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图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68394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图数字化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它着眼于线性区域,所涉遗产元素多样,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旅游价值较高。线性文化遗产沿线的文化遗产地数量多、分布散,区域跨度大,导致文化信息、旅游信息和地理信息孤立甚至匮乏。目前国内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料大多以书面文字记载的形式保存,虽然数字化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但大多数的数字化工作都是针对单体文化遗产地,各个遗产地之间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对大尺度的线性文化遗产沿线整体性研究不足;现有的方法也不能根据数字化的进展及时集成和更新数字化成果;旅游网站中对沿线的文化遗产地的表现与其他旅游地并无不同,对其文化信息的展示和传播作用不显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图的构建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图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空间数据、文化数据和旅游数据的基础信息;

空间数据基础信息至少包括: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倾斜摄影测量数据、地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

文化数据基础信息至少包括:文化遗产地的文献资料数据、多源三维数据(包括人工建模三维数据、激光雷达扫描得到的三维数据、倾斜摄影测量得到的三维数据)、多媒体数据(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文化遗产分布数据(文化遗产空间位置分布数据);

旅游数据基础信息至少包括: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数据、旅游要素空间位置数据;

2)形成空间数据;

对文化遗产旅游地的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倾斜摄影测量数据和地形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处理里的专业名词)后进行坐标变换(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专有名词)生成空间 地形数据;对以点、线、面形式表示的基础地理数据通过坐标变换转换成与空间地形数据统一的坐标系中,之后进行数据的拓扑检查与错误修正,生成点、线与面要素之间的正确拓扑关系;空间地形数据与基础地理数据共同组成该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图的空间数据;

3)形成文化数据;

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划分为单体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线性文化遗产沿线单体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地按主题划分为至少三类:(1)佛教石窟、寺院、佛塔;(2)驿站、烽燧、治所等古城遗址;(3)古墓葬;

对单体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遗产地ID标识,并利用文化遗产地ID关联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多媒体资料、多源三维数据和空间位置数据;

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馆藏地或出土地为文化遗产地ID,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典型存在地具有固定特征的地点为文化遗产地ID;分别关联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多媒体资料、多源三维数据和空间位置数据;

4)形成旅游数据;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中的六大要素,通过实地考察与开源信息获取的方式收集线性文化遗产沿线与文化主题相关的地方特色旅游要素的多种信息,如文字、视频等等多媒体信息。

收集旅游要素的位置分布数据,通过空间位置与前述空间数据建立关联;

5)将空间数据、文化数据和旅游数据录入到支持空间数据的数据库中;

6)进行空间数据、文化数据和旅游数据关联;

将单体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的ID标识建立数据库表,并将该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对应的文献数据、多源三维数据、多媒体数据和空间数据录入数据库表中;

将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ID、非物质文化遗产ID建立数据库表,并将其各自对应的文献数据、多源三维数据、多媒体数据和空间数据录入数据库表中;

将旅游按要素类别建立数据库表并录入数据;

7)以空间数据作为底图数据;将文化遗产地旅游要素通过空间位置关系与底图数据建立一级关联,即明确文化遗产地和旅游要素在底图上的位置分布;

将文化数据通过文化遗产地ID,旅游数据通过旅游要素ID,建立与文化遗产地和旅游要素的二级关联,即将文化遗产地的关联数据和旅游要素的关联数据赋予相应的文化遗产地和旅游要素,形成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图。

本发明针对线性文化遗产沿线的文化遗产地数量多、分布散,区域跨度大,导致文化信息、旅游信息和地理信息孤立甚至匮乏的实际情况,提供一种将各个遗产地之间文化信息、旅游信息和地理信息很好的联系起来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图,本发明能根据文化遗产地数字化的进展及时集成和更新数据。本发明将线性文化遗产沿线分散的遗产资源进行综合整理,形成有机整体的二三维一体化展示与应用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图构建方法的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空间数据、文化数据和旅游数据的基础信息;

空间数据基础信息至少包括: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倾斜摄影测量数据、地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

航天遥感数据覆盖线性文化遗产沿线的省份,空间分辨率为2米;航空遥感数据覆盖线性文化遗产沿线重点文化遗产地,空间分辨率为0.5米;地形数据为STRM 30米分辨率;倾斜摄影测量数据包括文化遗产地的航空拍摄影像;基础地理数据包括道路、河流、行政界线等。

文化数据基础信息至少包括:文献数据、多源三维数据、多媒体数据、文化遗产分布数据;

多媒体数据包括:图片、视频、音频、街景等;

多源三维数据包括:人工建模三维模型、图像建模三维模型和激光扫描三维模型;

文化遗产分布数据是:文化遗产空间位置分布数据;

旅游数据基础信息至少包括: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数据、旅游要素空间位置数据;

2)形成空间数据;

对文化遗产旅游地的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倾斜摄影测量数据和地形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后进行坐标变换生成空间数据;将航空遥感数据进行几何校正,与航天遥感数据进行坐标变换与配准,形成统一空间坐标系下的数据集;以航天遥感数据为参考底图,通过航空遥感数据与参考底图中具有永久性地物角点的多个同名点进行配准,完成遥感数据坐标系的统一;倾斜摄影测量数据和地形数据经过坐标的转换统一到与遥感数据同样的坐标系中;

对以点、线、面形式表示的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数据拓扑正确性检查,修正影响拓扑正确生成的要素,如去除微短线、悬挂线等,之后生成基础地理数据的拓扑关系;空间地形数据与基础地理数据共同组成该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图的空间数据;

3)形成文化数据;

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划分为单体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线性文化遗产沿线单体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按建筑的功能属性划分为三类:(1)佛教石窟、寺院、佛塔;(2)驿站、烽燧、治所等古城遗址;(3)古墓葬。对单体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唯一ID标识,并利用ID关联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多媒体资料、多源三维数据和空间位置数据;

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馆藏地或出土地为ID,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典型存在地具有固定特征的地点为ID;分别关联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多媒体资料、多源三维数据和空间位置数据;

4)形成旅游数据;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中的六大要素,通过实地考察与开源信息获取的方式收集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与丝路文化主题相关的地方特色旅游要素的多种信息,如文字、视频等等多媒体信息。

同时,收集旅游要素的空间位置数据,通过空间位置可与前述空间数据建立关联。

5)将空间数据、文化数据和旅游数据上传到支持空间数据的数据库中;

6)进行空间数据、文化数据和旅游数据关联;

将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在数据库中建立唯一ID标识,并将与该不可移动物质文 化遗产关联的文献数据、多源三维数据、多媒体数据和空间位置数据录入表中;

将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以馆藏地或出土地为ID、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典型存在地具有固定特征的地点为ID建立数据库表,并录入其关联的文献数据、多源三维数据、多媒体数据和空间位置数据;

将旅游按要素类别建立数据库表并录入数据。

7)以空间数据作为底图数据;将文化遗产地、旅游要素通过空间位置关系与底图数据建立一级关联,即明确文化遗产地和旅游要素在底图上的位置分布,将文化数据和旅游数据通过文化遗产地ID和旅游要素ID建立其与文化遗产地和旅游要素的二级关联,即将文化遗产地的关联数据和旅游要素的关联数据赋予相应的文化遗产地和旅游要素,形成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图。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