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302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应用于薄型显示器或类似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薄型显示器经常采用液晶面板(IXD)或等离子显示面板(rop)作为显示面板(例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 2008-58860)。另ー方面,作为下一代的显示面板,已经研究了使用有机EL(电致发光)等的自发光显示面板的商品化。然而,在现在的形势下,难以使例如尺寸为32英寸或更大的自发光类型的大型显示装置商品化。与在商品化时通常与背光単元(BLU) —起被包含在壳体中的液晶面板等不同,自发光显示面板不必使用背光単元。就这个意义而言,自发光显示面板能够减少厚度;然而,难以維持作为产品的強度,这是商品化中的ー个问题。·尽管可以通过使用双面胶带或者粘结剂等固定显示面板来维持强度,然而当出现问题时,难以通过移除双面胶带或者粘结剂等来修理显示面板,并且在这种方法中,即使是小的缺陷,也不得不替换整个显示面板。

发明内容
因此期望提供这样ー种显示装置,其不必通过双面胶带或者粘结剂等来进行固定等,并且在維持其強度的同时降低其厚度。根据本技术ー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底板,该底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第一侧;正面支承构件,该正面支承构件面对底板,并且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之间,正面支承构件具有相对于显示面板位于外侧的周缘,并且在正面支承构件的部分或全部周缘部处连结至底板;和背面支承构件,该背面支承构件面对正面支承构件,并且底板位于背面支承构件和正面支承构件之间,背面支承构件在背面支承构件的周缘部处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两者。在该显示装置中,底板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和背面支承构件两者,此外,正面支承构件和背面支承构件还连结在一起。因此,显示面板固定在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之间,并且固定在正面支承构件和与底板结合的背面支承构件之间。通过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底板连结至正面支撑构件和背面支撑构件两者,并且正面支撑构件和背面支撑构件连结一起,使得,即使在厚度减小的显示面板的情况中,也能够通过底板来支承显示面板,并且还能够通过将显示面板插入正面支撑构件和背面支撑构件之间来固定显示面板。因此,变得能够在不用使用双面胶带或者粘结剂等的情况下维持显示装置的強度,同时降低整个装置的厚度。具体地,即使在底板和正面支承构件在周缘的一部分处,例如仅在角部处,连结的情况中,強度也被充分地維持。应该明白的是,以上概略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均是示例性的,并g在对所要求的技术提供进一步说明。


附图被包括以实现进ー步理解本公开,并被组入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图I是示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图2A和图2B是示出图I所示显示装置的构造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图I所示显示面板的构造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图I所示显示装置的周缘部的构造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4所示显示装置的一个变型的剖视图。
·
图6是示出图4所示显示装置的另ー个变型的剖视透视图。图7A和图7B是示出图I所示显示装置的组装程序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继续于图7的程序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继续于图8的程序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变型例I的显示装置的构造的剖视图。图IlA和图IlB是示出变型例2的显示装置的石墨片的构造的俯视图。图12A和12B是用于说明图IIA和图IlB所示石墨片的附接的透视图。图13是示出变型例3的显示装置的构造的剖视图。图14A和图14B是示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背面支承构件的构造的透视图。图15是示出通过使用图14A和图14B所示背面支承构件组装成的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截面透视图。图16是用于说明图I所示显示装置的正面支承构件和背面支承构件之间的连结部的截面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參照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描述将按以下顺序进行。I.第一实施例(正面支承构件和背面支承构件通过螺钉连结在一起的显示装置)2.变型例I (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设置有透明板的显示装置)3.变型例2 (石墨片设置有固定孔的显示装置)4.变型例3 (凝胶设置在石墨片和底板之间的显示装置)5.第二实施例(背面支承构件和正面支承构件通过背面支承构件的钩部连结在一起的显示装置)[第一实施例][显示装置I的构件](整体构造)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I)的层构造。图2A为显示装置I的背侧的俯视图,而图2B为显示装置I的显示面侧的俯视图。在显示装置I中,从显示面起依次设置有正面支承构件11、面板衬垫13、显示面板14、石墨片15、底板16、放热片17、绝缘片18和背面支承构件19。面板引导器12配置在正面支承构件11的角部处。
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4由显示单元141、覆晶薄膜(COF, chip on film) 142和驱动器基板143构成。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I为有机EL显示装置,并且在显示单元141中配置有多个有机EL元件。图4示出了显示装置I的周缘部分的截面构造。连接至显示单元141的覆晶薄膜142和驱动器基板143配置在底板16和背面支承构件19之间,使得覆晶薄膜142和驱动器基板143折叠成使底板16的侧面位于它们之间。
·
正面支承构件11呈框形且中心部分是敞开的,由显示面板14发出的光从该中心部分原样地取出。放热片17、绝缘片18和背面支承构件19中的每一个也呈框形,并且在它们的中心部分(开口部分)处,从底板16起依次设置有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和背面盖21。在显示装置I中,正面支承构件11和底板16在紧固部22k (图4)处被螺钉紧固在一起,并且因此显示面板14被固定在正面支承构件11和底板16之间。此外,底板16和背面支承构件19在紧固部22B(图4)处被螺钉紧固在一起,并且因此底板16和背面支承构件19被固定在一起。另外,正面支承构件11和背面支承构件19在紧固部22C(图4)处被螺钉紧固在一起,并且因此显示面板14和底板16被固定在正面支承构件11和背面支承构件19之间。(正面支承构件11、面板引导器12、和面板衬垫13)正面支承构件11面对背面支承构件19,显示面板14位于它们之间,并且正面支承构件11的周缘相对于显示面板14位于外侧。正面支承构件11构造成保护显示面板14的覆晶薄膜142。正面支承构件11呈矩形,并且在该矩形的四个角部中的每一个处设置有供紧固部22A插入的孔IlA(图I)。在正面支承构件11的周缘的全周(四边)上以预定间隔设置有供紧固部22C插入的孔11C。也就是说,在穿过配置在周缘部的一部分(角部)处的孔IlA插入的紧固部22A处,正面支承构件11被螺钉紧固到底板16,并且在穿过孔IlC插入的紧固部22C处,正面支承构件11被螺钉紧固到背面支承构件19。在角部中,孔IlA相对于孔IlC配置在内侧。相对于孔IlC定位在外侧的正面支承构件11的端部沿垂直方向(层叠方向)朝背面支承构件19竖起,即折曲成L形(图4)。面板引导器12构造成相对于正面支承构件11设定(定位)显示面板14的位置并保持该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面板引导器12设置在正面支承构件11侧(显示面侧),这使得能够沿一个方向(显示面侧)顺次组装显示装置I。换言之,可以在不转动显示面侧和背侧的情况下组装显示装置I。底板16和正面支承构件11,以及背面支承构件19和正面支承构件11分别通过面板引导器12的孔12A和12C连结在一起。面板衬垫13构造成保护显示面板14,并设置在显示面板14和正面支承构件11 (面板引导器12)之间(图4)。当冲击施加到显示装置I时,该面板衬垫13防止显示面板14的端部与正面支承构件11或者面板引导器12彼此直接接触而损坏显示面板14。(显示面板14)在显示单元141的有机EL元件中,依次层叠有第一电极、包括发光层的有机层和第二电极。例如,在显示单元141中,具有红色发光层的红色有机EL元件、具有绿色发光层的绿色有机EL元件和具有蓝色发光层的蓝色有机EL元件配置成矩阵形状。显示单元141的像素的数量例如为2k4k或者FHD (全高清,Full High Definition),尺寸为32至100英寸,并且显示装置I为具有大尺寸的高清(高分辨率)显示装置。在覆晶薄膜142中,在柔性印刷配线电路(FPC)上安装有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图4)。该覆晶薄膜142电连接至显示单元141,并且来自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的信号被供给至显示单元141。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设置在底板16的背侧面(对着背面支承构件的面)和FPC之间。由于显示装置I (显示单元141)为高清显示装置,因此,覆晶薄膜142连接至除显示单元141的角部外的周缘部(角部之间的所有边部),如图3所示。俯视时,在这些周缘部中,覆晶薄膜142从显示单元141向外突出,并且显示单元141仅在角部处被固定。SP,通过设置在正面支承构件11的四个角部处的孔11A(紧固部22A),显示面板14得以保持在正面支承构件11和底板16之间。驱动器基板143电连接至覆晶薄膜142,并且还电连接至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将·底板16紧固至背面支承构件19的紧固部22B设置成穿透设置在驱动器基板143的周缘部中的孔143B。(石墨片15)石墨片15构造成缓解显示单元141中的局部温差,并且抑制图像品质的恶化,例如由温差引起的亮度不均匀性。石墨片15的尺寸基本上等于显示单元141的尺寸。取决于发热量,可以允许底板16直接地放热,而不用设置石墨片15。在该情况下,部件的数量可以减少,以实现成本降低。(底板16)底板16具有的厚度为0. 8-2. Omm,两个端点包括在内,并由诸如招板和铁板等金属构成。此外,底板16是比显示单元141大的矩形板,并且底板16的周缘相对于正面支承构件11位于内侧。底板16设置在显示面板14的背面(一个面)侧以支承显示面板14,并且显示装置I的强度主要由底板16维持。底板16还用作接地源,在连接至底板16是驱动器基板143的接地和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的接地之间维持相同的电位。孔16A设置在底板16四个角部处,并且螺钉分别插入穿过孔16A,以将底板16紧固至正面支承构件11。位于四个角部处的孔16A配置成使得孔16A相对于底板16的四个边向外侧突出。此外,紧固部22B以预定的间距设置在底板16的周缘部的全周上。螺钉分别插入穿过这些紧固部22B,从而使底板16通过这些螺钉紧固至背面支承构件19。(放热片17)放热片17设置在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和底板16之间(图4),以防止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的温度上升。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中产生的热通过放热片17 (第一放热片)释放至底板16。随着显示装置I的清晰度的增加,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产生的热量也增加。为了更加有效地释放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的热,朝底板16弯曲成L形的背面支承构件19的一部分(弯曲部19L)可以设置在对着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的一部分处,以辅助地将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压靠在放热片17上,如图5所示。此外,如图6所示,放热片17A(第二放热片)也可以设置在覆晶薄膜142和背面支承构件19之间,以同样将热释放值背面支承构件19。(绝缘片18)
绝缘片18构造成确保驱动器基板143和底板16之间的绝缘。底板16和背面支承构件19通过穿过设置在绝缘片18的周缘部中的孔18B(图I)的螺钉而紧固在一起。(背面支承构件19)背面支承构件19构造成面对正面支承构件11并使底板16位于它们之间,以从背侧保护驱动器基板143,并且与底板16结合以将显示面板14保持在背面支承构件19和正面支承构件11之间。背面支承构件19的周缘相对于正面支承构件11定位在内侧。在背面支承构件19的周缘部的全周上,供紧固部22B插入的孔19B和供紧固部22C插入的孔19C以各自的预先确定的间距设置。孔19C相对于孔19B配置在外侧。即,背面支承构件19在紧固部22B处通过穿过孔19B插入的螺钉紧固至底板16,并且在紧固部22C处通过穿过孔19C插入的螺钉紧固至正面支承构件11。朝着正面支承构件11,背面支承构件19的端部从内侧起依次沿垂直方向折曲,然后沿水平方向折曲,从而呈L形。另一方面,正面支承构件11的端部相对于背面支承构件·19配置在外侧,并如上所述,朝着背面支承构件19沿垂直方向竖起,以呈L形。通过如上所述将正面支承构件11和背面支承构件19的端部折曲成L形,能够实现具有更高强度的结构。(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和背面盖21)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配置在框形的绝缘片18和背面支承构件19的中心部分处,并且与底板16接触。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具有微型电子计算机或类似器件,并且通过电连接至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的驱动器基板143向显示面板14供给信号。背面盖21从背侧保护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显示装置I的组装方法]例如,上述显示装置I按以下方式组装。首先,如图7A所示,在正面支承构件11的四个角部处设置面板引导器12,并且在正面支承构件11的内周部设置面板衬垫13。接着,如图7B所示,根据面板引导器12配置显示面板14。在借助于面板引导器12正确地配置了显示面板14后,如图8所示,在显示面板14的背面依次设置石墨片15、底板16和绝缘片18。在底板16被设置后,在紧固部22A处通过螺钉紧固底板16的孔16A和正面支承构件11的孔11A。接着,从显示单元141的外周向外突出的覆晶薄膜142和驱动器基板143在底板16的侧面介于两者间的情况下向背侧折叠,以将驱动器基板143配置在底板16上(或底板16的背侧上)。此时,将放热片17设置在覆晶薄膜142的驱动器集成电路142D与底板16之间。然后,如图9所示,将背面支承构件19和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设置在驱动器基板143的背侧,并且将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电连接至驱动器基板143。接着,通过背面盖21来保护控制集成电路基板20的背侧。在背面支承构件19设置在配置于底板16上的驱动器基板143上后,将背面支承构件19的孔19B用螺钉紧固至底板16的紧固部22B,并且在紧固部22C处将背面支承构件19的孔19C和正面支承构件11的孔IlC用螺钉紧固在一起。最后,安装支座或类似部件(未示出),从而完成了显示装置I。[显示装置I的功能和效果]在显示装置I中,因为底板16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11和背面支承构件19,并且正面支承构件11和背面支承构件19连结在一起,所以显示面板14被固定在正面支承构件11和底板16之间,并且固定在正面支承构件11和与底板16结合的背面支承构件19之间。在液晶显示装置或类似装置中,背光单元一般与液晶面板一起设置在背侧,使得液晶显示装置或类似装置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并且使作为显示装置的强度得到保持。另一方面,在自发光显示装置中,背光单元不是必需的,因此厚度可以被减小。不过,作为显示装置的强度被降低。即使在自发光显示装置中,通过使用双面胶带或者粘结剂等来固定显示面板,能够维持强度。然而,在这种方法中,当出现问题时,难以通过移除双面胶带或者粘结剂等来修理装置,即使是小的缺陷,也不得不替换整个显示面板。相比而言,在显示装置I中,正面支承构件11连结至主要提供强度的底板16,并且显示面板14被保持在正面支承构件11和底板16之间,还被保持在与底板16结合的背面支承构件19和正面支承构件11之间。因此,即使在厚度减薄的自发光类型的显示面板·14的情况中,也能够通过底板16来支承显示面板14,并且通过将显示面板14插入正面支承构件11和背面支承构件19之间来固定显示面板14。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6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11和背面支承构件19,并且正面支承构件11和背面支承构件19连结在一起。因此,变得能够在减小厚度的同时并且不用使用双面胶带的情况下,维持显示装置I的强度。例如,即使当显示面板14具有几个毫米的厚度时,显示装置I也能够充分地维持作为产品的强度。此外,在高清显示面板14 (显示装置I)中,覆晶薄膜142在除显示单元141的角部外的全周上连接至显示单元141,因此正面支承构件11和底板16的连接可以仅在四个角部处实施。然而,正面支承构件11在其全周上连结至与底板16结合的背面支承构件19,因此,即使在覆晶薄膜142从大致全周突出的显示面板14的情况中,也能够牢固地保持显示面板14。此外,在正面支承构件11和背面支承构件19的角部之间没有形成间隙。现在,描述上述实施例的变型例和另一实施例,在以下的描述中,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应部件相同的那些部件被给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适当地省略了对它们的描述。[变型例I]如图10所示,透明板23可以设置在显示单元141的显示面上。透明板23通过透明的接合树脂(未示出)粘结至显示单元141的显示面。通过提供透明板23,能够调节显示单元141的显示面上的局部温差,并改进了设计。尽管石墨片15具有与透明板23相似的功能,然而,由于石墨片15为高价的材料,它的使用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就此而言,透明板23可以用于替代石墨片15。[变型例2]如图IlA所示,代替面板引导器12,可以在石墨片15的四个角部处设置构造成相对于正面支承构件11将显示面板14固定至正确位置的孔15D(固定孔)。图IlB为图IlA中的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通过用层叠材料保护硬化成片状的石墨的表面来制备石墨片15。石墨片15的周缘为仅由层叠材料构成的层叠区域15L,并且片状石墨不设置在层叠区域15L中。孔I 设置在层叠区域15L的四个角部处。如图12A所示,石墨片15和显示面板14通过夹具(jig)或类似部件结合,并且如图12B所示,石墨片15和显示面板14通过孔15D相对于正面支承构件11配置在正确位置处。当面板引导器12设置在正面支承构件11的角部处时,在坠落等的强烈的冲击施加到显示装置I的示例情况中,显示单元141的角部处可能会产生裂纹。当石墨片15设置有用于定位的孔15D时,面板引导器12变得不必要了,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显示装置1,同时防止了这种裂纹的产生。此外,由于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因此还能够降低成本。用于定位的孔(孔15D)可以设置到其它的部件,而不是石墨片15上,如果所述部件能够与显示面板14结合。[变型例3]如图13所示,可以设置粘结在石墨片15和底板16之间凝胶层24。通过凝胶层24,由显示单元141产生的热被轻松地释放至底板16。此外,凝胶层24防止石墨片15和底板16滑动以及偏离正确位置。例如,凝胶层24由硅脂或类似材料制成。
·
[第二实施例]图14A和图14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2)的背面支承构件(背面支承构件19-1)的构造。图14B为示出图14A中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背面支承构件19-1具有矩形板的形状,并且在它的周缘设置有钩部19F。在这个例子中,尽管两个钩部19F设置在矩形的长边处,但是钩部19F的数量和位置不限制于此。除此之外,该显示装置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I相似的构造,并且它的功能和作用也与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I相似。钩部19F具有钩状的形状,其中背面支承构件19-1的端部的一部分朝正面支承构件11从内侧起依次沿垂直方向弯曲,然后沿水平方向弯曲。通过钩部19F,如图15所示,能够在不使用紧固部22C的情况下,将背面支承构件19-1和正面支承构件11连结在一起。图16示出了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背面支承构件19和正面支承构件11之间的连结部。由于背面支承构件19通过螺钉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11,因此需要螺钉设置在其中的区域D。另一方面,由于背面支承构件19-1不必需要区域D,因此能够使显示装置I的边框变窄,从而获得更大的设计自由度。此外,能够减少所使用的螺钉的数量。尽管以上参照实施例和变型例描述了本技术,然而,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等,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变型。例如,尽管在上述实施例等中作为显示装置I例示的是有机EL显示装置,但是本技术可以适用于其它的显示装置,例如无机EL显示装置和液晶显示器。此外,正面支承构件11和背面支承构件19的形式不限于框形,并且它们的中心部分也可以不必是敞开的。从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例至少可以获得以下构造。(I)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底板,该底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第一侧;正面支承构件,该正面支承构件面对底板,并且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之间,正面支承构件具有相对于显示面板位于外侧的周缘,并且在正面支承构件的部分或全部周缘部处连结至底板;和背面支承构件,该背面支承构件面对正面支承构件,并且底板位于背面支承构件和正面支承构件之间,背面支承构件在背面支承构件的周缘部处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两者。
(2)如(I)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背面支承构件在其全周上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两者,并且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在其各自的角部处连结在一起。(3)如(I)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覆晶薄膜(COF)在除显示面板的角部外的部分处连接至显示面板。(4)如⑶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覆晶薄膜设置成从显示面板延伸至底板和背面支承构件之间的位置,并且底板的端面位于它们之间,覆晶薄膜包括驱动器集成电路,并且在驱动器集成电路和底板之间设置有与驱动器集成电路接触的第一放热片。·(5)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背面支承构件和覆晶薄膜之间设置有与覆晶薄膜接触的第二放热片。(6)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位于底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的石墨片,其中在石墨片的角部处设置有允许将石墨片固定至正面支承构件的固定孔。(7)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正面支承构件和背面支承构件通过螺钉连结一起。(8)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背面支承构件包括位于其端部的钩部,并且通过所述钩部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9)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透明板通过位于透明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的接合树脂粘结至显示面板的第二面。(10)如⑴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位于底板和显不面板之间的石墨片;和位于石墨片和底板之间的凝胶层。本公开包含与2011年5月16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1-109621所公开的主题有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做出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底板,该底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第一侧; 正面支承构件,该正面支承构件面对底板,并且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之间,正面支承构件具有相对于显示面板位于外侧的周缘,并且在正面支承构件的部分或全部周缘部处连结至底板;和 背面支承构件,该背面支承构件面对正面支承构件,并且底板位于背面支承构件和正面支承构件之间,背面支承构件在背面支承构件的周缘部处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两者。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背面支承构件在其全周上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两者,并且 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在其各自的角部处连结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覆晶薄膜在除显示面板的角部外的部分处连接至显示面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覆晶薄膜设置成从显示面板延伸至底板和背面支承构件之间的位置,并且底板的端面位于它们之间,覆晶薄膜包括驱动器集成电路,并且 在驱动器集成电路和底板之间设置有与驱动器集成电路接触的第一放热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背面支承构件和覆晶薄膜之间设置有与覆晶薄膜接触的第二放热片。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 位于底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的石墨片,其中 在石墨片的角部处设置有允许将石墨片固定至正面支承构件的固定孔。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正面支承构件和背面支承构件通过螺钉连结一起。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背面支承构件包括位于其端部的钩部,并且通过所述钩部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透明板通过位于透明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的接合树脂粘结至显示面板的第二面。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 位于底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的石墨片;和 位于石墨片和底板之间的凝胶层。
全文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底板,该底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第一侧;正面支承构件,该正面支承构件面对底板,并且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之间,正面支承构件具有相对于显示面板位于外侧的周缘,并且在正面支承构件的部分或全部周缘部处连结至底板;和背面支承构件,该背面支承构件面对正面支承构件,并且底板位于背面支承构件和正面支承构件之间,背面支承构件在背面支承构件的周缘部处连结至正面支承构件和底板两者。
文档编号G09F9/33GK102789748SQ20121014260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6日
发明者伊藤启宣, 高岛秀利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