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露骨料图案的装饰板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74064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露骨料图案的装饰板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构件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露骨料图案的装饰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的外墙装饰挂板中,石材装饰挂板占有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石材的采取、运输、加工等较困难,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且石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采矿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在建筑工业化中,石材难以通过一种合适的工艺做成完整的墙体。

现有技术中,混凝土装饰板的制备一种是先在贴纸上印制好所需的图案,将印制好图案的贴纸粘贴在基板的表面但通过这种方式所生产装饰板由于基板与贴纸是粘接的,所以贴纸很容易脱落。另一种是采用装饰模板成型,但是成型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脱模时损坏装饰面严重影响装饰效果。

综上所述,亟需提出一种简单易行、装饰效果佳且可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装饰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易行、装饰效果佳且可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装饰板的制作方法。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带露骨料图案的装饰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装饰板的浇筑;

(2)镂空膜的粘贴:在装饰板的装饰面粘贴镂空膜;

(3)抛丸处理:将经步骤(2)处理后的装饰板送入抛丸机进行抛丸处理并形成装饰图案;

(4)装饰面的清理:移除镂空膜,并清理所述装饰板表面的积灰。

上述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在装饰板的装饰面粘贴镂空膜,该镂空膜被制作成镂空的艺术元素或图案(镂空图案可根据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将装饰板送入抛丸机进行抛丸处理,抛丸过程中,装饰面于镂空膜镂空的部分将形成粗糙面,而装饰面与镂空膜接触的部分由于不容易受到抛丸的冲击,可以保留混凝土原有的质感,镂空膜的厚度较薄时,该部位也能受到一定的抛丸冲击形成亚粗糙面。因此装饰表面的混凝土原有的质感与亚粗糙面或粗糙面形成对比,从而构成图案或艺术元素。

优选,当镂空膜为pvc膜时,经实验研究表明,膜厚度大于20微米时,其粘贴的位置在抛丸后将保留原有质感,不会形成粗糙面,膜厚度介于3~5微米时,可形成亚粗糙面,当膜厚度小于2微米时,镂空膜易遭受抛丸损坏。

本发明提出的装饰板制备方法制备的装饰板兼顾力学强度、美观度,具有接近石材的强度,且该方法操作简单,装饰纹路可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

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1)前还包括模具的预处理步骤:在模具的底模的上表面均匀喷涂一层溶剂型脱模剂;所述装饰板的装饰面为装饰板与底模相接触的一面,所述镂空膜为自粘膜,所述步骤(2)中装饰板脱模后,将镂空膜贴在装饰面上。如此,溶剂型脱模剂易于在模板表面形成一层非油性的有机薄膜,且在装饰板脱模后,不会在其装饰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有利于自粘膜粘接。优选,所述钢化平板玻璃做底模,保证脱模出来的装饰板表面光洁不粗糙,有利于自粘膜的粘贴,使其不容易在抛丸加工过程中脱落。

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2)中装饰板未凝固前将镂空膜贴在装饰板的外露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装饰板未凝固前意味着此时装饰板未脱模,所述的装饰板的外露面是相对模具而言,此时装饰板的装饰面即装饰板外露在模具的一面;装饰板未凝固前将镂空膜贴在装饰板的外露面,利用混凝土的粘附力与镂空膜相粘贴,操作简便,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同时,此时的装饰面较为粗糙,经抛丸处理后装饰面贴膜部分和镂空部分的视觉对比更为鲜明。

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1)中先将镂空膜设置在底模上,装饰板的混凝土浇筑后即完成步骤(2),待装饰板硬化成型拆模后完成步骤(3)。如此,利用混凝土的粘附力与镂空膜相粘贴,操作简便,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上述分别给出了三种不同时机的不同贴膜方式。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镂空膜的面积大于所述底模的面积,所述镂空膜的边缘嵌入模具的底模与边摸之间。如此,通过底模与边摸可将镂空膜有效的固定,防止混凝土浇筑和振动成型的过程中镂空膜始终铺展平整,同时镂空膜嵌入模具的底模与边摸之间可减少漏浆。另外,拆模时,可先将边模拆除,然后对镂空膜的边缘施加一定的作用力,避免底模脱除时将镂空膜从装饰板上扯掉。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1)中先在底模上喷涂一层缓凝剂溶液,然后将镂空膜贴在底模上,再进行装饰板的浇筑。如此,浇筑混凝土后,粘附在镂空部分的底模上的缓凝剂剂与混凝土相接触,逐渐渗入到混凝土表面,待拆模后,此部分混凝土的强度略低,在抛丸过程中在抛丸机的冲击下更易形成粗糙面,装饰面贴膜部分和镂空部分的视觉对比更为鲜明,装饰效果更好。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2)中将镂空膜贴在装饰板的外露面后再在其表面喷涂一层缓凝剂溶液。如此,只有镂空部分的混凝土采喷涂有缓凝剂溶液,在混凝剂的作用下,脱模后,此部分的强度略低,在抛丸过程中在抛丸机的冲击下更易形成粗糙面,装饰面贴膜部分和镂空部分的视觉对比更为鲜明,装饰效果更好。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装饰板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所述步骤(3)中当装饰板的抗压强度达到40~80mpa时进行抛丸处理。抛丸处理时强度不应过大,这样不利于粗糙面的形成,或装饰面贴膜部分和镂空部分的视觉对比不明显,装饰效果差,但强度也不能过低,过低在抛丸过程会损害其装饰面。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镂空膜的厚度为3~20um。经实验研究表明,当镂空膜为pvc膜时,膜厚度大于20微米时,其粘贴的位置在抛丸后将保留原有质感,不会形成粗糙面,膜厚度介于3~5微米时,可形成亚粗糙面,当膜厚度小于2微米时,镂空膜易遭受抛丸损坏。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镂空膜的厚度为3~5um,所述步骤(2)中将在装饰板的装饰面粘贴有多张镂空膜,所述多张镂空膜的镂空部部分错位设置,另外部分叠合设置。如此,多张镂空膜视为整体多处厚度不一致,抛丸处理后镂空部叠合设置的形成粗糙面,镂空部错位设置的部分以及镂空部与非镂空部叠合设置的部分形成亚粗糙面,非镂空部叠合设置的部分厚度较厚保留原有质感。这样装饰效果层次更为鲜明,装饰效果更佳。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1)和步骤(3)之间还包括装饰板的养护步骤。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养护步骤中将完成混凝土浇筑后的模具叠放,上下模具之间形成独立、密闭的养护空间,所述装饰板在所述养护空间内进行养护。本发明将浇筑有物料的模具进行叠放组合,装饰板在上下模具之间的密闭的养护空间内独立的进行养护,养护空间密闭可控制胶凝材料水分的散失,维持养护空间内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分体系,同时利用胶凝材料水化时产生的水化热进行“抱团取暖”式保温保湿,为装饰板的养护提供一定的热源。如此,本发明在养护环节无需使用养护窑或其他的养护室,将模具叠放组合后送至堆场即可,养护一定时间即可脱模,不仅简化了工艺流程,且养护过程中无需使用码垛架或其他支架,减少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由于无需使用养护窑等降低了成本,降低了能耗,减少的设施的维护成本,整个工艺生产线的占地面积也大大减少。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述的养护空间的密闭是相对的,并非一定是绝对的密闭,并不表示养护空间与外界完全无能量或物料的交换,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模具的制作工艺的影响以及模具叠放过程的误差,模具之间可能无法完全契合,导致叠放后的模具的拼接面存在间隙,这些允许范围内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养护效果,应当认为其构成的养护空间仍然是密闭的,当然,优选养护空间是绝对的密闭。优选,所述模具设有吊钉,通过吊具实现模具的叠放。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养护步骤中叠放后位于顶部的模具采用密封件进行密封,顶部的模具与密封件形成独立、密闭的养护空间。如此,顶部模具中的装饰板在模具与密封件构成的养护空间内进行单独养护。优选,每一垛可采用少于等于30个模具进行叠放组合,可节省空间,同时保温效果较好。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至少所述模具的底模由保温材料制备。优选整个模具均为保温材料制备,这样尽可能的减少叠放码垛后上下模具之间形成的养护空间内的热量的损失,提高热能利用率,通过装饰板的水化热将装饰板维持在一定的恒温的养护空间中,提高养护效果。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模具的边模上部或所述模具的底部设有密封条,所述步骤(4)中模具叠放后通过所述密封条实现养护空间的密闭。密封条的设置使得模具叠放后实现养护空间的密闭,同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模具叠放落位时模具直接接触损坏模具。优选,密封条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柔性。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模具上部设有码垛销,所述模具底部设有码垛孔,所述步骤(4)中模具叠放后下部模具的码垛销插入上部模具的码垛孔内。如此,在装饰板生产线中,模具叠放,码垛销插入所述码垛孔中进行限位和定位,码垛销和码垛孔的设置可使得模具叠放过程中叠放整齐,同时起到限位作用,防止成型模叠放一定高度后或在转运过程中倾倒。优选所述码垛销和码垛孔设置所述成型模的边角部,这样限位作用更为明显。当然,模具可设置其他的连接件实现上下模具的连接,如卡接件等。应当说明的是,此处所述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是相对概念,多个模具叠放组合时,两个相互组合模具之间位于上方的模具为上部模具,位于下方的模具为下部模具。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养护步骤中的养护空间内注入有水蒸气或水雾。为增加养护效果,可通过水蒸气或水雾生成装置向养护空间内注入有水蒸气或水雾,所述水蒸气或水雾生成装置与至少一个叠放组合后的模具通过管路可拆卸连接,并向所述养护空间内注入水蒸气或水雾。由于养护空间是密闭的,可在模具叠放后仅注入一次,也可以是养护期限内间歇多次注入,维持一定的湿度。此种情况下,无需在养护窑中进行养护,封闭式的养护空间可保证养护空间内水蒸汽不散失,将上述的码垛好的模具放入堆场中,利用混凝土水化时产生的水化热进行“抱团取暖”式保湿养护,减少蒸汽养护所需要的热源和水蒸气来源。优选所述模具的边模设有接口,接口与管道可拆卸连接,接口在不通水蒸汽或水雾时,采用密封装置进行密封。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装饰板包括结构层和装饰层,所述步骤(1)中包括装饰层和结构层的浇筑。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1)中包括在所述结构层的上部复合保温层的步骤。本发明区别常规的在养护完成后进行后处理操作的过程中使用胶粘剂将结构层和保温层粘合的形式,当结构层浇筑后,利用结构层混凝土的粘结性,直接将保温层复合结构层上,工艺更加简单,且复合效果更好。同时将保温层复合在结构层后再进行本发明中采用的养护方式进行养护处理,利用保温层的保温性,减少养护空间内的热量的损失,提高热能利用率,充分利用装饰板的水化热将装饰板维持在一定的恒温的养护空间中,提高养护效果。同时由于保温层通常采用xps、挤塑板等保温板,不适用于高温蒸汽养护。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将保温层设置在结构层上后还包括振动辊压的步骤:通过压辊振动辊压使保温层与结构层紧密结合。如此,增加保温层与结构层之间的结合力,复合效果更好,使用过程不至于剥落。

优选,具体操作步骤中可采用吸盘结构式上料机实现保温层的放置。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保温层与结构层复合前有进行保温层的预处理,所述保温层的预处理包括对保温层与结构层的复合面进行拉毛和/或开槽处理,所述槽纵横交错呈“井”字型。如此,结构层中的浆液嵌入保温层的复合面或开设的槽中,增加保温层与结构层的粘合力。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养护步骤中模具叠放后上层模具的底面紧贴下层模具内的保温层的顶面。如此,防止养护过程装饰板养护过程发生翘曲,同时增加养护空间内的保温保湿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下的装饰板粘贴镂空膜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下的装饰板形成装饰面的结构示意图;

1装饰板2镂空膜3粗糙面4混凝土质感面5镂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如下,参照图1和图2,一种带露骨料图案的装饰板1的制作方法,具体实施例如下,包括如下步骤:(1)装饰板1的浇筑;(2)镂空膜2的粘贴:在装饰板1的装饰面粘贴镂空膜2;(3)抛丸处理:将经步骤(2)处理后的装饰板1送入抛丸机进行抛丸处理并形成装饰图案;(4)装饰面的清理:移除镂空膜2,并清理所述装饰板1表面的积灰。

上述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如图1和图2,在装饰板1的装饰面粘贴镂空膜2,该镂空膜2被制作成镂空的艺术元素或图案(镂空图案可根据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将装饰板1送入抛丸机进行抛丸处理,抛丸过程中,装饰面于镂空膜2镂空的部分将形成粗糙面3,而装饰面与镂空膜2接触的部分由于不容易受到抛丸的冲击,可以保留混凝土原有的质感,为混凝土质感面4,镂空膜2的厚度较薄时,该部位也能受到一定的抛丸冲击形成亚粗糙面。因此装饰表面的混凝土原有的质感(即为混凝土质感面4)与亚粗糙面或粗糙面3形成对比,从而构成图案或艺术元素。

优选,当镂空膜2为pvc膜时,经实验研究表明,膜厚度大于20微米时,其粘贴的位置在抛丸后将保留原有质感,不会形成粗糙面3,膜厚度介于3~5微米时,可形成亚粗糙面3,当膜厚度小于2微米时,镂空膜2易遭受抛丸损坏。

本发明提出的装饰板1制备方法制备的装饰板1兼顾力学强度、美观度,具有接近石材的强度,且该方法操作简单,装饰纹路可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前还包括模具的预处理步骤:在模具的底模的上表面均匀喷涂一层溶剂型脱模剂;所述装饰板1的装饰面为装饰板1与底模相接触的一面,所述镂空膜2为自粘膜,所述步骤(2)中装饰板1脱模后,将镂空膜2贴在装饰面上。如此,溶剂型脱模剂易于在模板表面形成一层非油性的有机薄膜,且在装饰板1脱模后,不会在其装饰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有利于自粘膜粘接。优选,所述钢化平板玻璃做底模,保证脱模出来的装饰板1表面光洁不粗糙,有利于自粘膜的粘贴,使其不容易在抛丸加工过程中脱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中装饰板1未凝固前将镂空膜2贴在装饰板1的外露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装饰板1未凝固前意味着此时装饰板1未脱模,所述的装饰板1的外露面是相对模具而言,此时装饰板1的装饰面即装饰板1外露在模具的一面;装饰板1未凝固前将镂空膜2贴在装饰板1的外露面,利用混凝土的粘附力与镂空膜2相粘贴,操作简便,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同时,此时的装饰面较为粗糙,经抛丸处理后装饰面贴膜部分和镂空部5分的视觉对比更为鲜明。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先将镂空膜2设置在底模上,装饰板1的混凝土浇筑后即完成步骤(2),待装饰板1硬化成型拆模后完成步骤(3)。如此,利用混凝土的粘附力与镂空膜2相粘贴,操作简便,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镂空膜2的面积大于所述底模的面积,所述镂空膜2的边缘嵌入模具的底模与边摸之间。如此,通过底模与边摸可将镂空膜2有效的固定,防止混凝土浇筑和振动成型的过程中镂空膜2始终铺展平整,同时镂空膜2嵌入模具的底模与边摸之间可减少漏浆。另外,拆模时,可先将边模拆除,然后对镂空膜2的边缘施加一定的作用力,避免底模脱除时将镂空膜2从装饰板1上扯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先在底模上喷涂一层缓凝剂溶液,然后将镂空膜2贴在底模上,再进行装饰板1的浇筑。如此,浇筑混凝土后,粘附在镂空部5分的底模上的缓凝剂剂与混凝土相接触,逐渐渗入到混凝土表面,待拆模后,此部分混凝土的强度略低,在抛丸过程中在抛丸机的冲击下更易形成粗糙面3,装饰面贴膜部分和镂空部5分的视觉对比更为鲜明,装饰效果更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中将镂空膜2贴在装饰板1的外露面后再在其表面喷涂一层缓凝剂溶液。如此,只有镂空部5分的混凝土采喷涂有缓凝剂溶液,在混凝剂的作用下,脱模后,此部分的强度略低,在抛丸过程中在抛丸机的冲击下更易形成粗糙面3,装饰面贴膜部分和镂空部5分的视觉对比更为鲜明,装饰效果更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装饰板1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所述步骤(3)中当装饰板1的抗压强度达到40~80mpa时进行抛丸处理。抛丸处理时强度不应过大,这样不利于粗糙面3的形成,或装饰面贴膜部分和镂空部5分的视觉对比不明显,装饰效果差,但强度也不能过低,过低在抛丸过程会损害其装饰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镂空膜2的厚度为3~20um。经实验研究表明,当镂空膜2为pvc膜时,膜厚度大于20微米时,其粘贴的位置在抛丸后将保留原有质感,不会形成粗糙面3,膜厚度介于3~5微米时,可形成亚粗糙面,当膜厚度小于2微米时,镂空膜2易遭受抛丸损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镂空膜2的厚度为3~5um,所述步骤(2)中将在装饰板1的装饰面粘贴有多张镂空膜2,所述多张镂空膜2的镂空部5部分错位设置,另外部分叠合设置。如此,多张镂空膜2视为整体多处厚度不一致,抛丸处理后镂空部5叠合设置的形成粗糙面3,镂空部5错位设置的部分以及镂空部5与非镂空部5叠合设置的部分形成亚粗糙面,非镂空部5叠合设置的部分厚度较厚保留原有质感,为混凝土质感面4。这样装饰效果层次更为鲜明,装饰效果更佳。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和步骤(3)之间还包括装饰板1的养护步骤。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养护步骤中将完成混凝土浇筑后的模具叠放,上下模具之间形成独立、密闭的养护空间,所述装饰板1在所述养护空间内进行养护。本发明将浇筑有物料的模具进行叠放组合,装饰板1在上下模具之间的密闭的养护空间内独立的进行养护,养护空间密闭可控制胶凝材料水分的散失,维持养护空间内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分体系,同时利用胶凝材料水化时产生的水化热进行“抱团取暖”式保温保湿,为装饰板1的养护提供一定的热源。如此,本发明在养护环节无需使用养护窑或其他的养护室,将模具叠放组合后送至堆场即可,养护一定时间即可脱模,不仅简化了工艺流程,且养护过程中无需使用码垛架或其他支架,减少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由于无需使用养护窑等降低了成本,降低了能耗,减少的设施的维护成本,整个工艺生产线的占地面积也大大减少。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述的养护空间的密闭是相对的,并非一定是绝对的密闭,并不表示养护空间与外界完全无能量或物料的交换,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模具的制作工艺的影响以及模具叠放过程的误差,模具之间可能无法完全契合,导致叠放后的模具的拼接面存在间隙,这些允许范围内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养护效果,应当认为其构成的养护空间仍然是密闭的,当然,优选养护空间是绝对的密闭。优选,所述模具设有吊钉,通过吊具实现模具的叠放。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养护步骤中叠放后位于顶部的模具采用密封件进行密封,顶部的模具与密封件形成独立、密闭的养护空间。如此,顶部模具中的装饰板1在模具与密封件构成的养护空间内进行单独养护。优选,每一垛可采用少于等于30个模具进行叠放组合,可节省空间,同时保温效果较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至少所述模具的底模由保温材料制备。优选整个模具均为保温材料制备,这样尽可能的减少叠放码垛后上下模具之间形成的养护空间内的热量的损失,提高热能利用率,通过装饰板1的水化热将装饰板1维持在一定的恒温的养护空间中,提高养护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具的边模上部或所述模具的底部设有密封条,所述步骤(4)中模具叠放后通过所述密封条实现养护空间的密闭。密封条的设置使得模具叠放后实现养护空间的密闭,同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模具叠放落位时模具直接接触损坏模具。优选,密封条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柔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具上部设有码垛销,所述模具底部设有码垛孔,所述步骤(4)中模具叠放后下部模具的码垛销插入上部模具的码垛孔内。如此,在装饰板1生产线中,模具叠放,码垛销插入所述码垛孔中进行限位和定位,码垛销和码垛孔的设置可使得模具叠放过程中叠放整齐,同时起到限位作用,防止成型模叠放一定高度后或在转运过程中倾倒。优选所述码垛销和码垛孔设置所述成型模的边角部,这样限位作用更为明显。当然,模具可设置其他的连接件实现上下模具的连接,如卡接件等。应当说明的是,此处所述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是相对概念,多个模具叠放组合时,两个相互组合模具之间位于上方的模具为上部模具,位于下方的模具为下部模具。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养护步骤中的养护空间内注入有水蒸气或水雾。为增加养护效果,可通过水蒸气或水雾生成装置向养护空间内注入有水蒸气或水雾,所述水蒸气或水雾生成装置与至少一个叠放组合后的模具通过管路可拆卸连接,并向所述养护空间内注入水蒸气或水雾。由于养护空间是密闭的,可在模具叠放后仅注入一次,也可以是养护期限内间歇多次注入,维持一定的湿度。此种情况下,无需在养护窑中进行养护,封闭式的养护空间可保证养护空间内水蒸汽不散失,将上述的码垛好的模具放入堆场中,利用混凝土水化时产生的水化热进行“抱团取暖”式保湿养护,减少蒸汽养护所需要的热源和水蒸气来源。优选所述模具的边模设有接口,接口与管道可拆卸连接,接口在不通水蒸汽或水雾时,采用密封装置进行密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装饰板1包括结构层和装饰层,所述步骤(1)中包括装饰层和结构层的浇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包括在所述结构层的上部复合保温层的步骤。本发明区别常规的在养护完成后进行后处理操作的过程中使用胶粘剂将结构层和保温层粘合的形式,当结构层浇筑后,利用结构层混凝土的粘结性,直接将保温层复合结构层上,工艺更加简单,且复合效果更好。同时将保温层复合在结构层后再进行本发明中采用的养护方式进行养护处理,利用保温层的保温性,减少养护空间内的热量的损失,提高热能利用率,充分利用装饰板1的水化热将装饰板1维持在一定的恒温的养护空间中,提高养护效果。同时由于保温层通常采用xps、挤塑板等保温板,不适用于高温蒸汽养护。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将保温层设置在结构层上后还包括振动辊压的步骤:通过压辊振动辊压使保温层与结构层紧密结合。如此,增加保温层与结构层之间的结合力,复合效果更好,使用过程不至于剥落。

优选,具体操作步骤中可采用吸盘结构式上料机实现保温层的放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与结构层复合前有进行保温层的预处理,所述保温层的预处理包括对保温层与结构层的复合面进行拉毛和/或开槽处理,所述槽纵横交错呈“井”字型。如此,结构层中的浆液嵌入保温层的复合面或开设的槽中,增加保温层与结构层的粘合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养护步骤中模具叠放后上层模具的底面紧贴下层模具内的保温层的顶面。如此,防止养护过程装饰板1养护过程发生翘曲,同时增加养护空间内的保温保湿效果。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