低成本且具有较佳光均匀性,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第一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一电流回馈回路;一第二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二电流回馈回路;一第一发光单元,其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其另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其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其另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更包括一第三发光单元,其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其另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经由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通过一电容器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一第一升压回路,其是分别产生至少一第一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及该第三发光单元。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与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第一功率讯号的相位差是为0度或180度。
前述的背光模组,更包括一第三发光单元,其一端是电性连接于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其另一端是电性连接于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是经由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而直接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通过一电容器,而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一第二升压回路,其是分别产生至少一第二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第三发光单元。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与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第二功率讯号的相位差是为0度或180度。
前述的背光模组,更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反射面及与该反射面约呈垂直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是相对而设,该第一驱动电路板是设置于该第一侧面,该第二驱动电路板是设置于该第二侧面。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至少一第一升压回路,其是产生一第一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或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至少一第二升压回路,其是产生一第二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与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电性连接的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的电压,或与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电性连接的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的电压是小于200伏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驱动电路模组,其是与一第一发光单元及一第二发光单元配合应用,该驱动电路模组包括一第一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一电流回馈回路,该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是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以及一第二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二电流回馈回路,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是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更电性连接至一第三发光单元的一端,而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更电性连接至该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经由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直接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通过一电容器,而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一第一升压回路,其是分别产生至少一第一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及该第三发光单元。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与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第一功率讯号的相位差是为0度或180度。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更电性连接至一第三发光单元的一端,而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更电性连接该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是经由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通过一电容器,而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一第二升压回路,其是分别产生至少一第二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第三发光单元。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与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第二功率讯号的相位差是为0度或180度。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至少一第一升压回路,其是产生一第一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或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至少一第二升压回路,其是产生一第二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
前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与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电性连接的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的电压或与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电性连接的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的电压是小于200伏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是包括一第一驱动电路板、一第二驱动电路板、一第一发光单元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第一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一电流回馈回路;第二驱动电路板是具有一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二电流回馈回路;第一发光单元的一端是电性连接于第一驱动电路板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而另一端则是电性连接于第二驱动电路板的第二电流回馈回路;第二发光单元的一端是电性连接于第二驱动电路板的第二功率供应回路,而另一端则是电性连接于第一驱动电路板的第一电流回馈回路。
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电路模组,其是包括一第一驱动电路板及一第二驱动电路板。驱动电路模组是与一第一发光单元及一第二发光单元配合应用。第一驱动电路板是具有一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一电流回馈回路,其中,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与第一发光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而第一电流回馈回路是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二驱动电路板是具有一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二电流回馈回路,其中,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与第二发光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而第二电流回馈回路是与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及该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是利用第一驱动电路板及第二驱动电路板,以交错的功率供应回路提供发光单元所需的功率讯号,使得驱动电路模组所驱动的光源亮度较为平均;并且可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特殊结构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可降低成本且具有较佳光均匀性。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显示习知背光模组的一要部构成的示意图;图2为显示习知背光模组具有复数发光单元的一亮度分布的示意图;图3为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要部构成的示意图;图4A与图4B为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板的要部元件构成的示意图,其中图4A是显示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要部元件,图4B是显示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要部元件;
图5A及图5B为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以驱动四个发光单元为例的一要部构成的示意图;图6为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以驱动四个发光单元为例的另一要部构成的示意图;图7A及图7B为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以驱动四个发光单元为例的又一要部构成的示意图;以及图8为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以驱动八个发光单元为例的一要部构成的示意图。
11发光单元 111电极端112另一电极端12连接线121连接端子 13驱动电路板131连接端子 14连接线31第一驱动电路板 311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1第一升压回路 3112第一切换回路3113第一控制回路 312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2第二驱动电路板 321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1第二升压回路 3212第二切换回路3213第二控制回路 322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3第一发光单元 331第一发光单元的一端332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 34第二发光单元341第二发光单元的一端342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35第三发光单元 351第三发光单元的一端352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 36第四发光单元361第四发光单元的一端362第四发光单元的另一端41壳体 411反射面412第一侧面 413第二侧面C1、C2、C3电容器 Pia、Pib切换讯号Q1、Q2双载子晶体管T1、T1’、T2、T2’变压器W1、W2、W3、W4线圈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请参照图3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3是包括一第一驱动电路板31、一第二驱动电路板32、一第一发光单元33及一第二发光单元34,其是与一壳体41配合应用。壳体41是具有一反射面411及与反射面411约呈垂直的一第一侧面412及一第二侧面413。其中,第一侧面412与第二侧面413是相对而设。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路板31是设置于壳体41的第一侧面412,而第二驱动电路板32是设置于壳体41的第二侧面413。
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电路板31是具有一第一功率供应(Power supply)回路311以及一电流回馈(Current return)回路312,而第二驱动电路板32是具有一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以及一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其中,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是产生一第一功率讯号,而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产生一第二功率讯号。
第一发光单元33的一端331是直接与第一驱动电路板31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电性连接,而另一端332是直接与第二驱动电路板32的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电性连接;另外,第二发光单元34的一端341是直接与第二驱动电路板32的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电性连接,而另一端342是直接与第一驱动电路板32的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12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所产生的第一功率讯号即是用以驱动第一发光单元33,而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所产生的第二功率讯号即是用以驱动第二发光单元34。
请再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是包括一第一升压回路3111、一第一切换回路3112及一第一控制回路3113,而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是包括由至少一金属导线电性连接至一接地回路或一讯号回授回路。如图4所示,第一控制回路3113是产生至少一组切换讯号Pia、Pib,而第一切换回路3112则是依据该组切换讯号Pia、Pib来进行开、关。第一升压回路3111是藉由第一切换回路3112的开、关动作而产生第一功率讯号以驱动第一发光单元33。本实施例中,第一升压回路3111是包括一变压器T1及一电容器C1,而第一切换回路3112是包括两双载子晶体管Q1、Q2,双载子晶体管Q1、Q2是分别电连接于电容器C1的一端,并分别依据第一控制回路3113所产生的切换讯号Pia、Pib来进行开、关动作,另外,第一控制回路3113是可为一类比式切换讯号产生电路,或是为一单晶片或一数位处理器。
请再参照图4B所示,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是包括一第二升压回路3211、一第二切换回路3212及一第二控制回路3213,其中,第二升压回路3211具有与第一升压回路3111相同的构成元件,第二切换回路3212具有与第一切换回路3112相同的构成元件,而第二控制回路3213亦具有与第一控制回路3113相同的构成,其动作原理是与上述相同,故于此不再多作说明。而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的第二切换回路3212亦可依据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的第一控制回路3113所产生的该组切换讯号Pia、Pib来进行开、关动作,换言之,背光模组中仅需使用一个控制回路即可。另外,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12亦与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相同是包括由至少一金属导线电性连接至接地回路或讯号回授回路,且其动作原理亦相同,故于此不再多作说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与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电性连接的第一发光单元33的另一端332的电压是小于200伏特,而与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12电性连接的第二发光单元34的另一端342的电压是小于200伏特。
再者,当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模组3应用于较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时,则需要同时驱动较多的发光单元。以下,是以驱动电路模组驱动四支发光单元为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模组。
请参照图5A所示,除上述的驱动电路模组的架构外,更包括一第三发光单元35及一第四发光单元36。其中,第三发光单元35的一端351是与第一驱动电路板31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电性连接,而第三发光单元35的另一端352是与第二驱动电路板32的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电性连接;第四发光单元36的一端361是与第二驱动电路板32的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电性连接,而第四发光单元36的另一端362是与第一驱动电路板31的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12电性连接。
如图5A所示,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是具有两个第一变压器T1、T1’,其中,第一变压器T1所产生的第一功率讯号是用以驱动第一发光单元33,而第一变压器T1’所产生的第一功率讯号是用以驱动第三发光单元35;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是具有两个第二变压器T2、T2’,其中,第二变压器T2所产生的第二功率讯号是用以驱动第二发光单元34,而第二变压器T2’所产生的第二功率讯号是用以驱动第四发光单元36。本实施例中,如图5B所示,依据实际设计的需要,第一驱动电路板31的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12是可与第二驱动电路板32的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电性连接,以构成一独立的电流回馈回路。
请再参照图6所示,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及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除可如上述是利用一个变压器驱动一支发光单元外,亦可利用一个变压器驱动两支发光单元,如图6所示,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的第一变压器T1的次级侧具有两组线圈W1、W2,其是分别与第一发光单元33的一端331电性连接,及与第三发光单元35的一端351电性连接,以驱动第一发光单元33及第三发光单元35,而第一发光单元33的另一端332及第三发光单元35的另一端352则是与第二驱动电路板32的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电性连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的第二变压器T2的次级侧亦具有两组线圈W3、W4,其是分别与第二发光单元34的一端341电性连接,及与第四发光单元36的一端361电性连接,以驱动第二发光单元34及第四发光单元36,而第二发光单元34的另一端342及第四发光单元36的另一端362则是与第一驱动电路板31的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12电性连接。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依据实际设计的需要,用以驱动第一发光单元33及第三发光单元35的第一功率讯号的相位差是可为0度或是为180度;而用以驱动第二发光单元34及第四发光单元36的第二功率讯号的相位差亦可为0度或为180度。
又,如图7A所示,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12是可由第二发光单元34的另一端342及第四发光单元36的另一端362直接相互电性连接;而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是可由第一发光单元33的另一端332及第三发光单元35的另一端352直接相互电性连接。此外,亦可如图7B所示,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12是可由第二发光单元34的另一端342藉由一第一电容器C2而与第四发光单元36的另一端362电性连接;而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是可由第一发光单元33的另一端332藉由一第二电容器C3而与第三发光单元35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当所需的发光单元数量更多时,例如为八个发光单元,更可如图8所示,依据实据设计的需要而变化为不同态样,并据以实施。
承上所述,因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是利用第一驱动电路板及第二驱动电路板以交错的功率供应回路提供发光单元所需的功率讯号,当应用于较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而需要使用较多发光单元时,交错的提供发光单元所需的功率讯号,将使得驱动电路模组所驱动的发光单元所产生的光源亮度较为平均。另外,将驱动电路板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壳体的侧面,使得发光单元是直接与驱动电路板电性连接,而不需要使用高压连接组件来连接发光单元与驱动电路板,换言之,驱动电路板所产生的功率讯号是直接输入至发光单元中,而可减少高压连接组件的成本。
以上是针对依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详细说明。
以下,将针对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模组来做说明。
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模组的特点是如同前述,因此,为免于赘述,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意即,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驱动电路模组是包括一第一驱动电路板31及一第二驱动电路板32,其是与一第一发光单元33、一第二发光单元34及一壳体41配合应用(请再参照图3所示)。
壳体41是具有一反射面411及与反射面411约呈垂直的一第一侧面412及一第二侧面413。其中,第一侧面412与第二侧面413是相对而设,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路板31是设置于壳体41的第一侧面412,而第二驱动电路板32是设置于壳体41的第二侧面413。
第一驱动电路板31具有一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及一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12,其中,第一功率供应回路311是与第一发光单元33的一端331电性连接,而第一电流回馈回路312是与第二发光单元34的另一端342电性连接;第二驱动电路板32具有一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及一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其中,第二功率供应回路321是与第二发光单元34的一端341电性连接,而第二电流回馈回路322是与第一发光单元33的另一端332电性连接。
承上所述,因依据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模组是利用第一驱动电路板及第二驱动电路板以交错的功率供应回路提供发光单元所需的功率讯号,当应用于较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而需要使用较多发光单元时,交错的提供发光单元所需的功率讯号,将使得驱动电路模组所驱动的发光单元所产生的光源亮度较为平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结构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一电流回馈回路;一第二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二电流回馈回路;一第一发光单元,其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其另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其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其另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三发光单元,其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其另一端是直接电性连接于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经由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通过一电容器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包括一第一升压回路,其是分别产生至少一第一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及该第三发光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与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第一功率讯号的相位差是为0度或18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三发光单元,其一端是电性连接于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其另一端是电性连接于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经由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而直接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通过一电容器,而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一第二升压回路,其是分别产生至少一第二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第三发光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与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第二功率讯号的相位差为0度或180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反射面及与该反射面约呈垂直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是相对而设,该第一驱动电路板是设置于该第一侧面,该第二驱动电路板是设置于该第二侧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至少一第一升压回路,其是产生一第一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或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至少一第二升压回路,其是产生一第二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与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电性连接的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的电压,或与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电性连接的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的电压是小于200伏特。
15.一种驱动电路模组,其是与一第一发光单元及一第二发光单元配合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一电流回馈回路,该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是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以及一第二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二电流回馈回路,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是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更电性连接至一第三发光单元的一端,而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更电性连接至该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经由该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直接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通过一电容器,而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一第一升压回路,其是分别产生至少一第一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及该第三发光单元。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与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第一功率讯号的相位差为0度或180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更电性连接至一第三发光单元的一端,而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更电性连接该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经由该第一驱动电路板的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三发光单元的另一端是通过一电容器,而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一第二升压回路,其是分别产生至少一第二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第三发光单元。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与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第二功率讯号的相位差为0度或180度。
2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至少一第一升压回路,其是产生一第一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一发光单元,或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包括至少一第二升压回路,其是产生一第二功率讯号,以驱动该第二发光单元。
2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电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与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电性连接的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的电压或与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电性连接的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的电压是小于200伏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一第一驱动电路板、一第二驱动电路板、一第一发光单元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该驱动电路模组,其与一第一发光单元及一第二发光单元配合应用,该驱动电路模组包括一第一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一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一电流回馈回路,该第一功率供应回路是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一电流回馈回路是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以及一第二驱动电路板,具有一第二功率供应回路及一第二电流回馈回路,该第二功率供应回路是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二电流回馈回路是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文档编号G09G3/34GK2881694SQ20052012876
公开日2007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31日
发明者林峰立 申请人:启萌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