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562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显示装置的结构,已知一种在框架的开口部设置使显示单元(cell)露出的区域,该单元具有配置在其周边且设置在该框架的下方的电路板,并由挠性基板连接该电路板和该显示单元的结构。
另外,从电路板经由该挠性基板向显示单元供给驱动用信号。为了在显示单元上实现显示,在挠性基板上设置半导体元件的TCP方式中由该半导体元件将驱动用信号变换为适当的电压或电流,而在显示单元上形成半导体元件的所谓COG方式中由该半导体元件、或当在显示单元周边部具有与TFT一样用薄膜形成的电路群时由该电路群将来自挠性基板的信号变换为适当的电压或电流。
关于该电路板与框架的关系,作为一例,在日本特开平11-14287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用胶带将框架和基板粘结固定的结构。

发明内容
在该公知例中,在图2中示出了用胶带将框架和基板粘结固定的结构。但是,人们发现随着开口部的大型化、即显示区域的扩大,由于电路板和显示单元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会产生的新的问题。即,只要显示单元和电路板的材质不完全相同,在这2个构件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热膨胀系数差。因此,很明显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显示单元和电路板的伸缩程度将产生差异,并经由挠性基板在显示单元和电路板之间将产生应力。现已清楚地知道,由于该应力,显示单元将产生应变,从而因对比度的变化等而对像质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在日本特开平11-142872号公报中,由于将框架和电路板固定在一起,所以在电路板侧不能缓和应力,因而存在该应力对像质带来的影响变强的弊端,这在大型的显示装置上这已成为实用上的问题。
使显示单元和电路板的热膨胀系数完全一致,在材质不同的情况下是极为困难的。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缓和该应力的结构。
在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中,如简单地说明其代表性发明的概要,则如下所述。
(1)本发明的一例是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例如具有显示元件、配置在该显示元件周边的电路板、以及连接上述显示元件和上述电路板的挠性基板,具有配置在上述电路板的上方的第1框架和配置在下方的第2框架,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1框架和第2框架的任意一者上与上述电路板相对的缓冲构件。
(2)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交替地配置在上述电路板的上侧和下侧。
(3)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电路板具有平行延伸的2个构件,上述缓冲构件相对于该平行延伸的2个构件交替地配置。
(4)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电路板具有平行延伸的2个构件,上述缓冲构件配置在该平行延伸的2个构件的上下。
(5)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上述电路板的上面或下面的片式构件,上述缓冲构件配置为避开上述片式构件的形成区域。
(6)本发明的一例是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例如具有显示元件、以及通过挠性基板与该显示元件连接的电路板,具有配置在该显示元件的上方的第1框架、以及配置在该显示元件的下方的第2框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1框架或第2框架的任意一者上并与上述显示元件接触的缓冲构件。
(7)本发明的一例,其特征在于例如具有显示元件、配置在该显示元件周边的电路板、连接上述显示元件和上述电路板的挠性基板,上述电路板是可移动的,且构成为使其移动量受到限制。
(8)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中的任意一者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无纺布。
(9)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8)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长方形,其端部形成为圆弧形。
(10)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8)或(9)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的纤维的延伸方向为上述电路板的延伸方向。
(11)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中的任意一者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多层结构,与上述电路板或显示元件相对的面的摩擦系数小于相反一侧的面的摩擦系数。
(12)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中的任意一者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多层结构,与上述电路板或显示元件相对的面由伸缩性比相反一侧的面低的材料构成。
(13)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中的任意一者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多层结构,与上述电路板或显示元件相对的面为塑料,相反一侧的面为橡胶。
(14)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中的任意一者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发泡性构件。
(15)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中的任意一者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内部混入了珠粒的橡胶。
(16)本发明的一例是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例如具有显示元件、配置在该显示元件周边的支承构件,在该显示元件的端面和该支承构件之间设置有助滑件。
(17)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助滑件设置在上述显示元件的端部和上述支承构件之间。
(18)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或(17)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构件的与上述显示元件相对的面的高度,高于该显示元件。
(19)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18)的任意一者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助滑件在显示装置下侧的边上形成。
(20)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18)的任意一者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元件和上述支承构件的材质不同。
(21)本发明的一例,例如以(16)~(18)的任意一者的结构为前提,其特征在于上述助滑件为带状。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图1A~图1B是表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A~图2B是示出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A~图3B是示出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4A~图4B是示出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5A~图5B是示出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6A~图6C是适用于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一构件的说明图。
图7A~图7B是适用于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一构件的说明图。
图8A~图8B是适用于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一构件的说明图。
图9A~图9E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0A~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1A~图11B是示出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2A~图12B是示出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3A~图13B是示出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4是示出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5A~图15C是示出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6是示出了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7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用

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
实施例1图1A是表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在上框架UFRM上形成有开口部OPN,在该开口部内形成显示图像。图1B是示出了将上框架UFRM拆下后的状态图。配置有由基板SUB1和SUB2形成的显示元件CEL。显示元件CEL设置在中框架MFRM上,并由该框架支承。在显示元件CEL的周边,在长边方向配置有电路板PCB1,在短边方向配置有电路板PCB2,并分别与显示元件CEL的长边方向、短边方向大致平行地进行延伸。显示元件CEL上的布线与电路板PCB1由挠性基板FPC进行电连接。同样,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元件CEL上的布线与电路板PCB2,由挠性基板FPC进行电连接。
另外,从电路板PCB1或PCB2的至少一方,经由挠性基板FPC向显示元件CEL供给驱动用信号。为了在显示元件上实现显示,在挠性基板FPC上设置半导体元件的TCP方式中由该半导体元件将驱动用信号变换为适当的电压或电流,而在显示元件CEL上形成半导体元件的所谓COG方式中由该半导体元件、或当在显示元件CEL周边部具有与TFT一样用薄膜形成的电路群时由该电路群将来自挠性基板FPC的信号变换为适当的电压或电流。
图2A和图2B,是表示图1A或图1B中的a-a线及b-b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显示元件CEL安装在中框架MFRM上,在图中的左侧示出了配置在显示元件CEL的周边的电路板PCB1。图2A和图2B的不同点,从其剖面部分的不同来看,不同只是在电路板PCB1和显示元件CEL之间有与没有挠性基板FPC的区域。此外,在图中为便于说明示出了与短边平行的剖面,但在与长边方向平面的剖面上也可以适用同样的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图中的电路板PCB1换成电路板PCB2。
电路板PCB1和显示元件CEL之间用挠性基板FPC连接。中框架MFRM在上侧有凸出的区域,如图所示,该区域与上框架UFRM接触。由此,决定了上框架UFRM和中框架MFRM的位置关系。另外,在显示元件CEL的下侧,设有光源LS及配置在其背面的下框架LFRM。光源LS既可以是荧光灯,也可以是发光二极管。另外,光源LS既可以配置在显示元件CEL的下侧,或者也可以配置在侧面使得光经由导光板照射在显示元件CEL上。
中框架MFRM配置成使其平坦部与下框架LFRM上面的平坦部接触。由此,决定了中框架MFRM和下框架LFRM的位置关系。另外,通过由连接构件CM将上框架UFRM和下框架LFRM连接,将上框架UFRM、中框架MFRM、下框架LFRM固定为一体。按照这种固定方式,可以形成便于组装、拆卸并易于重复利用的结构。连接构件CM,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螺钉,但只要具有连接功能即可。
在显示元件CEL和上框架UFRM之间,配置有带状构件(间隔件)TP。用该带状构件对上框架UFTM与显示元件CEL进行固定。显示元件CEL还设置在中框架MFRM上。因此,由上框架UFRM和中框架MFRM实现显示元件CEL的固定。
在中框架MFRM上,在靠近显示元件CEL的端部的位置形成有一个朝向上方的凸起部。在图中,该突起部配置在显示元件CEL和电路板PCB1或PCB2之间。由此,决定了显示元件CEL的水平方向的位置。
在电路板PCB1或PCB2的下侧,在中框架MFRM侧配置有下侧构件LM。另外,在电路板PCB1或PCB2的上侧,在上框架UFRM侧配置有上侧构件UM。该LM及UM由金属以外的物质构成,而且分别只固定在中框架MFRM侧、上框架UFRM侧。按照这种结构,在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之间,电路板PCB1或PCB2以可在上下方向稍微移动的状态得到支承。而过多的移动受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限制,因此在结构上可以避免因过多的移动造成的弊病。
在日本特开平11-142872号公报所公开的用胶带将框架和基板粘结的方式、即将电路板固定的方式中,因显示元件CEL和电路板PCB1的热膨胀系数差产生的应变施加给了显示元件CEL,在大型的显示装置中将导致对比度减低、亮度降低、可靠性降低。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路板PCB1可以少许移动,所以能使热膨胀系数差得到缓和,因而可以缓和施加给显示元件CEL的应变。因此,可以抑制上述问题,并能提高像质及可靠性。
实施例2图3A~图3B是与图2A~图2B相当的图。
与图2A~图2B的不同点在于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的配置部位。在图2A~图2B中,在A图所示的挠性基板FPC存在部和B图所示的挠性基板FPC非存在部的双方都配置了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而在本实施例中,是在A图的区域上未配置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而在B图的区域上配置有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的结构。
按照这种结构,可以使电路板PCB1的振动模式分散,所以,可以避免发生共振,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另外,由于构件少,所以也有利于成本的降低。
实施例3图4A~图4B是与图3A~图3B相当的图。
与图3A~图3B的不同点在于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的配置部位。与图3A~图3B相反,是在A图的区域上配置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而在B图的区域上未配置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的结构。
按照这种结构,可以使电路板PCB1的振动模式分散,所以,可以避免发生共振,从而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另外,由于构件少,所以也有利于成本的降低。
实施例4图5A~图5B是与图4A~图4B相当的图。
与图4A~图4B的不同点在于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的配置部位。在本实施例中,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交错配置。
按照这种结构,可以使电路板PCB1的振动模式分散,所以,可以避免发生共振,从而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另外,由于构件少,所以也有利于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4中,虽然最好是设置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的双方,但即使只配置其中的任意一方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所以也可以只配置其中的任意一方。
实施例5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采用了上述实施例1~4中优选的构件。作为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所要求的第1特性,是与电路板接触时能够避免电路板的表面损伤,第2特性是不起尘,第3特性是与电路板的粘接力低。为防止电路板表面的布线图案的断线和可靠性降低,第1特性是必需的;起尘时,有时尘埃进入显示区域内并显示出来,因此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第2特性是必需的。另外,第3特性是为了上侧构件UM或下侧构件LM在与电路板的粘接力或摩擦系数高时,由于因温度变化或振动、冲击所引起的电路板的移动等而与电路板接触之际,避免将该接触状态固定。另外,可以设想一下虽然没有到达固定的程度但在结构上将接触状态设定为通常状态的区域或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当上侧构件UM或下侧构件LM与电路板PCB的粘接力或摩擦系数高时,上侧构件UM或下侧构件LM将有力地限制电路板PCB的移动。其结果是,削弱了本申请的因在电路板PCB的移动方面具有自由度而避免显示元件CEL的热膨胀这样的优点。
因此,上侧构件UM或下侧构件LM,最好兼有上述3个特性。
上述第1特性,像金属那样的硬的物质就不能满足。作为优选的例子,有橡胶、布、海绵等原材料。第2特性,线或纤维容易绽开的材料不适用。作为优选的例子,有橡胶、特殊的布等。第3特性,通常的橡胶不能满足。其原因是,通常的橡胶表面平滑,即与相对的物质的接触面积大。另外,橡胶本身的摩擦系数大,作为一例,从用于汽车轮胎来看也是非常清楚的。因此,通常的橡胶摩擦系数过大,因而不能达到第3目的。作为优选的例子,有布、海绵等。
在本实施例中,找到了可以同时满足上述第1~第3特性的优选物质,并进行了应用。
图6A~图6C是第1例。图6A是示意平面图,图6B是示意剖面图,图6C是放大图。第1例的特征在于,使用无纺布作为上侧构件UM或下侧构件LM的至少一方。无纺布是未进行纺织的布,是用热将化学纤维彼此熔敷在一起后构成布状的。由于未进行纺织,而是将纤维彼此熔敷在一起,所以不担心纤维绽开。因此,可以满足第2特性。此外,由于是布,所以可满足第1特性。而且,由于纤维的表面不平整,所以使表面的接触面积大幅度降低,因而可以满足第3特性。再者,无纺布在纤维与纤维之间存在着许多间隙,所以还有具有吸音效果这样的优点,即,可以起到吸收因电路板的移动产生的声音的效果,因而万一发生共振时也可以减低其共振声。
在本实施例中,无纺布形成为长方形,并且其端部形成为圆弧形。这是考虑到端部与其它区域相比,由于与其它构件的接触等,纤维剥落的可能性高。通过将端部做成圆弧形,可以避免与其它构件的接触只集中于角部的尖端,因而从结构上就可以防止起尘。
另外,纤维的方向也可以是随机的,但最好是使上述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与纤维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于上述长方形的短边方向与纤维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进一步,最好是使纤维延伸方向朝向长方形的长边方向。按照这种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加纤维间的接触面积,并可以进一步减低起尘。
另外,最好是纤维延伸方向与电路板PCB的延伸方向、即长边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于纤维延伸方向与电路板PCB的短边方向所成的角度。电路板的因热而产生的膨胀、收缩,因为长度本身的原因,在长边方向上的变化大,所以重要的是不能阻碍该方向上的移动。按照本结构,纤维延伸方向与电路板的因热而变化的方向是理想的平行状态,所以,形成了更易于移动的结构,从而进一步减低摩擦系数。
图7A~图7B是第2例。图7A是示意平面图,图7B是示意剖面图。本例的特征在于其剖面结构,构成为多层结构。因此,设置有电路板PCB侧的层PS和与该电路板相对的框架侧的层FS。
FS所要求的特性,由于不与电路板PCB直接接触,所以不需要第3特性。因此,通常的橡胶即可适用。而与电路板接触的PS可以兼有第1~第3功能。因此,作为整体可以高度地兼有第1~第3功能。
作为具体的结构例,有时FS为橡胶、PS为无纺布。因此,可以提高弹性、且兼有第1~第3特性。而作为另一结构例,有时FS为橡胶、PS为与橡胶不同的塑料类的薄构件。例如为聚乙烯、聚丙烯等。这时,作为PS,必须采用摩擦系数比FS低、或伸缩性低的塑料。因此,与FS层相比,可以减低对电路板PCB的移动的阻碍。
在本结构中,从另一角度看,FS还起着加厚用构件的作用。即,当以单层很难实现所需要的厚度时,通过形成多层结构,可以容易地得到既具有所需的厚度又兼有第1~第3特性的结构。
图8A~图8B是第3例。图8A是示意平面图,图8B是示意剖面图。本例的特征在于使用了发泡构件。发泡性构件在其制造工序中产生泡沫,形成整体结构。因此,无需担心起尘。另外,由此还富有伸缩性,并具有缓冲性。由于其发泡部在表面上也有,所以可以形成减小了接触面积的结构。
在本例中,采用了泡沫橡胶。因此,可以兼有第1~第3特性。另外,还兼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吸音特性。
第4例,在示意图上与图8A~图8B相同。在本例中,使用混入了粒状物质的物质来取代发泡。
具体地说,采用了分散了珠粒的橡胶。在表面部珠粒部分地露出,由于该珠粒部与电路板PCB接触,所以,可以大幅度地减小接触面积,并可以兼有第1~第3特性。
在本例的情况下,为维持缓冲性、且减小表面的接触面积,珠粒、即粒状物质所占的比例,最好为1%~30%,而粒状物质的大小,与厚度相比最好是不到1/4,如橡胶以mm为单位、粒状物质以μm为单位,则最好是相差100倍以上。
另外,从与电路板PCB接触的柔软性考虑,作为珠粒,使用除玻璃或金属以外的、即树脂制或塑料制的材料更为理想。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实施例1~4的任意一例中应用第1例~第4例中给出的构件中的任意一者,都可以一并实现实施例1~4的效果。
特别是,最好是应用第1例、第2例、以及第4例的任意一例。这是因为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表面摩擦力,可以提高显示元件CEL移动的自由度。
实施例6图9A~图9E是说明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的配置例的例子,采用了实施例1~5中的一个或将多个组合使用。特别是,本例涉及在电路板上安装片式电容或片式电阻等元件时上侧构件UM或下侧构件LM的配置。
图9A是平面配置例。电路板PCB可以是PCB1、PCB2中的一方或双方。在电路板PCB的一部分上安装有片式构件CP。在本例中,在平面上配置有上侧构件UM或下侧构件LM,使得其避开该片式构件CP的形成区域。其原因是,假如上侧构件UM或下侧构件LM与片式构件CP保持接触状态,则片式构件CP将卡住上侧构件UM或下侧构件LM中的一个,其结果是抑制了电路板PCB的移动,因此,将抑制应力的缓和,从而减低本申请的效果。
图9B~图9E是示意地示出了图9A的a-a线的剖面结构的图。
在图9B中,在电路板PCB的上面配置有片式构件CP。并且分开配置在上框架UFRM上形成的上侧构件UM,以避开片式构件CP的形成区域。
在图9C中,在电路板PCB的下面配置有片式构件CP。并且分开配置在下框架LFRM上形成的下侧构件LM,以避开片式构件CP的形成区域。
在图9D中,在电路板PCB的底面配置有片式构件CP。并且,交替地配置在下框架LFRM上形成的下侧构件LM和在上框架UFRM上形成的上侧构件UM,以避开片式构件CP的形成区域。
在图9E中,在电路板PCB的下面和上面配置有片式构件CP。并且,把在下框架LFRM上形成的下侧构件LM和在上框架UFRM上形成的上侧构件UM配置成避开片式构件CP的形成区域。在将片式构件CP配置在电路板PCB的上下两面时,最好在上下两面集中地设置配置了片式构件CP的区域。按照这种结构,可以减小形成片式构件CP所需的平面面积,这关系到成本的减低。另外,还可以增大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的配置面积。
实施例7图10A~图10B是与图1A~图1B对应的图。图10A是包含上框架UFRM的平面图,图10B是将上框架UFRM拆下后的平面图。与图1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PCB2配置在左右两边。图11A和图11B,分别示出图10A~图10B中的a-a线、b-b线的示意剖面结构。在左右的电路板PCB2的上下配置有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实施例1~6的思路,在电路板PCB2侧也实现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8
图12A~图12B是与图11A~图11B对应的图。与图11A~图11B的不同点在于,在左右两边交替地配置了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的形成区域。在图12A中,配置在图的左侧,在图12B中,配置在图的右侧。按照这种结构,可以减低共振。
在大型TV用的显示装置中,大多是将扬声器分别配置在左右侧面。因此,即使是播放立体声,从这两边的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中含有许多共同的分量。这是产生共振的原因。通过在左右两边交替地配置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的形成区域,可以抑制上述左右配置的扬声器引起的共振,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实施例9图13A~图13B是可以应用实施例1~4或实施例6~8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或可单独使用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显示元件CEL和上框架UFRM之间的上侧间隔件UTP、配置在显示元件CEL和中框架MFRM之间的下侧间隔件LTP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作为该构件,使用了实施例5中所述构件中的一种。
为缓和由于因热而产生的显示元件CEL和电路板PCB的膨胀、收缩所引起的长度变化而在显示元件中产生的应力,构成为除提高电路板的移动性以外,还提高显示元件CEL本身的移动性的结构,也可以预计取得的效果。为此,设置了配置在显示元件CEL和上框架UFRM之间的上侧间隔件UTP、以及配置在显示元件CEL和中框架MFRM之间的下侧间隔件LTP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并对其使用实施例5中所公开的构件中的一种,结果是有成效的。按照这种结构,与实施例5中的详细说明一样,可以容易地移动显示元件CEL。
图13A作为一例,是设置了配置在显示元件CEL和上框架UFRM之间的上侧间隔件UTP和配置在显示元件CEL和中框架MFRM之间的下侧间隔件LTP的两个间隔件的例子。在图13B中示出了附近的放大图。在本例中,采用了例2的构件,使实施例5中的电路板侧的面PS与显示元件CEL接触。按照这种结构,可以提高显示元件CEL的移动性。
当然,也可以使用实施例5的例1~例4中示出的任意一种构件。
另外,在图13A~图13B中形成有上侧间隔件UTP和下侧间隔件LTP的两者,但也可以只形成其中一者。这是因为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另外,也可以使其中一个为实施例5的构件而使另一个为通常的橡胶。这是因为与用粘结橡胶强力固定的情况相比,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
在本结构中,显示元件CEL左右方向的移动,由在中框架MFRM上形成的凸起部加以限制。因此,即使应用了本实施例,显示元件CEL也不会无限制地偏离预定的部位。
另外,上下方向的移动,在结构上中间隔着上侧间隔件UTP和下侧间隔件LTP由上框架UFRM和中框架MFRM维持在适当的位置。因此,在本结构中可以只实现应力缓和的效果。
实施例10图14表示上述各实施例的变形例。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图中示出了显示元件CEL具有SUB1和SUB2两个基板的结构。这是液晶显示元件或场致发射显示器(FE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等的例子。但是,不是必须具有2个基板,也同样适用于由1个基板构成的显示元件CEL。本例示出了这种情况下的结构例,尤其适用于有机EL或无机EL之类的自发光元件。
形成有形成了布线和薄膜晶体管TFT且具有发光功能的基板SUB1。在其背面形成有用于保护发光面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背腔BC。BC无论是金属管,树脂、玻璃基板、还是薄膜都可以。SUB1的至少一个端部经由挠性基板FPC与电路板PCB1电连接。在电路板PCB1的上方配置有上框架UFRM。在电路板PCB1的下方配置有下框架LFRM。上框架UFRM和下框架LFRM相互连接并固定。显示元件CEL,受上框架UFRM和上侧间隔件UTP、及下框架LFRM和下侧间隔件LTP支承。对该UTP、LTP可以应用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思路。并实现同样的效果。在电路板PCB1的上侧设有配置在上框架UFRM上的上侧构件UM,在下侧设有配置在下框架LFRM上的下侧构件LM。按照这种结构,可以利用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思路。并能实现同样的效果。上侧构件UM和下侧构件LM,也可以只设置其中的一个。另外,其配置可以是如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各种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在背腔BC部,在下框架LFRM上形成有开口部。因此,可以避免厚度的增加。
实施例11图15A~图15C是与图13A~图13B对应的说明图,任一个都是与图1A~图1B中的a-a线的剖面图对应示出的。图15A的特征在于在显示元件CEL的端部与其它构件相对的部分(图中在中框架MFRM上形成的朝向上方的凸起部和与显示元件CEL的端部相对的部分),形成了在显示元件CEL或其它构件上滑动良好的助滑件(smoother)ST。以下,作为其它构件的例子,用中框架MFRM进行说明。
当显示元件CEL和中框架MFRM的热膨胀系数不完全一致时,两者因温度变化产生膨胀、收缩的程度不同。这时,在中框架MFRM和显示元件CEL之间产生应力,并对显示元件的对比度或亮度产生影响。由于显示元件CEL主要由玻璃形成、而中框架MFRM由金属或树脂形成,所以热膨胀系数差是不可避免的。
假设在20℃左右的室温下显示元件CEL和中框架MFRM之间设有空间,但因温度上升,两者膨胀并达到接触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接触后的面上显示元件CEL的移动自由受到限制,因两者的应力差而对像质产生影响。
另外,特别是在大型的显示元件CEL中,该显示元件本身的重量很重。在图15A中显示元件成水平配置,但当组装在薄型TV或监视器中实际使用时,通常都是将显示元件竖立使用。因此,在显示装置内必须支承该显示元件CEL的自重。特别是其自重集中在竖立时的成为下侧的部分,作为一例子,在图15A中,假定图的右侧为竖立时的下边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厂时显示元件CEL和中框架MFRM是有间隔的,但可以很容易地预计到经过长达数年的使用后显示元件CEL也会因其自重而向下侧移动,直到与中框架MFRM接触。
另外,为了限制显示元件CEL在图中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希望至少使显示元件CEL的一边与中框架MFRM接触。由此,可以正确地定位。在这种目的下,假设成预先使显示元件CEL与中框架MFRM接触的结构。
在以上的各种情况下,任一个显示元件CEL都与中框架MFRM产生接触。在接触后的面上显示元件CEL的移动自由受到限制,由于因温度变化等产生的两者的应力差,而对像质产生影响。
另外,当因竖立等使显示元件CEL的自重加在中框架MFRM上时,自重本身也成为产生应力的原因。
因此,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显示元件CEL的端部与中框架MFRM相对的部分,形成了助滑件ST。按照这种结构,当显示元件CEL与中框架MFRM接触时,可以使显示元件CEL良好地滑动,并可以增加移动的自由度,从而可以缓和应力。
作为助滑件ST的例子,最好是塑料类的构件。通常的塑料、赛珞玢原料带、聚乙烯原料带、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原料带都可以。另外,也可以使用图6A~图6C或图7A~图7B中所说明的构件。这些助滑件ST,例如由粘结层固定在显示元件CEL或中框架MFRM中的任一者上。因此,非固定面可以起到改进滑动性的助滑件的作用。考虑到固定作业的简易性,最好固定在中框架MFRM侧。
本实施例通过与上述各实施例组合,则可以进一步降低应力。因而可以实现高像质、高可靠性的显示装置。当然,也可以单独使用本实施例示出的、在显示元件CEL的端部与其它部件相对的部分在显示元件CEL或其它构件上形成用于良好地滑动的助滑件ST的概念。因此,可以取得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缓和应力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中框架MFRM23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与其它构件之间。此外,也可以应用于显示元件的其它边。
实施例12
图15B是与图15A对应的图。在本实施例中,在与显示元件CEL的两端对应的中框架MFRM上形成了助滑件ST。按照这种结构,在组装到薄型TV或监视器的过程中,在显示元件CEL的配置方向不同的情况下等,都可以与各种状况相对应,更稳定地实现高像质、高可靠性。
实施例13图15C是与图15A对应的图。在本实施例中,使中框架MFRM与显示元件CEL相对的部分的高度高于显示元件CEL的高度。
按照这种结构,可以增大助滑件ST的面积,因而更有助于缓和应力。
另外,当在中框架MFRM侧形成助滑件ST时,由于其粘结作业便于进行,所以可以提高生产率。
实施例14图16是将实施例13A~图13B的思路应用于图14的显示装置时的例子。下框架LFRM与显示元件CEL隔着助滑件ST相对配置。
按照这种结构,即使对中框架MFRM以外的构件,或者即使显示元件CEL是自发光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实施例11~13的技术思想。
另外,实施例11~14所说明的设置助滑件ST的技术思想,也适用于实施例1~10所说明的上侧构件UM、下侧构件LM、上侧间隔件UTP、或下侧间隔件LTP,也可以使这些构件具有助滑件ST的功能。这是因为可以与各个设置部位相关地实现应力的缓和。此外,通过在UTP或LTP上使助滑件ST的功能与本发明的其它功能相组合或单独地设置,可以实现在支承构件和显示元件之间配置助滑件使应力得到缓和的结构。
实施例1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是表示将具有上述各实施例的结构的显示装置应用于薄型TV或薄型监视器等的情况的图。
形成有具有显示区域的开口部OPN。并且,在其侧面形成有扬声器SP。按照这种结构,其振动或声压都可能施加于显示构件CEL,因此,在使用时,所再现的声音信息或音量有可能在显示装置内产生振动或共振。
通过将本申请的实施例1~14的任意一例所述的显示装置应用于这种薄型TV或监视器的显示装置,可以抑制上述现象的发生,因而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另外,当在显示装置内产生了振动或共振时,其声音可以从外部听到,这将使用户感到不快,可能降低装置的品质。在本申请实施例1~14所述的发明中,可以一并实现装置内部的振动抑制效果和吸音效果,因而也可以减轻这种对用户的不快感。因此,可以使整体的品质进一步提高。
从以上的说明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可以缓和因显示单元与电路板的热膨胀系数差而产生的应力,从而可以提供抑制了显示品质降低的显示装置。
另外,可以提供能降低振动或共振的发生及影响的高品质的显示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元件、配置在上述显示元件周边的电路板、以及连接上述显示元件和上述电路板的挠性基板,具有配置在上述电路板的上方的第1框架和在下方配置的第2框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1框架和第2框架的任意一者上、与上述电路板相对置的缓冲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交替地配置在上述电路板的上侧和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路板具有平行延伸的2个构件,上述缓冲构件相对于上述平行延伸的2个构件交替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路板具有平行延伸的2个构件,上述缓冲构件配置在上述平行延伸的2个构件的上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上述电路板的上面或下面的片式构件,上述缓冲构件配置得避开上述片式构件的形成区域。
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元件、经由挠性基板与上述显示元件连接的电路板,具有配置在上述显示元件的上方的第1框架和配置在上述显示元件的下方的第2框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1框架或第2框架的任意一者上、与上述显示元件接触的缓冲构件。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元件、配置在该显示元件周边的电路板、以及连接上述显示元件和上述电路板的挠性基板,上述电路板是可移动的,且构成为使其移动量受到限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是无纺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长方形,其端部形成为圆弧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的纤维延伸方向是上述电路板的延伸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多层结构,与上述电路板或显示元件相对的面的摩擦系数小于相反一侧的面的摩擦系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多层结构,与上述电路板或显示元件相对的面由伸缩性比相反一侧的面低的材料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多层结构,与上述电路板或显示元件相对的面为塑料,相反一侧的面为橡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发泡性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内部混入了珠粒的橡胶。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无纺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长方形,其端部形成为圆弧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的纤维延伸方向是上述电路板的延伸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多层结构,与上述电路板或显示元件相对的面的摩擦系数小于相反一侧的面的摩擦系数。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多层结构,与上述电路板或显示元件相对的面由伸缩性比相反一侧的面低的材料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多层结构,与上述电路板或显示元件相对的面为塑料,相反一侧的面为橡胶。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发泡性构件。
2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构件为内部混入了珠粒的橡胶。
2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元件、配置在上述显示元件周边的支承构件,在上述显示元件和上述支承构件之间设置有助滑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助滑件设置在上述显示元件的端部和上述支承构件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构件的、与上述显示元件相对的面的高度高于该显示元件,上述助滑件配置在上述支撑构件侧。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助滑件形成在显示装置下侧的边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元件和上述支承构件的材质不同。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助滑件为带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元件、配置在该显示元件周边的电路板、连接上述显示元件和上述电路板的挠性基板,具有配置在上述电路板的上方的第1框架和配置在下方的第2框架,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1框架和第2框架的任意一者上并与上述电路板相对的缓冲构件。
文档编号G02F1/1345GK1576972SQ200410050120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27日
发明者坪仓正树, 松本俊一, 柳川和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