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液式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3147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直液式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书写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直液式的笔。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场上的各种直液式笔大多采用叶片环槽式的储液调节装置,如专利 200620175646.4、专利200620159497.2所公开的此类装置,这种储液调节装置结构复 杂、组件繁多,原料材质与加工精度要求极高,生产制作难度大、耗时长、破损多、成 本高。为解决以上问题,专利200720143438.0、专利200820167915.1各自公开了一种
储液调节装置,都采用常规卷包芯做为主要储液调节装置,采用纤维头、引水芯做为卷 包芯与液仓之间的连接导墨体,该种装置结构简单、制做容易、成本低,可以弥补上述 叶片环槽式储液装置的上述不足,但该种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如下明显缺陷(一)由 于卷包芯与液仓不是直接连通,是靠连接导墨体间接相连,而笔尖、卷包芯、导墨体三 者的直径不同,导致三者的引、供墨水速度不同,致使书写状态下气液交换不畅,造成 断墨问题。(二)由于常规卷包芯外壁多具细小孔隙,壁层软薄,没有一定的抗挤压强度 和硬度,当存在热胀冷缩、气压差等条件时,卷包芯内饱和墨水在上述条件挤压下从卷 包芯的前端和外壁孔隙漏出,致使卷包芯的持水稳定性降低,造成漏墨问题。目前具有储液调节装置的书写笔存在的上述问题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液式笔,包括笔杆,形成直液 式笔的主体,液仓,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内部后端,由笔杆主体形成;笔尖,在直液式笔 主体的前端;调节芯,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内部,笔尖和液仓之间;密封件,是指密封 圈、密封套,套在调节芯的外壁,密封件的内径壁与对应调节芯的外壁密封相连,密封 件的外径壁与对应笔杆的内壁密封相连。优化地,上述调节芯的后端直接与液仓密封连接相通,调节芯的前端直接连接 笔尖并与大气相通,调节芯可独立与液仓内液体进行气液直接交换;调节芯的芯壁与芯 质紧密相连,芯壁密闭厚实无孔,由塑料、橡胶材质形成,芯质密实透气,由纤维、海 绵材质形成。优化地,上述笔杆可以是一体连体形成。优化地,上述笔杆可以是分体密封连接相通形成。优化地,上述调节芯外壁与对应笔杆内壁可以是直接密封相连。化化地,上述调节芯外壁可以是套上密封件与对应笔杆内壁密封相连。优化地,上述笔尖可以纤维笔尖、滚珠笔尖、烧结笔尖、塑料笔尖、钢笔尖。本实用新型的直液式笔专门在调节芯与液仓之间设置了直接密封连接相通结 构,取消了传统装置中的连接导墨体,消除了由此引发的局部引、供墨水速度不均衡的障碍,使调节芯直接与液仓内液体进行气液交换,优化提高了调节芯气液交换的独立 性、通畅性和持续稳定性,避免、解决了直液式笔的断墨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直液式笔专门在调节芯上设置了密闭厚实无孔的芯壁,该芯壁具 有一定的抗挤压强度和硬度,优化提高了调节芯的持水稳定性,即使在热胀冷缩、气压 差等条件挤压下,调节芯内的饱和液体也不会漏出,避免、解决了直液式笔的漏墨问 题。本实用新型的直液式笔装置结构简化新颖,形状规范,组件少并可灵活增减、 替换,方便实用;各组件结构简单,原料易得,制作精度要求低,破损率低,产品成型 快,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说明书附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截面图;说明书附图2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截面图;说明书附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截面图;说明书附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截面图;说明书附图5是调节芯芯壁芯质两端面采用的不对称的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直液式笔,包括笔尖1,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前端;笔杆2,形成直液式笔的 主体,笔杆2可以是一体连体形成,也可以是分体密封连接相通形成;调节芯3,在直液 式笔主体的内部,笔尖1和液仓4之间;液仓4,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内部后端,由笔杆2 主体形成;密封件5,是指密封圈、密封套,套在调节芯3的外壁31,密封件5的内径壁 与对应调节芯3的外壁31密封相连,密封件5的外径壁与对应笔杆2的内壁密封相连。 该调节芯3的后端直接与液仓4密封连接相通,调节芯3的前端直接连接笔尖1并与大气 相通,调节芯3可独立与液仓4内的液体进行气液进行气液直接交换,调节芯3的芯壁31 与芯质32紧密相连,芯壁31密闭厚实无孔,由塑料、橡胶形成,芯质32密实透气,由 纤维、海绵形成。实施例1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一种直液式笔,包括笔尖1,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前端;笔 杆2,形成直液式笔的主体,笔杆2是一体连体形成;调节芯3,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内 部,笔尖1和液仓4之间,调节芯3的外壁31与对应笔杆2的内壁直接密封相连;液仓 4,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内部后端,由笔杆2主体形成;该调节芯3的后端直接与液仓4密 封连接相通,调节芯3的前端直接连接笔尖1并与大气相通,调节芯3可独立与液仓4内 的液体进行气液直接交换,调节芯3的芯壁31与芯质32紧密相连,芯壁31密闭厚实无 孔,由塑料、橡胶形成,芯质32密实透气,由纤维、海绵形成。实施例2请参阅说明书附图2,一种直液式笔,与图1所示实施例1相比不同的是调节 芯3的外壁31是套上密封件5与对应笔杆2的内壁密封相连,密封件5是指密封圈、密 封套,套在调节芯3的外壁31,密封件5的内径壁与对应调节芯3的外壁31密封相连,密封件5的外径壁与对应笔杆2的内壁密封相连。其余实施方式与结构与实施例1大致 相同,此不做赘述。实施例3请参阅说明书附图3,一种直液式笔,与图1所示实施例1相比不同的是笔杆 2是分体密封连接相通形成。其余实施方式与结构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此不做赘述。实施例4请参阅说明书附图4,一种直液式笔,与图2所示实施例2相比不同的是笔杆 2是分体密封连接相通形成。其余实施方式与结构与实施例2大致相同,此不做赘述。在灌装墨水后,液仓内的墨水在毛细引力的作用下不断被吸入调节芯和笔头至 饱和持水状态,同时液仓内空间不断加大并与外界大气产生气压差,在气压差作用下, 外界空气通过调节芯芯质间的透气空隙进入液仓形成新的气压平衡。随着书写过程中墨 水不断消耗,调节芯与液仓内墨水也随之按上述规律不断地进行气液交换,并始终处于 稳定的平衡状态。调节芯芯壁和芯质的材质、芯壁的厚度与密闭性与抗挤压的强度与 硬度、调节芯与笔杆的密封程度决定了调节芯的持水稳定性和引、供墨水的速度及流畅 性。本实用新型直液式笔的结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应于的笔尖包括纤维笔尖、 滚珠笔尖、烧结笔尖、塑料笔尖、钢笔尖等不同结构、不同材质的笔尖。应用于的墨水 可以是水性、油性、中性等不同的墨水。本实施例中所举的具体结构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所以根据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其它合理结构,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直液式笔包括笔杆,形成直液式笔的主体,液仓,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内部后端,由笔杆主体形成;笔尖,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前端;调节芯,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内部,笔尖和液仓之间;密封件,是指密封圈、密封套,套在调节芯的外壁,密封件的内径壁与对应调节芯 的外壁密封相连,密封件的外径壁与对应笔杆的内壁密封相连。其特征在于该调节芯的后端直接与液仓密封连接相通,调节芯的前端直接连接笔 尖并与大气相通,调节芯可独立与液仓内的液体进行气液直接交换,调节芯的芯壁与芯 质紧密相连,芯壁密闭厚实无孔,由塑料、橡胶形成,芯质密实透气,由纤维、海绵形 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直液式笔,其特征在于上述笔杆可以是一体连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直液式笔,其特征在于上述笔杆可以是分体密封连接相通 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直液式笔,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节芯外壁与对应笔杆内壁可 以是直接密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直液式笔,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节芯外壁可以是套上密封件 与对应笔杆内壁密封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直液式笔,其特征在于上述笔尖是纤维笔尖、滚珠笔尖、 烧结笔尖、塑料笔尖、钢笔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液式笔,包括笔杆;形成直液式笔的主体,液仓,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内部后端,由笔杆主体形成;笔尖,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前端;调节芯,在直液式笔主体的内部,笔尖和液仓之间;密封件,是指密封圈、密封套,套在调节芯的外壁,密封件的内径壁与对应调节芯的外壁密封相连,密封件的外径壁与对应笔杆的内壁密封相连。该调节芯的后端直接与液仓密封连接相通,调节芯的前端直接连接笔尖并与大气相通,调节芯可独立与液仓内的液体进行气液直接交换,调节芯的芯壁与芯质紧密相连,芯壁密闭厚实无孔,由塑料、橡胶形成,芯质密实透气,由纤维、海绵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直液式笔,专门在调节芯与液仓之间设置了直接密封连接相通结构,并在调节芯上专门设置了密闭厚实无孔的芯壁,取消了传统装置中的连接导墨体,消除了由此引发的局部引、供墨水速度不均衡的障碍,优化提高了调节芯的持水稳定性和气液交换的通畅性,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直液式笔装置结构简化新颖,组件可灵活增减替换,方便实用。
文档编号B43K8/06GK201792598SQ20102023021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1日
发明者潘东凯 申请人:潘东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