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590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显示模块或显示面板的微细布置调节相关的技术。



背景技术:

呈现图像的显示面板有多种形态。作为一例,有液晶显示面板(liquidcrystaldisplaypanel)、led显示面板(lightemittingdiodedisplaypanel)、等离子显示面板(plasmadisplaypanel)、有机发光显示面板(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displaypanel)等多种显示面板。

现有技术中有多个面板模块以固定的方式排列来构成一个显示面板,并通过所述一个显示面板输出图像的显示模块。并且,为了输出比所述一个显示模块输出的图像更大的图像,还有通过将多个显示面板相连接来实现的现有技术。

在此情况下,需要准确地设定多个面板模块之间的间隔,才能使多个面板模块一同准确地输出一个图像。并且,需要准确地设定多个显示面板之间的间隔,才能使多个显示面板一同准确地输出整个图像。

在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中,在边缘部分可能会有不输出图像的部分(非图像部分),但在所述led显示面板等显示面板中也有可能不会有所述非图像部分。并且,所述面板模块可以是其前面的面积小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个led显示面板,所述面板模块可能会没有所述非图像部分。

在没有所述非图像部分的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多个显示模块之间的微细的间隔调整更加重要。并且,在没有所述非图像部分的面板模块的情况下ia,多个面板模块之间的微细的间隔调整更加重要。例如,根据多个led显示模块间的间隔和/或多个面板模块间的间隔,当相邻的led之间的间隔相对远离时,在视觉上显现出辉度低的线(line),当相邻的led之间的间隔相对靠近时,在视觉上显现出辉度高的线。

在现有技术中,面板模块上设置用于控制图像输出的控制部,构成一个显示面板的多个面板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部以电性电路相连接。在将多个面板模块进行组装以制作一个显示模块时,为了调整多个面板模块之间的间隔,有利用柔性(flexible)线缆将控制部和多个面板模块之间以电性方式相连接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利用多个显示模块的组合或多个面板模块的组合来提供更宽的面积的图像的情况下,存在有不易将多个显示模块的边界或者多个面板模块之间的边界调节为恒定的间隔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以实现多个显示模块或者多个面板之间的微细间隔调节。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有在将多个显示模块彼此组装的状态下不易调节多个显示模块之间的微细间隔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以使在固定多个显示模块之间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调整多个显示模块之间的微细间隔。

在现有技术中,在两个显示模块彼此连接的线上,按各不同的地点的led之间的间隔彼此不同地布置的情况下,存在有按各不同的地点调整间隔非常困难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使用另外的独立的紧固构件的情况下,仅利用多个显示模块便能够进行彼此紧固且微调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提供能够将两个显示模块彼此连接的凸出结构(连接部)的同时,在不需要连接的状态下能够改变为不凸出的结构。

在现有技术中,当将面板模块结合支撑于所述控制部,并以电路方式连接所述面板模块和控制部之间时,存在有在多个面板模块被结合支撑的状态下不易调整多个面板模块之间的微细间隔的问题。本发明的第六目的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例如,利用柔性线缆的技术)中,为了按恒定的间隔布置多个面板模块,从整体的排列到微细间隔调整需要一次地完成,因而存在有多个面板模块之间的间隔准确性降低、组装不方便的问题。本发明第七目的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以在设定了多个面板模块的整体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实现微细的间隔调整。

为了解决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支撑框架,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连接部,布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侧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凸出;容置部,布置于与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侧端,形成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容置孔;以及调整部,能够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移动,以能够沿着所述容置孔的侧方插入的方式进行设置;假设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容置孔,当所述调整部以接触于所述连接部的状态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时,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为了解决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面板模块及第二面板模块,所述第一面板模块及所述第二面板模块向前方输出图像且排列于垂直平面上;控制部,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控制所述显示面板输出图像;第一凹陷部,固定于所述控制部及所述第一面板模块中的一方;以及第一凸出部,固定于所述控制部及所述第一面板模块中的另一方,所述第一凸出部插入到所述第一凹陷部,以将所述控制部及所述第一面板模块之间的电路相连接;所述第一凹陷部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凸出部插入到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面板模块能够在所述垂直平面上相对于所述控制部进行相对游动。

为了解决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支撑框架,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并且,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连接部,布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侧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凸出;以及容置部,布置于与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侧端。所述容置部形成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容置孔。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调整部,所述调整部能够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移动,以能够沿着所述容置孔的侧方插入的方式进行设置。假设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容置孔,当所述调整部以接触于所述连接部的状态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时,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所述连接部可以沿着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侧端布置有多个。所述容置部可以沿着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侧端在与多个所述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布置有多个。

所述调整部可以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面对所述调整部的插入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方向。

所述连接部可以形成有倾斜面,假设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容置孔,所述倾斜面与所述调整部的倾斜面相接触。

所述调整部可以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形成有越靠近所述调整部的插入方向的末端而越变细的部分。所述连接部可以形成有倾斜面,假设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容置孔,所述倾斜面随着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接触部进行滑动移动。

所述连接部包括调整对应部,所述调整对应部与所述接触部相接触。所述调整对应部形成有所述连接部的表面越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越凹陷的倾斜面,以及所述连接部的表面越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越凹陷的倾斜面。

本发明可还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使所述连接部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本发明可还包括卡止部,所述卡止部以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式进行布置。所述卡止部可以与所述连接部相接触。所述卡止部可以使所述连接部能够固定于特定位置。

所述连接部形成有主槽,所述主槽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引导所述卡止部的相对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运动。

所述连接部形成有第一卡止槽,所述卡止部插入到所述第一卡止槽,以使所述连接部能够在沿着第一方向凸出的第一位置进行固定。所述连接部形成有第二卡止槽,所述卡止部插入到所述第二卡止槽,以使所述连接部能够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第一方向更少凸出的第二位置进行固定。

所述卡止部可以包括:卡止主体,支撑于所述引导部;卡止末端部,与所述连接部相接触;以及弹性部,布置于所述卡止主体和所述卡止末端部之间,以弹性方式支撑所述卡止末端部。

为了解决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在x轴、y轴、z轴正交坐标系上包括:显示面板;支撑框架,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z轴方向,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x轴连接部,布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x轴方向的侧端,沿着所述+x轴方向凸出;y轴连接部,布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y轴方向的侧端,沿着所述+y轴方向凸出;x轴容置部,布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x轴方向的侧端,形成有沿着所述+x轴方向凹陷的x轴容置孔;y轴容置部,布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y轴方向的侧端,形成有沿着所述+y轴方向凹陷的y轴容置孔。并且,所述显示装置包括:x轴调整部,能够沿着与x轴方向垂直的第一垂直方向移动,以能够沿着所述x轴容置孔的侧方插入的方式进行设置;以及y轴调整部,能够沿着与y轴方向垂直的第二垂直方向移动,以能够沿着所述y轴容置孔的侧方插入的方式进行设置。假设所述x轴连接部插入所述x轴容置孔,当所述x轴调整部以接触于所述x轴连接部的状态沿着所述第一垂直方向移动时,所述x轴连接部沿着x轴方向移动。假设所述y轴连接部插入所述y轴容置孔,当所述y轴调整部以接触于所述y轴连接部的方式沿着所述第二垂直方向移动时,所述y轴连接部沿着y轴方向移动。

为了解决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两个显示模块,具有显示面板和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且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支撑框架。两个所述显示模块中的一个显示模块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布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侧端,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凸出。两个所述显示模块中的另一个显示模块包括容置部,所述容置部布置于与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侧端。所述容置部形成有容置孔,所述连接部能够插入到所述容置孔。两个所述显示模块中的所述另一个显示模块包括调整部,所述调整部以能够沿着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设置。所述调整部以能够沿着所述容置孔的侧方插入的方式进行设置。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容置部被设置为,在所述连接部插入到所述容置孔的状态下,当所述调整部以接触于所述连接部的状态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时,使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为了解决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面板模块及第二面板模块,所述第一面板模块及所述第二面板模块向前方输出图像且排列于垂直平面上;控制部,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控制所述显示面板输出图像;第一凹陷部,固定于所述控制部及所述第一面板模块中的一方;以及第一凸出部,固定于所述控制部及所述第一面板模块中的另一方。所述第一凸出部插入到所述第一凹陷部,以将所述控制部及所述第一面板模块之间的电路相连接。所述第一凹陷部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凸出部插入到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面板模块能够在所述垂直平面上相对于所述控制部进行相对游动。

为了更加有效地调整所述第一面板模块及所述第二面板模块之间的间隔并制作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第二凹陷部,固定于所述控制部及所述第二面板模块中的一方;以及第二凸出部,固定于所述控制部及所述第二面板模块中的另一方。所述第二凸出部插入到所述第二凹陷部,以将所述控制部及所述第二面板模块之间的电路相连接。所述第二凹陷部可以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二凸出部插入到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面板模块能够在所述垂直平面上相对于所述控制部进行相对游动。

所述第一凸出部可以从所述第一面板模块的后侧面向后侧凸出形成。所述第二凸出部可以从所述第二面板模块的后侧面向后侧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凹陷部及所述第二凹陷部可以布置于所述控制部的前方部。

本发明可以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在此情况下,所述支撑框架形成有贯通孔,所述第一凹陷部及所述第一凸出部中的至少一个布置于所述贯通孔。

所述第一凹陷部可以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凸出部插入到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面板模块能够沿着所述第一面板模块及所述第二面板模块的排列方向进行游动。由此,能够对所述第一面板模块和所述第二面板模块之间的间隔进行微调。

所述第一凹陷部可以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凸出部插入到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面板模块能够沿着所述排列方向的垂直方向进行游动。由此,能够调整为使第一面板模块和第二面板模块以呈一列的方式进行排列,从而防止所述第一面板模块和所述第二面板模块中的一个面板模块朝所述排列方向的垂直方向凸出。

所述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第三面板模块,所述第三面板模块向前方输出图像,在所述垂直平面上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板模块沿着所述排列方向的垂直方向进行排列。由此,能够对所述第一面板模块和所述第三面板模块之间的间隔进行微调。

所述第一面板模块及所述第二面板模块可分别包括:显示基板,布置于所述垂直平面上;以及多个led,排列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前方面。所述第一面板模块的多个所述led可以沿着所述第一面板模块及所述第二面板模块的排列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进行排列。所述第二面板模块的多个所述led可以沿着所述排列方向隔开所述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进行排列。所述第一凹陷部可以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凸出部插入到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面板模块能够沿着所述排列方向进行游动的范围大于所述预定的间隔。

所述第一凹陷部可以包括:游动部,形成供所述第一凸出部插入的插入空间;凹陷部柜体,所述游动部容置于所述凹陷部柜体的内部。所述凹陷部柜体可以被设置为,使所述游动部能够在所述垂直平面上进行游动。

为了解决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面板模块,多个所述面板模块向前方输出图像且排列于垂直平面上;控制部,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控制所述显示面板输出图像;多个凸出部,分别从多个所述面板模块向后侧凸出形成;多个凹陷部,固定于所述控制部,多个所述凸出部分别插入到多个所述凹陷部,以将所述控制部及多个所述面板模块之间的电路相连接。多个所述凹陷部可以被设置为,在多个所述凸出部分别插入到多个所述凹陷部的状态下,能够使多个所述面板模块在所述垂直平面上进行游动。

通过如上所述的技术解决方案,根据本发明,利用连接部和容置部结构来将多个显示模块彼此紧固的同时,还能够容易地实现微细的间隔调整。

并且,根据本发明,通过沿着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侧端布置多个连接部以及沿着另一侧端布置多个容置部,当某一个显示模块与另一个显示模块之间的边界上的按各不同的地点的间隔不同时,能够将其容易地调整为均等的间隔。

并且,根据本发明,不需要除了显示模块以外另外的独立的紧固构件,因此,不存在紧固构件的丢失危险,并且无需另外管理紧固构件。

并且,根据本发明,通过可移动的连接部结构,在连接部与相邻的显示模块不连接的情况下,移动连接部以使其不凸出,从而在外观上不显现出凸出的结构。

并且,根据本发明,通过所述卡止部结构使连接部能够卡止固定于特定位置,由此,能够使首先将多个显示模块整体上布置固定的状态下进行微调,提高多个显示模块间连接的效率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通过电路连接部的结构,将多个面板模块结合于控制部的同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多个面板模块之间的微细的间隔调整。

并且,根据本发明,通过凹陷部和凸出部结构,在将多个面板模块与控制部以电路方式连接的同时以结构方式结合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微细间隔调整并最终固定布置多个面板模块位置,因此,能够按照设定的微细间隔准确地制造出显示模块。

并且,根据本发明,能够使首先将多个面板模块整体上布置固定的状态下进行微调,因此,提高多个面板模块的组装作业的效率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不需要与面板模块和控制部另外的独立的线缆等电路连接构件,因此,不存在线缆等电路连接构件的丢失危险,并且无需另外管理电路连接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立体图。图1示出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的放大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显示装置1的后面的立面图。

图3是沿着图2的s1-s1’线剖开的剖视概念图。

图4是示出多个显示模块1a、1b、1c、1d彼此结合的状态的后侧立面图。图4中示出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彼此结合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的放大立体图。

图6至图8是沿着图5的s2-s2’线剖开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基于调整部240的插入运动的连接部130的运动方向的图。图7是示出基于调整部240的引出运动的连接部130的运动方向的图。图8是示出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未彼此结合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及图7示出卡止部150插入到第一卡止槽130b以将连接部130进行固定的状态,图8示出卡止部150插入到第二卡止槽130c以将连接部130进行固定的状态。

图9a及图9b是图6至8的连接部130的立体图。图9a是在可看到调整对应部137的角度上看去连接部130的立体图,图9b是在可看到主槽130a的角度上看去连接部130的立体图。

图10是图6至图8的调整部240的立面图。

图11a及图11b是示出图1的显示装置1的前面的立面图以及将立面图的部分进行放大示出的图。图11a是示出多个面板模块11的排列进行微调之前的状态的图,图11b是示出多个面板模块11的排列进行微调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2a及图12b是示出图1的显示装置1的多个面板模块11和控制基板41的立体图。图12a是示出凹陷部310和凸出部320结合之前的状态的图,图12b是示出凹陷部310和凸出部320结合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示出图12b的凹陷部310和凸出部320相结合的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s3-s3’线剖开的剖视概念图。

图15是示出图14的凹陷部310和凸出部320分离的状态的剖视概念图。

图16a及图16b是示出在图13的凹陷部310和凸出部320相结合的状态下,面板模块11在可游动范围内移动的情形的剖视概念图。图16a是示出面板模块11相对于控制基板41向一侧移动的状态的图,图16b是示出面板模块11相对于控制基板41向另一侧移动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显示装置,显示模块;10:显示面板;11,11a,11b,11c,11d:面板模块;11-1:显示基板;11-2:led;11-3:显示电路;30:支撑框架;30a:贯通孔;40:控制部;41:控制基板;43:控制电路;43a:控制电路端子;50:后侧壳体;300,300a,300b,300c,300d:电路连接部;310,310a,310b,310c,310d:凹陷部;317:插入空间;318:隔开空间;311:凹陷部柜体;313:游动部;315:游动电路;315a:游动电路第一端子;315b:游动电路第二端子;320,320a,320b,320c,320d: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参照图1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将以及与彼此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的空间正交坐标系为基准进行说明。各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表示各轴延伸的两侧方向。各轴方向的前面添加“+”符号(+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表示作为各轴延伸的两侧方向中一个方向的正的方向。各轴方向的前面添加“-”符号(-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表示作为各轴延伸的两侧方向中另一个方向的负的方向。但这仅是用于进行说明的基准,以便于能够明确地理解本发明,根据将基准设定在何处,可以对各方向进行不同的定义。

以下提及的“前方”及“后方”,将输出显示面板10的图像的面所面对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即,将+z轴方向定义为前方,将-z轴方向定义为后方。但这仅是用于进行说明的基准,以便于能够明确地理解本发明,根据将基准设定在何处,也可以对前方及后方进行不同的定义。

在以下提及的术语中,在其前面添加“第一、第二、第三”等表达的术语仅是为了避免指称上的混淆,而与结构要素之间的顺序、重要度或主从关系等无关。例如,在没有第一结构要素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为仅包括第二结构要素的显示装置1。

“第一方向”表示图1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在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的情况下,“第二方向”表示-x轴方向,在第一方向为+y轴方向的情况下,“第二方向”表示-y轴方向。“第一、第二方向”表示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的两侧方向。

“第三方向”表示与所述第一、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是与所述第一、第二方向垂直的无数个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具体而言,所述第三方向可以是y轴方向或z轴方向,但也可以是y轴方向和z轴方向之间的某个特定方向。

“第四方向”表示与所述第一、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第四方向是与所述第一、第二方向垂直的无数个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具体而言,所述第四方向可以是y轴方向或z轴方向,但也可以是y轴方向和z轴方向之间的某个特定方向。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能够构成完成品的最小的单位可以称为显示模块1。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显示模块1。图1中示出的显示装置1为一个显示模块1。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多个显示模块1a、1b、1c、…。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1为彼此结合的状态的多个显示模块1a、1b、1c、1d。在彼此相邻的两个显示模块中,可以将作为说明的对象的显示模块1称为“本模块”,将其余一个称为“相邻模块”。

在本实施例的所述显示模块1中,在x轴方向的两侧端分别布置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在y轴方向的两侧端分别布置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参照图1)。但是,所述显示模块1也可以仅在x轴方向的两侧端分别布置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也可以仅在y轴方向的两侧端分别布置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

在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块1中,在支撑框架30的一侧端以彼此隔开的方式布置多个第一固定部100a、100b,在支撑框架30的另一侧端以彼此隔开的方式布置多个第二固定部200a、200b(参照图1)。但是,所述显示模块1也可以在支撑框架30的一侧端仅布置一个第一固定部100,并在支撑框架30的另一侧端仅布置一个第二固定部200。

以下,在说明上需要进行区分时,可以在表示结构要素的术语前面添加“x轴”或者“y轴”。“x轴结构要素”表示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x轴方向两侧端部中的一侧端部的结构要素,“y轴结构要素”表示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y轴方向两侧端部中的一侧端部的结构要素。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模块1包括用于显现图像的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向前方输出图像。作为一例,显示面板10可以是led显示面板。作为另一例,显示面板10可以是液晶显示(lcd: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面板。作为又一例,显示面板10可以是等离子显示面板(pdp:plasmadisplaypanel)、场致发射显示(fed:fieldemissiondisplay)面板、有机发光元件显示(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oled)面板中的一种。以下,以显示面板10为led显示面板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led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沿着x轴及y轴隔开一定间隔排列的多个led11-2。多个led11-2向前方照射光。led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用于布置所述多个led11-2的显示基板11-1。led显示面板10的显示基板11-1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厚度。

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向前方输出图像的多个面板模块11。多个面板模块11在垂直平面(与x轴及y轴平行的平面)上进行排列。从正面看去时,多个面板模块11以分割所述垂直平面的方式进行布置。作为一例,多个面板模块11可以是其前方面积分别相对小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led显示面板。

显示模块1包括布置于显示面板10的后侧的支撑框架30。支撑框架30在显示面板10的-z轴方向上进行布置。支撑框架30用于支撑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可以利用贴附构件(粘结材料)或者紧固构件(螺钉等)结合于支撑框架30。支撑框架30可以吸收显示面板10的热量并释放。支撑框架30可以形成贯通孔30a,所述贯通孔30a贯通后述的电路连接部300并进行布置。

显示模块1包括用于控制图像的输出的控制部40。控制部40利用支撑框架30进行支撑。控制部40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后侧。控制部40可以固定于支撑框架30。控制部40可以包括扬声器(未图示),并可以控制音响信号。控制部40可以控制向显示面板10或者所述扬声器等施加电源。控制部40可以包括供用户能够操作所述显示装置的输入部(未图示)。控制部40可以包括为了实现所述功能而配备的控制基板41。所述控制基板41可以是pcb。控制基板41可以布置于控制部40的前方部。在控制基板41可以布置各种电气元件。在控制基板41固定后述的凹陷部310或者凸出部320d。控制部40可以包括供连接各种线路的连接端子。

显示模块1包括用于形成所述显示装置的后侧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后侧壳体50(case)。后侧壳体50可以固定于主框架30。后侧壳体50覆盖主框架30的控制部40。控制部40容置于后侧壳体50的内部。

支撑框架30包括用于支撑显示面板10的面板支撑部31。从后侧看去时,面板支撑部31可以是矩形形状。面板支撑部31可以是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体形状。面板支撑部31可以形成与显示面板10对应的面积,显示面板10结合于面板支撑部31的前方面。

支撑框架30可以包括沿着支撑框架30的边缘布置的边缘部32。边缘部32可以从面板支撑部31向后方凸出并沿着边缘延伸。边缘部32可以是筋形状。边缘部32包括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x轴方向两端部的x轴边缘部32a、32b。边缘部32包括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y轴方向两端部的y轴边缘部32c、32d。

支撑框架30包括从面板支撑部31的后面向后方凸出的散热部33。散热部33包括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散热鳍。多个散热鳍以沿着x轴方向彼此隔开的方式进行布置。

支撑框架30可以包括用于支撑控制部40或后侧壳体50的辅助框架37。辅助框架37布置于面板支撑部31的后侧。辅助框架37可以在其前方面接触于从面板支撑部31向后侧凸出的紧固用支撑结构的状态下,利用从后方贯通所述紧固用支撑结构而紧固的紧固构件来进行固定。

显示模块1包括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第一方向的侧端的第一固定部100。显示模块1包括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第二方向的侧端的第二固定部200。

第一固定部100和第二固定部200以彼此对应的方式进行设置。具体而言,在彼此相同的两个显示模块1a、1b彼此结合时,本模块1a的第一固定部100和相邻模块1b的第二固定部200以彼此可连接的方式进行设置。第一固定部100和第二固定部200以彼此对应的方式进行设置是指,假设将相同的显示模块1布置多个时,使第一固定部100和第二固定部200以彼此可连接的方式进行设置。

第一固定部100a、100b可以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x轴方向的侧端。多个第一固定部100a、100b可以布置于所述+x轴方向侧端,并以沿着y轴方向彼此隔开的方式进行布置。

第一固定部100c、100d可以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y轴方向的侧端。多个第一固定部100c、100d可以布置于所述+y轴方向侧端,并以沿着x轴方向彼此隔开的方式进行布置。

第二固定部200a、200b可以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x轴方向的侧端。多个第二固定部200a、200b可以布置于所述-x轴方向侧端,并以沿着x轴方向彼此隔开的方式进行布置。

第二固定部200c、200d可以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y轴方向的侧端。多个第二固定部200c、200d可以布置于所述-y轴方向侧端,并以沿着x轴方向彼此隔开的方式进行布置。

多个第一固定部100a、100b和多个第二固定部200a、200b分别以彼此对应的方式进行设置。多个第一固定部100c、100d和多个第二固定部200c、200d分别以彼此对应的方式进行设置。

以下,以多个第一固定部100a、100b、100c、100d中的一个第一固定部100和与之对应的第二固定部200为基准进行说明,但是其同样适用于其余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

第一固定部100包括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侧端的连接部130。连接部130朝所述第一方向凸出形成。第一固定部100包括使连接部130能够沿着第一、第二方向移动的引导部110。连接部130包括使连接部130能够固定于特定位置的卡止部150。

本模块1的第二固定部200包括用于容置相邻模块1的连接部130的凸出末端的容置部210。本模块1的容置部210形成供相邻模块1的连接部130插入的容置孔210a。所述本模块1的第二固定部200包括调整部240,在与相邻模块1的连接部130相接触的状态下,所述调整部240沿着第三方向移动。在连接部130结合于容置部210的状态下,调整部240使所述连接部130能够沿着第一方向移动。随着相邻模块1的连接部130利用本模块1的调整部240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能够对本模块1和相邻模块1之间的间隔进行微细调整。

本模块1的连接部130布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侧端,本模块1的容置孔210a布置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侧端,因此,本模块1的连接部130无法插入到本模块1的容置孔210a。但是,为了说明本模块1的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的结构,可以假设为本模块1的连接部130插入到本模块1的容置孔210a。在这样假设的情况下,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的作动关系与相邻模块1的连接部130插入到本模块1的容置孔210a的状态下相邻模块1的第一固定部100及本模块1的第二固定部200的作动关系相同。需要进行这样的假设的原因在于,虽然本发明可以由一个显示模块1实现,但是考虑到布置相同的形状的多个显示模块1并彼此连接的状况来进行制作。以下,假设为连接部130插入到容置孔210a并进行说明。

参照图5至图9b,连接部130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第一方向的侧端。连接部130朝第一方向凸出。连接部130可以沿着支撑框架30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侧端布置有多个。多个连接部130可以彼此隔开的方式进行布置。多个连接部130可以彼此平行的方式进行布置。

连接部130被设置为能够沿着第一、第二方向移动。连接部130以相对于引导部110能够沿着第一、第二方向相对运动的方式进行布置。连接部130以在插入到引导孔110a的状态下能够沿着第一、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设置。连接部130以可插入的方式设置于相邻模块1的容置孔210a。

连接部130包括沿着第一、第二方向延伸的连接主体133。连接主体133可以形成为将第一、第二方向作为中心轴的圆柱形状。在连接主体133的第二方向末端布置后述的头部135(head)。在连接主体133的第一方向末端布置后述的插入末端部131。

连接部130包括插入末端部131,所述插入末端部131形成供连接部130插入的方向的末端。插入末端部131形成连接部130的第一方向的末端。插入末端部131为最先插入到容置孔210a的部分。插入末端部131包括越沿着第一方向越变细的部分。插入末端部131构成锥形(tapered)的形状。

连接部130包括头部135,所述头部135形成供连接部130插入的方向的相反方向末端。头部135形成连接部130的第二方向的末端。头部135可以起到防止连接部130相对于引导部110朝第一方向脱离的作用。头部135形成比连接主体133厚的截面。头部135形成朝从连接主体133的中心轴远离的方向具有阶梯的部分。头部135可以不插入到引导孔110a而卡止于引导部110。

连接部130包括与调整部240相接触的调整对应部137。调整对应部137可以形成于连接主体133。调整对应部137可以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沿着与第一、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凹陷而形成。调整对应部137可以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沿着第三方向凹陷而形成。调整对应部137可以包括倾斜面。调整对应部137根据调整部240的移动而与调整部240的接触部241进行滑动,从而使连接部130移动。与此相关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连接部130形成沿着第一、第二方向延伸的主槽130a。主槽130a可以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凹陷而形成。主槽130a可以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沿着与第一、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凹陷而形成。主槽130a可以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沿着第四方向凹陷而形成。主槽130a引导卡止部150的相对于连接部130的相对运动。卡止末端部151可以插入到主槽130a,并沿着主槽130a的延伸方向进行相对运动。卡止末端部151可以插入到主槽130a并接触于连接主体133。卡止末端部151可以插入到主槽130a并相对于连接主体133进行滑动。

连接部130可以形成卡止槽130a、130b,卡止部150插入到所述卡止槽130a、130b,以使连接部130能够在特定位置进行固定。所述特定位置可以包括作为连接部130朝第一方向凸出的状态的某一位置的第一位置。所述特定位置可以包括作为连接部130朝第二方向引入的状态的某一位置的第二位置。

连接部130形成第一卡止槽130c,卡止部150插入到所述第一卡止槽130c,以使连接部130能够在朝第一方向凸出的第一位置进行固定。连接部130形成第二卡止槽130b,卡止部150插入到所述第二卡止槽130b,以使连接部130能够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朝第一方向较少凸出的第二位置进行固定。卡止末端部151可以插入到第一卡止槽130c。卡止末端部151可以插入到第二卡止槽130b。

第一卡止槽130c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沿着与第一、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凹陷而形成。第一卡止槽130c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沿着第四方向凹陷而形成。第一卡止槽130c可以呈圆形形状凹陷而形成。第一卡止槽130c可以呈半球形状凹陷而形成。

第二卡止槽130b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沿着与第一、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凹陷而形成。第二卡止槽130b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沿着第四方向凹陷而形成。第二卡止槽130b可以呈圆形形状凹陷而形成。第二卡止槽130b可以呈半球形状凹陷而形成。

第一卡止槽130c和第二卡止槽130b以沿着沿着第一、第二方向彼此隔开的方式进行布置。第一卡止槽130c相对于第二卡止槽130b布置于第二方向的位置。

第一卡止槽130c可以由形成有主槽130a的连接主体133的表面更加凹陷而形成。第一卡止槽130c比主槽130a沿着第四方向更加凹陷而形成。

第二卡止槽130b可以由形成有主槽130a的连接主体133的表面更加凹陷而形成。第二卡止槽130b比主槽130a沿着第四方向更加凹陷而形成。

引导部110使连接部130能够沿着第一、第二方向移动。引导部110固定于支撑框架30固定。引导部110形成沿着第一、第二方向延伸的引导孔110a。连接主体133的一部分插入到引导孔110a。连接部130插入到引导孔110a,并以能够沿着第一、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设置。引导部110可以提供使头部135能够被卡止的固定端。引导部110被设置为能够从连接部130承受荷重。引导部110可以从面板支撑部31的后面向后侧凸出形成。引导部110固定于面板支撑部31。引导部110可以布置于边缘部32的中间。

卡止部150布置于引导部110。卡止部150使连接部130能够固定于所述特定位置。卡止部150可以使连接部130能够固定于所述第一位置。卡止部150可以使连接部130能够固定于所述第二位置。

卡止部150以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式进行布置。卡止部150可以沿着第四方向延伸设置。卡止部150以与连接部130相接触的方式进行布置。卡止部150被设置为能够沿着主槽130a相对于连接部130进行相对运动。卡止部150被设置为,插入到第一卡止槽130c并使连接部130能够进行固定。卡止部150被设置为,插入到第二卡止槽130b并使连接部130能够进行固定。

引导部110形成沿着第四方向从外部到引导孔110a内部贯通的卡止部孔(未图示),卡止部150插入到所述卡止部孔。卡止部150被设置为,在插入到所述卡止部孔的状态下能够沿着第四方向变更位置。例如,在所述卡止部孔的内侧面形成有螺丝槽,在所述卡止部150的外侧面形成有以与所述螺丝槽相啮合的形状凸出的螺丝(screw)。当使卡止部150在所述卡止部孔的内部设定其位置时,卡止部150保持相对于引导部110固定的位置。

卡止部150包括支撑于引导部110的卡止主体155。卡止主体155可以沿着第四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在卡止主体155的外侧面形成有与所述卡止部孔的螺丝槽相啮合的形状的螺丝。卡止主体155可以贯通引导部110的方式进行布置。在卡止主体155的内部形成有供后述的弹性部153容置的空间。用于容置卡止主体155的弹性部153的空间可以沿着第四方向较长地形成。卡止末端部151布置于用于容置卡止主体155的弹性部153的空间的面对连接部130的方向的位置。

卡止部150包括卡止末端部151,所述卡止末端部151布置于与引导孔110a的内部最靠近的方向的位置。卡止末端部151形成于卡止主体155的一侧末端。卡止末端部151以与连接部130相接触的方式进行设置。卡止末端部151的一侧端接触于连接部130。卡止末端部151接触于连接主体133的表面。卡止末端部151可以沿着主槽130a相对于连接部130进行滑动运动。卡止末端部151可以插入到第一卡止槽130c。卡止末端部151可以插入到第二卡止槽130b。卡止末端部151可以形成为球形(ball)形状。卡止末端部151利用弹性部153以能够沿着第四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

卡止部150包括用于弹性支撑卡止末端部151的弹性部153。弹性部153布置于卡止主体155和卡止末端部151之间。弹性部153布置于卡止主体155的内部。弹性部153的一侧端支撑于卡止主体155,而在弹性部153的另一侧端,卡止末端部151支撑于弹性部153。

根据卡止末端部151所接触的连接主体133的表面凹陷程度或者凸出程度,卡止末端部151能够沿着第四方向微细地移动。当卡止末端部151沿着第四方向移动时,弹性部153将弹性变形并向卡止末端部151施加弹性力。向卡止末端部151施加的弹性力的方向为向所述连接主体133的表面靠近的方向。利用所述弹性力能够使卡止末端部151插入到第一卡止槽130c。并且,利用所述弹性力能够使卡止末端部151插入到第二卡止槽130b。

卡止部150形成操作部247,所述操作部247被设置为能够操作卡止部150的相对于所述卡止部孔的插入程度。操作部247形成于卡止主体155的一侧端。操作部247形成于卡止主体155的从连接部130远离的方向的末端。操作部247可以是带角的多角形形状的槽。操作部247形成于卡止部150中布置有卡止末端部151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末端。用户在将与操作部247相啮合的形状的转动工具插入到所述操作部247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以操作卡止部150的相对于所述连接部的接触强度。

容置部210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第二方向的侧端。容置部210形成沿着第一方向凹陷的容置孔210a。容置部210可以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侧端布置有多个。多个容置部210可以彼此隔开的方式进行布置。多个容置部210可以布置于与所述多个连接部130对应的位置。容置部210可以从面板支撑部31的后面向后侧凸出形成。容置部210固定于面板支撑部31。容置部210可以布置于边缘部32的中间。

连接主体133的一部分以可插入的方式设置于容置孔210a。相邻模块1的连接部130以可插入的方式设置于容置孔210a。容置孔210a沿着第一、第二方向延伸。在容置孔210a的内部以可插入的方式设置连接部130。连接部130及与之对应的容置孔210a以沿着第一、第二方向呈一列的方式进行布置。假设连接部130沿着第二方向按预定距离大小平行移动时,所述连接部130可以呈插入到所述容置孔210a的状态。

调整部240以能够沿着第三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设置。调整部240以能够沿着容置孔210a的侧方插入的方式进行设置。容置部210形成调整部孔(未图示),所述调整部孔沿着第三方向从外部贯通到容置孔210a内部,容置部210插入到所述调整部孔。调整部240被设置为,在其插入到所述调整部孔的状态下能够沿着第三方向变更位置。例如,在所述调整部孔的内侧面形成有螺丝槽,在所述调整部240的外侧面形成有以与所述螺丝槽相啮合的形状凸出的螺丝245a(参照图10)。当使调整部240在所述调整部孔的内部设定其位置时,调整部240保持相对于容置部210固定的位置。

调整部240包括支撑于容置部210的调整主体245。调整主体245可以沿着第三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在调整主体245的外侧面形成有与所述调整部孔的螺丝槽相啮合的形状的螺丝245a(参照图10)。调整主体245可以贯通容置部210的方式进行布置。

调整部240包括接触部241,所述接触部241布置于与容置孔210a的内部最靠近的方向的位置。接触部241形成于调整主体245的一侧末端。接触部241以与连接部130相接触的方式进行设置。接触部241的一侧可以与连接部130相接触的方式进行设置。接触部241可以与调整对应部137相接触的方式进行设置。

根据调整部240沿着所述调整部孔插入的程度,可以决定接触部241和调整对应部137的接触与否。根据调整部240沿着所述调整部孔插入的程度,可以变更接触部241的接触于调整对应部137的部分(参照图6及图7)。

调整末端部151接触于连接主体133的表面。调整末端部151可以沿着主槽130a相对于连接部130进行滑动运动。调整末端部151可以插入到第一调整槽130c。调整末端部151可以插入到第二调整槽130b。调整末端部151可以形成为球形(ball)形状。调整末端部151利用弹性部153以能够沿着第四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

接触部241可以包括面对调整部240的插入方向和第一方向之间的方向的倾斜面(与倾斜面137a面对的倾斜面)。接触部241可以包括面对调整部240的插入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方向的倾斜面(与倾斜面137b面对的倾斜面)。

在调整部240包括螺丝245a的情况下,接触部241可以形成有越靠近插入方向的末端而越变细的部分。此时,在调整部240固定于容置部210的状态下,即使调整部240进行旋转的过程中插入,接触部241将形成ⅰ)面对调整部240的插入方向和第一方向之间的方向的倾斜面(与倾斜面137a面对的倾斜面)以及ⅱ)面对调整部240的插入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方向的倾斜面(与倾斜面137b面对的倾斜面)两者。接触部的所述倾斜面的相对于第一、第二方向的倾斜角度可以是45度。

调整部240包括操作部247,所述操作部247被设置为能够操作调整部240的相对于所述调整部孔的插入程度。操作部247形成于调整主体245的一侧端。操作部247形成于从调整主体245的连接部130远离的方向的末端。操作部247可以形成带角的多角形形状的槽。操作部247形成于调整部240中布置有接触部241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末端。用户在将与操作部247相啮合的形状的转动工具插入到所述操作部247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以使调整部240沿着第三方向移动,其结果使连接部130能够沿着第一、第二方向移动。

参照图6及图7对连接部130和调整部240的相互作动机理进行具体的说明如下。

假设连接部130插入到容置孔210a,当调整部240以接触于连接部130的状态沿着第三方向移动时,连接部130将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当接触部241以接触于调整对应部137的状态沿着第三方向移动时,连接部130将沿着第一方向移动。调整对应部137包括倾斜面137a,所述倾斜面137a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越沿着第二方向越凹陷而形成。调整对应部137包括倾斜面137b,所述倾斜面137b由连接主体133的表面越沿着第一方向越凹陷而形成。接触部241包括与所述倾斜面137a及倾斜面137b中的一个倾斜面相接触的倾斜面。当在接触部241接触于所述倾斜面137a及倾斜面137b中的一个倾斜面的状态下,调整部240沿着第三方向移动时,接触部241相对于所述倾斜面137a及倾斜面137b中的一个倾斜面进行滑动移动。假设连接部130插入到容置孔210a时,调整对应部137形成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接触部241的第三方向移动而相对于接触部241进行滑动移动。

调整部240包括以所述调整部孔的中心轴为基准,按与所述倾斜面137a对应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面,以及按与所述倾斜面137b对应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面。假设连接部130插入到容置孔210a时,连接部130形成与接触部241的所述倾斜面相接触的倾斜面137a、137b。

图6及图7夸张示出调整部240和连接部130的微细的移动。随着调整部240沿着第三方向微细地移动,也可以调节向连接部130的调整对应部137施加的第一方向的力的大小。为了调节调整部240和连接部130的微细间隔,较好的是,在接触部241和所述倾斜面137a相接触的状态下使调整部240移动。

参照图6,当调整部240沿着第三方向朝a1箭头方向移动时,随着接触部241的倾斜面和调整对应部137的倾斜面137a彼此进行滑动,连接部将沿着第一方向朝b1箭头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容置部210和引导部110之间的间隔g将缩小。即,相邻的两个显示模块1a、1b中布置有图6的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的部分之间的间隔g缩小。

参照图7,当调整部240沿着第三方向朝a2箭头方向移动时,随着接触部241的倾斜面和调整对应部137的倾斜面137a彼此进行滑动,连接部将沿着第一方向朝b2箭头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容置部210和引导部110之间的间隔g将增大。即,相邻的两个显示模块1a、1b之间的间隔g将增大。即,相邻的两个显示模块1a、1b中布置有图6的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的部分之间的间隔g增大。

参照图6至图8对连接部130和卡止部150的相互作动机理进行具体的说明如下。

图6及图7中,连接部130布置于所述第一位置。此时,卡止部150的卡止末端部151插入到第一卡止槽130c。在此情况下,连接部130即使处于未插入到容置孔210a的状态,连接部130也将处于无法沿着引导孔110a自由地朝第一、第二方向移动的状态。由于卡止末端部151和第一卡止槽130c的接触面形成曲面,当朝第二方向施加预定值以上的力时,卡止末端部151可以从第一卡止槽130c脱离。在此情况下,卡止末端部151沿着主槽130a相对于连接部130进行相对移动。

图8中,连接部130布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此时,卡止部150的卡止末端部151插入到第二卡止槽130b。在此情况下,连接部130即使处于未插入到容置孔210a的状态,连接部130也将处于无法沿着引导孔110a自由地朝第一、第二方向移动的状态。由于卡止末端部151和第二卡止槽130b的接触面形成曲面,当朝第一方向施加预定值以上的力时,卡止末端部151可以从第二卡止槽130b脱离。在此情况下,卡止末端部151沿着主槽130a相对于连接部130进行相对移动。

参照图1、图2对在x轴方向侧端及y轴方向侧端布置第一固定部100及第二固定部200的显示模块进行说明如下。

x轴第一固定部100a或100b包括:x轴连接部130、x轴引导部110以及x轴调整部240。y轴第一固定部100c或100d包括:y轴连接部130、y轴引导部110以及y轴调整部240。x轴第二固定部200a或200b包括:x轴容置部210以及x轴调整部240。y轴第二固定部200c或200d包括:y轴容置部210以及y轴调整部240。

显示模块1包括:x轴连接部130,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x轴方向的侧端,沿着+x轴方向凸出;以及y轴连接部130,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y轴方向的侧端,沿着+y轴方向凸出。显示模块1包括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x轴方向的侧端的x轴容置部210。x轴容置部210形成沿着+x轴方向凹陷的x轴容置孔210a。显示模块1包括布置于支撑框架30的-y轴方向的侧端的y轴容置部210。y轴容置部210形成沿着+y轴方向凹陷的y轴容置孔210a。显示模块1包括x轴调整部240,所述x轴调整部240以能够沿着与x轴方向垂直的第一垂直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设置。x轴调整部240以能够沿着x轴容置孔的侧方插入的方式进行设置。显示模块1包括y轴调整部240,所述y轴调整部240以能够沿着与y轴方向垂直的第二垂直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设置。y轴调整部以能够沿着y轴容置孔210a的侧方插入的方式进行设置。假设x轴连接部130插入到x轴容置孔210a,当x轴调整部240以接触于x轴连接部130的状态沿着所述第一垂直方向(与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时,x轴连接部130将沿着x轴方向移动。假设y轴连接部130插入到y轴容置孔210a,当y轴调整部240以接触于y轴连接部130的状态沿着第二垂直方向(与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时,所述y轴连接部将沿着y轴方向移动。其余具体的内容与上述相同,因而将省去说明。

以图1及图4为基准,以包括两个显示模块1的显示装置为基准进行说明如下。

显示装置1包括本模块1a和相邻模块1b。本模块1包括布置于所述支撑框架30的第一方向的侧端的连接部130。本模块1的连接部13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凸出。相邻模块1包括布置于所述支撑框架30的第二方向的侧端的容置部210。相邻模块1的容置部210包括容置部210,所述容置部210形成供本模块1的连接部130能够插入的容置孔210a。相邻模块1包括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移动的调整部240。相邻模块1的调整部240以能够沿着相邻模块1的容置孔210a的侧方插入的方式进行设置。在本模块1的连接部130及相邻模块1的容置部210中,在本模块1的连接部130插入到相邻模块1的容置孔210a的状态下,当相邻模块1的调整部240以接触于本模块1的连接部130的状态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时,本模块1的连接部130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其余具体的内容与上述相同,因而将省去说明。

参照图11a及图11b,从正面看去时,多个面板模块11以分割所述垂直平面的方式进行布置。多个面板模块11以分别占据所述垂直平面的一定区域大小的方式进行布置。多个面板模块11分别向前方输出图像。从前方看去时,利用所述按不同的一定区域分别布置于各一定区域的面板模块11来输出图像。面板模块11固定于支撑框架30而进行支撑。面板模块11固定于面板支撑部31的前面。

从正面看去时,各个面板模块11可以是矩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面板模块11a、第二面板模块11b、第三面板模块11c以及第四面板模块11d。从正面看去时,第一至第四面板模块11a、11b、11c、11d排列为格子形。第一面板模块11a及第二面板模块11b以沿着y轴方向相邻的方式进行排列。第三面板模块11c及第四面板模块11d以沿着y轴方向相邻的方式进行排列。第一面板模块11a及第三面板模块11c以沿着x轴方向相邻的方式进行排列。第二面板模块11b及第四面板模块11d以沿着x轴方向相邻的方式进行排列。

为了调整一个显示模块1内相邻的两个面板模块11之间的间隔g1或g2来进行固定,可以实现利用电路连接部300的本发明。与利用电路连接部300的面板模块11之间的微细间隔调整相关的本发明可以适用于调整所述第一至第四面板模块11a、11b、11c、11d中的两个面板模块11之间的微细间隔。

作为一例,可以在相邻的第一面板模块11a及第二面板模块11b中仅在第一面板模块11a侧设置本发明的电路连接部300a。作为另一例,可以在相邻的第一面板模块11a及第二面板模块11b两者分别设置本发明的电路连接部300a、300b。作为又一例,可以在第一至第四面板模块11a、11b、11c、11d四者分别设置本发明的电路连接部300a、300b、300c、300d。

以下,以包括垂直平面(与x轴及y轴平行的平面)上排列的第一面板模块11a及第二面板模块11b的显示面板10为基准进行说明。所述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第三面板模块11c,所述第三面板模块11c在所述垂直平面上相对于第一面板模块11a沿着所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的垂直方向(x轴方向)进行排列。

面板模块11可以是led显示面板。在此情况下,面板模块11包括布置于所述垂直平面上的显示基板11-1。并且,面板模块11包括排列于显示基板11-1的前方面的多个led11-2。

在显示基板11-1固定所述多个led11-2。显示基板11-1可以是pcb(printedcircuitboard)。面板模块11的显示基板11-1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厚度。从前方看去时,显示基板11-1可以是矩形形状。在显示基板11-1可以固定后述的凹陷部310或者凸出部320。显示基板11-1固定于支撑框架30而进行支撑。显示基板11-1固定于面板支撑部31的前面。多个led11-2固定于显示基板11-1的前方。多个led11-2向前方照射光。

参照图11a,多个led11-2可以在面板模块11上以沿着y轴方向隔开一定间隔a的方式进行排列。两个led11-2将y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面板模块11a、11b的边界介于彼此之间,所述两个led11-2之间的间隔g1可以调整为与所述间隔a相同。可以利用电路连接部300来调整所述间隔g1。可以利用第一面板模块11a的电路连接部300a及第二面板模块11b的电路连接部300b中的至少一个电路连接部来调整所述间隔g1。

参照图11a,多个led11-2可以在面板模块11上以沿着x轴方向隔开一定间隔b的方式进行排列。两个led11-2将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面板模块11a、11c的边界介于彼此之间,所述两个led11-2之间的间隔g2可以调整为与所述间隔b相同。可以利用电路连接部300来调整所述间隔g2。可以利用第一面板模块11a的电路连接部300a及第三面板模块11c的电路连接部300c中的至少一个电路连接部来调整所述间隔g2。

图11b示出通过调整电路连接部300来将多个面板模块11a、11b、11c、11d准确地进行排列的状态。在此情况下,所述间隔g1将与所述间隔a实质上相同,所述间隔g2与所述间隔b实质上相同。

多个led11-2也可以在面板模块11上以沿着x轴方向及y轴方向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进行排列。即,可以使所述间隔a和所述间隔b彼此相同的方式布置多个led11-2。在此情况下,所述间隔g1和所述间隔g2可以彼此相同地进行调整。

第一面板模块11a及第二面板模块11b分别包括:显示基板11-1,布置于所述垂直平面上;多个led11-2,排列于显示基板11-1的前方面。第一面板模块11a的多个led11-2以沿着第一面板模块11a及第二面板模块11b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a的方式进行排列。第二面板模块11b的多个led11-2以沿着所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隔开所述预定的间隔a的方式进行排列。

参照图12a至图16b,电路连接部300用于将控制部40及面板模块11之间的电路相连接。电路连接部300起到使面板模块11以相对于控制部40能够游动的方式进行固定的功能。电路连接部300起到使面板模块11相对于控制部40仅在预定的可游动范围内移动,并对超出所述可游动范围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功能。控制部40可以通过电路连接部300传送用于控制向面板模块11输出图像的信号。图14的电路线11-3、315、43用于将从控制基板41发送的控制信号传送给所述led11-2。

电路连接部300包括:凹陷部310,固定于控制部40及面板模块11中的一方;凸出部320,固定于控制部40及面板模块11中的另一方。凸出部320插入到凹陷部310以将控制部40及面板模块11之间的电路相连接。

可以设置有多个电路连接部300a、300b、300c、300d。各个电路连接部300a、300b、300c、300d可以布置于各个面板模块11a、11b、11c、11d和控制基板41之间。电路连接部300也可以仅布置于第一面板模块11a和控制基板41之间。显示装置1包括布置于第一面板模块11a和控制基板41之间的第一电路连接部300a。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布置于第二面板模块11b和控制基板41之间的第二电路连接部300b。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布置于第三面板模块11c和控制基板41之间的第三电路连接部300c。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布置于第四面板模块11d和控制基板41之间的第四电路连接部300d。电路连接部300包括:凹陷部310,固定于控制部40及面板模块11中的一方;凸出部320,固定于控制部40及面板模块11中的另一方。

具体而言,所述显示模块1包括:第一凹陷部310a,固定于控制部40及第一面板模块11a中的一方;第一凸出部320a,固定于控制部40及第一面板模块11a中的另一方。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并以可游动的方式进行固定。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以将控制部40及第一面板模块11a之间的电路相连接。第一凹陷部310a被设置为,在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的状态下,使第一面板模块11a在所述垂直平面(布置有第一面板模块11a的平面)上能够相对于控制部40进行相对游动。

并且,所述显示模块1可还包括:第二凹陷部310b,固定于控制部40及第二面板模块11b中的一方;第二凸出部320b,固定于控制部40及第二面板模块11b中的另一方。第二凸出部320b插入到第二凹陷部310b。第二凸出部320b插入到第二凹陷部310b并以可游动的方式进行固定。第二凸出部320b插入到第二凹陷部310b以将控制部40及第二面板模块11b之间的电路相连接。第二凹陷部310b被设置为,在第二凸出部320b插入到第二凹陷部310b的状态下,使第二面板模块11b在所述垂直平面上能够相对于控制部40进行相对游动。

并且,所述显示模块1可还包括:第三凹陷部310c,固定于控制部40及第三面板模块11c中的一方;第三凸出部320c,固定于控制部40及第三面板模块11c中的另一方。由于其可以通过对第一凹陷部310a及第一凸出部320a的说明显而易见地得出,将省去对第三凹陷部310c及第三凸出部320c的说明。

并且,所述显示模块1可还包括:第四凹陷部310d,固定于控制部40及第四面板模块11d中的一方;第四凸出部320d,固定于控制部40及第四面板模块11d中的另一方。由于其可以通过对第一凹陷部310a及第一凸出部320a的说明显而易见地得出,将省去对第四凹陷部310d及第四凸出部320d的说明。

图12a及图12b是省去支撑框架30等其余结构,并仅示出显示面板10、控制基板41以及电路连接部300的立体图。图12a示出各个凸出部320a、320b、320c、320d插入到各个凹陷部310a、310b、310c、310d之前的状态的多个面板模块11a、11b、11c、11d。图12b示出各个凸出部320插入到各个凹陷部310的状态的多个面板模块11a、11b、11c、11d。参照图12b,在第一至第四凸出部320a、320b、320c、320d分别插入到第一至第四凹陷部310a、310b、310c、310d的状态下,各个面板模块11能够在所述垂直平面(与x轴及y轴平行的平面)上进行游动。

在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的状态下,第一面板模块11a能够沿着与第二面板模块11b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在可游动范围内移动。在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的状态下,第一面板模块11a能够沿着与第三面板模块11c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在可游动范围内移动。

并且,在第二凸出部320b插入到第二凹陷部310b的状态下,第二面板模块11b能够沿着与第一面板模块11a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在可游动范围内移动。在第三凸出部320c插入到第三凹陷部310c的状态下,第三面板模块11c能够沿着与第一面板模块11a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在可游动范围内移动。

凸出部320d固定于面板模块11及控制基板41中的一方,并朝与另一方面对的方向凸出。凹陷部310固定于面板模块11及控制基板41中的另一方,形成朝与所述一方面对的方向敞开(open)的插入空间317。

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320d从面板模块11向后侧凸出形成,凹陷部310固定于控制部40。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凸出部320a、320b、320c、320d分别从多个面板模块11a、11b、11c、11d向后侧凸出形成。多个凹陷部310a、310b、310c、310d固定于控制部40。通过使多个凸出部320a、320b、320c、320d插入到各个多个凹陷部310a、310b、310c、310d,将控制部40及多个面板模块11a、11b、11c、11d之间的电路相连接。多个凹陷部310a、310b、310c、310d被设置为,在多个凸出部320a、320b、320c、320d分别插入到多个凹陷部310a、310b、310c、310d的状态下,使多个面板模块11a、11b、11c、11d能够在所述垂直平面(与x轴及y轴平行的平面)上进行游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320a从第一面板模块11a的后侧面向后侧凸出形成。第二凸出部320b从第二面板模块的后侧面向后侧凸出形成。第三凸出部320c从第三面板模块11c的后侧面向后侧凸出形成。第四凸出部320d从第四面板模块11d的后侧面向后侧凸出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陷部310a布置于控制部40的前方部。第二凹陷部310b布置于控制部40的前方部。第三凹陷部310c布置于控制部40的前方部。第四凹陷部310d布置于控制部40的前方部。

以下,与第一凹陷部310a相关的说明可以适用于第一至第四凹陷部310a、310b、310c、310d中的至少一个凹陷部,与第一凸出部320a相关的说明适用于第一至第四凸出部320a、320b、320c、320d中的至少一个凸出部。

第一凹陷部310a被设置为,在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的状态下,使第一面板模块11a能够沿着第一面板模块11a及第二面板模块11b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进行游动。第一凹陷部310a被设置为,在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的状态下,使第一面板模块11a能够沿着所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的垂直方向(x轴方向)进行游动。

参照图13至图16b,第一凹陷部310a包括游动部313,所述游动部313形成供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的插入空间317。并且,第一凹陷部310a包括凹陷部柜体311(cabinet),游动部313容置于所述凹陷部柜体311的内部。凹陷部柜体311被设置为,使游动部313能够在所述垂直平面上进行游动。

凹陷部柜体311固定于面板模块11的后面及控制基板41的前面中的一方。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柜体311固定于控制基板41的前面。凹陷部柜体311的后面可以接触于控制基板41而进行固定。凹陷部柜体311可以朝与第一凸出部320a面对的方向(前方)呈开口的方式形成。凹陷部柜体311可以在所述垂直平面(与x轴及y轴平行的平面)上围绕游动部313的方式进行布置。

游动部313形成插入空间317。插入空间317可以形成为,朝布置有第一凸出部320a的方向敞开(open),并朝x轴方向及y轴方向封闭。游动部313可以在所述垂直平面(与x轴及y轴平行的平面)上围绕第一凸出部320a的方式形成。

游动部313以与第一凸出部320a的y轴方向两侧面相接触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游动部313的状态下,当使第一面板模块11a沿着y轴方向移动时,游动部313及第一凸出部320a将一同沿着y轴方向移动。

游动部313以与第一凸出部320a的x轴方向两侧面相接触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游动部313的状态下,当使第一面板模块11a沿着x轴方向移动时,游动部313及第一凸出部320a将一同沿着x轴方向移动。

凹陷部柜体311在其内部容置游动部313。凹陷部柜体311可以固定的方式布置于控制基板41。凹陷部柜体311被设置为,使游动部313能够在限制的方向及限制的范围内移动。

凹陷部柜体311可以形成从游动部313的y轴方向两侧面分别隔开的两侧面。参照图14,凹陷部柜体311可以从游动部313的y轴方向两侧面隔开,从而形成游动空间318。凹陷部柜体311可以形成从游动部313的x轴方向两侧面分别隔开的两侧面。

支撑框架30形成供电路连接部300布置的贯通孔30a。支撑框架30形成贯通孔30a,第一凹陷部310a及第一凸出部320a中的至少一个布置于所述贯通孔30a。可以在贯通孔30a以贯通的方式布置第一凸出部320a。在贯通孔30a可以布置凹陷部310的至少一部分。贯通孔30a可以形成于面板支撑部31。

参照图14至图16b对电路连接部300的电路结构进行描述如下。面板模块11包括显示电路11-3,所述显示电路11-3将led11-2和显示电路端子11-3a(terminal)以电性方式相连接。显示电路11-3布置于显示基板11-1,并以与各led11-2相连接的方式进行设置。显示电路端子11-3a被配置为,在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时,显示电路端子11-3a与游动电路315进行电连接。显示电路端子11-3a被配置为,在第一凸出部320a从第一凹陷部310a分离时,显示电路端子11-3a与游动电路315进行电阻断。显示电路端子11-3a布置于第一凸出部320a的插入到插入空间317的部分的表面上。

第二凹陷部310b包括游动电路315,即使第一凸出部320a在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的状态下游动,所述游动电路315用于保持面板模块11和控制部40的电连接。游动电路315包括与显示电路11-3进行电连接的游动电路第一端子315a。游动电路315包括与控制电路43进行电连接的游动电路第二端子315。游动电路315将游动电路第一端子315a和游动电路第二端子315b进行电连接。

游动电路第一端子315a布置于与显示电路端子11-3a对应的位置。游动电路第一端子315a被配置为,在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时,游动电路第一端子315a与显示电路端子11-3a进行电连接。游动电路第一端子315a被配置为,在第一凸出部320a从第一凹陷部310a分离时,游动电路第一端子315a与显示电路端子11-3a进行电阻断。游动电路第一端子315a布置于插入空间317的内侧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游动电路第二端子315b以能够与控制电路端子43a滑动的方式进行布置。参照图16a及图16b,即使游动部313相对于凹陷部柜体311在可游动范围移动,游动电路第二端子315b和控制电路端子43a能够以保持接触的状态进行滑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游动电路315的与游动电路第二端子315b靠近的末端电路部分可以柔性(flexible)方式形成,游动电路第二端子315b和控制电路端子43a以彼此固定的方式相连接。在此情况下,即使游动部313相对于凹陷部柜体311在可游动范围移动,通过与游动电路第二端子315b靠近的末端电路部分柔性地弯曲,能够保持游动电路315和控制电路43的电连接。

控制部40包括控制电路43。控制电路43将控制部40的控制信号(电性信号)以电性方式传送给游动电路315。控制电路43包括与游动电路第二端子315b电连接的控制电路端子43a。控制电路端子43a布置于凹陷部柜体311。

参照图14,第一凸出部320a可以沿着+y轴方向形成可游动范围d2大小的游动空间318,沿着-y轴方向形成可游动范围d3大小的游动空间318。参照图16a,当第一凸出部320a沿着+y轴方向移动至可游动范围d2时,第一凸出部320a将达到无法进一步沿着+y轴方向移动的状态。参照图16b,当第一凸出部320a沿着-y轴方向移动至可游动范围d3时,第一凸出部320a将达到无法进一步沿着-y轴方向移动的状态。

凹陷部柜体311可以从游动部313的x轴方向两侧面隔开并形成游动空间318。第一凸出部320a可以沿着+x轴方向形成预定的可游动范围大小的游动空间318,沿着-x轴方向形成预定的可游动范围大小的游动空间318。当第一凸出部320a沿着+x轴方向移动至预定的可游动范围时,第一凸出部320a将达到无法进一步沿着+x轴方向移动的状态。当第一凸出部320a沿着-x轴方向移动至可游动范围d3时,第一凸出部320a将达到无法进一步沿着-x轴方向移动的状态。

游动部313可以通过相对于凹陷部柜体311进行滑动来游动。凹陷部柜体311可以包括用于引导游动部313的移动的引导件(未图示)。凹陷部柜体311的引导件可以引导游动部313的x轴方向移动。凹陷部柜体311的引导件可以引导游动部313的y轴方向移动。

凹陷部柜体311可以包括用于限制游动部313的可游动范围的止动件(未图示)。作为一例,凹陷部柜体311的所述止动件可以通过与游动部313的侧面相接触,来限制游动部313的移动。作为另一例,凹陷部柜体311的所述止动件可以通过与第一凸出部320a的侧面相接触,来限制与第一凸出部320a一同移动的游动部313的移动。参照图14,在凹陷部柜体311布置有止动件,所述止动件与第一凸出部320a的+y轴方向侧面隔开预定距离d4大小,以能够与所述第一凸出部320a的+y轴方向侧面直接接触。参照图14,在凹陷部柜体311布置有止动件,所述止动件与第一凸出部320a的-y轴方向侧面隔开预定距离d5大小,以能够与所述第一凸出部320a的-y轴方向侧面直接接触。

第一凹陷部310a可以被设置为,在第一凸出部320a插入到第一凹陷部310a的状态下,使第一面板模块11a能够沿着第一面板模块11a和第二面板模块11b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进行游动的距离(d2与d3之和)大于多个led11-2沿着所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隔开的预定的间隔d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游动的距离d2+d3可以被预设定为所述预定的间隔d1的约2倍至4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