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086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巡回展示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
背景技术
上面所述的展示车的功用并不限于如产(商)品巡回展示、送医下乡所用的巡回医疗车和文化下乡所用的巡回表演车。以产品(商品)展示为例,先前,企业或商家借助于媒体宣传其产品已成为营销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较为常见的媒体广告有电视、无线或有线广播、报刊杂志和/或竖立于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场所的广告牌等等。这种宣传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使公众了解产品,但是缺乏渲染效果,即缺乏气氛或称人气。并且作为商品生产者的营销人员难以甚至无法与公众现场接触。以车载方式进行流动展示其产品或进行流动演出能够体现展示商品现场、表演节目现场的气氛,并且由于具有流动效果,因而在灵活性、选择性、针对性、即时交易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均具有出乎意料的效果。纵观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告号CN2287590Y (—种可收折的展示车)和CN2408545Y (一种流动展示台)等均具有前述的效果。CN2685148Y推荐的“车载翻板平移展示舱”克服了 CN2287590Y和CN240854Y所存在的欠缺,具体可参见CN2685148Y的说明书第3页第I段。又,CN1298565C提供有“折叠式流动展示台伸展机构”和CN2685147Y揭示有“车载折叠式展示舱”,这两项专利中的前者的技术效果可参见说明书第3页第14至18行,而后者的技术效果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3页第3段记载。及,CN101409034A公开的“展示车的液晶显示屏架升降机构”可将显示屏以升降方式搭载在展示车上。并不限于上述例举的文献均是围绕展示车而言的,虽然各有其长,但客观上存在共同的弊端,更具体地讲,上述专利文献中提及的展示车存在着长期以来业界期望解决而始终未能解决的以下技术问题在展示现场,客户与商家(展示方)不免会产生即时洽谈并且签约的情形,然而,由于展示车现场喧嚣并且空间有限,客户与商家难以在现场进行业务洽谈乃至签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展示效果。因此,如何使展示车在以热烈即热闹的气氛展示商品的同时为前来洽谈业务的客商提供良好的洽谈环境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于业界,然而在已公开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有得以借鉴的技术启示。为此,本申请人作了长期而有益的尝试,并且在严格的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厂区作了模拟性的实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保障商品展示现场与商务洽谈互不干扰而藉以改善商业活动的成效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所述的展示车包括由底盘、设置于底盘朝向下的一侧的轮子、与底盘连接的车头和设置于底盘朝向上的一侧的并且具有展示车厢腔的展示车厢构成的展示车车体,所述的双层车厢结构包括一第一升降机构,该第一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展示车厢腔内,位于展示车厢腔朝向所述车头的一端,并且与展示车厢的第一厢底架固定;一第二升降机构,该第二升降机构同样设置在展示车厢腔内,位于展示车厢腔朝向车尾一端,与展示车厢的第二厢底架固定,并且还与所述的第一升降机构相对应;一升降车厢,该升降车厢罩置在所述展示车厢外,与展示车厢滑动配合,并且该升降车厢朝向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一端与第一升降机构固定连接,而升降车厢朝向所述第二升降机构的一端与第二升降机构固定连接;一牵引机构,该牵引机构设置在所述底盘朝向下的一侧,并且既与所述的第一升降机构连接,又与所述的第二升降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一、第二厢底架之间还具有一第三厢底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厢底架朝向所述第二厢底架的一侧固设有一第一导轮座和一第二导轮座,在第一 导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一导轮,而在第二导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二导轮;在所述的第三厢底架朝向所述的第二厢底架的一侧固定有彼此并行的一第一滑轮座和一第二滑轮座,在第一滑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一改向滑轮,而在第二滑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二改向滑轮;在第二厢底架朝向第三厢底架的一侧固定有彼此并行的一第三滑轮座和一第四滑轮座,在第三滑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三改向滑轮,而在第四滑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四改向滑轮,其中第一、第三改向滑轮彼此对应,而第二、第四改向滑轮彼此对应,所述的牵引机构位于第二、第三厢底架之间,该牵引机构包括护板、作用缸、牵引架、第一、第二牵引架导轨、第一、第二牵引架链条固定座、第
一、第二、第三牵引链条和第四牵引链条,护板与所述底盘朝向下的一侧固定,作用缸的作用缸体铰接在所述第三厢底架上,而作用缸的作用缸柱与牵引架铰接连接,牵引架的一侧与第一牵引架导轨滑动配合,而另一侧与第二牵引架导轨滑动配合,第一、第二牵引架导轨彼此并行,并且固定在所述的底盘上,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固定在护板上,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同样固定在底盘上,并且与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相对应,第一牵引链条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上,中部依次途经所述牵引架和所述第三改向滑轮,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连接,第二牵引链条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上,中部依次途经牵引架和所述第四改向滑轮,而另一端同样与第二升降机构连接,第三牵引链条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上,中部依次途经牵引架、第一改向滑轮和所述的第一导轮,而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升降机构连接,第四牵引链条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上,中部依次途经牵引架、第二改向滑轮和第二导轮,而另一端同样与第一升降机构连接,所述的升降车厢朝向第一升降机构的一端的顶部的内壁与第一升降机构固定连接,而朝向所述第二升降机构的一端的顶部的内壁与第二升降机构固定连接,并且升降厢体的高度方向的两侧内壁与所述展示车厢的高度方向的两侧外壁滑动配合,所述的作用缸为油缸或气缸。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牵引架朝向所述第一牵引架导轨的一侧枢轴设置有至少一对第一导轨滚轮,该第一导轨滚轮与第一牵引架导轨的导轨槽滚动配合;在牵引架朝向所述第二牵引架导轨的一侧枢轴设置有至少一对第二导轨滚轮,该第二导轨滚轮与第二牵引架导轨的导轨槽滚动配合;在牵引架上还构成有一第一滑轮腔和一第二滑轮腔,第一、第二滑轮腔彼此对应,并且在第一滑轮腔内枢轴设置有一第一滑轮和一第二滑轮,而在第二滑轮腔内枢轴设置有一第三滑轮和一第四滑轮,其中第一、第三滑轮彼此对应,而第二、第四滑轮彼此对应;在牵引架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滑轮的位置枢轴设置有一第一过渡滑轮,以及在对应于所述第四滑轮的位置枢轴设置有一第二过渡滑轮,所述的第一牵引链条的中部依次套置于第二滑轮和第一过渡滑轮上,而所述的第二牵引链条的中部依次套置于第四滑轮和第二过渡滑轮上,所述的第三牵引链条的中部套置于第一滑轮上,所述的第四牵引链条套置在所述的第三滑轮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上设置有一第一调节螺杆和一第二调节螺杆,而在所述的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上设置有一第三调节螺杆和一第四调节螺杆,所述的第三牵引链条的一端与第一调节螺杆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牵引链条的一端与第二调节螺杆固定连接,所述的第四牵引链条的一端与第三调节螺杆固定连接,而所述的第二牵引链条的一端与第四调节螺杆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牵引链条的中部套置在第三改向滑轮上,所述的第二牵引链条的中部套置在第四改向滑轮上,所述的第三牵引链条的中部套置在第一改向滑轮上,所述的第四牵引链条的中部套置在第二改向滑轮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导轨立柱、第二导轨立柱、第一上横板和第一升降架,第一导轨立柱和第二导轨立柱彼此纵向并行,并且在底部各与所述的第一厢底架固定,第一上横板的一端与第一导轨立柱的上端固定,而另一端与第二导轨立柱的上端固定,并且在该第一上横板朝向第一升降架的一侧彼此间隔固定有一第五滑轮座和一第六滑轮座,在第五滑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五改向滑轮,而在第六滑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六改向滑轮,第一升降架包括第一、第二升降导轨、第一升降厢固定板和第一底横档,第一、第二升降导轨彼此纵向并行,其中第一升降导轨与所述第一导轨立柱相配合而构成导轨副,第二升降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立柱相配合而构成导轨副,第一升降厢固定板与所述升降车厢的顶部的内壁固定,并且该第一升降车厢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一升降导轨的顶部固定,另一端与第二升降导轨的顶部固定,第一底横档的一端与第一升降导轨的底部固定,另一端与第二升降导轨的底部固定,在该第一底横档的中部以间隔状态设有一第五调节螺杆和一第六调节螺杆,其中第五调节螺杆与所述的第五改向滑轮相对应,而第六调节螺杆与所述第六改向滑轮相对应,所述的第三牵引链条的另一端在途经第五改向滑轮后与第五调节螺杆固定连接,而所述的第四牵引链条的另一端在途经第六改向滑轮后与第六调节螺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的展示车厢一端的两侧外壁上并且沿着展示车厢的高度方向各固定有一第一外导轨,并且在各第一外导轨上滑动地配设有一第一内导轨,各第一内导轨上固定有一内导轨固定臂,各内导轨固定臂与所述升降车厢的顶部的内壁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升降机构包括第三、第四导轨立柱、第二上横板和第二升降架,第三、第四导轨立柱彼此纵向并行,并且在底部各与所述的第二厢底架固定,第二上横板的一端与第三导轨立柱的上端固定,而另一端与第四导轨立柱的上端固定,并且在该第二上横板朝向所述展示车厢的一侧彼此间隔固定有一第七滑轮座和一第八滑轮座,在第七滑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七改向滑轮,而在第八滑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八改向滑轮,第二升降架包括第三、第四升降导轨、第二升降厢固定板和第二底横档,第三、第四升降导轨彼此纵向并行,其中第三升降导轨与所述的第三导轨立柱相配合而构成导轨副,第四升降导轨与所述第四导轨立柱相配合而构成导轨副,第二升降厢固定板与所述升降车厢的顶部的内壁固定,并且该第二升降厢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三升降导轨的顶部固定,另一端与第四升降导轨的顶部固定,第二底横档的一端与第三升降导轨的底部固定,另一端与第四升降导轨的底部固定,在该第二底横档的中部以间隔状态配设有一第七调节螺杆和一第八调节螺杆,其中第七调节螺杆与所述的第七改向滑轮相对应,而第八调节螺杆与所述的第八改向滑轮相对应,所述的第一牵引链条的另一端在途经第七改向滑轮后与第七调节螺杆固定连接,而所述的第二牵引链条的另一端在途经第八改向滑轮后与第八调节螺杆固定连接;在所述展示车厢的另一端的两侧外壁上并且沿着展示车厢的高度方向各固定有一第二外导轨,并且在各第二外导轨上滑动地配设有一第二内导轨,一对第二内导轨的顶部之间连接有一内导轨连接横梁,内导轨连接横梁与所述升降车厢的顶部的内壁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 所述的底盘上固定有一第一过渡滑轮座和一第二过渡滑轮座,在第一过渡滑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一过渡滑轮,在第二过渡滑轮座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二过渡滑轮,第一过渡滑轮与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相对应,而第二过渡滑轮与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相对应,所述第三牵引链条的中部套置于第一过渡滑轮上,而所述的第四牵引链条的中部套置于第二过渡滑轮上。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展示车厢的展示车厢腔内设置有一楼梯,在所述的展示车厢的顶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楼梯的位置开设有一入口,该入口与升降车厢的升降车厢腔相通,并且在升降车厢的顶壁上间隔设置有天窗。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升降导轨与所述第一导轨立柱相配合的配合方式是与所述第二升降导轨与所述第二升降立柱相同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四升降导轨与所述的第四导轨立柱相配合的配合方式是与所述的第三升降导轨与第三导轨立柱相配合的配合方式相同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牵引机构同步带动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从而由第一、第二升降机构同步带动升降车厢升降,从而由升降车厢与展示车厢共同形成双层车厢,能够满足在展示车厢内展示商品与在升降车厢内洽谈商务同时进行而互不干涉的要求,有助于增进商业活动的效果。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牵引机构的详细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升降机构与升降车厢相配合的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升降机构与升降车厢相配合的结构图。图5为升降车厢与展示车厢相配合的示意图。图6为图4所示的第二升降机构的第三升降导轨与第三导轨立柱相配合的结构图。图7为图3所示的第一内导轨与第一外导轨相互配合的结构图。图8为图7局部结构图。图9为图7和图8中示意的十字滚轮的结构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请参见图I和图5,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依据公知技术,展示车包括展示车车体I,该展示车车体I由底盘11、轮子12、车头13和展示车厢14构成,轮子12设置在底盘11朝向下即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地坪的一侧,车头13与底盘11的一端连接,以图I所示位置状态为例,车头13与底盘11的左端连接,展示车厢14设置在底盘11朝向上的一侧。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提供的双层车厢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升降机构2、3、升降车厢4和牵引机构5,第一升降机构2设置在展示车厢14的展示车厢腔141内,并且位于展示车厢腔141朝向车头13的一端,并且与展示车厢14的第一底架142固定(图3示),第二升降机构3同样设置在展示车厢腔141内,位于展示车厢腔141朝向车尾的一端,即位于图I所示位置状态的展示车厢腔141的右端,并且与展示车厢14的第二厢底架143固定(图4示),该第一、第二升降机构2、3彼此对应。升降车厢4罩置在展示车厢14外,与展示车厢14滑动配合,其中升降车厢4朝向前述的第一升降机构2的一端的顶壁内侧与第一升降机构2固定连接,而升降车厢4朝向前述的第二升降机构3的一端的顶壁内侧与第二升降机构3固定连接。牵引机构5设置在前述的底盘11上,并且位于底盘11朝向下的一侧,该牵引机构5同样与第一升降机构2及第二升降机构3固定连接,由牵引机构5的工作而使第一、第二升降机构2、3同时运动,从而带动升降厢体4升降。具体见图5,在前述的固定于底盘11上的第一、第二厢底架142、143之间还具有一同样与底盘11固定的第三厢底架146,并且在展示车厢14的展示车厢腔141的一端设置有一楼梯147,以及在展示车厢14的顶板上并且在对应于楼梯147的位置开设有一入口147a,当升降车厢4上升到位后,客商可循着楼梯147并且经入口 147a进入升降车厢4的升降车厢腔41内进行业务洽谈。当然,在升降车厢4上升后可在升降车厢腔41内摆设从展示车厢腔141搬入的桌椅等。为了考虑光照和通风,在升降车厢4的顶壁上以间隔状态开设复数个天窗,此外还可在其上配设通风装置,如空调和/或吸顶式风扇等等。由图5所示,在前述的第三厢底架146朝向第二厢底架143 (图4示)的一侧固定有彼此并行的一第一滑轮座1461和一第二滑轮座1462,在第一滑轮座146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一改向滑轮14611,而在第二滑轮座146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二改向滑轮14621以及在前述的底盘11上固设有一第一过渡滑轮座111和一第二过渡滑轮座112 (图3示),在第一过渡滑轮座11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一过渡滑轮1111,而在第二过渡 滑轮座11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二过渡滑轮1121 (图3示),第一过渡滑轮1111大体上对应于前述的第一改向滑轮14611的上方,而第二过渡滑轮1121大体上对应于前述的第二改向滑轮14621的上方。在前述的第一厢底架142朝向前述的第二厢底架143的一侧彼此间隔并且相互并行地固定有一第一导轮座1421和一第二导轮座1422,在第一导轮座142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一导轮14211,而在第二导轮座142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二导轮14221(可参见图3)。前述的第二厢底架143朝向第一厢底架142的一侧固定有彼此并行的一第三滑轮座1431和一第四滑轮座1432,其中第三滑轮座1431与前述的第一滑轮座1461相对应,而第四滑轮座1432与第二滑轮座1462相对应,在第三滑轮座143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三改向滑轮14311,而在第四滑轮座143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四改向滑轮14321 (具体可参见图4)。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5,给出的牵引机构5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护板51、作用缸52、牵引架53、第一、第二牵引架导轨54a、54b、第一、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55、56、第一、第二、第三牵引链条57a、57b、57c和第四牵引链条57d,护板51与前述的底盘11朝向下的一侧固定,作用缸52的作用缸体通过其作用缸座522铰接在作用缸座铰接件5221上,而作用缸座铰接件5221固定在前述的第三厢底架146上,作用缸52的作用缸柱521与牵引架53铰接连接,作用缸52既可以是油缸,也可以是气缸,本实施例择用油 缸。牵引架53呈矩形的框架构造,该牵引架53的一侧与第一牵引架导轨54a滑动配合,而另一侧与第二牵引架导轨54b滑动配合,第一、第二牵引架导轨54a、54b彼此并行地焊接固定在前述的底盘11上,第一、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55、56彼此并行地固定在前述的护板51上。由图2所示,在牵引架53朝向第一牵引架导轨54a的一侧枢轴设置有一对第一导轨滚轮531,该对第一导轨滚轮531与前述的第一牵引架导轨54a的导轨槽滚动配合,在牵引架53朝向前述的第二牵引架导轨54b的一侧同样枢轴设置有一对第二导轨滚轮532,该对第二导轨滚轮532与第二牵引架导轨54b的导轨槽滚动配合。又,在牵引架53上还构成有一第一滑轮腔533和一第二滑轮腔534,第一、第二滑轮腔533、534彼此对应,更具体地讲,第一滑轮腔533朝向前述的第一牵引架导轨54a —侧,而第二滑轮腔534朝向前述的第二牵引架导轨54b的一侧。在第一滑轮腔533内枢轴设置有一第一滑轮5331和一第二滑轮5332,而在第二滑轮腔534内枢轴设置有一第三滑轮5341和一第四滑轮5342,其中,第一、第三滑轮5331、5341彼此对应,而第二、第四滑轮5332、5342彼此对应。及,在牵引架53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滑轮5332的斜上方的位置枢轴设置有一第一过渡滑轮535,并且在牵引架53上在对应于第四滑轮5342的斜上方的位置枢轴设置有一第二过渡滑轮536。由图2清楚示意,在前述的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55上分别固定有彼此上下对应的第一、第二调节螺杆551、552,同样,在前述的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56上分别固定有彼此上下对应的第三、第四调节螺杆561、562。第一牵引链条57a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调节螺杆552上,中部依次绕及于第二滑轮5332、第一过渡滑轮535和前述的第三改向滑轮14311,另一端与第二升降机构3固定连接;第二牵引链条57b的一端与第四调节螺杆562固定,中部依次绕及于第四滑轮5342、第二过渡滑轮536和前述的第四改向滑轮14321,另一端与第二升降机构3固定连接,其中第一、第二牵引链条57a、57b是彼此并行的。第三牵引链条57c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调节螺杆551上,中部依次绕及于第一滑轮5331、第一改向滑轮14611、第一过渡滑轮1111和第一导轮14211,另一端与前述的第一升降机构2固定连接;第四牵引链条57d的一端固定在第三调节螺杆561上,中部依次绕及于第三滑轮5341、第二改向滑轮14621、第二过渡滑轮1121和第二导轮14221,另一端与第二升降机构2固定连接,第三、第四牵引链条57c、57d同样是彼此并行的。请参见图3,上述提及的第一升降机构2的优选而非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第一、第二导轨立柱21、22、第一上横板23和第一升降架24,第一、第二导轨立柱21、22彼此纵向并行并且在各自的底部优选以焊接的方式与前述的第一厢底架142固定,由图3所示,在第一导轨立柱21的底部通过一第一垫板211与第一厢底架142固定,而第二导轨立柱22的底部通过一第二垫板221与第一厢底架142固定,第一上横板23的一端与第一导轨立柱21的上端固定,而另一端与第二导轨立柱22的上端固定,并且在该第一上横板23朝第一升降架24的一侧彼此间隔固定有一第五滑轮座231和一第六滑轮座232,在第五滑轮座231上转动地设置有一第五改向滑轮2311,而在第六滑轮座232上转动地设置有一第六改向滑轮2321。第一升降架24包括第一、第二升降导轨241、242、第一升降厢固定板243和第一底横档244,第一、第二升降导轨241、242彼此纵向并行,并且第一升降导轨241与前述的第一导轨立柱21滑动配合而构成为导轨副,第二升降导轨242则与前述的第二导轨立柱22滑动配合而构成为导轨副,第一升降厢固定板243的一端与第一升降导轨241的顶部固定,另一端与第二升降导轨242的顶部固定,该第一升降厢固定板243朝向升降车厢4的一侧即朝向图示位置状态的上侧与升降车厢4的顶壁的内侧固定。第一底横档244的一端与第一升降导轨241的底部固定,而另一端与第二升降导轨242的底部固定。由此可知,第一、第二升降导轨241、242、第一升降厢固定板243和第一底横档244共同配合(连接)而使第一升降 架24构成为矩形体的即长方体的框架结构,形象地讲呈口字形的构造。在第一底横档244的中部并且朝向上的一侧以间隔状态螺纹配设有一第五调节螺杆2441和一第六调节螺杆2442,其中第五调节螺杆2441与前述的第五改向滑轮2311相对应,而第六调节螺杆2442与前述的第六改向滑轮2321相对应。上面提及的第三牵引链条57c的另一端在绕经(绕及于)第五改向滑轮2311后与第五调节螺杆2441固定连接,而前述的第四牵引链条57d的另一端在套置于第六改向滑轮2321后与第六调节螺杆2442固定连接。继续见图3,由该图3所示,在展示车厢14 一端即朝向车头13方向的一端的两侧外壁上并且沿着展不车厢14的高度方向各固定有一第一外导轨144,并且在各第一外导轨144上滑动地(上、下滑动)配设有一第一内导轨1441,各第一内导轨1441的顶部固定有一内导轨固定臂1442,各内导轨固定臂1442与升降厢体4的顶部的内壁固定。毫无疑问,前述的第一内导轨1441的高度方向并且朝向升降车厢4的一侧与升降车厢4固定。优选地,在第一导轨立柱21并且位于第一导轨立柱21的上端部位枢轴设置有一第一导向滚轮212,第二导轨立柱22同例。上面提及的第一升降导轨241与第一导轨立柱21滑动配合的配合形式完全与第二升降导轨242与第二导轨立柱22滑动配合的配合形式相同。请参见图4,上面已多次提及的第二升降机构3包括第三、第四导轨立柱31、32、第二上横板33和第二升降架34,第三、第四导轨立柱31、32彼此纵向并行设置,并且第三导轨立柱31的底部通过增设的第三垫板311与前述的第二厢底架143焊接固定,而第四导轨立柱32的底部通过增设的第四垫板321与第二厢底架143焊接固定。第二上横板33的一端与第三导轨立柱31固定,另一端与第四导轨立柱32固定,并且在该第二上横板33朝向前述的展示车厢14的一侧彼此间隔固定有一第七滑轮座331和一第八滑轮座332,在第七滑轮座33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七改向滑轮3311,而在第八滑轮座33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八改向滑轮3321。第二升降架34包括第三、第四升降导轨341、342、第二升降厢固定板343和第二底横档344,第三、第四升降导轨341、342彼此纵向并行,其中第三升降导轨341与前述的第三导轨立柱31相滑动配合而构成为导轨副,第四升降导轨342与前述的第四导轨立柱32滑动配合而构成为导轨副,第二升降厢固定板343与前述的升降车厢4的顶部的内壁固定,并且该第二升降 厢固定板343的一端与第三升降导轨341的顶部固定,而另一端与第四升降导轨342的顶部固定。第二底横档344的中部以间隔状态配设有一第七调节螺杆3441和一第八调节螺杆3442,第七调节螺杆3441与前述的第七改向滑轮3311相对应,而第八调节螺杆3442与前述的第八改向滑轮3321相对应。由上述说明可知,第一、第二升降导轨341、342、第二升降厢固定板343和第二底横档344共同配合而使第二升降架34构成为矩形体的形状,即呈长方体的框架形状,或者称口字形的形状。上面提及的第一牵引链条57a的另一端在套及于第七改向滑轮3311后与第七螺杆3441固定连接,而前述的第二牵引链条57b的另一端在套及于第八改向滑轮3321后与第八调节螺杆3442固定连接。继续见图4,在展示车厢14另一端即朝向车尾的一端的两侧的外壁上并且沿高度方向各固定有一第二外导轨145,并且在各第二外导轨145上滑动地配设有一第二内导轨1451,一对第二内导轨1451的顶部之间连接有一内导轨连接横梁1452,该内导轨连接横梁1452与升降车厢4的顶部的内壁固定。前述的第二内导轨1451的高度方向并且朝向升降车厢4的一侧与升降车厢4固定。优选地,在第三导轨立柱31上并且位于第三导轨立柱31的上端部位枢轴设置有一第二导向滚轮312,第四导轨立柱32同例。上面提及的第三升降导轨341与第三导轨立柱31滑动配合的配合方式是与第四升降导轨342与第四导轨立柱32滑动配合的配合方式相同的。并且,前述的第一升降导轨241同第一导轨立柱21的滑动配合方式是与第三升降导轨341与第三导轨立柱31的滑动配合方式相同的。请参见图6,鉴于第一升降导轨241与第一导轨立柱21、第二升降导轨242与第二导轨立柱22、第三升降导轨341与第三导轨立柱31以及第四升降导轨342与第四导轨立柱32相配合的方式是相同的,因此在该图6中仅仅示出了第三升降导轨341与第三导轨立柱31滑动相配合的具体结构,在第三升降导轨341上枢轴设置有并不限于图示数量的第三导向滚轮3411,并且藉由第三导向滚轮3411以及前述的第二导向滚轮312 (图4示)保障第三升降导轨341与第三导轨立柱31之间的滑动配合效果。请参见图7和图8,图7示意了第一内导轨1441与第一外导轨144相配合的情形,在第一外导轨144的上部的彼此面对面的壁体上各枢轴设置有十字滚轮6 (前述的即由图4和图5示意的第三导向滚轮3411的结构与该十字滚轮6的结构相同),而在第一内导轨1441的下部的对应两侧各枢轴设置有一第四导向滚轮14411,该对第四导向滚轮14411与第一外导轨144的彼此对应的壁体相配合。而前述的一对十字滚轮6与第一内导轨1441的对应壁体相配合。请参见图9,该图揭示了由图7和图8所示的十字滚轮6的具体构造,十字滚轮6包括导向滚轮轴61、径向滚轮轴承座62、轴向滚轮座63、轴向滚轮64和径向滚轮65,导向滚轮轴61固定在前述的第一外导轨144上(图7、图8示),径向滚轮轴承座62 —体构成于导向滚轮轴61的一端,即导向滚轮轴61与径向滚轮轴承座62两者构成为一个部件,导向滚轮轴61在径向滚轮轴承座62上延伸构成。径向滚轮轴承座62具有一滚轮座腔621,并且在该滚轮座腔621的腔壁上开设有一对位置彼此对应的小轴槽6211,以及在径向滚轮轴承座621的外壁上构成有一限位台阶圈622,该限位台阶圈622与前述的第一外导轨144的壁贴触。此外,在径向滚轮轴承座62的端面上开设有固定螺钉孔623。轴向滚轮座63置入于前述的滚轮座腔621内,该轴向滚轮座63构成有一滚轮腔631,并且在该滚轮腔631的腔壁上开设有一对位置彼此对应的轴槽6311,当轴向滚轮座63置入滚轮座腔621内后,轴槽6311便与小轴槽6211相重合。轴向滚轮64通过轴向滚轮轴承642而设置于小轴641的中部,小轴641的两端置入于前述的彼此重合的小轴槽6211及轴槽6311内。径向滚轮65通过径向滚轮轴承651而设置在前述的径向滚轮轴承座62上,也就是说将径向滚轮轴承651的内圈与径向滚轮轴承座62固定,而外圈与径向滚轮65固定。在径向滚轮65的一侧设置有一用于对前述的径向滚轮轴承651限位的轴承盖652,在该轴承盖652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轴向滚轮让位腔6521,该轴向滚轮让位腔6521与径向滚轮轴承651的轴承孔6511相对应。此外,在轴承盖652上还开设有螺钉孔6522,由螺钉6523借助于螺钉孔6522将轴承盖652与前述的固定螺钉孔623固定。径向滚轮65与第一内导轨1441的导翼14412相配合,而轴向滚轮64在对应于前述的轴承孔6511的位置探出轴向滚轮让位腔6521与前述的第一内导轨1441的壁体配合。请参见图10,申请人结合图I至图6叙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当展示车抵达目的地并开展展示活动时,牵引机构5的作用缸52工作,作用缸柱521向作用缸52的缸体外伸出,推动牵引架53右移(以图示所示位置状态为例),在牵引架53右移的同时带动第一、第
二、第三、第四牵引链条57a、57b、57c、57d,由于第一升降机构2的第一升降架24与第三、第四牵引链条57c、57d连接,又由于第二升降机构3的第二升降架34与第一、第二牵引链条57a、57b连接,因此由第一、第二牵引链条57a、57b带动第二升降架34上升,同时由第三、第四牵引链条57c、57d带动第一升降架24上升。又由于第一升降架24通过其顶部的第一升降厢固定板243与升降车厢4朝向车头13的一端的顶壁内侧固定,并且第二升降架34通过其顶部的第二升降厢固定板343与升降车厢4朝向车尾的一端的顶壁内侧固定。又,依据常识,在展示车厢14的顶部并且在对应于第一、第二升降厢固定板243、343的位置各具有用于供第一升降厢固定板243和第二升降厢固定板343通过的升降厢固定板让位腔148(图5示),因此在第一、第二升降架24、34向上伸展的同时,使升降车厢4上升到图10所示的程度。接着开启配置在展示车厢14的一侧或两侧的侧翼门149 (图10示)。当展示现场的客户需要与商家(展示方)洽谈商务时,那么可通过楼梯147进入升降车厢腔41内。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商品展示与商务洽谈并驾齐驱的要求。当要将升降车厢4恢复到初始位置即下降时,那么按前述相反顺序的操作即可。具体而言,先关侧翼门149,而使作用缸柱521向缸体内回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完全适用于巡回演出或医疗下乡。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克服了已有技术中的欠缺,达到了发明目的,客观体现了应有的技术效果,不失为是一个极致的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1.一种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所述的展示车包括由底盘(11)、设置于底盘(11)朝向下的一侧的轮子(12)、与底盘(11)连接的车头(13)和设置于底盘(11)朝向上的一侧的并且具有展示车厢腔(141)的展示车厢(14)构成的展示车车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层车厢结构包括一第一升降机构(2),该第一升降机构(2)设置在所述展示车厢腔(141)内,位于展示车厢腔(141)朝向所述车头(13)的一端,并且与展示车厢(14)的第一厢底架(142)固定;一第二升降机构(3),该第二升降机构(3)同样设置在展示车厢腔(141)内,位于展示车厢腔(141)朝向车尾一端,与展示车厢(14)的第二厢底架(143)固定,并且还与所述的第一升降机构(2)相对应;一升降车厢(4),该升降车厢(4)罩置在所述展示车厢(14)外,与展示车厢(14)滑动配合,并且该升降车厢(4)朝向所述第一升降机构(2)的一端与第一升降机构(2)固定连接,而升降车厢(4)朝向所述第二升降机构(3)的一端与第二升降机构(3)固定连接;一牵引机构(5),该牵引机构(5)设置在所述底盘(11)朝向下的一侧,并且既与所述的第一升降机构(2)连接,又与所述的第二升降机构(3)连接,所述的第一、第二厢底架(142、143)之间还具有一第三厢底架(146)。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厢底架(142)朝向所述第二厢底架(143)的一侧固设有一第一导轮座(1421)和一第二导轮座(1422),在第一导轮座(142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一导轮(14211),而在第二导轮座(142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二导轮(14221);在所述的第三厢底架(146)朝向所述的第二厢底架(143)的一侧固定有彼此并行的一第一滑轮座(1461)和一第二滑轮座(1462),在第一滑轮座(146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一改向滑轮(14611),而在第二滑轮座(146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二改向滑轮(14621);在第二厢底架(143)朝向第三厢底架(146)的一侧固定有彼此并行的一第三滑轮座(1431)和一第四滑轮座(1432),在第三滑轮座(143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三改向滑轮(14311),而在第四滑轮座(143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四改向滑轮(14321),其中第一、第三改向滑轮(14611、14311)彼此对应,而第二、第四改向滑轮(14621、14321)彼此对应,所述的牵引机构(5)位于第二、第三厢底架(143、146)之间,该牵引机构(5)包括护板(51)、作用缸(52)、牵引架(53)、第一、第二牵引架导轨(54a、54b)、第一、第二牵引架链条固定座(55、56)、第一、第二、第三牵引链条(57a、57b、57c)和第四牵引链条(57d),护板(51)与所述底盘(11)朝向下的一侧固定,作用缸(52)的作用缸体铰接在所述第三厢底架(146)上,而作用缸(52)的作用缸柱(521)与牵引架(53)铰接连接,牵引架(53)的一侧与第一牵引架导轨(54a)滑动配合,而另一侧与第二牵引架导轨(54b)滑动配合,第一、第二牵引架导轨(54a、54b)彼此并行,并且固定在所述的底盘(11)上,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55)固定在护板(51)上,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56)同样固定在底盘(11)上,并且与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55)相对应,第一牵引链条(57a)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55)上,中部依次途经所述牵引架(53)和所述第三改向滑轮(14311),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升降机构(3)连接,第二牵引链条(57b)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56)上,中部依次途经牵引架(53)和所述第四改向滑轮(14321),而另一端同样与第二升降机构(3)连接,第三牵引链条(57c)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55)上,中部依次途经牵引架(53)、第一改向滑轮(14611)和所述的第一导轮(14211),而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升降机构(2)连接,第四牵引链条(57d)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56)上,中部依次途经牵引架(53)、第二改向滑轮(14621)和第二导轮(14221),而另一端同样与第一升降机构(2)连接,所述的升降车厢(4)朝向第一升降机构(2)的一端的顶部的内壁与第一升降机构 (2)固定连接,而朝向所述第二升降机构(3)的一端的顶部的内壁与第二升降机构(3)固定连接,并且升降厢体(4)的高度方向的两侧内壁与所述展示车厢(14)的高度方向的两侧外壁滑动配合,所述的作用缸(52)为油缸或气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牵引架(53)朝向所述第一牵引架导轨(54a)的一侧枢轴设置有至少一对第一导轨滚轮(531),该第一导轨滚轮(531)与第一牵引架导轨(54a)的导轨槽滚动配合;在牵引架(53)朝向所述第二牵引架导轨(54b)的一侧枢轴设置有至少一对第二导轨滚轮(532),该第二导轨滚轮(532)与第二牵引架导轨(54b)的导轨槽滚动配合;在牵引架(53)上还构成有一第一滑轮腔(533) 和一第二滑轮腔(534),第一、第二滑轮腔(533、534)彼此对应,并且在第一滑轮腔(533) 内枢轴设置有一第一滑轮(5331)和一 第二滑轮(5332),而在第二滑轮腔(534)内枢轴设置有一第三滑轮(5341)和一第四滑轮(5342),其中第一、第三滑轮(5331、5341)彼此对应,而第二、第四滑轮(5332、5342)彼此对应;在牵引架(53)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滑轮 (5332)的位置枢轴设置有一第一过渡滑轮(535),以及在对应于所述第四滑轮(5342)的位置枢轴设置有一第二过渡滑轮(536),所述的第一牵引链条(57a)的中部依次套置于第二滑轮(5332)和第一过渡滑轮(535)上,而所述的第二牵引链条(57b)的中部依次套置于第四滑轮(5342)和第二过渡滑轮(536)上,所述的第三牵引链条(57c)的中部套置于第一滑轮(5331)上,所述的第四牵引链条(57d)套置在所述的第三滑轮(5341)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牵引链条固定座(55)上设置有一第一调节螺杆(551)和一第二调节螺杆(552),而在所述的第二牵引链条固定座(56)上设置有一第三调节螺杆(561)和一第四调节螺杆(562),所述的第三牵引链条(57c)的一端与第一调节螺杆(551)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牵引链条(57a)的一端与第二调节螺杆(552)固定连接,所述的第四牵引链条(57d)的一端与第三调节螺杆 (561)固定连接,而所述的第二牵引链条(57b)的一端与第四调节螺杆(562)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一牵引链条(57a)的中部套置在第三改向滑轮(14311)上,所述的第二牵引链条 (57b)的中部套置在第四改向滑轮(14321)上,所述的第三牵引链条(57c)的中部套置在第一改向滑轮(14611)上,所述的第四牵引链条(57d)的中部套置在第二改向滑轮(14621) 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升降机构 (2)包括第一导轨立柱(21)、第二导轨立柱(22)、第一上横板(23)和第一升降架(24),第一导轨立柱(21)和第二导轨立柱(22)彼此纵向并行,并且在底部各与所述的第一厢底架 (142)固定,第一上横板(23)的一端与第一导轨立柱(21)的上端固定,而另一端与第二导轨立柱(22)的上端固定,并且在该第一上横板(23)朝向第一升降架(24)的一侧彼此间隔固定有一第五滑轮座(231)和一第六滑轮座(232),在第五滑轮座(23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五改向滑轮(2311),而在第六滑轮座(23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六改向滑轮(2321),第一升降架(24)包括第一、第二升降导轨(241、242)、第一升降厢固定板(243)和第一底横档 (244),第一、第二升降导轨(241、242)彼此纵向并行,其中第一升降导轨(241)与所述第一导轨立柱(21)相配合而构成导轨副,第二升降导轨(242)与所述第二导轨立柱(22)相配合而构成导轨副,第一升降厢固定板(243)与所述升降车厢(4)的顶部的内壁固定,并且该第一升降车厢固定板(243)的一端与第一升降导轨(241)的顶部固定,另一端与第二升降导轨(242)的顶部固定,第一底横档(244)的一端与第一升降导轨(241)的底部固定,另一端与第二升降导轨(242)的底部固定,在该第一底横档(244)的中部以间隔状态设有一第五调节螺杆(2441)和一第六调节螺杆(2442),其中第五调节螺杆(2441)与所述的第五改向滑轮(2311)相对应,而第六调节螺杆(2442)与所述第六改向滑轮(2321)相对应,所述的第三牵引链条(57c)的另一端在途经第五改向滑轮(2311)后与第五调节螺杆 (2441)固定连接,而所述的第四牵引链条(57d)的另一端在途经第六改向滑轮(2321)后与第六调节螺杆(2442)固定连接;在所述的展示车厢(14) 一端的两侧外壁上并且沿着展示车厢(14)的高度方向各固定有一第一外导轨(144),并且在各第一外导轨(144)上滑动地配设有一第一内导轨(1441),各第一内导轨(1441)上固定有一内导轨固定臂(1442),各内导轨固定臂(1442)与所述升降车厢(4)的顶部的内壁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升降机构(3)包括第三、第四导轨立柱(31、32)、第二上横板(33)和第二升降架(34),第三、第四导轨立柱(31、32)彼此纵向并行,并且在底部各与所述的第二厢底架(143)固定,第二上横板(33)的一端与第三导轨立柱(31)的上端固定,而另一端与第四导轨立柱(32)的上端固定,并且在该第二上横板(33)朝向所述展示车厢(14)的一侧彼此间隔固定有一第七滑轮座(331)和一第八滑轮座(332),在第七滑轮座(33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七改向滑轮(3311),而在第八滑轮座(33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八改向滑轮(3321),第二升降架(34)包括第三、第四升降导轨(341、342)、第二升降厢固定板(343)和第二底横档(344),第三、第四升降导轨(341、342)彼此纵向并行,其中第三升降导轨(341)与所述的第三导轨立柱(31)相配合而构成导轨副,第四升降导轨(342)与所述第四导轨立柱(32)相配合而构成导轨副,第二升降厢固定板(343)与所述升降车厢(4)的顶部的内壁固定,并且该第二升降厢固定板(343)的一端与第三升降导轨(341)的顶部固定,另一端与第四升降导轨(342)的顶部固定,第二底横档(344)的一端与第三升降导轨(341)的底部固定,另一端与第四升降导轨(342)的底部固定,在该第二底横档(344)的中部以间隔状态配设有一第七调节螺杆(3441)和一第八调节螺杆(3442),其中第七调节螺杆(3441)与所述的第七改向滑轮(3311)相对应,而第八调节螺杆(3442)与所述的第八改向滑轮(3321)相对应,所述的第一牵引链条(57a)的另一端在途经第七改向滑轮(3311)后与第七调节螺杆(3441)固定连接,而所述的第二牵引链条(57b)的另一端在途经第八改向滑轮(3321)后与第八调节螺杆(3442)固定连接;在所述展示车厢(14)的另一端的两侧外壁上并且沿着展示车厢(14)的高度方向各固定有一第二外导轨(145),并且在各第二外导轨(145)上滑动地配设有一第二内导轨(1451),一对第二内导轨(1451)的顶部之间连接有一内导轨连接横梁(1452),内导轨连接横梁(1452)与所述升降车厢(4)的顶部的内壁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底盘(11)上 固定有一第一过渡滑轮座(111)和一第二过渡滑轮座(112),在第一过渡滑轮座(111)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一过渡滑轮(1111),在第二过渡滑轮座(112)上枢轴设置有一第二过渡滑轮(1121),第一过渡滑轮(1111)与所述第一改向滑轮(14611)相对应,而第二过渡滑轮(1121)与所述第二改向滑轮(14621)相对应,所述第三牵引链条(57c)的中部套置于第一过渡滑轮(1111)上,而所述的第四牵引链条(57d)的中部套置于第二过渡滑轮(1121)上。
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5或6所述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展示车厢(14)的展示车厢腔(141)内设置有一楼梯(147),在所述的展示车厢(14)的顶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楼梯(147)的位置开设有一入口(147a),该入口(147a)与升降车厢(4) 的升降车厢腔(41)相通,并且在升降车厢(4)的顶壁上间隔设置有天窗(42)。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导轨 (241)与所述第一导轨立柱(21)相配合的配合方式是与所述第二升降导轨(242)与所述第二升降立柱(22)相同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升降导轨 (342)与所述的第四导轨立柱(32)相配合的配合方式是与所述的第三升降导轨(341)与第三导轨立柱(31)相配合的配合方式相同的。
专利摘要一种展示车的双层车厢结构,属于巡回展示车辆技术领域。展示车包括底盘、轮子、车头和展示车车体,双层车厢结构包括一第一升降机构,设置在展示车厢腔内,位于展示车厢腔朝向车头的一端,且与展示车厢的第一厢底架固定;一第二升降机构,设置在展示车厢腔内,位于展示车厢腔朝向车尾一端,与展示车厢的第二厢底架固定;一升降车厢,罩置在展示车厢外,与展示车厢滑动配合,且升降车厢朝向第一升降机构的一端与第一升降机构连接、朝向第二升降机构的一端与第二升降机构连接;一牵引机构,设置在底盘朝向下的一侧,且分别与第一、第二升降机构连接,第一、第二厢底架之间还具有一第三厢底架。优点有助于保障商品展示现场与商务洽谈互不干扰。
文档编号G09F21/04GK202368447SQ20112055380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7日
发明者何兴华, 夏志翔, 徐志强, 徐鹏, 杨亦, 马知才, 黄健 申请人: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