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1938阅读:806来源:国知局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机械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例如电视机、投影机、收音机、空调、冰箱、音响等等。目前的电子产品市场上,为了便于识别电子设备的品牌或进行品牌的推广,电子产品生产商都会在电子设备的外壳上设置自己产品的标识物(logo)。

为了提高所述logo的显著性,很多厂家会在电子设备上使用发光logo。然而,一般的发光logo多采用人工贴自发光片的方式,贴在电子设备的外壳上。但是,这种做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由于需要人工贴附,耗费人力,操作繁琐;二是,自发光片使用的led(发光二极管)价格较为昂贵,成本较高;三是,用户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对logo的发光状态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用以提高发光标识物的操控灵活性,同时降低发光标识物的生产成本、减少人力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包括背光源和发光组件,其中:所述背光源上包括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控制所述背光源的状态;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印刷有一标识物,入光侧设置有所述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从所述标识物射出;且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一控制信号穿透区,用于透过所述控制信号。

优选的,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透明基材和第一覆盖层,所述第一覆盖层覆盖所述透明基材除所述标识物、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之外的整个表面,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具有不同的颜色。

优选的,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第二覆盖层,所述第二覆盖层覆盖于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所述第一覆盖层之上,且所述第二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具有不同的颜色。

优选的,所述发光装置还包括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安装于所述背光源与所述发光组件之间。

优选的,所述背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所述导光组件的入光侧设置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发光二极管;所述导光组件的出光侧设置有网点状的导光板。

优选的,所述导光组件的入光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块,所述背光源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块匹配的连接孔,通过所述凸块插入所述连接孔以固定连接所述导光组件与所述背光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一背光源,所述背光源上包括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控制所述背光源的状态;提供一发光组件,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入光侧;在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印刷一标识物,并在所述发光组件中形成一控制信号穿透区,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用于透过所述控制信号。

优选的,在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印刷一标识物,并在所述发光组件中形成一控制信号穿透区的具体步骤包括:采用塑胶材质成型技术形成一透明基材;在所述透明基材的出光侧印刷一标识物;在形成有标识物的透明基材的整个表面喷漆形成第一覆盖层,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具有不同的颜色;采用镭雕工艺去除部分第一覆盖层,以形成控制信号穿透区;采用镭雕工艺去掉覆盖于所述标识物上的第一覆盖层,暴露出所述标识物。

优选的,采用镭雕工艺去除部分第一覆盖层,以形成控制信号穿透区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在形成有控制信号穿透区的透明基材的整个表面喷漆形成第二覆盖层,且所述第二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具有不同的颜色;采用镭雕工艺去掉覆盖于所述标识物上的第一覆盖层、第二覆盖层,暴露出所述标识物。

优选的,所述发光装置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制作一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安装于所述背光源与所述发光组件之间。

优选的,所述背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所述导光组件的入光侧设置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发光二极管;所述导光组件的出光侧设置有网点状的导光板。

优选的,所述导光组件的入光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块,所述背光源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块匹配的连接孔,通过所述凸块插入所述连接孔以固定连接所述导光组件与所述背光源。

本发明提供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通过设置控制器接收控制信号,实现了标识物发光状态可控,增加了发光标识物操控的灵活性;同时,通过在发光组件的入光侧设置背光源来实现标识物的发光,降低了发光装置的生产成本;且标识物通过印刷工艺形成于发光组件的出光面,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爆炸图;

附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正视图;

附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后视图;

附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导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制造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附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爆炸图。

如图1、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发光装置包括背光源13和发光组件11。其中,所述背光源13上包括一控制器132,所述控制器132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控制所述背光源13的状态。所述背光源13的状态包括发光状态、不发光状态。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13包括发光二极管131,所述发光二极管131发出的光的颜色可以是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本具体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所述背光源13中发光二极管13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由于现有的电子设备大多可采用红外遥控器进行控制,为了简化用户的操作,优选的,所述控制信号可以为红外信号。当所述控制信号为红外信号时,所述控制器132相应的就为红外信号控制器或遥控头。附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正视图。所述发光组件11的出光侧印刷有一标识物111,入光侧设置有所述背光源13,所述背光源13发出的光从所述标识物111射出;且所述发光组件11还包括一控制信号穿透区112,用于透过所述控制信号。例如,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标识物111即为字符串whaley。所述背光源13发出的光从所述标识物111射出,且所述发光组件11具有一控制信号穿透区112,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112用于透过所述控制信号。其中,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112可以位于所述标识物的下方、所述标识物的上方或所述标识物的侧面,本具体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112与所述标识物的位置关系,只需确保所述控制器132能够顺利接受到从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112进入的控制信号即可。且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112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是长方形、圆形等。采用上述结构,用户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通过红外遥控器或其他控制装置发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背光源13发光或不发光,从而实现所述标识物发光或不发光,克服了传统的标识物展示方式单一的缺陷,增加了所述标识物发光的操控灵活性,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用户体验。另外,由于通过在所述标识物的入光侧设置背光源,通过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照亮所述标识物,实现标识物的发光,避免了使用由自发光片形成的标识物,降低了整个发光装置的生成成本。同时,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标识物111是通过印刷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发光组件11的出光侧,因此,即使在所述背光源不发光的时候,也能看到明显的所述标识物111,提高了所述标识物的显著性,且印刷工艺也极大的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本具体实施方式将控制器集成于背光源上,减小了所述发光装置的整体尺寸,提高了发光调节的性能稳定性。

为了使得人们在背光源未发光时也能看到明显的标识物字样,优选的,所述发光组件11还包括透明基材和第一覆盖层,所述第一覆盖层覆盖所述透明基材除所述标识物111、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112之外的整个表面,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具有不同的颜色。这样,即使在所述背光源不发光的时候,由于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存在颜色差异,人们也能看到明显的标识物字样,增强了所述标识物的显著性。

为了增加所述发光装置整体的美观性,优选的,所述发光组件11还包括第二覆盖层,所述第二覆盖层覆盖于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所述第一覆盖层之上,且所述第二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具有不同的颜色。这样,在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就不会出现控制信号穿透区的形状,使得所述发光组件的整体外观完整,增加了所述发光装置的美观性。其中,为了不阻碍所述控制信号穿过所述发光组件11,从而进入所述发光装置内部,所述第二覆盖层能够透过所述控制信号。为了使得所述第二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具有较大的色差,以进一步增加所述标识物的显著性,更优选的,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第二覆盖层均为黑色,所述标识物为白色。

附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后视图。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发光装置还包括安装板14,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安装孔141,所述发光组件11的入光侧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安装件113,所述背光源13位于所述安装板14与所述发光组件11之间,一螺丝穿过所述安装孔141并插入所述安装件113内,以将所述发光组件11、所述背光源13、所述安装板14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14上还设置有组装孔142,所述组装孔142用于将所述发光装置与电子设备连接。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子设备可以是但不限于电视机、投影机、音箱、冰箱、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

附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导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使得所述背光源13发出的光线均匀扩散至所述标识物111,以增强所述标识物111的展示效果,优选的,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还包括导光组件12,所述导光组件12安装于所述背光源13与所述发光组件11的入光侧之间,所述导光组件12将所述背光源13发出的光导出,并射向所述发光组件11的入光侧,使得光线可以均匀的照亮整个标识物区域。传统的导光组件通常为平面状结构,这是因为构成传统导光组件的反射片、导光板和扩散板需要层层平铺叠置在一起,才能确保从导光组件射出的光线的均匀性。但是,平面状的传统导光组件不能与背光源紧密结合,容易出现漏光现象,为避免漏光,如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导光组件上设置有一凹槽121,所述凹槽121用于容纳所述背光源13上的发光二极管131;所述导光组件12的出光侧设置有网点状的导光板。这样一来,发光二极管131发出的光线直接进入所述导光组件12内部,经网点状的导光板的导向作用,将光线均匀的射向所述发光组件11。这样一来,提高了射向所述发光组件11的光线的亮度与均匀性。更优选的,为了便于接收控制信号,所述导光组件12上还设置有容纳孔124,所述容纳孔124用于容纳所述控制器132。

为了提高所述发光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导光组件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块,所述背光源13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块匹配的连接孔,通过所述凸块插入所述连接孔以固定连接所述导光组件12与所述背光源13。为了加强所述导光组件与所述背光源连接的紧密性,更优选的,如图5所示,在所述导光组件12的入光面的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凸块122、第二凸块123,则在所述背光源13的出光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凸块122匹配的第一连接孔、以及与第二凸块123匹配的第二连接孔。所述发光装置的组装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所述导光组件12安装于所述发光组件11的入光侧;第二步,通过所述导光组件12入光面的凸块与所述背光源11上的连接孔的配合,将所述背光源12与所述导光组件12连接,使得所述导光组件12与所述背光源13均固定于所述发光组件11入光侧的容纳腔内;第三步,将所述安装板14置于所述发光组件11的入光侧,以封闭所述发光组件11入光侧的容纳腔,一螺丝穿过所述安装孔141并插入所述安装件113内,以连接所述安装板14与所述发光组件。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光装置,通过设置控制器接收控制信号,实现了标识物发光状态可控,增加了发光标识物操控的灵活性;同时,通过在发光组件的入光侧设置背光源来实现标识物的发光,降低了发光装置的生产成本;且标识物通过印刷工艺形成于发光组件的出光面,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不仅如此,本具体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制造方法,附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制造方法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61,制作一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包括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控制所述背光源的状态。所述背光源的状态包括发光状态和不发光状态。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的颜色可以是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本具体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所述背光源中发光二极管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由于现有的电子设备大多可采用红外遥控器进行控制,为了简化用户的操作,优选的,所述控制信号可以为红外信号。当所述控制信号为红外信号时,所述控制器相应的就为红外信号控制器或遥控头。

步骤s62,制作一发光组件,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入光侧。

步骤s63,在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印刷一标识物,并在所述发光组件中形成一控制信号穿透区,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用于透过所述控制信号。例如,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标识物即为字符串whaley。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从所述标识物射出,且所述发光组件具有一控制信号穿透区,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用于透过所述控制信号。其中,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可以位于所述标识物的下方、所述标识物的上方或所述标识物的侧面,本具体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与所述标识物的位置关系,只需确保所述控制器能够顺利接受到从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进入的控制信号即可。且所述控制信号穿透区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是长方形、圆形等。采用上述结构,用户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通过红外遥控器或其他控制装置发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背光源发光或不发光,从而实现所述标识物发光或不发光,克服了传统的标识物展示方式单一的缺陷,增加了所述标识物发光的操控灵活性,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用户体验。另外,由于通过在所述标识物的入光侧设置背光源,通过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照亮所述标识物,实现标识物的发光,避免了使用由自发光片形成的标识物,降低了整个发光装置的生成成本。同时,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标识物是通过印刷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因此,即使在所述背光源不发光的时候,也能看到明显的所述标识物,提高了所述标识物的显著性,且印刷工艺也极大的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本具体实施方式将控制器集成于背光源上,减小了所述发光装置的整体尺寸,提高了发光调节的性能稳定性。

优选的,在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印刷一标识物,并在所述发光组件中形成一控制信号穿透区的具体步骤包括:采用塑胶材质成型技术形成一透明基材,即以所述塑胶为原材料,通过模具成型技术,形成所述发光组件的透明基材;在所述透明基材的出光侧印刷一标识物;在形成有标识物的透明基材的整个表面喷漆形成第一覆盖层,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具有不同的颜色;采用镭雕工艺去除部分第一覆盖层,以形成控制信号穿透区;采用镭雕工艺去掉覆盖于所述标识物上的第一覆盖层,暴露出所述标识物。本具体实施方式在喷漆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覆盖层覆盖于所述透明基材的整个表面,包括所述透明基材的入光面、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的所有侧面,然后通过镭雕工艺暴露出所述标识物。这样,即使在所述背光源不发光的时候,由于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存在颜色差异,人们也能看到明显的标识物字样,增强了所述标识物的显著性。且由于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控制信号穿透区是在喷漆之后采用局部镭雕工艺形成的,因此,对第一覆盖层的颜色没有局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述第一覆盖层的颜色。

为了增加所述发光装置整体的美观性,优选的,采用镭雕工艺去除部分第一覆盖层,以形成控制信号穿透区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在形成有控制信号穿透区的透明基材的整个表面喷漆形成第二覆盖层,且所述第二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具有不同的颜色;采用镭雕工艺去掉覆盖于所述标识物上的第一覆盖层、第二覆盖层,暴露出所述标识物。这样,在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就不会出现控制信号穿透区的形状,使得所述发光组件的整体外观完整,增加了所述发光装置的美观性。其中,为了不阻碍所述控制信号穿过所述发光组件,从而进入所述发光装置内部,所述第二覆盖层能够透过所述控制信号。为了使得所述第二覆盖层与所述标识物具有较大的色差,以进一步增加所述标识物的显著性,更优选的,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第二覆盖层均为黑色,所述标识物为白色。

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发光装置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安装孔,所述发光组件的入光侧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安装件,所述背光源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发光组件之间,一螺丝穿过所述安装孔并插入所述安装件内,以将所述发光组件、所述背光源、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上还设置有组装孔,所述组装孔用于将所述发光装置与电子设备连接。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子设备可以是但不限于电视机、投影机、音箱、冰箱、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

为了使得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均匀扩散至所述标识物,以增强所述标识物的展示效果,优选的,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制作一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安装于所述背光源与所述发光组件的入光侧之间,所述导光组件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导出,并射向所述发光组件的入光侧,使得光线可以均匀的照亮整个标识物区域。传统的导光组件通常为平面状结构,这是因为构成传统导光组件的反射片、导光板和扩散板需要层层平铺叠置在一起,才能确保从导光组件射出的光线的均匀性。但是,平面状的传统导光组件不能与背光源紧密结合,容易出现漏光现象,为避免漏光,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导光组件上设置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所述背光源上的发光二极管;所述导光组件的出光侧设置有网点状的导光板。这样一来,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直接进入所述导光组件内部,经网点状的导光板的导向作用,将光线均匀的射向所述发光组件。这样一来,提高了射向所述发光组件11的光线的亮度与均匀性。更优选的,为了便于接收控制信号,所述导光组件上还设置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用于容纳所述控制器。

为了提高所述发光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导光组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块,所述背光源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块匹配的连接孔,通过所述凸块插入所述连接孔以固定连接所述导光组件与所述背光源。为了加强所述导光组件与所述背光源连接的紧密性,更优选的,在所述导光组件的入光面的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凸块、第二凸块,则在所述背光源的出光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凸块匹配的第一连接孔、以及与第二凸块匹配的第二连接孔。所述发光装置的组装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所述导光组件安装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入光侧;第二步,通过所述导光组件入光面的凸块与所述背光源上的连接孔的配合,将所述背光源与所述导光组件连接,使得所述导光组件与所述背光源均固定于所述发光组件入光侧的容纳腔内;第三步,将所述安装板置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入光侧,以封闭所述发光组件入光侧的容纳腔,一螺丝穿过所述安装孔并插入所述安装件内,以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发光组件。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光装置制造方法,通过设置控制器接收控制信号,实现了标识物发光状态可控,增加了发光标识物操控的灵活性;同时,通过在发光组件的入光侧设置背光源来实现标识物的发光,降低了发光装置的生产成本;且标识物通过印刷工艺形成于发光组件的出光面,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