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阵列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97039发布日期:2018-10-19 19:1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LED阵列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led阵列装置的制造方法,属于led显示、尤其是微led显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诸如micro-led或mini-led的微led显示器一般为将巨量微小的发光二极管(led)转移并键合到驱动电路基层上所构成的显示器。微led显示器具有显示性能好(主动发光、高亮度、高对比度、高色域、宽视角、响应快)、节能、工作寿命长等优点,被认为是比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更先进的显示器类型。在现有技术中,将巨量微小的led器件转移并键合到驱动电路基层上以构成作为微led显示器主体的led阵列装置,一般是采用转移头对逐个(或多批)led器件进行转移的方法来实现的,其转移速度慢、效率低,很难实现微led显示器的量产化。

由此,在微led显示器的制造中,如何更加高效地将巨量微小的led器件转移并键合到驱动电路的基层上以形成led阵列装置,是微led显示器制造技术在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led阵列装置的制造方法,其能够更快速、高效地将巨量的led器件转移并键合到驱动电路基层上,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led阵列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

提供多个垂直结构的led器件,所述led器件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上设有由软磁性金属构成的第一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的表面设有第一键合层;

提供一母板,所述母板的外侧面为第一板体面,所述第一板体面上定义有构成阵列的多个键合位,所述键合位上设有由硬磁性材料构成的第二磁性部;以及,采用以下加工步骤:

步骤一、在所述第一板体面上设置无磁性绝缘的基础层;

步骤二、在所述基础层上设置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焊盘以及连接到所述焊盘的驱动电路,所述焊盘处于母板的键合位之上,至少其表面设置为第二键合层;

步骤三、将所述led器件散布到驱动电路层上,其第一磁性部受到第二磁性部在焊盘之上磁场的作用力而使led器件定位地吸附到焊盘上且使所述第一键合层与第二键合层贴紧;

步骤四、使第一键合层和第二键合层发生键合,由此所述焊盘与led器件的第一电极构成电连接;

步骤五、使所述基础层与母板相互分离,得到led阵列装置。

具体地,所述led器件可以为gap、gaas、gan等系列的各种发光波长的无机led器件。所述led器件为垂直结构的led器件,即led器件的p极和n极(即所述第一、二电极)分别处于器件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电极可以为在led器件一侧裸露的掺杂半导体层(如p型层),也可以为在led器件一侧覆盖在掺杂半导体层上的导体膜层(如覆盖在p型层上的ni薄膜或ti薄膜);所述第二电极一般为在led器件另一侧裸露的掺杂半导体层(如n型层),也可以为在led器件另一侧覆盖在掺杂半导体层上的透明导电膜层(如覆盖在n型层上的ito薄膜)。垂直结构led器件的半导体层(如p型层、n型层、量子阱层)一般采用外延法(如采用mocvd实现外延)在外延基底(如蓝宝石)上生长而成,最后通过激光剥离(一般使激光穿透外延基底照射到半导体层的底部而使其底部发生分解)等剥离方法从外延基底上剥离出来;由此,led器件的第一磁性部和第一键合层可以在led剥离之前先通过蒸镀、磁控溅射、电镀、喷镀等方法设置到第一电极之上(最终为led器件的内侧),最后才将半导体层及上述金属膜层从外延基底上剥离下来,得到内侧带有第一磁性部和第一键合层的垂直结构led器件。

所述第一磁性部为软磁性金属,可以保证第一磁性部具有导电性以用于形成第一电极的连接,且其在一般状态下无磁场(软磁性金属即具有低矫顽力和高磁导率的金属,其一般处于退磁状态而无磁场),保证各个led器件不会相互吸引而引起团聚。所述第一磁性部优选为由铁、镍、锰等磁性金属(如纯铁)或其合金(如硅钢)构成的软磁性金属层(相对磁导率>100)。优选地,第一磁性部可采用电镀方法形成,以获得较大的厚度(1〜200μm),将第一磁性部设计得较厚,不仅可以在步骤三中提高第一、二磁性部之间的磁吸力,在led器件从外延基底上剥离的过程中,第一磁性部还可用于支撑半导体层以避免其在剥离过程中的破碎。

所述第一磁性部优选采用图形化的方法形成,例如,可在第一电极上涂布光敏树脂并将其图形化为多个裸露出第一电极的块状孔,通过在第一电极上通电电镀使软磁性金属的电镀膜层生长在光敏树脂的块状孔中,最后剥离掉光敏树脂而留下块状的第一磁性部。在半导体层的剥离过程中,第一磁性部覆盖的半导体层可以保持完整,而无第一磁性部覆盖的半导体层将会破碎(或在后续过程中破碎),形成了多个尺寸轮廓由第一磁性部覆盖区域所定义的led器件,如圆形led器件——优选所述led器件的尺寸为5〜800μm。

为了保证在步骤三中,led器件能够翻转或保持为第一、二键合层相互贴紧的正确姿态,在所述led器件中,优选第一磁性部处于led器件偏内侧的位置,由此,如果led器件以相反的姿态吸附,第一、二磁性层的距离较远,其吸附力较弱,容易设计一定的清除机制对其进行清除,只留下姿态正确的led器件。具体地,优选第一磁性部设置在led器件偏内侧且厚度不超过led器件整体厚度的1/2。由于在led器件中,半导体层和第一电极的厚度很难随意地调节,因此,还优选第一磁性部与第一电极之间还垫设有无磁金属层,通过无磁金属层的厚度调节,容易使得第一磁性部的厚度不超过led器件整体厚度的1/2,所述无磁金属层可以为金、银、铜、铝等无磁性(在本说明书中,相对磁导率<10的材料均认为是无磁性材料)的金属或合金所构成膜层,其可以通过电镀以及利用与上述与第一磁性部相同的图形化方法,先于第一磁性部设置在第一电极之上。

所述第一键合层可以直接为第一磁性部的表层(第二键合层需要采用与第一磁性部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的材料),也可以为另外设置的专门用于键合的膜层。在第一键合层为另外设置的膜层的情况下,其可以采用电镀、喷镀、热浸镀等方法形成在第一磁性部之上,为了不影响步骤三中第一、二磁性层之间的磁吸力,优选第一键合层的厚度不超过第一磁性部的1/2。优选地,所述第一键合层可以为低熔点金属层或软质金属层,以便于在步骤四中通过升温熔合或加压压合的方式使第一、二键合层发生键合。当所述第一键合层为低熔点金属层时,优选其为铟、锡的金属层或以铟或锡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层;而当所述第一键合层为软质金属层时,优选其为金、银等易于压焊的软质金属层。除此之外,所述第一键合层还可优选为纳米银、纳米金等纳米金属涂层,其一般可通过升温加压的方式使第一、二键合层发生键合,其键合所需的温度和压力均比较低,工艺适用性较好。

所述母板优选为玻璃板(如普通玻璃、石英玻璃、蓝宝石玻璃)、陶瓷板或是无磁性的金属板,也可以为上述等材料的复合板体,其在上述制造过程中能够为所形成的led阵列装置提供良好的支撑,且不会影响到第二磁性部的磁场。所述第二磁性部由硬磁性材料构成,具体地,其可以为由铝镍钴系永磁合金、铁铬钴系永磁合金、永磁铁氧体、稀土永磁材料或者上述材料构成的复合硬磁性材料构成;优选地,第二磁性部由钕铁硼合金构成,作为一种常用且性能优秀的硬磁性材料,第二磁性部由钕铁硼合金构成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在本发明的一优选方案中,所述母板的键合位设有容纳孔,而所述第二磁性部嵌设在容纳孔之内,将第二磁性部嵌设在母板的容纳孔之内,其不仅可以保持第一板体面的平坦,还可加深容纳孔使得第二磁性部具有更大的体积以增强其磁场。优选地,所述容纳孔通过激光雕刻、掩膜蚀刻、掩膜电解(母板为金属板的情况下)等工艺方法在母板的第一板体面上形成,由此可使所形成的容纳孔形状和位置均非常精确。所述容纳孔可以为盲孔或贯穿母板的通孔。第二磁性部可以先制作为与上述容纳孔相对应的形状,如圆柱状,然后将其嵌入到容纳孔之中。

在所述led器件尺寸很小且数量巨大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磁性部同样要求尺寸很小且数量巨大,为了更高效地将第二磁性部设置到母板的容纳孔中,在本发明的一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二磁性部的形成方法为:在母板的容纳孔中填充硬磁性材料的粉末(如钕铁硼粉末,可将粉末做成膏体),对母板进行高温处理,使得容纳孔之内的硬磁性材料粉末烧结为第二磁性部。具体来说,可在母板形成容纳孔之后,将硬磁性材料的粉末压涂或刮涂过母板的表面使其挤入到各个容纳孔中,对母板进行900〜1200℃的高温烘烤(可同时在容纳孔外加压)以将硬磁性材料粉末烧结为第二磁性部,由此不需要将第二磁性部逐个地嵌入容纳孔中,其制作效率非常高。为了使得硬磁性材料粉末能够更加有效地填充到容纳孔中,优选所述容纳孔为通孔,由此可从母板的另一侧检测硬磁性材料粉末在容纳孔中的渗透情况(优选为完全渗透,从另一侧挤出)。为了使得母板能够适应硬磁性材料粉末的烧结温度,在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母板由熔点大于1500℃的无磁性金属或合金制作而成,具体地,其可以为由钛、钼、钨、铬或其合金制作而成的金属板,这种母板不仅机械结构强、无磁性,还能够耐受高温,适合上述填充、烧结的工艺。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承受硬磁性材料粉末的烧结高温,所述母板还可优选地采用耐高温且机械性能好的陶瓷材料,如氧化锆陶瓷制作而成。

优选地,在母板上设置完第二磁性部之后,为了使得第一板体面保持平坦,至少还可对母板的第一板体面进行抛光处理。为了使得在步骤五中,基础层容易与母板相互分离,在母板进行抛光处理之后,还可优选地对第一板体面进行降粘处理,如在第一板体面上设置一有机硅聚合物或含氟聚合物所构成的涂层或镀层(采用喷涂或真空镀膜的方式形成)。

为了保证第二磁性部具有正确和足够的磁场,在母板完成之后或是上述工艺步骤中,可将母板置于充磁机中使强磁场穿透母板而对其第二磁性部进行充磁(如母板太大,可采用扫描的方式进行充磁)。优选充磁时充磁机的磁场垂直穿过母板,由此第二磁性部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第一板体面,其能够更加有效地穿透至焊盘的上方。对所述第二磁性部进行充磁,可正确地激活第二磁性部烧结成型之后或是被高温退磁之后(如驱动电路层制作过程中的高温镀膜和退火、第一、二键合层的升温键合)的剩余磁场。优选地,在步骤二和步骤三之间对第二磁性部进行充磁,由此可修复掉在步骤二或上一次步骤四(在母板重复使用的情况下)中,第二磁性部由于温度过高而可能出现的退磁状态。

在步骤一中,在母板的第一板体面上设置无磁性的绝缘基础层,作为驱动电路层基底的基础层要求不屏蔽或减弱第二磁性部贯穿至焊盘之上的磁场且在步骤五的分离过程中对其上的驱动电路层和led器件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由此,基础层可选择绝缘、无磁性、具有较大抗拉伸性能的有机膜层,具体地,其可以为聚酯(pet)、环烯烃聚合物(cop)、聚酰亚胺(pi)等聚合物膜层。优选地,所述基础层为聚酰亚胺膜,在各类聚合物膜层中,聚酰亚胺膜不仅具有良好的抗拉伸、耐化学性能,还具有更高的玻璃化温度(400℃以上),由此不仅可以承受后续制作驱动电路层时的各种高温条件(如高温镀膜、退火)和化学条件(如膜层蚀刻),在步骤四中,还能承受第一、二键合层键合所需的高温(350℃以内,假设第一、二键合层采用升温熔合的方法进行键合),以及在基础层与母板相互分离(步骤五)的过程中具有较少的变形,以避免其上的驱动电路层和器件层受到损伤。所述聚酰亚胺层的厚度可设定在2〜200μm的范围内,以利于第二磁性部磁场的贯穿且保持较好的机械强度。聚酰亚胺层可以通过在母板的第一板体面上涂布聚酰胺酸溶液并经过高温或催化聚合形成,也可以将成型好的聚酰亚胺薄膜通过一定的粘合层粘附在第一板体面上。

在步骤二所设置的驱动电路层中,优选所述焊盘的节距为led器件尺寸的1.2〜5.0倍。所述驱动电路层可以为无源驱动层,也可以为包含有源器件的有源驱动层。在驱动电路层为无源驱动层的情况下,其可设计为每个焊盘都通过引线引出,也可设计为交叉矩阵——驱动电路层可以仅设计为构成交叉矩阵的行电极(焊盘设置在行电极上),而构成交叉矩阵的列电极待到led器件键合之后再进行设置。上述驱动电路层,可由沉积(如磁控溅射、蒸镀)在基础层上的导电膜层,尤其是金属膜层(如cu、mo-al-mo)经光刻等图形化方法形成。在驱动电路层为有源驱动层的情况下,驱动电路层可包含用于控制每个led器件单独发光的tft器件(薄膜晶体管),具体来说,所述tft器件可以由硅(如α-si)、氧化物半导体或是有机半导体构成,为了允许led器件工作时具有充足的驱动电流,所述tft器件优选为由电子迁移率较高的低温多晶硅(ltps)或是氧化铟镓锌(igzo)构成。上述有源驱动层、led器件驱动电路的设计可参考现有am-oled显示器件的驱动设计,如采用2t1c(即包含两个tft器件和一个电容,一般用在amoled的驱动电路上)或是更加复杂(如进一步加入补偿电路)的像素驱动设计,所不同的仅为将其像素输出端改为所述焊盘,所述焊盘同样可由上述金属膜层(如cu、mo-al-mo)经光刻等图形化方法形成。

所述焊盘的表面可以直接作为第二键合层(一般要求第一键合层为专门且对应的键合层),也可在焊盘的表面设置另外的膜层来作为第二键合层。在步骤四中,为了便于在第一键合层为低熔点金属层的情况下通过升温处理使得第一、二键合层相互发生焊接,所述第二键合层可以为容易熔焊(熔焊时浸润性好)的金属层,如金、银或铜的镀层,或者,所述第二键合层也可以同样为低熔点的金属层。第二键合层也可为软质金属层,如较厚的纯金镀层,以便于在所述步骤四中,通过在led器件外侧施加压力使得第一键合层与第二键合层相互粘结。又或者,第二键合层为纳米银、纳米金等纳米金属涂层,其可通过升温加压的方式使第一、二键合层发生键合,但其键合所需的温度和压力均比较低,工艺适用性较好。在第二键合层另外设置的情况下,第二键合层可以采用镀膜(如蒸镀、磁控键合、电镀)结合一定的图形化方式形成(可以与焊盘同时图形化),也可以基于焊盘的图形采用电镀(可通过驱动电路层导入电流实现电镀)或热浸镀形成,除此之外,第二键合层还可采用低熔点金属颗粒的膏体或纳米金属涂料印刷或打印在焊盘上而成。

优选地,在步骤二设置完驱动电路层之后,还可在驱动电路层之上设置定位层,所述定位层由绝缘材料制作而成,其厚度优选为所述led器件高度的0.6〜2.0倍,所述定位层包括与键合位相对应的定位孔,使得在步骤三中,所述led器件通过嵌入所述定位孔而被第二磁性部所吸紧。在设有上述定位层的情况下,当led器件偏离而不嵌入定位孔时,由于led器件偏离第二磁吸部的上方且定位层的空间隔离作用,第二磁吸部与第一磁性部的距离较远,因而其磁吸力较弱,且led器件的平移无限制,因而难以形成稳定的吸附,只有当led器件嵌入到定位孔之内,第二磁吸部与第一磁性部的距离较近,led器件的平移受限,才能够形成较稳定的吸附,由此,上述定位层可使led器件更加准确地吸附在键合位上。所述定位孔的尺寸可以设置为所述led器件尺寸的1.1〜1.5倍,该尺寸范围的定位孔可以发挥较好的定位作用,如果定位孔设置大于该尺寸,其定位不准,而如果定位孔小于该尺寸,其会导致led器件在步骤三中无法有效地吸附。

利用定位孔对大于其尺寸的led器件的排除作用,还可使得所要制造的led阵列装置彩色化。优选地,所述led器件至少包括尺寸依次递减的第一led器件、第二led器件和第三led器件,第一led器件、第二led器件和第三led器件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所述定位孔至少包括尺寸依次递减的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的尺寸分别为所述第一led器件、第二led器件和第三led器件的1.1〜1.5倍;以及,在步骤三中,依次将第一led器件、第二led器件和第三led器件散布到所述驱动电路层上,使得第一led器件、第二led器件和第三led器件依次嵌入到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和第三开孔中。具体地,所述第一、二、三led器件可以分别为发射蓝光、绿光、红光的gan、gap和gaas系led器件,第一、二、三led器件尺寸的相邻比例可以设置为1.6〜2.0(即第一led器件的尺寸为第二led器件的1.6〜2.0倍,第二led器件的尺寸为第三led器件的1.6〜2.0倍),在步骤三中,在第一led器件散布到所述驱动电路层上时,其无法嵌入到第二、三定位孔中而只能嵌入第一定位孔(需使其占满第一定位孔),同理,第二、三led器件只能依次嵌入到第二、三定位孔中,由此不同颜色led器件分别嵌入对应的定位孔中而与对应的焊盘连接,使得所要制造的led阵列装置彩色化。除了第一、二、三led器件之后,还可进一步设置第四、第五甚至更多尺寸、颜色不同的led器件,以进一步提高所要制造的led阵列装置的色域范围,然而,过多的颜色设置会导致工艺过程和像素结构过于复杂。

优选地,所述定位层为光敏树脂涂层,由此所述定位孔可以方便地采用黄光工艺(即曝光、显影的图形化工艺)形成。优选地,所述定位层也可以为有机硅涂层、聚酰亚胺涂层或耐高温油墨层,由此其可以承受第一、二键合层的键合的高温(假设第一、二键合层采用升温方式进行键合),所述定位孔可由激光雕刻工艺、掩膜蚀刻工艺或微纳米压印工艺形成,由此所形成的定位孔的位置形状精确,能够保证led器件的嵌入效果。为了使得在步骤三中,所述led器件能够更加有效地嵌入到所述定位孔中,优选所述定位孔为圆形,所述led器件具有圆形的轮廓,将led器件设置为具有圆形的轮廓,其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嵌入到定位孔中,因为提高了嵌入定位孔的效率。

在步骤三中,将led器件散布到驱动电路层上的方法可分为干式分散法和湿式分散法。干式分散法包括将巨量led器件所构成的干燥粉末涂抹或散布在驱动电路层上,由此使led器件接近焊盘而被焊盘背后的第二磁性部所吸附,再除去无吸附的多余粉末。在湿式分散法中,先将led器件分散到液体中构成led器件的分散液,再使所述分散液与驱动电路层接触,由此使分散液中的led器件被吸附到所述焊盘上,湿式分散法容易通过分散液的流动来保持led器件的分散,以及容易控制led器件在分散液中的浓度,有利于对led器件吸附过程的控制。进一步优选的,在设有上述定位层的情况下,还可使定位层具有一定的疏水性,例如,使所述分散液在所述定位层的表面具有大于100°的接触角,由此使得分散液受到定位层的排斥而倾向于与定位孔中的焊盘接触,其有利于将悬浮在分散液中的led器件引导到定位孔的位置上,使得led器件的吸附过程更加准确高效。上述疏水的定位层可以采用烃烯含量较高的耐高温油墨制作而成,而分散液采用水作为溶剂。

优选地,在步骤三中,还设有一定的清除机制以对吸附不良或位置不佳的led器件进行清除,所述清除机制采用但不限于以下方法:1)、采用液体或气体对驱动电路层的表面进行冲洗,以将吸附不良或位置不佳的led器件冲洗掉;2)、在所述母板上施加机械振动,以将吸附不良或位置不佳的led器件震落;3)、在母板的外侧面之上施加反向磁场,以将吸附不良或位置不佳的led器件吸掉;4)、在母板的外侧面之上施加粘性物,以将吸附不良或位置不佳的led器件粘掉。上述方法或其组合可有效地清除掉吸附不良或位置不佳的led器件,而保留吸附良好、位置准确的led器件。

基于第一、二键合层所采用的材料类型,在步骤四中,第一、二键合层的键合可通过升温熔焊(如采用回流炉进行焊接)、压焊(如超声波焊接)或是两者的结合来实现,至此,已经在母板上形成了以基础层为基底的led阵列装置。

优选地,在步骤四之后,还进一步在第二电极上覆盖一顶部导电层以构成led器件的第二电极连接。具体地,所述顶部导电层可以为透明导电层,如氧化铟锡、氧化锌铝或氧化铟镓锌的溅射镀层,或是透明导电聚合物(如pedot)的涂层,或是纳米银、石墨烯等透明导电层。所述顶部导电层也可以为部分与第二电极接触的图形化非透明导电膜,如与第二电极边缘接触的金属薄膜。

优选地,所述led阵列装置还包括填补层,所述填补层在步骤四之后进行制作,所述顶部导电层设置在填补层之上,其设置步骤如下:在所述定位层上(包括led器件的外侧)覆盖填补层,所述填补层渗入并填补掉led器件与定位层之间的缝隙;对所述填补层进行固化和图形化处理以形成露出led器件第二电极的露出口;以及,在填补层及露出口上设置所述顶部导电层以构成led器件的第二电极连接。所述填补层,主要用于填补掉led器件与定位层之间的空隙,由此可提供更为平坦的表面以便于设置所述顶部导电层且避免第一、二电极之间的短路。所述填补层可选用流平性较好的涂布材料,如油墨或光敏树脂,其涂布在定位层和led器件的外侧之后,可以流入并填补掉定位层和led器件之间的缝隙,并最终通过烘烤或紫外固化的方法固化下来。优选地,所述填补层为一光敏树脂涂层,采用光敏树脂涂层,其容易通过黄光工艺进行图形化以形成所述露出口。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填补层可以为黑色或深色的光敏树脂涂层,由此,其还能够使得led阵列装置的表面(除了led器件之外)保持黑色或深色,有利于提高led阵列装置作为显示装置时在强光环境下的可读性。

为了使得所制作的led阵列装置彩色化,还可进一步在顶部导电层之上设置彩色化膜层。例如,在led器件为蓝光led器件的情况下,可将led器件定义为第一、二、三led器件,至少将黄色荧光涂层设置在第一、二led器件之上,再将红、绿滤光膜分别设置在第一、二led器件之上;除此之外,也可在第一、二led器件之上分别设置红色和绿色的颜色转换层,如红、绿的荧光粉涂层或量子点涂层。上述彩色化膜层可以采用印刷、打印、黄光等方法进行设置。

在所述步骤五,可通过机械剥离等方法使基础层与母板相互分离。具体来说,可直接将制作好led阵列装置从母板上撕离出来,也可在制作好led阵列装置的上贴附一定的剥离胶纸(如紫外减粘胶纸),再将其从母板上撕离出来,以避免led阵列装置受力过大而使得其上的电路层发生故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基础层与母板之间充入液体或气体,以使基础层和母板分离。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造方法中,利用设置在母板上的第二磁吸部所产生的磁场对led器件第一磁吸部的磁吸力,使得led器件能够自动地吸附到所要键合的焊盘上,其中,第一、二磁性部之间的磁吸力不仅能够使led器件吸附到焊盘上,还能实现led器件的定位和定向,由此在实际操作中,将led器件散布到母板的第一板体面上,即可实现将巨量的led器件同时转移到对应的焊盘上,这种过程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转移头对逐个(或多批)led器件进行转移的方法,其巨量转移效率要显著地提高。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由于led器件是转移并键合到基于基础层的驱动电路层之上的,最终基础层从母板上剥离出来,使得母板可以重复使用,由此,在实际的制造过程中并不需要重复进行母板的制作,大大地降低了上述制造过程的难度和成本。此外,由于基础层可采用柔性材料制作而成,上述制造方法所制作的led阵列装置还可以是柔性的,符合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下通过附图与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的局部像素平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的像素剖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所采用led的外形及膜层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所采用led的制造步骤(1);

图6为实施例一所采用led的制造步骤(2);

图7为实施例一所采用led的制造步骤(3);

图8为实施例一所采用led的制造步骤(4);

图9为实施例一所采用led的制造步骤(5);

图10为实施例一所采用led的制造步骤(6);

图11为实施例一所采用的母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一所采用的母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一所采用的母板,其第二磁性部的设置方法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一所采用的母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基础层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行电极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行电极铜金属层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定位层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焊盘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对第二磁性部进行充磁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使led器件嵌入定位孔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利用磁铁清除不良led器件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led阵列装置(半成品)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底部电极连接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填补层的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顶部电极层的示意图;

图27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荧光粉涂层的示意图;

图28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利用剥离胶纸将led阵列装置剥离出母板的示意图;

图29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去除剥离胶纸的示意图;

图30为实施例一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的另一形成顶部电极层的示意图;

图31为实施例一所采用led,其制造步骤(6)的一代替方案的示意图;

图32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33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的像素示意图;

图34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的子像素剖面示意图;

图35为实施例二所采用的母板,其形成容纳孔的示意图;

图36为实施例二所采用的母板,其形成第二磁性部的示意图;

图37为实施例二所采用的母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8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基础层的示意图;

图39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缓冲层和驱动电路层的示意图;

图40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驱动电路层的剖面示意图;

图41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子像素的驱动电路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42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子像素的驱动电路层的电路示意图;

图43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定位层的示意图;

图44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第二键合层的示意图;

图45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子像素的剖层示意图;

图46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对第二磁性部进行充磁的示意图;

图47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使led器件嵌入定位孔的示意图;

图48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底部电极连接的示意图;

图49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填补层的示意图;

图50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顶部电极层的示意图;

图51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形成彩色化层的示意图;

图52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利用剥离胶纸将显示器剥离出母板的示意图;

图53为实施例二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清除掉剥离胶纸的示意图;

图54为实施例三的显示器的像素示意图;

图55为实施例三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使蓝色led器件嵌入定位孔的示意图;

图56为实施例三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使红色led器件嵌入定位孔的示意图;

图57为实施例三的显示器,其制造方法中使绿色led器件嵌入定位孔的示意图;

图58为实施例三的显示器的子像素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提供led显示器100的制造方法,如图1、2所示,显示器100为被动驱动的单色led显示器,其具有1.61英寸的像素区域,分辨率为40×32。显示器100的主体为led阵列101,其包括40×32个按正方形矩阵排列的led器件10,led器件10的节距为0.8mm。led阵列101由相互交叉的行电极102和列电极103进行驱动,每个像素具有图3所示的剖面结构。

如图4所示,led器件10为gan系蓝光的垂直结构圆形led器件,其规格直径为0.3mm,其膜层由内到外依次为第一键合层11、软磁金属层(第一磁性部)12、无磁金属层13、第一电极14和半导体层15。其中,第一键合层11为5μm厚的锡金属层,软磁金属层12为40μm厚的铁镍合金层,无磁金属层13为40μm厚的铜金属层、第一电极14为100nm厚的镍薄膜;半导体层15的总厚度4μm,其包括n型层(n-gan)151、多量子阱(mqws)152和作为led器件第二电极的p型层(p-gan)153。

led器件10悬浮、分散在di水中形成分散液,其制造方法如下:

(1)、如图5所示,采用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法)在蓝宝石基底16上依次外延生长n型层151、多量子阱层152和p型层153,形成半导体层15,采用磁控溅射在p型层上沉积镍薄膜,形成第一电极14;

(2)、如图6所示,采用狭缝涂布法在第一电极14上涂布100μm厚的光敏树脂涂层17,并采用黄光方法(包括预固化、掩膜曝光、显影、坚膜等工艺步骤)进行图形化,形成系列直径0.3mm的圆孔171,其中,第一电极14在圆孔171的底部裸露,圆孔171的间距为40μm;

(3)、如图7所示,以第一电极14作为阴极,在圆孔171中电镀铜金属层13,控制电镀电流和时间使得铜金属层13的厚度为40μm;继续以第一电极14作为阴极,在圆孔中进一步电镀铁镍合金层12,控制电镀电流和时间使得铁镍合金层12的厚度为40μm;继续以第一电极14作为阴极,在圆孔中进一步电镀锡金属层11,控制电镀电流和时间使得锡金属层11的厚度为5μm;

(4)、如图8所示,采用褪膜液浸泡并冲洗掉光敏树脂涂层17,留下由铜金属层13、铁镍合金层12和锡金属层11叠合而成的系列凸台111(高度约为85μ);

(5)、如图9所示,在凸台111所构成的面上粘贴剥离胶纸18,剥离胶纸18包括pet塑料膜181和10μm厚降粘胶层182,降粘胶层182可照射紫外光降粘,由于凸台111的凸起,降粘胶层182只能粘结到凸台111的顶部;从蓝宝石基底16的底侧照射krf准分子紫外激光161,其穿透蓝宝石基底16而被半导体层15的底部吸收,使得半导体层15底部发生热分解(反应式:2gan=2ga+n2),由此使得半导体层15与蓝宝石基底16分离,在凸台111的支撑下,凸台111底部的半导体层15保持完整(没有凸台111支撑的半导体层15大部分破碎掉,少部分粘结在led器件的边缘,在后续工序中也会破碎掉),其与凸台111一起随剥离胶纸18从蓝宝石基底16上剥离下来形成led器件10,采用稀盐酸清洗掉其半导体层15底部分解残留的ga金属;

(6)、如图10所示,采用紫外光183(紫外高压水银灯)从背面照射剥离胶纸18而使降粘胶层182的粘力降低,用di水19将led器件10冲洗下来,形成led器件10的di水分散液191,用过量di水冲洗掉半导体层的粉屑,滤掉多余的di水,得到分散密度为(500〜1000)个/ml的led器件分散液。可通过di水的流动来保持led器件10的悬浮。

如图11、12所示,用厚度2mm、尺寸370mm×470mm的304不锈钢板作为母板20,在母板20的第一板体面21上定义出多个符合显示器尺寸的单元区22,每个单元区包含符合显示器100显示区域的像素区23,在每个像素区23中定义出多个与显示器100各像素中心相对应的键合位24,如图13所示,采用激光251在键合位上雕刻出直径400μm、深度0.5mm的圆形容纳孔25,将直径400μm、高0.52mm的微型钕磁铁26嵌入到各个容纳孔25中,由此形成系列第二磁性部。对第一板体面21进行机械抛光(主要将钕磁铁凸出的顶部抛平),然后在第一板体面21上喷涂一层氟聚合物的涂层27,涂层27固化之后形成图14所示的板体表面。

如图15所示,采用狭缝涂布法在第一板体面21上涂布聚酰胺酸溶液,热烘以聚合为作为基础层的厚度为50μm的聚酰亚胺薄膜31,如图16、图1、图2所示,在基础层31上采用磁控溅射沉积作为底部电极层(驱动电路层)的mo-al-mo金属薄膜321(即“钼铌-铝钕-钼铌”三层合金膜,也可为其他导电性良好的金属薄膜)并采用光刻工艺(包括光刻胶涂布、光刻胶预固化、对光刻胶进行掩膜曝光、光刻胶显影、金属薄膜蚀刻、光刻胶褪膜等工艺步骤)图形化为32个行电极32,行电极32的宽度为500μm、间距为300μm,其连接至第一引脚322(同样由底部电极层图形化而成)。如图17所示,将母板20浸入铜的电镀槽中,以行电极32作为阴极(各个行电极暂时相互连接以便于电镀时的连接,最后模切为显示器单元时才切断),进一步在行电极上电镀一层5μm厚的铜金属层323。

如图18所示,进一步在第一板体面21上印刷作为定位层的100μm厚聚酰亚胺涂层33,采用激光对定位层33进行雕刻,控制激光的功率和雕刻速度,在键合位上形成多个直径350μm的定位孔331且其底部裸露出行电极32,由此形成用于焊接led器件的焊盘324。如图19所示,将母板20浸入金属锡的电镀槽中,以行电极32作为阴极,在焊盘324上电镀一层作为第二键合层的厚度30μm的锡金属层325。

如图20所示,将母板20置于扫描式充磁机261中,使充磁机261的磁场262垂直穿透母板20而对第二磁性部26进行充磁。

如图21所示,将母板20固定在振动台(图上无标出)上,振动台为母板提供频率为20〜200hz的横向振动411(沿母板面)和纵向振动412(垂直母板面),将led器件分散液191喷淋在第一板体面上,led器件10的第一磁性部12受到第二磁性部26的磁场作用,以第一键合层11朝着母板20的姿态(流体阻力与磁吸力共同作用,会导致led器件10倾向于保持该姿态)被吸引到定位孔331上并嵌入定位孔331且保持第一、二键合层11、325相互贴紧。振动台的横向振动411可使led器件10在第一板体面21上水平移动并落入定位孔331中,由此提高led器件10吸附过程的效率;分散液191喷淋时的冲刷作用和振动台的纵向振动412则可冲洗、振落掉吸附不良、位置不佳的led器件。如图22所示,吸附完成之后的母板20通过上侧带有磁铁421的闸门42,以进一步通过磁铁421吸附掉吸附不良或位置不佳的led器件(闸门42的高度可调节,以避免把好的led器件也吸附掉)。可重复上述步骤以使得led器件10充分地嵌入到定位孔331中以形成图23所示的led阵列。

采用气刀吹掉母板上残留的led器件分散液,如图24所示,使母板经过300℃的回流炉,使得同为锡金属层的第一、二键合层11、325熔化并相互浸润形成键合层43。由此,各个led器件10被焊接在焊盘324上,其第一电极14与驱动电路层的行电极32形成底部电极连接。

如图25所示,进一步在第一板体面21上涂布作为填补层的20μm厚负性黑色光敏树脂层44,其渗入并填补掉led器件10与定位孔331之间的缝隙(可抽真空去掉缝隙之内的气泡),采用黄光工艺对填补层44进行图形化,以在led器件10顶部形成露出第二电极153的开口(露出口)441。如图26所示,采用磁控溅射进一步在母板之上沉积一层作为顶部电极层的氧化铟锡薄膜45,采用光刻工艺将氧化铟锡薄膜45图形化为40个列电极451,列电极451与周边同样由氧化铟锡薄膜45图形化而成的第二引脚452连接(参考图1、图2)。

至此,已完成led阵列装置101在母板20上的制作。如图28所示,在led阵列装置101上贴附一层剥离胶纸47,剥离胶纸47包括pet塑料膜471和紫外降粘胶472,如图29所示,在剥离胶纸47的辅助下将led阵列装置101从母板20上撕离下来,并采用刀模将其切割为各显示器单元。如图29所示,照射紫外光473去除剥离胶纸47,即可得到柔性led显示器100;或者,也可将led阵列装置101贴附在硬质支撑板104(如铝板、不锈钢板、玻璃板、塑料板等硬质板体,可以为平直或是弧形的形状)上,再照射紫外光去除剥离胶纸,得到固定在支撑板上的硬质led显示器100。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方案中,软磁金属层12还可改为纯铁或硅钢的镀层,第二磁性部26还可改为铝镍钴系永磁合金、铁铬钴系永磁合金、永磁铁氧体、其他稀土永磁材料或者上述材料构成的复合硬磁性材料。在本发明的其他方案中,可以省去荧光粉涂层46以得到蓝色的led显示器,led器件10还可改为gap、gaas等其他发光颜色的led器件(外延基底和半导体层的配比需做相应的改变,可参考发光半导体行业的现有技术),以得到其他颜色的led显示器。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方案中,第一、二键合层11、325的其中之一也可改为金的镀层(如电镀层或真空镀层),金的镀层与熔化之后的锡金属层也具有良好的浸润性而容易形成焊接。第一、二键合层11、325还可都改为金的镀层,而采用超声波焊接等压焊的方式来使第一、二键合层发生焊接。除此之外,至少第一、二键合层11、325的其中之一还可改为纳米银或纳米金的涂层,采用升温压焊的方式使第一、二键合层11、325发生焊接。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方案中,母板20还可以改为玻璃板、石英玻璃板、蓝宝石基板或是陶瓷板或是其他无磁性的金属板。其容纳孔25可以采用激光雕刻或掩膜蚀刻(如母板20为玻璃板或石英玻璃板的情况下,采用氟化氢铵进行光掩膜蚀刻)等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方案中,定位层33还可换成柔软性更好的有机硅涂层或成本更低的耐高温油墨印刷层。除此之外,定位层33还可改为由光敏树脂涂层制作而成,其定位孔331可采用黄光工艺形成以更加精确的形状。

如图30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他方案中,顶部电极层45还可改为mo-al-mo等金属或合金的薄膜,其可通过磁控溅射等方法进行镀膜并图形化为列电极451,列电极451在led器件10的顶部开有出光孔452,出光孔452的边缘与led器件10顶部的第二电极153接触形成顶部电极连接。在顶部电极层45采用金属膜层制作而成时,填补层44无需采用黑色光敏树脂层。为了达到降低反射光的目的,可以进一步在顶部电极层之上覆盖一层黑色油墨层(无画出),黑色油墨层可以在led顶部开孔以便于led器件光的透出,黑色油墨层还可为半透并完全覆盖显示器表面的油墨层,其有利于进一步减少显示器反射。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方案中,还可将led器件10干燥之后做成粉末,将led器件分散液进行喷淋的步骤改为将led粉末进行散布(可通过气流带动)的步骤,同样可以使led器件10被转移到焊盘324上,其中,可采用气刀吹气的方式来清除掉吸附不牢的led器件10。

如图3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其他方案中,将led器件10从蓝宝石基底16剥离下来的过程中,还可采用磁铁18'来代替剥离胶纸18。具体来说,可将磁铁18'贴置在蓝宝石基底16的正侧,在蓝宝石基底16的底侧照射紫外激光161使半导体层15底部发生热分解,由此,由于半导体层15底部结合力的消失(或减弱),led器件10将在第一磁性部12与磁铁18'之间的磁力作用下被吸附到磁铁18'上而实现剥离。可直接采用di水或其他流体将led器件10从磁铁18'上冲洗下来,或是采用其他机械方法将led器件10从磁铁上刮抹下来;磁铁18'也可以为电磁铁,由此可通过退去磁场的方式使led器件与磁铁分离;除此之外,还可在磁铁18'上贴附一层垫膜181',由此将led器件10吸附在垫膜上,最后撤去磁铁18',使得led器件10从垫膜181'上脱落下来。

实施例二

如图32—34所示,实施例二所要制作的是一款有源矩阵驱动的彩色led显示器200,其具有26英寸的像素区域,分辨率为1920×1080,每个像素201还进一步包括红(r)、绿(g)、蓝(b)、白(w)四原色的子像素202。显示器200的主体为一led阵列203,其包括1920×1080×4一共829.44万个按正方形矩阵排列的led器件10,led器件10的节距为150μm。

实施例二的led器件10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参考图4),所不同的是,实施例二的led器件的直径为100μm,其软磁金属层和铜金属层的厚度均为20μm,第一键合层改为厚度3μm的铟金属层。led器件悬浮在di水中形成分散密度为(1000〜2000)个/ml的分散液,其制作方法也与实施例一相同(第一键合层需改为电镀铟)。

母板为厚度0.5mm、尺寸640mm×400mm的钛金属板(可耐1500℃以上的高温,除此之外,母板也可为钨、钼合金板或是氧化锆陶瓷板),在母板的第一板体面上定义出与显示器相对应的单元区及像素区,在像素区中定义出与显示器的子像素202相对应的键合位,如图35所示,采用激光251在键合位202上雕刻出作为容纳孔直径100μm的圆形通孔25,如图36所示,将钕铁硼粉末(颗粒尺度为1〜5μm)做成的膏体261刮涂过第一板体面21并对其施加压力,使膏体261挤透各容纳孔25,将母板20置于110℃的烘箱中除去水分,抛光清除掉母板20两面残留的膏体,将母板20置于1000℃的加压烧结炉中进行加压烧结,使得容纳孔25中的钕铁硼粉末烧结形成作为第二磁性部的钕铁硼磁铁26。对母板20的两个板体面进行抛光,然后在第一板体面21上喷涂一层氟聚合物的涂层27,由此形成如图37所示的第一板体面。

如图38、39所示,采用狭缝涂布法在第一板体面21上涂布聚酰胺酸溶液,热烘聚合为作为基础层的厚度10μm的聚酰亚胺膜31,在聚酰亚胺膜31上采用pecvd方法依次沉积作为缓冲层32的氮化硅(sinx)和氧化硅(sio2)薄膜,并进一步采用ltps的array制造工艺(如九次光刻顶栅工艺,或参考柔性am-oled的现有技术)在缓冲层32上形成驱动电路层33。

如图40—42所示,驱动电路层33的主体为由扫描线331(沿x方向,每个像素对应两条扫描线,共2160条)、数据线332(沿y方向,每个像素对应两条数据线,共3840条)和电源线333(与数据线并排)交叉而成的阵列(还包括周边电路,在此不进行详述),其中,扫描线331和数据线332的节距均为150μm。每个子像素202对应阵列的一个交叉点,其电路主要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t1)334、第二薄膜晶体管(t2)335以及电容c336。t1的栅极、源极分别与扫描线331、数据线332连接,漏极与电容c的一端以及t2的栅极连接,电容c的另一端以及t2的源极与电源线333连接,t2的漏极与焊盘339连接,由此,t1可由扫描线331的行扫描信号控制以将相应数据线332的电压信号写入到电容c中,在一帧之内由电容c保持t2的栅极电压以控制t2的沟道电流,由此进一步控制子像素202所对应led器件的发光亮度。在驱动电路层33中,焊盘339通过平坦化层337上的过孔338与t2的漏极连接,焊盘339由磁控溅射沉积的mo-al-mo薄膜光刻而成。

如图43所示,驱动电路层33上进一步采用狭缝涂布法涂布作为定位层的80μm厚的光敏树脂涂层34,采用黄光工艺形成多个直径110μm的定位圆孔341,定位圆孔341与各个焊盘339相对应以在其底部裸露出焊盘339。

如图44所示,进一步采用电镀法,在焊盘339之上电镀一层作为第二键合层的厚度30μm的铟金属层35。在电镀时,可在驱动电路层33的扫描线331、数据线332上施加正电压,而在电源线333上施加负电压,由此使焊盘339为阴极。形成铟金属层35之后,驱动电路层的像素结构如图45所示。

显示器200的后续加工步骤主要包括:

(1)、如图46所示,对第二磁性部26进行充磁;(2)、如图47所示,将led器件分散液191喷淋在第一板体面21上,使得led器件10在第一、二磁性部12、26的磁场作用下嵌入到定位孔341中并保持第一、二键合层11、35相互贴紧;(3)、如图48所示,使第一、二键合层11、35发生焊接;(4)、如图49所示,在第一板体面21上进一步设置填补层44,填补层44图形化为具有使led器件的第二电极153露出的开孔441;(5)、如图50所示,设置顶部电极层45;(6)、如图51所示,在顶部电极层45上设置彩色化层46;(7)、如图52、53所示,采用剥离胶纸47及紫外光471将显示器200从母板20上剥离下来。上述步骤(1)〜(4)和(7)可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工艺方法。在步骤(5)中,顶部电极层45也可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透明导电膜或图形化金属薄膜,所不同的是其不需图形化为列电极。在步骤(6)中,在顶部电极层45之上设置一层厚度为10μm的黑色光敏树脂涂层461并采用黄光工艺图形化出多个与led器件10的顶部对应的圆孔462(直径100μm),采用喷墨打印方法,分别在每个像素的r、g、w子像素中填入红光量子点涂料4631、绿光量子点涂料4632和白光荧光粉涂料4633并干燥,b子像素不需填入涂料,由此使得显示器彩色化。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方案,驱动电路层33还可采用进一步改良的tft电路设计,如带有补偿设计的tft电路,具体可参考am-oled现有的像素电路设计。驱动电路层33的ltps-tft器件也可改为igzo-tft器件,并参考现有的igzo-tft的array基板制造工艺。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方案,红光量子点涂料4631、绿光量子点涂料4632可分别替换为红光荧光粉涂料4631'和绿光荧光粉涂料4632'。

实施例三

如图54所示,实施例三所要制作的显示器300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其每个像素301包括各一个红色子像素(r子像素)3021、蓝色子像素3022(b子像素)和两个绿色子像素3023(g子像素)。为了省去彩色化层的设置步骤,实施例三采用三种颜色的led器件,其分别为红色led101(gaasled)、蓝色led102(ganled)和绿色led103(gapled),三种led器件的直径分别为100μm、162μm和50μm,其结构和制造步骤(所采用的外延基底、工艺参数可能不同)与实施例二所采用的led器件相同,分别制作为di水分散液1911、1912和1913。

实施例三的母板、基础层和驱动电路层的设计和制作步骤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定位层34中,定位圆孔分为直径分别为110μm、180μm和55μm三种规格的第一定位孔3411、第二定位孔3412和第三定位孔3413(焊盘也需配合修改),其分别对应r子像素3021、b子像素3022和g子像素3023。

显示器300后续的加工步骤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无需设置在显示器上设置彩色化层,而使led器件嵌入定位孔的过程包括:

(1)、如图55所示,先采用与实施例一或二相同的方法,将蓝色led分散液1912喷淋在第一板体面21上,使得蓝色led器件102在第一、二磁性部12、26的磁场作用下嵌入到第二定位孔3412中并保持第一、二键合层11、35相互贴紧,由于尺寸的原因,蓝色led器件102无法嵌入到第一、三定位孔3411、3413中;

(2)、如图56所示,采用同样的方法将红色led分散液1911喷淋在第一板体面21上,使得红色led器件101在第一、二磁性部12、26的磁场作用下嵌入到第一定位孔3411中并保持第一、二键合层11、35相互贴紧,由于第二定位孔3412已被占满,而第三定位孔3413太小,红色led器件101无法嵌入到第二、三定位孔3412、3413中;

(3)、如图57所示,采用同样的方法将绿色led分散液1913喷淋在第一板体面21上,使得绿色led器件103在第一、二磁性部12、26的磁场作用下嵌入到第三定位孔3413中并保持第一、二键合层相互11、35贴紧,由于第一、二定位孔3411、3412已被占满,其也无法嵌入到第一、二定位孔3411、3412中。

通过上述步骤,可实现将三种不同颜色的led器件101、102、103嵌入到各自对应的定位孔中,并与相应的焊盘贴紧,最终形成图58所示的彩色化显示器300。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发明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