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超薄照明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2956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超薄照明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器,尤其是一种能够几乎完全利用光源的能量用于照明的照明器,以及能够将多个照明单元拼接,而形成一个较大尺寸的照明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具有透过型光照性能的显示照明器中,在光源的旁边设置多棱镜体,使光源发射的光形成平行光,由于多棱镜体难于制造,以及它们设置在显示面板之下,所以,导致照明装置成本增加,厚度变大。另外,现有技术中,将反射板设置成曲线形,并在反射板上设置微小突起,来达到均匀照明的目的,但是,这些方式中,没有充分利用光源的光束,即没有利用与发射方向相反方向的光源面对反射板部分的光束,使它们的光源利用率低。而且,这些照明装置仅仅是一个照明单元,不能满足大尺寸照明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几乎完全利用光源的能量,尤其是利用与发射方向相反方向的光源部分的光束进行照明的超薄型,成本低的照明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超薄照明器,包括照明单元,所述照明单元包括扩散片,遮光板,光源,反射板,所述扩散片设在光源的前方,遮光板设在扩散片与光源之间,反射板设在光源的后方,所述照明单元至少一个,各单元的反射板位于光源后方,正对光源略宽于光宽度部分的板体对称地向光源弯曲突起,反射板其余部分的板体为曲面,其两端连接在各自的连接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其中在所述反射板的正面设有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向扩散片反射的反射单元。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其中所述反射单元为点状突起或条状的突起,点状突起或条状的突起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光源逐渐增加。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其中所述反射单元为点状或条状的突起,所述突起的反光面与所述反射板的夹角角度随着远离光源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其中反射单元为点状突起或条状的突起,所述突起的反光面与所述反射板的夹角角度随着远离光源逐渐增大和点状突起或条状的突起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光源逐渐增加。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其中所述遮光板的透光部分的透光度自遮光板纵轴线向外逐渐增加,其余部分为反光部分。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其中所述遮光板上设有透光孔,透光孔的密度自遮光板轴线向外逐渐增加,所述遮光板两侧边缘处有开口,所述开口呈“U”形状或“v”形,并且随着接近所述遮光板边缘,开口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其中所述支撑连接装置为一对支柱,在反射板的两端具有曲向与主体曲向相反的弧形反光面,该反光面安装在支柱的顶部,或者在支柱顶部带有弧形反光面,所述反射板所述支撑连接装置为一对支柱,在反射板的两端具有曲向与主体曲向相反的弧形反光面,该反光面安装在支柱的顶部,或者在支柱顶部带有弧形反光面,所述反射板安装在支柱内侧。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其中所述弧形反光面上设有带反光面的点状突起,通过该点状突起与所述扩散片接触。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其中所述照明单元为2个或2个以上时,各单元的扩散片为一整体。
利用上述结构调整遮光板透光度可得到均匀的照明效果,另外孔的形状不局限于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等均能达到上述效果。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其中所述弧形反光面上设有带反光面的点状突起,通过该点状突起与所述扩散片接触。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由于反射板位于光源下方靠近光源且略宽于光源宽度的部分均和光源弯曲并最终交汇于光源处,反射板的其余部分形成逐烟靠近扩散片的曲线形式这种结构,使光源周围所有能量充分利用并且将光源的光向远离光源方向反射,提高了光利用率及均匀性。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使多个照明单元连接在一起且连接处亮度均匀,满足了各种尺寸的显示要求。
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的其他细节和特点可通过阅读下文结合附图详加描述的实施例即可清楚明了。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第二实施例反射单元的密度逐渐增加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第二实施例反射单元的角度逐渐增加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第二实施例反射单元的密度和角度逐渐增加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反映反射单元的突起为条状;图6是图4的A-A剖视图,反映反射单元的突起为点状;图7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的遮光板的俯视图;图8是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的A向侧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第三实施例拼接时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第四实施例拼接时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第五实施例拼接时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第六实施例拼接时的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第七实施例拼接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超薄照明器包括照明单元,所述照明单元包括扩散片4,遮光板5,光源1,反射板2,所述扩散片4设在光源1的前方,遮光板5设在扩散片4与光源1之间,反射板2设在光源1的后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单元至少一个,各单元的反射板2位于光源1后方,正对光源1略宽于光源1宽度部分的板体对称地向光源弯曲突起,反射板2其余部分的板体为曲面,其两端连接在各自的连接装置3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超薄照明器作为背光源使用,在其前面装设液晶显示器显示面板6即构成的液品显示装置,如在照明器的前面加装广告画面显示面板,即构成广告灯箱。显示面板6设在扩散片4的上方,扩散片4设在光源1面对照明方向的一侧,遮光板5设在扩散片4与光源1之间,用于减弱光源1发射到扩散片4的光束强度,使扩散片4整体上光照均匀。本实施例采用孔的密度自遮光板轴线向外逐渐增加的遮光板5。另外孔的形状不局限于如图7的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等均能达到上述效果。
图2,图3,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除了采用了设有反射单元8的反射板2外,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如图2采用了用于反射光源1入射光的若干个突起作为反射单元8,这些反射单元8的反光面的密度随远离光源1而逐渐增加。如图3采用了随远离光源1突起反光面与反射板2的夹角逐渐增加的反射单元8。参见图4,所述突起的反光面与所述反射板2的夹角a角度随着远离光源逐渐增大和点状突起8b或条状的突起8a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光源逐渐增加。
本实施例中反射板2的曲面,可以是弧形,阶梯形,抛物线形等。另外反射单元8为条状突起或点状突起,突起可以为矩形或圆形。如图5和图6所示。以进一步提高照明的均匀度。
图9所示,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并排拼接时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该例具有两个照明单元,其连接装置的顶部设有弧形反光面,该弧形反光面也可以设置在反射板的两端部,其弯曲方向与板的主体的弯曲方向相反。弧形反光面用于将扩散片4反射来的光线扩散,同时将来自光源1方向的光向连接装置周围反射,使连接装置附近的光分散,达到在扩散片4整体上光均匀的目的。另外反射板2与支撑连接装置3设有反光面的部分可以设计成整体。其中照明单元分别与实施例1或2相同。
所述照明单元为2个或2个以上时,各单元的扩散片为一整体。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其连接装置为一对支柱,支柱顶部带有弧形反光面,在所述弧形反光面上设有带反光面的点状突起;所述弧形反光面也可以设置反射板2的两端部,其弯曲方向与板的主体的弯曲方向相反,见图8。通过该点状突起与扩散片4相接触。其中照明单元分别与实施例1或2相同,所述支柱体顶部设有带反光面的点状突起除用于支撑连接扩散片4外,同时使连接装置的光分散,达到在扩散片4整体上光均匀的目的。
图11、12、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第六、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除了采用了设有反射单元的反射板外,其他结构与实施例4相同。图11采用了随远离光源1突起反光面的角度a逐渐增加的反射单元8。图12采用了随远离光源1突起的密度逐渐增加的反射单元8。如图13采用了突起的密度和突起的反光面与反射板的夹角随远离光源1而逐渐增加的反射单元8。由于连接装置3附近的反射单元8将光源1的入射光几乎垂直反射到扩散片4,减少了支撑连接装置3附近两个相邻照明单元的交叉光线,所以提高了照明器照明的均匀性。
图7是本实用新型高效超薄照明器遮光板的示意图。所述遮光板5的透光度自遮光板5轴线向外逐渐增加,其纵轴线两侧边缘处有开口10呈“U”形,或者是“v”形,并且随着接近遮光板5边缘开口逐渐增大。遮光板5上可以设有透光孔,且其密度自遮光板5的纵轴线向外逐渐增加,其余部分为反光部分。
图8为图1中照明装置A向侧示图,如图所示支撑连接装置为一支柱体,顶部带有弧形反光面,在所述弧形反光面上设有带反光面的点状突起11,通过该点状突起与扩散片4接触。
如此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照明器充分利用光源1的能量,并且使扩散片4处的光强均匀,照明器整体的厚度小。另可满足各种尺寸规格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照明器还可用于超薄灯箱、装饰照明等。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超薄照明器,包括照明单元,所述照明单元包括扩散片(4),遮光板(5),光源(1),反射板(2),所述扩散片(4)设在光源(1)的前方,遮光板(5)设在扩散片(4)与光源(1)之间,反射板(2)设在光源(1)的后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单元至少一个,各单元的反射板(2)位于光源(1)后方,正对光源(1)略宽于光源(1)宽度部分的板体对称地向光源弯曲突起,反射板(2)其余部分的板体为曲面,其两端连接在各自的连接装置(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超薄照明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板(2)的正面设有用于将光源(1)发出的光向扩散片(4)反射的反射单元(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超薄照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8)为点状突起(8b)或条状的突起(8a),点状突起(8b)或条状的突起(8a)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光源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超薄照明器,其特征在所述反射单元(8)为点状突起(8b)或条状的突起(8a),所述突起的反光面与所述反射板(2)的夹角(a)角度随着远离光源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超薄照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8)为点状突起(8b)或条状的突起(8a),所述突起的反光面与所述反射板(2)的夹角(a)角度随着远离光源逐渐增大和点状突起(8b)或条状的突起(8a)的分布密度度随着远离光源逐渐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高效超薄照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板(5)的透光部分的透光度自遮光板纵轴线向外逐渐增加,其余部分为反光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超薄照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板(5)上设有透光孔(9),透光孔(9)的密度自遮光板轴线向外逐渐增加,所述遮光板(5)两侧边缘处有开口(10),所述开口呈“U”形状或“v”形,并且随着接近所述遮光板(5)边缘,开口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高效超薄照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连接装置(3)为一对支柱,在反射板(2)的两端具有曲向与主体曲向相反的弧形反光面,该反光面安装在支柱的顶部,或者在支柱顶部带有弧形反光面,所述反射板(2)安装在支柱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高效超薄照明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弧形反光面上设有带反光面的点状突起(11),通过该点状突起(11)与所述扩散片(4)接触。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效超薄照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单元为2个或2个以上时,各单元的扩散片为一整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用于广告灯箱及液晶显示单元的高效超薄照明器,包括照明单元,所述照明单元包括扩散片,遮光板,光源,反射板,所述扩散片设在光源的前方,遮光板设在扩散片与光源之间,反射板设在光源的后方,所述照明单元至少一个,各单元的反射板位于光源后方,正对光源略宽于光宽度部分的板体对称地向光源弯曲突起,反射板其余部分的板体为曲面,其两端连接在各自的连接装置上。该结构使光源周围所有能量充分利用,提高了光利用率,使用连接装置满足了各种尺寸的显示要求。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696007SQ200320102049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4日
发明者林生 申请人:林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