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透过性树脂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6547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透过性树脂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用的直下型背光中使用的光透过性树脂。更具体而言,涉及从出光面一侧看时光充分扩散从而线状光源的影像(光源的形状)不可看透、并且向出光面一侧的光透过性能极高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透过性树脂板。
背景技术
:使用光透过型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作为代替阴极射线管的薄型显示装置,其用途迅速扩大。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使用称为背光的背面光源。背光大致上使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将以冷阴极管为代表的线状光源配置在称为导光板的透明树脂板的端面,使从导光板的端面入射的光反射和散射到液晶面板一侧而形成面光源化的所谓端面照光型背光。另一种是具有将多个冷阴极管排列而成的线状光源或将多个LED呈线状排列而成的光源,并且配置光扩散板或混合有光扩散剂的光学片,使冷阴极管的光透过、散射而形成面光源化的所谓直下型背光。端面照光型背光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手机等小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另一方面,直下型背光广泛应用于与端面照光型背光相比要求更高亮度的液晶电视用途。在此,用图1对使用直下型背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示意说明。51是液晶面板,52是反射型偏光膜,53是聚光片,54是扩散片,55是光扩散板,56是线状光源,57是反射片。这样,在构成直下3型背光的构件中,使用光扩散板55作为用于将多个线状光源56转换为均匀的面光源的构件。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在透明的热塑性树脂中混合数重量%硅酮树脂制球状微粒的方法,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通过在透明树脂中添加数重量%~数十重量%折射率不同的光扩散剂的方法,使各个光扩散板的入光面一侧入射的光在内部散射,从而看不到线状光源的形状的方法。但是,如果增加用于提高光扩散功能的光扩散剂的添加量,则扩散的光增加,但是,相反存在透过扩散板的光减少而使液晶屏幕变暗的问题,不能同时实现线状光源的消失和屏幕亮度的提高。另外,积极地进行将光扩散板作成三棱镜、圆弧状透镜形状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的开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6)。另外,也进行了圆弧状透镜和内层部含有扩散剂的层状扩散片的开发(参照专利文献7)。但是,这些技术存在扩散剂的添加浓度过高从而不能高亮度化、透镜层中不含添加剂因此含有添加剂的再加工品不能再利用等缺点。因此,现有制品不能同时实现线状光源的面发光化与高亮度化。这些技术大致上有i.以利用三棱镜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为目的的技术,ii.以通过向三棱镜中添加光扩散剂提高光扩散性为目的的技术,和iii.以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透镜片而改善视角为目的的技术。在将三棱镜或透镜片配置在光扩散板上的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前述i.的以通过棱镜提高亮度为目的的扩散片,需要片内部透明,并且本来在面光源化的扩散光的直接上方作为另外的构件配置时表现功能,因此,仅三棱镜不能满足功能。前述ii.的以通过向三棱镜中添加光扩散剂而提高光扩散性和亮度为目的的扩散片,由于光扩散剂导致三棱镜的功能下降,因此不能实现亮度的提高。在前述iii.的以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透镜片而改善视角为目的的扩散片,仍然不能满足亮度的提高。现在成为主流的添加有光扩散剂的光扩散板,如果想得到实用水平的光扩散性而增加光扩散剂的量,则总光线透过率降至65%以下,导致亮度下降。图2是表示以在透明树脂丙烯酸树脂中混合硅酮类扩散剂并成形为片状的平板测定的光扩散板的总光线透过率与下述式定义的光扩散率的关系图。通常,如果增加丙烯酸树脂中混合的硅酮类扩散剂则总光线透过率下降,具有光扩散率增加的倾向。即,如图2所示,不添加光扩散剂时的总光线透过率超过90%,但是不具有光扩散板所需的光扩散性。即,丙烯酸树脂中添加光扩散剂时光扩散率急剧上升,但是与此相伴总光线透过率也下降。光扩散率(%)={L(20。)+L(70°)}/{L(5°)X2}X100L(5°):以5度的角度射出的光的透射光强度(mV)L(20°):以20度的角度射出的光的透射光强度(mV)L(70°):以70度的角度射出的光的透射光强度(mV)因此,在直下型背光领域,寻求在维持高光扩散率的情况下总光线透过率也高的、高扩散高透过性能的光扩散片。另外,近年来,液晶显示器的大型化、大屏幕化正在急剧发展中,随着背光的节能化,也在期待开发高扩散高透过性能的光学片。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专利文献6: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日本特开平日本特开平日本特开平日本特开平日本特开平日本特开平1-1728012-1940587-1009857-2947098-2112308-31370810-73808号公报号公报号公报号公报号公报号公报号公报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实现线状光源的面光源化的同时、提供以往的平板状光扩散板未能实现的高亮度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透过性树脂板。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同时满足背光的长期光学稳定性和树脂板的形态稳定性的光透过性树脂板。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现通过将光透过性树脂中的添加剂浓度及光扩散剂添加浓度的最优化使透过光线的损失最小,并且赋予表面半椭圆凸透镜形状,由此可以同时实现线状光源的面光源化和高亮度化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透过性树脂板,从而完成了本发明。艮P,本发明如下所述。本发明的第一项发明,是一种光透过性树脂板,其用于包含多个线状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用直下型背光,其特征在于,在出光面上与线状光源的长轴方向平行地排列添加了含有光扩散剂的添加剂的半椭圆状凸透镜,并且凸透镜的纵横比(=高度/节距)为0.2-3.0。另外,本发明的第二项发明,是上述第一项所述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其特征在于,相邻凸透镜的纵横比的比率(=低纵横比透镜/高纵横比透镜)为0.6-0.95。另外,本发明的第三项发明,是上述第一项或第二项所述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其特征在于,树脂板中的添加剂浓度为0.001重量%~5.0重量%,并且添加剂中含有的光扩散剂在树脂板中的浓度为1.5重量%以下。另外,本发明的第四项发明,是上述第一至第三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其特征在于,除树脂板表面的凸透镜部外的最小板厚为0.3~3.0mm。另外,本发明的第五项发明,是上述第一至第四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其特征在于,在与凸透镜表面相反侧的入光面上进行了微细的凸凹处理,并且以Ra表示处理面的表面粗糙度时,满足下式5《Ra《20。发明效果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通过设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用直下型背光中,可以同时满足(i)线状光源的面光源化和高亮度化,(ii)背光的长期光学稳定性,(iii)树脂板的形态稳定性。艮P,通过赋予光透过性树脂板的表面具有特定纵横比的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并且在凸透镜部添加含有光扩散剂的添加剂,可以实现高亮度且均匀的面光源化,并且可以长期保持光学稳定性。另外,通过将除凸透镜部外的最小板厚设定在特定范围,可以使树脂板具有刚性并且可以长期保持形态稳定性。图1是说明使用现有直下型背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图2是说明扩散板的总光线透过率与光扩散率的关系的图。图3是说明凸透镜形状的例子的图。图4是说明光透过性树脂板的构成例的图。图5是说明光透过性树脂板的层压构成例的图。标号说明A、B光透过性树脂板1出光侧2入光侧3半椭圆状凸透镜1112光透过性树脂层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是光透过性树脂板,其中,在出光面上与表面上线状光源的长轴方向平行地排列添加了含有光扩散剂的添加剂的、具有特定纵横比(=高度/节距)的半椭圆状凸透镜。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中使用的树脂可以列举以下树脂。例如,丙烯酸树脂、MS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AS树脂、ABS树脂、PET、COP、a-甲基苯乙烯、聚乳酸、氟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等,以及这些树脂单独聚合或者共聚而得到的树脂。本发明的具有透镜部的光透过性树脂板上,也可以层压光透过性树脂层或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层作为其它层。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中,优选在光透过性树脂中的透镜部中混合0.001重量%~5.0重量%的添加剂,并且优选添加剂中所含的光扩散剂在树脂中的浓度为1.5重量%以下。树脂中光扩散剂的浓度更优选为1.0重量%以下。作为添加剂,可以列举光扩散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防静电剂、抗氧化剂、着色剂、荧光增白剂、消光剂等。作为光扩散剂,可以列举丙烯酸类交联粒子、苯乙烯类交联粒子、硅酮类交联粒子、含氟粒子、玻璃微粒、Si02粒子、碳酸钙、硫酸钡、氧化钛、氧化铝、滑石、云母等,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使用。光扩散剂的粒径可以在0.01pm10(Hnn间任意选择,形状也可以是正圆球形、椭圆形、球形、不定形、针状、鳞片状、中空状、立方体形、圆锥形等任意一种形态。含有光扩散剂等的凸透镜部中添加剂的混合量,随微粒的粒径及板的厚度而不同,优选在0.001重量%~5.0重量%的范围内调节。添加剂为0.001重量%以上时,光扩散板的光学稳定性提高。另外,添加剂为5.0重量%以下时,作为光扩散板可以进一步使线状光源实现面发光化,提高亮度。另外,树脂中光扩散剂的浓度优选在1.5重量%以下进行调节。如果光扩散剂浓度为1.5重量%以下,则光的内部散射不会过强,从光扩散板可以得到有效的出射光,因此亮度提高。为了得到更高亮度,树脂中光扩散剂的浓度更优选为1.0重量%以下。添加剂中的光扩散剂浓度如果在上述范围内,特别是来自液晶背光源的长期光照射造成的色调变化(变黄)极小,液晶背光自身的长期光学稳定性提高。对光透过性树脂板表面形成的半椭圆状凸透镜的尺寸,优选需要设计透镜的节距为0.11000|am,高度为0.02~300(^m,纵横比(=高度/节距)为0.2-3.0。纵横比如果在0.2-3.0的范围内,则在线状光源的影像消失的同时亮度提高。连续的透镜可以是相同的凸透镜也可以是不同的凸透镜。多个不同的半椭圆构成的凸透镜组的情况下,纵横比通过把相同重复透镜单元中的一个透镜端部与另一个透镜端部间的距离作为节距,并使用该透镜组中最高透镜的高度进行计算。半椭圆状凸透镜的纵横比如果小于0.2,则光扩散性能下降,而如果超过3.0,则聚光功能下降,因此不优选。半椭圆状凸透镜的优选纵横比为0.3~1.5。另外,相邻凸透镜的纵横比的比率(=低纵横比透镜/高纵横比透镜)优选设计为0.6~0.95。此时,通过相同凸透镜可以进一步提高线状光源的影像消失效果和视角特性。半椭圆状凸透镜3的形状的例子如图3所示。该图(a)(c)为表示凸透镜的高度和节距的例子。另外,该图(d)为多个不同的半椭圆通过组合构成的例子。光透过性树脂板的除凸透镜部外的最小板厚优选为0.33.0mm,更优选为0.5~2.5mm。最小板厚如果大于0.3mm,则在其上配设各种光学片或者光学膜时,可以得到用于支持的充分刚性,因此优选。另外,最小板厚如果小于3.0mm,则有刚性,并且光透过性树脂板的重量也适当,因此优选。另外,最小板厚如果在0.3~3.0mm的范围内,则即使受到来自液晶背光源的长期高温,也可以维持形态稳定性。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优选在与凸透镜表面相反侧的入光侧表面上进行凸凹处理。入光侧表面实施的微细凹凸,用根据JISB0601的方法定义的表面算术平均粗糙度(Ra)表示。用Ra表示处理面的表面粗糙度时,优选在下式5《Ra《20的范围内。Ra如果为5以上,则难以观察到光源的灯影。另外,如果Ra为20以下,则该表面上的散射适当,亮度提高。在此,用图对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进行说明。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的构成例的图。图4所示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通过代替前述图1的扩散板55使用而具有效果。通过光透过性树脂板A而使聚光和光扩散性能提高,因此至少不需要图l的扩散片54,可以有利于液晶背光的成本。出光侧1上形成了多个半椭圆状凸透镜3,入光侧2表面上进行了表面粗糙度Ra在5《Ra《20范围内调节的微细凹凸处理。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的层压构成例的图。图5所示的光透过性树脂板B,由形成了半椭圆状凸透镜的出光侧1的添加了含有光扩散剂的添加剂的光透过性树脂层11和表面进行了微细凹凸处理的入光侧2的添加了添加剂的光透过性树脂层12的双层结构构成。光透过性树脂层12中使用的树脂只要是具有透明性的树脂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光透过性树脂层12配置在液晶背光的光源侧。通过在光透过性树脂层12中添加紫外线吸收剂或光稳定剂,可以防止光照射导致的材料变差,提高光学稳定性。另外,通过设计成该光透过性树脂层12的厚度变薄的层状结构,不添加光稳定材料就可以使光透过性树脂板整体具有光稳定性。光透过性树脂层12的厚度优选为光透过性树脂板总厚度的约1%约10%。另外,光透过性树脂板的层构成最优选是在入光面配置光稳定层、在出光面配置形成了凸透镜的层,所述形成了凸透镜的层添加了含有光扩散剂的添加剂,但是,也可以根据添加剂的种类或功能进一步增加层构成。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B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挤出法、压力成形法等。多层层压时,可以使用共挤出法、膜层压法、涂布法、热压接法等。从装置结构简单、能够连续地得到稳定的品质等优点考虑,优选挤出法、共挤出法。所谓共挤出法,是将形成基材层和被膜层的树脂组合物各自用独立的挤出机进行加热熔融挤出,在片材上变宽的模具内合流、层压,并且通过冷却辊形成为片状的方法。共挤出法是在一般的树脂板挤出制造设备中追加被膜层树脂用挤出机的构成,因此可以说是结构简单的层压树脂板的制造方法。共挤出成形的条件与通常进行的树脂板的成形条件相同,可以根据挤出的树脂总体地设定适当时间和温度条件。在光透过性树脂板A、B的出光侧表面上赋予半椭圆状凸透镜3的方法,有例如将光透过性树脂板加热至光透过性树脂板的熔融温度附近,并按压在预先雕刻有该凸透镜的反转形状的模具上而进行形状转印的方法;直接由紫外线固化树脂在光透过性树脂板的表面进行赋形的方法;通过激光、雕刻、蚀刻等直接雕刻的方法等。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B的特征在于,半椭圆状凸透镜3在作为反光源侧的光扩散板(光透过性树脂板A、B)的出光侧1形成。通过在光扩散板的出光面侧1形成半椭圆状凸透镜3,可以使倾斜地向邻接线状光源的中央部分等光扩散板的入光面入射的光被反射和折射而向光扩散板的出光面法线方向引导,邻接线状光源之间也可以照亮。在光扩散板(光透过性树脂板A、B)的入光面侧2形成半椭圆状凸透镜3的情况下,倾斜地向光扩散板的入光面入射的光在光扩散板的出光面发生光线全反射,邻接线状光源之间变暗,容易看见线状光源的灯影。因此,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B是在作为反光源侧的出光侧1设置半椭圆状凸透镜3。实施例基于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比较例中进行的评价如下所述。将作为线状光源的直径4mm、长500mm的冷阴极管12根以25mm的间隔配置,并且在其上自冷阴极管空出12mm的间隙设置光透过性树脂板A,另外空出2mm的间隙设置液晶面板,从而制成直下型背光式评价用液晶显示装置(图4中配置光透过性树脂板A代替扩散板55的构成)。但是,后述亮度测定以及目视判定线状光源影像的有无或视角特性时,除去液晶面板进行评价。对于入光侧表面上施加的平均粗糙度(Ra)而言,根据JISB0601的方法使用表面粗糙度计(东京精密制SURFCOM575A),测定对象物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以此时的边界值2.5mm、评价长度20mm进行测定。在冷阴极管上施加16V的电压点亮,从离扩散板中央部750mm的位置使用亮度计(卜7口y株式会社制BM-7)测定扩散板中央部的亮度。通过该测定条件测定的亮度好坏判断标准,考虑组装液晶面板导致的亮度下降,将扩散板中央部的亮度设定为5000Cd/m2以上。亮度如果小于此值,则不满足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用直下型背光的功能。另外,目视判断冷阴极管中的线状光源影像的有无。线状光源的形状不可看透时评价为O,可看透时评价为X。另外,对于视角特性而言,在液晶背光竖立的状态下将正面作为0°、在水平方面左右-88°~+88°的角度观察屏幕。目视确认线状光源的形状是否不可看透或者屏幕的亮度中是否存在由视角造成的显著差异,按优、良、不良进行相对评价。另外,通过组装了液晶面板的该评价装置,目视判断3个月连续点亮后扩散板的光学稳定性(色调)和形态稳定性(翘曲)。使用丙烯酸树脂(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f》^:y卜"(注册商标)LP-1)作为光透过性树脂。将0.002重量%平均粒径2pm的聚甲基倍半硅氧烷微粒作为光扩散剂、以及使用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着色剂、消光剂作为其它添加剂混合在丙烯酸树脂中,使添加剂混合量合计为3.002重量%。将该混合材料挤出成形,得到板厚2mm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将该树脂板加热到约15(TC,在表面热压接以节距12(Him、深度45pm雕刻有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模具,得到被赋予了节距120(im、高度40jam的相同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半椭圆状凸透镜的高度与节距的比(=高度/节距)为0.33。另外,在半椭圆状凸透镜的相反侧通过喷砂加工使表面粗糙,得到表面粗糙度Ra=15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赋予了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的最小板厚(除凸透镜部外的板厚)为1.7mm。将上述光透过性树脂板A作为直下型背光式评价用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扩散板,以使半椭圆状凸透镜排列在反光源侧(出光侧l)的方式配置,进行目视能否观察到光源影像的判断、以及亮度评价、光稳定性和形态稳定性的判断。评价结果如表l所示。除了在光透过性树脂中混合0.03重量%上述光扩散剂、并且使添加剂混合量合计为3.03重量%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赋予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除了在光透过性树脂中混合0.90重量%上述光扩散剂、并且使添加剂混合量合计为3.90重量%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赋予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评价结果如表l所示。除了在光透过性树脂中混合1.80重量%上述光扩散剂、使添加剂混合量合计为4.80重量%、并且未赋予透镜形状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挤出成形,得到板厚2mm的光透过性树脂板。测定该树脂板的总光线透过率时,Tt=60%。安装到直下型背光上进行观察,看不到光源影像,亮度为较低值3600Cd/m2。评价结果如表l所示。除了在光透过性树脂中未混合光扩散剂及添加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赋予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使用丙烯酸树脂(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f》^y卜"(注册商标)LP-1)作为光透过性树脂。将0.9重量Q/。平均粒径2pm的聚甲基倍半硅氧烷微粒作为光扩散剂、以及使用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着色剂、消光剂作为其它添加剂混合在丙烯酸树脂中,使添加剂混合量合计为3.9重量%。将该混合材料挤出成形,得到板厚2mm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将该树脂板加热到约150°C,在表面热压接以节距150pm、深度50pm雕刻有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模具,得到被赋予了节距15(Him、高度45pm的相同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半椭圆状凸透镜的纵横比(=高度/节距)为0.45(参照图3(a))。另外,在半椭圆状凸透镜的相反侧通过喷砂加工使表面粗糙,得到表面粗糙度Ra=15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赋予了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的最小板厚(除凸透镜部外的板厚)为1.65mm。将上述光透过性树脂板A作为直下型背光式评价用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扩散板,以使半椭圆状凸透镜排列在反光源侧的方式配置,进行目视能否观察到光源影像的判断、以及亮度评价、光稳定性和形态稳定性的判断。评价结果如表l所示。与实施例4同样地,在表面热压接以节距140nm、深度180pm雕刻有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模具,得到被赋予了节距1304m、高度170pm的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3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半椭圆状凸透镜的纵横比(=高度/节距)为1.31(参照图3(c))。另外,在半椭圆状凸透镜的相反侧通过喷砂加工使表面粗糙,得到表面粗糙度Ra=15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赋予了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的最小板厚(除凸透镜部外的板厚)为1.65mm。将上述光透过性树脂板A作为直下型背光式评价用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扩散板,以使半椭圆状凸透镜排列在反光源侧的方式配置,进行目视能否观察到光源影像的判断、以及亮度评价、光稳定性和形态稳定性的判断。评价结果如表l所示。除了在半椭圆状凸透镜的相反侧通过喷砂加工使表面粗糙、并使表面粗糙度Ra=7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得到赋予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与实施例4同样地,在表面热压接以节距65pm、深度16(Him雕刻有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模具,得到被赋予了节距6(^m、高度15(Him的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半椭圆状凸透镜的纵横比(=高度/节距)为2.5。另外,在半椭圆状凸透镜3的相反侧通过喷砂加工使表面粗糙,得到表面粗糙度Ra=15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赋予了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A的最小板厚(除凸透镜部外的板厚)为1.6mm。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与实施例7同样地,在表面热压接以节距120jim、深度340pm雕刻有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模具,得到被赋予了节距120pm、高度330pn的半椭圆状凸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半椭圆状凸透镜的纵横比(=高度/节距)为3.3。另外,在半椭圆状凸透镜的相反侧通过喷砂加工使表面粗糙,得到表面粗糙度Ra=15的光透过性树脂板。看不到光源影像,亮度为较低值3000Cd/m2。评价结果如表l所示。除了凸透镜为由多个不同的半椭圆的组合(节距150pm-高度67(im与节距180pm-高度112(im的组合)构成的凸透镜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得到赋予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凸透镜是由半椭圆与三角形的组合构成的凸透镜,其中,椭圆的节距为180pm、高度为112|im,三角形的节距为150|am、高度为75}i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得到赋予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施例9]除了在光透过性树脂中混合1.80重量%上述光扩散剂、并且使添加剂混合量合计为4.80重量%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赋予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光透过性树脂板的两表面是无添加剂的透明树脂层,夹在两层中间的中心层中混合含有光扩散剂的添加剂,调整三层的厚度,以共挤出法制作2种三层结构的树脂板,使得光扩散剂及添加剂相对于光透过性树脂板全体的混合比分别为1.8重量%和4.80重量%。而且,与实施例9同样地得到赋予透镜形状的光透过性树脂板。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column></row><table>*1:多个具有不同纵横比的透镜组合而构成的凸透镜*2:比较例5是2种3层的层压板如表l的评价结果所示,在实施例1实施例9中,亮度值及长期评价均良好,在比较例1~比较例5中,亮度低、长期光学稳定性的评价不良。从这些结果可知,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作为实现线状光源的面光源化、同时具有高亮度并且满足长期光学稳定性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透过性树脂板可以发挥充分的性能。产业实用性本发明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可以优选作为直下型背光式评价用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扩散板使用。权利要求1.一种光透过性树脂板,其用于包含多个线状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用直下型背光,其特征在于,在出光面上与线状光源的长轴方向平行地排列添加了含有光扩散剂的添加剂的半椭圆状凸透镜,并且凸透镜的纵横比(=高度/节距)为0.2~3.0。2.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其特征在于,相邻凸透镜的纵横比的比率(=低纵横比透镜/高纵横比透镜)为0.6~0.95。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其特征在于,树脂板中的添加剂浓度为0.001重量%~5.0重量%,并且添加剂中含有的光扩散剂在树脂板中的浓度为1.5重量%以下。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其特征在于,除树脂板表面的凸透镜部外的最小板厚为0.33.0mm。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透过性树脂板,其特征在于,在与凸透镜表面相反侧的入光面上进行了微细的凸凹处理,并且以Ra表示处理面的表面粗糙度时,满足下式5《Ra《20。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光透过性树脂板,通过利用光扩散剂使透过光线的损失最小化、并且在出光面侧赋予特定的半椭圆凸透镜形状,从而同时实现线状光源的面光源化和高亮度化。另外,提供一种光透过性树脂板,其能够同时满足背光的长期光学稳定性和树脂板的形态稳定性。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297235SQ20068004009公开日2008年10月29日申请日期2006年10月20日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6日发明者中野新吾,松本祐一申请人: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