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及其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278622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及其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特别涉及在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时向被摄体发出辅助光来进行焦点检测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昭63-172226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昭63-172227号公报专利文献3专利第2713870号公报在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时,通过向被摄体发出辅助光而可以进行焦点检测的技术已公知有许多种。
例如,在暂且聚焦后锁定焦点检测动作的所谓单一自动调焦(单一AF)的情况下,在判定为上次AF时由于亮度低而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时,进行辅助光发光即可。但是,在聚焦后仍继续进行焦点检测动作的所谓连续AF或连续进行摄影动作的所谓连拍时的AF中,如果进行和单一AF相同的辅助光发光,则根据被摄体条件,有时辅助光发光过强。即,如果在连续AF时或连拍时进行和单一AF相同的发光控制,有时辅助光会过度眩目、电池消耗显著。
鉴于这种情况,曾经提出有关连续AF时或连拍时的辅助光发光控制的各种提案。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禁止连拍模式时的辅助光发光的技术。并且,专利文献2提出如果在连续AF模式时进行辅助光发光,则将AF模式切换为单一AF模式的技术。另外,专利文献3提出在连续AF模式下进行一次聚焦后,在以后的AF动作中禁止辅助光发光的技术。
即,在这些技术中,把连拍模式时或连续AF模式时的辅助光的发光次数限制为0次或1次。
此处,在专利文献1~3提出的技术中,在连拍模式时或连续AF模式时,在进行一次聚焦后被摄体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不能向该被摄体再次发出辅助光进行AF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在连续AF模式或连拍模式等连续进行AF的情况下,即使在低亮度的情况下或被摄体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电池消耗和眩目程度,并且可以提高聚焦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发明1是一种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摄影镜头的聚焦状态的焦点检测单元;AF模式设定单元,把照相机的AF模式设定为第1AF模式和第2AF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第1AF模式在通过所述焦点检测单元检测出所述摄影镜头的聚焦状态后,不再进行以后的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动作,第2AF模式在通过所述焦点检测单元检测所述摄影镜头的聚焦状态后,继续进行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动作;辅助光发光单元,在被摄体为低亮度时,伴随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动作,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发光控制单元,在所述AF模式设定单元中将所述AF模式设定为第2AF模式时,将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的比例限制为每当所述焦点检测单元进行了规定次数的动作时进行1次。
发明2是在发明1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摄影镜头的聚焦状态的焦点检测单元;摄影模式设定单元,把照相机的摄影模式设定为至少连续进行摄影的连拍模式;辅助光发光单元,在被摄体为低亮度时,伴随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动作,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发光控制单元,在所述摄影模式设定单元中将所述摄影模式设定为连拍模式时,将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的比例限制为每当所述焦点检测单元进行了规定次数的动作时进行1次。
发明3是在发明1或2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次数根据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精度和因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的动作产生的电池消耗和眩目程度的平衡来决定。
发明4是在发明1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判定所述被摄体的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的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所述发光控制单元在所述摄影模式设定单元中将所述AF模式设定为第2AF模式,并且在所述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中判定为所述被摄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进行控制使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
发明5是在发明2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判定所述被摄体的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的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所述发光控制单元在所述摄影模式设定单元中将所述摄影模式设定为连拍模式,并且在所述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中判定为所述被摄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进行控制使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
发明6是在发明4或5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对所述被摄体是否发生了变化的判定是通过判定所述被摄体是否移动了或照相机的角度是否变更了而进行的。
发明7是在发明1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在所述发光控制单元进行发光控制的过程中,判定所述被摄体的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第2发光控制单元,在所述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中判定为所述被摄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进行控制使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
发明8是一种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步骤,在焦点检测单元的前次焦点检测动作中,判断是否可以进行焦点检测;第2步骤,在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前次焦点检测动作中,判断被摄体是否是低亮度;第3步骤,判断照相机的摄影模式是进行连拍的连拍模式、或在通过所述焦点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摄影镜头的聚焦状态后继续进行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动作的连续AF模式的哪一种模式;第4步骤,设定请求发出辅助光的标志。
发明9是在发明8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步骤中判断为不能进行焦点检测,并且在所述第2步骤中判断为被摄体是低亮度时,进行所述第3步骤的判断。
发明10是在发明9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步骤判断为照相机的摄影模式不是连拍模式而且也不是连续AF模式时,在所述第4步骤中设定请求发出辅助光的标志。
发明11是在发明8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5步骤在照相机的摄影模式是连拍模式或连续AF模式时,对在不连续发出辅助光的状态下进行的焦点检测动作的次数进行计数。
发明12是在发明11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次数多于规定次数时,在所述第4步骤中设定请求发出辅助光的标志。
发明13是在发明11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6步骤在所述次数少于规定次数时,检测被摄体的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
发明14是在发明13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第6步骤检测到被摄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在所述第4步骤中设定请求发出辅助光的标志。
发明15是在发明13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摄体的状态变化是根据照相机的角度变化或被摄体的移动而检测的。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在连续AF模式或连拍模式等连续进行AF的情况下,即使在低亮度的情况下或被摄体状态发生了变化时,也能抑制电池消耗和眩目程度,并且可以提高聚焦率。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安装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的侧视剖面图。
图3是在取景器内显示的焦点检测区域的概略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相关电气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详细说明焦点检测光学系统和AF传感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在连续AF时或连拍模式时执行的AF运算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存储动体预测运算所需要的数据时的存储形式的概念图。
图8是用于说明辅助光发光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连续性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连续AF时的控制的时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2释放程序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动体预测的概念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动体预测运算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1释放开关接通后的AF程序的流程图。
图15是在连拍模式时第2释放开关接通前后的时序图。
符号说明1连续AF控制部;2动体预测运算部;3辅助光发光可否判定部;4焦点检测部;5辅助光驱动部;6辅助光发光次数判定部;7被摄体变化判定部;10照相机主体;11更换镜头部;12调焦镜头;13变焦镜头;17焦点检测传感器(AF传感器);50镜头内CPU(LCPU);55镜头驱动电路;56镜头位置检测电路;59主体CPU;62、78RAM;69操作开关电路;70第1释放开关(1R开关);71第2释放开关(2R开关);74AF/AECPU;79测光电路;80焦点检测电路;81辅助光电路。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具有进行连续AF时的整体控制的连续AF控制部1。即,该连续AF控制部1进行与连续AF有关的镜头控制和AF控制的整体控制。并且,在连续AF控制部1内部设有动体预测运算部2和作为发光控制单元的辅助光发光可否判定部3。此处,动体预测运算部2进行后面叙述的动体预测的有关运算。辅助光发光可否判定部3判定在连续AF时是否向未图示的被摄体发出辅助光。
并且,连续AF控制部1连接着焦点检测部4、辅助光驱动部5、辅助光发光次数判定部6、及被摄体变化判定部7。
焦点检测部4根据后述的AF传感器17的检测结果进行焦点检测运算。并且,根据在该焦点检测部4运算的焦点检测运算结果进行聚焦控制。在焦点检测部4中运算出的焦点检测运算结果也被输入动体预测运算部2。
辅助光驱动部5在辅助光发光可否判定部3判定为发出辅助光时,向被摄体发出辅助光。并且,辅助光发光次数判定部6在连续AF时,对通过辅助光驱动部5进行了辅助光发光的次数或未进行辅助光发光的次数进行计数。此处所计数的次数被输入辅助光发光可否判定部3。
被摄体变化判定部7用于判定在进行AF时被摄体的状态(被摄体像)是否发生了变化。此处的判定结果被输入辅助光发光可否判定部3。
即,辅助光发光可否判定部3根据从辅助光发光次数判定部6或被摄体变化判定部7输入的结果判定是否发出辅助光。
下面,详细说明安装了图1的自动调焦装置的照相机。图2是作为安装了图1的自动调焦装置的照相机的一例的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的侧视剖面图。即,该照相机由照相机主体10和相对照相机主体10可以装卸的更换镜头部11构成。此处,假定该照相机是数字照相机,但也可以使用胶卷照相机。
更换镜头部11由作为摄影镜头的调焦镜头12和变焦镜头13构成。调焦镜头12被沿其光轴方向驱动,对更换镜头部11的焦点状态进行调节。并且,变焦镜头13被沿其光轴方向驱动,以改变更换镜头部11的焦点距离。
另一方面,照相机主体10由主反射镜14、副反射镜15、焦点检测光学系统16、焦点检测传感器(以下称为AF传感器)17、焦平面快门18、摄像元件19、聚焦屏(スクリ—ンマツト)20、取景器光学系统21和目镜22构成。
主反射镜14由半反射镜构成,使来自被摄体的光束的一部分透过、一部分反射。并且,主反射镜14构成为可以在图示箭头方向转动,以使在曝光时通过更换镜头部11入射的所有光束朝向由摄像元件19构成的摄像面。
并且,在不曝光时,透过主反射镜14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经由副反射镜15反射后被引导到焦点检测光学系统16。焦点检测光学系统16由用于检测焦点的镜头等构成,把经由副反射镜15反射的光束引导到AF传感器17。另外,关于该焦点检测光学系统16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此外,AF传感器17例如是由光电二极管阵列构成的传感器。该AF传感器17构成为可以进行多个焦点检测。即,AF传感器17具有对应多个焦点检测区域的多个光电二极管阵列。另外,关于AF传感器17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如前面所述,在曝光时,主反射镜14从更换镜头部11的光轴上避开,所以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向摄像面方向入射。此时,焦平面快门18被驱动控制成向摄像面提供适量的光。即,在焦平面快门18打开时,向由摄像元件19构成的摄像面入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此处,作为构成摄像面的摄像元件19,如果是数字照相机则可以使用例如CCD。而如果照相机是胶卷照相机,则可以使用银盐胶片来代替摄像元件19。
并且,在不曝光时,经由主反射镜14反射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向取景器方向入射,在摄影面20上成像。该像通过取景器光学系统21入射到目镜22。摄影者通过窥视目镜22,可以知道摄影范围和被摄体的焦点状态等。
图3是在取景器内显示的焦点检测区域的概略图。摄影者从目镜22窥视时,在取景器内显示有对应AF传感器17的多个焦点检测区域的焦点检测区域标志,即显示有中央测距区域标志25、右测距区域标志26、及左测距区域标志27。此处,该图3的示例是具有3处测距区域的多点AF的示例。
参照图4说明这种照相机的相关电气结构。
首先,说明更换镜头部11的相关结构。在更换镜头部11的外部设有围绕其周围配置成环状的变焦驱动用旋转环51和手动聚焦(MF)用旋转环58。摄影者通过使变焦驱动用旋转环51沿更换镜头部11的光轴中心旋转,沿光轴方向驱动变焦镜头13,可以改变更换镜头部11的焦点距离。
另外,通过使MF用旋转环58沿更换镜头部11的光轴中心旋转,与其联动,在光轴方向驱动调焦镜头12。由此,可以手动调节更换镜头部11的焦点。此处,该MF用旋转环58是在摄影者操作切换自动调焦模式和手动调焦模式的未图示的切换开关来选择了手动调焦模式时使用的。
更换镜头部11的内部由调焦镜头12、变焦镜头13、光圈53、及进行更换镜头部11的各种控制(例如镜头驱动控制、光圈驱动控制、通信控制等)的镜头内CPU(以下称为LCPU)50构成。而且,该LCPU50连接着变焦位置检测电路52、光圈驱动电路54、镜头驱动电路55、镜头位置检测电路56、及通信电路57。
变焦位置检测电路52检测由变焦驱动用旋转环51驱动的变焦镜头13的位置。LCPU50根据由变焦位置检测电路52检测出的变焦镜头13的位置,可以获得更换镜头部11的焦点距离信息。
光圈53由用于调节向照相机主体10方向入射的光的光量的开口部等构成。LCPU50通过控制光圈驱动电路54来改变光圈53的开口部的大小,向照相机主体10方向入射光量合适的光。
并且,在自动调焦模式时,LCPU50控制镜头驱动电路55,驱动调焦镜头12。镜头位置检测电路56检测由镜头驱动电路55驱动的调焦镜头12的位置。此处,镜头位置检测电路56例如由光电断路器(PI)电路等构成。光电断路器电路是把镜头驱动电路55的驱动用电机的旋转量转换为脉冲数进行检测的电路。即,镜头位置检测电路56把距调焦镜头12的绝对位置检测为距某基准位置的脉冲数。LCPU50根据由镜头位置检测电路56检测出的镜头位置,可以算出更换镜头部11的焦点距离信息。
并且,LCPU50通过通信电路57与后面详述的照相机主体的CPU和AF/AECPU进行光圈驱动量和更换镜头部11的散焦量等信息的通信。因此,在更换镜头部11的外部设有通信电路57的通信连接端子。
下面,说明照相机主体10的相关结构。即,照相机主体10具有进行照相机的整体控制的主体CPU59。并且,该主体CPU59连接着用于通过通信电路57和LCPU50进行通信的通信线60;存储有主体CPU59的程序等的闪存ROM(FROM)61;临时存储主体CPU59的各种信息的RAM62;为了获得图像数据而控制摄像元件19的摄像元件控制电路63;控制闪光灯的闪光灯控制电路64;控制主反射镜14的升降的反射镜控制电路65;控制焦平面快门18的快门控制电路66;对用摄像元件控制电路63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电路67;在未图示的显示部上显示所摄影的图像和各种摄影信息的显示电路68;连接供摄影者操作的各种操作开关的操作开关电路69;向照相机供给电源的电源电路72;及AF/AECPU74。
此处,操作开关电路69设有通过释放按钮的操作而动作的释放开关等。此处,本实施方式的释放开关是普通的两档开关。即,在将释放按钮按下一半时第1释放开关70(以下称为1R开关)接通,进行焦点检测和测光,驱动调焦镜头12使处于聚焦状态。另外,在彻底按下释放开关时第2释放开关71(以下称为2R开关)接通,驱动主反射镜14和焦平面快门18进行曝光。
并且,在操作开关电路69中还设有用于把照相机的摄影模式至少切换为连拍模式的作为摄影模式设定单元的摄影模式切换开关;用于把照相机的AF模式至少设定为第1AF模式即单一AF模式或作为第2AF模式即连续AF模式等的作为AF模式设定单元的AF模式切换开关。
另外,电源电路72对所安装的电池73的电压进行平滑化或升压。
作为连续AF控制部1的AF/AECPU74进行照相机的自动调焦(AF)控制和测光(AE)控制。并且,该AF/AECPU74连接着使AF/AECPU74和LCPU75通过更换镜头部11的通信电路57进行通信的通信线75;用于在AF/AECPU74和主体CPU59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线76;存储有AF/AECPU74的程序等的闪存ROM(FROM)77;临时存储AF/AECPU74的各种信息的RAM78;测光电路79;焦点检测电路80;及辅助光电路81。
此处,测光电路79是控制测定被摄体亮度的未图示的测光元件而获得被摄体亮度信息的电路。并且,作为焦点检测部4的焦点检测电路80是根据控制AF传感器17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焦点检测运算而获得焦点检测信息的电路。另外,作为辅助光驱动部5的辅助光电路81是在被摄体为低亮度、焦点检测电路80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时,利用发光二极管(LED)等发光元件向被摄体发出辅助光的电路。
下面,参照图5详细说明焦点检测光学系统16和AF传感器17的结构。
在图5中,视场掩罩41用于将限制通过副反射镜15获得的光束。为了使从副反射镜15导出的3个焦点检测区域的光束(在图中用单点划线表示)透过,视场掩罩41具有3个开口41a、41b、41c。
红外线截止滤波器42是用于截止不利于焦点检测的红外光成分的滤波器。聚光镜头43用于将通过红外线截止滤波器42的光聚光。此处,聚光镜头43由与3个开口41a、41b、41c的位置对应配置的3个聚光镜头43a、43b、43c构成。
全反射镜44用于使通过各聚光镜头入射的光束向分光限制掩罩45的方向反射。分光限制掩罩45用于限制入射的光束。此处,分光限制掩罩45为了把通过所述聚光镜头43a、43b、43c获得的3个焦点检测区域的光束分别分成两个光束,而具有分别针对3个焦点检测区域设置的3个开口45a、45b、45c。
分光镜头46用于将通过所述分光限制掩罩45获得的光束再次成像。此处,分光镜头46由分别针对3个焦点检测区域设置的3个分光镜头46a、46b、46c构成。
前述的AF传感器17包括获得与受光光束的光强度分布对应的光强度信号的光电转换元件阵列即光电二极管阵列47。此处,光电二极管阵列47由分别针对3个焦点检测区域的光束设置的3个光电二极管阵列47a、47b、47c构成。即,被分光镜头46a、46b、46c分光得到的两个光束入射到分别对应的光电二极管阵列47a、47b、47c并成像。此处,光电二极管阵列47a被排列在与摄影画面的水平方向对应的方向上,其他两个光电二极管阵列47b、47c被排列在与摄影画面的垂直方向对应的方向上的不包括各自光轴的位置上。
图5所示的摄影镜头48是将更换镜头部11内的各镜头组、例如前述的调焦镜头12和变焦镜头13合成的假想镜头。
在如图5所示构成的焦点检测光学系统16中,通过摄影镜头48的射出瞳面彼此不同的区域48a、48b和区域48c、48d的焦点检测光束分别通过光电二极管阵列47a、47b、47c被感光,并变换为表示像的光强度分布图形的电气信号(光强度信号)。该光强度信号在使用焦点检测的一种方式即TTL相位差方式进行AF运算时使用。
此处,在安装了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中,利用设在操作开关电路69中的未图示的AF模式切换开关,可以在单一AF模式和连续AF模式之间切换AF模式。此处,所说的单一AF模式是指在检测一次聚焦状态后不再进行焦点检测动作的、进行所谓焦点锁定动作的AF模式。另一方面,所说的连续AF模式是指连续进行焦点检测和镜头驱动的AF模式。即,该连续AF模式是在使移动的被摄体聚焦时进行所谓动体预测运算的AF模式。
图6是表示在连续AF模式下1R开关被接通时执行的AF运算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此处,该图6的流程图所示的运算控制步骤也适用于照相机的摄影模式为连拍模式时的情况。并且,关于单一摄影模式和单一AF模式时的AF运算,由于和公知技术相同,所以此处省略说明。
在图6中,AF/AECPU74进行使用于测定积分的时间间隔的未图示的定时器开始动作的积分间隔定时器处理(步骤S1)。并且,此时进行在前次AF时开始动作的定时器值的读入。然后,把所读入的定时器值存储在规定存储器中,此处是存储在RAM78中。即,该定时器值是前次AF和此次AF的时间间隔(以下称为AF间隔)。此处,当然存储在RAM78中的定时器值的初始值是0。
然后,AF/AECPU74进行用于判定在此次积分时是否需要向被摄体发出辅助光的辅助光发光判定处理(步骤S2)。关于该辅助光发光判定处理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在该步骤S2的处理之后,AF/AECPU74判定是否需要进行辅助光发光(步骤S3)。该判定是通过判定是否设定了后述的辅助光请求标志来进行的。在步骤S3的判定中,在判定为需要进行辅助光发光时,AF/AECPU74通过辅助光电路81发出辅助光后(步骤S4)转入步骤S5。另一方面,在步骤S3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不需要进行辅助光发光时,从步骤S3转入步骤S5。
然后,AF/AECPU74使AF传感器17的积分动作开始(步骤S5)。并且,测定此时的积分时间,把积分时间存储在RAM78中。然后,AF/AECPU74判定当前是否正在进行辅助光发光(步骤S6),在判定为正在进行辅助光发光时,使辅助光熄灭(步骤S7)。
然后,AF/AECPU74判定此次的AF是否是第一次(步骤S8)。在该步骤S8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此次的AF不是第一次时,判定是否用和前次AF时选择的焦点检测区域相同的焦点检测区域进行AF运算(步骤S9)。此处,该判定是通过在前次AF运算中判定是否设定了后述的规定标志而进行的。在设定了该标志的情况下,用在和前次AF时选择的焦点检测区域相同的焦点检测区域进行AF运算。
在该情况下,AF/AECPU74进行读出在AF传感器17中检测出的传感器数据时的增益的设定(步骤S10)。然后,AF/AECPU74读出在前次AF时选择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传感器数据(步骤S11),把该传感器数据存储在RAM78中。
然后,AF/AECPU74使焦点检测电路80进行计算成像于构成AF传感器17的光电二极管阵列47a、47b、47c上的两个像的相关量的相关运算(步骤S12)。然后,AF/AECPU74根据步骤S12的相关运算结果,判定在AF传感器17中检测出的传感器数据的可靠性(步骤S13)。并且,把所判定的可靠性数据存储在RAM78中。然后,AF/AECPU74根据可靠性判定结果判定传感器数据是否具有可靠性、即判定是否可以进行AF(步骤S14)。
在步骤S14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传感器数据具有可靠性时,AF/AECPU74使焦点检测电路80进行散焦量的运算(步骤S15)。然后,把运算出的散焦量存储在RAM78中。此处,散焦量的运算是根据成像于光电二极管阵列上的两个像的间隔而进行的。然后,AF/AECPU74判定在步骤S15中运算出的散焦量和前次AF时运算的散焦量之间的连续性(步骤S16)。关于该步骤S16的连续性判定将在后面详细说明。然后,AF/AECPU74判定步骤S16的连续性判定结果是否具有连续性(步骤S17)。在该步骤S17的判定中,在判定为具有连续性时,从步骤S17转入步骤S29。
并且,在步骤S8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此次AF是第一次时,在步骤S9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不用和前次AF时选择的焦点检测区域相同的焦点检测区域进行AF运算时,在步骤S14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传感器数据不具有可靠性时,或者在步骤S17的判定中判定为没有连续性时,转入步骤S18,进行多点AF。在该情况下,AF/AECPU74对用于将存储在RAM78中的各种数据全部复位的计数器即有效缓冲计数器的值进行复位(步骤S18)。由此,以前的数据不能在后面叙述的动体预测运算时使用。
然后,AF/AECPU74进行读出传感器数据时的增益设定(步骤S19)。然后,AF/AECPU74读出在前次AF时未选择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传感器数据(步骤S20),把该传感器数据存储在RAM78中。
然后,AF/AECPU74使焦点检测电路80进行相关运算(步骤S21)。然后,AF/AECPU74判定所有焦点检测区域的运算是否结束(步骤S22),反复进行从步骤S18到步骤S22的动作,直到判定为所有焦点检测区域的运算已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22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所有焦点检测区域的运算已结束时,从所有焦点检测区域中选择一个区域作为焦点检测用区域(步骤S23)。此处,该选择例如有从所有焦点检测区域中选择被摄体位于距离最近的位置的区域的方法等。然后,在步骤S23中判定所选择的区域的可靠性(步骤S24)。并且,把所判定的可靠性数据存储在RAM78中。然后,AF/AECPU74根据可靠性判定结果判定传感器数据是否具有可靠性、即判定是否可以进行AF(步骤S25)。
在步骤S25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传感器数据具有可靠性时,AF/AECPU74使焦点检测电路80进行散焦量的运算(步骤S26),然后转入步骤S29。另一方面,在步骤S25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传感器数据不具有可靠性时,AF/AECPU74清除上述的规定标志以使下次AF也进行多点AF(步骤S27),并设定表示在所有焦点检测区域不能进行焦点检测的不能检测标志(步骤S28)。然后,结束该流程图的AF运算控制。
并且,在可以运算散焦量的情况下,AF/AECPU74将上述的有效缓冲计数器增一(步骤S29)。并且,设定上述的规定标志(步骤S30)。由此,在下次的AF运算时可以使用此次选择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传感器数据。然后,AF/AECPU74清除不能检测标志(步骤S31),结束该流程图的AF运算控制。
图7是用于说明在图6的步骤S1、步骤S5、步骤S15、步骤S13、步骤S24等中存储的动体预测运算所需要的数据时的存储形式的概念图。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各种数据存储在RAM78中时,利用环形缓冲器形式存储数据。在该形式中,存储规定个数的数据后,从最早的数据开始顺序覆盖。此处,利用在图6的步骤S18和步骤S29中说明的有效缓冲计数器所计数的数值表示下次写入环形缓冲器的地址信息。例如,在图6的步骤S18中,在前次可以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在此次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时,或前次的散焦量和此次的散焦量是不连续的情况下,清除有效缓冲计数器的值。并且,从下次起存储新的数据。
下面,参照图8说明图6的步骤S2的辅助光发光判定处理。在安装了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中,在连拍模式或连续AF模式下,以每到规定次数的AF时进行一次的比率向被摄体发出辅助光。由此,在低亮度下进行一次聚焦后,提高被摄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的聚焦的可能性。并且,在判定为照相机角度或被摄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允许向被摄体发出辅助光,即使在一次聚焦后也能提高低亮度下聚焦的可能性。此处,之所以不是每次都进行辅助光发光是因为考虑了电池消耗和眩目程度。
在图8所示的辅助光发光判定处理中,AF/AECPU74判定前次AF时是否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步骤S40)。在该步骤S40的判定中,在判定为前次AF时不能进行焦点检测的情况下,AF/AECPU74判定前次AF时的被摄体是否是低亮度(步骤S41)。此处,前次AF时是否不能进行焦点检测的判定是根据存储在RAM78中的可靠性数据进行判定的。并且,前次AF时的被摄体是否是低亮度的判定是根据例如存储在RAM78中的积分时间数据进行判定的。在该情况下,在存储的积分时间长于规定时间时判定为低亮度。并且,是否是低亮度的判定也可以根据测光电路79的测光结果进行判定。
在步骤S40的判定中,判定为前次AF时能够进行焦点检测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41的判定中,判定为前次AF时不是低亮度的情况下,AF/AECPU74清除辅助光发光请求标志(步骤S42),结束该流程图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
另一方面,在步骤S41的判定中,判定为前次AF时是低亮度的情况下,判定当前的摄影模式是否是连拍模式或当前的AF模式是否是连续AF模式(步骤S43)。此处,图6所示的AF运算是连拍模式或连续AF模式时的示例。因此,在该情况时,在步骤S43中一定判定为是连拍模式或连续AF模式。但是,该辅助光发光判定在单一摄影模式或单一AF模式时也进行,所以在图8中设有步骤S43的判定。
在步骤S43的判定中,在判定为连拍模式或连续AF模式时,AF/AECPU74将作为辅助光发光次数判定部6的发光次数计数器增一(步骤S44)。此处,所说的发光次数计数器是指对连续进行没有辅助光的AF的次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即,在进行辅助光发光时,该发光次数计数器的值被复位。
然后,AF/AECPU74判定由发光次数计数器所计数的次数是否小于等于规定次数(步骤S45)。此处,假设该规定次数例如预先存储在FROM61中。并且,如果增加该规定次数,则聚焦精度降低,如果减少该次数,则电池消耗和眩目程度均增大。因此,步骤S45的规定次数优选设定为充分考虑了上述条件的平衡的次数(约5次)。
在步骤S45的判定中,在判定为由发光次数计数器所计数的次数小于等于规定次数时,AF/AECPU74检测被摄体状态的变化(步骤S46)。作为该被摄体状态的变化,例如可以列举出被摄体因照相机的角度变化而变化,或由于被摄体移动导致焦点偏移等。
此处,作为步骤S46中的被摄体状态变化的检测方法有各种方法。例如,通过使用由在照相机等的防振技术中使用的角速度传感器等构成的振动检测电路可以检测照相机的角度变更。并且,也可以根据从测光电路79或图像处理电路67输出的被摄体亮度分布的变化来检测被摄体状态,还可以利用使用了图像处理电路67的公知的图像识别技术来检测被摄体的种类。
AF/AECPU74根据步骤S46的检测结果判定是否有被摄体变更或照相机角度变更等的被摄体状态的变化(步骤S47)。在该步骤S47的判定中,在判定为被摄体状态没有变化时,AF/AECPU74清除辅助光请求标志(步骤S48),结束该流程图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
并且,在步骤S43的判定中,在判定为当前的摄影模式不是连拍模式、并且当前的AF模式不是连续AF模式时,在步骤S45的判定中,在判定为由发光次数计数器所计数的次数多于规定次数时,或在步骤S47的判定中判定为被摄体发生了变化时,AF/AECPU74将发光次数计数器的值复位(步骤S49)。然后,设定辅助光请求标志(步骤S50),结束该流程图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辅助光的发光次数,以使连续规定次数不进行辅助光发光。并且,在该情况下,在被摄体的状态发生变化而需要发出辅助光时,在下次AF时进行辅助光发光。由此,可以减小电池消耗和眩目程度,提高低亮度下聚焦的可能性。
另外,在图8中,同时示出对辅助光的发光次数(非发光次数)进行计数并以每到规定次数时进行一次辅助光发光的示例,和在照相机或被摄体状态发生变化时进行辅助光发光的示例,但当然也可以仅进行其中任意一种控制。
下面,参照图9的流程图说明图6的步骤S16中的连续性判定处理。
即,在连续性判定处理中,首先,运算前次散焦量的绝对值和此次散焦量的绝对值之差的绝对值(步骤S60)。此处,把该差值的绝对值定义为连续性系数。然后,判定连续性系数是否小于规定值(步骤S61)。在该步骤S61的判定中,在判定为连续性系数小于规定值时,即前次和此次的散焦量的差小到某种程度时,判定为连续,设定表示连续的规定标志(步骤S62)。并且,在步骤S61的判定中,在判定为连续性系数大于等于规定值时,即前次和此次的散焦量的差不小时,判定为不连续,设定表示不连续的规定标志(步骤S63)。在以上的动作之后,结束连续性判定处理。
图10是说明连续AF时2R开关71被接通前后的时序图。
首先,说明1R开关70为接通状态、2R开关71为断开状态时的程序(以下称为1R程序)。首先,根据第一次AF运算的结果即LCPU50发送来的散焦量运算镜头驱动量。此处,该镜头驱动量相当于镜头驱动电路55的驱动脉冲数。然后,镜头驱动电路55根据所运算出的驱动脉冲数,开始调焦镜头12的驱动。
AF/AECPU74在AF运算结束并向LCPU50发送散焦量数据后,马上进行后面的AF运算。即,AF/AECPU74与LCPU50进行镜头驱动的动作并行地进行AF运算。并且,在每次AF运算结束时,向LCPU50发送所运算出的散焦量数据。
LCPU50在使镜头驱动电路55进行镜头驱动时的同时,根据从AF/AECPU74发送来的散焦量数据运算镜头驱动量。并且,根据所运算出的镜头驱动量算出驱动目标位置,把该数据回复给AF/AECPU74。以后,反复进行这些动作。此处,利用后面的图12详细说明驱动目标位置。
LCPU50在结束最初的镜头驱动时,向AF/AECPU74发送镜头驱动结束信号。AF/AECPU74在接收到该镜头驱动结束信号时,在当前运算中的AF运算结束后,使测光电路79进行测光动作。
如上所述,在1R开关70为接通状态、2R开关71为断开状态时,反复进行AF、AE及镜头驱动。此时,如在图6中说明的那样,AF/AECPU74把AF间隔数据和散焦量数据等动体预测运算用数据存储在环形缓冲器(RAM78)中。
下面,说明2R开关71为接通状态的程序(以下称为2R程序)。此处,2R开关71是摄影者在任意定时将其接通的开关。即,2R开关可以在1R程序中的任何定时被接通。此处,说明2R开关71在AF/AECPU74处于AF运算中、LCPU50处于镜头驱动中时被接通的情况。
由于2R开关71接通,所以照相机转入曝光动作。即,在LCPU50中,继续前次的镜头驱动,但AF/AECPU74为了缩短时滞将当前运算中的AF运算停止,进行动体预测运算。关于该动体预测运算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并且,通过动体预测运算,预测被摄体在释放时滞(2R开关71接通后到开始曝光动作的时间)中可能移动的量,根据该预测量运算镜头驱动量。另外,根据所预测的驱动量求出调焦镜头12的最终目标位置,向LCPU50发送所求出的最终目标位置信息。并且,接着,还向LCPU50发送可以驱动镜头的时间(以下称为可驱动镜头时间)。这是因为可以进行镜头驱动的时间仅在图10所示的释放时滞中。即,如果以大于等于该释放时滞进行镜头驱动,则其后的快门驱动将延迟,结果导致释放时滞变得更长。因此,也必须把可驱动镜头时间发送给LCPU50。LCPU50在经过可驱动镜头时间后仍未结束镜头驱动的情况下,强制停止镜头驱动。
并且,LCPU50再进行镜头驱动直到到达所接收的驱动目标位置。即,由于当前继续进行前次镜头驱动量的镜头驱动,所以继续进行镜头驱动直到到达更新后的目标位置。
另外,LCPU50在从AF/AECPU74接收预测驱动量的同时,也接收光圈53的驱动量。此处,该光圈驱动量是根据最新的测光结果在测光电路79中运算出的结果。
LCPU50根据所接收的光圈驱动量控制光圈驱动电路54驱动光圈53。即,在镜头驱动中同时驱动光圈53。
另一方面,主体CPU59利用反射镜控制电路65驱动主反射镜14直到到达上升位置。即,LCPU50在进行镜头驱动和光圈驱动时,通过主体CPU59并行进行反射镜驱动。这样,这样并行进行三种机构控制是为了缩短时滞。
主体CPU59在这三种机构控制全部结束时,通过快门控制电路66驱动焦平面快门18。此时,在摄像元件19中拍摄图像。此处,焦平面快门18的开口时间是在测光电路79中运算出的时间。
最后,主体CPU59通过摄像元件控制电路63控制摄像元件19,由此获得图像数据。把这样得到的图像数据存储在RAM62中。
图11是表示在图10中说明的2R程序的流程图。此处,该2R程序的处理是与1R程序连续的,所以处于继续进行镜头驱动的状态。
即,由于2R开关71已接通,所以为了缩短时滞,AF/AECPU74停止当前运算中的AF运算(根据情况有时为AE运算)(步骤S70)。然后,进行动体预测运算(步骤S71),预测被摄体在释放时滞中可能移动的量。此处,关于该动体预测运算将在后面详细说明。然后,把所求出的预测结果发送给LCPU50(步骤S72)。并且,向LCPU50发送可驱动镜头时间(步骤S73)。此处,释放时滞和反射镜上升时间大致相等,所以可驱动镜头时间为反射镜上升时间。并且,LCPU50在该时间强制结束镜头驱动。由此,可以防止镜头驱动时间过长,导致释放时滞变得更长。然后,还向LCPU50发送光圈53的驱动量(步骤S74)。此处,该光圈驱动量是根据最新测光结果在测光电路79中运算出的结果。
然后,主体CPU59控制反射镜控制电路65,把主反射镜14驱动到上升位置(步骤S75)。然后,LCPU50根据所接收的光圈驱动量控制光圈驱动电路54驱动光圈53(步骤S76)。此处,在该情况下LCPU50也处于镜头驱动中。即,从1R程序持续的镜头驱动仍在进行,直到调焦镜头12到达在步骤S71中校正后的最终目标位置。并且,在光圈驱动和镜头驱动已结束时,LCPU50把该情况作为驱动结束信号发送给主体CPU59(步骤S77)。然后,主体CPU59判定是否已接收到驱动结束信号(步骤S78)。在该步骤S78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未接收到驱动结束信号时,进行待机直到接收到驱动信号为止。另一方面,在步骤S78的判定中,在判定为已接收到驱动结束信号时,主体CPU59控制快门控制电路66,驱动焦平面快门18。由此,通过摄像元件19拍摄图像。此处,此时快门的开口时间是在测光电路79中运算出的时间。并且,主体CPU59利用摄像元件控制电路63控制摄像元件19,获得图像数据(步骤S79)。然后,把这样获得的图像数据存储在RAM62中(步骤S80)。
下面,参照图12说明动体预测的概念。此处,调焦镜头12构成为通过镜头驱动电路55的驱动使未图示的驱动凸轮旋转而在光轴上移动。符号100表示凸轮的光轴方向的位置相对该驱动凸轮的旋转量的曲线。另外,该图12的横轴是驱动凸轮的旋转量,也是利用镜头位置检测电路56的未图示的光电断路器从某基准位置测定的脉冲数。并且,纵轴是从某基准位置起旋转了规定量时的驱动凸轮的偏移量。
如前面所述,向LCPU50发送在1R程序中检测出的散焦量,把在LCPU50中运算出的脉冲数回复给AF/AECPU74。此时,将在积分开始时的调焦镜头12的驱动凸轮上的当前位置加上所运算出的脉冲数,该结果成为积分开始时的被摄体的聚焦位置(以下称为驱动目标位置。并且用符号101~106表示这些驱动目标位置)。LCPU50向AF/AECPU74发送该驱动目标位置。AF/AECPU74把该驱动目标位置数据存储在图7所示的环形缓冲器中。此处,如上所述,在该环形缓冲器中也存储着各AF的AF间隔和各AF的可靠性数据等。
在2R开关71接通时,AF/AECPU74进行动体预测运算,预测释放时滞后的驱动目标位置。然后,经过已经说明的2R程序实现快门驱动。
图13是图11的步骤S71中的动体预测运算的流程图。即,在动体预测运算中,首先,AF/AECPU74从过去的多个测距结果(即驱动目标位置101~106)中选择多个测距结果(最少3处)(步骤S90)。作为该测距结果的选择基准,使最新的测距结果优先,并且采用基于存储在RAM78中的可靠性数据的可靠性高的数据。然后,AF/AECPU74根据步骤S90的选择结果判定是否可以进行动体预测运算(步骤S91)。该判定是根据在步骤S90所需要的数据是否齐全而判定的。
在步骤S91的判定中,在判定为可以进行动体预测运算时,AF/AECPU74运算释放时滞(步骤S92)。此处,反射镜上升时间成为释放时滞。此处,在反射镜上升时间的偏差较小的情况下,可以把释放时滞设为固定值。
在运算出释放时滞后,对预测式的系数进行运算(步骤S93)。此处,该预测式有多种。例如,在该预测式中有用图12的曲线表示的二次式。该二次式的系数因释放时滞和AF间隔而不同,所以每次都运算系数。
然后,如图12说明的那样,预测释放时滞后的镜头驱动目标位置(步骤S94),结束该流程图的动体预测运算控制。
另一方面,在步骤S91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不能进行动体预测时,AF/AECPU74把图12所示的动体预测部分驱动量设为0(步骤S95),结束该流程图的动体预测运算控制。即,在该情况时不进行动体预测运算,仅把镜头驱动到最后一次AF中检测出的聚焦位置。
下面,参照图14说明1R开关70接通后的连续AF模式或连拍模式下的AF程序整体的控制。首先,AF/AECPU74判定此次AF是否是1R开关70接通后的第一次AF(步骤S100)。
在步骤S100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是第一次AF时,AF/AECPU74进行在图6中说明的AF运算(步骤S101)。然后,AF/AECPU74根据在步骤S101中设定的不能检测标志的状态,判定是否是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步骤S102)。在步骤S102的判定中,在判定可以进行焦点检测时,AF/AECPU74把作为步骤S101的AF运算结果所算出的散焦量发送给LCPU50(步骤S103),转入步骤S105。
LCPU50根据所接收的散焦量数据算出镜头驱动用的驱动脉冲数,根据该驱动脉冲数把调焦镜头12驱动到聚焦位置(步骤S104)。并且,LCPU50根据镜头驱动量算出被摄体聚焦的镜头位置。把该镜头位置作为上述的驱动目标位置发送给AF/AECPU74。AF/AECPU74接收该驱动目标位置数据(步骤S105)。然后,AF/AECPU74把所接收的驱动目标位置数据存储在图7所示的环形缓冲器中(步骤S106)。并且,结束该流程图的AF程序。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2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时,AF/AECPU74判定是否正在执行镜头扫描动作(步骤S107)。此处,所说的镜头扫描是指在不能检测焦点时在驱动镜头的同时执行AF,其结果,检测可以进行焦点检测的镜头位置的动作。在步骤S107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正在执行镜头扫描时,从步骤S107转入步骤S1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7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未执行镜头扫描时,AF/AECPU74进行作为镜头扫描动作的AF(步骤S108)。另一方面,LCPU50进行镜头驱动(步骤S109)。由此检测可以进行焦点检测的镜头位置。
然后,AF/AECPU74再次判定镜头扫描的结果是否是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步骤S110)。在该判定中,在判定为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时,AF/AECPU74设定表示不能通过镜头扫描进行焦点检测的AFNG标志(步骤S111),结束该流程图的AF程序。另一方面,在步骤S110的判定中,在判定为可以进行焦点检测时,AF/AECPU74清除AFNG标志(步骤S112),结束该流程图的AF程序。在该情况下,在下一次AF时可以使调焦镜头12聚焦。
并且,在步骤S100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此次AF是第二次以后(包括第二次)的AF时,AF/AECPU74判定当前的摄影模式是否被设定成连拍模式(步骤S113)。在该步骤S113的判定中,在判定为当前被设定成连拍模式时,AF/AECPU74判定2R开关71是否接通(步骤S114)。在该步骤S114的判定中,在判定为2R开关71已接通时,AF/AECPU74判定当前是否是连拍的第一帧的摄影(步骤S115)。
在步骤S113的判定中,判定为不是连拍模式时,在步骤S114的判定中,判定为2R开关71未接通时,或在步骤S115的判定中,判定为是连拍的第一帧的摄影时,转入步骤S116。此处,AF/AECPU74判定在非连拍模式状态下2R开关71是否接通(步骤S116)。在该判定中,在判定为在非连拍模式状态下2R开关71已接通时,是指1R开关70和2R开关71一次被接通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马上转入步骤S125,进行2R程序的处理。在该情况下,由于在步骤S101中进行AF运算,所以不需要再次进行AF运算。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6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拍摄模式是连拍模式、或者判定为2R开关71未接通时,AF/AECPU74进行在图6中说明的AF运算(步骤S117)。然后,AF/AECPU74再次判定在非连拍模式状态下2R开关71是否已接通(步骤S118),在判定为在非连拍模式状态下2R开关71已接通时,转入步骤S125。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8的判定中,在判定为拍摄模式是连拍模式、或者判定为2R开关71未接通时,AF/AECPU74判定是否是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步骤S119)。在该步骤S119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时,转入步骤S124。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9的判定中,在判定为能进行焦点检测时,AF/AECPU74把作为步骤S117的AF运算结果所算出的散焦量数据发送给LCPU50(步骤S120),转入步骤S122。
LCPU50根据所接收的散焦量数据算出镜头驱动用的驱动脉冲数,根据该驱动脉冲数把调焦镜头12驱动到聚焦位置(步骤S121)。此时,LCPU50根据镜头驱动量算出该被摄体聚焦的镜头位置。并且,把该镜头位置作为上述的驱动目标位置发送给AF/AECPU74。AF/AECPU74接收该驱动目标位置数据(步骤S122)。然后,AF/AECPU74把所接收的驱动目标位置数据存储在图7所示的环形缓冲器中(步骤S123),转入步骤S124。
在以上处理之后,AF/AECPU74判定2R开关是否已接通(步骤S124)。在该步骤S124的判定中,在判定为2R开关已接通时,返回步骤S116。另一方面,在判定为2R开关未接通时,转入在图11中说明的2R程序的处理(步骤S125)。
并且,在步骤S115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不是连拍模式时的第一帧时,AF/AECPU74进行在图6中说明的AF运算(步骤S126)。然后,AF/AECPU74判定是否是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步骤S127)。在该步骤S127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不能进行焦点检测时,结束该流程图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7的判定中,在判定为能进行焦点检测时,AF/AECPU74把作为步骤S126的AF运算结果所算出的散焦量数据发送给LCPU50(步骤S128),转入步骤S130。
LCPU50根据所接收的散焦量数据算出镜头驱动用的驱动脉冲数,根据该驱动脉冲数把调焦镜头12驱动到聚焦位置(步骤S129)。此时,LCPU50根据镜头驱动量算出该被摄体聚焦的镜头位置。并且,把该镜头位置作为上述的驱动目标位置发送给AF/AECPU74。AF/AECPU74接收该驱动目标位置数据(步骤S130)。然后,AF/AECPU74把所接收的驱动目标位置数据存储在图7所示的环形缓冲器中(步骤S131)。然后,转入2R程序的处理(步骤S132)。
图15是在连拍模式时2R开关71接通前后的时序图。到开始连拍的第一帧为止和图10说明的时序图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此处,在与反射镜上升动作并行进行的镜头驱动中,有时会产生镜头的驱动不足。这是因为在反射镜上升动作结束后限制镜头驱动时间以便不继续进行镜头驱动。在产生这种镜头驱动不足时,在反射镜下降动作中进行镜头驱动,以弥补该不足部分。即,在此次摄影中产生镜头的驱动不足而不能实现聚焦时,在反射镜下降动作中进行该不足部分的镜头驱动,以使此时的不足部分不会成为下次AF时的负量。
从第二帧开始,AF/AECPU74在前一帧的程序结束时进行AF运算,向LCPU50发送散焦量数据。LCPU50接收到散焦量数据时,根据该散焦量进行镜头驱动,同时算出驱动目标位置并发送给AF/AECPU74。AF/AECPU74把该驱动目标位置数据存储在图7所示的环形缓冲器中。
并且,AF/AECPU74根据驱动目标位置数据进行动体预测运算。此时,AF/AECPU74按图13的说明所述,使最新的AF结果优先,选择最少3个时间点的AF结果,根据该结果进行动体预测运算。在该情况下,在过去的AF结果中使用前一帧的摄影结果。然后,AF/AECPU74按图12的说明所述,预测在释放时滞后移动的被摄体可能聚焦的镜头位置,把所预测的驱动位置数据发送给LCPU50。同时,也向LCPU50发送可驱动镜头时间数据。以后,执行和第一帧相同的程序。
根据以上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及应用。例如,动体预测运算的方法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方法。并且,在辅助光电路中发光的光源不限于LED,也可以使用灯或闪光灯等。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是数字照相机的示例,但也可以是胶卷照相机。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包括各种阶段的发明,根据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可以获得各种发明。例如,在即使从实施方式公开的所有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也可以解决在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部分阐述的课题,能够获得在发明效果部分阐述的效果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删除了该构成要素的构成抽出作为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摄影镜头的聚焦状态的焦点检测单元;AF模式设定单元,把照相机的AF模式设定为第1AF模式和第2AF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第1AF模式在通过所述焦点检测单元检测出所述摄影镜头的聚焦状态后,不再进行以后的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动作,第2AF模式在通过所述焦点检测单元检测所述摄影镜头的聚焦状态后,继续进行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动作;辅助光发光单元,在被摄体为低亮度时,伴随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动作,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发光控制单元,在所述AF模式设定单元中将所述AF模式设定为第2AF模式时,将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的比例限制为每当所述焦点检测单元进行了规定次数的动作时进行1次。
2.一种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摄影镜头的聚焦状态的焦点检测单元;摄影模式设定单元,把照相机的摄影模式设定为至少连续进行摄影的连拍模式;辅助光发光单元,在被摄体为低亮度时,伴随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动作,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发光控制单元,在所述摄影模式设定单元中将所述摄影模式设定为连拍模式时,将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的比例限制为每当所述焦点检测单元进行了规定次数的动作时进行1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次数根据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精度和因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的动作产生的电池消耗和眩目程度的平衡来决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判定所述被摄体的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的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所述发光控制单元在所述AF模式设定单元中将所述AF模式设定为第2AF模式,并且在所述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中判定为所述被摄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进行控制使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判定所述被摄体的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的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所述发光控制单元在所述摄影模式设定单元中将所述摄影模式设定为连拍模式,并且在所述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中判定为所述被摄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进行控制使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对所述被摄体是否发生了变化的判定是通过判定所述被摄体是否移动了或照相机的角度是否变更了而进行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在所述发光控制单元进行发光控制的过程中,判定所述被摄体的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第2发光控制单元,在所述被摄体变化判定单元中判定为所述被摄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进行控制使所述辅助光发光单元向所述被摄体发出辅助光。
8.一种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步骤,在焦点检测单元的前次焦点检测动作中,判断是否可以进行焦点检测;第2步骤,在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前次焦点检测动作中,判断被摄体是否是低亮度;第3步骤,判断照相机的摄影模式是进行连拍的连拍模式、或在通过所述焦点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摄影镜头的聚焦状态后继续进行所述焦点检测单元的焦点检测动作的连续AF模式的哪一种模式;第4步骤,设定请求发出辅助光的标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步骤中判断为不能进行焦点检测,并且在所述第2步骤中判断为被摄体是低亮度时,进行所述第3步骤的判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步骤判断为照相机的摄影模式不是连拍模式而且也不是连续AF模式时,在所述第4步骤中设定请求发出辅助光的标志。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5步骤在照相机的摄影模式是连拍模式或连续AF模式时,对在不连续发出辅助光的状态下进行的焦点检测动作的次数进行计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次数多于规定次数时,在所述第4步骤中设定请求发出辅助光的标志。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6步骤在所述次数少于规定次数时,检测被摄体的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第6步骤检测到被摄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在所述第4步骤中设定请求发出辅助光的标志。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摄体的状态变化是根据照相机的角度变化或被摄体的移动而检测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及其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在连续AF模式或连拍模式等连续进行AF的情况下,即使在低亮度下被摄体状态发生了变化时,也能抑制电池消耗和眩目程度,并且可以提高聚焦率。在通过焦点检测电路(80)检测出聚焦状态后继续进行焦点检测动作的连续AF模式下,AF/AECPU(74)进行控制,把在辅助光发光电路(81)中向被摄体发出辅助光的次数限制为每规定次数时进行1次。
文档编号G02B7/10GK1603934SQ20041008068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30日
发明者松本寿之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