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讲解器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33094发布日期:2020-03-31 17:15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讲解器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讲解器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功能的不断加强,其功耗也逐渐增加。一方面电子设备的厂商不断增加电子设备装配的电池容量,另一方面是为手机电池容量不够理想的设备提供移动电源等移动充电设备。随着共享经济的发达,又出现了共享移动电源的产品方案。在共享移动电源产品的方案中,多个移动电源被插入到充电柜中进行充电,当用户按照充电柜上的提示进行租借操作后,用户获得从充电柜中取出一个移动电源的权限,或者一个充电电源被机械结构弹出,用户可拿去该移动电源进行使用,用户使用完毕后可以将该移动电源归还到充电柜中。但目前的移动电源功能还比较单一。

一种扩展移动电源的思路是将移动电源和景区的导游讲解器进行结合,导游讲解器的电源来自于移动电源,用户只需要持有一台设备就可实现移动电源和景区导游讲解两种功能。

通常讲解器的开机需要用户按动专门的按键才能完成,只有完成讲解器开机后,才能通过耳机听到讲解器提供的讲解内容。这种使用方式有些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讲解器开关装置,能够方便讲解器的的开机操作。

为实现详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讲解器开关装置,包括:

耳机插入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耳机是否插入讲解器的耳机插孔,并输出表示耳机是否插入耳机插孔的检测信号;

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连接在供电单元和讲解器主电路之间,用于在耳机插入检测装置检测到耳机已经插入耳机插孔时,接通供电单元和讲解器主电路之间的通路,使得供电单元为讲解器主电路供电。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耳机插入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输出端与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在所述检测信号输出端输出表示耳机已经插入的检测信号时,控制信号输入端接收该检测信号并触发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接通供电单元和讲解器主电路之间的通路。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接收耳机插入检测装置输出的表示耳机是否插入的检测信号,并基于该检测信号判断耳机是否插入耳机插孔,如果耳机已经插入耳机插孔,则向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发送控制指令,触发所述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接通供电单元和讲解器主电路之间的通路。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耳机插入检测装置包括:设置于耳机插孔中的接地端和检测端,在耳机插入耳机插孔时,所述耳机将接地端和检测端导通,所述检测端用于输出表示耳机是否插入的检测信号。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包括:可切换开关电路,所述可切换开关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耳机插孔的检测端相连。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可切换开关电路包括:pmos管组件,所述pmos管组件的源极与供电单元相连,所述pmos管组件的栅极与所述耳机插孔的检测端相连,所述pmos管组件的漏级与讲解器主电路相连。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pmos管组件的栅极通过第一电阻与所述pmos组件的源极相连。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pmos管组件的栅极通过第二电阻与耳机插孔的检测端相连。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pmos管组件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pmos管,所述多个并联连接的pmos管的源极连接在一起构成所述pmos管组件的源极,所述多个并联连接的pmos管的漏极连接在一起构成所述pmos管组件的漏极,所述多个并联连接的pmos管的栅极连接在一起构成所述pmos管组件的栅极。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当用户将耳机插入耳机插孔时,触发讲解器开机,不仅用户方便,而且开机的时机更合理。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讲解器开关装置中的耳机插入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讲解器开关装置中的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集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讲解器开关装置可以实现借助用户插入耳机即可将讲解器进行开机,用户使用非常方便。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讲解器开关装置包括耳机插入检测装置10和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耳机插入检测装置10用于检测耳机是否插入讲解器的耳机插孔中,并输出表示耳机是否插入的检测信号。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连接在供电单元30和讲解器主电路40之间,用于在耳机插入检测装置10检测到耳机已经插入耳机插孔时,接通供电单元30和讲解器主电路40之间的通路,使得供电单元30为讲解器主电路40供电。

在实际中,供电单元30可以是电池。

请同时参见图1和图2,耳机插入检测装置10的检测信号信号输出端可以与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如图1和图2中标号为en_power的端分别为耳机插入检测装置10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和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在图1和图2中,通过相同的标号“en_power”表示两个端相连。当图1中的“en_power”端(即检测信号输出端)输出表示耳机已经插入的检测信号时,图2中的“en_power”端(即控制信号输入端)则接收到该检测信号,并触发供电单元可切换装置20接通供电单元30和讲解器主电路40。

以下详细说明耳机插入检测装置10的一种详细实现,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的耳机插入检测装置10是对耳机插孔相关电路的一种扩充。耳机插孔通常具有左右两个引脚,图中分别记为j1和j2。此外耳机插孔还具有接地端j3。在通常情况下,耳机插入耳机插孔后,耳机上的相互绝缘的不同区域分别于左引脚j1、右引脚j2和接地端j3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增加检测端j4,检测端4被设计为当耳机插入耳机插孔后,通过耳机将接地端j3和检测端j4导通;而耳机没有插入耳机插孔时,接地端j3和检测端j4不导通。同时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当接地端j3和检测端j4没有导通时,检测端j4的电压处于高电压,当接地端j3和检测端j4导通时,检测端j4电压将被接地端j3拉低,进而检测端j4的电压变为低电压。由此可见,耳机是否插入耳机插孔,将导致检测端j4的电压有所不同,反过来,通过检测端j4的电压变化即可判断耳机是否插入耳机插孔,故,检测端j4的电压信号可以认为是一种表示耳机是否插入耳机插孔的检测信号。

以下详细说明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的具体实现。参见图2,该懂点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的主体包括可切换开关电路,该可切换开关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即图2中的en_power端)与图1中耳机插孔的检测端(即图1中的en_power端)相连。

该可切换开关电路包括:pmos组件,pmos管组件的源极s0与供电单元30相连,pmos管组件的栅极g0与耳机插孔的检测端j4相连,pmos管组件的漏级d0与讲解器主电路40相连。

具体地址,pmos管组件的栅极g0可以通过第二电阻r31与耳机插孔的检测端j4相连。pmos管组件可以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pmos管。多个并联连接的pmos管的源极连接在一起,构成pmos管组件的源极s0。多个并联连接的pmos管的漏极连接在一起构成pmos管组件的漏极d0,多个并联连接的pmos管的栅极连接在一起构成所述pmos管组件的栅极g0。在图2示出的具体示例中,pmos管组件包括两个并联连接的pmos管,分别记为q1和q2。pmos管q1的源极、栅极和漏级分别记为s1、g1和d1。pmos管q2的源极、栅极和漏级分别记为s2、g2和d2。pmos管组件的栅极g0可以通过第一电阻r30与pmos管组件的源极s0相连。

采用多个pmos管并联连接构成pmos组件的优点在于:可以提高pmos组件承受大电流的能力。

以下详细说明上述可切换开关电路的工作原理。

在耳机插孔未插入耳机时,pmos管q1和q2的源极电压减去栅极电压小于第一阈值(如0.4v),所以源极和漏级不能导通,进而供电单元30不会给讲解器主电路40供电,讲解器处于关机状态。

在耳机插孔插入耳机后,接地端j3与检测端j4导通,因为接地端j3与地相连,所以最终pmos管q1和q2的栅极电压被拉低,造成源极和栅极电压差大于第一阈值(例如0.4v),源极和漏级导通,进而供电单元30给讲解器主电路40供电,讲解器处于开机状态。

上述过程恰恰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当用户将耳机插入耳机插孔时表明用户真正希望开始使用讲解器,此时能够同时触发讲解器开机,不仅用户方便,而且开机的时机更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和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耳机插入检测装置10的检测信号输出端与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直接连接,借助电路的设计实现了:通过耳机插入耳机孔,触发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接通供电单元30和讲解器主电路40之间的通路。

在实际中还可以通过单独的控制器完成检测信号的读入以及判断,并由控制器向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发送触发信号。具体地,控制器用于接收耳机用于接收耳机插入检测装置10输出的表示耳机是否插入的检测信号,并基于该检测信号判断耳机是否插入耳机插孔,如果耳机已经插入耳机插孔,则向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发送控制指令,触发供电单元可切换开关装置20接通供电单元30和讲解器主电路40之间的通路。

请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