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860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显示模块;具体而言,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具有整合式电路模块的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平面显示装置已被广泛使用于各种领域中,可单独作为显示器,亦可嵌入电子装置中作为资讯显示之用。平面显示装置种类繁多,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电泳显示器(Electro-Phoretic Display)等;其中液晶显示器仍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平面显示装置。

如图1A所示,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包含显示面板10及背光模块30。显示面板10是迭合于背光模块30之上,以接受背光模块30产生的光源,再经由显示面板10上各画素的控制而显示影像。显示面板10通常会包含有系统电路板11,以自外界接受影像控制信号,来控制各画素中液晶的转向;而背光模块30亦会有信号线路31,以自外界接受电源信号,来控制背光模块30所产生光源的启闭。系统电路板11及信号线路31通常各自分别连接到系统端的对应连接器上,以接收所需的信号。

然而在产品模块化的趋势之下,系统电路板11及背光模块30的信号线路31亦可被加以整合。如图1B所示,信号线路31亦可以可挠性电路板的形态组成,并连接至系统电路板11上,再经由系统电路板11与系统端的信号连接。然而在此一设计之下,当系统电路板11受到外力而调整位置或弯折时,往往会拉扯到其与信号线路31的接点,使得接点产生破坏或接触不良的状况,进而影响到产品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块,具有整合的电路模块。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块,其整合电路模块中不同电路板的连接点较不易被破坏。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块,包含显示面板、系统电路板及可挠性电路延伸部。系统电路板电性连接显示面板,其具有相背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并具有开口贯穿第一面及第二面。可挠性电路延伸部电性连接显示面板或电子模块,其沿第一面延伸,穿过开口后反折,再沿第二面延伸并电性连接至第二面上,因此可挠性电路延伸部包覆了开口的一端缘。

如前所述的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其中,该第二面上具有一第一接点,该可挠性电路延伸部具有一第二接点,该第一接点电性连接该第二接点。

如前所述的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其中,该开口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端缘与一第二端缘,且该可挠性电路延伸部包覆该第一端缘。

如前所述的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其中,该可挠性电路延伸部的反折处与该第一端缘之间具有一间距。

如前所述的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其中,该第二端缘位于该第一端缘与该可挠性电路延伸部的反折处之间。

如前所述的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其中,该可挠性电路延伸部的反折处内侧具有一曲率半径,其两倍大于等于该系统电路板的厚度。

如前所述的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其中,该系统电路板与该可挠性电路延伸部是反折而迭合于该显示面板的背侧。

如前所述的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其中,该系统电路板与该可挠性电路延伸部是相对于该显示面板而平行展开。

如前所述的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其中,更包括至少一发光元件,设置于该可挠性电路延伸部。

如前所述的具整合式电路的显示模块,其中,更包括至少一电路元件, 设置于该系统电路板。

通过此一设计,可有效整合系统电路板及可挠性电路延伸部上的信号,而达到节省系统资源的效果。此外,因可挠性电路延伸部在与系统电路板连接点前具有反折的结构设计,即使系统电路板或可挠性电路延伸部受到拉扯等外力,两者的连接点可由于该反折结构而有缓冲,所受到外力的冲击较小。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为现有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显示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显示模块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系统电路板弯折至显示面板背侧后的实施例剖视图;

图5A为显示模块的第二实施例剖视图;

图5B为图5A所示实施例系统电路板弯折至显示面板背侧后的实施例剖视图;

图6为反折处位置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反折处位置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反折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 显示面板

110 显示面

300 系统电路板

310 第一面

320 第二面

321 第一接点

330、340 开口

331 第一端缘

332 第二端缘

500 可挠性电路延伸部

501 第二接点

503 反折处

510 本体部

530 连接部

600 发光元件

610 背光模块

700 电路元件

800 外部电子模块

810 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块,在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显示模块较佳为液晶显示模块;然基于以下公开实施例的精神,相关设计亦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显示模块中。

如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显示模块包含显示面板100、系统电路板300及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显示面板100较佳为液晶显示面板,系统电路板300则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100,且较佳自显示面板100的一端延伸而出。系统电路板300较佳可由可挠性电路板所制成,可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100上的驱动电路,或是承载驱动电路而连接于显示面板100上。系统电路板300的功能较佳为接收影像信号而输入至显示面板100,并经驱动电路产生画素驱动信号而控制显示面板100上的各画素。系统电路板300具有相背的第一面310及第二面320,并有开口330贯穿第一面310及第二面320。开口33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缘331及第二端缘332;当开口330为矩形时,第一端缘331较佳为较接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端缘。

如图2及图3所示,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是沿第一面310延伸,穿过 开口330后反折,再沿第二面320延伸。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较佳是电性连接显示面板100,并自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伸入开口330,且伸入的方向为第一端缘331所横切;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于反折后较佳同样沿第二面320朝显示面110的方向延伸,因此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包覆了开口330的第一端缘331。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较佳由可挠性电路板形成,以在反折后仍维持连接而不断裂。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包含有本体部510及连接部530。本体部510较佳是沿显示面板100的侧边延伸,且其上设置有至少一发光元件600,例如发光二极管单元,以直接或配合背光模块610来提供显示面板100显示影像所需的背光。连接部530较佳自本体部510垂直伸出,并伸入开口330后反折。然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亦可与触控面板等其他电子模块连接,以将输入或输出信号的路径整合至系统电路板300上。

如图3所示,系统电路板300的第二面320上具有第一接点321,而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在对应第一接点321的位置上设有第二接点501,且第一接点321电性连接第二接点501。通过第一接点321及第二接点501间建立的电性连接,可将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所传递的输入信号或输出信号传递至系统电路板300上的电路,以作进一步的系统整合。此外,系统电路板300的第二面320上较佳设置有至少一电路元件700。电路元件700较佳可包含控制电路、连接器或其他可能与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上信号传递相关的元件。因电路元件700设置于第二面320上,因此可增加回路设计时的便利性。

通过此一设计,可有效的整合系统电路板300及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上的信号,而达到节省系统资源的效果。此外,因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在与系统电路板300连接点前具有反折的结构设计,即使系统电路板300或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受到拉扯等外力,两者的连接点位置可由于该反折结构而有缓冲,所受到外力的冲击较小。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系统电路板300是相对于显示面板100而位于 平行展开的位置;然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系统电路板300亦可反折而迭合于显示面板100的背侧,以节省模块的整体体积。此外,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面320是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110具有相同的面向,换言之,第一面310是与显示面110相背。在此设计之下,当系统电路板300被折到显示面板100的背侧时,如图4所示,第二面320是背向显示面板100,因此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与系统电路板300的接点较不易受到压迫。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电子元件700是设置于第一面310上,并且在第一端缘331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的系统电路板300形成另一开口340贯穿第一面310及第二面320。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是沿第一面310延伸,穿过开口340后沿第二面320延伸至开口330后反折,再沿第一面310延伸并包覆开口330的第一端缘331。在此设计之下,当系统电路板300被折到显示面板100的背侧时,如图5B所示,第一面310是面向显示面板100的背侧。若第一面310上设置的电子元件700可与其他电子模块电性连接,则可在较紧贴于显示面板100背侧的状态下与其他外部电子模块800上的连接器810相连接,以节省整体模块的体积。

如图6所示,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的反折处503较佳与开口330的第一端缘331间具有间距D。以较佳的状况而言,不论系统电路板300相对于显示面板100位于平行展开位置或是迭合位置时,间距D较佳均大于0。通过保持间距D,系统电路板300在相对于显示面板100弯折时可获得缓冲,也较不易拉扯到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与系统电路板300的连接点。此外,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反折处503是位于开口300内,亦即位于第一端缘331及第二端缘332之间。通过此一设计,系统电路板300及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连接后的整体厚度可以较薄。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反折处503亦可突伸于开口330外,亦即第二端缘332会位在第一端缘331及反折处503之间。此外,反折处503较佳与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的第二接点501位于系统电路板300的相异两侧。通过此一设计,当系统电路板300被弯折时,可提供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较大的缓冲空间随着系统电路 板300弯曲,而不至影响两者间连接点的稳固。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反折处503内侧具有曲率半径R,曲率半径R较佳为2倍大于等于系统电路板300的厚度T。通过此一设计,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在反折处503的前后区段较不易因弯折而压迫系统电路板300,且可挠性电路延伸部500在反折处503部分的强度亦不致减弱太多。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须指出的是,已公开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