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出机构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315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凸出机构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凸出机构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用以使反射片与导光板密合的凸出机构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中,通常在导光板的下方设置反射片,使光源由侧边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后经由反射片再反射往面板方向射出。但是当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不密合时,光源会直接打在反射片上往面板反射,而不经由导光板的底部产生漫射,因而在显示器面板表面形成所谓的亮带,影响显示质量。为使反射片与导光板密合,现有的做法为使用可夹紧的侧框夹住反射片与导光板。请参照图1A,其为传统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如图1A所示,反射片2贴附于导光板1的底面,灯管6设置于导光板1的侧面,然后以侧框3夹紧反射片2及导光板1。组装完成的部分放置在背框4上,再使上框5与背框4连接,如此便组成背光模块IO。但是,使用可夹紧的侧框3在组装时需先将侧框3撑开,才能将反射片2与导光板1嵌入侧框3,此种组装方式不仅生产费时、效率不高且人力成本较高。若不使用可夹紧式侧框,反射片与导光板可能不能完全密合。请参照图1B,该图为传统导光板与反射片的接触界面的放大示意图。导光板20因为制造时的残留应力或温度、湿度的改变,可能会形成如图1B所示的翘曲。如图1C所示,其为传统的导光板产生负翘状况的示意图。由于导光板70中央顶起与显示面板60产生接触,可能会影响显示质量,并且导光板70与设置于背框90上的反光片80也不能密合。因此,通常为了避免导光板20与面板接触,限定导光板只能为正翘(两边翘起中央凹下)。以17吋产品为例,限定两端最低点的距离d2不能大于0.5毫米(mm)。反射片30为贴附在背框40上的薄片,背框40于成型时可能会有正翘或负翘(两边凹下中央凸起)的情形,反射片30则随背框40翘曲而翘曲。如图1B所示,若所设置的反射片30为负翘,虽然限制反射片30两边与最高点的距离dl亦不得超过0.5mm,但是与导光板20接触后所产生的最大距离可能为lmm,此距离足以使灯管50发出的光线L直接打在反射片30上反射而产生亮带,进而严重影响视觉效果。
发明内容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凸出机构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在不使用可夹紧式侧框的情况下,可减少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的间隙,使反射片与导光板密合,避免产生亮带而影响显示质量。为实现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应用于背光模块中的凸出机构。背光模块包括反射片及背框,背框包括底板及侧板,凸出机构设置于底板上。反射片覆盖凸出机构,且凸出机构于反射片上形成凸出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背框、上框、至少一凸出机构、反射片、导光板及灯源。背框包括底板及第一侧板,上框包括顶板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连接。至少一凸出机构设置于底板上,反射片覆盖凸出机构,且凸出机构于反射片上形成凸出部。导光板设置于反射片上,上框的顶板末端下垂并与底板夹置导光板形成容置空间,灯源固定于容置空间内。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反射片及导光板。反射片贴附于导光板的底面,反射片包括凸出机构,凸出机构用以使反射片密合于导光板。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其至少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背光模块至少包括背框及上框,背框包括底板及第一侧板,上框包括顶板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连接。至少一凸出机构设置于底板上,反射片覆盖凸出机构,凸出机构于反射片上形成凸出部。导光板设置于反射片上,上框的顶板末端下垂并与底板夹置导光板形成容置空间。灯源固定于容置空间内。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A为传统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图1B为传统导光板与反射片的接触界面的放大示意图;图ic为传统的导光板产生负翘状况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剖面图;图3为本发明的背框的俯视图;图4为本发明另一种背框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提出一种设置于液晶显示器背框底板上的凸出机构。凸出机构用以于反射片上形成凸出部,使反射片与导光板的边缘能够密合,使光线不直接由光源投射到反射片进而反射到面板再从面板方向出光产生亮带。请参照图2,该图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显示装置100至少包括显示面板180以及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背框130、上框140、凸出机构132、反射片120、导光板IIO及灯源例如灯管150。背框130包括底板134及侧板136,上框140包括顶板142及侧板144,侧板136与侧板144连接。其中,侧板136及侧板144可以为扣接、卡接、或螺钉连接。凸出机构132设置于底板134上,反射片120覆盖凸出机构132,且凸出机构132于反射片120上形成凸出部122。导光板110设置于反射片120上,上框140的顶板末端146下垂并与底板130夹置导光板IIO形成容置空间160,显示面板180设置于顶板末端146上并与导光板110隔开,灯管150固定于容置空间160内。由于凸出机构132可以将反射片120顶起而形成凸出部122,将靠近导光板的部分反射片120抬起。使得反射片120原本可能与导光板IIO边缘产生的间隙得以消除,导光板110的边缘与反射片120可以密合,不致产生光线直射反射片120而出光形成亮带进而严重影响视觉效果。当然,所属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导光板IIO可以具有入光侧面114、出光顶面112及底面116,凸出部122可以位于底面116之下,凸出部122用以使反射片120与导光板110密合;或者,凸出部122位于容置空间160内,且凸出部122位于灯管150及导光板IIO之间,本实施方式是以凸出部122位于灯管150及导光板110之间为例进行说明。灯管150例如可为冷阴极射线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凸出部122的水平位置优选位于导光板110及轴线LI之间,且凸出部122的高度优选介于背框130及轴线L2之间。其中,轴线Ll通过灯管150的中心轴A并垂直于背框130,而轴线L2通过中心轴A并垂直于导光板11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凸出部122位于导光板110及轴线LI之间、且凸出部122位于背框130及轴线L2之间为例进行说明。此外,显示装置IOO还可包括光学膜片170,光学膜片170贴附于出光顶面112,顶板末端146接触并压合光学膜片170于出光顶面U2上。其中,光学膜片170可以是扩散片或棱镜片。在本实施方式中,虽以贴附光学膜片no为例进行说明,但若在导光板110上贴附一片以上的光学膜片,例如在棱镜片上贴附一扩散片,或者在扩散片上加一棱镜片之后再贴附一扩散片,亦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如图3所示,该图为本发明背框的俯视图。背框130还可包括多个凸出机构132,且凸出机构132以固定间距设置于背框130上。此外,凸出机构132可以为点状或长条状,如图3所示,凸出机构132为点状。或者如图4所示,该图为本发明的另一种背框的俯;現图,背框230的底板234上具有长条状的凸出机构232。且凸出机构132可以与背框130一体成形,例如用具有凸点特征的模具灌模形成凸出机构132,或以冲压成型的方式将凸出机构132形成于背框130上。凸出机构132也可以黏接或焊接的方式设置于背框13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凸出机构132与背框130—体成形的方式作为说明。背框130与上框140的材料可以是铝或铁,它们应具有足够的刚性且具有良好的光反射性,或者上框140的材料可以是塑料,但需加贴反射片于内侧使之具有良好的光反射性。另外,反射片120上可以本身即具有凸起特征,例如可于反射片120的背面黏接凸出结构,使反射片120贴附在背框130时形成凸出部,使反射片120可以与导光板110密合,或可将反射片120边缘折一角度使其上翘以密合导光板110。以减小反射片负翘的情形,使反射片与导光板能够密合,避免光线直接由反射片反射出光产生亮带而影响显示质量。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通过优选实施方式披露如上,但这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所属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作出多种更改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应用于背光模块中的凸出机构,所述背光模块包括一反射片、包括一底板及一第一侧板的一背框、一导光板、一灯源及一上框,其中,所述凸出机构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反射片覆盖所述凸出机构,该凸出机构于所述反射片上形成一凸出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出机构,其中,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该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面、一出光顶面及一底面,所述凸出部位于该底面之下,所述凸出部使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密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出机构,其中,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该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面、一出光顶面及一底面,所述上框及背框夹置该导光板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灯源被固定于该容置空间内,所述凸出部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凸出部使所述反射片与导光板密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凸出机构,其中,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灯源及导光板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出机构,其中,所述凸出机构与所述背框一体成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出机构,其中,所述凸出机构以翁接或焊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背框上。7.—种背光模块,包括一背框及一上框,该背框包括一底板及一第一侧板,所述上框包括一顶板及一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至少一凸出机构,其被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一反射片,其覆盖所述凸出机构,所述凸出机构于该反射片上形成一凸出部;一导光板,其被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所述上框的一顶板与所述底板夹置该导光板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及一灯源,其被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側面、一出光顶面及一底面,所述凸出部位于该底面之下,所述凸出部使所述反射片与导光板密合。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面、一出光顶面及一底面,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该凸出部使所述反射片与导光板密合。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灯源及导光板之间。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凸出机构为多个,这些凸出机构以固定间距设置于所述背框上。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凸出机构为点状或长条状。13.—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反射片及一导光板,该反射片贴附于所述导光板的一底面,该反射片包括一凸出结构,该凸出结构用以使该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密合。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凸出结构以黏接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15.—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一背框及一上框,该背框包括一底板及一第一侧板,所述上框包括一顶板及一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连接;至少一凸出机构,其被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一反射片,其覆盖所述凸出机构,该凸出机构于所述反射片上形成一凸出部;一导光板,其被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所述上框的一顶板与所述底板夹置该导光板形成一容置空间;及一灯源,其被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面、一出光顶面及一底面,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底面之下,该凸出部使所述反射片与导光板密合。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面、一出光顶面及一底面,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该凸出部使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密合。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灯源及所述导光板之间。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凸出机构为多个,这些凸出机构以固定间距设置于所述背框上。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凸出机构为点状或长条状。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凸出机构及其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背框及上框,背框包括底板及第一侧板,上框包括顶板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连接;被设置于底板上的至少一凸出机构;覆盖凸出机构的反射片,所述凸出机构于该反射片上形成一凸出部;被设置于反射片上的导光板,上框的顶板与底板夹置该导光板形成一容置空间;及被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灯源。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具有这种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利用本发明,不必使用可夹紧式侧框就可以减小反射片的负翘,使反射片与导光板密合,进而避免光线直接由反射片反射出光产生亮带而影响显示质量。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165565SQ20061013594公开日2008年4月23日申请日期2006年10月17日优先权日2006年10月17日发明者吴政益,曾学健,赵建肇申请人: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