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以及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3792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以及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薄膜晶体管、电容、信号输入端、信号输出端、时钟、复位端以及电源端。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以及显示器,采用本发明能在充电阶段使PU节点的电平迅速拉升,也能在噪声消除阶段保证PD节点处于更高电位,有效消除PU节点和OUTPUT的噪声,提高画面品质。
【专利说明】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以及显示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器驱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以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0002]阵列基板行驱动(Gate Drive on Array, GOA)技术是一种将液晶显示器栅极驱动电路(Gate Driver IC)集成在阵列(Array)基板上的技术。相比传统的覆晶薄膜(Chip OnFlex, or, Chip On Film, COF)技术和芯片被直接绑定在玻璃上(Chip on Glass,COG)技术,GOA技术有以下优点:(1)将栅极驱动电路集成在阵列基板上,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2)省去绑定(bonding)良率工艺,能使产品良率和产能得到提升;(3)省去栅极驱动电路绑定(gate IC bonding)区域,使显示面板(panel)具有对称结构,能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0003]GOA技术存在诸多优点,但GOA技术也存在栅极高电平驱动范围Vgh Margin不足、高温横线不良H-1ine及异常显示(Abnormal Display)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充电阶段中I3U (Pull Up)节点电压拉升不高、以及消除噪声阶段中H) (Pull Down)节点电压不高。


【发明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以及显示器,能在充电阶段使PU节点的电平迅速拉升,也能在噪声消除阶段保证ro节点处于更高电位,有效消除I3U节点和output的噪声,提高画面品质。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输入端、缓冲模块、复位模块,所述复位模块连接复位端、电源端和下拉模块,所述下拉模块连接复位端、电源端和信号生成模块,所述信号生成模块连接时钟、信号输出端和缓冲模块;其中,所述缓冲模块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所述信号生成模块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以及与第三薄膜晶体管连接的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下拉单元包括第四薄膜晶体管;
[0007]这里,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保持模块,所述保持模块包括第五薄膜晶体管和第六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具体为:
[0008]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第七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采用双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
[0011]进一步的,所述保持模块还包括第八薄膜晶体管和第九薄膜晶体管;其中,
[0012]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为: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所述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
[0013]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为: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时钟连接;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还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第十薄膜晶体管和第十一薄膜晶体管;其中,
[0016]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信号输出端连接;
[0017]所述第十一薄膜晶体的栅极分别与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一薄膜晶体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十一薄膜晶体的漏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0018]进一步的,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第十二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十二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具体为:
[0019]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
[0020]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包括一个以上以上任一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为多个时,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级联。
[0021]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以上所述的移位寄存器,所述移位寄存器作为所述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器。
[0022]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其中,所述显示器包括以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0023]本发明所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以及显示器,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特点:
[0024]本发明将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PU节点连接,且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通过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PU节点连接;或者,将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二薄膜晶体管与PU节点连接,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通过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第十二薄膜晶体管与PU节点连接;当I3U节点处于高电平时,具有上述电路结构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均能有效消除I3U节点和OUTPUT的噪声;
[0025]本发明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中,第七薄膜晶体管所在的位置能将ro节点的电压迅速拉低,因此有利于PU节点充电、PU节点的电压保持;
[0026]本发明第六薄膜晶体管采用双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能有效减小源极和漏极间的电流,以保证ro节点处于更高电位,进而能有效消除I3U节点和output的噪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实施例1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图一;
[0028]图2为实施例1的工作时序图;
[0029]图3为实施例1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图二;
[0030]图4为实施例2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0032]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输入端、缓冲模块、复位模块,所述复位模块连接复位端、电源端和下拉模块,所述下拉模块连接复位端、电源端和信号生成模块,所述信号生成模块连接时钟、信号输出端和缓冲模块;其中,所述缓冲模块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所述信号生成模块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以及与第三薄膜晶体管连接的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下拉单元包括第四薄膜晶体管;
[0033]更具体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信号输入端连接;
[0034]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复位端、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0035]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
[0036]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复位端连接,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信号输出端连接。
[0037]进一步的,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保持模块,所述保持模块包括第五薄膜晶体管和第六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具体为:
[0038]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
[0039]进一步的,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第七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
[0040]进一步的,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采用双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
[0041]进一步的,所述保持模块还包括第八薄膜晶体管和第九薄膜晶体管;其中,
[0042]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为: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所述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
[0043]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为: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
[0044]进一步的,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时钟连接;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还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0045]进一步的,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第十薄膜晶体管和第十一薄膜晶体管;其中,
[0046]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信号输出端连接;
[0047]所述第十一薄膜晶体的栅极分别与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一薄膜晶体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十一薄膜晶体的漏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0048]进一步的,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第十二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十二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具体为:
[0049]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
[0050]实施例1
[0051]图1为实施例1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Ml至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 ;信号输入端INPUT、信号输出端OUTPUT、时钟CLK、复位端RESET、电源端VSS以及一个电容Cl ;其中,
[0052]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Ml的栅极分别与信号输入端INPUT、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Ml的源极分别与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栅极、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Ml的漏极与信号输入端INPUT连接;
[0053]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栅极与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栅极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源极分别与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漏极分别与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栅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漏极、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连接;
[0054]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栅极与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漏极连接,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源极分别与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漏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漏极连接;
[0055]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源极分别与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连接;
[0056]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与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栅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漏极连接,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源极分别与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连接,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漏极分别与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栅极、第八薄膜晶体管M8的源极连接;
[0057]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源极分别与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连接,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漏极分别与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栅极、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栅极连接;
[0058]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栅极与信号输入端INPUT连接,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连接,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栅极、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栅极连接;
[0059]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M8的栅极与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漏极连接,第八薄膜晶体管M8的源极与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栅极;
[0060]所述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源极与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栅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栅极连接;
[0061]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栅极与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栅极连接,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与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连接;
[0062] 所述电容Cl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栅极连接,电容Cl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源极、信号输出端OUTPUT连接;
[0063]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漏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漏极均与信号输出端OUTPUT连接;
[0064]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漏极、第八薄膜晶体管M8的漏极和栅极、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漏极均与时钟CLK连接;
[0065]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均与电源端VSS连接;
[0066]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栅极、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栅极均与复位端RESET连接。
[0067]这里,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采用的结构可以为图1中M6所示的双栅结构,也可以为如图3中M6所示的单栅结构;当第六晶体管采用双栅结构的晶体管时,由于双栅结构的晶体管能有效减小源极和漏极间的电流,因此能保证H)节点处于更高电位,进而能有效消除PU节点和OUTPUT的噪声。
[0068]图2为实施例1的工作时序图,根据图2所示的工作时序图,实施例1所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描述:
[0069]第一阶段=INPUT为高电平时,Ml导通,则PU节点为高电平,且PU节点充电;RESET为低电平,M2和M4关闭,由于M2和M4关闭,因此能保证PU节点充电完全;INPUT为高电平,M7导通,且M7的源极与VSS连接,因此H)节点被迅速下拉至低电平JU节点为高电平,M5导通,但M5的源极与VSS连接,因此PD_CN节点为低电平;H)节点和PD_CN节点同时为低电平,有利于I3U节点的电压保持;此时,又由于I3U节点为高电平,M3导通,CLK为低电平,OUTPUT输出低电平;
[0070]此阶段,利用第七薄膜晶体管M7将ro节点的电压迅速拉低,因此有利于PU节点充电、PU节点的电压保持。
[0071]第二阶段=INPUT变为低电平,Ml关闭,RESET仍为低电平,M2和M4仍关闭,由于Cl的自举作用,PU节点电压进一步提升,PU节点仍为高电平,此时,M3导通;由于M3导通,CLK为高电平,因此OUTPUT输出高电平;由于I3U节点保持高电平状态,M6和M5导通;又由于M6的源极、M5的源极分别与VSS连接,因此,H)节点和PD_CN节点继续保持低电平状态;
[0072]在此阶段中,由于M5的栅极与I3U节点连接,而M6的栅极通过M5的栅极与I3U节点连接,且此阶段中,PU节点为高电压,又由于Cl的自举作用使I3U节点的电压高于OUTPUT的电压,因此,有利用消除I3U节点和OUTPUT噪声。
[0073]第三阶段:INPUT仍为低电平,RESET变为高电平,则M2和M4导通,由于M2的源极与VSS连接,所述PU节点在此时被下拉至低电平;M4导通,且M4的源极与VSS连接,所以OUTPUT输出低电平;PU节点为低电平,M6和M5关闭,CLK为低电平,M8和M9关闭,因此,PD节点和PD_CN节点继续保持低电平状态;
[0074]第四阶段=INPUT仍为低电平,PU节点为低电平,M3关闭,OUTPUT继续输出低电平;由于I3U节点为低电平,所以M6和M5继续保持关闭状态;CLK为高电平,M8导通,则PD_CN节点为高电平,M9导通,H)节点为高电平;由于H)节点为高电平,Mll和MlO导通,因此,Mll能消除PU节点噪声,MlO能消除OUTPUT噪声;
[0075]在此阶段中,M6的栅极和源极同时为低电平,当M6采用双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时,由于所述双栅结构可有效减小源极和漏极间的电流,因此能保证ro节点处于更高电位,进而能有效消除I3U节点和output的噪声。
[0076]第五阶段=INPUT仍为低电平,RESET仍为低电平,I3U节点仍为低电平,M3关闭,OUTPUT继续输出低电平;PU节点为低电平,M6和M5关闭,PD_CN节点保持高电平,M9导通;由于M9导通,且CKL为低电平,因此H)节点变为低电平。
[0077]在此阶段中,H)节点占空比(duty cycle)略低于50%,有利于延长Mil、MlO的使用寿命;这里,所述占空比为在一段连续工作时间内ro节点为高电平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
[0078]此后,移位寄存器单元重复第四阶段、第五阶段的状态,直至再次出现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状态,则一帧画面刷新完成。
[0079]实施例2
[0080]图4为实施例2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Ml至第十二薄膜晶体管M12 ;信号输入端INPUT、信号输出端OUTPUT、时钟CLK、复位端RESET、电源端VSS以及一个电容Cl ;其中,
[0081]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Ml的栅极分别与信号输入端INPUT、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Ml的源极分别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Ml的漏极与信号输入端INPUT连接;
[0082]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栅极与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栅极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源极分别与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漏极分别与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栅极、第十二薄膜晶体管M12的栅极连接;
[0083]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栅极与第十二薄膜晶体管M12的栅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漏极连接,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源极分别与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漏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漏极连接;
[0084]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源极分别与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连接;
[0085]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分别与第十二薄膜晶体管M12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栅极连接,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源极分别与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连接,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漏极分别与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栅极、第八薄膜晶体管M8的源极连接;
[0086]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源极分别与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连接,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漏极分别与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栅极、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栅极连接;
[0087]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栅极与信号输入端INPUT连接,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连接,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漏极分别与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栅极、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栅极连接;
[0088]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M8的栅极与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漏极连接,第八薄膜晶体管M8的源极分别与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M8的漏极与第十二薄膜晶体管M12的漏极连接;
[0089]所述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源极与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栅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漏极与第十二薄膜晶体管M12的漏极连接;
[0090]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栅极与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栅极连接,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与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连接;
[0091]所述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漏极与第十二薄膜晶体管M12的栅极连接;
[0092]所述电容Cl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栅极连接,电容Cl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源极、信号输出端OUTPUT连接;
[0093]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漏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漏极均与信号输出端OUTPUT连接;
[0094]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漏极、第八薄膜晶体管M8的漏极和栅极、第九薄膜晶体管M9的漏极、第十二薄膜晶体管M12的漏极均与时钟CLK连接;
[0095]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Mll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M7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源极、第十薄膜晶体管MlO的源极均与电源端VSS连接;
[0096]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栅极、第四薄膜晶体管M4的栅极均与复位端RESET连接。
[0097]这里,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可以为图4中M6所示的双栅结构,也可以为单栅结构。
[0098]值得注意的是,VSS为电源端,该电源端VSS —直为低电压状态;且本实施例将薄膜晶体管的开关端定义为栅极,箭头所指向的方向定义为源极,另一端定义为漏极。另外,本发明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均为N型晶体管。
[0099]本发明将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与节点连接,且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栅极通过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与节点连接(如实施例1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所示);或者,将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通过第十二薄膜晶体管M12与PU节点连接,第六薄膜晶体管M6的栅极通过第五薄膜晶体管M5的栅极、第十二薄膜晶体管M12与PU节点连接(如实施例2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所示);当PU节点处于高电平时,具有上述电路结构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均能有效消除PU节点和OUTPUT的噪声。
[010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输入端、缓冲模块、复位模块,所述复位模块连接复位端、电源端和下拉模块,所述下拉模块连接复位端、电源端和信号生成模块,所述信号生成模块连接时钟、信号输出端和缓冲模块;其中,所述缓冲模块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所述信号生成模块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以及与第三薄膜晶体管连接的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下拉单元包括第四薄膜晶体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保持模块,所述保持模块包括第五薄膜晶体管和第六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具体为: 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第七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采用双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模块还包括第八薄膜晶体管和第九薄膜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为: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所述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 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为: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时钟连接;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还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第十薄膜晶体管和第十一薄膜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十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十一薄膜晶体的栅极分别与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一薄膜晶体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十一薄膜晶体的漏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第十二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十二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具体为: 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十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
8.—种移位寄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一个以上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 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为多个时,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级联。
9.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位寄存器,所述移位寄存器作为所述显示面板的栅极驱动器。
10.一种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
【文档编号】G09G3/20GK104077992SQ201310110049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9日
【发明者】杨明, 陈希 申请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