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板和包括其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4571发布日期:2019-04-05 22:2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偏振板和包括其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2017年9月28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126432号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能够处理和显示大量信息的显示装置领域已经历迅速发展。例如,各种平板显示装置的开发一直备受关注。

平板显示装置的实例包括液晶显示(lcd)装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装置、场发射显示(fed)装置、电致发光显示(eld)装置、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与相关技术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相比,这些平板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厚度、重量和功耗减小的优异性能,crt显示器正在被这种平板显示装置迅速取代。

同时,平板显示装置可以使用玻璃基板来承受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热量,因此在提供轻质、薄度和柔性方面可能存在限制。

出于这个原因,使用诸如塑料的柔性材料而不是没有柔性的玻璃基板来制造以在像纸一样弯曲的情况下保持显示性能的柔性显示装置作为下一代平板显示装置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柔性显示装置可以使用薄膜晶体管基板代替玻璃,并且可以分为具有高耐久性的不易破损的柔性显示装置、可弯曲柔性显示装置、可卷曲柔性显示装置、可折叠柔性显示装置等。这样的柔性显示装置可以在空间利用和室内装饰和设计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可以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例如,为了实现具有超薄厚度、重量轻和结构紧凑的大尺寸显示装置,已对可以以折叠状态携带并在展开状态下显示图像的可弯曲或可折叠显示装置进行了积极研究。

可弯曲或可折叠显示装置(下文中称为“可折叠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tv和监视器以及移动设备(例如,移动电话、超移动pc、电子书、电子报纸等))。

然而,因为柔性显示装置可能需要折叠或展开,所以柔性显示装置可以以薄膜的形式提供。这种柔性显示装置的抗冲击性可能非常弱。

例如,偏振板可以被拉长以具有拉伸比——即,偏振板被拉长(拉伸)的量相对于其原始的、未拉伸的量的比例。被拉长至最大拉伸比(例如,在断裂之前拉伸至最大量)的偏振板在柔性显示装置的折叠区域中可能经常发生开裂。

因为具有开裂的偏振板可降低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所以可以通过将具有开裂的偏振板从柔性显示装置移除来丢弃该偏振板。然而,当难以从柔性显示装置移除偏振板时,柔性显示装置可能被丢弃。

因此,工艺效率和/或成品率可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和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点导致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开裂的偏振板。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图像品质的柔性显示装置。

本公开另外的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本公开的实践来获知。本公开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将通过书面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他优点并且根据本公开的目的,如本文所实施和广泛描述的,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其包括:被配置成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上的偏振板,其中柔性显示装置包括折叠区域和非折叠区域;并且偏振板在折叠区域中的第一厚度大于偏振板在非折叠区域中的第二厚度。

在另一方面,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被配置成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和在显示面板上的偏振板,该偏振板在折叠区域具有第一拉伸比而在非折叠区域具有第二拉伸比,其中第二拉伸比大于第一拉伸比。

另一方面,用于柔性显示装置的偏振板包括:偏振层,其在第一区域中具有第一拉伸比而在第二区域中具有第二拉伸比;以及在偏振层的相应面上的第一tac膜和第二tac膜,其中第二拉伸比大于第一拉伸比。

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性描述和下面的详细描述都是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要求保护的实施方案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本发明包括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附图被并入且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a和图1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透视图。

图2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的折叠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2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展开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2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偏振板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偏振板的截面图。

图5是通过测量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的折叠区域与非折叠区域之间的可见度差异而获得的模拟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公开的实施方案,其实例在附图中示出。

图1a和图1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透视图。

可折叠显示装置被示出为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中的柔性显示装置100的一个实例。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应用于各种显示装置(dd),例如,弯曲显示装置、可弯曲显示装置、可卷曲显示装置和可拉伸显示装置。

尽管未示出,但是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可以应用于中小型电子设备(例如,蜂窝电话、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终端、汽车导航装置、游戏机、便携式电子设备、手表型电子设备、照相机等)以及大型电子设备(例如,电视机或外部广告板)。

如图1a和图1b所示,柔性显示装置100包括在显示表面上限定的多个区域。根据是否显示图像,柔性显示装置100可以被划分为显示区域(或“发光区域”)ea和非显示区域(或“非发光区域”)nea。显示区域ea被配置成显示图像,而非显示区域nea与显示区域ea相邻并且不显示图像。

非显示区域nea定位成沿着显示区域ea的边缘。柔性显示装置100可以具有根据动作沿着折叠轴fx折叠的折叠区域fa,以及不折叠的第一非折叠区域nfa1和第二非折叠区域nfa2。

图2a和图2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的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的放大截面图。图2c是示出柔性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如图2a所示,柔性显示装置100可以沿折叠轴fx折叠,使得第一非折叠区域nfa1的显示表面面对第二非折叠区域nfa2的显示表面。

如图2a和图2b所示,柔性显示装置100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110、包括触摸传感器(未示出)的触摸屏120、用于支承显示面板110的背板130、以及用于保护显示面板110的盖窗140。

为方便起见,将在附图的基础上限定当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表面朝向前方时,背板130位于显示面板110的后表面上而盖窗140位于显示面板110的前方。另外,触摸屏120位于显示面板110和盖窗140之间。

显示面板110可以由液晶显示(lcd)装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装置、场发射显示(fed)装置、电致发光显示(eld)装置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装置中的一种形成。在一个实例中,使用oled(其代表即使像纸一样弯曲也能够保持显示性能的柔性显示装置)作为显示面板110。

oled是自发光元件,并且不需要如自身是非发光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背光。因此,oled可以具有轻质和纤薄的结构。

另外,与液晶显示装置相比,oled在视角、对比度、功耗、直流(dc)低电压驱动和响应速度方面可以是优越的。此外,因为oled的内部部件以固体形成,所以oled在抵抗外部冲击方面是坚固的,并且可以具有宽的工作温度范围。

因为制造工艺简单,所以与液晶显示装置相比,oled可以显著降低制造成本。

在由oled形成的显示面板110中,形成有驱动薄膜晶体管dtr和发光二极管e的基板101用保护膜102封装。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2c更详细地描述显示面板110(由oled(这里称为oled面板)形成)。

在形成在基板101上的显示区域ea上限定多个像素区域p。在每个像素区域p中形成有半导体层104,并且半导体层104由硅形成。在半导体层104的中心处形成有构成沟道的有源区104a,并且在有源区104a的两侧形成有掺杂高浓度杂质的源极区104b和漏极区104c。

在半导体层104上形成有栅极绝缘层105。在对应于半导体层104的有源区104a的栅极绝缘层105上形成有栅电极107和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栅极线(未示出)。

另外,在栅电极107和栅极线(未示出)的整个顶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层间绝缘层106a。另外,第一层间绝缘层106a和形成在第一层间绝缘层106a下方的栅极绝缘层105具有用于分别使位于有源区104a两侧的源极区104b和漏极区104c露出的第一和第二半导体层接触孔109。

在包括第一和第二半导体层接触孔109的第一层间绝缘层106a上形成有源电极108a和漏电极108b,源电极108a和漏电极108b彼此间隔开并分别接触通过第一和第二半导体层接触孔109露出的源极区104b和漏极区104c。

此外,在源电极108a和漏电极108b上以及在源电极108a和漏电极108b之间露出的第一层间绝缘的层106a上形成有具有用于使漏电极108b露出的漏极接触孔112的第二层间绝缘层106b。

在这种情况下,源电极108a和漏电极108b、包括与源电极108a和漏电极108b接触的源极区104b和漏极区104c的半导体层104、形成在半导体层104上的栅极绝缘层105、以及栅电极107可以构成驱动薄膜晶体管dtr。

设置有与栅极线(未示出)交叉的数据线(未示出)以限定像素区域p。开关薄膜晶体管(未示出)可以具有与驱动薄膜晶体管dtr相同的结构并且连接至驱动薄膜晶体管dtr。

在图2c中,作为一个实例,开关薄膜晶体管(未示出)和驱动薄膜晶体管dtr被示出为共面型晶体管,其中半导体层104由多晶硅半导体层形成。或者,开关薄膜晶体管和驱动薄膜晶体管dtr可以设置为底栅型晶体管,其中半导体层104由纯的和不纯的非晶硅形成。

另外,第一电极111形成在第二层间绝缘层106b的实际显示图像的预定区域上。例如,第一电极111用作发光二极管e的阳极,并且由具有相对高的功函数值的材料形成。

第一电极111连接至驱动薄膜晶体管dtr的漏电极108b,并且第一电极111形成在每个像素区域p中。堤部119插入在形成于每个像素区域p中的第一电极111之间。

也就是说,堤部119可以用作像素区域p之间的边界,使得形成在像素区域p中的第一电极111可以通过堤部119彼此隔开。

此外,在第一电极111上形成有有机发光层113。

有机发光层113可以被配置为由发光材料形成的单层,或者可以被配置为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的多层,以提高发光效率。

另外,在有机发光层113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有用作阴极的第二电极115。

第二电极115具有双层结构并且包括半透明金属膜,其通过薄薄地沉积具有低功函数的金属材料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电极115可以具有双层结构,其中透明导电材料厚厚地沉积在半透明金属膜上。

因此,从有机发光层113发射的光被导向第二电极115,这被称为顶部发光型方法。

或者,第二电极115可以由不透明金属膜形成,并且从有机发光层113发射的光可以被导向第一电极111,这被称为底部发光型方法。

在oled面板110中,当响应于所选择的颜色信号将预定电压施加到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5时,从第一电极111注入的空穴和从第二电极115提供的电子被传输到有机发光层113以形成激子。当激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产生并且发射可见光的形式的光。

在这种情况下,发射的光穿过透明的第二电极115或第一电极111并出射到外部,使得oled面板110显示图像。

在驱动薄膜晶体管dtr和发光二极管e上形成有薄膜形式的保护膜102,使得oled面板110被保护膜102封装。为了防止外部氧气和水分渗透到oled面板110中,层叠并使用至少两个无机保护膜。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无机保护膜之间可以插入有机保护膜以增强无机保护膜的抗冲击性。

同时,基板101可以由薄的聚酰亚胺形成以具有柔性特征。然而,由薄的聚酰亚胺形成的基板101可能不适合于形成诸如薄膜晶体管dtr的部件的工艺,因此形成诸如薄膜晶体管dtr的部件的工艺可以在由聚酰亚胺形成的基板附着到载体基板如玻璃基板上的状态下执行。可以通过将载体基板与聚酰亚胺基板分离来获得oled面板110。

在oled面板110上设置有触摸屏120。虽然未示出,但是触摸屏120包括具有第一触摸电极(未示出)的第一触摸膜(未示出)和具有第二触摸电极(未示出)的第二触摸膜(未示出),第一触摸膜和第二触摸膜彼此间隔开但彼此面对。

第一触摸电极(未示出)沉积在第一触摸膜(未示出)的整个表面上,并且第一触摸电极(未示出)由诸如铟锡氧化物(ito)或铟锌氧化物(izo)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另外,第二触摸电极(未示出)形成在面对第一触摸膜(未示出)的第二触摸膜(未示出)上。第二触摸电极设置成条形以彼此间隔开预定间隔,并且由诸如铝(al)或铝合金(alnd)、镁(mg)、金(au)、银(ag)等的金属材料形成。

第一触摸电极(未示出)和第二触摸电极(未示出)可以构成触摸传感器(未示出)。

因此,当诸如手指或笔的预定输入装置触摸第一触摸膜(未示出)的上部时,形成在第一触摸膜(未示出)上的第一触摸电极(未示出)和形成在第二触摸膜(未示出)上的第二触摸电极(未示出)电连接,使得触摸点的电压值可以根据触摸点的电阻值而改变。因此,控制设备可以基于电位差的变化找到位置坐标。

触摸屏120和oled面板110通过盖窗140和背板130整体模块化。触摸屏120和用于保护oled面板110的盖窗140设置在oled面板110的显示图像的前表面处,并且用于支撑oled面板110的背板130设置在oled面板110的后表面处。

盖窗140保护oled面板110和触摸屏120免受外部冲击,并透射从oled面板110发射的光,使得oled面板110上显示的图像对外部可见。

盖窗140可以由具有抗冲击性和透光性的聚合物材料,诸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环烯烃聚合物(co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或聚芳酰胺(pa)形成。

另外,因为oled面板110的基板101非常薄,所以背板130附接到oled面板110的后表面以支撑oled面板110。

同时,因为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中显示面板110由oled形成,所以在oled面板1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使光透过的偏振板200,以防止对比度因外部光而降低。

也就是说,当oled面板110处于用于显示图像的驱动模式时,用于阻挡从外部入射的外部光的偏振板200位于通过有机发光层113发射的光的透射方向上,从而改善对比度。

偏振板200是用于阻挡外部光的圆偏振板。因此,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可以通过使用偏振板200来减少外部光的反射和/或使外部光的反射最小化,从而防止对比度降低。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中,偏振板200的线偏振板210(参见图3a)在折叠区域fa中被拉长2倍至5倍(例如,其原始量的2倍至5倍),并且在第一非折叠区域nfa1和第二非折叠区域nfa2中被拉长6倍(例如,其原始量的6倍),其为最大拉伸比。

拉伸比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

参照图2b,oled面板110和触摸屏120通过第一光学粘结剂层150a彼此结合,触摸屏120和偏振板200通过第二光学粘结剂层150b彼此结合,并且偏振板200和盖窗140通过第三光学粘结剂层150c彼此结合。另外,oled面板110和背板130通过第四光学粘结剂层150d彼此结合,使得柔性显示装置100得以整体模块化。

第一光学粘结剂层至第四光学粘结剂层150a、150b、150c和150d由光学透明粘结剂(oca)形成,并且可以具有100μm至300μm的厚度。

当第一光学粘结剂层至第四光学粘结剂层150a、150b、150c和150d具有100μm或更小的厚度时,粘结力太弱以至于盖窗140、背板130、偏振板200、触摸板120和oled面板110不能整体模块化。当第一光学粘结剂层至第四光学粘结剂层150a、150b、150c和150d具有300μm或更大的厚度时,柔性显示装置100可能不容易折叠。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中,设置来防止对比度由于外部光而降低的偏振板200被划分为折叠区域fa和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偏振板200在折叠区域fa中被拉长2倍至5倍,并且在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被拉长6倍(其为最大拉伸比)从而防止当柔性显示装置100折叠或展开时在折叠区域fa中发生开裂。

结果,可以防止柔性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品质下降,并且由于可能没有必要去除具有开裂的偏振板,因而可以提高工艺效率。

图3a和图3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偏振板的截面图。

如图3a和图3b所示,偏振板200包括延迟器220和位于延迟器220上的线偏振板210。关于线偏振板210和延迟器220的布置,线偏振板210可以布置成靠近外部光的入射方向,并且延迟器220布置在线偏振板210的内侧。

线偏振板210包括用于改变光的偏振特性的偏振层211和形成在偏振层211的两面上的第一三乙酸纤维素(tac)膜213a和第二三乙酸纤维素(tac)膜213b以保护和支撑偏振层211。

线偏振板210吸收平行于偏振层211的吸收轴的线偏振光,并透射垂直于吸收轴的线偏振光,即,平行于透射轴的线偏振光。

偏振层211可以由聚乙烯醇(pva)形成,其被拉长并用碘离子或二色性染料涂覆,其中偏振层211在折叠区域fa中被拉长2倍至5倍并且在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被拉长6倍,其为最大拉伸比。

也就是说,偏振板200具有:折叠区域fa,其折叠以在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折叠时形成曲面(curvature),以及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其形成在折叠区域fa的两侧并且在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折叠时保持平坦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偏振层211在折叠区域fa中被拉长2倍至5倍,并且在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被拉长6倍,其为最大拉伸比。

以这种方式,折叠区域fa中的拉伸比低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的拉伸比,使得折叠区域fa中的偏振层211的厚度大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的偏振层211的厚度。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折叠区域fa中的偏振层211比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的偏振层211厚,所以位于偏振层211的两面上的第一tac膜213a和第二tac膜213b可以在折叠区域fa和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具有对应于偏振层211的厚度的台阶。

另外,位于线偏振板210之下的延迟器220是具有1/4λ的相位延迟值的四分之一波片(qwp)。

此外,延迟器220还在折叠区域fa跟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具有对应于第二tac膜213b的台阶的台阶。

因此,在偏振板200的总厚度中,当折叠区域fa具有第一厚度‘a’时,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具有小于第一厚度‘a’的第二厚度b。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可以防止当柔性显示装置100折叠或展开时在折叠区域fa中在偏振板200中产生开裂。

也就是说,可以以最大拉伸比拉长偏振板200以改善偏振度,并且在一个实例中,偏振板200的最大拉伸比是6倍。

然而,当在以最大拉伸比拉伸偏振板200之后折叠偏振板200时,在偏振板200内部不能发生额外的拉伸,使得在中性面中产生的拉伸应力超过临界点,从而在偏振板200中产生诸如撕裂的开裂。

相比之下,因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的偏振板200被配置为在折叠区域fa中将偏振层211拉长2倍至5倍,所以在偏振层211内可以发生额外拉伸。

因此,即使当偏振板200折叠时,在偏振板200的中性面中产生的拉伸应力小于临界点,从而可以防止在偏振板200中产生开裂。

结果,可以防止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的显示品质降低,并且由于没有必要去除具有开裂的偏振板,因而可以提高工艺效率。

偏振板200在折叠区域fa以及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的第一厚度‘a’和第二厚度‘b’可以满足以下式1。

式1

a={(b-z)/6}x+z

在式1中,‘z’是拉伸前的初始厚度,‘x’是折叠区域fa中的拉伸比。

当偏振层211在拉伸前的初始厚度为30μm并且偏振层211以6倍的最大拉伸比拉伸的条件下在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的偏振层211具有10μm的第二厚度b时,折叠区域fa中的偏振层211在被拉伸5倍时具有13.4μm的第一厚度‘a’,在被拉伸4倍时具有16.7μm的第一厚度‘a’,在被拉伸3倍时具有20μm的第一厚度‘a’,并且在被拉伸2倍时具有23.3μm的第一厚度‘a’。

因此,在一个实例中,第一厚度‘a’与第二厚度‘b’的比率a/b满足以下式2。

式2

1(最小)<a/b≤2.3(最大)

参考下面的表1,当在拉伸偏振层211的过程中将偏振层211拉长2倍或更少时,由于弹性恢复性能,可能不能稳定地保持拉长状态,因此偏振层211基本上被拉长2倍或更大。

表1

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中,折叠区域fa中的偏振板200的第一厚度‘a’可以不超过23μm,并且偏振板200被拉长2倍至5倍以具有满足式2的低于最大拉伸比的拉伸比。

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的偏振板200在折叠区域fa以及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的第一厚度‘a’与第二厚度‘b’的比率a/b可以满足以下式3。

式3

1(最小)<a/b≤1.3(最大)

也就是说,由于偏振性能随着折叠区域fa相对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的拉伸比变得更相似而可以得到改善,折叠区域fa可以设计成使得折叠区域fa的拉伸比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的最大拉伸比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小。

因此,折叠区域fa可以被拉长5倍,这类似于以最大拉伸比拉长的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的拉伸比,并且在一个实例中,第一厚度‘a’被设计为最接近第二厚度b的13.4μm。

当折叠区域fa的拉伸比设定为5倍时,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相比,折叠区域fa具有17%的额外拉伸裕度。因此,即使偏振板200折叠,在偏振板200的中性面中产生的拉伸应力也小于临界点,从而可以防止在偏振板200中产生开裂。

结果,可以防止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的显示品质降低,并且因为不必去除具有开裂的偏振板可以提高工艺效率。

另外,具有比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的第二厚度‘b’厚的第一厚度‘a’的折叠区域fa相对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具有台阶差‘d’,并且阶梯差‘d’可以参考下面的表2满足以下式4。

表2

参考表2,折叠区域fa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的台阶差‘d’可以设定在6.7μm至1.7μm的范围内。实际上,台阶差‘d’可以根据折叠区域fa和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的拉伸比在设置于偏振板200的两侧上的第二光学粘结剂层150b和第三光学粘结剂层150c(参见图2b)的厚度内而不同地设定。

因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的光学粘结剂层150a、150b、150c和150d具有25μm或更小的超薄厚度,所以折叠区域fa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的台阶差‘d’可以如下式4所示定义。

式4

1.7μm<d≤25μm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中,偏振板200的偏振层在折叠区域fa中被拉长2倍至5倍并且在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被拉长6倍(其为最大拉伸比),从而防止当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折叠或展开时在偏振板200中在折叠区域fa中产生开裂。

结果,可以防止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的显示品质降低,并且因为没有必要去除具有开裂的偏振板因而可以提高工艺效率。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偏振板的截面图。

为了避免多余的描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的那些相同的部分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偏振板200包括延迟器220和位于延迟器220上的线偏振板210,并且线偏振板210包括用于改变光的偏振特性的偏振层211和形成在偏振层211的两面上以保护和支撑偏振层211的第一tac膜213a和第二tac膜213b。

线偏振板210吸收平行于偏振层211的吸收轴的线偏振光,并透射垂直于吸收轴的线偏振光,即,平行于透射轴的线偏振光。

偏振层211可以由聚乙烯醇(pva)形成,其被拉长并被碘离子或二色性染料涂覆,其中偏振层211在折叠区域fa中被拉长2倍至5倍并且在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被拉长6倍,其为最大拉伸比。

以这种方式,折叠区域fa中的拉伸比低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的拉伸比,使得偏振层211在折叠区域fa中的厚度大于偏振层211在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的厚度。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折叠区域fa中的偏振层211比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的偏振层211厚,所以位于偏振层211的两面上的第一tac膜213a和第二tac膜213b可以在折叠区域fa和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具有对应于偏振层211的厚度的台阶。

另外,位于线偏振板210下的延迟器220是具有1/4λ的相位延迟值的四分之一波片(qwp)。

此外,延迟器220还在折叠区域fa跟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具有对应于第二tac膜213b的台阶的台阶。

因此,在偏振板200的总厚度中,当折叠区域fa具有第一厚度‘a’时,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具有小于第一厚度‘a’的第二厚度‘b’。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偏振板200还包括位于线偏振板210上即第一tac膜213a上的表面处理层230。

表面处理层230由包括二氧化硅珠(未示出)的防眩光层形成,并且具有雾度特性。

雾度特性是指当光穿过透明材料时,除了反射或吸收之外由于透明材料的固有性质引起的光漫射而出现不透明的模糊图像的现象,并且光透射率随着雾度特征值降低变得更高。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案的表面处理层230被配置成具有10%至11%范围内的外部雾度特性和20%至33%范围内的内部雾度特性。外部雾度特性是指由表面处理层230自身实现的雾度特性,并且内部雾度特性是指由包含在表面处理层230内部的二氧化硅珠(未示出)实现的雾度特性。

在这种情况下,由外部雾度特性和内部雾度特性引起的总雾度特性可以设定为20%或更高。

因为具有雾度特性的表面处理层230设置在偏振板200的外部,所以在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的展开状态下,可以减小折叠区域fa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的可见度差异和/或使折叠区域fa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的可见度差异最小化。

即,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偏振板200中,折叠区域fa中的拉伸比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的拉伸比不同,以防止当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折叠时在折叠区域fa中产生开裂,因此由于折叠区域fa与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的偏振度的差异当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展开时可能发生可见性差异。

然而,如上所述,因为在偏振板200的外部设置有具有雾度特性的表面处理层230,如图5所示,所以在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的展开状态可以减小折叠区域fa和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的可见度差异和/或使折叠区域fa和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的可见度差异最小化。

在这种情况下,表面处理层230可以设置在位于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的最外侧的盖窗140(参见图2b)中。当表面处理层230设置在盖窗140中时,表面处理层230可以具有10%至23%的外部雾度特性和2%至33%的内部雾度。

在这种情况下,由外部雾度特性和内部雾度特性引起的总雾度特性可以设定为20%或更高。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案的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中,偏振板200的偏振层211在折叠区域fa中被拉长2倍至5倍并且在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中被拉长6倍(其为最大拉伸比),从而防止当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折叠时在偏振板200中在折叠区域fa中产生开裂。

结果,可以防止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的显示品质降低,并且由于没有必要去除具有开裂的偏振板因而可以提高工艺效率。

具体地,因为在偏振板200的外部设置有具有雾度特性的表面处理层230,所以可以减小在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的展开状态下由于折叠区域fa和非折叠区域nfa1和nfa2之间的偏振度差异产生的可见度差异和/或使该可见度差异最小化。

同时,尽管已经示出并描述了触摸屏120(参见图2b)位于用于在柔性显示装置100(参见图2b)中显示图像的oled面板110(参见图2b)上,但是也可以省略触摸屏120(参见图2b)。

尽管已经描述了oled面板110(图2b)作为本公开中的显示面板的实例,但是可以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当液晶面板用作显示面板时,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偏振板200可以位于液晶面板的两侧上。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公开的实施方案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因此,本公开旨在覆盖本公开的修改和变化,只要它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的范围内。

本申请还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

被配置成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以及

所述显示面板上的偏振板,

其中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包括折叠区域和非折叠区域;以及

所述偏振板在所述折叠区域中的第一厚度大于所述偏振板在所述非折叠区域中的第二厚度。

2.根据项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

所述显示面板的一表面上的背板;以及

所述显示面板另一表面上的盖窗,

其中所述偏振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盖窗之间。

3.根据项2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

所述偏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触摸屏,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触摸屏通过第一光学粘结剂层彼此结合;

所述触摸屏和所述偏振板通过第二光学粘结剂层彼此结合;以及

所述偏振板和所述盖窗通过第三光学粘结剂层彼此结合。

4.根据项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5.根据项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偏振板的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满足式

a={(b-z)/6}x+z,

其中‘a’是所述第一厚度,‘b’是所述第二厚度,‘z’是所述偏振板在拉伸前的初始厚度,‘x’是所述偏振板在所述折叠区域中的拉伸比。

6.根据项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厚度与所述第二厚度的比例为1至2.3。

7.根据项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偏振板是用于阻挡外部光的圆偏振板。

8.根据项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

在所述偏振板上的表面处理层,其中所述表面处理层由防眩光层形成并具有雾度特性。

9.根据项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所述偏振板还包括:

偏振层;以及

形成在所述偏振层的相应面上的第一tac膜和第二tac膜,

其中在所述折叠区域中的所述偏振层比在所述非折叠区域中的所述偏振层厚;以及

所述第一tac膜和所述第二tac膜在所述折叠区域和所述非折叠区域之间具有对应于所述偏振层在所述折叠区域和所述非折叠区域中的厚度差的台阶。

10.根据项2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

在所述盖窗上的表面处理层,其中所述表面处理层具有包括10%至23%的外部雾度特性和2%至33%的内部雾度特性的雾度特性。

11.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

被配置成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以及

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偏振板,所述偏振板在折叠区域中具有第一拉伸比以及在非折叠区域中具有第二拉伸比,其中所述第二拉伸比大于所述第一拉伸比。

12.根据项1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的背板。

13.根据项1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次拉伸比为2倍至5倍,以及

所述第二次拉伸比为6倍。

14.根据项1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偏振板在所述折叠区域中的第一厚度‘a’大于所述偏振板在所述非折叠区域中的第二厚度‘b’。

15.根据项14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偏振板在所述第一厚度‘a’与所述第二厚度‘b’之间的台阶差在1.7μm至25μm的范围内。

16.根据项11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

在所述偏振板上的表面处理层,其中所述表面处理层具有包括外部雾度特性和内部雾度特性的雾度特性,其中所述外部雾度特性低于所述内部雾度特性。

17.根据项16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外部雾度特性为10%至11%,以及所述内部雾度特性为20%至33%。

18.一种用于柔性显示装置的偏振板,所述偏振板包括:

偏振层,其在第一区域中具有第一拉伸比以及在第二区域中具有第二拉伸比;以及

在所述偏振层的相应面上的第一tac膜和第二tac膜,

其中所述第二拉伸比大于所述第一拉伸比。

19.根据项18所述的偏振板,其中:

所述偏振层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具有第一厚度以及在所述第二区域中具有第二厚度,以及

所述第二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厚度。

20.根据项18所述的偏振板,其中所述第一厚度与所述第二厚度的比例为1至2.3。

21.根据项18所述的偏振板,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tac膜下方的延迟器。

22.根据项18所述的偏振板,还包括:

具有外部雾度特性和内部雾度特性的表面处理层,其中所述外部雾度特性低于所述内部雾度特性。

23.根据项22所述的偏振板,其中:

所述外部雾度特性为10%至11%,以及所述内部雾度特性为20%至3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