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7913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从光源发射出的直射光和由反射面反射的反射光 汇集而照射到被拍摄体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具有例如如图21所示那样器件 (例如,专利文献l)。
图21是以往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概念性剖面图。
图21所示的以往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以下,简单称作"反射
镜")111,备有在中央部收置光源(未图示)的光源收置部101;在该
光源收置部101上连续形成的上面部104以及下面部105。这其中,上面 部104和下面部105的各内面104a、 105a,由作为整体略呈圆筒形状的圆 筒曲面的一部分所形成。另外,各内面104a、 105a,相对于基准轴K而相 互面对,并且各内面104a、 105a,以基准轴K为基准而形成为上下对称。 该上面部104和下面部105的各内面104a、 105a,构成第1反射面。另外, 光源收置部101,具备以所收置的上述光源的中心轴为中心轴0,以光 源的外半径R为半径而得到的圆筒状的圆筒面部102,该圆筒面部102的 内面102a,构成第2反射面。
按照这种反射镜lll,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或直接照射,或经由第 1反射面或第2反射面从开口部llla发射到前方。另外,该发射保持图 21所示的配光角a (例如45度)而进行。
专利文献l:特开2004—21292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反射镜lll中,借助于作为整体呈大致圆筒形状 的圆筒曲面的一部分而形成上面部104和下面部105的各内面104a、105a。 该各内面104a、 105a的各形状、各尺寸,采用存在于非球面曲线的所谓
焦点概念而设计。为此,通过简单的几何光线追迹确定各内面104a、 105a 的各形状、各尺寸,较为困难。通常,利用数学公式,进行复杂的坐标值 设定,从而确定内面104a、 105a的各形状。
在制作反射镜111的情况下,通常,由于基于各内面104a、 105a的 各形状和各尺寸而进行设计,因此在如上述那样各内面104a、 105a的各 形状和各尺寸的确定中,因必须使用数学公式且进行复杂的坐标值变换, 而招致如下问题使得反射镜lll的设计工作繁难,并且在反射镜lll的 制造中需要长时间,并且反射镜111的制造成本变高。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 其能够使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设计作业较为简单,并能够以较短时间 进行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制造,并能够降低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 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 特征在于,在具有相对于基准面而相互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的第1反射面、 在内部收置圆筒形状的光源的第2反射面,且所述光源的中心轴位于所述 基准面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中,由平面形成所述一对的第1反射面, 连接位于所述第2反射面侧的所述一对的第1反射面的各一端与所述光源 的中心轴的线段,相对于所述基准面所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下。
由于本申请发明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具有相对于基准面而相互 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的第1反射面、在内部收置圆筒形状的光源的第2反 射面,且所述光源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基准面,其中,由平面形成所述一对 的第1反射面,连接位于所述第2反射面侧的所述一对的第1反射面的各 一端与所述光源的中心轴的线段,相对于所述基准面所成的角度为90度 以下。因此,与第一反射面作为整体由呈大致圆筒形状的圆筒曲面构成的 以往的反射面相比,确定第1反射面的形状和尺寸的工序变得较为简单, 由此反射镜的设计工作变得简单,并且能够以短时间制造电子闪光装置用 反射镜,且能够降低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制造成本。


图1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概念 性剖面图,尤其是表示外形的图。
图2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例 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 例子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 例子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 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 例子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 例子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 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 例子的说明图。
图IO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 例子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 例子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 例子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设计步骤的图。 图14是表示图2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设计步骤的图,是表示以 与图13不同的步骤设计时的样子的图。
图15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概念
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概念 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概念
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概念 剖面图。
图19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概念 剖面图。
图20是表示图19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动作的概念图。 图21是表示以往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概念剖面图。 图中1、 21、 31、 51、 71、 91 —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2_光源, 2a—光源的中心轴,5、 7 — 一对的第l反射面,5a、 7a—位于第2反射面 侧的一对的第l反射面的各一端,12、 42、 62 —第2反射面,13、 43 —圆 筒状的圆筒面部,14、 15、 74、 75 —反射部,19一多个凸起,34_空气循 环用间隙,K—基准面,B1-0、 B2-0、 Bl, -0、 B2, -0—线段。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在第1实施例至第6实施例中对本申请发明的电子 闪光装置用反射镜进行说明。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 光的反射和光路的例子的说明图。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以下, 简单地称作"反射镜")的概念剖面图,尤其是表示其外形的图,图2 图12是表示基于图1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例子 的说明图,图13是表示图1的反射镜的设计步骤的图,图14是表示图1 的反射镜的设计步骤的图,是表示以与图13不同的步骤进行设计时的样 子的图。另外,在图1至后述的图20中,对于反射镜,仅仅图示了其内 面形状。
第1实施例的反射镜1的上面部4的内面,如图2中所示那样,构成 第1反射面5。另外,反射镜1的下面部6的内面,构成第1反射面7。
另外,该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以相对于基准面K而相互面对的方式配
置。另外,第1反射面5和7,由平面形成。第1反射面5和7,以相对 于基准面K而相互对称的方式配设。
另外,在反射镜l的正面侧,形成开口部la。另外,反射镜l的背面 侧配设光源收置部ll。另外,在光源收置部ll的内面,构成第2反射面 12,在该第2反射面12的内部,能够收置圆筒形状的光源2 (图2)。
接下来,对于反射镜l的剖面的构造等,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为了说 明的便利,在图1至图14中,使用由X轴和Y轴构成的坐标系,并以相 互垂直的X轴和Y轴的交点为中心轴O。另外,反射镜1的基准面K,配 置于X轴上。并且,点B1表示第1反射面5和第2反射面12的连接点。 另外,点B2,表示第1反射面7和第2反射面12的连接点。另外,点C1 是作为第2反射面12与Y轴的交叉点的相对于基准面K位于点Bl侧的点。 另外,点C2是作为第2反射面12与Y轴的交叉点的相对于基准面K而位 于点B2侧的点。另外,点D1表示以中心轴0为基准而与点B2点对称的 点。点D2表示以中心轴0为基准而与点Bl点对称的点。
如图l所示的那样,反射镜l的第2反射面12,具备通过以光源2 的中心轴2a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轴0而得到的圆筒状的圆筒面部13。该圆 筒部面13,分别形成于从第2反射面12的点Bl到点Cl的区域,从点Dl 到D2的区域(包含点G),从点C2到点B2的区域。该各圆筒面部13,以 中心轴0为光源2的中心轴2a,其剖面的半径Rl,以与光源2的外半径R 相同的方式进行设定。
另外,第2反射面12,具备夹持圆筒面部13的中心轴O、并配设 在与形成于从点B2到点C2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相反侧的位置(从点Dl 到点Cl的区域)的反射部14。该反射部14,以圆筒面部13的中心轴0 为基准,形成为,相对于形成于从点B2到点C2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 形状为非对称形状。
另外,第2反射面12,备有夹持圆筒面部13的中心轴0,并配设 在与形成于从点Bl到点Cl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相反侧的位置(从点D2 到点C2的区域)的反射部15。该反射部15,以圆筒面部13的中心轴0
为基准,形成为相对于从点Bl到点Cl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形状为非 点对称形状。
另外,反射部14、 15,分别由以光源2的中心轴2a为曲率半径的中 心轴O而得到的圆筒状的圆筒面部13内的以光源2的中心轴2a以外的轴 II、 12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轴,而得到的圆筒状的圆筒部(与圆筒部12不 同的圆筒部)所构成。该反射部14、 15,分别以Il、 12为中心轴,分别由 设定为剖面半径rl、 r2的圆筒面部所形成。另外,反射部14,以其两端 分别与作为圆筒面部13的两端的点Cl、点Dl相连续的方式而形成。另外, 反射部15,以其两端分别与作为圆筒面部13的两端的点D2、点C2连续 的方式而形成。
另外,在该反射镜l中,半径rl、 r2均与光源2的内半径r (图1) 相同。
另外,连接位于第2反射面12侧的、 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的各一 端5a、 7a,与光源2的中心轴2a的线段B1—0, B2—0,分别相对于基准 面K所成的角度Pu、 Pd,均被设定为90度以下。
另外,如图1所示的那样,位于第2反射面12侧的一对的第1反射 面5、 7的各一端5a、 7a间的距离,即点Bl和点B2之间的距离,比位于 与第2反射面12相反侧的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的各另一端间的距离即 点Al和点A2间的距离小。
接下来,使用例示该反射镜中的光的反射和光路的例子的图2至图12, 对于收置光源2的反射镜1进行说明。
另外,第1实施例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反射镜1,将最大配光角a设为 45度(上配光角au为22.5度,下配光角a d为22. 5度)。
在图2的反射镜1中,分别形成于从点Bl到点Cl的区域、从点Dl 到点D2的区域(包含点G)、从点B2到C2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其剖 面成为以中心轴0为中心轴,由曲率半径Rl所得到的圆弧形状。因此, 在从光源2发射的光,在直接地或反射后(包含一重反射、二重反射等多 重反射)后而入射到各圆筒面部13的情况下,该光以通过光源2的中心 轴2a的方式而进行反射。
另外,形成于从点Cl到点Dl的区域的反射部14,形成于夹持圆筒面
部13的中心轴与形成于从点C2到点B2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相反侧的位 置,并且,该反射部14,以中心轴0为基准,相对于形成于从点C2到点 B2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形状形成为非对称形状。具体来说,反射部14, 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其剖面成为以轴Il为中心由曲率半径rl (与圆筒部 面13的半径R1不同)所得到的圆弧形状。因此,从光源2发射出的光,
在直接地或反射(包含一重反射、二重反射等多重反射)后而入射到反射 部14的情况下,该光以轴I1为基准而反射。
另外,形成于从点D2到点C2的区域的反射部15,形成于夹置圆筒面 部13的中心轴0而与形成于从点Bl到点Cl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相反侧 的位置,并且该反射部15,以中心轴0为基准,相对于形成在从点Bl到 点C1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形状,而形成为非对称形状。具体来说,反 射部15,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其剖面成为以轴12为中心由曲率半径r2(与 圆筒部面13的半径R1不同)所得到的圆弧形状。因此,从光源2发射出
的光,在直接地或反射(包含一重反射、二重反射等多重反射)后而入射 到反射部15的情况下,该光以轴I2为基准而反射。
以下,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图2是表示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射 出并朝向前方的光中,上配光角a u的范围内的光Sl和下配光角a d的范 围内的光S2的光路的图。在这种情况下,光S1和光S2,在从一对的第l 反射面5、 7的开口部la侧前端的点Al到点A2的范围内,即最大配光角 a ( a = a U+ a d)内,原样直线地行进而发射到反射镜的正面侧(以下, 称为"前方"。)。
另外,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射出而朝向前方 的光中,超过上配光au的角度范围而直至角度eu之间的光S3,被照射 到第1反射面5,并由该第1反射面5所反射而发射向前方。
另外,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射出而朝向前方 的光中,超过上配光ad的角度范围而直至角度ed之间的光S4,被照射 到第1反射面7,并由该第1反射面7所反射而发射向前方。
另外,至于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射出并朝向前方的光中,以角度后u 照射到点B1的光S5,由于点B1位于第1反射面5上,因此按照以光S3所说明的那样,由第1反射面5所反射并发射向前方。另外,其发射方向, 是与连接中心轴0和点A2的线段的方向相平行的方向,由此能够防止反 射镜1的光的扩散,而维持聚焦性。
另外,至于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射出并朝向前方的光中,以角度Pd 照射到点B2的光S6,由于点B2位于第1反射面7上,由此按照以光S4 所说明的那样,由第1反射面7反射而向前方发射。另外,其发射方向, 是与连接中心轴0和点Al的线段的方向相平行的方向,由此能够防止反 射镜1的光的扩散,而维持聚焦性。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的那样,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射出而朝向 前方的光中,照射在形成于从点B1到点C1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光S7 和S8,沿着通过而来的光路原样向着反对侧返回到中心轴O后,原样直线 行进,其后,照射到第2反射面12的反射部15。
于是,在照射到该反射部15的光S7和S8中,如图3所示的那样, 从比轴12更靠近于反射镜1的背面侧(以下,称为"后方")而照射向 反射部15的光S7,对应于向反射部15的入射角(以轴工2为基准)而变 更方向,并反射,到达第1反射面5,进而由该第1反射面5反射,并发 射到前方。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那样,从比轴12更靠近前方而照射向反射部 15的光S8,对应于向反射部15的入射角(以轴12为基准)而变化方向 并反射,从而达到反射部14。此时光S8,从比轴II更靠近反射镜1的背 面侧到达反射部14。另外,到达反射部14的光S8,对应于向反射部14 的入射角(以轴n为基准)而变化方向并反射,并到达第1反射面7,并 由该第1反射面7所反射而向前方发射。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射出的光即 朝向反射镜1的后方的光,也即照射向形成于从点Cl到点Dl的区域的反 射部14的光S9和S10中,如图5所示那样从比轴II更靠近前方而到达 反射部14的光S9,对应于向该反射部14的入射角(以轴II为基准)而 变化方向而反射,并到达反射部15。此时,光S9,从比轴I2更靠近后方 而到达反射部15。另外,到达反射部15的光S9,对应于向反射部15的入射角(以轴I2为基准)而改变方向并反射,从而到达第1反射面5,进 而,由该第1反射面反射而向前方发射。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的那样,比轴II更靠近后方而到达反射部14
的光SIO,对应于向反射部14的入射角(以轴I1为基准)而变更方向而 反射,并到达第1反射面7,由该第1反射面7反射而发射向前方。
另外,如图7所示那样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发出的光中,朝向反射 镜1的后方的光即照射向形成于从点Dl到点G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光, 如光Sll所示那样,沿着通过而来的光路,原样向着相反侧向中心轴返回, 原样直线地行进并发射到前方,或者如光S12所示那样,沿着通过而来的 光路原样返回而向着相反侧返回到中心轴O后,到达第1反射面7,并由 该第1反射面7所反射而向前方发射。
另外,在如图2所示那样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出射的光中,向着反 射镜1的后方的光即照射向点Dl的光S13,沿通过而来的光路,原样向着 相反侧返回到中心轴0后,到达B2。另外,到达该B2的光S13,与光S6 同样发射向前方。另外,其发射方向,是与连接中心轴0和点A1的方向 相平行的方向,由此,能够防止反射镜1的光的扩散,并能够维持聚光性。
另外,在如图8所示那样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出射的光中,向着反 射镜1的后方的光即照射向形成于从点G到点D2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 光,如光S14所示那样,沿着通过而来的光路,原样向着相反侧返回到中 心轴0后,到达第1反射面5,并由该第1反射面5所反射而向前方发射。 或者,如光S15那样,沿着通过而来的光路,原样返回,并向着反对侧, 返回到中心轴0后,原样直线地行进而向前方发射。
另外,如图2所示那样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出射的光中,向着反射 镜1的后方的光即照射向点D1的光S16,沿通过而来的光路,原样向着相 反侧返回到中心轴O后,到达B1。因此到达该B1的光S16,与光S5同样 发射向前方。另外,其发射方向,是与连接中心轴0和点A2的方向相平 行的方向,由此,能够防止反射镜1的光的扩散,并能够维持聚光性。
另外,如图9和图IO所示的那样,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射出的光中 朝向反射镜1的后方的光,也即照射向形成于从点D2到点C2的区域的反 射部15的光S17和S18中,如图9所示那样从比轴12更靠近后方而到达
反射部15的光S17,对应于向该反射部15的入射角(以轴12为基准)变 化方向而反射,并到达第1反射面15,并由该第1反射面15反射而向前 方发射。
另外,如图IO所示的那样,从比轴II更靠近前方而照射到反射部15 的光S18,对应于向该反射部15的入射角(以轴I2为基准)变化方向而 反射,并到达反射部14。此时,光S18,从比轴II更靠近反射镜1的后 方而到达反射部14。其后,该光S18,对应于向该反射部14的入射角(以 轴II为基准)变化方向而反射而到达第1反射面7,并由第1反射面7 反射而向前方发射。
另外,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那样r从光源2的中心轴2a射出的光 中,朝向反射镜1的前方的光即照射到形成于从点C2到点B2的区域的圆 筒面部13的光S19和S20,沿着通过而来的光路原样向相反侧返回到中心 轴O后,原样地直线行进,其后照射到反射部14。
该光S19和S20中如图11所示那样从比轴II更靠近前方而照射到反 射部14的光S19,对应于向反射部14的入射角(以轴工l为基准)而变化 方向,并反射而照射到反射部15。另外,此时,光S19从比轴I2更靠近 背面侧而照射。并且,到达反射部15的光S19根据向反射部15的入射角 (以轴I2为基准)而变化方向,并反射而到达第1反射面5,并由该第l 反射面反射而向前方发射。
另外,如图12所示那样,从比轴II更靠近后方而向反射部14照射 的光S20,根据向反射部14的入射角(以轴I1为基准)而变化方向并反 射,并到达第1反射面7,由该第1反射面7反射而向前方发射。
如此,反射镜l,由于具有相对于基准面K而相互面对地配置的平面 即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因此能够将从光源2向前方发射的光直接发射 向前方,或经由第1反射面5、 7反射而发射向前方。
另外,由于反射镜1具备相对于基准面K相互相面对而配置的平面即 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并具备在内部收置有圆筒形状的光源2的第2 反射面12,并使该第2反射面12的成为,具有将光源2的中心轴2a作为 曲率半径的中心轴0而得到的圆筒面部13,以及夹着圆筒面部13的中心 轴0而配置于与圆筒面部13相反侧的位置,且以中心轴0为基准相对于
圆筒面部13的形状形成为非对称形状的反射部14、 15,因此从光源2发
射向后方的光,也通过第2反射面12,或者通过该第2反射面12和第1 反射面5或7,向前方发射。为此,能够提高反射镜1的反射效率,并能 够极力抑制由反射镜13内部的反射吸收引起的热交换而输出到外部,将 较多的光作为有效光利用。
这样,根据反射镜l,通过将由光源2发出的光直接,或者通过基于 第1反射面5、 7或第2反射面12的反射,而在规定的配光角内进行效率 最佳的发射。
另外,该反射镜1,如上述那样,能够借助于由反射面和圆筒面形成 的反射面,实现借助于反射镜内面的多重反射而防止反射效率的降低的作 用效果。
接下来,对设计这种反射镜l的步骤进行说明,但是,这里以使反射 镜1的最大配光角a为45度(上配光角a u为22. 5度,下配光角a d也 为22. 5度)的情况为代表而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3所示那样,在备有以中心轴O为交点的X轴和Y轴的 坐标系中,在中心O,配置光源2的中心轴2a。接下来,从该中心0引画 分别相对于X轴呈角度(iu、 ad的线Pl、 P2 (相当于光轴面)。
接下来,选择X轴上的任意的点H,并确定包含该点H且平行于Y轴 的轴与线P1、 P6相交的点A1、 A2。另外,通过选择点H,确定中心0与 连接点Al和点A2的光轴之间的距离,即从中心0到开口部la的纵深被 确定了。另外,点A1和点A2之间的距离是开口部尺寸。接下来,根据点 A1和点A2,分别向着光源2的外形延伸平面,并将与光源2的外形相交 的交点作为Bl、 B2。这里,关于交点Bl,是对如下点进行选择即从中 心0射出的光照射到点Bl的情况下,对照射到包含点Al和点Bl的平面 反射板上并由该平面反射板所反射的光相对于X轴所成的角Yu是与ctd 相同的角度即22.5度。另外,关于点B2,是对如下点进行选择即从中 心0出发的光照射到点B2的情况下,照射到包含点A2和点B2的平面反 射板上并由该平面反射板所反射的光相对于X轴所成的角Y d为与a u相 同的角度即22. 5度。这样,如果确定点Bl和点B2,则能够确定第1反射 面5、 7的尺寸和形状。另外,利用与上述的步骤不同的方法能够确定第1反射面5、 7的尺 寸和形状。
例如,如图14中所示的那样,预先任意地设定点Al和点A2之间的 距离即开口部尺寸,并设定满足该开口部尺寸的点A1和A2。此时,点A1 和点A2,设定在与Y轴平行的光轴上。另外,从连接点A1和点A2的线的 中点H,被配置于X轴上。接下来,根据点A1和点A2,分别向着光源2 的外形延伸平面,并将与光源2的外形相交的交点作为B1、 B2。这里,关 于交点Bl,选择如下那样的点即从中心0出发的光照射到点Bl的情况 下,照射到包含点Al和点Bl的平面反射板上并由该平面反射板所反射的 光,相对于X轴所成的角YU,是与ad相同的角度即22.5度。另外,关 于点B2,选择如下那样的点即从中心0出发的光照射到点B2的情况下, 照射到包含点A2和点B2的平面反射板上,并由该平面反射板所反射的光 相对于X轴所成的角Y d为与a u相同的角度即22. 5度。如果确定了这样 的点Bl和点B2,则能够确定中心0与连接点Al和点A2的光轴之间的距 离,也就是说能够自动地确定从中心O到开口部la的距离,由此,能够 确定第1反射面5、 7的尺寸和形状。
另外,在使用上述的两个反射镜1的设计方法中的任何一种的情况下, 在所设计的反射镜1中,连接位于所述第2反射面侧的一对第1反射面5、 7的各一端5a、 7a以及光源2的中心轴2a的线Bl — 0、 B2—0,相对于基 准面K所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下。
另外,在反射镜1中,假设第2反射面12仅仅由以光源2的中心轴 2a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轴0所得到的圆筒状的圆筒面部13所构成,则在从 光源2发射出的光,直接入射到从点D1到点D2的区域(包含点G),或 经反射(包含一重反射、二重反射等多重反射)后入射的情况下,该光发 出到圆筒面部ll的外部。可是,从光源2照射出的光中,分别照射到从 点Cl到点Dl的区域或从点C2到点B2的区域的各光,不向圆筒面部11 的外部发出。为此,在本申请发明的反射镜中,在从点C2到点B2的区域、 从点Cl到点Dl的区域中的其中一方的区域具有反射部14。在该第1实施 例的反射镜1中,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那样,在第2反射面12,设置 配置于夹持圆筒面部13的中心轴0而与形成于从点C2到点B2的区域的
圆筒面部13相反侧的位置,并且形成为,以该中心轴0为基准,相对于
形成于从点C2到点B2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形状为非对称形状的反射 部14 (从点C1到点D1的区域)。
另外,在反射镜1中,假设第2反射面12仅仅由以光源2的中心轴 2a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轴0所得到的圆筒状的圆筒面部13构成,则从光源 2照射的光中分别照射到从点Bl到点Cl的区域、从点D2到点C2的区域 的各光,不向圆筒面部ll的外部放出。为此,在本申请发明的反射镜中, 在从点Bl到点Cl的区域、从点D2到点C2的区域中的其中一方的区域具 有反射部15。
在该第l实施例的反射镜l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那样,在第2反 射面,设置配设于夹着圆筒面部13的中心轴0而与形成于从点B1到点 Cl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相反侧的位置,其形成为,以中心轴0为基准, 相对于形成于从点Bl到点Cl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形状为非对称形状 的反射部15 (从点D2到点C2的区域)。
为了求取该反射部14、 15,首先,选择以光源的中心轴2a为曲率半 径的中心0而得到的圆筒状的圆筒面部13内的、光源2的中心轴2a以外 的轴II、 12。该轴II,是位于离开轴Cl和轴Dl等距离的轴,并且使轴 12为位于离开轴C1和轴D2等距离的轴。若分别选择这种轴Il、 12,则反 射部14的两端分别连接作为圆筒面部13的两端的点Cl、 Dl,或者反射部 15的两端分别连接作为圆筒面部13的两端的点C2、 D2。
另外,确定分别将轴II、 12作为各个曲率半径的中心轴而得到的圆 筒状的圆筒面部,例如将中心轴作为II、 12,并设定为剖面半径rl、 r2 的圆筒面(第l圆筒面)。例如,也可以,如该实施例l所述那样,将半 径rl、 r2设定得与其中一个光源2的剖面的内半径r相同。
这样,能够通过确定第1反射面5、 7的各形状和各尺寸,进而确定 第2反射面12的形状和尺寸而进行反射镜1的设计。
另外,本发明的反射镜l,具有相对于基准K而互相面对而配置的一 对的第1反射面5、 7,以及内部收置有圆筒形状的光源2的第2反射面 12,在以光源2的中心轴2a位于基准面K的方式而被配置的反射镜中, 以平面形成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并且连接位于第2反射面12侧一对
的第1反射面5、 7的各一端5a、 7a与光源2的中心轴2a的线B1—0、 B2 一0,相对于基准面K所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下,由此反射镜l,由平面和圆 筒面构成。为此,在该第1反射镜1中,不使用如图21所示的以往的反 射镜即第1反射面作为整体由形成大略圆筒形状的圆筒曲面的一部分所形 成的以往反射镜111中确定第1反射面的形状和尺寸时所使用的所谓焦点 概念。并且,不使用以往所使用的数学公式或进行复杂的坐标值设定,而 通过简单的几何光线追迹而确定第l反射面的形状和尺寸。这样,与以往 的反射镜相比,确定第1反射面的形状和尺寸变得简单,因此,能够将反 射镜l的设计作业简单化,并能够以较短的时间进行反射镜l的制造,并 且能够降低反射镜1的制造成本。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反射镜l,在具有相对于基准面K而互相相面对 地配置的一对第1反射面5、 7,以及内部收置有圆筒形状的光源2的第2 反射面12,并以光源2的中心轴2a位于基准面K的方式而设计的反射镜 中,以平面形成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的各一端5a、 7a,连接光源2的 中心轴2a的线段B1-0、 B2-0,相对于基准面K所成的角度是90度以下, 因此能够使开口部尺寸即点Al和点A2之间的距离与以往相比更短,并能 够使纵深的尺寸即从点O到点H的距离与以往相比更短,另外,能够使上 述开口部尺寸为比光源2的外半径R更小的值。
实施例2
图1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反射镜的概念剖面图。 第2实施例的反射镜21中,在与第1实施例的反射镜1不同的位置 配置反射部14、 15。该反射部14,配设于夹着圆筒部13的中心轴0而与 形成于从点D2到点C2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相反侧的位置(从点Bl到 点Cl的区域),并且以中心轴0为基准,相对于形成于从点D2到点C2 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形状为非对称形状。另外,反射部14,以其两端 与点B1、点C1分别连续的方式形成。
另外,反射部15配设于,夹着圆筒面部13的中心轴0而与形成于从 点Cl到点Dl的区域的圆筒部13相反侧的位置(从点C2到点B2的区域), 并且,形成为,以中心轴O为基准,相对于形成于从点C1到点D1的区域
的圆筒面部13的形状为非对称形状。另外,关于反射部15,以其两端分
别与点B2、点C2相连续的方式形成。
另外,由于其他的构成与前述实施例同样,因此对于相同的部分附加 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这种第2实施例的反射镜21中,在从光源2发射出的光,直接或 反射(包含一重反射、二重反射等多重反射)后入射到形成于从入射点C1 到点Dl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形成于从点Dl到点D2的区域(包含点G) 13、形成于从点D2到点C2的区域的圆筒面部13的情况下,该光以通过 光源2的中心轴2a的方式反射。另外,在从光源2发射的光,直接或反 射(包含一重反射、二重反射等多重反射)后,入射到形成于从点Bl到 点Cl的区域的反射部14的情况下,以轴II为基准而反射。另外,从光 源2发射出的光,直接或反射(包含一重反射、二重反射等多重反射)后 入射到形成于从点C2到点B2的区域的反射部15的情况下,以轴12为基 准而进行反射。
因此,在该第2实施例的反射镜21中,与第1实施例的反射镜1同 样,将从光源2发出的光直接,或借助于由第1反射面5、 7或第2反射 面12的反射,而在规定的配光角内,均能够效果良好地进行发射。
另外,在该反射镜21中,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反射镜1同 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3
图16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反射镜的概念剖面图。 在第3实施例的反射镜31中,第2反射面42,具有以光源2的中 心轴2a为中心轴0而得到的圆筒状的圆筒面部43,即从光源2的外周面 离开而配置圆筒面部43。以比光源2的外半径R大的方式设定该圆筒面部 43的剖面的半径R1。另外,在第2反射面42中,与光源2的外周面抵接 的多个凸起19相互隔着间隔地,即间歇地配设。
另外,第2反射面42,在与实施例1的反射镜1的反射部14、 15的 第2反射面12相同的区域,分别具有反射部14、 15。其中,在实施例3 中,反射部14、 15的半径rl、 r2,以比光源2的内半径r大的方式被设 定。另外,半径rl和半径r2为相同的大小。
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因此对于相同部分附加相 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该第3实施例的反射镜31中,在第2反射面42,间歇地配置与光
源2的外周面接触的多个凸起19,由此在第2反射面42和光源2的外周 面之间形成空气循环用间隙34。因此,从光源2产生的热,与空气循环用 间隙34内空气, 一同在该空气循环用间隙34中循环。为此,能够尽可能 阻止由该热引起的反射镜31损伤的危险,特别是,在将施加高压的高输 出放电管作为反射镜31的光源而使用的情况下,第3实施例的反射镜1 是有效的。
另外,上述多个的凸起19,具有与光源2的外周面相抵接而支撑该光 源2的功能。
另外,在该反射镜31中,起到了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反射镜3同样 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4
图17是本申请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反射镜的概念剖面图。
该反射镜51与第3实施例的反射镜31同样,在第2反射面42具有 圆筒面部43。另外,在第2反射面42和光源2之间,与第3实施例的反 射镜31同样,夹者多个凸起19。
另外,在第2反射面42,与实施例2的反射镜23的反射部14、 15同 样的区域形成反射部14、 15,在与实施例2的反射镜21的圆筒面部13 相同的区域形成圆筒面部13。
另外,在第4实施例的反射镜51中,反射部14、 15的半径rl、 r2, 比光源2的内半径r更大。另外,半径rl和半径r2为相同的大小。
另外,其他的构成与前述的实施例同样,对于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的符 号而省略其说明。
按照这种第4实施例的反射镜51,与第3实施例的反射镜31同样, 通过空气循环用间隙34,能够尽可能阻止因从光源2产生的热而使得反射 镜13损伤的危险,特别是在将施加了高电压的高输出放电管作为反射镜 的光源而使用的情况下,第4实施例的反射镜51是有效的。
另外,上述多个的凸起19,在具有与光源2的外周面相抵接而支撑该
光源2这一点上,与第3实施例的反射镜31同样。
另外,在该反射镜51中,起到了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反射镜1同样
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5
图18是本申请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反射镜的概念剖面图。
在该第5实施例的反射镜71中,第2反射面62,与第4反射镜51相 同,具有圆筒面部43。另外,在第2反射面62中,间歇地配置与光源2 的外周面抵接的多个凸起19。
另外,在第2反射面62,分别具有反射部74、 75,以替代第4实施 例51的反射部14、 15。
其中,反射部74,由从点B1到点E1的平面76和从点C1到点E1的 平面77而形成,从点Bl到点El的距离与从点Bl到点El的距离相同。
另外,反射部75,由从点B2到点E2的平面78、从点C2到点E2的 平面79而形成,并且从点B2到点E2的距离,与从点C2到点E2的距离 相同。
另外,由于其他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因此对于相同部分附加相同 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该第5实施例的反射镜71中,以平面形成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 并且连接位于第2反射面42侧的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的各一端5a、 7a 和光源2的中心轴2a的线段Bl-0、 B2—0相对于基准面K而成的角度是 90度以下,因此不必说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例和第4实施例的反射镜1、 51的反射镜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6
图19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反射镜的概念剖面图。 该第6实施例的反射镜91中,除了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位于第2
反射面12侧的各一端5a、 7a是能够移动的点外,与第1的该第1反射镜
3的构成相同。
在该反射镜91中, 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的各一端5a、 7a的移动, 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即如图20所示,以分别位于点A1、 A2的第l反射 面5、 7的各另一端为中心,各一端5a、 7a进行旋转。
另外,其他的构成与前述实施例的反射镜同样,对于相同部分附加相 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图19中,作为从光源2向前方发射的光路的例子,图示了 从光S21至光S24。以实线表示光S21照射点Al的光的光路,光S22 照射点A2的光的光路,光S23照射点Bl的光的光路,光S24照射点B2 的光的光路。
另外,图20是表示第l反射面5的一端5a从点Bl移动到点Bl', 并且第1反射面7的一端从点B2移动到点B2,的情况下,从光源2向前 方发射的光的光路的例子的图,以实线图示与图19的光S21至S24分别 对应的光S21'至S24'的光路。也就是说,图示了光S21,照射到点 Al的光的光路;光S22'照射到点A2的光的光路; 光S23'通过点B1的光的光路;光S24'通过点B2的光的光路。
另外,在图19中,用一点点划线图示了移动后的第1反射面5、 7, 并且以两点点划线图示了移动前的光S20至S23的各光路。
在由这种结构构成的第6实施例的反射镜91中,第1反射面5、 7的 各一端5a、 7a,分别配置于图19中所示的初始位置点Bl、 B2的情况下, 连接该各一端5a、 7a和光源2的中心轴2a的线段B1-0、 B2-0相对于基 准面K所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下。
另外,在第1反射面5、 7的各一端5a、 7a分别如图20所示那样配 置于移动后的位置点B1, 、 B2,的情况下,连接一端5a、 7a和光源2的 中心轴2a的线段Bl, -0、 B2' -0相对于基准面K所成的角度为90度以 下。
另外,在第6实施例的反射镜91中,能够变化从光源2发出并入射 到第1反射面5、 7的光由该反射面5、 7所反射的角度(配光角)。
在该实施例6的反射镜91中,以平面形成一对的第1反射面5、 7的 各一端5a、 7a,并且连接光源2的中心轴2a的线段B1-0、 B2-0相对于基
准面K所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下,因此不用说该反射镜91能够起到与实施
例1的反射镜3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夕卜,第6实施例的反射镜91,可以按照与第1反射面5、 7的各一 端5a和7a相同的方式而进行移动,另外,根据必要将各一端5a、 7a相 互分别独立地进行移动。
另外,当前在数字摄像装置中,通过摄像元件以及存储器等的小型化, 摄像装置自身的小型化也在进展,但是在本申请发明的第1至第6实施例 的反射镜l、 21、 31、 51、 71、 91中,能够减小反射镜的开口部尺寸,并 能够减小反射镜的纵深尺寸,因此通过使用该各反射镜,能够使摄像装置 也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上述凸面所示的上述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 的范围内能够作各种变形。
例如,作为收置于该反射镜中的光源,可以使用荧光灯(热阴极管、 冷阴极管等)、圆筒形的筒状光源。
另外,自不必说,在该发明的反射镜中,只要构成第2反射面的反射 部配设于,夹持圆筒面部的中心轴O而与该圆筒面部相反侧的位置,且以 中心轴0为基准而相对于该圆筒面部的形状为非点对称即可,而不限于如 第6实施例的反射镜的各反射部75、 77那样使用两个平面的形状。
另外,虽然说明了上述第1实施例乃至第4实施例的反射镜1、 21、 31、 51,以及第6实施例的反射镜91中各自所设定的反射部14、 15的各 半径rl、 r2的尺寸相互相同,但是各半径rl、 r2的尺寸也可以相互不同。 另外,各半径rl、 r2的尺寸也不必一定要与光源2的内半径相同。
本申请发明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可以用于例如照相机、视频摄 像机及其他电子机器、照明器具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具有相对于基准面而相互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的第1反射面;在内部收置圆筒形状的光源的第2反射面,所述光源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基准面,由平面形成所述一对的第1反射面,连接位于所述第2反射面侧的所述一对的第1反射面的各一端与所述光源的中心轴的线段,相对于所述基准面所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反射面,具有以所述光源的中心轴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轴而得到的圆筒状的圆筒面部;以及反射部,其配设于夹着所述圆筒面部的中心轴而与所述圆筒面部相反一侧 的位置,并且以所述圆筒面部的中心轴为基准,相对于所述圆筒面部的形状形 成为非点对称形状。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由将所述光源的中心轴作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轴而得到的圆筒状的圆筒面部内的、以所述光源的中心轴以外的轴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轴而得到 的、与所述圆筒部面不同的圆筒状的圆筒面部所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具备多个平面部而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反射面,由从以所述光源的中心轴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轴而得到的 圆筒状的圆筒面部即所述光源的外周面离开而配置的圆筒面部所构成,在所述 第2反射面的内周面上间歇地配置与所述光源的外周面相抵接的多个凸起,在 所述第2反射面与所述光源的外周面的之间形成空气循环用间隙。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的第1反射面中,位于所述第2反射面侧的各一端是可移动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1),其具有相对于基准面K而相互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的第1反射面(5、7);在内部收置圆筒形状的光源(2)的第2反射面(12),光源(2)的中心轴(2a)位于所述基准面O,由平面形成所述反射镜1的一对的第1反射面(5、7),连接位于第2反射面侧的所述一对的第1反射面(5、7)的各一端(5a、7a)与所述光源2的中心轴(2a)的线段B1-O、B2-O,相对于基准面K所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下。
文档编号G03B15/05GK101390011SQ20058004561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8日
发明者松尾机 申请人:株式会社芝川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