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OLED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8616发布日期:2019-03-02 00:47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OLED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oled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依驱动方式可分为被动式矩阵驱动(passivematrixoled,pmoled)和主动式矩阵驱动(activematrixoled,amoled)两种。其中,pmoled是当数据未写入时并不发光,只在数据写入期间发光。这种驱动方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较容易设计,主要适用于中小尺寸的显示器。

最后,am代表activematrix,是相对于passivematrix而言的,是指每个oled像素的驱动方式。在passivematrix中,每个像素的控制是通过一个复杂的电极网络来实现的,从而实现某个像素的充放电,总体来说,passivematrix的控制方式相对速度较慢,控制精度也稍低。而与passivematrix不同,activematrix则是在每个led上都加装了tft和电容层,这样在某一行某一列通电激活相交的那个像素时,像素中的电容层能够在两次刷新之间保持充电状态,从而实现更快速和更精确的像素发光控制。

由于amoled面板上的电压vdd于每个像素间都连接在一起,当驱动发光时,电压vdd上会有电流流过。考虑到vdd金属线本身具有阻抗,会有压降存在,造成每一像素的vdd会出现差异,导致不同像素间存在电流差异。如此一来,流经oled的电流不同,所产生的亮度也不同,进而amoled面板不均匀。另外,由于制程的影响,每一像素中的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均不相同,即使提供相同数值的电压vdata,其所产生的电流仍然会有差异,这也将造成面板不均匀。此外,如果采用像素补偿电路对上述电压进行补偿,大部分补偿电路又会受限于扫描时间太短而影响补偿效果。

解决这种方式在小尺寸上一般采用oled内部补偿电路的方式,但是现在一般的补偿电路无法补偿tft负向漂移状况,这样补偿电路就出现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oled驱动电路,解决现有的oled补偿电路无法补偿tft负向漂移状况及因oled恶化引起的电流变化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新型oled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t1、t2、t3、t4、t5、电容c1及oled;

所述薄膜晶体管t1的控制端连接于n级扫描信号,源端连接于工作电压vdata,漏端连接于t2的控制端、t5的漏端及电容c1的一端;

所述薄膜晶体管t2的源端连接于t4的漏端,漏端连接于电容c1的b端;

所述薄膜晶体管t3的控制端连接于n-1级扫描信号,源端连接于基准电压vref,漏端连接于电容c1的另一端及oled的阳极;

所述薄膜晶体管t4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信号em,源端连接于工作电压vdd;

所述薄膜晶体管t5的控制端连接于n-1级扫描信号,源端连接于工作电压vin;

所述oled的阴极接地。

进一步优化,所述薄膜晶体管t1、t2、t3、t4、t5为n型结构。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路采用薄膜晶体管t1、t2、t3、t4、t5的五个开关、一个电容c1及一个oled构成5t1c架构,从而将该驱动电路的运作时序一次划分为复位阶段、补偿阶段、数据写入阶段和发光阶段,而由于薄膜晶体管t2在复位阶段及数据写入阶段均处于关断状态,oled并不会发光,延长了oled的使用寿命。而且薄膜晶体管t2在发光处于开通状态,流经oled的电流不仅与薄膜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无关,而且与oleddevice驱动电压(阳极电压)无关,因而能够同时克服因oled和tft电性退化而造成驱动电流变化,以达到像素补偿和面板亮度均匀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型oled驱动电路的一种电路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型oled驱动电路的时序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型oled驱动电路在复位阶段t1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型oled驱动电路在补偿阶段t2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型oled驱动电路在数据写入阶段t3的电路示意图;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型oled驱动电路在发光阶段t4的电路示意图;

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新型oled驱动电路的tftvth变化下的oled阳极电压变化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所述新型oled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t1、t2、t3、t4、t5、电容c1及oled;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t1、t2、t3、t4、t5为n型结构。

所述薄膜晶体管t1的控制端连接于n级扫描信号,源端连接于工作电压vdata,漏端连接于t2的控制端、t5的漏端及电容c1的一端;

所述薄膜晶体管t2的源端连接于t4的漏端,漏端连接于电容c1的b端;

所述薄膜晶体管t3的控制端连接于n-1级扫描信号,源端连接于基准电压vref,漏端连接于电容c1的另一端及oled的阳极;

所述薄膜晶体管t4的控制端连接于控制信号em,源端连接于工作电压vdd;

所述薄膜晶体管t5的控制端连接于n-1级扫描信号,源端连接于工作电压vin;

所述oled的阴极接地。

驱动电路采用薄膜晶体管t1、t2、t3、t4、t5的五个开关、一个电容c1及一个oled构成5t1c架构,从而将该驱动电路的运作时序一次划分为复位阶段、补偿阶段、数据写入阶段和发光阶段,而由于薄膜晶体管t2在复位阶段及数据写入阶段均处于关断状态,oled并不会发光,延长了oled的使用寿命。而且薄膜晶体管t2在发光处于开通状态,流经oled的电流不仅与薄膜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无关,而且与oleddevice驱动电压(阳极电压)无关,因而能够同时克服因oled和tft电性退化而造成驱动电流变化,以达到像素补偿和面板亮度均匀的效果。具体原理如下:

图2给出了本实施例所述新型oled驱动电路的时序示意图,将该驱动电路的运作时序一次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复位阶段t1、补偿阶段t2、数据写入阶段t3和发光阶段t4。跟具体地,在复位阶段t1,主要复位a和b点电压;在补偿阶段t2,主要提取薄膜晶体管t1的vth;在数据写入阶段t3,主要是写入数据讯号;而在发光阶段t4,在驱动oleddevice时,提取oled的驱动电压(阳极电压)实现oleddevice补偿。具体各个阶段的过程如下:

图3所示新型oled驱动电路在复位阶段t1的电路示意图,复位阶段t1:scan(n-1)讯号为高电位,薄膜晶体管t3和t5全部打开,此时a点电位为vin,b点电位为vref,其中vini-vref>tft的vth,保证薄膜晶体管t2能够打开,此阶段完成a点和b点电位的复位。

图4所示新型oled驱动电路在补偿阶段t2的电路示意图,补偿阶段t2:scan(n)和scan(n-1)低电位,em为高电位,薄膜晶体管t2和t4打开,此时a点的电位为vin,b点的电位会发生变化,当a和b点的电压差异为vth时薄膜晶体管t2关闭,此时b点的电压为vini-vth;此时需注意,该补偿方式可以同时薄膜晶体管t2的正负shift,如当薄膜晶体管t2的vth=-1v时,此时b点电位会变为vin+1v,如果b,如当薄膜晶体管t2的vth=1v时,此时b点电位为vin-1v,此时完成薄膜晶体管t1的vth提取。

图5所示新型oled驱动电路在数据写入阶段t3的电路示意图,数据写入阶段t3:薄膜晶体管t1打开,此时a点电位变为vdata,b点电位变化为1/k1*(vdata-vin)+vin-vth(因c1电容耦合),k1=c1/(c1+coled)。

图6所示新型oled驱动电路在发光阶段t4的电路示意图,发光阶段t4:t2和t4打开,此时各点的电位变化如下:由于此时oled处于发光阶段,b点电位为oled驱动电压v_oled,即b:v_oled;因电容耦合,故a点电压变为a:vdata+voled-(1/k*(vdata-vin)+vin-vth),上述结果是认为a点电位是受电容100%耦合效应,即a点处电容c外无其它寄生电容。有饱和区电流公式ioled=1/2*k*(vgs_t2-vth)2可得,oled器件的最终驱动电流为:ioled=1/2k(vdata-1/k1*(vdata-vin)+vin)^2(k是与tft的size、mobility等相关的参数),ioled只有数据讯号和参考电压vref相关,而与vth_t1和v_oled无关;进而补偿t1晶体管的阈值电压飘逸和oled器件驱动电压变化引起的显示不均。

图7所示新型oled驱动电路的tftvth变化下的oled阳极电压变化量的示意图,新型oled驱动电路采用的5t1c结构较于传统的2t1c,tft的vth的漂移对oled的阳极电压的影响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发明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